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析中的「變序」處理(楊世源)

文如看山不喜平,做課也一樣,刻板老套的形式極易造成審美疲勞。因此教學也要不斷創新求變,以激發常新的解讀興趣。在異彩紛呈的教學變式中,解析順序的變化也是簡便易行而又頗為有效的一種。在課堂教學中,解析順序的變化主要有四種:

一曰掐頭去尾。有些文章的主要解析點在主體部分,而且需要相對集中的時間,就有必要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劃分層次之後先解析開頭和結尾部分。這樣既可以保證教學板塊的相對完整,又可以簡化教學過程提高解讀效率。如引導學生解讀《囚綠記》時,提出問題:文章的標題是「囚綠記」,那些段落是寫「囚綠」的?這之前之後各寫了什麼內容?對突出「囚綠」起到了什麼作用?學生研讀後,明確之前主要寫「得綠、賞綠」,主要作用是襯托對綠的喜愛,鋪墊囚綠的執著;之後主要寫「釋綠、懷綠」,作用是反思囚綠的行為,反襯囚綠的痴心,歸結善待生命的正確態度。這樣把次要內容在第一課時解決掉,不僅保證了主體部分解析的完整性,還通過「向心式分析」(雖然解讀的是前後部分,但寫作意圖的分析都是指向中心段落的)突出了主體部分,教學思路清晰,重點十分突出。

二曰老虎掏心。有些課文的處理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先解析主體部分,再擴展到其餘,我把這種處理方式叫「老虎掏心」。如《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解讀的起點也可以從文題開始:文章集中記念劉和珍的內容在哪些部分?寫了什麼內容?學生研讀後明確在三、四、五部分,分別從生前交往、請願遇難、慘象特寫三個角度敘寫魯迅先生對劉和珍生前死時情況的了解,抒寫作者對軍閥政府的殘忍和反動文人的卑劣的強烈義憤,對死難學生的憐惜悲憫和由衷敬意。然後設疑:作為一篇記念死者的文章,既有對死者生平事迹的回顧介紹,又有對死者的頌揚哀悼,應該說內容很全面了,為什麼還要添枝加葉,衍生出交代寫作緣起、指斥庸人麻木的一、二兩節和總結慘案教訓、讚頌女性勇毅的六、七兩節呢?作者的寫作目的僅僅是記念劉和珍和她的難友嗎?從而引導學生研讀一、二、六、七節,深入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要通過劉和珍這樣一個善良、溫和、憂校愛國、敢於擔當、堅強勇敢的學生慘遭殺戮的實例,揭露軍閥政府神經過敏,濫殺無辜的反動本質,指斥一些文人顛倒黑白,掩蓋真相的「御用」特性,也對包括自己在內的苟活者的麻木健忘,袖手旁觀進行了嚴厲的批評。這篇文章的主旨從文題上看似乎是對死難學生的憐惜哀悼,其實是對 「三一八慘案」乃至辛亥革命的一次反思和總結,只有認識到這個高度才算讀懂了這篇文章。顯然文本解讀順序的改變,深化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這種「變格」處理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精心設計。

三曰打亂重組。有些文章前有伏筆,後有照應,內容重組後有利於認識這種章法結構的特點,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如解析王安石的遊記散文《游褒禪山記》時就可以採用種這樣的方式。這是一篇以記游的形式闡發事理的文章。從段落分布上來講,一、二段記游,三、四段議論,第五段交代同游的人。而文章的一、四段和二、三段之間存在嚴密的照應關係,所以教學時我將一、四段組合在一起學習,讓學生探究這兩段從哪幾個方面闡發論證「深思慎取」的道理的?學生閱讀探究後明確:第一段通過對此山別名來由的推斷,正面體現對具體問題如何「深思」;又通過對此山本名讀音的錯訛的推斷,正面體現對正確讀音和錯誤讀音如何「慎取」;第四段則從學術中以訛傳訛現象的普遍,反面論證「深思慎取」的必要性。記游只是為論述提供事實論據,論述則是對記游意義的進一步闡發。學習二、三段時,我先讓學生找出第三段中歸結出的結論,概括為「盡志無悔」,然後讓學生列表梳理二、三段的對應關係:

第二段 第三段

①前後之對比 a古人有得之原因(照應第四段、論證「深思」)

②游洞之所見 b至者多少之規律

③出洞之反思 c非常之觀之所在

④悔隨之情感 d成就大事之要素

e盡志無悔之論斷

(①照應b,②照應b、d、e,③照應d、e,④照應e)

通過圈畫概括,學生不僅明白了記游和論說的關係,而且對這篇文章選材組材的嚴格精細,論說道理的縝密嚴謹有了非常具體的感受,還會對學生寫作議論文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四曰專題跳讀。對於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或要長文短教,最好的辦法就是設計幾個話題,然後讓學生將涉及到的語段標序,跳讀相關段落,品鑒賞析。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針對小說的情節、形象、矛盾衝突幾個方面設計了三個話題:情節安排的程式化、人物描寫的臉譜化、矛盾衝突的簡約化。分三個課時研讀相關段落,鑒賞小說的藝術特色。在研討「人物描寫的臉譜化」這一專題時,首先啟發談話:中國戲劇把人物的忠奸善惡、正邪巧拙寫在臉上,用象徵意義不同的色彩圖案,來顯示人物的基本性格和品行。這種手法也被廣泛運用於小說的人物刻畫,《林黛玉進賈府》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寫都不同程度的有臉譜化傾向,而最精彩的要數對王熙鳳、林黛玉的肖像描寫,請大家划出課文中正面描寫這兩個人物肖像的語段,看看臉譜的特徵表現在什麼地方?學生研讀、師生對話後歸結:作者給了王熙鳳傳統審美眼光中最美的眉形目態——柳葉眉、丹鳳眼,卻加上了「掉梢」、「三角」的缺陷,用這種不協調外化她「胭脂虎」「美女蛇」的本性,實際上是通過這樣一幅「臉譜」,揭示美麗外表掩蓋著的醜惡靈魂;林黛玉的臉譜富有寫意特徵,似蹙非蹙的「眉峰」籠上一抹「雲煙」,那種朦朦朧朧的美麗,就有了超塵拔俗的空靈感,將她的書卷氣、靈秀氣、孤傲氣顯現了出來。

當然文本解析順序的安排一定要從文章本身的結構特點出發,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找一個好的切入點,從而化繁為簡,變難為易,舍淺就深,而不能單純為了「求新」而隨意顛倒,胡亂搭配。前一段時間聽過一節《歸園田居》,教者介紹了作者、指導了誦讀之後就用幻燈顯示「走進田園生活」,讓學生找描寫田園生活的詩句,體味美在哪裡。顯然他沒有按照「悔誤落塵網」(1—6句)、「喜回歸田園」(7—18句)、「幸返回自然」(19、20句)的常規順序解讀,而是來了個「老虎掏心」,將中間寫田園風光(生活)的句子放在前面解讀。結果學生熱情驟降,反應冷淡,有學生還小聲嘀咕:「美什麼呀,我們家周圍的景色比這好多了。」評課時我提出一個觀點:這樣處理教材是一種邏輯上的倒錯。因為該詩中的風光之美是詩人在特殊心境下的感受,是作者從腐敗、污濁、壓抑的官場上掙脫出來透一口氣時的感覺,就如同剛剛走出監獄,重獲自由的人看到天是藍的,地是新的,一切都充滿生機一樣。如果離開了前面詩句提供的特殊背景和情景,要讓學生體會詩中樸素、自然的美實在有點難為他們,即使他們很「配合」地說很美,那也是言不由衷的假話。所以理解這首詩最好按詩歌的本來順序,先讓學生理解在官場上蒙受的屈辱、壓抑,然後體會詩句表現出來的恬靜、安逸、悠閑、自足的意境,才會真正感受到田園生活的美。

有活力的課堂應該永遠有創新,以提高教學效益為目的的任何一種改進都是值得提倡的。

推薦閱讀:

《小兒積食辨證與處理》用戶反饋
黃景泓 真宗對歲運處理探討實例
導演必知的電影時間處理手法
圓形空間的處理—新加坡小機構創意工作室設計

TAG:文本 | 處理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