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部分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代部分諸侯國介紹


2007-3-6 11:27:42 作者:哈哈太子 來源:中國先秦史論壇

  

  一、完成統一大業的軍事帝國——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說趙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筑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兒時歷難少年成帝王。

  勵精圖治十年滅六國。

  政治改革建立大秦國。

  焚書坑儒苛政猛於虎。

  向東求仙壽終卻歸西。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出生後,姓趙。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時年13歲。相國呂不韋掌握實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這年,宦官嫪毒發動宮廷政變,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圍剿長信侯嫪毒,並懸賞說:「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史記·秦始皇本紀》)。將把叛亂者一網打盡。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呂不韋的相國職務,把朝政大權收回到自己手中。又聽從李斯之議,繼續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國的戰爭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十三年,桓齮攻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十四年,在攻平陽,取宜安,破趙軍,殺趙將。桓齮定平陽、武城。十七年,派內史騰滅韓,俘韓王安。將韓國設為三川郡。

  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大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佔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於趙地設邯鄲郡。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谷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二十一年(前227年)又為秦軍擊敗。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餘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被秦王發現,將荊軻體解。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出兵攻秦軍,秦軍在易水之西破燕軍。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於燕、趙的殘餘勢力已不足為患,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暫停進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賁攻魏,魏軍依託城防工事,拚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碭郡。

  同年,秦將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將項燕打敗,遭到重創。二十三年,秦王親自登名將王翦之門謝過,請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佔領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同年,在滅楚、魏之後,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佔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西周末年以來諸侯長期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自稱皇帝,追庄襄王為太上皇。

  秦始皇稱帝後,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調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佔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軍隊北擊匈奴,收復被匈奴佔據的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迫匈奴退往陰山以北。為了防止匈奴的侵擾,他把昔日秦、趙、燕所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設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傍)陰山至遼東」。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加強手中的權力,秦始皇採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否定了丞相王綰提出的恢復分封制的主張,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後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這一政治體制加強了皇帝對政權的控制,開創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為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

  為鞏固中央統治,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並將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咸陽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時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兩條馳道:一條東通海邊;一條南入吳楚,以便一旦發生叛亂,迅速調動軍隊鎮壓。秦始皇還多次到各地巡遊,以「威服海內」。

  在經濟上,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發布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以加強各地區的經濟交流。

  在思想領域,秦始皇為了打擊儒生淳于越等反對郡縣制的言論,穩定民心,維護皇帝的權威,他採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藥、卜筮、種植(指農業)之書、秦國史書和博士官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等外,其它書籍一律燒毀。次年,又因為方士侯生、盧生違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果活埋400多名儒生,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陵墓。僅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工程,就動用了70餘萬人力,給勞動人民帶來繁賦重役和饑寒交迫,激起人民起來反抗。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患病,七月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平鄉東北)。死後不入,即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不久秦亡。

  二、常強於諸侯的——齊國

  

  夏商時期,淄博地區先後出現了夏商王朝的屬國爽鳩、季、適伯陵、薄姑等古國。西周建立後,功臣姜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建齊國。淄博由此成為齊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於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於柯。次年,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並與宋、衛、鄭會於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復會於鄄,開始稱霸諸侯。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於召陵。此後,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鄭、許、曹於葵丘。齊霸業達於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於鞍(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殺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田齊媯姓國家,出於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并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齊文公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愍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愍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忌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三、位於周朝中心的超大國——晉國

  

  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西),為當時重要封國之一。叔虞子改稱晉,後曾遷都於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西周末年,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殺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攜王,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獎賞。

  春秋初,晉國內部出現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鬥爭。從晉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師於曲沃,到晉緡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為晉侯,經過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國。新建的晉國充滿活力,武公之子獻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擴張,曾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並戰勝驪戎、赤狄等族。其後因爭奪君位,晉國發生短期內亂,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開創霸業。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以後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但雙方互有勝負,形成兩強更迭把持中原霸權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於曲沃的公子成師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終於奪得君位。獻公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對同姓公族採取殺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異姓大臣為輔佐。靈公時,趙盾殺君更立他人,開晉大臣專權的先例。以後,各異姓大臣的勢力愈來愈大。厲公(前580-前573在位)為加強公室、削弱強臣,曾利用大臣間的矛盾誅滅掌權的異姓大臣,但接著自己也被另兩家大臣欒氏、中行氏所殺。悼公時(前572-前558在位)君權曾有所加強,但也未能扭轉局勢。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後,晉國形成強大的范、中行、知、韓、趙、魏六卿,公室已不復成為重要力量,六卿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加激烈。定公時(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哀公四年(前453),韓、趙、魏三家又共滅知氏,三分其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國廢靜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滅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晉昭侯把曲沃封給晉文侯的弟弟桓叔,晉國被分成兩個行政區

  前679年,曲沃武伯統一晉國,周厘王封曲沃武伯為晉國君主,並列為諸侯,曲沃武伯改名為晉武公

  前661年,晉國佔領了耿國、霍國和魏國附:1

  前656年,驪姬之亂,世子被迫自殺,重耳逃走

  前655年,晉國使用假途伐虢之計,佔據虞國和虢國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驪姬之亂結束,晉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為晉惠公拒絕向秦國賣糧食賑濟饑荒,秦穆公大怒,在韓之戰攻打併打敗晉國。

  前636年,重耳(晉文公)即位

  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

  前628年,晉文公駕崩,其子晉襄公即位

  前627年,晉秦餚之戰,晉國打敗秦國

  前621年,晉襄公逝世,其子晉靈公尚幼,國相趙盾掌握政權。

  前607年,晉靈公被殺,其叔晉成公即位

  前600年,晉成公逝世,其子晉景公即位

  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知氏

  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君,晉國滅亡

  

  四、幾乎滅亡強齊的——燕國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貭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台,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

  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五、中國現代文化的發源地——魯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於曲阜,為魯國。周公輔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滅。

  其實周代有兩個魯國,其一在河南魯山縣,人稱西魯,為武王始封周公之魯,亦伯禽始居之魯;其二在山東曲阜,原商代奄國之地,人稱東魯,系周公東征踐奄之後,成王再封伯禽之國。

  西魯歷史悠久,夏商時已存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曾為夏孔甲飼養龍魚的劉累,為了躲避孔甲而遷居魯縣。《逸周書·殷祝解》說夏桀也曾徙於魯。商代甲骨文也有卜問"魯受年"之類的卜辭。西魯可能是夏商時的一處重要方國。周初姬姓魯國在魯山一帶立國約一二十年,到成王封國時,西魯遷移山東,魯國之名也隨之而去。但是,魯作為地名在當地一直保留至今。

  東魯是周初周王朝控制東方的最重要侯國之一,由周公子伯禽替父就封,統轄山東東南部地區。西周時期,魯國對穩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春秋初期,魯國為東方強國,曾多次戰勝齊、宋等國,且不斷侵襲杞、莒等小國。春秋中期之後,社會變革,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桓當政,君權削弱,君臣鬥爭不斷。戰國時國力已衰弱仍多次與齊國作戰。前249年,避秦東遷的楚國滅了魯國。

  魯國世系表

  周文王

  |

  ------------

  周武王.....周公旦A

  .............|

  ...........魯公伯禽B

  .............|

  ...........---------------------------

  ...........考公酋C4..............煬公熙D6

  ....................................|

  .......................-----------------------

  ......................幽公宰E14............魏公沸F50

  ...............................................|

  ..............................---------------------------

  ..............................厲公擢G37.............獻公具H32

  .......................................................|

  ................................-------------------------------

  ............................真公祺I30................武公敖J9

  .......................................................|

  ...................---------------------------------------------

  ..................括............懿公戲K9.............孝公稱M27

  ..................|....................................|

  .................伯御L11...........................惠公弗湟N46

  .......................................................|

  ........................----------------------------------------

  ..................隱公息(攝政)O11....................桓公允P18

  .......................................................|

  ......................................................庄公同Q32

  .......................................................|

  .....................-------------------------------------------

  ....................釐公子申T33.......子斑R2月......湣公開S2

  .......................|

  .....................文公興U18

  .......................|

  .....................宣公V18

  .......................|

  .....................成公黑肱W18

  .......................|

  .....................襄公午X31

  .......................|

  ------------------------------------

  子野Y3月......昭公裯Z32.......定公宋A15

  ..................................|

  ................................哀公將B27

  ..................................|

  ................................悼公寧C37

  ..................................|

  ................................元公嘉D21

  ..................................|

  ................................穆公顯E33

  ..................................|

  ................................共公奮F22

  ..................................|

  ................................康公屯G9

  ..................................|

  ................................景公H29

  ..................................|

  ................................平公叔I22

  ..................................|

  ................................文公賈J23

  ..................................|

  ................................頃公K24

  

  六、與秦國南北對峙的外向王國——楚國

  

  西周初年,荊人的殘部主要是季連的羋姓後人,已西遷至丹水與淅水之間。鬻熊為首領時,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並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繼位後,有圖南之意,楚人覺察後,在鬻熊之子熊麗的率領下,舉部南遷至睢山與荊山之間,暫時避棲於荒野之地。周成王時,周公避禍於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後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於是周成王封熊麗之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楚人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慘淡經營,至熊渠時初露崢嶸。熊渠是熊繹第四代孫,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精神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著中原動亂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三苗早已歸順荊楚,熊渠把征伐重點放在西部和東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國(今湖北竹山境內),拉開了拓疆序幕。在東討中,楚人攻打了位於今湖北中部的揚越,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接著遠征,攻打了位於今湖北鄂州境內的鄂國。

  征戰既後,楚國逐漸興盛起來,真正立於諸侯之林,熊渠離經叛道,分封3個兒子為王,鎮守長江中游的3個要地:雖然在周王朝的壓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個兒子的王號,但楚國仍然在江漢平原扎穩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為楚地之王,繼續了熊渠的開篇拓土歷程,公元前706年,楚國攻打姬姓諸候國隨,並逼周天子晉陞其爵位。遭拒絕後,熊通親率大軍再次征討隨國,大獲全勝後,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了。

  成王兩傳至庄王。庄王勵精圖治,終成霸業。庄王曾率領楚軍,浩浩蕩蕩開赴伊水與洛水之間,對周天子耀武揚威。庄王武功之時,選拔孫叔敖實行文冶,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局面。

  吳楚大戰後,楚國經過8年的休養生息,逐漸恢復了元氣。惠王時,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其間,楚國和諸侯列國戰戰和和,並無大的建樹,一直延續到簡王、聲王。公元前400年,韓、趙、魏合兵數次攻楚,向楚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楚悼王謀求富國強兵之道,任用吳起開始變法,並取得了成效,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歸中原,初露稱雄之勢。

  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員空前廣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隨即開始統-全國的迸程,諸侯國紛紛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滅亡的命運。在攻滅韓、趙、魏後,秦軍於公元前224年大舉伐楚,楚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擊之力。公元前223年、秦軍席捲淮北淮南,攻陷壽郢,俘獲負芻,綿延800的楚國就此滅亡。

  

  七、最先強盛的春秋小霸——鄭國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將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將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兩年後,犬戎殺死周幽王,並殺鄭桓公。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新鄭。鄭武公以和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

  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將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將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太史伯的建議,為鄭國東遷規划了發展藍圖和鬥爭策略,鄭武公和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的歷史上,鄭國甚為活躍,就連當時的齊國還經常聽命於鄭國,跟隨鄭國東征西討。

  鄭莊公在解決宮廷內部矛盾的同時,積極擴充軍隊,廣開疆土,先伐衛,又與齊結盟伐翼、伐宋、侵陳,比武公更為激進,儼然以小霸自居,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滿。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駕崩,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職。鄭莊公不滿,為此鬧到朝廷,導致周鄭關係惡化,以致弄到周王室與鄭國交換人質,就是歷史上說的「周鄭交質」。周王子狐與鄭公子忽,作為人質互相交換。鄭莊公又派祭足帶人割取溫地的麥子,接著又取成周之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職,又親自帶領諸侯聯軍討伐鄭國,被鄭國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稱「射王中肩」,當祝冉再射一箭時,被庄公阻止,說:「君子不欲多一人,況敢凌天子乎!」並派祭足慰問桓王,這一方面說明鄭莊公作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與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為周王朝之公卿,對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節的。

  鄭莊公治理鄭國43年,是鄭國的極盛時期,此時鄭國疆土,南建櫟邑(今禹卅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與衛、晉交錯,西控鞏、洛,脅宋迫許,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晉秦圍鄭,鄭文公採用離間策略,遣大夫燭之武夜縋出城,赴秦軍中進見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鄭兩國相距甚遠,鄭若亡國僅利於晉而無益於秦,而晉國實力增強必將對秦構成威脅。秦穆公認為燭之武言之有理,遂與其結盟後領兵回國。秦將杞子、逢孫、楊孫奉命率一部秦軍駐新鄭,助鄭加強防務。秦軍才撤軍。

  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將軍率軍想攻打鄭國,到了滑國,遇上鄭國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詐稱奉鄭君之命用十二頭牛犒勞秦軍。奚施趕快回國,把消息報告鄭君,鄭穆公(即公子蘭,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報告,派人去偵探秦國駐軍的客館,看見他們確有陰謀的準備,便向他們說道:「你們久住在敝國,我們供應不起了。現在我知道你們將要回國,沒有別的禮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養的糜鹿,請你們取些去罷。」杞子們知道陰謀已經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鄭國已有準備、感覺前進必沒有好處、順便滅了滑國,班師回去了。所以秦軍沒再繼續進軍就回國了,晉軍在崤打敗秦軍。當初,鄭文公逝世後,鄭國都城的衛戍官繒賀把鄭國的內情出賣給秦國,所以秦軍才來攻打鄭國。

  在晉楚爭霸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交互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鄭為擺脫這種困境,根據當時楚弱於晉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附晉。為達到受晉保護,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鄭卿士子辰向鄭簡公建議出兵攻打親附於晉的宋國,借晉率諸侯救宋攻鄭之機與晉媾和;待楚軍北上救鄭之時,再與楚媾和,誘使晉全力為鄭擊楚,令楚不敢再侵擾鄭國。鄭簡公接受其建議。

  宋人為晉侵鄭,晉人自己也屢伐衛。同時宋人伐滅曹國,鄭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鄭人服了晉,宋人又叛晉攻鄭了。這可見鄭、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還沒有解除。

  到鄭莊公統治末期,鄭國由於連年征戰,國勢日衰,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對周邊小國發號施令。鄭國以後由於內亂疊起,國勢逐漸衰弱,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

  

  八、商紂王后代經營起來的強國——宋國

  

  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於現在河南商丘一帶。西周時期宋國世系有載,事迹不詳。西周宋國都邑至今尚未發現。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太清宮遺址發掘"長子口"墓,王恩田先生認為"長子"乃"微子"之誤識。該墓規格超過同期諸侯墓,且屬西周早期殷人墓,墓主應為宋國君微子啟或其弟微仲衍。太清宮北距商丘60公里,西周宋國都邑當在此附近。此說值得關注。

  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

  宋國後來逐漸發展強大,宋襄公曾經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齊、楚、秦、晉)稱霸時都有強大的實力,召集各國會盟較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想代齊作為盟主,但沒有軍事實力。歷史記載宋襄公在軍事作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

  春秋初年,宋國仍行"兄終弟乃繼"制。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繼位。宋殤公時,在位不滿十年,即為華督父所殺。宋庄公繼位,華氏專政,宋國常干涉衛、鄭內政而發生戰爭。前690年宋國內亂,諸公子紛外逃。宋襄公(前650前-前637年)繼位後,想成就霸業卻連遭挫敗。前638年,宋、楚泓之戰,宋襄公抱殘守舊,拘泥古禮,戰敗受傷而亡。此後,宋國長期處於動蕩不安的局勢中,成為晉楚兩大國爭奪的中心,飽受戰亂之苦,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公元前546年,宋國令尹向戎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交兵疲憊之際,發起和平大會,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國保證了十餘年的和平時期。但是,宋國內部權力鬥爭不斷,到戰國中期,子姓的宋桓侯被戴氏司城子罕所取代。新宋國迴光返照,撐強一時。前318年,宋君偃自立為王,即宋康王。他東敗齊,南敗楚,受到齊楚大國的忌恨。前286年齊國乘宋內亂,伐宋殺康王,三分其地。

  宋國世系表

  |

  -----------------------

  宋微子開A...微仲B.....紂

  .............|

  ............宋公稽C

  .............|

  ............丁公申D

  .............|

  ----------------

  湣公共E....煬公熙F

  |

  厲公G

  |

  釐公舉H28

  |

  惠公I30

  |

  哀公J1

  |

  戴公K34

  |

  武公司空L18

  |

  -------------------

  宣公力M19........穆公和N9

  |...................|

  殤公與夷O10......庄公馮P19

  ....................|

  ------------------------

  湣公捷Q11...........桓公御說R31

  .......................|

  .....................襄公茲甫S14

  .......................|

  .....................成公王臣T17

  .......................|

  ---------------------------

  昭公U9.................文公鮑革V22

  ...........................|

  ........................共公瑕W13

  ...........................|

  ........................平公成X44

  ...........................|

  ........................元公佐Y15

  ...........................|

  ..........................--------------------

  ........................景公頭曼Z64.........褍泰

  ...............................................|

  ...............................................糾

  ...............................................|

  .............................................昭公特A47

  ...............................................|

  .............................................悼公購B8

  ...............................................|

  .............................................休公田C23

  ...............................................|

  .............................................辟公辟兵D3

  ...............................................|

  ...................................----------------

  ..................................剔成E41.......偃47

  

  九、孫武的輝煌——吳國

  

  吳國的史事,一直追溯到吳國的開創者太伯的祖先后稷。傳說后稷是帝元紀姜[女原]的兒子,姜[女原]在野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而懷了他,所以生下來就把他拋棄了,但牛馬、眾鳥都保護他,使他活了下來。他從小善於種植,後來當了農官。他的後代公劉、古公稟父都積德行義,很得民心。古公生太伯、仲雍、季歷,古公知道季歷之子姬昌(周文王)聖賢,於是想把君位傳給小兒子季歷。太伯、仲雍心領神會,便借口到江南採藥而將君位讓給了季歷,自己在江南創建了吳國,築都城於梅里(今江蘇無錫縣梅村)。

  吳國傳到壽夢之世,國力始強,不但與中原各國時有交往,而且與楚國頻頻交戰。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季札。壽夢死時想傳位給賢德的季札,季禮推讓不受。於是諸樊、餘祭、餘昧稟承父意,依次相襲(兄傳弟叫襲)而不傳位於兒子,想最後傳給季札,但季札仍推讓逃避。結果吳人便擁立了餘昧之子州於,即吳王僚。

  諸樊之子公子光對此心懷不滿。這時,楚國的伍子胥一家由於費無忌的讒毀而遭到楚平王的迫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殺,他立志報仇,先逃到宋國,最後投奔吳國。他深知公子光的心事,就進薦專諸,為公子光刺殺了王僚。於是公子光立為國君,即吳王闔閭。闔閭任用伍子胥,在今蘇州一帶建造了都城。後來楚國的伯*前來投奔,闔閭也任命他為大夫。由於闔閭又擔心王僚之子慶忌復仇,所以伍子胥又進薦要離,設計刺殺了慶忌。伍子胥時刻不忘報仇,便進薦了孫武,並慫恿闔閭伐楚。結果吳軍伐楚,楚軍大敗,楚昭王出逃。吳王攻入楚國國都郢,伍子胥掘平王之墓,鞭屍三百以解恨。後來楚臣申包胥到秦國哭庭求救,秦國出兵,打敗了吳兵,子胥等才回到吳國。

  這時,原來的太子病死,子胥在夫差的苦求下,便勸闔閭立夫差為太子。闔閭死後,夫差繼位。他不聽伍子胥的勸告,放下越國,屢次伐齊,雖在艾陵大敗齊軍,但已實力大傷,卻還以此責備伍子胥,賜屬鏤劍令其自裁。子胥死後,夫差即使連年欠收,仍然窮兵黷武,伐齊後與晉國在黃池爭當盟主。越國乘虛而入,大敗吳國太子,攻入吳國。夫差回國後,越國又屢敗吳軍。最後夫差逃離國都,被圍困在秦餘杭山(今蘇州市西北之南陽山),向越王求和不成,自殺而國亡。

  十、卧薪嘗膽、爭霸中原的——越國

  

  越國的史事,一直追溯到越國的始祖無餘的祖先夏禹。禹是*項的孫子、鯀的兒子。鯀的妻子女嬉吞了一顆寶珠而懷了孕,結果生了禹。當時洪水泛濫,鯀受四方諸侯之長的推薦而奉帝堯之命治水,末獲成功而被流放。禹繼承父業,在委宛山求得天書,了解了通水之理,於是奔勞海內,治水獲得成功。堯、舜相繼去世後,禹即天子之位,大會四方諸侯於會稽山,死後即葬於此。

  禹以下六世為少康帝,他怕禹廟斷了香火,就封其庶子無餘于越以祭祀大禹。其後代後來漸漸衰微,結果又有人起來複興越國,傳到元常,便開始強大了。

  元常之子勾踐,因被吳王夫差打敗而只得求和,並前往吳國當夫差的奴僕。他在范蠡的參謀下,忍垢受辱,最後終於打動了夫差的側隱之心而被赦回國。回國後他委託范蠡建城作都,自己則卧薪嘗膽,念念不忘復仇。他對外繼續討好吳王,不斷送禮;對內休養生息,以增強國力,並和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大夫文種獻上九術。於是越王尊天事鬼以求其福佑;送吳王大木良材,使其大興土木而耗其國力;將西施;鄭旦獻給吳王以惑亂其心;向吳國借粟,然後還其蒸過之粟,使吳國種而無收、越王自己則積聚糧食以富國,請處女、陳音教授擊劍、射箭之術以強兵。國富兵強之後,越王便廣泛地進行戰爭動員,嚴明法令,然後出兵攻吳,屢次打敗吳軍,最後迫使夫差自殺,滅了吳國。接著又出兵北上,橫行於江、淮之間。其後范蠡出走,文種被勾踐賜劍自殺。勾踐遷都*邪,稱霸於函谷關之東。

  公元前三一二年正當秦、韓、魏與楚齊對峙、楚調發大軍包圍秦兵於曲沃和商於的時候,勾踐的繼位者越王親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揮作戰的大船)、戰船三百艘、箭五萬支,送給魏國(《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支援魏國。這樣運送大批水戰所需的軍用物資到魏都大梁,必須從長江經邗溝,再經淮水和鴻溝,可知當時越的國力仍能控制邗溝和淮水的航行。這時越王原要伐齊,經齊王使人遊說越王,越不攻齊而攻楚,被楚打敗。因此楚圖謀滅亡越國,消除後顧之憂,並擴展領土到江東一帶。

  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秦國有爭立君位的內亂,一時無暇對外兼并,楚就趁這個時機圖謀攻滅越國。楚國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活動了五年,到公元前三○六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亂,把越國滅亡了,把江東建設為郡。

  

  十一、依附強魯而求夾縫生存的——鄫國

  

  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

  夏被商滅掉之後,其同姓親族,或被俘虜作了商的臣僕,或被迫向四方遷徙。惟獨曾人卻留居中原。

  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於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係。襄公四年(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並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疆域:駐蒼山縣向城西南,包括蒼山大部分,棗莊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自然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吃了敗仗。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陽)參加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鄫國才得到喘息的機會。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十二、政績可佳的春秋小國——邾國

  

  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顓頊帝之後代曹挾於周武王時被封於「邾」,建立邾國,最初附庸於魯,春秋時漸強,進為子爵之國,稱「邾婁」,後又改為「鄒」,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後來,邾國為楚宣王所滅。

  據《滕縣金石志》載:「清道光十年(1830),城東北八十里鳳凰嶺澗溝中,出伯俞父諸器……其中鬲、盤、匜等銅器銘文中,皆有邾字。「許慎的《說文解字》:「邾,蜘蛛也,從黽朱聲。」邾國的「邾」字,無論在西周還是春秋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寫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據此,曲阜師範大學教授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國歷史略說》一文中認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國先人曾以蜘蛛為圖騰,建國之後,即以蛛為國名。後來,為書寫方便起見,改從邑朱聲之邾字,《邾公鍾》之邾字,正是這樣寫的。」圖騰祟拜則是原始社會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在春秋以後的文獻中,其「邾」字亦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春秋》、《左傳》中寫作「邾」;在《國語·鄭語》、《孟子》中寫作「鄒」,在《史記》、《漢書·地里志》中寫作「騶」。音同而字異,其實皆一事。邾國,亦稱邾婁國,歷史典籍多有記載。《漢書·地理志》:「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左傳·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在邾文公之前,邾婁國逐漸被分為3個國家,即邾、小邾(倪)和濫,歷史上被稱為「邾分三國」,時當在春秋前後。我們通常所說的邾國,不包括後兩者。當代著名學者王獻唐先生,在其《邾分三國考》中,說其疆域大概為:「邾,在今鄒縣中部、南部,濟寧東境,滕縣北境,東、西、北三面界魯」。邾國常受魯國侵掠,《左傳》載:「魯師入邾,邾人保於繹」;邾國也曾在反擊魯國的侵略中,「獲僖公胄,懸諸魚門」。不僅黎民百姓蒙受苦難,而且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遂有「三遷」之舉。從史書記載看,邾國早時定都於訾婁(今曲阜市息陬一帶),所以邾國亦稱邾婁國。二遷於邾瑕(在今濟寧市南5公里處)。但是這裡地勢低洼,常年遭受水災的侵害,為避下就高,又三遷於嶧山之陽。至於遷都原因,《左傳》載:魯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公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嶧山之陽,地理形勢優越,易於防守;土地比較肥沃,適於發展農業生產。文公定都後,戰亂威脅大為減輕,洪水亦不再為患,邾國經濟得到發展,同時也奠定了鄒城市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

  邾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曹挾前1046年-前?年

  曹非

  曹成

  曹車輔

  曹將新

  曹訾父

  邾武公曹夷父(曹顏)

  曹叔術前795年-前781年

  曹夏父前780年-前?年

  邾安公曹儀父(曹克)前?年-前678年

  邾憲公曹瑣前677年-前666年

  邾文公曹蘧蒢前665年-前615年

  邾定公曹貜且前614年-前573年

  邾宣公前572年-前556年

  邾悼公曹華前555年-前541年

  邾庄公曹穿前540年-前507年

  邾隱公曹益前506年-前486年

  邾桓公曹革前485年-前474年

  邾隱公曹益前473年-前471年

  曹越前471年-前?年

  #曹越之後8世滅亡

  

  十三、山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東夷強國——莒國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隱公元年,這一段的莒國歷史,史文缺略,為空白期。「太史公多見舊籍,於此當有所見,惜他因莒國小弱,未立《莒世家》,後人於此空白期之史跡,無法妄測。僅知自茲輿期始封至魯僖公年間之茲平公,共歷十一世。茲平公之後,始有國君世系。」但是因為承襲了東夷風俗,國君無謚號,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為生前稱號。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間,周人慾以周魯為代表的華夏文化去同化東夷孑遺,尚未收到顯著效果。

  自魯隱公二年後,《春秋》經傳始見莒之事迹,至戰國楚簡王滅莒(時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間,莒國大事可述者甚多。

  莒國在整個小國林立、弱肉強食的春秋時期能屹立不倒,並且曾在兼并戰爭中顯露頭角,尋機擴大自己的疆域,一躍成為在東夷諸國中,以國土而論,僅次於萊國第二大國;同春秋諸國比,也僅次於齊、魯、宋、鄭、衛等國。這當中的原因值得人們去深思,本文在下面將從文獻的角度探討一下莒國在春秋早期和中期的實力。下面所說的國力並不求面面俱到,只是想在宏觀上有個大致的描述。

  自西周后期開始,莒國與許多諸侯國一樣,乘周王室衰微、動亂之機,頻頻出擊,拓展疆土。《春秋·宣公四年》記載:「公伐莒,取向」,在把向國滅掉後,莒繼而不斷騷擾周邊的小國家。鄫國為距莒國不遠的子爵小國,據記載,魯宣公十八年七月,鄫國受邾、莒之欺,並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干預了鄫國的內政。當時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國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魯宣公十九年魯大夫叔孫豹與鄫太子巫到晉國,商量鄫國歸屬晉魯的事宜。鄫國這種靠近晉國的做法自然引起莒的不滿,乘公子巫還未返國之際,莒國便殺了鄫君時泰,立莒女的兒子為新君。公子巫無家可歸,只好到魯國避難。到了魯昭公四年,莒國乾脆廢掉鄫國之君。莒國這種隨意廢立他國國君,乃至殺掉別國國君的行為,背後勢必是有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才能任意魚肉他國,並使對方國家即使心有不滿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更別說反抗了。

  春秋中葉,莒國還有一段強盛的時期。對於比莒國弱小的小國,莒國毫不手軟,不斷騷擾吞噬他們。據《左傳》記載:魯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後二年,「莒人滅鄫」。春秋中葉魯國可是當時的強國之一,實力在莒國之上,但莒國也絲毫不將魯國放在眼裡,並且敢於在太歲頭上動土。襄公八年,「莒人伐我東鄙以疆鄫田」;過了兩年,莒人又伐魯東鄙。襄公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天」;後兩年,莒人又侵魯東鄙。對於莒國的咄咄逼人,魯人倒也是無可奈何,只有向他的頂頭上司求援,在襄公十六年晉國主持的盟會上,晉「命歸侵田」,並「執邾宣公、莒犁比公」,其罪名是「通齊楚之使」。更值得關注的是莒在與春秋強國的幾次交鋒中不落下風,還與晉、魯等國一起「伐齊」。《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襲莒,「傷股而退」。明日復戰,莒君親鼓而伐之,又殺齊大夫杞梁。《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又記:「齊北郭啟帥師伐莒」,莒君「擊敗齊師」。莒國這樣一個在春秋時期只能算是「三流的國家」[1]能三番兩次擊退齊國的進攻,多次令齊無功而返,並殺死齊大夫更是顯示出莒國的實力不可小視。試想一下在當時並不是哪個國家隨隨便便就可以戰勝強大的齊國的,而且莒國在齊國面前是顯得多麼不值一提,但他們卻做到了抵擋住齊國的進攻,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下莒國在當時的實力,應該是到了其發展的一個頂峰。《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諸侯范宣子曰:「魯人、莒人皆請車千乘自其鄉入。」一個國家在對外出征時一般是不會傾巢而出,特別是這種與其他國家聯手,又不是生死攸關的時刻,往往會有所保留,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當時莒國的兵車在千乘以上,其兵力如果不說在魯國之上至少也是與魯國旗鼓相當。

  春秋時期,中原的陳國不滿楚國的侵逼,而尋求北方的齊、魯、莒的支持。《春秋·襄公七年》:「楚公子貞帥師圍陳。」「十有一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侯、莒子、邾子於為。」杜註:「謀就陳,陳侯逃歸,不成救,故不書。」「當時山東諸國中,強者莫過於齊、魯、莒」,[2]通過陳對所選擇交往的三個國家可以看出陳對莒國實力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將莒與齊、魯兩個山東大國並列在一起,對他們等同看待更昭示了莒當時的地位。而此時列國也少有那種西周早期所謂的「夷夏之防」極為嚴格的限制,往往是注重實際國力的強弱,而不在於是夷或是夏。所以屬於「夏」的陳國向屬於「夷」的莒國求援更能體現出莒國國力的強大。

  從庇護避難者上看,當時各國內亂、外患不斷,又相當多的人選擇奔莒避難。據《左傳》記載,庄公八年齊公子小白奔莒,庄公十年譚子奔莒,閔公二年魯公子慶父奔莒,成公十七年齊高無咎奔莒,襄公二十五年齊王何奔莒,襄公三十一年齊工僂灑等四人奔莒,哀公六年齊國夏奔莒。有那麼多人奔莒避難除了因為當時避難的人多為齊、魯的人,距離莒國較近,比較容易外,恐怕更重要的是說明莒國有能力為他們提供庇護之所。山東諸國也不少,但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莒國,說明他們對莒國的安全有足夠的信心,而一個國家無論是國內或者國外環境的安全也是以國家的實力為依託的,在逃亡者眼中莒國是有實力提供這種安全的。

  

  十四、乏善可陳的——呂國

  

  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姓氏。

  

  十五、被迫四處逃跑的可憐諸侯——許國

  

  據史書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西周滅商後,周成王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為太岳之嗣,也稱為許文叔。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前534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前538年又遷荊山;前529年復遷葉地;前506年再遷容城。戰國初期終於被楚國所滅,遷於容城,後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詳細: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大約到戰國時期許元公在位時,便被楚國攻滅了,一說為魏國所滅。

  十六、分散在王朝各地的弱小——虢國

  

  虢(guó音「國」)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一個為雍地的西虢,一個為制地(今河南滎陽)的東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虢東遷後,據守上陽的虢叔被稱為南虢,據守下陽(今山西平陸)的虢仲被稱為北虢(據《左傳》「正義」引)。與此同時,西虢支庶與羌人在西虢故地又建立一個虢國,時稱小虢,這就是古代典籍中先後出現過的5個虢國。公元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公元前687年,小虢為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

  補充

  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西虢東遷三門峽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虢公丑帶領一部分貴族逃往洛陽,後到其岳父家所在的蘇國(即河南焦作溫縣一帶),現有東虢村、西虢村;被俘的一部分貴族、平民被晉軍帶到山西汾陽一帶,形成望族;另一部分貴族、平民在當地居住或逃到他處。

  

  十七、為晉國充當了飯後甜點的——虞國

  

  虞--周代姬姓國。虞也同吳,史書記載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時曾爭霸中原的吳國,此略。一是山西晉南的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陝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後裔。

  前655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

  十八、天空中的點點繁星之一——州國

  

  古州國之都。在今湖北監利縣東。州為偃姓國,皋陶的後裔。

  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

  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

  (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複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

  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

  

  

  十九、最早被滅掉的諸侯之一——淳于國

  

  周武王把安丘縣東北部封給淳于公,建立淳于國.淳于公為姜姓,和當時的菜,紀等國為鄰.春秋初年,從河南搬來的杞國不斷侵逼,淳于無力抵抗,國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難,淳于國亡。

  

  二十、夏王朝的後裔——杞國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商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0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杞國建國於商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國亡於楚國。

  杞國是小國,史書罕有記載,《史記》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

  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後,存有夏禮,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於杞國文獻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論語·八佾》)。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些和杞國有關的故事,《列子·天瑞》中所說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該成語雖說往往用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憂,但也有人認為,這和杞國多經磨難而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

  目前為止,發現的杞國存在的考古證據不多。共計有六塊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為商代杞國存在的證據。而在杞縣尚未找到杞國遺存,縣城中曾有後人建的東婁公廟,祭祀杞國開國君主東婁公(即東樓公),該建築在1949年後也已被拆毀。在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緒年間曾出土過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銅器,2002年新泰周家莊又發現了杞國的貴族墓葬群,證實新泰曾是杞國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漢市文物商店曾收購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東滕縣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商朝時期

  商朝時期,杞國就已存在。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了杞(今河南杞縣一帶)。但後來曾數次廢掉杞國封號(《史記》:「杞在商時,或封或絕」)。

  杞國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證實,武丁娶了一位杞國的女子(「婦杞」)為妻,是其60多個妻子之一,當時,杞被冊封為侯爵,甲骨文卜辭有【杞侯】的字樣。而在商紂(帝辛)時,卜辭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商,亡災?」的字樣。

  

  周朝時期

  周武王滅商之後,尋找大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同時把舜的後人封到陳國,主管對舜的祭祀。

  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史記》記載共傳四世,其間年份不詳,但謀娶公在位時期,正值周厲王當政,和周武王封東樓公差了200多年,共經歷了十個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間杞國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杞謀娶公的時候,將杞國從杞縣一帶遷到了山東。當時,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到新泰一帶。

  後來,由於別國的入侵,杞國被迫繼續向東遷徙。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時,將杞國遷到緣陵,即今山東昌樂縣附近。到了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國遷到淳于,即現在山東安丘縣附近。

  杞國弱小,又夾在齊、魯之間,常被侵擾,魯國就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佔「杞田」。杞國為求自保,便和晉國結盟。

  杞國末年,內政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公元前506年,杞悼公死,杞隱公即位,但只過了幾個月,就被其弟弟所殺,這就是杞厘公。好景不長,杞厘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杞愍公,在位16年後,於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所殺,這就是杞哀公。《史記》中記載杞國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敘述國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杞國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

  前445年,杞國終於在楚惠王的進攻之下亡國,杞簡公成了末代君主。

  

  杞國君主

  商代時的杞國君主已不可考,周朝時期杞國國君世系較全,現公認能考證出來的有20位國君,自杞東樓公始,至杞簡公終,基本父子相繼,偶有兄終弟及。其中杞武公之前四位國君在位具體時間不可考,並且其間很可能還有缺漏。杞武公之後的君主在位時間都有記載,其中最長的是杞桓公,在位共70年,最短的是杞隱公,在位僅數月,便被弟弟殺死篡位。

  至於杞國國君的爵位,雖然《史記》皆記載為公爵,但實際上爵位卻有變化。周武王時封杞,拜為列國,待為上公,禮遇極隆。東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衰落,杞國封號逐漸被貶,在《春秋》等史書中,杞國國君時而被稱「杞候」、時而被稱為「杞伯」,甚至被稱為「杞子」。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標記,可以證明杞國爵位曾降至伯爵。

  

  杞國國君列表

  杞東樓公

  杞西樓公

  杞題公

  杞謀娶公

  杞武公前750年-前704年在位47年

  杞靖公前703年-前681年在位23年

  杞共公前680年-前673年在位8年

  杞德公前672年-前655年在位18年

  杞成公前654年-前637年在位18年

  杞桓公姒姑容前636年-前567年在位70年

  杞孝公姒丐前566年-前550年在位17年

  杞文公姒益姑前549年-前536年在位14年

  杞平公姒郁前535年-前518年在位18年

  杞悼公姒成前517年-前506年在位12年

  杞隱公姒乞前506年在位7月

  杞厘公姒遂前505年-前487年在位19年

  杞愍公姒維前486年-前471年在位16年

  杞哀公姒閼路前470年-前461年在位10年

  杞出公姒敕前460年-前449年在位12年

  杞簡公姒春前448年-前445年在位4年

  

  二十一、一直生活在齊國陰影下的小諸侯——萊國

  

  萊國商代以前,萊國的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等縣,東部直到黃縣沿海地區.姜太公初封齊國,建都營丘(今昌樂縣境內),離萊都較近,萊候曾多次率眾爭奪營丘.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強大,齊國打敗萊國,佔有今平度縣以西的領士,萊公被迫遷都黃縣,稱東萊.戰國時,東萊亦被齊國吞併。

  二十二、救宋有功而被封的——蕭國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宋國在攻打魯國時,宋國猛將南宮萬被魯國俘虜,後經請求,才將南宮萬放回。次年秋,宋湣公帶南宮萬外出打獵,因遊戲而發生爭吵。湣公怒,用侮辱性的語言說南宮萬做過俘虜。南宮萬惱羞成怒將宋湣公打死,更立公子游為君。宋國諸公子見勢不妙,大多數逃到蕭(今安徽蕭縣西北),公子御說逃到亳。蕭邑大夫大心,子姓,是宋國公族子弟,他不口諸公子共同組成一支軍隊,於當年冬天擊殺南宮萬之弟南宮中和新君游,立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大心因在這次平亂中有功,受封在蕭地建立蕭國,稱為蕭叔,為宋國的附庸國。公元前597年,蕭國為楚國所滅

  

  二十三、周王朝時代東南部的最大諸侯國——徐國

  

  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於徐(今安徽泗縣一帶),建徐國。其後,歷夏、商、周三代,徐國都是諸侯國之一。從周公旦開始,周成王、周康王幾代中,西周和徐的戰爭是最頻繁的。徐國參與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殷殘餘貴族的叛亂,抵制周公的東征。徐國的駒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黃河邊上,徐的後人為「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而自豪。魯侯伯禽(周公旦的兒子)經常不斷地與徐戎磨擦,《尚書·費誓》載:魯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至周穆王時,徐國之君徐偃王嬴誕在位,行仁義,結眾心,頗得百姓擁護,四周有32個國家都派人向他朝貢。後來,他曾舉兵進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敗後,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的山中隱居下來。周穆王別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此後,徐國一直延續數百年,直到公元前512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今安徽泗縣)和鍾吾國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楚撐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並讓二公子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時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這正好給了吳王出兵的口實。同年冬,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興師伐罪。徐國才被吳國滅掉。徐國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區域先在邳州附近,後遷至泗縣、泗洪。徐偃王時最為強盛,疆域擴大到整個蘇北、皖中、魯南等江淮廣大地區。彭城因徐國而改名,成為九州之一的徐州。

  徐在西周為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韓非子》說他地域五百里。《詩經·大雅·常武》篇說「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很少見到徐國的具體經營狀態,如經濟、生產方面的文字。但是我們從出土文物,特別是青銅器銘文考古中,可以獲得一些間接的東西。

  徐國經濟發達,是西周王朝賦稅的主要提供地區,所以「征東夷」「征東國」成為西周立國之後的主要戰事,這在西周早期的許多青銅器銘文上也都有歷史性的文字記載。

  徐國的經濟發展還可以從徐器銘文和徐姓家譜及雜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紹興出土的「徐餚尹湯鼎」,「餚尹」是商朝、徐國、楚國設有管理祭祀的官員。(逸周書·王會解)中有:「祝淮氏、榮氏」(注):「淮、榮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當系淮夷,居然當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見淮夷經濟的發達帶來文化的進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這一神聖的職務輕易地授給一個夷人。徐國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國家,已經有十分明確的分工管理這方面的官員。

  《詩經.魯頌·炯》是歌頌魯國養馬眾多的篇章,相對來說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占著優勢。《英山徐氏宗譜》載:第三十八世祖先徐暢,「暢仕夢為司楫,主航運之事。周昭王南征,使暢操舟事之,行之漢澤,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於南昌,報父仇也。」「司輯」是管理航運和船舶的官員,聯繫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辭典》「徐偃王」條下註:「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徐國居然想以航運的優勢,開鑿運河,其國力可想而知。

  附:徐國世系(嬴姓)

  1若木2奄延3琛4鑠5泓顯6亮7允迪8絳9敦10旌11頤12睿13璟14靖15雲16炎17蕭18遜19翀20肈21振22關23興24表25常26蕃27蕃暢28廣29通30禐31紱32徐偃王誕33寶宗(宗)34邁35修36牟37軌38景39渾40恕41衡42監43毅44章禹.

  

  二十四、稱得上最零散的國家——舒國

  

  春秋時期,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皋陶後裔時所建封國,號稱「群舒」。群舒國先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楚襄公二十一年,又被滅於楚國。

  

  二十五、找錯了靠山的——紀國

  

  紀國是商朝在東方的與國,都城在今壽光縣紀台鄉,周滅商,紀國又臣服於周.春秋初年,齊國強大起來,逐步向東發展,紀國成為主要障礙。由於害怕齊國入侵,紀國便投靠了與齊國實力相當又與齊國對立的魯國,依靠魯國強大的力量生存下去。這一策略使紀國平安的度過了幾十年,然而進入春秋時代以後,齊國經過數代君主的統治實力已遠在魯國之上。經過長期戰爭,到公元前690年,紀便魯國無可奈何的注視下被齊國吞併。

  

  二十六、得罪了小白而被滅的——譚國

  

  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出奔時曾經過這裡,當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齊桓公稱霸諸侯後,藉此故吞併了譚國。

  

  無所作為的西南大國-蜀國

  蜀國是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蜀族在現今四川建立的國家,後被秦國所滅。

  蜀族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華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古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蜀國不只擁有單獨一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後,蜀人殘部一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後到達交趾,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並持續了一百多年。

  

  二十八、背叛周公被廢的早期強國——管國

  

  管國作為西周初期的一個重要封國之一,屢見史書。西周早期武王滅殷,建立周朝之後,封其三弟管叔姬鮮於管(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稱管國,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周公攝政後,管叔因勾結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後裔以管為氏,管叔鮮為管氏(姓)的開氏始祖。

  

  二十九、與楚國恩怨交織的最早諸侯——蔡國

  

  蔡國是西周初年最早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武王滅紂後,封其弟度(文王第五子)於蔡,稱蔡叔度,與管叔、霍叔一起,就近監視被封於殷的商紂之子武庚及其所統領的殷遺民,史稱"三監"。《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魯國治。於是周公言於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蔡既是周的同性諸侯,又地處汝水中游,起著"南捍荊蠻,而北為中原之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春秋初年,王室衰微,大國爭霸,諸侯逐鹿。蔡也曾多次出兵,與魯、宋、陳等聯盟伐鄭。與此同時,南方的楚國迅速崛起,兼城滅國,威震江漢,使蔡、鄭等中原諸侯恐懼不安。《左傳·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史記·管蔡世家》:"[蔡]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陳,息侯亦娶陳。息婦人將歸,過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請楚文王:"來伐我,我求救於蔡,蔡必來,楚因擊之,可以有功。"楚文王從之,虜蔡哀侯以歸。"蔡國經此打擊,此後便一蹶不振,成為中原諸侯中最早臣服於楚的國家。蔡自春秋中葉以後,"於楚無役不從,如虎之有倀,而中國欲攘楚,必先有事於蔡。蓋蔡居淮汝之間,在楚之北,為楚屏。"儘管如此,楚在滅呂、申、息之後,為進一步北上東進,必欲滅蔡而後已。《左傳·昭公十一年》:"三月丙申,楚子(靈王)伏甲而饗蔡侯於申,醉而執之。夏四月丁巳,殺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棄疾帥師圍蔡。"冬十一月,楚師滅蔡。十二月,"楚子城陳、蔡、不羹,使棄疾為蔡公。"《史記·管蔡世家》:"[蔡靈侯]十二年,楚靈王以靈侯弒其父,誘蔡靈侯於申,伏甲飲之,醉而殺之,刑其士卒七十人。令公子棄疾圍蔡。十一月,滅蔡,使棄疾為蔡公。"蔡靈侯十二年即公元前531年,楚滅蔡後,將蔡地設為縣,使楚公子棄疾為蔡公。"楚滅蔡三歲,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廬,立之,是為平侯。"楚平王起事之初,即許陳、蔡以國。即位後為穩定局勢,取信諸侯,遂復陳、蔡之國。

  蔡平侯復國後,為依附楚國,將國都由上蔡(今河南上蔡)遷至呂亭,改稱新蔡(今河南新蔡)。蔡昭侯時,東方吳國興起,蔡為報滅國之恨,轉而依附吳國,參與了著名的吳國伐楚戰爭,攻入楚國郢都,從此結怨於楚。在楚國的逼迫下,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將國都再遷州來(今安徽壽縣),稱為下蔡。蔡昭侯之後,又歷成侯、聲侯、元侯,至蔡侯齊時,終為楚國所滅。《史記·管蔡世家》:"侯齊四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蔡遂絕祀。"時在公元前447年。

  三十、只有一句話可說的小國——鄖國

  

  按照易本烺的說法,鄖亦為姬姓,屬「漢陽諸姬」範疇。[31]《左傳·桓公十一年》杜預註:「鄖國在江夏雲杜縣東南。」則在今湖北沔陽縣境。然《括地誌》及《元和郡縣誌》皆認為今湖北安陸一帶為古鄖國所在。安陸至今有鄖鄉、鄖亭、鄖公廟、鄖城等遺迹。應是屬於「武王之穆」的諸侯國,周初所封,地處淮汝,今河南省寶豐縣境,亦可納入「漢陽諸姬」的範疇。

  為楚所滅。

  三十一、楚國壯大過程中的犧牲品——蔣國

  

  周公第四子伯齡的封國,當為成、康之際所封。始封國邑在河南省尉氏縣西。大約到周宣王時,為了強化對淮河中上游地區的控制,姬姓蔣國遷至河南淮濱縣東南。春秋中期城濮之戰後,楚國北上受挫,掉頭東向,伐滅淮河流域小國,蔣當於此時被滅,其滅蔣後置期思縣。

  三十二、以功臣資格受封的——芮國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於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縣,一說在今陝西省朝邑縣南有芮城),周成王時改做諸侯國,稱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時,芮國被晉國所滅(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三十三、沈姓不同來源的三個小國——沈國

  

  同樣和姓名有關,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實沈,是黃帝的後裔帝嚳之子。實沈氏族後來因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故為嬴姓。後來,他們建立了沈國。周昭王南征時,嬴姓沈國被滅,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夏朝時,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國。至周初,蔣國滅了姒姓沈國,沈人南遷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孫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季載被封於沈(今河南平輿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國被蔡國吞併,沈國的後人就稱為沈氏。

  

  三十四、自大程度堪比夜郎的——曹國

  

  曹國是武王的弟弟叔鐸的封國,在山東省定陶。春秋時期,曹國成了晉楚爭霸的受害者。前637年,晉國重耳落難時經過曹國,曾受到曹共公的無禮對待。晉楚城濮之戰時,晉國伐曹、衛救宋,把曹共公也抓走了。楚國失利後,曹國親近並聽命於晉國。而宋國則不斷對曹國侵犯。春秋晚期,不自量力的曹伯陽背棄晉國,又干預宋國政務,導致宋景公伐曹,而晉國見死不救。前478年,宋國虜殺曹伯陽,曹亡。

  曹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曹叔振鐸姬振鐸

  :曹太伯姬脾

  :曹仲君姬平

  :曹宮伯姬侯

  :曹孝伯姬雲

  :曹夷伯姬喜在位30年

  :曹幽伯姬彊在位9年

  :曹戴伯姬蘇在位30年

  :曹惠伯姬兕在位36年

  :曹廢伯姬石甫前759年在位1年

  :曹穆公姬武前759年—前757年在位3年

  :曹桓公姬終生前759年—前757年在位55年

  :曹庄公姬夕姑前756年—前702年在位31年

  :曹釐公姬夷前701年—前671年在位9年

  :曹昭公姬班前661年—前653年在位9年

  :曹共公姬襄前652年—前618年在位35年

  :曹文公姬壽前617年—前595年在位23年

  :曹宣公姬彊前594年—前578年在位17年

  :曹成公姬負芻前577年—前555年在位23年

  :曹武公姬勝前554年—前528年在位27年

  :曹平公姬須前527年—前524年在位4年

  :曹悼公姬午前523年—前515年在位9年

  :曹聲公姬野前514年—前510年在位5年

  :曹隱公姬通前509年—前506年在位4年

  :曹靖公姬露前505年—前502年在位4年

  :曹廢公姬伯陽前501年—前487年在位15年

  

  三十五、霍叔的封地與流放地——霍國

  

  霍--周代姬姓霍國有兩處,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左傳·哀公四年》:楚人"襲梁及霍"。杜預註:"梁南有霍陽山"。梁約在河南寶豐縣一帶,與霍相鄰。此霍國原為商的侯國,可能武王伐紂時滅之,改封其弟叔處。這裡當為霍叔的首封地。三監之亂時,霍叔相祿父為三監之一,因"其罪獨輕"屬於從犯,受到流放的處罰。所以《商君書·賞刑》曰:"昔者周公旦殺管叔,流蔡叔。"此霍國改由其他姬姓貴族繼承,春秋之世被楚國滅亡。另一霍國位於山西省霍縣西南,是西周時期山西境內最北的姬姓封國,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改封霍叔後裔於此。晉獻公十六年冬(前565),晉太子申生滅霍。

  

  三十六、多才多藝的全能諸侯——庸國

  

  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請庸人築都於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牆歷經三千餘年風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築藝術的確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源於巴山楚水間」。然而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水平,「惟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古代戰事考》)。

  商代,庸為侯國。定都於竹山城東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誌》載:「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載:「方城天險之保障」。《民俗博覽》載:「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也」。在商代崇尚巫風祭祀的時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張揚。

  至周代,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尚書》說:「武王興兵伐紂,庸率盧、彭、濮等八國以兵相從。」滅商之後,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為佔有今陝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的大部為庸之轄屬。國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楚國後於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實現了「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

  

  三十七、商君武丁的後代——權國

  

  商武帝武丁的後人有被封於權地(今天湖北境內),建立權國。春秋時期,楚國武王大敗權國。權國遷走,不久又被巴國所滅,權國貴族子孫就以原國名「權」作為姓氏。

  三十八、黃帝後裔的一支——謝國

  

  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資料只查到這麼多了).

  

  三十九、被楚國逼迫的川文化奠基者——巴國

  

  據《辭源》:「巴者,古國名,位於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

  川東地區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陝南的漢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戰國初期迫於楚的勢力,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

  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史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許參加了武王伐紂戰役,後在漢江上游建立國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時期巴國見諸於史籍的是與楚、鄧等鄰國之間的戰爭記載。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範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蕩江漢小國,北進中原。但最終巴國敗給了楚國,又開始了幾百年的遷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不斷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周邊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傳統更難彰顯。最終巴國被一路跟隨而來的楚國逼迫,數易其地,「巴子時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豐都),後治閬中,」這段記載也許就是巴人當時的境遇寫照。公元前316年,巴國最終被秦國所滅,結束了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

  四十、四處樹敵導致最終被滅的——息國

  

  姬姓國。位於今河南息縣城西南的淮河北岸。息國商代已有,在今河南羅山縣一帶。羅山蟒張鄉天湖村出土晚商息國墓葬及銘文銅器可證。周滅商後,改封姬姓息國。西周息國的歷史不詳,春秋初年息國還是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它與陳國聯姻。《左傳·隱公十一年》載,前712息國因與春秋小霸鄭國發生矛盾,竟出師討伐鄭國,結果大敗而歸。前684年,息侯因蔡侯的不敬,一怒之下,邀請強楚之師伐蔡,蔡國雖敗,卻與息結怨。前682年前後,蔡哀侯挑唆楚文王滅息,並將花容月貌的息國夫人掠回楚國,佔為己有。楚滅息而置縣,作為爭霸中原的北大門。傳聞:息媯(桃花夫人)無限漂亮,搞亡了息國。

  

  四十一、受封於晉又被晉所滅的——郤國

  

  郤國(xì,音「細」),春秋時期,出自姬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後晉獻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凶,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其後遂以封地為姓,形成郤氏。見《尚友錄》|《古今姓氏書辨證》、《正字通》。

  春秋時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後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往楚國,楚昭王時郤宛任左尹。其子孫後代沿襲祖姓為郤氏。

  

  四十二、忙與攘外疏於安內的——邢國

  

  周初之邢國是周公兒子的封國,地在今河北邢台。周成王所封。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國,即商王祖已所遷都之處,也是拱衛商都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帝王世紀》曰:"邢侯為紂三公",周初邢地是戎狄頻繁活動的地區,邢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可聯絡齊、衛,並與北方燕國遙向呼應。史學界關於邢國的始封地頗有爭議,有山西、河南、山東、河北諸說,影響最大的是《說文》的河內懷地(溫縣)說,和《漢書·地理志》的漢襄國縣(河北邢台)說。二者都與古邢國有關係,只是何者為先爭論不一。從考古發現看,溫縣"邢丘"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址及"邢"、"邢公"陶文。而河北邢台一帶則發現大量商代與西周早期的文化遺存,包括周初召公爽占卜的卜辭。邢國在邢台無疑。邢丘之地或為邢國後裔所遷居或為西周邢侯的一處采邑。春秋時這裡曾屬晉國。

  邢國自建國開始,與河北中部的戎狄長期征戰,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北戎。前662年"狄伐邢"。《呂氏春秋o簡選》曰:"中山亡邢"。狄人所建的中山國在春秋早中期已經十分強大,這次伐邢導致邢國的滅亡,雖然齊國救之,也無濟於事。前659年在齊國、宋國、曹國軍隊的保持下,邢被齊桓公遷到了今山東聊城的西南部,並過了幾年稍微輕鬆的日子。後在前635年,亡而復興的衛國把同姓的邢國滅掉了。

  

  四十三、另一個黃帝後裔——祝國

  

  黃帝之後,周武王封其於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後來就有了祝國。公元前768年,「齊人滅祝」。

  四十四、姜子牙養子的封地——鄣國

  

  西周初,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後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

  四十五、寄生於齊國的微小諸侯——聶國

  

  春秋時齊國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佛說十善業道經》43_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要有智慧抉擇,更要有智慧保護自己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護自己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的菩薩行
散客時代來臨,旅遊業該如何應對(4)
手機時代的夫妻信任危機
孫利天 | 現象學與我們的時代
美好時代的肖像畫大師

TAG:時代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