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衚衕,時光飄蕩其間 l 臧玉華

每一個深宅大院都藏有故事,這些故事若是交與京韻大鼓駱玉笙,三千里的曉風殘月,五百年的滄海桑田,恐怕有的唱了。

「不逛老衚衕,等於沒來北京。」

——有人就此提議著,很快就得到呼應,一小眾人從大巴車上魚貫而出。

路遇一家老字號的炒肝店。這次出門,最虧欠的要數胃了,幾人不謀而合,跨過那店的門檻,一是犒勞自己,二是向人打聽什剎海和南鑼鼓巷的具體方位。最終選擇了後者,是因為路程更近一些。

對於京城的衚衕,最直觀的印象來自影視劇,比如《大宅門》《四世同堂》和《老炮兒》,前兩部在時間距離上遠了點,看《老炮兒》才知,四合院後來其實是尋常百姓的大雜院,大雜院長大的孩子被戲稱為「衚衕串子」。

那天就是一個「衚衕串子」領著我們串衚衕。他本是蹬黃包車的,在我們建議下改為步行講解。起初,他並不樂意,我隨口搭那麼一句:「實在不忍心讓你拉著走,有壓迫人的感覺」,就被他操著京腔白了一頓:「到咱北京,別玩虛的,您若長本事就別讓父母伺候著!」「我本來就沒讓他們伺候。」後一句聲音很低,似乎是說給自己聽的。他的自負讓我底氣不足,氣焰要弱了很多。

衚衕里長大,又緣於職業,這位老兄其實見多識廣,口才也好,一肚子的典故。跟隨他走街串巷去了幾個大戶人家,確切說是在別人家門前逗留。灰磚牆石板子地,朱漆門木格子窗,他告訴我們,顯赫不顯赫,門前瞥一眼就知道了,就說門樑上的門當,「門當戶對」成語就出自這裡;由門前石鼓還可以判斷出主子是文官還是武官,普通人家是沒有上馬石下馬石的;又說門前進深、僕人的進出小門,都十分有講究。

正在興緻上,這位老兄說:「得嘞!自己走著看看吧。」

衚衕口熙來攘往的人流

榮祿的府邸前,遇到一位戴「紅袖章」老太太,衣著過於素樸,卻很健談,十分樂於說與我們。偶爾的閃爍其詞,讓此處充滿了神秘感。聊天中得知她是自小就住在衚衕里,曾在中央機關工作。因為我們是坐在榮祿的大門前,說的最多的就是榮祿和慈禧,忽而吃吃笑起來,像議論街坊鄰居秘而不宣的事。時光彷彿倒流。仰頭,古樹繁茂,鴿哨聲飄蕩其間。

我們也只能在衚衕里轉轉,大多數府邸是閉門謝客的。總覺得,每一個深宅大院都藏有故事,那些榮辱興衰都牽絆著哪些人物?哪起事件?忍不住就去扒人家的門縫往裡瞧。我想呢,這些故事若是交與京韻大鼓駱玉笙,三千里的曉風殘月,五百年的滄海桑田,恐怕有的唱了。後來藉助資料得知:末代皇后婉容、清末重臣榮祿、大學士文煜、清初元勛洪承疇以及民國時期的代總統馮國璋、代總理靳雲鵬,都在此居住過,不僅如此,這裡還是古往今來的文化名流雲集地,有畫壇巨匠齊白石、文學大師茅盾等。

北京雨兒衚衕,齊白石故居, 庭院中央有一座齊白石銅像

駱玉笙,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

茅盾故居是方方正正的兩進四合院,院內柿樹正掛著果,月季叢中有犬追逐,頗有些生活情趣。茅盾祖籍烏鎮,生命的最後幾年在這裡度過,他為革命和文學奮鬥了一生,此地現在成為對外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鑼鼓巷裡曾住過的人物舉足輕重,結構布局也不同凡響,像一隻大蜈蚣蟄伏在北京的東城區,南北長不足一公里,東西各八條對稱的衚衕,又稱蜈蚣街。衚衕的名字卻很親民,如菊兒衚衕、黑芝麻衚衕,妙豆、帽兒、雨兒、板廠……始建於元朝,興盛於明清,一條衚衕從明朝到民國再到當代,濃縮了老北京幾百年的歷史,晨鐘暮鼓,白雲蒼狗,歷經一次次的風雨洗禮後,從磚雕、馬墩、影壁等,依稀可見曾經的輝煌。

主街的兩側已經完全商業化,出售南北風味小吃、各色紀念品,經營著一家家酒吧和咖啡館。車水馬龍、人聲嘈雜,現在的熱鬧是凡人的。在一家小店,我挑選一把荷花圖案的油布傘,只為記憶。

魯迅北京故居

茅盾北京故居

南鑼鼓巷

(本公眾號和上觀新聞APP朝花時文欄目專稿)

點擊下面鏈接,可讀「朝花時文」上月熱讀文章:

喻軍:李叔同,「十分像人,十分少有」

安諒:阿婆黃魚面

何柏青:霉乾菜?肉

離開胡適的日子:曹誠英的復旦歲月l 讀史老張

石毅: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孫麗麗:秋蟲咬碎一地月光,人間一味清歡

陳連官:新場前世,為浦東打開「歷史大片」

鄭憲:北加州,北加州


推薦閱讀:

有一種貓,叫「老北京衚衕貓」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
遊走北京的衚衕(十)
臘庫衚衕
暴走衚衕 | 從史家衚衕到內務部街,盡享絢爛秋日

TAG:時光 | 衚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