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學設計2
06-12
一、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對生命進行頑強抗爭的極好例子,而她對生命的強烈呼喚,在《生命,生命》一文中體現得如此強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讀者的心靈才會與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鳴的火花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的是一些平常小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卻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初二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深刻,學習本文,意在讓學生能體悟作者對生命引發的思考,並能獲得對自身的情感體驗,不論粗糙或細膩,只要能談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學中有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理解、評價、鑒賞文學作品;能學會相互合作、相互傾聽,並有條理、有創意地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閱讀課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多角度地體驗生命的真正內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獲取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培養自覺探究意識,激發創新的慾望。 三、設計思路和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7—9年級)中的有關閱讀的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再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本課採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課堂設計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加以各種形式的閱讀設計,並結合說話訓練,真正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內涵和意蘊,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獲得對人生獨有的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四、教學準備 1、生課前查找有關資料:收集有關「生命」的名言; 圍繞「生命」的主題,舉出一個實例。 2、教師課前準備:思考聯繫生活實際多角度地選取有關對「生命」的感悟的內容,設計幾個有梯度的主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悟生命的內涵。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播放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並朗誦汪國真的詩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晚來風急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著你 從別人那裡 我們認識了自己 師:1、但人的生命卻只有兩萬多天,我們不禁深深嘆息:人生是如此短暫!但是在如此短暫的人生中,我們可以面臨許多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堅強、勇敢和快樂,也可以選擇脆弱、逃避和悲傷,甚至是死亡。 2、簡介作者:今天所介紹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12歲就染上了風濕性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差不多全身關節都損傷了,她的肉體和精神都受到極大的折磨,但她並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她為什麼如此強烈的呼喊「生命,生命」?從中你會得到哪些體驗? [一堂課的開課,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音調,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此處的配樂朗誦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情境。] (二)整體感知 朗讀 師:請大聲朗讀課文,要求(1)讀准字音;(2)自主探究:文章寫了哪幾個事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詞語概括) 生:大聲朗讀課文,歸納概括課文的內容。(並由此形成板書) (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研讀賞析 選讀 師:請從以上三個事例中,選出你感觸最深的事例,說說為什麼喜歡。 生:暢所欲言,可以是只談課文的事例,也可以談自己的感悟。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初步了解學生對作品的體驗,能談出自己的感受通過口頭表達訓練,培養學生自主性,體現出個體的個性特點] (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沒有離開事例本身,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是下一步的深入討論的一個前奏。) 生:喜歡第一個事例,喜歡的是飛蛾的頑強抗爭精神; 喜歡第二個事例,生命的價值在於奮鬥,如張海迪的經歷; 喜歡第三個事例,聯想到自己,我們應該對自己負責。)、 過渡: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震撼我們,是因為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 尋讀 師:以第二段為例,請尋找課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詞語,用圓圈標出來,想一想為什麼用得好?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組),討論回答(推薦小組中的代表發言,各種的發言意見基本上已經把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找出來了。) 生:「茁壯成長、昂然挺立」寫出小瓜苗頑強的生命力; 「肅然起敬」是發自心底的敬佩; 「衝破」、「不屈」體現生命的頑強; 「僅僅」寫出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泥土的惡劣環境下,體現出對生命的執著; 「擎天撼地」體現生命頑強; 「竟然」突出我的驚喜。 (學生的回答使我打算用詞語替換比較法進行提示的念頭打消了) 教師小結:這些富有表現力、生命力的詞句是很能表達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朗讀時特別應注意。 師:朗讀指導:注意把握朗讀技巧(1)注意語速、語調、停頓、重音。(2)理解內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讀。 生:自由朗讀;指名學生范讀並評議;著重討論朗讀時對重音的把握;再齊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小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相互間進行智力啟迪和互補,同時也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抓住學生討論中的最佳契機,適時加以點撥,如有爭議的或帶有共性的問題再作集體指導,培養學生選擇、分析語言信息的能力。再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創造一種情景氛圍,讓審美主體體會審美客體的語言美、情感美,獲得美好的享受] 過渡: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啟發人的,同時,她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 研討 師: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生:齊讀最後三段,加以歸納概括,並由此形成板書。 [這是作者對生活中的小現象聯想到生命的哲理的歸結,也是教學文本內容的整體完成] (四)體驗反思 師:1、讀罷全文,你感受到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 生:生命只有一次,應好好珍惜; 人總是要死的,選擇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寶貴的,應該活得精彩。 (學生的回答,沒有與具體生活實際相聯繫,還有的學生就直接談課前摘錄的有關生命的名句,這個問題的設計就不能體現出聯繫實際生活的意義,而學生自身對生命的感悟要進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阻礙。由此,教師做了引導,以激發學生「說」的慾望) 師:引導 請用下列格式說話:「我感受到,生命因為……而美麗」,再聯繫到生活實際。 示範:我感受到生命因為自強不息而美麗,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又瞎又聾,但他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終於「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生:思維非常活躍,回答時語言表達非常精美。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為頑強拼搏而美麗,張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頑強與命運抗爭,而《輕椅上的夢》成了激勵青年上進的明燈。 我感受到生命因為有無限的價值而美麗,偉大的作家魯迅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為奮鬥而美麗,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獻於發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為助人為樂而美麗,雷鋒的一生都用於為人民服務中去。等 [這個說話題目的設置,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不僅突出文章的重點,更為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如果沒有第二步教師的提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可能如此活躍地「動」起來,而學生精彩的回答再次刺激著他們自己「說」的慾望,這是他們相互傾聽、交談而引發的結果。] 師:2、由生命你還聯想到什麼?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讓我驚嘆。 (生:生命像小說,不在於長而在於精。 生命中要有夢,活得精彩、充實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時,有時有淡淡的苦味;有時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風平浪靜,也有驚濤駭浪。 生命像路,有時平坦,有時崎嶇,這樣才繽紛。 生命像火把,應該使勁燃燒。 生命像蠟燭,都很短暫。 生命像萬里長城,沒有止境。 生命像一場戲,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 生命如同父母的愛,應該學會珍惜生命,懂得愛的真諦。) [文學作品的美是內斂的,是開放的,就看你如何去發現美、創造美、表現美,這需要我們去想像。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此處的說話訓練,是真正挖掘出了學生個體的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更開拓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達到創造想像的升華。] (五)總結概括 師: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永無止境。每當夜深時,我合上眼睛,眼前總會浮現這樣一幅幅圖景:魯迅在夜裡一邊咳嗽,一邊寫文章,昏暗的燈光下,發出內心的《吶喊》;卡夫卡徹夜寫完自傳體小說《判決》,完成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普魯斯特從35歲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門窗緊閉,房間里點著蠟燭,《追憶似水年華》成為他唯一的安慰。這是一群孤獨的人,這又是一群靈魂飽滿的人。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們那樣有太重的負荷。我想說的只是,哪怕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平庸,也別讓我們的生命之花枯萎,別讓我們的精神之花凋謝。 (六)布置作業 以「由生命聯想到……」為範圍,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感受;題目自擬;體裁不限。 [閱讀與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既是閱讀訓練的深化,又是寫作訓練的一種方式,兩者可以教學相長,相輔相成] (七)板書設計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朗讀 選讀 尋讀 [板書設計主要以突出課文的重點內容和閱讀的方式,可以使複雜內容簡單化、明確化,把感性東西理性化,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歸納、感悟的能力。] 六、評價方案 1、自我評價 本課採用探究學法進行教學,緊扣語文課程理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合適學生討論、學習、想像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可以自由地學習、思維和想像,取得較好的效果。 生命的話題可以是非常沉重的,讓富有青春活力的學生對生命能有自身的感悟並談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設計問題,挖掘出他們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整體感悟、研讀賞析和體驗反思三大板塊為教學主要模式,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以主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感受文章的內容新、語言精、思想深的特點,加以對學生進行朗讀、選讀、尋讀、演讀的閱讀訓練,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更廣。而最為精彩之處在於體驗反思階段,學生以精美的語句。變出對生命的感悟,組織起來可以成為一篇篇的美文,這也是課堂中最富於「靈性」的一個設計,從而把本課教學推向了高潮。 2、他人評價 《生命,生命》是一篇含蓄樸素的文章,但反映了一個深刻地生命主題。同樣,張老師的這堂課是質樸無華,淳真自然的,但就是這樣的樸實自然才能對生命的主題演繹得鞭辟入裡。 這是一堂理性生活、審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諧統一的課,一開始,張老師設置情境導入:播放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並朗誦汪國真的詩作《生命,生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接著,張老師步步深入,圍繞「生命」的話題,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文中的三個事例,分別側重與生命的哪一方面?」「聯繫生活實際,你由生命感受到了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設計開創了學生學習、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圍,使學生進入了理性的求真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學會生存與發展」。然而,當前初中生對生命意識的淡泊和生存能力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張老師設計此課的意圖也就在此。 其次,張老師為了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主題,就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深刻的表現力,並有選擇地高聲朗讀課文,並引導學生聯繫自身實際談談對語言的理解。品味與感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輕鬆、愉悅的心理體驗,因此,這一課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體現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審美生活。 同時,這也是體現道德生活的一節課,在課堂第四環節「體驗與反思」中,學生列舉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為生命奮鬥不息的人,並談出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張老師設計這一環節的核心就是為學生建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判斷能力,產生道德體驗,滿足學生道德生活的需求。正如她在課堂結束語中說到:「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們那樣有太重的負荷。我想說的只是,哪怕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平庸,也別讓我們的生命之花枯萎,別讓我們的精神之花凋謝。」 說明部分 閱讀想像創造 ——《生命,生命》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基於這一理念,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熏陶。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按照伊瑟爾「空白」理論,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像去填空,進行再創造。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 教學過程中的研讀賞析部分,通過學生朗讀感知課文,選讀語言材料,尋讀品味語言的形式,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得到過程中的求知之樂。朗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的朗讀,不僅要達到原有要求的順暢,而且要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的不同來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如對課文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語言很精練,富有韻味,單靠朗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語言的品味。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合作討論選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並說出自己的理由。充分體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閱讀層次和閱讀體驗。 華羅庚說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方便」。過去,使學生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一是失去夢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積極的態度;三是失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四是失去了活潑開朗,封閉了自己。新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緻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倡獨立閱讀、自由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特別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所以,在體驗反思階段設計了這個話題:讀罷全文,你感受到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討論,輕鬆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第三層次是知識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設計的這個話題:由生命你聯想到什麼?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成為學生心靈放飛、創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過程。教師應努力使每節課都成為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生命活動過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賞析?教學設計
※從《背影》教學設計看語文三維目標達成
※《雨霖鈴》的教學設計
※《陶校長的演講》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