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轉自: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大英帝國向中國派出了馬戛爾尼勛爵率領的龐大使團,分乘五艘船隻,經過10個月的航行,於7月底到達天津大沽口外,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馬戛爾尼是英國著名的外交官,曾先後任駐俄國公使,英國印度殖民地的馬德拉斯總督。……

馬戛爾尼來中國的名義是慶賀乾隆皇帝80壽辰。而實際上,是希望繞過保守的廣東地方官,直接與中國皇帝談判,要求開放通商口岸,擴大中英貿易。他帶來了英國國王給大清國皇帝的正式外交信件。

中國當時對世界還是茫然地一無所知,自以為是地認為英國人跨洋遠道而來,只是為了觀光上國,向大清表示臣服,因而視馬戛爾尼們為「四夷」之外的「英夷」,居高臨下地以對待藩國之禮來接待。乾隆斷然拒絕了馬戛爾尼的全部要求,理由據說是因為「紅毛外夷」不肯行雙膝下跪叩頭大禮。

以上三張馬戛爾尼使團拜見乾隆皇帝圖分別出自中外畫家之手,個中的區別與含義一目了然。

乾隆皇帝的「聖眷隆恩」,只是特別地施惠於馬戛爾尼使團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成員,當年只有12歲的托馬斯·斯當東。當乾隆聽到這個小小的英國人居然會說漢語時,不禁十分驚奇。他大感興趣地把這個生著一頭金黃捲髮,高鼻樑藍眼珠的西洋小師哥叫過來,讓他靠在「龍膝」上撫摸,不免心中大感驚異,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人」。

小斯當東雖然天資聰穎,但是他對能夠靠在「龍膝」旁的「皇恩浩蕩」毫無興趣。48年後,斯當東成為下院議員,在英國議會討論有關與中國開戰的議案時,他毫不猶豫地投了贊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聽得懂炮艦的語言。

英國人在嚴密的監視下離開北京前往天津,從那裡登上艦船前往杭州。馬戛爾尼離開北京時,心中異3氣憤:「我們像要飯的一樣進入北京,像囚犯一樣被監禁在那裡,而離開時簡直像是盜賊。」而乾隆皇帝這時才鬆了一口氣,但隨即派出專使日夜兼程去各地傳達他的命令:不準任何中國人接觸英夷,違者嚴懲。

當馬戛爾尼到達廣州時,他們見到了一支「歡送」的軍隊。這支軍隊按照皇帝的命令向英國人展示了他們雄壯的軍威,槍戟林立、刀利弓強。英國人作為回應,也做了分列式行進。雙方都懷有戒心地互相打量。馬戛爾尼認定這支手持大刀長矛,身背強弓硬弩的軍隊不堪一擊。而中國人在向乾隆提交的奏摺中說,英夷走路步履僵硬,膝蓋不易彎曲,「一旦仆地,極難起身」。

馬戛爾尼失望地走了。在這次旅行中,對中國人從滿腔的熱情轉到極端的蔑視。回到英國以後,他同斯當東爵士(就是小斯當東的爸爸,馬戛爾尼出使中國的副使)一起,用充分的時間來冷靜地考慮他的《紀實》。這本紀實直至1908年才發表,而且還是部分內容。

馬戛爾尼對中國做出了評價和預言,他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話,看出「盛世」背面的敗亡之兆。

他說:「他們恆久不變的體制並不能證明他們的優越」,「中華帝國是一個神權專制的帝國……它翻來覆去只是一座雄偉的廢墟」。「任何進步在那裡都無法實現」,人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他們給婦女裹腳,殘殺嬰兒」,「他們膽怯,骯髒而且殘酷」,所以無可避免地「最終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

但是這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將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是「它將永遠不能修復」。

從而,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貿易將受到「擾亂……各國的冒險家都將來到中國」,企圖利用中國人的衰敗來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們之間將展開無情的鬥爭」。在這種對抗中,富的愈富,窮的愈窮。「英國靠著它的創業精神已成為世界上航海、貿易和政治的第一強國;從這樣的急劇變革中,它將獲得最大的利益,並將加強它的霸權地位。」

推薦閱讀:

2014年是重建盛世的起點----亦易不易[文]
《黃帝內經》之五臟學說,真是精闢之極,堪稱盛世經典!
清代茶事(一)康雍盛世
康乾盛世不在於康熙乾隆,雍正才是關鍵,這幾件事情足以說明
上聯:鳥語花香,鳳舞江山歌盛世,如何對下聯?

TAG: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