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家無緣諾獎令人沮喪
時評 2010-10-12 06:47:50 閱讀757 評論12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朱方清
瑞典皇家學院11日宣布,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爾·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塞普勒斯裔、英籍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學者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月11日中新網)
頒獎方介紹三位學者的獲獎理由是:「總的來說,今年的理論成果主要是針對那些市場上存在著搜尋衝突的,這種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DMP模型,來分析勞動力市場,可以幫我們理解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原理,同時也是有利的政策工具。當然這一理論也可以用於其它市場,並不僅僅限於勞動力市場,比如貨幣政策等等。」自1968年首次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歷屆獲獎者並非因為在經濟學基礎理論層面有重大理論突破,而主要得益於建立在數理分析層面的「技術創新」而獲獎。
至此,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全部單項獎各歸其主。和往年一樣,每個獎項揭開,國人都不免眼熱心跳一番,品頭論足一回。其他獎項我不敢妄評,惟獨這個經濟學獎再度落入歐美囊中,我個人是頗有不平的,心底實為咱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感到沮喪。因為在我看來,固然在物理、化學、醫學等需要拿出實踐「硬通貨」的領域,我們的相當程度上熱衷於升官發財、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甚至「鎚子傷人」的專家們確乎顯得有些疲軟,文學方面也因為浮躁之氣甚濃,在國內受到認可的好作品都難覓蹤跡,離諾獎遙不可及大抵只好選擇「默認」;但是作為活躍於世界「經濟引擎」的中國的大量優秀的經濟學家們,完全有實力、有能力摘下這個獎項,以率先打破土生土長的中國公民長期無緣諾獎的僵局,卻為何總是難入「瑞典皇家」之法眼,被其一而再地棄若敝屣呢?
我想表達的憤怒有以下三點:
其一,世界經濟格局中,惟我中國歷經30餘年「風景這邊獨好」,出個把經濟學諾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出才屬反常。
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高速」30餘年了,世人誰不羨慕?尤其近年金融危機考驗,多國感冒流鼻涕,惟我體健依然。無論從國力增強,還是從趨勢看好,按事物發展的本來規律,都容易得出經濟界的英傑人物非我中華莫屬的結論,至少也應該在「諾獎俱樂部」佔得一席之地吧。恰如我們曾經頂著個「東亞病夫」的辱名,而今健兒滿天飛並且亮堂堂承辦一屆奧運會一樣,就是「卧新償膽」之後「實至名歸」的宏大敘事。因此只要記住一點:中國經濟強了,就非有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出現不可。它要是不出,只能說明他國歧視俺們,他不是忌妒,就是沒安好心。
其二,西方成熟的經濟模式創新很難,中國這塊試驗田則呈現盎然生機,正是催生經濟學諾獎的沃土。
「理論緣於實踐、實踐催生理論」的原理告訴我們,西方的市場經濟制度已經相當成熟。當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只需修補完善時,再要出現經濟學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突破是缺乏實踐前提的。中國則不然。正在深入推進的經濟體制轉型和再造,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其實踐的「體量」如此之大,其實踐的內容如此豐富,其舊有的和正在生成的新的經濟形態如此富於「中國特色」,照理說,完全應該成為培育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得天獨厚的「沃土」,為人類的經濟學理論提供「中國的理論板塊」。在這樣千載難逢的大好形勢下,中國經濟學家們如果一味地只在諾獎門外坐冷板凳,豈非大謬不然。
此外,西方國家尤其美國至今收穫諾貝爾獎像撿豆子似的,恐怕早有了審美疲勞。日本在這方面也是捷報頻傳。如果只聽聞中國的GDP超過了日本,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接近於美國,而中國的「諾獎」始終冷鍋冷灶的話,那俺們的專家、學者、精英們面子到底往哪擱啊!知恥而後勇,荒蕪的土地正適合併且亟待長出希望的新苗。
其三,按照諾獎主要授予「開拓創新領域的有全新思想的人」的標準,不少中國經濟學家正賣力地表露這一特徵,其顯赫成果足令諾貝爾本人九泉含笑
中國的經濟學界高才濟濟,精英如雲,成果迭出,這一點,至少在俺們國內是早有「共識」的。其中一些「大家」頗具諾貝爾精神,勇於創新,敢為人先,開拓了不少新領域,獨創了許多新理論,隨便列舉一些都可以自豪地送到瑞典皇家的評審案頭。且讓我信手拈來:有發表「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能有希望」的;有提出「反腐敗要非常適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適當,間接帶來的負效應非常大」的;有批評「中國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的;有「非常贊成提高高校學費,居民的電費也必須大幅度提價」的;有強調「大洪災水毀房屋幾百萬間刺激了需求,拉動了增長的」;有建議「不妨把公共財產看成無主之物,誰先把它拿來賣,這公共財產的產權就算他的」的;有「我把堵車看成是一個城市繁榮的標誌」的;有自稱「我是個偉大的思想家,如果我失敗的話,那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一個多麼大的危害」的……
至於在獨樹一幟炙手可熱的中國房地產領域,經濟學家們創立的高論更是俯拾即是:有論述「工資在漲,GDP在漲,房價不漲就不對」的;有認為「中國的樓市泡沫根本不存在,恰恰相反的是,樓市的上升時期才剛剛拉開序幕」的;有論證「當一個城市自有住宅率超過50%,城市就會死亡」的;有指出「房價上漲是因為丈母娘需求」的;有力主「低收入者不應該買房」的;有提議「廉租房一定不能有衛生間」的;有鼓吹「房屋漲價越高越好」的;有質疑「買不起房幹嘛不回農村」的,等等等等。
總之,這些已經讓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經濟學家們,既以他們高屋建瓴的智慧深刻影響或左右著國之發展大計,又以他們悲天憫人的情懷悉心關照或干預著民之生存微末,其貢獻與功績可嘉。因此說,如果不走出國門捧回諾貝爾獎盃,不僅白瞎了他們的熱情和才華,而且足令國人顏面盡失,連同他們一起沮喪不已。
好在諾獎年年有——讓我們以觀後效罷。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中國儲蓄率高是一個假命題
※思秋經濟將催生養老產業的S2B模式
※曹德旺的一席話讓大家都該反思了
※2017年中國十件經濟大事,哪些改變了你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