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海經》中的崑崙(1)

發布時間: 2007-10-18 15:05:23 被閱覽數: 775 次 來源: 智識學術網文字 〖 〗 )崑崙,古稱「崑崙之虛」或「崑崙之丘」,被認為是黃河的源頭,是歷史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名詞。關於它的位置,古今的歷史地理學家多有探討,但大多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雖然漢代以後把西域某幾座大山定為崑崙,可那都是根據古書所記附會的,並非是真正的古崑崙,這看看顧頡剛先生的《崑崙和河源的實定》[1]一文就可明白。顧先生在文中對漢代以後的崑崙作了詳細的考證,但對古崑崙的討論仍然未能確定。實際上,關於崑崙虛最早、最古老的記載是見於《山海經》(確切地說應該是《海經》部分,《山經》部分要晚得多),後來得《禹貢》、《淮南子·地形訓》和《水經》等地理學著作中所述的崑崙,都是以《山海經》特別是以《海經》中的崑崙虛為藍本的,所以要解決古崑崙的問題,就要從《山海經》中的記載入手。一、誤解的澄清及對《山海經》的再認識這裡首先要澄清一個誤解,就是過去都把崑崙當成河源,這就是本自《山海經》所記。其《西次三經》云:「崑崙之丘,……河水出焉」;《海內西經》云:「河水出(崑崙)西(原作東,誤。據《爾雅·釋水》注和《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改)北隅。」過去都把這個「出」理解為發源,那是錯的。「出」固有發源之義,但也有「流經」之義,如《水經注·河水》引《洛書》曰:「河自崑崙,出於重野」,這個「出」便是流經的意思,其他例子尚多,不煩備舉。《山海經》中的「出」許多就是流經而非發源,如《海內北經》曰:「陽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門之山,河出其中」,河水不可能既發源於崑崙,又發源於陽汙之山,又發源於凌門之山,這些「出」都是流經之義。《山海經》中河出崑崙虛的記載也是說河水是流經崑崙虛而非說河水發源於崑崙虛。前人就是因為錯誤地理解了這個「出」字,於是就去找河源,以為找到了河源也就找到了崑崙虛,因而越找越向西北,最後到了遠離華夏中土、荒無人煙西北塞外,實則離真正的崑崙虛也愈來愈遠。即使這個「出」是發源的意思,也不能確定那裡就是河源,因為古人所說的「河源」都非真正的河源,確定河源在巴顏喀喇山脈各姿各雅山麓還是近代的事,古人的活動能力和範圍有限,他們一般是把自己知道的河流最遠的流經地當成源頭,黃河亦是如此。我們看看古書的記載,自戰國以降,黃河的源頭是一步步逐漸向西北推移,那是因為人們的活動範圍和能力不斷擴大,知道黃河流經的地方越來越遠之故,但他們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的河源。如果認為找到了河源就找到了崑崙,那麼各姿各雅山豈不成了崑崙虛?這樣考證出來的結果,自然不能與古記相合,也不能令人信服。一直到1956年,台灣女學者蘇雪林女士在《崑崙之謎》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古崑崙就是泰山的觀點,她說:「山東半島之泰山在遠古時即居崑崙地位,泰者大也,泰山者大山也,殆取西亞『世界大山』之義。又居大地臍上,天門在其頂,幽都處其下,與西亞世界大山條件無一不合。幼發拉底斯在西亞稱為『大地之靈魂』(goulofuland)謂天地間萬物皆由其創造,尊稱為River而不名。我國黃河亦稱『河』而不名。幼河稱為公平正直,審判人類善惡之水,故西亞每擲罪人河中以沉浮驗有罪與否。我國亦有指河為誓之俗。則黃河與泰山神話殆同時傳入者。余固主張域外文化曾兩度入我中國,第一度尚在夏商前,此當屬之第一度。」[2]蘇女士的看法可謂是一個鑿破鴻蒙之說,解開了幾千年來的古崑崙之謎。此後,1985年,何幼琦先生髮表了《〈海經〉新探》一文[3],對《海經》中的地理做了詳細的考察研究,也認為古崑崙虛就是山東的泰山,使古崑崙的問題有了一個完滿的答案。雖然何先生這篇文章中值得商榷之處甚多,但他考證的《海經》地理多有創穫,有許多還是重要發現,為《山海經》研究開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此後,何新在《諸神的起源》[4]、徐顯之在《山海經探源》[5]均步其後塵接踵論述古昆崙山就是泰山。其實,這個觀點在古代就有。《山海經·西次三經》曰:「崑崙之丘,……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郭璞註:「即肩吾也。莊周曰:『肩吾得之,以處大山』也。」袁珂《校注》:「此神即《海內西經》之開明獸也。」《海內西經》曰:「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又曰:「(崑崙虛)門有開明獸守之」。崑崙虛上的開明獸即陸吾,《莊子·大宗師》作「肩吾」,云:「肩吾得之(道),以處大山」,成玄英《疏》曰:「肩吾,神名也,得道,故處東嶽,為太(泰)山之神」。《山海經》說開明獸陸吾為崑崙之神,而《莊子》以為是大山之神,成玄英更明確地說這個「大山」就是東嶽太(泰)山,可知古代的確有崑崙就是東嶽泰山的說法,只不過因為「崑崙」被一再神化、虛化,這個說法逐漸隱沒弗彰了。但是,諸先生在論著中主要偏重於對《山海經》地理的探究,對有關崑崙的諸多問題未能作進一步的探討,故有關於古崑崙虛的許多記載至今未能實定,需要詳細地加以分析。其次要說明的是關於《山海經》一書的一些問題。《山海經》本來分為《山經》與《海經》兩部分,現在學界已經普遍認為這是兩部本來各自獨立的古籍。何幼琦先生認為《山經》本名《五藏山經》,《海經》即古書《禹本紀》,是劉向、劉歆(後改名秀)父子在校書時將二書合編在一起,題名為《山海經》的,這個說法筆者很贊同。筆者認為,「《五藏山經》記述的是夏王朝故國的山川地理及其諸神的祭祀方法,其大體範圍是以今山東省為中心,及於冀南、豫東和蘇皖北部的地區,著作時間是戰國的中後期,其作者是齊國的夏代遺民東夷族的巫史集團」[6],其《海經》產生得最早,也最有史料價值,它也是一部夏朝遺民著作的史書,它記述的是夏王朝故國的山川地理、方國異物和歷史傳說[7]。何幼琦先生以為它所記的疆域,就是泰山周圍的山東中部地區,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也在《〈海經〉的作者及記述的地理與時代》一文專門予以探討,肯定了何先生的說法。《海經》說「河水出崑崙西北隅」,是因為《海經》時代的人們主要活動在黃河下游的泰山周圍,他們看到的黃河自泰山西北方向遠遠流來,再遠的地方他們就不知道了,所以才那樣說,但並非是說黃河發源於此。有了這些認識,對崑崙的研究是很關鍵的。二、崑崙古記總載上面說過,古籍關於崑崙虛的記載甚多,而以《山海經》為最古,其次是《楚辭》,漢代的一些書籍如《淮南子》、《河圖》、《水經》等也多本《山海經》為說,亦頗可資參證。但自漢代以後的書籍,每多神仙家方士之言,如《十洲記》、《神異經》、《拾遺記》等,其所記之崑崙多羼入後來仙家方士的想像,就難以憑信了,故茲不錄入,僅在論述時用作參考。茲先錄《山海經》有關崑崙虛(丘)的記載於下:《西次三經》曰:「崑崙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木則枯。有鳥焉,其名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海內西經》曰:「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大荒西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因為《山海經》流傳既久,在劉向父子校訂之前已經版本紛異,經文多有殘缺訛誤,難見原貌,而先秦及秦漢間之著述中言崑崙者多本於《山海經》,他們得見《山海經》原本,故有今本《山海經》中所無的記錄,因擇其要者錄於下:《楚辭·離騷》曰:「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王逸註:「縣圃,神山,在崑崙之上。《淮南子》曰:『崑崙縣圃,維絕,乃通天』。……縣,一作懸。」又曰:「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王逸註:「閬風,山名,在崑崙之上。」洪興祖補註:「閬,音郎,又音浪。《道書》云:『閬野者,閬風之府是也。崑崙上有九府,是為九宮。』」又曰:「邅吾道夫崑崙兮,路修遠以周流」,王逸註:「《河圖括地象》言:『崑崙在西北,其高萬一千里,上有瓊玉之樹』也。」洪興祖補註:「《禹本紀》言:『昆崙山高三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華池。』《河圖》云:『崑崙,天中柱也,氣上通天。』」《楚辭·天問》曰:「崑崙縣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淮南子·地形訓》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裡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之]。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又曰:「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爾雅·釋丘》曰:「三成為崐崘丘」,郭璞註:「崐崘山三重,故以名雲。」疏:「《崐崘山記》云:『崐崘山,一名崐丘,三重,高萬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雲耳。」《水經·河水》曰:「崐崘虛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酈道元註:「三成為崐崘丘。《崐崘說》曰:『崐崘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禹本紀》與此同。高誘稱『河出崑山,伏流地中萬三千里,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案《山海經》:『自崑崙至積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准《地誌》可五千餘里。』又案《穆天子傳》:『天子自崑山入於宗周,乃里西土之數。自宗周瀍水以西,至於河宗之邦、陽纖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陽纖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國圖》又云:『從大晉國正西七萬里,得崑崙之墟,諸仙居之。』數說不同,道阻且長,經記綿褫,水陸路殊,徑復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志差違也。其高萬一千里,《山海經》稱『方八百里,高萬仞。』郭景純以為自上二千五百餘里。《淮南子》稱『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河圖始開圖》曰:「崑崙之虛有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四維多玉。」(《太平御覽》卷三十八引,又見《黃氏逸書考》輯《河圖括地象》)《河圖括地象》曰:「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崙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繞之。」(《博物志》卷一引)又曰:「崑崙之山為地首。」(《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引)又曰:「地中央曰崑崙。崑崙東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鄭玄註:「神州,晨土,即所謂齊州,中國之地也。」又曰:「崑崙者,地之中也。」(以上二條據《黃氏逸書考》輯本)根據上述資料,下面我們就把有關於《山海經》中的崑崙的一些問題作一下具體分析。三、崑崙之虛神話考實筆者認為,漢代以前關於古崑崙之虛的神話傳說都是有事實作為依據的,並不是任意虛造的子虛烏有之說,它隱含了上古人民對今山東泰山及其周邊地區地理的認識。(一)崑崙釋義關於「崑崙」的含義,古說不一,筆者認為它和十二歲名的「困敦」,實際上是一個外來名詞,郭沫若認為就是來源於古巴比倫天蠍座名GIR.TAB的音譯,後來又演變為混沌、渾敦、混淪等等。我國古代有氏族崇拜天蠍座,如陶唐氏、伊祁氏和子姓的商人等,他們都屬於困敦氏,也就是渾敦氏,這些氏族初居於泰山周圍,故泰山稱為崑崙之虛,就像太昊之虛、少昊之虛、祝融之虛、顓頊之虛、夏之虛、晉之虛等「虛」一樣,「崑崙」也是一個古代氏族的名字。關於這個問題,可參看拙文《混沌意義源流考》[8],茲不贅述。蘇雪林女士也認為「崑崙」一詞是外來,她說:「關於崑崙仙山之想像,不知始於何時,今日文獻之約略可徵者,惟有文化最早之兩河流域,故吾人亦惟有姑定兩河流域為崑崙之發源地。考西亞遠古傳說,即謂有一仙山曰KhursagKurkura,其義猶雲『大地唯一之山』(MountainofAllLands)或曰『世界之山』(MountainoftheWorld),為諸神聚居之處,亦即諸神之誕生地(Thebirthplaceofthegods)。關於此山詳細之描繪,今日西亞出土之磚文,尚無可徵,良堪惋惜——吾人願望之滿足,或將待之他日地底文化資料之發現而已。但西亞若干廟宇與七星壇之建築,皆為此山之縮型。而中國之崑崙,希臘之奧林匹司,印度之蘇迷盧,天方之天園,亦為此山之翻版。吾人根據此類材料,以揣測『世界大山』之景況,亦未嘗不可十得八九,此則吾人尚可引為差堪自慰之事者也。筆者固不解西亞語文,以意測之,Khursag之一字或指『世界』,或指『大地』,而Kurkura之一字則或為『大山』,為『高山』。中國之崑崙,古書皆作『崑崙』,《說文》謂昆為古渾切,侖,盧昆切。以今日粵音讀之,與Kuhura相差不遠,殆音譯其後一字也(且此仙山實為阿拉拉持(Ararat),波斯人呼阿拉拉持山為Kuhinuh則音與崑崙更近)。夫西亞與中國古代之語音,一則幾經轉譯,一則屢有變遷,而尚能保存此項對音,使崑崙之真源不昧,終能互證於數千年後之今日,此則非可喜可慶之事耶?」[9]按:蘇女士所說的西亞的這座仙山KhursagKurkura在古蘇美爾·阿卡得神話中稱為杜庫Duku,意思是「聖崗」,為百神所居之地,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主要神廟就建於此,這和我國古傳中上面有黃帝之宮、百神所在的神山崑崙之虛非常相似,而且我國古代典籍中對於崑崙增城的描述,和巴比倫城有很直接的關係(說詳下),所以蘇女士說中國的崑崙傳說來自於此是很有道理的。目前關於「崑崙」一詞的確切意義還不能說是有了定論,尚需要進一步研究,但這個詞是在上古時期自西方傳入似乎是事實。(二)在西北《山海經》說崑崙虛「在西北」,正因為這一句話,才使後人拚命往西北塞外去尋找崑崙,其實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山海經》說的「在西北」,是指此書本身所記疆域範圍的西北,而不是殷周以後的西北。上面說過,《山海經》是夏朝遺民的著作,他們還沿用了故國夏王朝時期的疆域範圍,關於夏王朝的疆域範圍,筆者曾經有專文探討,認為就是以今山東省為中心,漸及其周邊地區[10]。在山東省中部有一大片山地,稱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我們看看山東省的地形圖便可知道,泰山的位置正在這片丘陵區的西北角上,也恰好在山東省地圖的西北方向,這便是《山海經》說崑崙之虛「在西北」的意思。編輯:汀瀅
推薦閱讀:

《山海經》之《南山經》中的鳥獸蟲魚盤點
《山海經》故事全集
《山海經》里的四聖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6-山海經卷之十四合校補錄

TAG: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