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一般的考古人】「南塔北台,六樓騎街」:榆林訪古記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一首悠揚的送別驪歌將我們帶到了位於大漠邊關的榆林城。

榆林

說起榆林之名的由來,據說在唐宋時期這裡有大片的樹林,估計其中以老榆樹為最,於是乎被當地土著稱呼為「榆林」。不過,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標明,榆林是戰國中期的楨林縣,楨」喻「貞」,「貞」即占卜之意。那麼楨林通俗語義就是「占星台成林」。換句話說榆林城原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占卜城」。經過多年考古發現,榆林城東南山區現今榆陽區所屬的青雲、古塔、劉千河鄉鎮內存在著100多個戰國中期的星佔台,這些星佔台統歸楨林城管理。楨林城有城拐角9個,城門7個,16個點連線成圖與魁星相似,而魁星共有16星,7個城門的連線又像北斗七星星象,是典型的魁城斗門。研究表明楨林城就是秦惠王時期用以占卜的「天國之府」,是天上的咸陽。

榆林襟山帶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鳥瞰榆陽,城之西、北兩面為毛烏素沙漠所困,黃沙漫漫,極目無垠。東南兩方面為黃土高原,丘陵起伏,直達關中。榆溪河自北南來,蜿蜒於沙丘之間,經榆林城向東南,在魚河堡附近與從橫山縣東來之無定河匯合,再南流經米脂、綏德,於清澗境內注人黃河。沿榆溪河及其支流兩岸形成寬窄不等、長短不一的沖積平灘,是榆林長城以外居民賴為衣食之源的唯一可耕農田。明代各朝,均選良將,駐紮重兵以防禦蒙古侵襲。康熙三十六年,聖祖玄燁率領大軍御駕親征,第三次征討蒙古族准格爾部叛亂時,路過榆林時寫下《出塞》詩一首,「森森萬騎歷駝城,沙塞風清磧路平。冰畔長河堪飲馬,月來大野照移營。郵簽紀地旬余驛, 羽轡行邊六日程。天下一家無內外, 烽銷堠罷不論兵」的詩句。

對榆林城的考察,我們特意安排在了暑假,雖然我們早已告別了幸福的寒暑假生活,但是此時出門則更有「返老還童」之感。7月的北京是最為炎熱、悶熱的。但是此時的榆林卻是「七月流火」時節,對於北京人來說,實在是個避暑勝地。更加幸運的是早上起來發現外面陰雨綿綿,看來今天我們要在雨中漫步古城了,這樣就可以在塞外之城感受「多少樓台煙雨中」的盛景。

《榆林府志》

榆林城內的古建築,可謂應有盡有,據《榆林府志》記載,光各類各級領導幹部的官邸就一大堆,什麼督學行署、道署、知府署、知縣署、教授廨、訓導廨、照磨廨、典吏廨、總兵署、中營游擊署、左營游擊署、右營游擊署、城守營都司署、三營守備廳應有盡有。除此之外,壇廟等精神建築也是應有盡有,什麼社稷壇、風雲雷雨壇、山川壇、先農壇、厲壇、八蜡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風神霜神雹神廟、文廟、文昌祠、文昌閣、關帝廟、旗□廟、上帝廟、東嶽廟、龍王廟、火神廟、馬神廟、小馬神廟、太白廟、河神祠、劉猛將軍廟、名臣祠、鄉賢祠、忠義孝弟祠、節孝祠、范文正公祠、余肅敏祠、姜□忠祠、昭忠祠、壽寧寺、聖母祠、凌雲寺、戴興寺、香雲寺、圓覺寺、洪濟寺、觀音庵、天壽寺、龍泉寺、准提寺、定慧寺、萬佛樓、鳴鳳寺、榆陽寺等等更是佔據了城內地盤的半壁江山。但是這些建築大部分無存了。

如今的榆林土著們說起他們世代而居的古城,則有「南塔北台,六樓騎街」的說法。所謂「南塔」指的是凌霄塔,「北台」說的是鎮北台。六樓則是指城中兩公里多長的中央大街上共矗立著六座氣派雄偉的過街樓,倘若再加上民國初期,城內那些尚存明、清代所建官員德政、婦女貞節、五世同堂等大小20餘座牌樓,如大街上萬佛樓北神牌樓、新明樓北官銜牌樓、八政牌樓、凱歌樓北官牌樓、廣榆城門南石牌坊及新明樓巷書院牌樓等,昔日豈不是有「三十樓」排成串的奇觀?如今這六座屁股對著臉的樓閣,從北到南依次為鼓樓、凱歌樓、鐘樓、新明樓、萬佛樓和文昌閣,彷彿是六個兄弟,大家一塊穿著開襠褲,並且褲襠四面開衩,以方便過車過人,故名「騎樓」。

鳥瞰榆林

倘若從空中看,更是壯觀的讓人拍案叫絕,南塔北台加六樓串在一條六公里多長的中軸線上,為全國古城布局中獨一無二。一河之隔的山西平遙古城名滿天下,城內街巷多由富商大戶分散建造,財大氣粗的土豪們在建造時競相鬥巧,街道雖富餘變化,卻顯得缺乏氣度。榆林城地處邊陲,正所謂「中外一統,率土皆臣」,天高皇帝遠的榆林更講究中央政府對漠北的土著保持威嚴和懾服力,故而在建築上建造的大氣恢弘,氣勢磅礴奔放。

鼓樓

鼓樓在這六座騎樓中位置最靠北,修建歷史也最長,建於明成化九年,清康熙十年(1671) 總鎮許公占魁、副使高光祉重修,城堡同知譚吉璁有記。可惜於1975年拆毀。2004年又按照原樣修復了,南北長22米,東西寬21.8米,高18.5米。一層城台為磚砌十字拱券結構,洞頂中央以四塊大磚扯連構成穹頂中心。開四門,通四方街道,門券三丁三伏,門券上有匾額。台上建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四周有迴廊,分南北兩個院子,各院均有配殿,南院有木牌樓一座,非常精巧。

凱歌樓

下一座是凱歌樓,建於明弘治五年,據說是弘治五年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門,故原名懷德門,到了正德年間,延綏巡撫姚鏌改名為凱歌樓。十三年,武宗以巡邊的名義來到榆林,改稱其為太乙神宮。清同治7年(1868)毀於兵燹,戡亂之後重修,規模略勝於前。解放後曾兩次維修。樓南北長29米,東西寬28.7米,高20米,城台為磚砌窯洞式,開南北向的拱券通道,門券三丁三伏,北側門洞上有石匾上書凱歌樓,南側門洞上刻有古壞的門字樣的匾額。二層由亭台樓榭加牌坊組配成的高台古建築,中間的主體建築為二層,木構建築,重檐歇山頂,分為南北兩個院,各院均有東西配殿,南院還有一個小巧精緻的木牌樓。樓台的四角還修建有角亭。這個雕樑畫棟,美觀至極的樓閣。卻不知在文革中礙了哪位極左派人士的眼,於1974年將其拆毀,等到2004年才照舊樣重建,並改造成為陝北民俗博物館。

鐘樓

過了兩座新建的四柱三洞式的牌坊就到了初建於明成化八年的鐘樓,當初這種鐘樓修建於北城鐘樓山下,清康熙十一年(1672)總鎮許占奎、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可惜道光元年初被火焚毀,1921年在原址重建,原先為民國年間陝北鎮守使井岳秀生祠,後因民眾反對,未鑄造銅像,僅懸掛畫像並供長生牌位,更名長春樓。抗戰期間為了給城內居民報時,在樓頂懸掛一口大鐘,改叫鐘樓。

不同時期修建的建築有不同的風采,鐘樓自然也不例外,雖然我們已無從考證成化年間的鐘樓是和模樣了,但眼前的是座中西合璧的過街樓台,佔地面積約290平方米,坐北朝南,通高約25米。東側有大門,門頂築過橋達二層樓。台座內夯土,外甃磚,平面呈矩形,下辟十字券洞與街道相通。券洞全部為三丁三伏,門券上有石刻橫匾:北臨雁塞、南控烏延、駝峰險峻、芹水流芳,均為民國榆林著名書法家李棠、白介澂等書。每一個詞語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台座上建三層樓閣,樓基八邊形,二三層為用水磨磚砌成的仿西式洋樓,樓身辟拱券門窗。四層是個掛著大鐘的重檐八角盔頂彩亭。由於鐘樓的模樣不中不洋,在古老的榆林城內更顯得不倫不類,但反而得到了當地民眾格外的青睞和照顧,平安的度過了文革歲月。倘若登樓憑眺,芹水環其右,駝峰繞其左,榆城風光飽覽無遺,場面一定蔚為壯觀。

星明樓

鐘樓往南,原先的北大街改稱為南大街,看來鐘樓就是當代南北的分界點。接下來就是星明樓,又名新明樓,明代稱新鼓樓、南鼓樓,初建於明嘉靖年間,嘉靖中擴建榆林城後,由於城向南展擴,原有的鼓樓便顯得偏北了,即「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聞,眾議創樓一座,以為傳警打更之所。」於是新建了一座鼓樓,到了清代,嘉慶二十四年、光緒元年均有修葺,光緒元年修竣後改易新明樓。此後1927年、1957年維修,1983年大修。

本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哪知卻在2004年的一個黑夜被一輛來自山西的超高大卡車撞斷了門梁,因怕樓塌傷人,不得不拆除,正當我們準備去弔唁的時候,卻發現新明樓如火中鳳凰,早已浴火重生。

樓為三層重檐木構四方形樓閣,平面呈方形,樓基分4墩,分別用大青石砌築,基墩間形成十字通道,通道均為3.4米寬,通道接南、北、西街道。每基墩豎7根大柱,共28根大柱支撐全樓,其中各基墩內角由4根巨柱直通第三層樓的平枋,4平枋相銜構成主體框架。每層樓閣斗拱舉架,形成翩翩伸展飛檐,逐層收縮;各層樓檐均用硫璃瓦獸脊布面,四周外廊環繞,木雕欄相圍,架梁、額枋、欞門花窗都雕刻有花卉、鳥獸等,工藝精巧,樓頂十字歇山,四檐角攢脊向正中寶頂,全為琉璃瓦脊布頂。各層屋檐,陶瓷人物列立,采獸相對,重檐迭斗,翹尾銜首,角掛風鈴,頂層摟檐下懸掛「無上高真」橫匾,是清代榆林名書法家葉蘭手書。第三層樓內有明萬曆年間的銅像一尊,據說是魏忠賢之像。新明樓建築奇巧壯觀,外形優美,獨樹一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萬佛樓

往南過一2013年新修的牌坊後就是萬佛樓,是個總高18米,高胖古建築,始建於康熙二十七年,民國五年廟會期間,夜晚失火,樓上部被焚寺僧陶官府(俗姓陶,法名周寬)外出化緣集資,招工重建,1984年再次維修。為一座過街樓台式佛寺。台座呈矩形,為三孔窯洞式城台,內夯土,外甃磚,四面辟十字券洞與街道相通,券洞三丁三伏,上面有匾額,上書萬佛樓,南洞左右各有天門、地門。

台上主體建築高二層,每層三間,周環以廊,通面闊約11米,重檐歇山頂,立台中央,將檯面分成南北二院。北面為觀音殿,廊柱卷棚式門廳南面為孔雀明王殿,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樓東為磚拱洞過橋,通禪院。第二層為通殿,原有佛像萬尊環列其中,故名萬佛樓。整組建築規模、用材均較小,大木為小式柱樑作,不施斗拱。構架為前後抱頭梁對五架梁.平樑上叉手與蜀柱並用,該樓特色是在有限的台向上,展示出一組完整的建築布局。在群體造型上主次分明,輪廓豐富,構成榆林城的街景特色。

文昌閣

繼續向南,過一新建的四柱三洞式牌坊後便到文昌閣。文昌閣又叫四方台,建於乾隆十九年,嘉慶十五年榆林舉人葉蘭捐資維修,到了1956年被拆除,2004年仿舊日風貌復建。樓為三檐三層彩繪木閣樓,但立柱是水泥的,總高約19米,一層台上為4根通天柱直達樓頂,24根立柱圍襯。二三層木構縱橫,勾心鬥角,二層為文昌殿,三層為魁星殿,因文昌和魁星都主管文運,因此備受文人、學子們膜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內保存下來的老宅院已經是鳳毛麟角,原先的老宅門不是破敗的落了架無人管理,就是被改造成新式大門,亦或是院門是老樣式,院內的房屋則是一水兒的當代流行款式,兩者對比,異常刺眼。滿城之中僅存為數不多的老民宅里,數得上的也就是那位於萬佛樓附近的水圪坨中巷13號院了,據當地人說,這個老宅子是明代延綏鎮總兵戴欽的家宅,始建於正德年間,清代修葺,原為二進院落,今僅存後院,坐北朝南。有南、北房各五間,東西廂各三間,均為磚木結構,可惜如今已經成為大雜院,我們也只能站在門外,欣賞老宅門上的木雕裝飾。與稀缺的老宅相比,民國以來的近代建築倒是不少,鐘樓西側的國稅局;凱歌樓兩側的小巷子里等等都有一些分布。

每當談及古城保護,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古城內有多少多少民居,有多少座寺廟,而往往忽略了古城的街巷布局的保護,取而代之的是大拆大建,將原先成排的房屋剷平鋪了路,原先的小巷子修建上房屋,殊不知道路是一座古城的血脈。榆林城雖已煥發出濃郁的當代氣息,但可喜的是,古城的布局變動較少,為了開發,還在巷子口掛上名稱和簡介牌,為我們了解古城的歷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天降細雨,漫步在古城之中,是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推薦閱讀:

替「古人」擔憂
品讀:古人追星更瘋狂
古人對象棋下法的8大秘訣(口訣篇)
【古人思鄉何以托】
10個最快樂的古人

TAG:考古 | 原創 | 古人 | 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