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物價上漲有何難?!
最早識破人世活動有規律的應該是孟子,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按古老籠統的紀年概述方法,夏商西周三朝代,各領風騷五百餘年,五百年一周期,則必有王者出世興人世!孟子所言確實有史實作依據,然而,王者治亂世而興人世,亂世又是如何之亂因何而亂,孟子則未詳說,或許其時已有《尚書》為據。
《尚書·商書》的「湯誓」、「湯誥」還只是將亂世罪斥夏桀一人,「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夏王減德作威,以敷虐於爾萬方百姓」。《尚書·周書》的諸多篇章則不僅只是討罪殷紂昏君「荒怠弗敬,自絕於天,結怨於民」,而且「民用大亂喪德」也是「天惟降時喪」而絕殷虐民的重要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商罪貫盈」之中還有這樣的一些詞句:「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台榭陂池侈服」、「犧牲粢盛」、「淫酗肆虐」、「穢德彰聞」、「暴殄天物」、「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飲食醉飽」、「荒腆於酒」、「庶群自酒,腥聞在上」、「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惟逸,非天虐,惟民自速辜」!至於「酒誥」、 「無逸」之篇章幾乎就是明指「百姓有過」了。歷代不時有人復古尊稱殷商紂王為帝辛,認為帝辛也是位有作為的君王,但不論怎麼評說,帝辛殷紂就是世亂之時的亡國之君。只從經濟狀況分析則明顯可見:商殷是亡於亂而不是敗於貧!因為,除上述證詞之外,周武王「受天命」而「大正於商」,其中就還包括有「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周武王還聲稱表白自己與殷紂的不同:「不貴異物,賤用物。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於國。不寶遠物。」
如果說因遠古而殷商滅亡的原因還不夠清晰明確,那麼接下來的歷史可以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又是五百年之後,周室東遷,進入春秋。春秋戰國之亂世則已是百家諸子紛紜辯說,只需摘要簡說,
老子曰:「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簿而亂之首」。老子認為,當大道廢棄,六親不和,國家昏亂之際,才有所謂禮義仁德和孝慈忠誠。在老子眼裡,什伯之器添奢華,舟輿之乘遠遷徙,甲兵之師致凶年,法令之彰多盜賊,忌諱之多民彌貧,失道亂世是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孔子則一言以蔽之:「禮壞樂崩」,其擔憂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主張的是「重義輕利」。墨子指出: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就可以代代富貴,這種宗嗣之禮沒道理,骨肉血親非賢明,若治國其亂可想而知。墨子主張廢骨肉血親的宗嗣,賴其力者生存,選賢用能以治國。由此可見,其時的亂世也不是糧產器物絕對的貧乏短缺,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亂世原因已有多方面深層次的探究,最主要也最明顯的原因還是國家政治的動蕩戰亂與貴族宗嗣的貧富不均!
春秋戰國也是五百餘年,華夏中國已接近兼并時代的末期,其間,商鞅變法終結貴族宗嗣,秦國強盛崛起最終統一中國。統一的大秦帝國僅存十餘年就二世即亡,大秦帝國雖短暫,但並國戰亂與貴族宗嗣已成歷史,小農家庭的民事均等與國家朝政的賦役公事已經成為華夏中國最基本的經濟構架模式!秦亡的直接原因是朝政內亂和竣法逼反,與經濟形勢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從西漢起,國家的戰亂動蕩、興繁強盛以及衰敗沒落,都與貨幣經濟明顯且密切相關,我在《貨幣三章》第一篇的《貨幣的值與價》里已經列舉史實概略簡說,從此以後,五百年的周期時限已不再提及,古往的貧富累積殊懸致禍亂需數百年,而在商貿發展之後,盛極而衰,衰亂再圖治的觀念見解則因史實事實反覆演示而成為人世常識!人世生活的安定富裕和市場交易的興旺繁榮是人心嚮往的太平盛世,但盛世興繁卻又總是推高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必定致使工商萎縮凋敝,還更加顯露出貧富懸殊的惡果弊端,農民起義戰爭就一次次爆發,不是天翻地覆的改朝換代,也是戰亂世盪的家破人亡!歷來治政常用的稅賦調節變革根本就派不上用場!所以,盛極而衰,衰則世盪的禍亂也就令人困惑地反覆再三地展現演示!
西方歐洲在十三世紀末年才驚覺醒悟華夏文明的超前偉大,他們在人文啟蒙思想變革的同時,引進東方中國的農耕技術,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播普及,農業產量增加且翻倍,這才有了剩餘勞動力促進了手工業規模經營的擴張發展。但就在手工業及商業興起發展的十六世紀中葉,物價上漲在歐洲各國先後普遍出現,西方的經濟學才由此萌發。《貨幣三章》的第二篇《貨幣的實與虛》就是對西方貨幣經濟認知演進的點評梳理。
馬克思根據英國的十九世紀上半葉的經濟財政的資料數據,並吸收結合前期貨幣經濟的各種論說,寫出了《資本論》這部偉大著作,《資本論》的偉大就在於馬克思從貨幣資本的運動過程里發現了貨幣流動的規律周期,並深入分析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還進而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決定了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的社會規律!繼馬克思之後,研究經濟規律的人實在太多,蘇聯的列寧、斯大林也都是其中之一,還有美國的經濟學家索爾斯坦·邦德·凡勃倫是以美國十九世紀末期的經濟變化的數據資料為根據,再次論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而爆炸!然而,經濟制度只是社會制度的一部分,經濟危機所引發的動蕩戰亂的人類社會禍患災難在衰竭平息之後,人們還是得在國家的社會制度下生存生活,社會國家並沒有爆炸毀滅,所以人們轉而專註對貨幣金融經濟活動現象的研究分析,可惜西方人所欠缺的正是歷史,當實物貨幣被信用貨幣徹底取代之後,西方人再也無法概述貨幣的本質,貨幣金融經濟利益全部都淪為政治利害爭奪的工具,不僅沒能避免經濟危機而危害國家社會,還牽連禍害所有經濟貿易交往密切的國家地區!
感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曾經普及,感謝馬克思的貨幣資本經濟規律學說對我的啟迪指引,我已經清楚明白地知曉,要真正溯源窮根究明研透貨幣的經濟規律,只有依賴發掘華夏中國文化文明的豐厚底蘊,我們的遠詛高宗先輩前人將他們對貨幣起源運用演進發展感受思慮經驗教訓都作了書載文錄,為子孫後代遺留下寶貴財富,華夏中國的貨幣經濟歷史是人類社會唯一的長達數千年的從起始演進就有載錄的珍貴史料,只需對古往今來的貨物貨幣商貿演進歷史序時察看,那麼,貨物貨幣的本原本質,商貿價格的關聯關係就可以辨識得明白清晰,破解人為形成的物價上漲貧富差別就有了據實認知的事例證明!《貨幣三章》的第三篇《貨幣的象與數》就是歷史真實全貌地概括論述貨物貨幣商貿的數量價格關係,中國的經濟學由此而奠基!
既然如實梳理論述了貨物貨幣和商貿的數量價格關係,那麼辨識認知物價上漲的原因也就其實很簡單:物價上漲是物產有限與貨幣欲求無限而難以均衡的數量糾葛膨脹,物價上漲也是世俗普眾欲求心愿的行為必然,物價上漲就是難以遏制的趨勢趨向!當然,這些認識判斷都是根據貨幣演進的真實歷程,並由普世史實予以充分地再證實:物價上漲使得單個貨貝嫌少而成串,兩串為朋才便於貨易交換;銅錢用了幾百年,也是零散使用太麻煩,一串千枚稱為貫;銅缺錢荒不夠世用,歷朝歷代都是儘力擴增錢幣鑄造量;銅錢增多也難以滿足欲求,鐵錢紙鈔同登場;紙鈔濫發難止欲,高價銀錠鑄元寶;銅錢銀元黃金紙券鈔,合流共通更是物價紛亂;黃金貴重而得以大開發,但金本位也只流行一時數國並未長久更難以普及;金塊與金匯兌本位都只是貿易差額結算,而貿易量的世界性擴展致使黃金還是不夠用,世界各國只能發行信用貨幣流通將實物貨幣全部代替!
貨幣欲求無限度非常容易理解,物價上漲的趨向趨勢則不免還是會招致質疑,因為社會動蕩變革可以更新定製價格體系,因為社會發展進步可以擴展衍繁價格體系,因為社會制度政策可以調節控制價格體系,還有天災荒年也會致使價格體系大變動,所以,市場物價的上漲和價格體系的膨脹並不是隨著時間的過去而同步同比遞增,所以,物價上漲的趨向趨勢存在起伏延宕迅急的狀態形勢!但是,任何國家無不對物價上漲擔憂畏懼,物價上漲的危害延續惡化必將促使人世社會的多種弊端集中顯現爆發,最突出險危的是貧富分化,工商消疲,法政失威!正是由於物價上漲反覆禍世,所以盛極至衰而圖新治就成為歷來見慣的人世周圜,正是由於物價上漲危害顯著,所以世界各國無不主動被動地採取這樣那樣的舉措方法以防範調整化解物價上漲的趨向趨勢,自然也就積累了大量的錯誤失敗顯效成功的各種案例,只是缺少統合歸納以定名而成就大道規律!
華夏中國的炎黃子孫歷來重實務實,歷來也重視史實事實經驗教訓的文錄書載,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查看到抑制物價上漲顯效成功的事例。西方歐美從手工業起步到現在,也有了幾百年來對物價上漲其應對的零散記憶,同樣也可以看到顯效成功的事例。其實,我在《貨幣三章》的前兩篇里已經都作出了摘要陳述,如果有人願意發掘歷史資料,深入鑽研搜尋,我相信,肯定還可以列舉出更多的事例證明!
物價是貨物價值的貨幣反映,貨物貴賤也就是物值貨幣的大小多少。自西周起,就有了關於母子錢幣與物流的關係記載,《逸周書·大匡》記周文王在位時曾連遭三年天災,文王召集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等等官人,朝之於大庭,問政罷病,其中,關於貨物貨幣則有一言:「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游旅,使無滯。」若錢幣輕小不足用,應作大錢若母以便攜子幣小錢並行,使得貴賤貨物都有資金錢幣可易,則物流而無滯。西周時的母子錢幣主要功用還在於資助物流貨易,至春秋時,貨幣輕重均衡則是對市場物價所掌控。
物價上漲當然首先反映在貨物貨幣的市場交易,價平市穩就是安定民心的重大治政舉措。楚莊王以為幣輕而更小行大,但招致市亂民不安,市令將「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三月市必傾」的事態趨向如實上報,國相孫叔敖及時請令復如故,楚莊王許之,而市復如故。《史記·循史列傳》的這段記載並沒有直言物價上漲,只是以「庄王以為幣輕」作述,「庄王以為」一定也有事實道理,不過,「以為幣輕」的狀況沒有詳細描述,但大幣致亂卻以事實說得明白,所以很快就糾偏復如故。
幾十年後,周景王「將鑄大錢」,國卿單穆公則極力勸止。單穆公論說古往的「量資幣,權輕重」的錢幣發行道理:「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民愁錢少不足用則發行大錢,物有易資,民所得而貨無滯。「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大小利之。」錢重物微即價高不堪,作輕幣小錢流通,小錢輕幣多行則大錢亦相隨,大小錢幣均可利用。單穆公還特別說明提示:廢輕而作重,民失資則貧,國用將匱乏而多加征,民眾難以奉征則必流離遠去!況且,大事(兵戰或天災等)未至應有國備,若來至則有備可行救助,可先備而不備是怠慢國事,可不為而先亂為則是招災!
由此記載已可簡略窺知:當幣輕錢少之際,作母錢行大幣,則可資貨易物流而不滯,實際上就是資幣以物流物用激物產,或者以當代語言說成是增發貨幣以消費拉動生產發展!當幣重錢多之時,則用輕錢行小幣,重錢不廢但已脫離流通,當子幣小錢多行時,重錢則重返流通,此即以行小錢治價高不堪重之法,用現代詞語表述就是貨幣貶值!
顯然,從西周起到春秋時期,以貨幣輕重資物易均市價,已是通識!而且,南楚北周的卿相一致反對「更小行大」、「將鑄大錢」,可見對不堪重幣大錢的危害後果已有認知定論!及至戰國末期,各諸候國所流通的刀狀幣、圜輪幣、布鏟幣、蟻鼻錢都趨向比原有的實用物更小、更輕、更薄,這就更是證明物流貨易的商貿在持續發展,而且貨幣的輕重論已是常識認知在應用施行!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各地錢幣各不相同,連權衡輕重的標準都未統一,而且以物易物的古老交易方式還普遍存在,錢幣流行也還不是全部貨易之必需,所以,先秦的錢幣輕重論雖說已是睹象知義致實用,但若用來評說化解物價上漲之法,那還顯得非常單薄,還需要補充事例以加大說服力!
漢初是國匱民窮,經二十年休養生息,至高後(呂后)時,天下平定,農工商生機興起,故「復弛商賈之律」,高後執政八年之後的「文景之治」,就是華夏中國統一後的第一次全國性的「太平盛世」,《貨幣三章》第一篇《貨幣的值與價》里已引用《史記》《漢書》言辭予以表述。然而,太倉之粟充溢至陳腐,府庫餘財累盈不可數,朝廷食貨充裕,而且民富家足,廩庾積滿,牲畜野養,但接下來的卻是「物盛則衰,時極則轉」,「物盛而衰,固其變也」!盛極轉衰有多種現象,除去征戰與天災,從貨幣經濟角度察看則是貧富分化、錢幣大亂、法政失威!
「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商賈以幣之變,多積貨逐利」,「郡國頗被菑害,貧民無產業者,募徙廣饒之地」,「黎民重困」,「貧者畜積無有,皆仰縣官」,富商大賈則侍財役貧,「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這還僅只是《史記·平準書》一篇所言摘錄。
從漢文帝以「稱衡錢」廢《錢律》之後,民間鑄錢已漸失規範,小錢屢見,假偽錢亦出。漢景帝平「七國之亂」後,重啟國家鑄錢。至漢武帝建元年,錢不夠用,「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鑄錢,不可勝數。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錢益輕薄而物貴」,於是以「皮幣」募資,以「白金幣」作為高值大錢,由於「白金幣」是超值幣,引發「吏民之盜鑄白金者不可勝數」!錢幣輕重不等,且雜亂之中摻假混偽,錢幣大亂!
錢幣雜亂則市肆不便,其價值失信而民互疑,盜鑄成風,刑斬十萬不可禁,私下互殺不可數,罪囚百萬不可止,法政失威已不可信!
如此貨幣亂象持續幾十年,至漢武帝元狩六年由上林苑三官府督鑄五銖錢才真正統一全國幣制。人們往往只看到幣制的全面統一,法嚴令具,卻忽略了幣制的另一項重大變革:十二銖的「秦半兩」由「五銖」錢替代,實際上就是貶值一大半的「輕小錢」!儘管此前已有過四銖三銖的輕小銅錢及更小的榆莢錢,甚至假劣偽錢,但唯獨「五銖」是朝政頒行全國統一的第一次貨幣大貶值!
「五銖」錢獨行,則迅即平定盜鑄之風,經濟形式亦好轉,但由於還有「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經濟政策的先後同期實施,貨幣貶值的好處優勢並未單獨顯現,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統一的輕小錢幣的貶值沒有見到任何弊端危害壞處!
春秋時,「輕重」作為絕對無數而相對量變的人世普遍可見的狀態形勢和辨識認知的觀察思考方法被齊國名相管仲全面地運用於評說議論治政、信義、農耕、工器、商賈、珍寶、財富、貨幣、稅賦、兵戰、刑律、應時事務……等等相互關係,並廣為流傳,即後人彙編的《管子·輕重篇》,貨幣的輕重論因其經典顯實效而被延伸泛用,貨幣輕重法則反倒已淹沒在其間,沒有獲得應有的特別重視!漢武帝時的錢幣輕小的開創性重大變革,也沒有得到單列的評論總結,實為歷史的缺憾!由於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必將繼續持續,而物價上漲也是不改其趨向趨勢,所以,物價上漲的累積危害仍然還是反覆地再現人世,造成一次次禍害災難的動蕩時局!
漢武帝貨幣改革後的百餘年,王莽攝政進而篡權,王莽不懂治政經濟卻貪圖「禮治」虛名,「莽性躁擾,不能無為」,其自作主張人為復古地更改貨幣體系為「六泉二十八品」,災難性後果迅速顯現,《漢書·食貨志》載:「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於市道。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稱數」!貨幣物價乃庶眾交易長久形成,豈可無知亂改亂設置?!王莽亂為自招災,戰亂世盪之中而自身滅亡!
東漢二百年,其間自然災害的年份本來就多,至末代時,朝廷財政困難,應是物價普漲再現,萬民飢流,民變不止,朝廷維護政權延續而鎮壓農民起義的手段決絕嚴酷慘烈,卻無知不敢貨幣變革以順應經濟時勢!物貴价踴對於世俗庶眾來說就是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黃巾軍大起義,東漢傾覆裂分!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的幣制混亂時期,而物價上漲的趨勢隱於其中,金銀以兩計,銅錢穿貫用,已經出現,並有了文字記載,這反映的其實就是物價在上行!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後,立即再統幣制,這也說明貨幣經濟對政權鞏固安穩的必要性!只不過,隋朝白錢摻錫鉛以降低銅材消耗,這本身就是銅錢在貶值,但這種方式予人以隋錢虛偽的表象,所以,民間的摻假鑄錢也是難以禁止!
隋朝短暫,唐高祖李淵登位第四年就再行貨幣改革,連銅錢稱重計量的銖壘單位也一併廢止。「五銖」改「通寶」,實際上也是五銖改為二銖四壘,銅錢再次輕小貶值也是一半以上!此次錢幣改制決策果決配套周密,應是慎重考慮之後而實行實施,但正史中只有史實記載卻缺少議評(或許是史料佚沉而查閱欠缺不便)。正是有了此次幣制變革的重大成果,才有了接下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從唐太宗之後的唐高宗李治承位不久的顯慶五年,假偽惡錢又漸成患!據《新唐書·食貨志》所載,唐朝不足三百年,卻有二百餘年為錢貨所困擾!商賈不通則米帛踴貴,而鑄多錢賤也是米粟踴貴,價踴物貴引發私鑄犯法者日蕃,惡錢不止而奸亦不息,盜鑄蜂起,遊民依山陂海而鑄,吏莫能捕!自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開始,錢貫扣減「墊陌」稅錢仍充貫錢使用流通,缺銅的現象也日益嚴重,至唐末時,「墊陌」扣減銅錢已達百之十五,限銅禁銅的詔告敕令都是重申明命,甚至熔佛鑄幣,而且部分替代銅錢的「飛錢」已由三官府共督專司,這些狀況的經濟背景中都少不了物價的趨漲上行!
「墊陌」扣稅其實也是一種錢幣貶值形式,但卻是一種明知缺失卻還要充整的強迫虛偽方式,是一種非全部貨幣非全部貨易的貶值方式,官允的虛值與遊民的盜鑄不僅致使幣制交易雜亂,而且朝廷政刑失道義,世俗道德遭蝕侵!更重要的是,被動緩增部分地混雜貶值與大唐興繁持續物貴累積的年久程度卻並不相匹!所以,物價上漲趨向趨勢還是導致國用缺乏朝廷加征,而價踴物貴和稅增賦厚則加速貧者愈貧!貧苦農民的起義戰爭必然地不可避免地爆發!大唐沒落分崩離析!
五代十國總共僅存幾十年,宋朝再度統一中國,但其疆域不及漢唐。宋朝的治政具有「防弊失本」的特徵,貨幣政策亦同樣如此。作為「防弊」,自宋朝起,錢幣官鑄國控不再動搖反覆,連銅器匠作都納入官坊控制,而「失本」則是至西周起始的錢幣「輕重」理念已經全部遺棄,其實行的是以錢幣增發順勢順應生產商貿發展對貨幣擴張的無止盡的需求慾望!
宋朝的貨幣增發呈全方位展開方式,既有鐵錢的局部流通,還有大力發展的冶銅鑄幣,不僅有高值貴幣的碎銀銀錠參與買賣貨易,還有交子、錢引、會子、關子等等創新的紙鈔印製發行。貨幣增發當然可以殖物產促物流,宋朝的科技進步和文化興繁也都是首屈一指!但是,商貿的興繁發展和貨幣的持續增發必然導致物價的持續上漲,工坊歇業,商貿凋敝的經濟惡化現象都已經顯現,最大的危害當然還是加深貧富差別懸殊,貧富差別懸殊只會累積怨氣仇恨,法亂俗惡的犯罪衝突日益增多則意味著動亂動蕩,而且,累積的怨氣仇恨一旦爆發就是藐法斥政的起義戰爭!宋朝的史實正是如此,蒙元鐵騎則趁內亂國虛而入,宋朝滅亡!
宋元明清都是採取貨幣增發方式適應世俗經濟,那麼就必不可免會產生貧富分化,即便尚未激化為起義戰爭,貧富懸殊就日益明顯!從宋朝起,皇親國戚和士大夫官僚就不再是唯一富貴顯赫的勢力,大地主和大商賈積聚財富的同時也自然必然地維護財富而形成地方豪強勢力!元朝統治時期不長,民族差別的嚴酷暴政也使得經濟發展並不大,但地方豪強勢力卻已是「無爵邑而有封君之貴,無印節而有官府之權」!至於明清兩朝的地方富豪更是多多且影響極大,除了正史野史的記載評議之外,中國的錢莊票號史,園林建築史,家班戲劇史等等的發展經歷都可以看到官僚地主富商們的奢華淫逸的生活狀況,而且朝廷官員的行政治理也離不開地主商賈地方勢力的錢財贊助和人脈支持!
其實,自宋元明清以來,小農經濟的官民上下結構已經改變,士農工商也不能概括世俗眾庶的歸類差別,社會結構和社會差別衝突都已經多元化,但貧富差別是根本,其懸殊越大則危害越多!「貧則姦邪生」,致富無望而失意則生諸惡,懶惰、賣身(賣淫或充任打手幫凶)、賭博、流乞、欺詐、偷盜、搶劫、……,而仇富嫉恨的心緒亦日益累積,由於富豪已經形成勢力,貧者反抗不易,壓抑愈久的怨氣忿恨則愈強烈,因而起義戰亂的規模越來越大!只需查看宋元明清以來的史實就已經證實得明白清晰!(《貨幣三章》的第一篇《貨幣的值與價》里也摘要列舉了部分農民起義的越來越大的規模聲勢!)
貧富差別本是尋常世象,然而,其差別成懸殊必然導致世亂!富者謀利,貧者謀生,謀利謀生趨向極端則皆是失道義藐法政,其結果必然是衝突對立。國家的穩固本在於奉公安世和民,力求人際和諧貧富均衡,而自宋朝起,特別是明清兩朝,「儒學」日興至獨尊,後世「儒學」的明顯弊端就是排斥異己與割裂分立!排斥異己致使歷來許多已經驗證的正確認知見解遭拋棄,如兵戰軍事與錢幣輕重,割裂分立則將統合政治分解為儒教宗旨,比如:人世禮分事分而有貴賤差等,但和而不同與以貴欺賤卻是善惡兩途!又比如:貧富差別不可齊,但差別數量致懸殊則成為人為爭鬥世盪的災苗禍根!還比如:承本維和原為正道,但固國之本不僅只是政本,兵本民本也不該廢失,維和本是為安世,而一味地委屈退讓,甚至可勝已勝仍是退讓息戰實際上就是棄道縱敵自招災!類似事例實在很多,這也就是清末民初有不少人「反孔斥儒」的原因之一!
東方中國遺忘了貨幣輕重,西方歐美卻繼而嘗試探究應對物價上漲貨幣升值通貨膨脹的種種辦法方式。
歐洲從手工業興起,商貿跨國發展的十六世紀中葉起就普遍領教品嘗物價上漲的痛苦困擾,貨幣經濟的危機狀況所生成的困惑探究還促成經濟學逐漸形成專業科學之一。歐洲國家在應對物價上漲經濟危機的歷程中也嘗試過不同方式,發動戰爭轉移危機就是至今都還在使用的卑劣殘暴手段,利比亞戰爭就是現實最新的必須高度警惕的現實事例!
非戰的貨幣經濟方式則是貨幣發行的改變。貨幣追求無止境的慾望最初表現的物價上漲催生了「貨幣數量論」,物價上漲的直接原因是南美產出的金銀過多而導致貨幣增加大於貨物增加,一百多年的碰撞折騰,控制貨幣發行的國家中央銀行逐級誕生普及,「貨幣國定」亦漸成常識,後來還是不斷發生的物價上漲就不再被認為是貴金屬貨幣過多,而是銀子不夠用,必須用價值更高的黃金貨幣的全流通才行,這就是黃金本位制,生產商貿的持續發展與貨幣追求無法滿足的慾望致使黃金也根本不夠用,而紙鈔的自主發行更是推動物價上漲的危害頻繁現身作惡,「金塊主義」能夠制約紙鈔濫發,所以「金塊本位」和「金匯兌本位」也在西方流行百餘年,然而,歐美各國都看重崇拜黃金,其利益憲政的相互爭鬥爭戰又剝奪並囚禁了黃金的自由,各國中央銀行發行的紙鈔完全替代了金屬材料的黃金貨幣,但紙鈔的印製便捷更難抑制國家財政與個人欲求所共同對貨幣追逐的貪婪,物價上漲更是此起彼伏,於是,紙鈔貨幣貶值出現了新形式!
華夏的唐宋出飛錢交子會子,金元印交鈔寶券寶鈔,但紙質貨幣印製似乎仍無慣例定製,「其制無文籍可考」,其實,稍作觀察辨析,其創新之中還是存在承續不變的朝廷財政經世濟民的原則方法,這也必須明確地讚賞肯定:紙鈔官印政出,這就是最重要根本原則的貨幣發行控制方法之一!紙鈔限時限地的發行流通,這就屬於財政主權堅定不移而具體運用則可以視情況變通施行!紙鈔無需冶鑄資費,可以印製大幣小錢,破舊紙幣回收置換隻收取工墨費,也就可以嘗試摸索紙鈔調控方式!紙鈔濫發顯現弊端禍害,則改版更名重新印製發行,這就是紙鈔調節最簡捷正確的方法方式!
由於歐美人不知道紙質錢鈔票券產生的真實原因,他們為了儲金藏金而縱容紙鈔濫印泛行,在信奉「貨幣國定論」和「貨幣名目論」的德國就顯得特別突出!一戰之後的德國因戰敗賠償和戰後恢復而盲目地印發貨幣,通貨膨脹顯現:錢多物貴則生活成本高昂,生活費上漲則農工凋敝,農工蕭條則物匱價漲,如此惡性循環,德國經濟已近崩潰!1923年年底,德國國家銀行將黃金儲備量作為新貨幣發行限額,以新馬克一比三十億的比例兌換舊馬克,1924年全部兌換完成,馬克急劇貶值,德國馬克卻得以穩定,通貨膨脹迅即消退!
這次德國馬克的大貶值是西方歐美貨幣金融事務中最典型的一個事例,但作為一個戰敗國的貨幣經濟現象卻並沒有引起貨幣經濟學術上的注意,世人所關注的更多是美國銀行對德國予以數億美元的巨額借貸和戰敗賠償方式的改變,其實,馬克貶值的方法方式才更應該分析總結記取!馬克貶值的成功有兩點:紙鈔面值縮小與發行數量控制。必須特別提示的是:貶值就是鈔票面值縮小,輕與小則存同義,不知不覺之中還是華夏的「輕重論」在證顯效力!至於馬克與黃金存量攀關係,後來的事實將證明其謬錯無益!
在信用貨幣通行之後,世界各國在應對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時都曾使用過貨幣貶值的方法方式,由於貨幣發行控制只是經濟政策的一部分,而且經濟政策又於政治事務統合在一起,還有許多國家是多幣種混用,在紛亂繁雜的現象里,貨幣貶值這個極其簡要的調節工具並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也就並沒有理順分清,形似實非貌合神離的懵然無知虛假錯偽的「貨幣貶值」反倒敗壞了貨幣貶值的名聲信譽!
1948年8月,中國的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以改革貨幣濫發通貨膨脹的金融亂局,金圓券以一比三百萬法幣、一比三十萬東北流通券的折兌率充任本位貨幣,在貨幣面值上,金圓券也是明顯的貨幣貶值,金圓券還錯誤地效仿西方國家的「金塊本位」設定金圓券的含金量,但不明道理的模仿解決不了現實問題!金圓券的發行量很快就突破預定限額,金圓券每超量一元就相當法幣增發三百萬或東北流通券增發三十萬!而且,其原來因價值低微而脫離流通的陳舊輔幣卻因為準許繼續充任金圓券的輔幣,於是以陡然劇增三百萬倍的價值被激活而湧入流通衝擊市場!還有銀元、美鈔、金條也是名限實隱的同時通行!亂制與濫發合力形成更大的一輪貨幣擴張濫行!剛剛降下來的物價重新以一日數變的飛速上漲,通貨膨脹非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是更惡化得難以收拾!
貨幣貶值相對貨幣升值而出現,不論是錢幣輕小、面值縮減、還是相比原有貨幣或他國貨幣而提高購買力,這些都是形狀表面的相對現象,是特定範圍內的貨幣變動數象,若欲降低物價,貨幣則必須縮小面額,而且還必須控制實現相對於貨物總量未變的貨幣總值的減少降低!既縮減面額,又控制貨幣發行量,還統一單一貨幣流通,這才是貨幣貶值的真諦!
1949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開始以人民幣一比十萬的比率兌換並回收銷毀金圓券,第一套人民幣既承擔了統一幣制促進流通的歷史使命,還直接擔當起貨幣貶值的變革重任!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意義極其重大,但畢竟還是屬於戰時貨幣,印刷廠、印刷機、版本、字體、紙張、油墨、色彩、規格等等各不相同,人民幣的質量也就參差不齊,極易破損,更重要的是通貨膨脹的陰影還沒有徹底消除,面額很大也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計算,因此,1955年3月,全國統一印製精美的第二套人民幣正式發行,並且以一比一萬的折兌率回收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同樣也是貨幣貶值!幾年間,先後二套人民幣發行的實際累計貶值率達到驚人的一比十億!正是這巨大的貶值率才使得新中國徹底擺脫清理了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通貨膨脹亂攤子,有效地平抑穩定了全國物價,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發展奠定夯實了新基!
人民幣誕生之時就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的貨幣與金銀脫鉤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什麼現成的貨幣金融理論可以作指導,也根本就沒有什麼成熟的貨幣貶值觀念值得說教灌輸,長期的革命活動經歷和勝利在望的急迫形勢已經以事實經驗教育並催促著革命隊伍的革命人們:哪怕就是蠟紙刻印的流通券和邊票,也都是各個革命根據地發展生產商販物流和紅色政權稅收開支的必需必要!曾經在各個根據地各個解放區分別限地使用的各種錢票必須適應革命發展的新形勢,物資錢財都要跨地區流通調動,相互支援全力以赴以儘快解放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政府發動群眾開展增產節約活動,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統一流通的人民幣是為了促進生產,便於商貿,而絕不會象國民黨政府那樣濫發貨幣搜刮民財!
這些源於實際近乎本能的票券貨幣發行方式,其實最貼近符合貨幣的本質功用!這種解除通貨膨脹及平抑穩定物價的也是近乎本能的反向逆轉的小額貨幣發行方式,卻也是最高效成功的貨幣貶值運作!人民幣還是世界上最先宣告全國流通的信用貨幣!雖然沒有任何史籍可以參照借鑒,也沒有任何經濟理論能夠指導說明,但革命前輩們卻樸實務實地運用體現了華夏文明文化立足現實形勢而感知踐行的思辨活動行為方式!正是這種符合實際需要的簡單直接的行動方式,在無意中開創了信用貨幣化解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一個典範事例!也正是革命前輩的這種敢於創新實踐的意志勇氣和成功經驗,為今日中國自己的貨幣經濟學的誕生提供了事實啟發和理論依據!
儘管近代西方歐美有過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經濟探索研究,但卻都還沒有認識到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經濟危機還是在各國先後無序不同程度規模的爆發,美國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更是禍害全世界!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險情危象重複反覆地提示警告人們,歐美國家在經歷經濟危機之後已經感覺察覺到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與貨幣發行流通數量有著直接的密切關係,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張以貨幣的發行控制為調節工具,哈耶克和弗里德曼所鼓吹的自由經濟也是讓銀行靈活自主的對貨幣實施有限發行控制供應,所以,各國的中央銀行無不重視貨幣的發行流通供應的數量,美聯儲的主要職責就是以調節美元供應量來防範控制通貨膨脹。然而,由於各國貨幣發行流通的狀況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數量變動方式的不一樣,混雜交錯的世界性經貿交流金融活動更是增添了貨幣經濟現象的千變萬化撲朔迷離!
物價上漲是經濟活動必定必然的趨勢規律,抑制物價上漲也必定必然地需要實施貨幣貶值!但由於人們對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根源認識不同,各國的政府官員對各種貨幣經濟學說的信服信任的偏重程度也是各有差別,更關鍵的是各國的生產經濟本來就各不相同還不斷變化,所以,各國貨幣價值的升貶形式和程度也就不一樣!美元的貶值方式形式就是不再符合歐美「貨幣數量論」的「怪招新奇」!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協議》簽署,美元對黃金的價格是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美元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不論是否簽署協議或是否與美國直接交易,世界各國對黃金或美元的價格都有了明確的參照標準。但是,物價上漲的經濟規律是必然必定,越是經濟發展活躍,盛極而衰的現象就越會更快的來臨,儘管美元的世界結算貨幣地位讓美國獲得許多利益,但物價上漲直接影響了美國的對外貿易,美國的庫存黃金減少並外流的現象趨勢也必須趕緊遏止,1971年,美國關閉了美元兌換黃金的金融窗口,美元開始貶值,歐洲國家的貨幣也伴隨美元將「浮動匯率」在同期開啟。
美元貶值原本只是美國政府意欲提高美國產品競爭力的貨幣工具,但是,美元的持續貶值卻為美國謀取獲得巨大的不當利益,意料之外的現實好處還有穩定了國內的物價,因為,貨幣貶值是抑制貨幣升值的必要方式,只要貨幣貶值就可以有效地平抑穩定物價!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如今,世界各國的物價普漲,但美國和西歐的物價漲幅就明顯低於貨幣升值和貨幣沒有貶值的國家和地區!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和歐洲的貨幣更是巨幅貶值,兩年多的貶值幅度竟然超過前三十多年的累積貶值幅度,而市場物價卻依然平穩無驚!
美元貶值,西歐跟隨,雖然平抑物價顯效,但金融危機還並沒有徹底解除,更關鍵的是,美元的貶值方式不是基於對貨幣認識的理性思考,而是尋求相對利益的「以鄰為壑」,不僅霸道地剝奪他國的經濟利益,還加劇了國際間的貿易金融衝突!所以,必須辨識看清美元是如何貶值,又產生了一些什麼後續影響。
在金本位制度下,銀行的錢幣票券發行以擁有的黃金量為限,但法定貨幣發行卻不受此限制,所以貨幣容易超發,物價也容易上漲,貨幣貶值就是縮減貨幣發行供應量,盡量以黃金佔有量為依據,單位貨幣的含金量因此而增加,購買力提高,所以物價下降。金本位貨幣制度只是貨幣演進過程中的一項過渡性制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增加與黃金產量的增加並不是同步匹配,黃金還是不足以支付經濟商貿所需求的貨幣數量,所以金本位制度和金匯兌制度都必然且已經徹底終結,這也就標誌著黃金脫離貨幣流通體系,貨幣的含金量根本就不必再考慮!以貨幣含金所體現的貨幣購買力差別也就不復存在,而是還原於各國各地的原本就存在的貨幣價格體系的差異!然而,黃金退出貨幣流通的時間還不長,又是因為美國政府突然宣布的本國的一項貨幣政策所決定,西方人的思想觀念並沒有也不可能立即就預料到這項政策對貨幣演進的深刻轉變,所以黃金在西方國家的傳統印象中仍然還是視為國家法定貨幣的儲備準備金,然而,這純屬對貨幣信用的崇拜迷信的一種虛幻錯覺!但這種虛幻錯覺地真實存在就為美元貶值提供了利己競爭的方式途經:美元對黃金進行絕對貶值!美元貶值不再是以往的貨幣供應量相對黃金儲備量予以縮減,而只是宣告美元單位對黃金價格貶值,美元貶值不再是美元的含金量增加,而是美元里的含金量在持續減少並快速稀釋!
1971年,美元停止兌換黃金並貶值8%,1盎司黃金摺合37.8美元。1973年,美元又貶值10%,1盎司黃金計值41.58美元,美元就這樣開始了不斷對黃金貶值的進程。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美國體會品嘗到了貨幣貶值的諸多好處和巨大利益,美國的經濟研究者從那時起已無法論述貨幣的本質,但美國政府卻開始了主動積極的貨幣貶值政策,在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三年前的1盎司黃金價格已升達600餘美元,現在則已超過1500美元!
當黃金取代白銀成為跨國界的實物貨幣時,黃金是公認通用的國際貨幣,因其用廣而成為貴重金屬,當實物貨幣被信用貨幣完全替代後,黃金就只是一種常見普通的金屬材料,不論是七十年代後的幾十年來,還是最近的就這三年,黃金並沒有被發現或開發出能創造高價值的新用途,只是由於美元對黃金不斷地貶值,黃金的價格才是連年走高,快速翻番,黃金根本就值不了現在的價錢!只要美元不停止對黃金的貶值,美元和黃金的虛幻荒唐的價值價格必將迫使人們重新理性認識!美元的含金量不斷地被人為稀釋,但美元作為一個國家的通用貨幣畢竟肯定還有置換事物的購買力,而黃金的虛高價格一旦被人們的理性所質疑而明白,其虛高價格的垮塌崩陷將是必定無疑!
美元對黃金的絕對貶值所謀求的是對他國貨幣相對升值的價格價值勢差,按照歐美經濟學的國際商貿競爭的觀念,美元貶值,他國貨幣則相對升值,美元貶值則國內物產價格平穩,相對於他國貨幣升值物價趨漲,美國的產品與他國同類產品相比就具有了價格優勢的競爭力,但這卻是個非常錯誤的貨幣經濟觀念!至於為了利用貨幣間價值差別還脅迫他國開放資本市場為本國濫發的美元資本出境牟利就更不是經濟貿易的必需!我在《貨幣三章》的《貨幣的實與虛》、《貨幣的象與數》兩篇中已經批判了貨幣的勞動價值和勞動分工比較成本觀念的謬錯,也列舉史實現實重新論述了貨物貨幣與交易的商貿起源及價格體系,在此則摘要再簡說。
物產交易所形成的價格體系是各國家民族生活習俗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理環境資源蘊藏的開發利用的所體現,還是生產經濟發展水平的動態反映,各國各地的物產所必然存在的品種價格差異就是促進商貿交易擴張的原動力!但是,跨國遠途商貿所交易的物產都只是有選擇的產品,因為部分產品的價格而人為調節改變整個價格體系本身就顯得荒誕無稽!為了部分物產的交易價格而強迫他國貨幣升值物價普漲就更是強行霸道蠻橫無理!若還利用他國貨幣價值調整時期而趁機進行資金對沖置換,席捲他國財富就更是卑鄙無恥的盜匪行徑!貨幣貶值本來就只是抑制物價上漲的金融工具,但美元貶值卻出於利己目的而將衍生無德的攫利手段運用至極,這些作法完全脫離背棄了商貿交易互惠互利的初衷和原則道理,人為地製造矛盾和挑動仇恨,引起戰爭的危險就此日益加劇!
人類社會自工商發展興起就引發人們關注觀察貨幣流通現象,物貴价踴致使工商凋敝食貨俱疲,物貨匱乏又再次推高物價騰踴,物價上漲將貧富推向兩極而懸殊,民燥政危世晃蕩,人禍戰亂反覆起!西方歐美的近代史同樣如此,西方國小,就總是將戰亂禍水引向他國鄰邦,當然,國內的危機也還是不時陣陣起!物價上漲的危害已是普世通識,但物價上漲的應對方法卻因混雜在時勢之中而困惑人們幾十個世紀!
化解物價上漲真的就很難嗎?數千年的探索嘗試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化解物價上漲並不難,還非常簡單簡易!錢幣的輕重論就是最古老的也最具活力的貨幣市場經濟學!秦半兩、漢五銖、唐通寶就是以統一輕小錢進行貨幣貶值平抑物價的典範事例!美元貶值其實也是貨幣輕重論的西方翻版,只不過是以美元買金量的減少來替代隱藏了金幣的縮小減輕!只有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時期的人民幣貶值,才是信用貨幣時代最高效正確的化解通貨膨脹、降低物價水平、縮小貧富差別的經典範例!我相信,就在不遠的將來,革命前輩所創新領先的此一貨幣貶值形式必將逐漸為世界各國所認知而效仿學習!
化解物價上漲其實並不難,難在華夏文明文化據實求是所累積的累累成果已被自以為「與時俱進」的不肖子孫所拋棄!難在革命前輩的實踐經驗已經被自以為學習過「現代科學知識」的「高學歷」後代人無知有意的背叛遺棄!難就難在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尊嚴感已經不再被敬崇為國家的脊樑民族的志氣!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已經積累並明顯呈現出物價上漲現象和通貨膨脹特徵,本應當居安思危地積極籌措儘快實施貨幣貶值的方針政策,但在美國政府和政客的強橫無理的要挾脅迫下,在內有賣國精英的積極呼應配合操作下,人民幣是升值再升值,中國政府的貨幣金融政策已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權意識責任心,淪為他國政客「和諧」「喝血」中國的政治經濟籌碼,而中國貨幣金融決策者無視國家安全利益,無視歷史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裡因物價上漲貧富懸殊而日趨激化的各類矛盾,非但沒有貶值貨幣降低物價消除通貨膨脹危險縮小貧富差別的計劃安排,反而是繼續對外妥協奉利,不改人民幣升值趨向,對內擴張人民幣發行,繼續加大通漲危害,這些背離貨幣基本常識的倒行逆施已經不是貨幣金融觀念的不同就可以解釋推脫,而是有心故意地禍政危國害人民!
附言:為什麼貨幣貶值就可以降低物價體系消除通貨膨脹縮小貧富差別?只需讀懂《貨幣三章》第三篇《貨幣的象與數》里關於貨幣與價格的論述就能夠明白,即便還理解得不通透也沒有關係,古今中外的史實現實的事例就已經給出了事實證明!
為什麼民間私鑄的輕薄小錢榆莢錢是犯罪添亂,而朝廷統一鑄造的輕小錢就是平抑物價的貨幣貶值?為什麼貨幣金融不該「開放」,不應有多種貨幣同流通,而統一貨幣才能自主?這就需要弄懂國家是怎樣形成,國家又憑什麼存在的問題,簡略點說,國家是施政行權的主體,錢幣貨幣的統一規範是政行法權,政權法權的行權法理依據都是奉公抑私,奉公行權才是合理正道,才能安世和民!
中國政府的貨幣金融政策已經引發多年的爭議,對內對外都造成了許多嚴重問題,下一篇再說說國內的事情,察看點評中國國有銀行改製成為股份制銀行的進程演變,認識看清將國政公權改化為私有權利後對社會經濟所造成的混亂與禍害!
推薦閱讀:
※茅於軾又鼓噪著漲物價了
※海口物價高的離譜!為什麼沒人治理?
※大國大時代之三「價格談:物價漲到何時休?」全程文字實錄
※物價上漲,透視把人分為幾等
※5.物價貴得難以接受 學精明族花最少的錢過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