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元代天台宗傳承鉤沉

元代天台宗傳承鉤沉  洪用斌  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建國,以族名為國號,稱大蒙古國。1260年3月,忽必烈稱汗後,於1261年11月建國號「大元」。1368年元順帝退居漠北,同年8月大明軍隊攻人大都,宣告元朝在中原和江南統治的結束。拙文所要探討的元代天台宗傳承問題,乃指這一百六十年間發生的事。  元朝至正壬寅(1362),天下大亂,戎馬紛紜。江南五山十剎,鍾魚絕響。多少梵宇唯存斷礎於斜照荒煙中,白草涼煙,舉目凄斷!這一歷史背景,造成元末天台宗傳承問題的撲朔迷離。  歷史離不開過去的事情。過去和現在是不可隔斷的。同樣,研究元代天台宗的傳承,必須從南宋天台宗的傳承人手。  (一)  北宋末年,自從知禮大師(960—1028)圓寂之後,天台宗的山家內部還是不斷的互以「具相」、「具性」問題而爭論。不久,時局變化甚大:宋欽宗被金軍遣送東北,康王即位於南京,稱南宋。當時,佛教徒也隨時局不安的影響,無心於煩瑣的教義研究而傾向不立文字的禪宗,或持念彌陀名號的凈土宗。  在知禮大師門下的三系(即廣智尚賢,主四明延慶寺;神照本如,主台州東掖山白蓮寺;南屏梵臻,主杭州南屏山興教寺)中,以南屏為最盛。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知禮大師的門下經過自強不息,湧現出不少著名的學者。如,神照系的智涌瞭然大師(1077—1141),就是南宋時最傑出的一位。慧解、辯才都很出眾,而且是台宗教學的忠誠傳述者。他不固執,不偏向,自立一幟而強調性具的新學說。  神照系的智連大師(1088—1163),被明智大師贊為「僧中鳳雛」。  廣智系的道琛大師(1086—1153),被現代學者譽為「已證得台宗奧旨,故才能顯現唯心凈土的高論!」還有該系的志磐大師是著名的佛教史學家,有《佛祖統紀》五十五卷巨著,內容是以敘述天台正系的展開,及顯揚知禮教學為主體。  南屏系的可觀大師(1092—1182),乃是純粹天台宗學者。他行解兼備,博得當時聞名的禪匠——大慧宗呆嘆為「教海老龍」之尊。還有該系的北峰宗印大師(1148—1213),乃禪講兼重的大德。他繼承可觀大師,博採廣智系、神照系的學說,而倡祖述知禮教學的正義,宋寧宗賜號他為「慧行法師」。南屏系的另一位法照大師(1185—1273),精通天台教學,兼通各宗的大通家,宋理宗敕封他為「佛光法師」。著有《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復興知禮教學,祖述智者、湛然大師等的教說而展現新學風。以天台止觀配合念佛而努力實踐,成為天台念佛門的特色!其思想為元、明、清及至現代,對天台教學研究開了方便之門,其豐功偉業永存留芳。  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大蒙古國成立。蒙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及其後裔,連年發動戰爭,統治了極其廣大的地區和眾多的民族。為了適應統治有各種宗教信仰的廣大居民的需要,對各種宗教實行兼容並包的政策。  自魏、晉以來,佛教在中原以及大江南北地區勢力日盛。唐代以降,佛教分為二大流派,即所謂禪、教。禪指禪宗,教指禪以外的其他宗派,主要有天台宗、華嚴(賢首)宗、慈恩(法相)宗等。佛教是從印度傳人的,印度佛教派系林立,各有所宗;傳人中國,也就產生了許多宗派。禪宗則是更適應中國環境的一個佛教宗派,為釋迦世尊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傳心。這樣,便形成了禪、教之分,互爭雄長。  十三世紀中葉,忽必烈建立元朝。他「大弘密乘,尊隆三寶」,比起以前諸帝來更有過之無不及,佛教之弘傳大有進展。此後,元朝諸帝,更是一個比一個熱情。建寺、做佛事和對寺院、僧侶的賞賜,成了元朝財政的一項巨額開支,當時有官員估計:「國家經費,三分為率,僧居二焉!」  佛教內部派系林立。元朝統治者尊崇佛教,但對佛教內部各派系和對待各種宗教一樣,也有厚薄之分;而且前後有所變化。十三世紀上半期,禪宗的臨濟宗十六世祖海雲,備受寵遇,他「歷事太祖、太宗、憲宗、世祖。為天下禪之首」。除了海雲之外,原在金朝就備受禮遇的曹洞宗萬松禪師,仍然保持很高的地位。忽必烈即位後,萬松的弟子福裕,元世祖「命總教門事」,出任嵩山少林寺住持。  江南地區,早在南宋統治時期,禪宗就佔有明顯的優勢,「宋南渡之初,東南禪門之盛,冠絕於一時』』。其中勢力最大的,要數臨濟宗。元朝滅南宋統一全國以後,忽必烈很快就轉而採取「崇教抑禪」。他以江南「教不流通」為理由,從北方選派了禪宗以外各教派僧侶三十人,來到江南開講,設立「御講三十六所」。有的禪宗寺院因此被易為教寺。自此以後,天台等宗的傳勢明顯上升。如浙江天台國清寺原是天台宗祖庭,後被「易教為禪」,此時,天台宗上天竺性澄大師,不遠數千里,進京具奏國清寺的建置顛末,舊制之由。忽必烈賜璽書,復之為講寺。  (二)  天台宗自法智大師之後,分為廣智、神照和南屏三系。南宋滅亡後,廣智系歸於衰滅,且天台宗發祥地的國清講寺,也變為禪宗的道場,唯有南屏系的宗印大師門下,仍能維持慧脈不斷而已!  廣智尚賢大師,北宋僧。生卒年不詳。四明(浙江寧波)人。依四明知禮修習天台教觀。聞講《凈名經》,頓悟性相之旨。歷時既久,遂居高第。天聖六年(1028)繼知禮之後主持四明延慶寺,道化盛行。當世雲門宗高僧雪竇重顯禪師聞師之盛名,曾特意出山來訪。其時,日本遣比叡山僧紹良等奉送金字《法華經》,請學於師之座下。三年學成歸返日本,大弘師說。師著有《闡幽志》、《廣智遺編》、《光明記》等。  廣智尚賢派的承繼者為繼忠大師(1012—1082),他是知禮大師四世孫。繼忠大師的門人有神智從義(1042—1091)和草堂處元兩位大師。廣智系的中立大師(?一1115),曾命門徒介然師於四明延慶寺造十六觀堂。廣智系的道琛大師(1086—1153),他的孫弟子宗曉大師(1151—1214)。道琛大師的門下:慧詢(?一1179)、法蓮、仲韶諸大師。慧詢大師的門下有善月(1149—1241)、法登、完曉(1151—1214)大師等,都是復興知禮教學的健將,並將禪、凈土的思想融會於台宗教學中,屬於發展新思想的傾向者。尤其是法登、宗曉大師專精凈土;善月大師是綜合兩者而善巧組織法門體系,可說是當時天台教學上的集大成者。  神照本如大師(981—1051)是重視行持的實踐者,尤其傾向凈土而欣慕廬山遠大師的遺風!在住持東掖山能仁寺的三十年間,曾講過《法華》、《涅槃》、《金光明》、《觀無量壽》、《觀音》等經及《妙玄》、《止觀》、《金鋅論》、《觀心論》等。著有:《普賢觀經義疏》,闡明該經為超越有相,系屬南嶽大師所謂「法華三昧無相行」。更為顯明天台圓融三諦原理第一義空的妙義,常集百僧實修「法華懺」。神照系的智涌瞭然大師(1077—1141),是南宋期間最傑出的一位。十六歲具戒,從安國學教觀,慧解驟發,頓發辯才,侍安國遷白蓮寺,是一位慧解、辯才都甚出眾,且是台宗教學的忠誠傳述者。著有《大乘止觀宗圓記》、《十不二門樞要》、《虎溪集》等。瞭然大師門下雖有五六百人之多,但其中最傑出的當尊智連、與咸兩大師。智連大師(1088—1163),他是禪宗思想濃厚的大德。曹洞宗的宏智禪師譽之為「南湖之任,非師而誰?」遂薦主南湖。與咸大師是天台正義的忠誠繼承者,且為排除異說而努力!著有《菩薩戒疏集注》、《金剛辨惑》、《復宗集》、《法華誦經撮要》等,但現存的唯有《復宗集》卷下而已。  南屏梵臻大師,宋代僧人。錢塘人,原名有臻。號南屏。生卒年不詳。受具足戒後,從學於四明知禮,知禮以天台諸學盡授之,唯不授其《摩訶止觀》,令其自行閱讀二十遍後,再加以印可。皇祐三年(1051)至上天竺寺,次年歸金山。熙寧五年(1072)應杭州太守之請,人南屏興教寺開講席。師辨才無礙,每就觀,b,觀佛等問題,與凈覺、仁岳等的「後山外派」諸師展開對論,名動一時。著有《十不二門總別指歸》,現已不存。另著有《釋十類》,開創南屏一系特有之類集形式著作。其傳承為四明三家中最繁盛的一系。崇寧間(1102—1106)追謚「實相禪師」之號。梵臻大師門人最盛。如:從諫大師、慧覺齊玉法師;齊玉的門人法久大師(?一1163);法久同門是如湛大師(?一1140)。如湛,南宋僧。永嘉人,俗姓焦,字從遠,號假名。幼年出家,依車溪的擇卿法師。後至橫山,參訪慧覺齊玉法師。師勤勉精進,深究教觀之旨。後人住壽聖寺多年,講唱無虛日。平時以誦持《法華經》七軸,並誦彌陀聖號二萬聲以為修持。晚年謝事,閑居小庵,勤修凈業。紹興十年(1140)七月示寂,世壽不祥。著有《假名集》十卷、《觀經疏凈業記》四卷、《金光明玄義護國記》四卷、《金剛集解》二卷、《聲聞會異》、《復宗起疑》等各若干卷,可惜皆無存!南屏系會賢的徒孫法雲大師(1088—1158),著有《翻譯名義集》、《金剛經注》、《心經疏鈔》等。南宋末,車溪擇卿法師門下的可觀大師是純粹天台宗學者,是行解兼備的大德。為顯揚天台止觀的殊勝,將禪學思想攝人天台教學體系,指明天台止觀就是:條理、層次分明的高級禪定學。可觀(1092—1182)宋代僧。江蘇華亭人,俗姓戚(一說傅)。字宜翁,號解空,竹庵。十六歲受具足戒,學天台。初依止南屏精微,後聞車溪擇卿禪行聲震江浙,負笈從之,得其法。南宋建炎初,住持嘉禾壽聖寺。紹興年間(1131—1162)轉住當湖德藏寺,因染疾退隱至當湖南林之竹庵。乾道七年(1171),應丞相魏杞之請住持北禪天台寺。淳熙七年(1180),受魏憲王請,為南湖延慶寺之主,未久,又歸隱當湖之竹庵。淳熙九年(1182)示寂,享年九十一。其法嗣有北峰宗印、智行守曼、神辯清一等人。重要著作有:《楞伽說題集解補註》四卷、《蘭盆補註》、《山家義苑》各二卷、《金剛通論》、《金剛事說》(或《金剛事苑》)、《圓覺手鑒》、《竹庵草錄》各一卷等。繼承可觀大師衣缽的是北峰宗印大師。宗印(1148—1…213),南宋僧。杭州鹽官(浙江海寧)人,俗姓陳。字元實,號北峰。師事慧力德鄰。後謁當湖的竹庵可觀,修習天台教觀,誦讀諸祖格言。未久,人南湖長懺o,又往象田,參謁圓悟演禪師。後歸南湖延慶寺,受虛堂本空之請為首座。本空嘗著《宗極論》,闡述智涌瞭然之事理各立一性之說。師乃設九難以破斥之。師後歷住超果、圓通、北禪諸寺;又繼海空英之後,住持靈山。寧宗皇帝聞師之名聲,召人便殿,問佛法大旨,賜號「慧行大師」。慶元五年(1199),日僧俊杭來華,留於超果寺八年,稟受師之教觀.嘉定六年(1213),師於松江之一行庵右脅而寂,世壽六十六,葬慈雲塔旁。師著有《楞嚴經釋題》一卷、《金剛經新解》、《北峰教義》若干卷(現存一卷)。門人頗多,有古雲元粹、佛光法照、海峰梵奎、石溪思壽、石鏡青果、南峰思誠、雲巢如寶、南澗行果等。  還有:神照本如大師系的有嚴法師(1021—1101),他是宋代天台宗學僧。台州(浙江臨海)人,俗姓胡,號曇武。九歲時,依兄宗本出家,十四歲時受具足戒。其後,聞延壽禪師之《心賦》而有所悟,未久,往承天寺跟從神照本如修學天台之教觀。後居於赤城崇善寺數十年,大張法幢。紹聖年間(1094—1097)辭退郡吏之請,而隱修靈鷲之東峰,結廬而居,自號樁庵。隱居二十餘年間,專修凈業,以期往生安養,並作《懷安養凈土詩》八章,膾炙人口。建中靖國元年(1101)乃作《餞歸凈土詩》,經七日而寂,世壽八十一。著有《玄義釋簽備檢》、《文句記箋難》、《止觀輔行助覽》、《或對》各四卷,《安樂行注》、《空品注》、《龍王法印疏》等各一卷。  (三)  在元朝,南屏系的北峰宗印大師弟子法照大師,他的門下弟子慧日大師(1291—1379)得元順帝的厚遇,敕為復興玉泉寺。法照系的時舉大師著《金鋅論釋文》;可度大師著《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祖述知禮教學;普容大師(1251—1320)著《圓修要義》、《台宗精英集》等,雖強調止觀的實踐,及論難仁岳學說,但都是局限於注釋學,尚未有新思想的發揮,故法照系傳至元末就失傳了!  宗印大師的三世孫雲夢允澤大師(1231—1297),曾獲得元世祖召見,問佛法大旨,賜齋香殿,授以紅金襇大衣,賜「佛慧玄辯」之號,璽書屢降,光被諸方,使「教」之冠於「禪」者,實師之功.允澤大師在元朝初,甚得朝廷信任.其徒懷則大師,更是以維護天台教學為至高職責。其著《天台傳佛心印記》(又作《佛心印記》),說明天台宗所傳佛心印「性具性惡」之法,並破斥禪家之「教外別傳,見性成佛」、相宗之定性二乘、性宗之無佛性等義.又著《凈土境觀要門》,是以天台學而解釋凈土思想,及展開天台教學的極談。時值禪、凈、藏密隆盛之際,懷則大師以大無畏精神,顯揚台宗於元初,並恢復山家學說。  爾後,南屏系自南宋時的車溪擇卿大師再六傳,至元朝的性澄大師。  性澄(1265—1342),元代僧。會稽(浙江紹興)人,俗性孫.字湛堂,號越溪。十三歲,投佛果寺之石門殊律師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先後參訪佛鑒銛法師、弘公道夫、靜公仁叟、雲夢允澤、膽巴上師、哈尊上師等諸尊宿,研學天台、密乘之學。為允澤所器重,遂嗣其法。弘法於杭州演福寺。他是懷則大師同門。他還住持過東天竺興源寺、上天竺寺等。至大元年(1308)奉詔校正大藏,賜號「佛海大師」。性澄大師積極配合新時代潮流,專志於西藏傳人的新密教的研究,擬將密法攝人於台宗教學之內,成為中國台密結合的新趨勢。此乃天台宗教學思想史上,在元代別樹一幟的新途徑!但是,卻未被其門下弟子們(除天岸弘濟法師等少數人外)承受,而仍然專為研究台宗教義者居多。但是,因性澄大師本人的才智,加上「天台四教法性觀行之宗,自南嶽以來,開空、假、中三觀,闡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妙,一念之間,具足無減;其說尊勝宏特,縱歷百千萬劫,洗洗乎、繳繳乎不可尚已!」當時,法智之學,行於東南六十餘州,至是人海嶠。而性澄大師本人亦飲譽東南。性澄大師晚年篤志凈業,晨夕繫念,屢感靈瑞。至正二年八月,預示寂期,屆時集眾說法,端坐而寂,世壽七十八。著有《金剛經集注》、《消災經注》、《阿彌陀經句解》等。蒙潤、允若、善繼等,都出他的門下。性澄大師的上首弟子是本無大師。『  本無(1286--1343),字我庵。湛堂澄公之嫡嗣。自四明延慶寺遷主武林上天竺觀音教寺,聲譽隆洽,名撼四方,凈侶雲集,爭擁座下。杭州古稱教海,棲真教寺、演福寺為杭城二大寺,元至正年間,杭之名僧大用才公(必才)與善繼公(號幻滅,俗姓婁)皆在,故當時有「二大三長老」之稱。著有《楞嚴經集注》、《山意集》等,今佚。  和本無大師同門的允若大師,是知禮教學精密研究者,尤其是法華三昧之實踐行者。  允若(1280—1359),元代天台宗學僧。越(浙江紹興)人,字季蘅。初號浮休老人,英宗賜號「慈光圓照」。出身簪纓家族。法師年九歲,能通《春秋》。倏然有絕塵之趣。嘗游雲門傅忠廣孝寺,寺主元上人留之隨侍左右。十五歲受具戒,渡濤江而西至虎林,謁大山恢師於興福寺。恢師授以《天台四教儀》、《金篦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法師即能知其大意。已而,聞佛海大師澄公主南天竺崇恩演福教寺,四方名僧多來棲止,而方岩則師、愛山靜師尤龍象中之稱雄。法師復往依焉!凡法智大師有關台宗教義諸論文,法師均加以深究。心既有得,乃質二師,而復取正于澄公。聲人心通,知解日至。澄公甚器之,俾司賓客之職。至治(1321—1323)初,澄公奉詔人燕都校正經、律、論三藏,遂白法師行業於帝師大寶法王。帝師嘉之,賜以「慈光圓照法師」。命出世昌源凈聖院。腧三年,澄公念法師心切,招之徠歸,請居第一座。攝眾千餘人。泰定(1324—1327)中,行宣政院請法師主彌陀興化教寺。當是時,倡道杭之南北兩山者天岸濟公(弘濟)、我庵無公(本無)、玉庭罕公與法師皆有重望,人稱「佛海會中四天王」。後退居雲門,視榮名利養如白雲蒼狗。時同斷江恩師、休耕逸師,I臨風笑詠,不知夕陽之在樹也!君子又目之為「雲門三高」。至正間,法師主越(浙江紹興)之圓通寺。後又主天竺靈山教寺。寺有「瓔珞泉」,其水源絕之久。法師持錫杖叩岩祝曰:「吾緣苟在是?泉當為吾一來;不然則廢涸猶故也!」言始脫口,泉果湧出,淵淵然漸盈。戶部尚書貢師泰比之慈雲重榮檜,命名曰「再來泉」。尋以年高,復退居雲門。築「深居精舍」,以法華觀慧三昧為暮年凈行。會天下大亂,干戈紛擾,法師與亂兵遇,膏師以白刃;法師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因遇害。時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二十九日。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兵既退,其諸孫:子蘭、息幼始具衣棺為斂,瘞於雲門山之麓。得法弟子出主名伽藍者,則集慶寺衣奎,演福寺良謹,延慶寺如瑩,隆德寺去讓,凈聖寺圓證。輟而未出世者,則善來、普慈、曇曙、維翰、玄微、無作及前子蘭、息幼諸師。  又,善繼大師是精通三大部,且強調禪宗所謂的不立文字,和台宗教義之究極相一致。  善繼大師(1286—1357)。元代僧。越(浙江)諸暨人,俗性婁。號幻滅。元大德年間(1297—1306)出家,從天竺大山恢公學習天台教觀。後往南天竺禮謁湛堂性澄,深受器重。晚年專修凈業,一心念佛,晝夜不輟。相傳師為宋初永明延壽之後身,而明代翰林宋學士濂則為師之後身。師曾刺血繕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今仍完整保存蘇州半塘壽聖寺)。學士作讚詞附於經後以志之。  善繼徒自朋大師(13161370),收回四明延慶寺,大弘台宗教義。性澄大師的門下,除弘濟外,都是專精天台教學之大德。如善繼精通台宗三大部,湛堂喜溢顏色,曰:「法輪之轉,他日將有望於斯子乎!」善繼大師抉剔經髓,敷繹祖訓,如山川出雲,頃刻變化而雨澤滂然。四施若諸草木,纖洪短長,無不沾焉!識者咸謂慈雲(遵式)、神照(本如)之再世雲。  性澄大師門下普福大師(1271—1356),會稽(浙江紹興)餘姚人。俗姓姚。名弘濟,字同舟,一字天岸。十六歲受度為僧。師貌魁碩,言吐清麗,諸書一過目終身不忘。曾與高昌總統般若空利共譯《小止觀》。元泰定二年(1325),鹽官(浙江海寧)海岸崩,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鱉。江浙行省右丞相脫歡甚憂之,乃請師親履其地,建水陸寅陽大會,七日夜。師寅心觀想,取海沙詛之;親帥其徒遍擲其處,凡足跡所及,岸為不崩,人咸異之。師乃性澄大師台密結合思想的承受和實踐者。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書偈而寂。後七日法孫至大、清晏以陶器奉蛻質,葬於里之峨眉山松花塢,世壽八十六,僧臘七十一。度弟子若琳、永孚等三十六人。得上首主伽藍者:上竺道臻、雍熙凈琛、普光允中、圓通有傳、天宮明靜等五人。其登門卒業未出世者尚多。  又,宗印大師傳下另一支的四世孫蒙潤。  蒙潤大師(1275—1342),元代僧。嘉禾(浙江嘉興)人,俗姓顧。號玉岡,十四歲於白蓮華寺從古源永清出家。就永清學《止觀》、《金剛錍論》、《十不二門論》等,能了大義。永清示寂後,侍竹堂傳公,刻苦精勤。後於南天竺演福寺大振宗風。居六年辭去,至龍井風篁嶺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聞風來集者日眾,仍講說止觀之妙旨。後至下天竺靈山寺,經三年復歸白蓮庵養老。至正二年(1342)示寂,世壽六十八。著有《四教儀集注》。此外尚有《四教儀集注科文》一卷。嗣法弟子有大用必才、印海子實、雪林延瑞等。  蒙潤大師的門徒必才大師(1292—1359),台州臨海人。俗姓屈,字大用。博通經論,深於禪寂。至正年間居於杭州演福寺,順帝賜號「佛鑒圓照」。至正十九年某日焚香端坐,合掌而逝,世壽六十八。著有《三大部增治助文》、《法華經講義》、《涅檠經講義》、《章安、荊溪、四明三祖禮文》等,和本無、善繼大師等齊名。又有:子實大師(1314—1391)的著述更為豐富,尚且繼承蒙潤大師的學風,對於山家諸部,精研力索,不極其妙不止!凡學者有所問,莫不懇懇為言其指歸。  還有:士璋(1321—1368),浙江海寧人,俗姓王,字原璞。本無大師的嫡子,性澄的嫡孫。年十九始除鬚髮著僧伽梨。本無大師自四明延慶遷主武林上天竺觀音教寺,士璋往依。大師以天台經典授之。至正二十年(1360),士璋移住旌德教寺。元季兵亂,人多為自藏計,士璋卻專心寺事,不以世相為累。大明洪武建元初,立善世院以統理僧尼,士璋參予其事。師獨出方略,具有條序,十方之眾多仿之,後天台之教復盛。曾未幾何,習者流於知解之說,務新騁奇,頗騷駿近于山外系之爭。大師出而正其風,然後法智之教益明。洪武元年夏六月二十七日,士璋在杭之顯慈集慶教寺圓寂.其上首住持弟子圓覺、一印、升元、克勤(即明洪武七年奉詔往使日本的僧人)等,以某年月日奉法師舍利靈骨歸葬於郡之龍井辯才塔南。  還有:善人,元代天台宗僧。定海(浙江)人。俗姓傅,號秋虛,賜號惠觀弘教法師。自幼超然有絕塵之趣。大蓬因法師見而異之。淳祐十一年(1251),與半山彬師俾受具足戒;游諸方,辨解究詣台宗教義。客東掖山,著《教家四書據會執約》,不以文字溺泥,條理清晰,從者樂其易簡。初,佛光法師(法照)居上竺,提其徒悉使出門下。於時,有善良師與善人師相講習,各植立不肯和附。師以角為大病,支離為末流以忠告之。禪人士子咸傾之。師始典謁南湖,後首教赭山東皋。有泉南僧素宗禪學,慕師德,重趼以請。於是,法智之學行於東南六十餘州,至是人海嶠。延祐間,師示寂。僧臘六十三,世壽七十有八。化於城南,頂骨得舍利,葬法智祖庭;而以爪發歸東皋塚間之精舍。  總之,正如釋慧岳《天台教學史》中所說:「元代之台宗學者們的責任頗重;因一方面要將被占的台宗所屬寺院收回,另一方面,還要針對禪、凈、密宗,而樹立台宗教學之殊勝為職責!」  元代台宗相承系譜說明:  本表從天台山萬年寺之法系相承譜抄出(參照{海潮音文庫)第二編·天台宗一九一二〇頁《望月佛教辭典》第六冊·附錄三三頁)。還參照釋慧岳編著《天台教學史》第三三一頁。系譜中黑體字者為筆者鉤沉出來的大師。  (作者洪用斌:1931年生,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本所研究員。)主要參考書目  (1)釋念常:《歷代佛祖通載》  (2)釋志磐:《佛祖統紀》  (3)陳元靚:《事林廣記》  (4)張養浩:《歸田類稿》  (5)程鉅夫:《雪樓集》  (6)王溍《王忠文公集》  (7)危素:《危太朴文集》  (8)黃溍:《黃金華文集》  (9)宋濂:《宋學士文集》  (10)袁桷:《清容居士集》  (11)釋慧岳:《天台教學史》  (12)陳高華:《元代佛教與元代社會》,載《中國蒙古史學會首屆論文集刊》  (13)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
推薦閱讀:

表解丨觀心誦經法記
世間相常住
天台宗綱要(靜權大師)
天台宗月悟法師:佛教所言「歸依」,專指歸依三寶
觀心食法

TAG:傳承 | 天台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