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佛不要急著找法門,不要急著拜師

初學佛不要急著找法門,不要急著拜師,因為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擇法眼。剛開始多看歷代祖師的概論和凈空法師的開示,凈空老法師針對在家居士的方便開示較多,有些人聽不懂,錯解其義,就誹謗老法師,真是罪過。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佛說的究競義、第一義諦,應該進一步看慧律法師、大安法師、宣化上人、永明延壽禪師、印光法師等高僧大德的開示,多看古德的開示,以古德為師最保險。在修學路上,具備一定的正知正見後,有一定的辯別能力和擇法眼,才適合拜師求法門參學等,師緣不好的同修,為了避勉新的煩惱,可直接以阿彌陀佛為老師,信願持名,修念佛法門,也最保險,最妥穩可靠。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即然是真理,必須放之四海而皆準。要符合四個條件,第一普遍如此,第二本來如此,第三必然如此,第四永恆如此。而印證佛法是否符合這四個條件的依據,就是三法印,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分辨正法與外道的區別。三法印也是與印度婆羅門教的主要區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後來發展為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世界萬物每時每刻都在生生滅滅中。宇宙的成住壞空,天道四季交替,人道的生老病死,無不是在生生滅滅之中。體現了周易中的陰陽循環往複,此消彼長的規律。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和無為的諸法中,根本沒有我的實體存在。所謂的我,只是四大五蘊暫時的因緣聚合,招感來這樣的一個人身。

涅槃寂靜:是說涅盤的境界,滅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二種惑障,了脫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獲得究競的安樂,故涅盤是寂靜的,不生不滅的。

涅槃分四種:

1:自性清靜涅槃,人人具足,一切眾生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無有分別。個個本有的清凈自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沒有一點差別和不同的地方,這叫做自性的清靜涅槃。

2:有餘依涅槃,我們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雖然已經斷了見思煩惱的束縛,但是色身的束縛,仍然存在。因為還有這個身體的軀殼存在,作分段生死的依靠,這就是有餘依涅槃。

3:無餘依涅槃。我們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把見思二種煩惱斷盡。無因不會感果,這個余依束縛的身體,當然也是要消滅掉。我們的色身,本來就是眾苦的根本,身體沒有了還有誰來受苦?二乘聖人能夠灰身泯智,滅色歸空。這是羅漢、辟支佛二乘聖人所證的涅槃,叫做無餘依涅槃。

4:無住處涅槃。我們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悲智雙運,斷塵沙煩惱,破無明。又不住於不生不滅的清凈涅槃,另一方面大悲大願大智大行渡化眾生,上求下化。這是佛菩薩所證的涅槃,稱為無住處涅槃。

一切皆苦:就人道來說,有人生八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三界總括來說,就是苦苦、壞苦、行苦,是對三界六道輪迴的深刻認識。有了苦諦的認識,才會產生厭離心,修鍊佛法,用滅諦去消滅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就是滅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苦因不再生起。以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守五戒,修持十善為基礎,以上求下化為本懷。以清凈的身、口、意三業,向聖位道諦邁進,不再墮生死輪迴的苦海。

三法印是大小乘修行者的指路航標,在修行的道路上,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具體細節上是否如理如法,則有八正道為依據。

正見:正當的見解、知見。認清宇宙萬事萬物的真實相,本來面目。如:認識一切

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徹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宇宙人生的真象。

正思惟:正確的思維,徹底認識事物的真象,一切皆緣起法,緣生法。緣起緣滅,緣起性空,以正見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實現自己的正欲,正當的慾望,所以稱為正思維。

正語:一切語言都必須不離一切善法,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修四無礙辯才。

正業:除去身上一切不正當的動作行為,常行清凈的身業。不因愛恨情仇而生煩惱,起行為上的肢體衝突,不偷盜、不邪淫等,常保持行為上的清凈,遠離是非旋渦之地,尊守佛陀的教誨和戒律。

正命:遠離一切不正當的生活、營生,不殺生,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只做利人利己的職業,如,教師、醫生、高尚的服務行業等,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果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做殺生的職業、生意。拿一些經營所得的利潤出來供養三寶,助印經書等。自己可常受持地藏經、念佛,懺悔求消罪業。

正勤:契機契理的運用適合自己的修鍊方法、法門,每日勇猛精進前行,不懈怠,向一切聖人學習,以往生或成佛為目標。

正念:保持正確的思想,慾望和念頭,時時不忘眾生,不忘三寶,不忘報佛恩,父母恩,等四重恩。不起任何邪惡念頭,隨時觀照,看住自己的念頭,邪念一起,就用般若智慧觀照或佛號將其代替。

正定:契機契理的運用正確的方法修鍊定力、或禪定,將心念止於正念,保持身口意三業清凈,正念正定現前,不被煩惱所左右。修定力的方法很多,法無定法。上上根根基的人適合參禪打座,頓悟禪。上根基的人適合參話頭,漸修禪。中根基的人可以讀經或是念佛,下根基的人要老實念佛。念佛號可修定力,定力足得念佛三昧,而念佛包括了戒定慧三學。

初學佛子,在依止善知識方面,一定要嚴格尊守四依念處。當年祖佛涅槃之前,悲憫後世眾生,特意交待要「以戒為師,以四依念處為住」。即觀身不凈、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

觀身不凈: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的因緣假合而成,終歸要破壞、消亡的。體內也很臟,九竅常流,流的都是污垢之物,所以我們天天要洗澡。年紀稍大,就頭昏眼花,疾病纏身。體內零部件消耗,磨損怠盡,走向死亡。

觀心無常:心念念無常,念念遷流。凡夫的心是妄想、分別、執著,時時刻刻處於顛倒的壯態,與清凈寂滅的自性相背而弛。

觀受是苦:受是感受,一切感受都是苦的,是虛妄不真的,總括來說就是苦苦、壞苦、行苦。痛苦和煩惱人們容易理解和感受。可是快樂與幸福也是苦的,都是短暫而抓不住、留不住的。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陰陽相抱,禍福相倚。不要以為享受是快樂,其實享受是不好的,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寧可受苦,早點把債還完。如果享福過了頭,就會樂盡苦來,過慣了貴族生活,是很難過貧窮日子的。

觀法無我: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的因緣聚合而成。因為有個假我在,分別、妄想、執著,狂心不息。我慢、我見、我執猛烈的去追求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破除我執,無四相,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諸法緣生,了不可得,皆無自性。觀法無我,萬法皆空。

世尊涅槃時,教給眾弟子四依法,只要後世四眾弟子,嚴格尊守四依法,即為正法住世,與佛陀在世沒有兩樣。現今未法時期,魔強法弱,魔多佛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我們怎麼來辯別呢?得嚴格按佛陀的遺教,用四依法來作參照,才不會在修行路上迷失,誤入魔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時期戒律成就,象法時期禪定成就,未法時期凈土成就。現在是標準的五濁惡世,殺盜淫層出不窮的未法時期,眾生根性低劣至極,貪嗔痴無限放大,定力嚴重不足,很容易被邪師所誘惑。一不小心,就入了魔道,成為魔子魔孫。佛法是真理,是自然法則,不需要遮遮掩掩,如果不是純密宗的上師,在傳法時候故造神秘,秘法。或是只充許依止本人為師,不充許拜別人為師,搞個人崇拜,離開他就難以修行,見一面就能了生死,這些都是大妄語,值得懷疑的。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在來,當年一個女同修夢中得到觀世音菩薩點化,趕快去拜見印光法師,說出他的身份,當場遭印祖痛批,不充許宣揚出去,泄佛密因。真正的佛菩薩在來,絕對不會直接或間接的暗示,告訴別人自己是乘願在來的,只有離開世間,才會留下殊勝異象。現今證果的聖人,了了無幾,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是遇不到證果聖人。禪宗開悟,明心見性的人,也極為少見,世人福薄,為了三餐溫飽,幾十平米的住房,要耗盡心血辛苦一生,那有精力財力去遍地尋訪善知識。佛陀不在世了,證果聖人又稀少,你能到哪裡尋訪善知識呢?宗門的信解行證,沒有正知正見,正確的見地,皆是盲修瞎練。這個時代的眾生,絕大多數人已不適合修禪宗了。即然不具備靠自力豎出三界的能力,就應該老老實實嚴格按照《大藏經》的經典為標準。依法不依人,盡量依過去祖師大德的開示,依聖言量為標準。《大藏經》中沒有的經書,最好是少看,要謹慎。實在找不到好的老師,就依止阿彌陀佛為老師,專修念佛法門,簡單易行,下手容易,生活修行兩不礙,了生脫死,今生有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獲證無生法忍,即可達到八地以上不退轉菩薩,一生成佛,更不用經歷三大阿僧祗劫。

依義不依語:義是指佛陀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最究競圓滿的真理,也就是第一義諦,中根和上根的人,有機會還是要盡量了解。契入悟入佛的知見,佛法的空性,真空妙有、緣起性空的中道實相。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智慧的提升,對修行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是指後世記錄佛陀所演說的文字,語言。佛經在記錄整理方面,是經過證得阿羅漢的眾弟子們一至認同的。但是文字畢競不能在現佛陀當年說法的現場情景,只能盡量保持原汁原味,以求達到傳神功效。佛法傳到中國,在經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為了契機,翻譯佛經在語言文字上,必定有所適度的更改。比如,大家熟習的《心經》就有好幾個版本,現在流行260個字的版本,是唐朝玄奘大師所譯。我們要依的是究競義,而不依方便語,方便義。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指能幫我們了生脫死,出三界,斷輪迴,成聖成佛的法門,方法。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從最初的四聖諦小乘法到大乘佛法,最終是引導眾生一起成佛。佛陀說的法,觀機而教,是契機又契理,能有效對冶眾弟子的毛病和陋習,所以尊稱為「經」 。祖師大德說的開示,契理但不一定契機,所以稱作為「論」。《大藏經》中,了義的佛經和法門眾多,但是能不能契入自己的根性,這很關鍵。未法時期的眾生,根性普遍低劣,象頓悟禪,漸修禪,已不契合當今大多數人的根基。唯有修凈土,念佛法門,三根普被,頓利全收。簡單易行,五經一論,少之又少,不需要大量精力信解行證,只需信願持名,發願往生,就可以頓超修通途法門的人,一生成佛。佛祖演說三乘法,佛弟子要知道,哪些是方便法,哪些是第一義諦,是究競義,我們要依的,弄明白的是究競義,而不是方便說。現在一些大德高僧,我們也要分清那些是方便說,哪些是究競義,不認同可以選擇離開、遠離,不聽不聞,但是千萬不要誹謗。

依智不依識:智是指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學佛,要悟入佛的知見,以佛的思相言行去生活工作,安份守己,借事煉心,六度萬行,人成佛成。多看歷代大德高僧的開示,要依聖言量,依究競義。識是指六識感情,生活相處久了,容易產生感情,產生信任,我們要妙用般若智慧,轉識成智,化秉性,圓滿天性。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買台家用電器,一定是先了解,問問身邊熟習的人,對某個牌子的電器評價如何,如果身邊人評價好,就決定買。生活中辦事情,有些是合情,不合理,有些是合理,不合情。合理合情的比較少,大到家法、國法無非都是尊循合理合情的原則來制定。我們凡夫,更多的時候是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所左右,所影響。理智、理性的時候少,感性、感情用事的時候多。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重視人倫親情重視家庭感情,是個典型富有人情味的國度。


推薦閱讀:

佛教界權威發聲譴責假活佛破壞藏傳佛教形象,大家一定要謹慎拜師
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揭秘陳家溝太極拳:拜師要查祖上三代,大師多是自封

TAG:學佛 | 初學 | 拜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