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炎
1、傳染性下痢:吃了不清潔的東酉,以細菌性下痢為最多,如赤痢菌、病原性大腸菌、革蘭氏陰性細菌、葡萄狀球菌。沙門氏菌等,此病多發生在每年5~6月間。濾過性病毒也是小兒腸炎之主因,如小兒麻痹 病毒。流行性肝炎病毒以及其他原因不明之病毒,都可引起流行性下痢。每年9~10月間流行之下痢,多為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原蟲以及阿米巴山可引起下痢,在鄰國菲律賓就發現新生兒的阿米巴病例,在我國因環境衛生進步,此種病例較少。2、全身性感染:小兒因抵抗力弱在發生中耳炎、肺炎或腎盂炎時亦可罹患下痢。3、飲食:消化不良、過食或者飲食濃度太濃的奶、脂肪或澱粉過高,亦可引起消化不良,發生下痢。4、口服抗生素:有些抗生素會刺激腸管發生下痢,有些抗生素抑制正常腸管苗簇之發育性而使病原性細菌過度滋長而發生下痢。5、胃腸過敏症:有些小兒對牛乳有過敏性而發生下痢。6、酵素缺乏:原發性或由於下痢續發性皆可引起酵素缺乏。7、內分泌不正常。8、食物中毒等:除發生下痢外尚有歷害嘔吐現象。
治療小兒病毒性腸炎
孩子出現拉肚子癥狀,呈蛋花粘稠狀,或水瀉蛋花便,並伴有嘔吐現象,有 時伴有脫水癥狀.病因是輪狀病毒雙鏈RNA病毒 ,是嬰幼兒急性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小兒急性腹瀉大便人輪狀病毒總體陽性檢出率為 39 %,以 6個月到 1歲年齡組的陽性率最高 ,達到 57%,發病高峰為每年的 10~ 12月份 ,故又稱秋季腹瀉。 2周歲很少發作..主要誘因是外感和內傷(包括傷食)或交叉感染等.
一、西醫療法
(一 )抗病毒治療
1.利巴韋林 (病毒唑 ):注射液用量為 10~15毫克 /(千克體重·天 ),分兩次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 ;也可口服利巴韋林片 ,不足 1歲者 10毫克 , 1歲以上者 20毫克 ,每天 3次。利巴韋林屬廣譜抗病毒藥物 ,臨床應用較多 ,療效尚不十分肯定。
2.雙嘧達莫 (潘生丁 )片 :為用量 3~ 5毫克/(千克體重·天 ),分 3次口服。
3.西咪替丁 :用量為 15~ 20毫克 /(千克體重·天 ),分次靜脈滴注或口服。臨床應用中應注意藥物副作用及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4.干擾素 :有報道 ,用小劑量干擾素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 ,每天 1次肌肉注射 5萬單位 ,連用 7天 ,總有效率為 85. 8%,明顯高於對照組(5 7. 1%),且治療後免疫功能明顯提高。
5.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有報道 ,應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口服液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劑量按 3~ 5毫克 /(千克體重·天 ),分 3~ 4次口服 , 3~ 5天為一療程 ,治療組止瀉天數明顯縮短。有人應用抗輪狀病毒免疫牛初乳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取得顯著療效。抗輪狀病毒免疫牛初乳 60毫升 ,每次 6毫升 ,每天 3次口服 , 3天為一療程 ,止瀉的總有效率為9 1 %。
6.抗A組輪狀病毒雞卵黃免疫球蛋白 :陳六英等應用抗A組輪狀病毒雞卵黃免疫球蛋白治療 104例A組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的患兒 ,總有效率為 87. 5%,平均止瀉天數為 2. 9 8± 1.41天 ,輕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7口服元首膠囊和思密達或肌注喜炎平等.
(二 )胃腸黏膜保護劑
常用的是雙八面蒙托石粉 ,如肯特令和蒙托石 (思密達 ),是目前專家推薦的治療小兒性腸炎的有效藥物。用量 :不足 1歲 ,每天 1包 ;1~ 2歲 ,每天 1~ 2包 ;2~ 3歲 ,每天 2~ 3包。分 3次加溫水 50毫升口服。
(三 )微生態製劑
療效較好的製劑有培菲康、麗珠腸樂、金雙歧 ,屬雙歧桿菌製劑。
(四 )其他支持和對症治療
對於營養不良患兒宜對症補充微量元素鋅、鐵 ,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_1、維生素B_(12)、葉酸等 ;山莨菪鹼、異丙嗪等也可對症應用。
(五 )飲食調整和抗生素的應用
現在多主張繼續母乳餵養或繼續平常已習慣的飲食 ,如粥、麵條、蔬菜、肉末、魚等 ,可給一些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鉀。也有人觀察去乳糖飲食有利於嬰幼兒腹瀉的痊癒。
確診為輪狀病毒性腸炎患者一般不用抗生素 ,應用抗生素不利於疾病恢復。對重症患者 ,可以適當選用抗生素。
小兒腸炎
一、輕度:一天大便次數5~8次,有輕微發熱,無脫水現象。
二、中等度:一天大便次數超過10次,大便為水樣、泥狀、細菌性帶有粘液、膿或血液,俗稱「痢疾」。有脫水現象,發高熱;因細菌有毒素,常引起痙攣、昏睡、休克現象,嚴重者甚至死亡。
三、重度:一天大便在15次以上,水樣大便噴射而出,有重度脫水現象,即皮膚乾燥、眼球凹陷、眼圈發黑、小便減少,口渴、不安,此外尚有血酸症、呼吸不適、虛脫、半昏迷等狀態。由於鉀缺乏及水腫的關係,腰部膨脹,有腸麻痹現象。若不及時之治療,死亡率可達 30%以上。
六種嬰幼兒腸炎的識別
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多發生在口服大量廣譜抗生素後。主要癥狀為嘔吐、發熱、腹瀉、每日大便10—20次,初為黃綠色,3—4天後轉為暗綠色水樣便,有腥臭味。患者水液丟失嚴重,有電解質紊亂,甚則發生休克。
病原性大腸桿菌腸炎:5—8月為發病高峰,多為3—6個月內嬰兒。主要癥狀為嘔吐、低熱、腹瀉,便出物色黃呈蛋花湯樣,伴有粘液,個別偶見血絲,有腥臭味。重者有明顯脫水和酸中毒。
病毒性腸炎:好發年齡2歲以內,癥狀為嘔吐、腹瀉、發熱,半數以上患兒伴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病毒性腸炎糞便標本在電鏡下可檢測。
耶氏菌腸炎;有5種類型,常見為胃腸炎,潛伏期10天左右,好發於5歲以內的幼兒。主要癥狀為腹瀉稀水便,伴腹痛、發熱,病程3—14天。糞培養有耶氏菌。
真菌性腸炎:多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後。主要癥狀為腹瀉黃色稀水便,每天3次以上,有時呈豆腐渣樣,並有泡沫、粘液。實驗室糞檢可見真菌孢子及菌絲。
小兒腹瀉,三分七分養
王樹山 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童醫院感染消化科主任醫師、教授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感染消化組委員 北京市醫院感染監控學會委員
孩子生病,全家緊張,用這句話來形容現今孩子在家中的地位相信一點也不為過。而小孩子腹瀉(即拉肚子)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發生腹瀉的人數高達30億~50億,其中有500萬~1000萬人因此而喪生;兒童腹瀉更為嚴重,全世界每年死於腹瀉的5歲以下兒童達150萬~510萬之多。在我國,小兒腹瀉也是個常見病,僅次於呼吸道感染,但家長們並不一定處理得當。小兒容易發生腹瀉,原因何在?家長們容易犯什麼錯誤?如何治療?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北京市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童醫院感染消化科王樹山教授。
小兒拉稀:正常
「王教授,人們通常認為,拉稀就是拉肚子。對於小兒來說,是不是這樣呢?」
「小兒和大人在生理特點上有差異,所以,稀爛的大便在成人可算腹瀉,在小兒卻不一定。很多家長想當然地認為,小兒一天拉三四次大便一定是腹瀉,其實不然。我在門診常遇到不少這樣的家長,兩三個月大的嬰兒,一天一次甚至兩天一次大便,而且大便乾結,父母並不在意,而一天拉了兩次稀便就立刻變得很緊張,到處找醫生看。」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初為父母,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緊張、焦慮完全可以理解。那麼嬰兒正常的排便是怎樣的呢?
王教授說:「嬰兒的大便形態與餵養有很大關係。吃母乳的孩子大便呈金黃色,較稀,有時有顆粒樣奶瓣,無臭味,一天2~4次屬於正常範圍,完全用母乳餵養的孩子很少腹瀉。吃牛乳的孩子大便顏色淡黃,質地干稠,臭味較重,一般一天一次或隔日一次。混合餵養即母乳加牛乳餵養的孩子大便呈暗褐色,糞便量多,臭味重,質較軟。有些孩子平時大便次數較多,每天可達5~6次,但大便性狀正常,體重正常增加,不屬病態。初加菜泥的孩子,大便可見少量綠色菜泥,亦不屬病態。
「家長們最易犯這種錯誤:看見母乳餵養的嬰兒或者新生兒一天大便3~4次,甚至再多一點,就坐不住了,自家有葯,先吃了再說。甚至有些醫生也亂開抗生素,結果導致腸道功能紊亂,菌群失調,反而真的變成了難治性腹瀉。」
腹瀉:吃多了
看來,拉肚子並非拉稀這麼簡單,拉稀也可能是正常的。那麼,拉肚子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大人拉肚子,首先會自問是否吃了髒東西,小兒腹瀉是不是也應先找找這方面的原因呢?
「應同時找找吃多的原因。」王教授這句言簡意賅的話使我們有些糊塗了。吃多?
「是的,一說拉肚子,人們通常會懷疑是否吃了髒東西,吃了被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污染的食物引起。事實上,在兒科門診中看到的小兒腹瀉常常是餵養不當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瀉。」
王教授給我們舉了個例子:3個月以內的嬰兒,如果母乳充足,是不需要添加任何輔食的。可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並且互相攀比。於是,嫌母乳太稀不夠吃,加牛乳,還嫌不夠,又在牛乳中加米粉、雞蛋、肉鬆等,結果進食過多,超過了嬰兒的消化能力和生理需要,引起腹瀉,大便次數明顯增多且腥臭異常。這在醫學上稱「食餌性腹瀉」,在小兒特別常見。實際上母乳最適合嬰兒,只要把母乳喂好,嬰兒就會健康成長。添加牛乳,必然會減少吃母乳的機會,用難吸收的牛乳取代了容易吸收的母乳,這是不划算的。至於澱粉類食品應在嬰兒5~6個月後再加比較合適,因為在這之前嬰兒的澱粉酶分泌尚不健全。總之,父母要尊重自然規律,不可按主觀意志強迫嬰兒進食他還不能消化的東西,否則就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許多孩子反覆腹瀉,都跟家長這方面的認識誤區有關。
王教授接著說:「當然,這類小病人一般不會瘦,而且精神很好,體重、身高均發育正常。只要家長把過多的輔食減下來,腹瀉自會消失。俗話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就是這個道理。」
嬰兒不會說話,加上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用「吃多拉多」一詞形容嬰兒消化不良性腹瀉最恰當不過。各位家長,也許你們家的嬰兒正在抗議:「別把我吃撐啦!否則我拉給你們看!」
那麼,吃臟又如何解釋呢?
「因進食被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導致的腹瀉,也就是一般人說的吃了髒東西引起的腹瀉,例如夏季常見的細菌性痢疾、霍亂、各種細菌性腸炎以及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等。這類腹瀉若不及時處理,有時會有生命危險,家長應當提高警惕,熟悉它們的表現,及時就診。」王教授把吃臟和吃多的區別講得很清楚。
細數腹瀉家族主要成員
既然吃臟引起腹瀉的後果比較嚴重,那麼,吃臟引起的腹瀉有什麼特點,怎麼預防呢?王教授給我們一一細數。
小兒細菌性腸炎在夏秋季比較多見,病原菌有各型大腸桿菌、空腸彎麴菌、鼠傷寒沙門菌等。這種腸炎的病情輕重不一,多數不發熱,大便以黃稀黏液便為主,少數為膿血便,與痢疾相似,有時伴有噁心、嘔吐、腹痛、食慾差、尿少等癥狀。
細菌性痢疾又叫菌痢,特指痢疾桿菌引起的腹瀉。普通痢疾往往有中度發熱、腹痛、腹瀉,其特點是次數多而每次量不多,大便有黏液或膿血,稍大一點的兒童會主動說有肛門部位下墜感,想拉又拉不出,十分難受。中毒型菌痢則有突然高熱、驚厥(民間稱「抽風」),24小時內陷入昏迷,而腹瀉癥狀往往出現較晚,若不及時處理十分危險。
王教授特別提醒:近年來菌痢的發病月份提前,發病年齡也出現越來越小的流行趨勢,還未到夏秋季就發現小兒菌痢患者。3~4個月的嬰兒出現痢疾也不少見,這可能與家長過早給孩子喂容易被病菌污染的水果、果汁、飲料及進食容易被污染的肝泥、肉鬆、魚蝦等有關。
從11月份至來年的2~3月份,在我國流行輪狀病毒腸炎,過去由於原因不明普稱之為「秋季腹瀉」。這類腹瀉以發熱起病,噁心、嘔吐,繼而腹瀉,每天3~10次或以上,排蛋花湯樣或稀水便,也有少數為糊狀便。由於失水較多,如不及時補液容易發生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此外,近年來國外流行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型腸炎,並且有不少死亡病例;霍亂也在世界各地流行。
「上述所提到的均是感染性腹瀉,也就是因進食不潔食物導致的腹瀉。預防的方法,首先從避免進食不潔食物做起。」王教授說。
「那麼消化不良性腹瀉應該屬於非感染性腹瀉吧?」我們緊跟著這個話題問道。
「對。非感染性腹瀉還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過敏性腹瀉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癥狀性腹瀉,例如孩子得了肺炎、麻疹也會發生腹瀉,這類腹瀉是肺炎或麻疹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原發病治好了,腹瀉也就好了,所以稱為癥狀性腹瀉。」
三分治,七分養
看到這裡,大家對小兒腹瀉的原因、表現、分類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了。但小寶寶拉肚子,該怎麼治療、護理呢?
王教授說:「尋找原因,對因、對症處理。」
例如,消化不良性腹瀉,要把過多的輔食減下來。若是經醫生明確診斷為細菌性腸炎或細菌性痢疾,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小兒痢疾,治療要正規,選擇的抗生素要有效,量要足,時間不可過短,應堅持一個療程(5~7天)。若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則容易反覆發作,發展成慢性痢疾。對於餵養不當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抗生素就無效了,主要是對症治療,一般一周左右即可痊癒。濫用抗生素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由於小兒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腹瀉又破壞了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因此服用含乳酸桿菌、雙岐桿菌的微生態製劑對於防治腹瀉較有益。
王教授強調,不管哪一類原因引起的拉肚子,都會大量失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至關重要,否則容易導致脫水、酸中毒而產生嚴重後果。
「有些家長認為病情不重,不想給孩子打針,有沒有其他較好的補液方法呢?」我們問。
「有,」王教授很肯定地說,「家庭治療脫水,口服補液鹽 ORS 是較好的選擇之一,這是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處方,內含氯化鈉、碳酸氫鈉、枸櫞酸鉀、葡萄糖等各種有助於恢復體液平衡的成分,每袋沖成500毫升溫水,少量多次服用,可預防脫水,亦可治療輕、中度脫水,對於糾正各種腹瀉引起的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有很好的療效。服用時不必限制小兒飲水。當然,如果患兒嚴重脫水,應及時住院靜脈輸液,以免延誤病情。
「以往患兒腹瀉,比較強調限制飲食,理由是使胃腸道得以休息。目前不但不主張禁食,反而鼓勵患兒進食,多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麵條之類,多飲白開水或淡鹽水,以預防和糾正脫水。但不宜喝糖分較多的糖水、果汁、飲料,以免加重脫水。患兒休息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腹瀉患兒得不到休息及周到的護理,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
採訪臨近結束,王教授告訴我們:「三分治,七分養,對於小兒腹瀉尤其適用。因為孩子沒有自主能力,一切都得由家長安排,所以患兒的長輩,特別是年輕的父母,應當多學些嬰幼兒餵養知識。」
小兒病毒性腸炎特色療法
病毒性腸炎常發生於秋季,習慣稱為「秋季腹瀉」。起病急,常伴上呼吸道癥狀,一般無明顯中毒癥狀,(多數先嘔吐)大便次數增多,水樣或蛋花樣,有少量粘液,無腥臭味,腹瀉重可出現脫水,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基層醫生論壇/ H5 T/ p+ `! a. X( K! j 隨著我的業務越來越好,小兒病人也越來越多,自入秋後小兒腹瀉的幾乎天天都有幾個新患者,以秋季腹瀉為主。使得我一直在想在尋找有沒有一個更好的方法,能明顯的縮短病程。先從市婦幼保健醫院用藥處方到與各個醫生交流用藥情況,從書店到網上搜索良方,最後到給患者口服,肌注,靜滴,直腸滴入,外治一系列等,使我感到直腸滴入給葯最為頗效附加外治。並總結出一套治療方案: 1 ]; c$ V2 h5 X: X$ h 治療原則:十字方針,預防脫水,糾正脫水,調整飲食,合理用藥. ) [/ m3 Y# ~, }& n6 cwww.jcys120.cn 1,直腸滴入:西咪替丁針0.1+利巴韋林針0.1+山莨菪鹼針2mg+維生素B1 50-100mg+生理鹽水2ml 直腸注入,每日兩次. " R+ Q" L+ b$ r( }2 {& d- Ewww.jcys120.cn 2,外治:止瀉散貼臍+熱敷. 每日一次.(止瀉散:吳茱萸3G 丁香1.5G 木香1.5G 肉桂6G 蒼朮6G研粉調醋外貼) 基層醫生論壇2 r) `) ]& |2 q$ M5 r7 i 3,補液對症:輕度腹瀉者,口服補液鹽.嚴重腹瀉者靜脈補液.高熱者給於退熱. 9 ^( d* S3 f- t6 A; V$ f: e9 O( i基層醫生,鄉村醫生 總結:1.直腸滴入藥物後,因直腸黏膜血液循環旺盛吸入能力很強,藥物通過直腸黏膜吸收直接作用於病區腸壁,迅速發揮殺菌抗毒的藥物作用,這樣同時避免了胃和小腸對藥物的影響,又防止和減少了藥物對肝臟的毒副作用,減少了肝臟的負擔. % q7 x0 k7 W2 p; s) ], C$ ^基層醫生,鄉村醫生 2.止瀉散貼臍+外敷,貼臍的藥物通過臍部(神闕穴)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經過皮膚透入,經絡傳導,激發經脈之氣,協調人體各臟腑之間的功能,疏通經絡,促進臟腑之氣運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熱敷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 U0 e, T! |+ H$ [! d8 {0 D3 V1 c" e基層醫生|鄉村醫生|個體門診|經驗交流|病例討論|網路中國基層醫生的力量! 3.本療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效果好,無創傷,無打針之痛,免小兒吃藥之苦,易於患兒和家長接
輪狀病毒腸炎(小兒秋季腹瀉)
人類輪狀病毒是引起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小腸上皮細胞,影響水和電解質的吸收,也影響腸上皮細胞一些酶的合成,使腸腔中形成高滲狀態,導致大量液體移向腸腔引起滲透性腹瀉。
一、臨床表現
2歲以下是發病高峰,尤其是6個月至1歲的嬰兒,其中人工餵養兒發病率高,
母乳餵養兒發病較低。
輪狀病毒腸炎多急性起病,常伴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咳嗽、流清鼻涕等。病初多有嘔吐,24小時內出現腹瀉,大便每日數次至數十次,為稀水樣或蛋花湯樣大便,無腥臭味。患兒常伴不同程度的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病程一般1周左右。
* 為什麼嬰幼兒腹瀉容易發生脫水?
1.吐瀉使液體丟失量增加
2.食物和液體入量減少
3.因吐瀉丟失電解質,使身體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
4.多數伴有發熱,呼吸加快,從皮膚和呼吸中排出的水分增加
* 從哪些方面觀察孩子有無脫水
1.體重迅速減輕
輕度脫水:體重減輕3~5%
中度脫水:體重減輕5~10%
重度脫水:體重減輕10%以上
2.尿量減少,其減少程度與脫水程度成正比。
3.前囟、眼窩凹陷,輕中度脫水眼淚減少,重度脫水哭而無淚。
4.口乾、口渴
5.皮膚彈性下降
二、實驗室檢查
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和少數白細胞
大便電鏡檢查:可見輪狀病毒顆粒。
大便中可檢測出輪狀病毒抗原。
三、治療
至今沒有針對輪狀病毒引的特效藥物,所以治療的重點是調整飲食、預防及糾正脫水、防止酸中毒。使用微生態療法和腸粘膜保護劑有助於病兒康復。
1.調整飲食
既往對於急性腹瀉,主張「胃腸道休息」,一般先採用8~12小時禁食治療,研究及實踐證明這種治療方法是錯誤的。孩子因腹瀉已經影響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如果再給予禁食,勢必造成進一步營養素缺乏,使患兒的抵抗力降低,不利於疾病的康復。繼續餵食保證了營養素的供給,能使孩子儘快恢復體力,而且不會因進食而加重腹瀉和嘔吐,所以除重型及嘔吐嚴重的孩子外,其他腹瀉孩子不要禁食,但要調整飲食。母乳餵養兒可同病前餵養,也可縮短每次哺乳時間,人工餵養兒可以根據病情暫時選用脫脂奶粉、低乳糖配方奶粉;已添加輔食的孩子應暫停喂不易消化的和含脂肪類多的食物,給予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2~3天後轉為正常飲食。
2.預防脫水及糾正脫水:
秋季腹瀉引起的脫水90%以上屬於輕度和中度脫水,首選用口服補液鹽進行口服補液。口服補液鹽(縮寫ORS,各醫院及藥店均有售)內含氯化鈉、氯化鉀、碳酸氫鈉或枸櫞酸鈉、葡萄糖,因糖和鹽濃度相當,故有利於水和鹽的吸收,能有效的糾正輕中度脫水。如使用改良ORS則效果更好。
使用方法:每袋加水1000毫升。
輕度脫水:50~60毫升/公斤體重,4小時喂入;
中度脫水:70~100毫升/公斤體重,6小時喂入;
要少量多次服用,最好每2~3分鐘喂1次,每次10~20毫升。以上用量喂完後如仍有腹瀉,用ORS液每袋加水1500,丟失多少就要補充多少。
口服補液期間,如患兒嘔吐劇烈、腹脹或脫水程度加重,應立即改用靜脈補液;如出現眼瞼水腫,改喂白開水,水腫消退後,如需要仍可繼續服用。重度脫水、心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口服補液。新生兒應慎用。
重度脫水或嘔吐劇烈者要給予靜脈補液。
4.微生態療法:服用媽咪愛、培菲康、雙岐桿菌製劑、合生元、麗珠腸樂等。
5.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必奇等。
四、護理
1.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體溫、脈搏等;
2.觀察大便次數、量及性狀,觀察尿量及進食情況,並做好記錄;
3.在口服補液過程中,觀察脫水是否改善或加重,是否出現眼瞼水腫;
4.護理病兒前後都要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5.每次大便後仔細清洗臀部,防止發生尿布皮炎。
五、預防
小孔:關於接種疫苗有不同看法,寫給你參考,我個人認為疫苗還是很安全的,鑒於沒有其他好的預防方法,6月~2歲的還是應該接種。
對接種輪狀疫苗的兩種看法:
第一種:應該接種。理由:輪狀病毒感染在嬰幼兒中發病率很高,有人統計我國2歲以下的嬰幼兒每年大約有1/4患輪狀病毒感染,全世界每年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夭折的嬰幼兒有幾百萬。輪狀病毒感染無特效治療方法,故應積極預防。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是最有效、最經濟、最安全的預防方法,可明顯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病率,保護率為73.72%,對重症腹瀉的保護率達90%以上。
第二種:不應接種。理由:輪狀病毒感染病程僅1周左右,且重症感染少,輪狀病毒有多種血清型,疫苗的保護作用遠沒有上述那麼高。國產疫苗為第一代疫苗,國外早已放棄不用了。美國產第二代疫苗因有1/10000的腸套疊發生率,僅應用1年就退出市場。目前許多國家正在研究第三代疫苗(DNA疫苗)。最近葛蘭素公司及另一公司也生產出疫苗,好象說沒有發生腸套疊的情況。
接種對象和接種年齡:6月~5歲健康嬰幼兒。
腸胃型感冒致病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先吐後拉、糞便帶有酸味、合併輕度發燒者:應是輪狀病毒惹的禍(偶爾合併輕微呼吸道感染的癥狀)。 二、眼睛不適、發高燒、急性頭痛、腹瀉、噁心者:應是腸型腺病毒在作怪。 三、喉痛如刀割、口水難咽、頭暈、發燒合併腹痛與腹瀉者:應屬腸病毒感染。 四、糞便帶血、腹脹嘔吐合併高燒者:應為沙門氏桿菌,此乃急症,須立即送醫。
如果醫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請家長們了解,病毒性的腸胃炎並不可怕,但是必須配合幾個重要原則,才不至於引發更多的嘔吐與強烈的腹瀉癥狀,並嚴格監控幼童的飲食狀況。建議如下:
一、假如孩子剛吐過,至少禁食4個小時。其間若 孩子吵著要喝水或吃東西,須拒絕並安撫;因為要讓抽筋過的胃,有時間恢復排空的機會。若因不忍,讓孩子繼續吃東西,勢必又會引發另一次的胃痙攣。真正沒辦法時,可用小葯杯裝20~30ml的兒童專用電解質水或稀釋後的運動飲料,每半小時潤喉一次。
二、禁食牛奶、優酪乳、養樂多、高脂類、油炸類以及糯米食品,大人須加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2~3天為原則,並亦需參照癥狀的進展來調整食物的攝取。
三、進食以清淡、少量多餐為準則:
1.可用白稀飯試著恢復進食,除了加鹽,亦可加糖,不只供給鈉離子,亦有足夠的葡萄糖以供能量的補充。或可選擇海苔醬、花瓜、豆腐等清淡不油的食物搭配。
2.可單吃土司、饅頭,亦可烤焦來吃;若要塗上果醬(如蘋果醬),僅可塗上薄薄一層,但絕對禁止使用奶油或花生醬。
3.蘋果泥也有天然的止瀉功能,而其中的果糖亦可作為部分的能量補充,屬上上之選。
四、若未斷奶的嬰兒患了腸胃型感冒,出現腹瀉癥狀時,一般可將原來的奶粉稀釋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或使用止瀉奶粉(可不用稀釋,已將乳糖去除),且停止一切副食品。另外,餵食米湯或以其沖奶,亦可改善腸胃癥狀,再視病童的排便情況,慢慢將牛奶濃度調濃。但是,若嘔吐及腹瀉嚴重時,嬰幼兒容易有脫水現象,須就醫治療。
嬰幼兒秋季腹瀉五問 秋季腹瀉,是指發生在每年10—11月份這個季節的腹瀉,發病年齡以6個月—3歲組最多見。本病的病原體是輪狀病毒。在臨床上有三大特徵,即「感冒」、嘔吐、腹瀉。患兒往往起病急,開始表現為發燒、測體溫在38—39.5℃之間、咳嗽、流清鼻涕等「感冒」癥狀,同時伴有頻繁嘔吐,吐出胃內容物和奶汁,隨後24小時內開始出現腹瀉,少則一天數次,多則數十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樣或蛋花湯樣,有時呈白色米湯樣,多無特殊腥臭味。嚴重腹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促發營養不良,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進而危及生命。
△孩子腹瀉時要不要禁食?
傳統的觀點對急性腹瀉採用禁食8—12小時,甚至24小時的飢餓療法,這種令「胃腸道休息」的治療方法是錯誤的。許多研究表明,即使急性腹瀉時,患兒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並未完全消失,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仍可達到正常的60—90%。較長時間飢餓,不僅不利於患兒營養的維持,尤其原有營養不良者其營養狀況更進一步惡化,還影響腸粘膜修復、更新,降低小腸的吸收能力,使免疫力下降,反覆感染,最後導致「腹瀉———營養不良———易致腹瀉」的惡性循環。兒科專家目前主張對急性腹瀉應繼續母乳餵養或餵食。理由是,禁食是有害的,這是因為腹瀉患兒現有營養丟失較多,限制飲食會導致無法挽回的營養損失;禁食患兒因飢餓常哭鬧不止,易發生低血糖,體重明顯減輕。繼續餵食者食慾恢復快,腹瀉和嘔吐次數並未因此而增加,且體力恢復早,抗病力較強,有利於疾病的康復。專家們指出,母乳餵養兒可自由吃奶及喂水;人工餵養兒可先喂稀釋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餵養2—3天,以後逐漸增至全奶;半歲以上的孩子可選用米湯、稀飯或爛麵條等,可給些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並加些熟植物油、疏菜、肉末或魚末等,但需由少到多,逐漸過渡到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
△怎樣判斷幼兒腹瀉有無脫水?
臨床上,判斷嬰幼兒腹瀉脫水的主要指標有:(1)體重迅速減輕:患兒體液丟失占體重5%以上考慮脫水存在;(2)少尿:尿量減少程度與脫水嚴重程度成正比;(3)眼窩凹陷:孩子雙眼窩凹陷時提示已有輕中度脫水;(4)哭時仍有眼淚水,說明患兒處於輕度脫水狀態;哭而無淚水、口渴、煩躁不安提示機體嚴重缺水。此外,嬰兒前囪門凹陷,皮膚彈性差,四肢末端涼也為患兒脫水的客觀征現象。
△治療秋季腹瀉病到底要不要使用抗菌素?
秋季腹瀉病原絕大多數是輪狀病毒,國內調查結果顯示,秋季腹瀉病治療中抗菌藥物使用率高達50—80%,可見濫用抗菌藥物現象較為普遍。事實上,中國腹瀉病治療方案中指出,70%的急性水樣便腹瀉多為病毒或產毒素細菌引起,可以不用抗菌藥物,只要做好液體療法,選用微生態調節劑(如麗珠腸樂或培菲康等)和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等),大多數患兒可以治癒;大約30%拉膿血便患兒多為侵襲細菌如痢疾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仍主張使用敏感抗菌藥物。通常使用一種當地有效的抗菌藥物。如用藥48小時,病情未見好轉,再考慮更換一種抗菌藥物。濫用抗菌藥物會造成細菌耐葯菌株不斷增多,同時還可繼發腸道菌群失調、黴菌性腸炎等,使腹瀉病遷延或加重。
△為什麼秋季腹瀉治療首選口服補液鹽?
據醫生統計,嬰幼兒秋季腹瀉引起的脫水90%以上屬於輕度和中度脫水,僅10%屬於重度脫水。兒科專家們指出,對急性腹瀉並發輕中度脫水患兒,治療首選高效又價廉的口服補液鹽(簡寫ORS,各醫院和大藥房都有出售)進行口服補液療法。孩子每腹瀉一次,服ORS約50—100毫升,起到防治脫水的作用。在得不到標準ORS的情況下,可用湯加鹽溶液。具體配方是:米湯500毫升(1斤裝酒瓶一瓶)+白糖10克(5毫升勺2平勺)+細鹽1.75克(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水500毫升煮2—3分鐘。按每公斤體重20—40毫升,4小時內服完,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專家們還指出,靜脈輸液(俗稱掛鹽水針)只用於中重度脫水。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家長切不可隨意向醫生要求輸液治療。這是因為濫用輸液不僅會增加患兒痛苦和家長的經濟負擔,有時會發生輸液反應引起病情惡化。
△如何護理好腹瀉患兒?
秋季腹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多數發生在家中,正確的生活護理至關重要。首先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神志、精神狀態、面容、四肢溫度、脈搏等變化,注意脫水是否改善或加重;觀察大便次數、量及性狀,並認真做好各項記錄;保留一些新鮮大便送到附近醫院化驗,有助於病因診斷,為疾病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做好床邊隔離,護理病兒前後都要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每次大便後清洗臀部,防止發生尿布皮炎,注意有無排尿。專家們指出,嬰幼兒秋季腹瀉的治療要點是繼續餵食,服用口服補液鹽,做好液體療法,合理應用藥物,一般病程在5—8天就可完全治癒。
推薦閱讀:
※腸炎,請忌嘴。
※經常拉肚子是不是潰瘍性結腸炎啊?這個嚴重不嚴重啊?
※急性胃腸炎,至陽建奇功
※胃酸、胃脹、胃腸炎? 多吃這幾種食材, 擁抱好「胃」來
※【腸炎注意事項】
TAG:腸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