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龍門石窟景區的大石門建成開放
穿過這道門,您將「穿越」至盛唐 2日,《洛陽晚報》記者從龍門石窟管委會了解到,西北服務區的設計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大師。在她設計的這些旖旎建築的背後,還有一串串故事。 「穿越之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 2日,《洛陽晚報》記者在龍門石窟景區的大石門前見到,這座位於龍門商業街以南、龍門博物館以東、伊西渠以西、龍門橋以北的三拱石門,是一座仿唐風格的建築,整體用青石建成,造型古樸典雅。 現場的一位設計師介紹,這座大石門建在隋唐洛陽城的中軸線上,是一座新唐風建築,參照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築。因為若把龍門石窟比成一個完整的樂章,那麼大石門及其後面的綠化景觀都屬於序曲,遊客前來遊玩時,如何將他們之前看到的城市景觀與即將看到的龍門石窟進行較好地過渡與銜接,是設計師設計時考慮的主要內容。 因此,可將這座大石門看做「穿越之門」,進門後便讓人「穿越」到盛唐。 值得注意的是,大石門雖然已經建成,但目前只能暫時作為通道供遊人通行。預計到下半年,這裡將作為龍門石窟景區的新檢票口。到那時,大家就可以欣賞到更多更美的風景了。 先游「皇家園林」,再看盧舍那大佛 大石門後有一條寬10米,長250多米的青石大道,走在這裡舉目四望,滿眼皆翠。 龍門石窟管委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大石門到講解中心的這片區域是一塊大草坪,一眼就能望到頭,夏天遊客走在這裡很曬,也不利於水土保持;如今,這裡變成了「皇家園林」,僅樹木就有40多種約1500棵,主要品種既有油松、國槐、銀杏等大型喬木,又有紫葉小檗、迎春、紫丁香等灌木,還有貼地生長的花草等,不但高低錯落有致,而且顏色豐富。 「皇家園林」中掩映幾塊大石,其中一塊石頭上用繁體寫著「聽松」二字。該負責人介紹,「聽松」二字的「聽」摘自《大字陰符經》,「松」摘自《伊闕佛龕碑》。這兩個字的原作者是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他就長眠在偃師市府店鎮,與洛陽淵源極深,這兩個字也與石窟文化一脈相承。 「聽著松濤聲,把塵世的污濁之氣蕩滌一空,凝神靜氣去禮佛,豈不美哉?」這名負責人說。 每棵樹,皆含大師深意 《洛陽晚報》記者了解到,大石門、南廣場園林及正在建設的整個西北服務區,設計者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大師。作為中國建築泰斗梁思成的女弟子,她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她設計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法門寺工程等都是業內大名鼎鼎的建築,也是不少人必去的旅遊景點。 2011年,龍門石窟管委會邀請她設計這一工程,當時已75歲高齡的張錦秋大師多次從西安來到龍門,實地勘查並提出建設思路。僅目前呈現在咱們面前的這片區域,就蘊含著她別具一格的設計理念。 「洛陽不是牡丹花城嗎?這裡好像沒有種牡丹啊。」對此,昨日在現場的一名設計師說,眾所周知,洛陽牡丹甲天下,但張錦秋大師在設計時有意避開了兩大元素——牡丹和石刻。 這裡之所以不用牡丹元素,是因為洛陽「滿城儘是牡丹花」,而在龍門石窟,唯一的主角是這些歷經千年的石刻,尤其是那尊享譽中外的盧舍那大佛,遊客在參拜大佛前,肅穆蒼鬱的松樹更符合其莊嚴神聖的心情。龍門石窟的雕像藝術已是石刻的巔峰,在這個景區的門戶區域內,任何石刻都是班門弄斧,所以大家最可能想到的這兩大元素,反而被張錦秋大師否定了。 為重現盛唐時期的「皇家園林」,這裡的樹木都是從全國挑選出來的,每棵的大小、造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標準,每棵樹的位置、與相鄰樹木的距離,都要與當初的設計精確吻合。 此外,曾在去年冬天進行大規模清淤的伊河,今春蓄水後碧波蕩漾。景區一工作人員說,在這裡工作多年,今年的伊河水似乎比往年都要清澈。 未來,隨著沿河碼頭、曲浮橋等項目的逐步完成,龍門石窟景區西北服務區將成龍門大道南端重要的景觀。(記者 李礪瑾 王妍/文 張斌/圖)
推薦閱讀:
※【漢良子】龍門石窟(2)
※游龍門石窟,賞龍門二十品
※日誌《龍門石窟講解詞》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07
※洛陽龍門石窟有哪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