【傳世名畫】各大博物館藏明代山水畫賞析01
陳洪綬《五泄山圖》絹本 水墨 縱118.3cm ,橫53.2cm (美)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此圖是作者27歲所作,《五泄山圖》大軸,五泄瀑5折、山72峰,為把如此雄奇的景觀納入畫幅,他大膽構圖,遠近相映,高低相錯,密而不亂,造成蓊鬱 深邃的幻境,氣勢磅礴;可以說集中了北宋山水的氣勢、由李唐而唐寅的山石畫法、董源繁茂的枝葉處理,而發展出自己精力四溢的新風格,且達到異常的陳洪綬(1598-1652年),明著名畫家,字章侯,號老蓮,晚年又號悔遲、勿遲、老遲等。浙江諸暨人,少孤貧,但天資卓絕,傳說他愛看廟裡的民間宗教 壁畫,四歲自畫關公像於壁,十歲濡筆作畫使老畫家孫杖、藍瑛驚奇,十四歲可懸畫市中賣錢。他曾在《隱居十六觀圖冊》上題詩回憶:「老蓮無一可移情,越山吳 水染不輕。」他是個多才多藝的畫家,花鳥畫、山水畫皆擅名當時,不過他最突出的成就,還是人物畫,其創作的作品〈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圖〉等至今流傳,縱觀各 家對陳洪綬作品的贊語,常用於繪畫方面的形容詞是「古」、「奇」、「高」、「仙」,也就是說他可以上與古人為伍,達到繼承傳統的最高功力,面又能創新出 奇,格高高雅,超凡脫俗;同時贊「章候書法遒逸」,「擷古諸家之意而自成一體」;詩文「逸致,有真率之趣」。
陳繼儒 雲山幽趣圖立軸 絹本 縱110.4厘米 橫54.6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圖仿巨然筆意,畫茂樹濃蔭又疏林淡影,間以屋舍小橋,而濃淡煙雲悠然于山谷之間。全幅風格空遠清逸,略近米家山水,結構謹嚴,意境清新,富有層次變 化感。陳繼儒(1 558—1 6 3 9),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眉公,號糜公,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與董其昌同郡,同時齊名。少負才名,饒智略,長於詩、古文辭,短翰小詞皆有風致。晚 年築別業於佘山,致力書畫著述,屢征不仕,有「山中宰相」之名。善畫山水,空遠清逸。亦善畫水墨梅竹。
仇 英 松溪橫笛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16.4厘米 ,橫65.8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圖中峭壁懸崖,溪流曲折潺潺,水闊處,溪畔蒼松虯曲,有人獨坐舟頭,洗足橫笛,悠然自得,恍如出塵仙境。山石勾勒皴法,均細潤綿密,設色柔和,使意境 更臻嫻雅幽淡。作者取各家之長,將山水和人物兩者巧妙結合,取得完滿效果。此幅即是其佳作。
仇 英 桃村草堂圖立軸 絹本 青綠設色 縱150厘米 橫5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高山流水,蒼松翠柏,桃花盛開, 白雲繚繞,草堂幽雅,涼亭潔靜,環境優美,宛如人間仙境。構圖高遠繁茂,筆法細勁,設色艷麗,是仇英青綠設色畫的代表作之一。仇英,生卒年不詳, 明代畫家。宇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寓居蘇州。王匠出身,有志丹青,周臣異而教之,為文徵明所稱譽,知名於時。擅畫人物,尤長仕女,又善水 墨、 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 畫山水以青綠為多,細潤明麗而風骨勁峭。後人把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傳世作品有《柳下眠琴圖》、《春夜宴桃李園圖》、《玉洞仙源 圖》、《桐陰清話圖》等。
仇 英 桃源仙境圖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75cm,橫66.7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高峰聳峙,群峰環繞,殿字樓台,雜樹虯松點綴其間,祥雲繚繞,氣勢相連。一仙洞,幾老人正撫琴論事。所繪高山、泉水、白雲、石磯、古木、樓閣等,筆 墨均為精麗艷逸,骨力峭勁,風格細秀;人物刻劃,生動而有神采。此畫屬趙伯駒、劉松年細筆一路,是南宋院體遺風。
仇 英《秋江待渡圖》絹本 設色 縱155.4cm 橫133.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雜樹蘆荻、遠山秋江的平遠風光。近景崗丘臨江,高大蒼翠的雜樹與紅葉披拂的楓樹相間錯雜,搖曳多姿。岸邊樹蔭下一長者攜侍童席地而坐,遠望江舟等 待擺渡。遠景山巒起伏連綿,江面寬闊平靜,一葉小舟載客正在搖櫓緩行。全圖用筆疏簡圓勁,精緻細膩,墨色濃淡相間而富於變化。意境清幽,書風略近董源而有 自己的特色,筆法剛勁,畫風近49歲作的《孝經圖》卷,應屬晚期作品
陸 治《雲峰林谷圖》紙本 設色 縱86cm,橫46.4cm 上海博物館藏陸 治 (1496-1576),字叔平,號包山,吳縣人。文徵明的重要門人之一,詩文、書畫都有一定的造詣。他的山水畫以尖利折棱之筆,鮮明而輕淡的青 綠,塑造出一系列巍峨峻峭、奇偉儒雅的山水形象,如<<雲峰林谷圖>>等。他的花鳥畫筆墨秀勁,設色艷雅,並且注重對象的客觀真 實描寫。如<<榴花小景圖>>畫石榴花、百合、菖蒲一束;<<端陽佳景圖>>畫蜀葵、石榴倚湖石而 立;<<梨花寫生圖>>畫梨花一枝,都頗真實而有情致。
陸 治 三峰春色圖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35.3厘米 橫6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江南春景。圖中三峰崢嶸,山間松林深處隱藏古剎,山下水繞坡坨。港汊間散布人家村落,村民或居家閑話,或騎乘外出,多種活動, 富有生活情趣。
戴 進 溪堂詩思圖 立軸 絹木 墨筆 縱194厘米 橫10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繪層峰疊翠,山泉蜿蜒而下匯入溪流,溪畔雜樹成林,煙氣迷朦,山麓林下,茅堂臨溪,一老者坐於堂前正凝思冥想,小橋上,有侍童抱琴而來。此圖筆墨蒼 勁,布置精密,峰巒重疊,頗見生機,為其晚年的傑作。
胡宗信秋林書屋圖 紙本 設色 縱55cm,橫36.5cm 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有傳為董其昌作品,存疑胡宗信,生卒年不詳,字可復,明金陵人,字畫俱佳,然流傳甚少。
蔣 嵩 漁舟讀書圖 立軸 絹本 縱17l厘米 橫10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蔣嵩的粗筆水墨山水畫。畫家用簡練概括的手法, 兼潑墨寫意法,用筆勁健粗放, 墨氣淋漓,但境界幽遠, 顯表現遠近溪山、輕舟橫渡的曠野之景。在畫法風格上,繼承南宋馬遠、夏圭的傳統而有變化,運用粗獷方闊的大斧劈皴,顯示了作者個人的獨特風格。蔣蒿,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 宇三松, 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善畫山水,宗吳偉,為浙派名家之一。善用焦墨枯筆。是浙派晚期名手。
藍 瑛 青綠山水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l72.5厘米 橫89.5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圖中高峰連綿,古木雜林, 磯石屋宇, 楊柳平坡,一片湖光山色,春意盎然。有人湖邊對語,有人舟中弄笛,相映成趣。全圖用筆蒼勁,設色清麗,點染別緻, 樹木景物, 充滿生機,巧得江南野趣。
藍瑛 仿張僧繇山水圖 絹本設色 縱177厘米,橫91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藍瑛善畫冠以仿張僧繇筆意之名、極為絢爛亮麗的青綠山水畫。此圖中青綠山峰有白雲繚繞、練瀑飛下,山上雜以紅、綠、粉、白各種顏色的樹木,山腳水邊點綴 朱草。整個畫面精整工緻、五彩繽紛、絢爛奪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染。山勢於精緻中見雄偉,樹木在整齊有序中見筆力的蒼勁老練,堪稱是此類題作作品中的精 品。需知此後劉度、藍孟、藍深等「武林派」畫風的傳人也都曾畫過同樣題材的作品,其精整的布局、絢爛的設色與藍瑛的風格極為相似,只是筆力較弱,構圖松 散,沒有藍瑛作品中那種蒼勁老練的氣韻。
藍瑛 華岳高秋圖軸絹本 設色 縱311.2cm,橫102.4cm 上海博物館藏此圖描繪華岳的深秋景色 :流泉飛濺,山徑迂迴,滿山紅樹,兩高士漫步小道,觀瀑笑語。構圖氣勢雄偉,筆勢剛健豪邁。 藍瑛(1 586-1 666),明末畫家。字田叔,號蛙叟、石頭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早年筆墨追摹唐、宋、元諸家,對黃公望究心尤力。其青綠山水,仿張僧繇沒 骨法,鮮艷奪目。中年遂自立門庭,頗負時譽。兼工人物、花鳥,有「浙派殿軍」之稱。亦稱「武林畫像」。
李 在 闊渚晴峰圖 立軸 絹本 水墨 縱165.2厘米 橫90.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北方山川雄偉高大的景象。畫面崇山峻岭, 雜樹叢生,大山巍峨,迎面而起,表現了奇峰突聳的高遠之勢。全幅取近景式構圖, 自下而上, 呈上中下三段層次,景緻人物,布局緊湊,結構嚴謹。作者在此幅中師承郭熙,運用卷皴法畫山石,而樹枝則虯曲似蟹爪,不過線條更粗重,水墨更渾厚,完全體現 了北方山水畫派的特色。李在,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字以政,莆田(今屬福建)人。遷雲南,後召入京。宣宗宣德(1 4 2 6—1 4 3 5)時與戴進、謝環等人同值仁智殿。工畫山水,兼工人物。傳世作品有《琴高乘魯圖》、《闊渚晴峰圖》、《歸去來兮圖》等。
李士達 桃花源圖 絹本,設色 縱43.6cm,橫364.2cm 南京博物館藏李士達(公元16—17世初),字通甫,號仰槐,江蘇蘇州人。萬曆二年(公元 1574年)進士,長於人物,兼寫山水故名於世。萬至八十外。其對畫講求五美一蒼、逸、奇、不韻;反對五惡一嫩、板、刻、痴,被評為深得畫理。
劉俊 聽簫圖立軸絹本水墨設色縱355.6厘米橫156.2厘米 (美)私人藏此畫中一白衣漁翁,船頭坐吹橫笛,笛聲美妙悠揚,令江邊水榭中獨坐攻讀的文人不禁閉目聆聽。畫境超逸幽靜,水榭工整細緻。近景中江石人物用筆簡率放縱,刻 劃粗略,遠山顯得空瀠貌遠。劉俊(生卒年未詳),字廷偉,善畫山水,入能品,人物也佳。官錦衣都指揮,為宮廷畫家。作品有〈劉海戲蟾圖軸〉,〈雪夜訪普圖軸〉。
劉 珏 夏雲欲雨圖 立軸 絹本 水墨 縱165.7厘米 橫9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仿吳鎮筆意,繪夏日山中陰雨之景,層巒疊嶂,林壑幽深,泉深石亂,木秀雲生,筆墨濃潤,氣韻蒼渾,是公認的劉珏傳世之代表作。作者用濕筆淡墨長披麻 皴,再加濃墨苔點,與礬頭相映發。筆道細秀綿密,墨氣風流藹然,別具清麗幽媚之格。對明代中期的吳門畫派有很大影響。劉珏(1 41 0—1 472), 明代畫家。字廷美,號完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遇太宋況鍾,擇為吏,珏謝絕,願得補生員,況許之。正統三年(1 4 38)領鄉薦,後以才舉授刑部主事,遷山西按察司僉事,年50,乞歸。工書善畫,精鑒賞,訪求其富。山水師法吳鎮、王蒙,風格蒼潤。
倪 端 聘龐圖 立軸 絹本 縱163.8厘米 橫92.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的是三國時荊州刺史劉表聘請隱士龐德公的歷史故事。畫面層巒疊嶂,高聳入雲。山坳草舍一間,樹竹掩映。四圍松柏挺立,流泉潺浸,環境幽美僻靜,一派 世外桃源景象。此幅畫法繼承南宋院體風格,接近李唐一派。山石多小斧劈皴,樹葉點染精微,用筆勁健,墨色富有層次。整幅圖屬於比較精細、謹嚴的一路,也堪 稱明代院體人物畫的代表作。 倪端:字仲正,明代畫家。浙江杭州人。曾供奉內廷。擅畫道釋人物、山水。筆致謹嚴。曾畫歷史故事畫,如《朝陽卧龍圖》、《嚴陵釣叟圖》等,以表彰朝政禮賢 之意。傳世作品很少,只有《聘龐圖》軸,絹本設色,落款「楚江倪端」,描寫後漢荊州刺史劉表聘請隱士龐德公的歷史故事。現藏故宮博物院。
錢 轂《晴雪長松圖》立軸 紙本 設色縱271.6厘米 橫100.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峰巒重疊,山坳間襯以高林、瀑布,山麓平坡,長松掩映竹籬茅屋,前臨溪水、木橋,人物活動其問。山石用筆粗簡,而松針細緻,得空靈之感。自題篆 書:「流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詩情畫意自現。
錢穀 竹亭對棋圖 紙本 設色 縱62.1厘米 橫32.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草亭臨水擁翠,亭中二人對弈,二仆侍奉,清幽愜意。亭後芭蕉修竹,茂密蔥蘢。一童子雙手持物過橋而來。亭前隔水,松樹古樸蒼盛。畫風細密秀美,得文 氏正傳。款:丙寅中秋日,錢穀。鈐朱文「叔」、「寶」二印。丙寅年為嘉靖四十五年,為錢穀五十九歲作。
錢榖《山家勺水圖》紙本 設色 縱85.1cm,橫30.4cm 上海博物館藏錢轂,生於1 508年,卒年不詳,中國明代畫家,書法家。字叔寶,號磬室,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貧孤,失學,後隨文徵明學習詩文、書畫,深得文徵明賞識,為其題室 名曰「懸罄」。書法擅行、篆、楷,師法蘇軾、李斯、李陽冰、虞世南、歐陽詢,有得其妙於法外之譽。擅山水,師承文徵明,而自成一家,作品筆墨細密清潤,色 彩淡逸,意境爽朗。也能畫人物、蘭竹。王世貞稱之為畫苑「董狐」,每得其畫,必加品題。有《求志園圖》、《虎丘山前圖》、《雪山策蹇圖》、《山家勺水圖》 等傳世。
沈 周 兩江名勝圖(之一) 冊頁 絹本 設色 縱42.2厘米 橫23.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兩江名勝圖》繪長江淮河兩岸的名勝風景,畫面擷取富有特徵的景物,剪裁簡明,卻構成詩意盎然的境界。每幅構思,單純集中,情景融合, 意味雋永。用筆質樸、凝重,山巒的繁筆勾皴和屋宇的簡筆勾勒,形成疏密的對比,墨色也富有虛實輕重的變化,使畫面產生強烈的裝飾美感。現選印兩頁。其一為《馬鞍山圖》,寫江蘇崑山縣西北馬鞍山風景,圖中山阜平地拔起,峰頂梵宇聳峙,幡旗拂空,以松下人物相襯托,更顯風巒的雄奇。
沈 周 兩江名勝圖(之二) 冊頁 絹本 設色 縱42.2厘 米 橫23.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其二為《杭州下天竺寺圖》,畫中寺院掩映在萬木叢中靄繚繞,流泉跳珠,一派梵宮勝地幽雅和寧靜的氣氛。
沈 周 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70.7厘米 橫89.8厘米 (美)私人藏 。成語「東山再起」,說的是東晉謝安辭職歸東山(今浙江上虞境內),其後復職為相的故事。謝安於東山隱居期間,或與好友酌酒垂釣,或攜歌伎縱情郊外。此圖 則表現其攜伎外出郊遊的情景。此圖人物的描繪、樹木的勾填、山石的皴染均極工緻富麗,反映出沈周刻意臨摹的認真態度和不分門戶兼善諸家的坦蕩胸襟。沈周(1 427—1 509), 明代畫家。字啟南,號石田, 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相城裡人。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擅畫山水,得家法於父恆吉,兼師杜瓊,後上溯取法董源、巨然、李成, 以已意發之, 中年以黃公望為宗,晚年則醉心吳鎮。兼工花卉、鳥獸。後人把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西溪圖》、《廬山高圖》、《落花詩意 圖》、《玉蘭、菊圖》等。
沈 周 廬山高圖立軸 紙本 淡設色 縱193.8厘米 橫98.1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山巒層疊,草木豐茂,飛瀑高懸,雲霧浮動。此圖構圖布局頗具匠心, 墨色濃淡層次逐漸變化。作者取於王蒙技法,善於組合稠密高疊的石岩,進而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再位置大小林木,複合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鬆緊,有條不 紊。
沈周《滄州趣圖》卷,明,沈周作,紙本,設色,縱30.1cm,橫400.2cm。引首柳楷題「滄州趣」三字。後紙自識:「以水墨求山水,形似董巨尚矣。董巨於山水,若倉扁之用藥,蓋得其性而後求其形,則無不易矣。今之人皆號曰:" 我學董巨",是求董巨而遺山水。予此卷又非敢夢董巨者也。後學沈周志」引首鈐「煮石亭」印,款下鈐「啟南」、「石田」二印。此圖所繪滄州為明代屬直隸河洵府的滄州,地處北方,沈周未曾到過,他只是表現山川之性和趣,故圖名「滄州趣」。畫面作平遠布局,主要擷取江南水鄉的景 致,山丘逶迤,水面浩渺,坡岸伸展,雜樹成林,一派南方山川秀麗風光。同時又融入了北方山巒雄闊之勢,積疊的山石多尖峻的稜角,顯得堅硬凝重,坡岸、平台 亦轉折尖直,稜角分明,其質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徵,無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闊氣勢。畫法亦源自董巨,運用善於表現江南山水的披麻皴、點苔、圓潤中鋒和水墨 渲染等技法,然運筆於中鋒中時見外筆、側鋒,轉折粗重,平台輪廓多整飭線條,細勁有力;披麻皴也變為研拂式的短筆皴,率意凝重;點苔亦墨深筆厚,圓橫交 錯。總體筆墨形式剛柔相濟,蒼中帶秀,既具董巨的秀潤之韻,又呈較強的硬度和力感,恰當地表現了沈周心目中的滄州之趣。後紙自題是對本圖藝術表現的很好的註腳。意即作為文人畫家所崇尚的前賢董源、巨然,描繪自然山水猶如名醫倉扁用藥,是先了解本性,後求其形狀,於是無 往而不易,必深得山水之真性情。倘一味摹仿董巨的筆墨形式,則僅得董巨之外表形貌,自然山水的真性情卻喪失了,所謂「求董巨而遺山水」。沈周創作此畫,即 從表現自身所熟悉的自然山水出發,並著重揭示其本性和真趣,在此前提下才靈活運用董巨的筆墨,故雖自謂「予此卷又非敢夢董巨者也」,實則卻深悟了董巨山水 之妙並得其遺意。可見沈周對「師法古人」和「師法自然」兩者的認識是相當辯證的,也是他卓然有成的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陵墓中三樣價值連城的大凶之物,盜墓賊不敢碰,博物館也不敢收
※走進身體的胸椎博物館,刁文鯧帶您了解胸椎的結構
※【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品欣賞(四)
※影記博物館中的陶瓷珍品03
※唐繪手鑒 筆耕園(2)東京國立博物館藏(60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