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論中國》揭開中美關係之謎
06-12
作者:孫西輝來源:社會科學報來源日期:2011-6-16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共同的威脅促使中美走到一起。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關係開始冰融雪消。40年間,兩國關係一路磕磕絆絆,雙方既有尖銳對立,也有真誠合作。冷戰後,中美關係出現多次起伏與危機,卻始終保持「斗而不破」,甚至大有日久彌堅之勢。與蘇東劇變截然不同,中國在改革開放的號角聲中一路「高歌猛進」,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也甚囂塵上。一些西方政客把中國的崛起看作對美國霸權國地位的挑戰,中美「世紀決戰」的論調鼓噪一時。5月17日,當代著名現實主義外交家、戰略家基辛格推出新著《論中國》,在國內外引發熱議。作為「最了解中國的美國人」,基辛格首次以專著形式系統闡述有關中國的見解,同時告誡美國政府當今足以平衡全球力量的中美兩國該如何相處,美國應該作出哪些改變。中美戰略差異:國際象棋與圍棋作為最早叩動新中國門環的美國高官,基辛格40年中曾50餘次訪問中國,與中國歷屆領導人有過頻繁接觸,被稱作「最了解中國的美國人」。在其新作《論中國》一書中,基辛格像一個歷史學家,以學者的眼光去閱讀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他不僅大談孔子文化、道家無為思想、《孫子兵法》精髓、《三國演義》典故與圍棋的意義,還論及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及《海國圖志》中的「師夷長技以治夷」,可以說深諳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在此基礎上,基辛格介紹了中美不同文化背景對兩國對外政策的影響。5月15日,美國歷史學家、基辛格的傳記作者尼爾·弗格森在《新聞周刊》撰文分析了基辛格的新著。作者引用基辛格的觀點指出,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巨大,兩國歷史狀況截然不同。美國人眼中的革命家毛澤東,不僅研究來自西方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更熱衷於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和古典小說。針對中國六七十年代惡劣的國際環境,毛澤東提出遵循古人的「遠交近攻」原則,適時發展與美國的關係,中美兩國得以冰釋前嫌,重啟了封凍20多年的雙邊關係。文章認為,《論中國》最深刻的洞察力在其心理層面, 表現在中國和美國精英的基本文化分歧,一個來自兩千年文明古國的中國,一個來自兩百年歷史的美國。基辛格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擁有悠久而複雜的歷史,一名中國精英可以從幾千年的文明中尋求發展的靈感,而一名美國精英只能回顧不到兩百年的美國歷史。西方人眼中的人權問題也許並不適合中國,因為歷史傳承下來的東西是那麼厚重而無法改變。」5月9日,《紐約時報》同樣關注了基辛格分析中美文化差異問題。文章指出,《論中國》精闢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和模式,並解釋了中美在哲學觀上的不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但基辛格說:「美國例外主義是傳教式的,認為自己有責任向世界各國傳播其價值觀。」相比之下,中國例外主義則體現在文化上:中國不會試圖改變他人的信仰,也不會聲稱其制度「適用於中國之外的世界」。美國《舊金山紀事報》5月15日文章引述了基辛格的一個形象比喻。他將西方的對外戰略比作下國際象棋,關注的是資源投入和實力對比。而中國戰略則像下圍棋,強調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要慢慢積蓄力量、以勢取勝。國際體系正發生根本性改變基辛格是當代外交家和國際問題專家,畢業於哈佛大學政治學,師承著名學者威廉·埃利奧特。基辛格的本科畢業論文不僅獲得「最優」,還以其超長篇幅迫使哈佛制定了「基辛格規則」,他本人也因此小有名氣。然而,真正奠定基辛格作為現實主義學派一流學者聲譽的是其博士論文,集中研究了歐洲古典均勢學說。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首次提出了有限戰爭的理論,使他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領域一炮打響。此後十餘年間,基辛格歷任哈佛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深厚的學術積澱和豐富的研究經歷,造就了基辛格把握國際問題的敏銳性和準確性。5月13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該報前主編、曾報道1972年尼克松訪華始末的馬克斯·弗蘭克爾的文章。他寫道,基辛格認為40年來中美關係起起伏伏,中國面貌的變化尤其巨大,它擺脫了毛澤東時代教條主義和計劃經濟的束縛,成為工業強國。兩國關係背後的一個重要角色蘇聯崩潰了,美國自此獨大,開始民主傳道,並危險地執迷於海外的石油、商品和信用。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一原則曾使中美走到一起,而今實力天平的急劇變化,使中美成為互相依賴的經濟巨人,卻缺乏保持夥伴關係的戰略宏圖。在基辛格看來,這樣的態勢也給雙方出了個難題,因為兩國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下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一時還找不到一個能夠統領一切的戰略夥伴關係框架。《新聞周刊》則指出,基辛格這位跟中國四代領導人都打過交道的老牌外交官,在新書中也回答了很多美國人的疑問,即「為什麼這個曾經十分貧窮的國家能在這30年間發展如此迅猛,以致在今天成為了美國最大的債主?」基辛格認為,鄧小平釋放了中國的生產力,取得了蘇聯不曾達到的成就。5月9日的《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握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事實,以及日益崛起的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其他地區的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熱烈討論。基辛格表示,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領導下的中國不再認為自己是西方技術和制度的學徒,那種受制於人的感覺也隨之而去」。他還說,2008年的經濟衰退「嚴重削弱了中國人對西方經濟實力的崇拜」。換句話說,「國際體系的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從歷史文本中理解中國基辛格不僅是著名學者,更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先後效力於10位美國總統。1969年1月,基辛格離開哈佛校園到華盛頓走馬上任,實現了由文人戰略家到政策制定者的轉變。在任期間,基辛格信奉均勢外交,積極推動尼克松政府與中國改善關係,對蘇聯推行「緩和」戰略,從而構築一個以均勢為基礎的穩定的世界和平結構。1973年1月,基辛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77年1月,福特總統授予基辛格總統自由勳章,並稱讚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英國《經濟學家》5月19日刊文指出,基辛格最終觸及了一個重大問題:中國震驚世界的飛速發展是否註定將與美國產生難以避免的衝突?是否會重蹈德國崛起的覆轍?對此,基辛格充滿樂觀地堅持認為,「如果歷史只是機械地重複過去,任何改革都不會發生。」《新聞周刊》也持類似觀點,文章引用基辛格的觀點指出,中美兩國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但他對中國領導人保持冷靜頭腦抱有希望。基辛格認為,如今很多世界性問題也亟需中美攜手解決,而中美關係的交惡對整個世界來說沒有任何好處,美國不應該「在控制中國或在建立民主國際陣營的基礎上,整頓亞洲」。他告誡美國政府,「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國對著干」。建議美國同中國合作,共建新的「太平洋共同體」,一如美國與歐洲之間的大西洋共同體。5月13日的《紐約時報》文章指出,基辛格認為中美合作關係「對世界穩定與和平至關重要」。他警告說,如果兩國出現冷戰,那麼「在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裡,太平洋兩岸都將陷入發展停滯狀態。而且,核擴散、環保、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課題要求我們展開國際合作,中美冷戰將導致所有地區的內部政治爭端不斷」。他寫道:「中美關係不需要也不應該變成零和遊戲。」此外,牛津大學專門研究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的拉納·米特教授也於5月15日在英國《觀察家報》刊文指出,基辛格一再呼籲西方國家應該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允許國家間差異的存在。「中國是21世紀新興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應該跳出與中國的文化和心理隔閡,成為親密的、相互依賴的戰略合作夥伴。」米特認為,基辛格關於西方在堅持人權壓力的同時,也應尋求從歷史文本中理解中國的見解是明智的。
0票
0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外媒稱基辛格制定美俄接近計劃:通過俄打壓中國」?
※為什麼基辛格還有巨大影響力?
※基辛格眼中的日本:不服中國伺機挑戰
※世界欠這個遊戲老教授一個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