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醫的體質學說(五)(學點中醫藥)
06-12
體質學說的應用體質是決定健康與疾病狀態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是形成疾病的終極原因。體質與病因、發病、病機、辨證、治療及養生保健均有密切的關係,故體質學說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一、用以說明不同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以及發病的傾向性。人的體質有偏陰偏陽、偏寒偏熱的不同類型,從而決定了不同個體的機能狀態不同,其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親和性、耐受性也就不同。例如,偏陽性體質者,易感風、熱、暑邪而耐寒。感受暑熱之後易傷陰;感受風邪易傷肺。偏陰性體質者,易感寒、濕之邪而耐熱。感寒邪入里易傷陽;濕邪入里易困脾陽。清代醫家吳德漢說:「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即是此意。體質因素還決定著發病的傾向性,如《內經》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傷寒廣要》說:「假令素有寒者,多變陽虛陰盛之疾,或變陰毒也;素有熱者,多變陽盛陰虛之疾,或變陽毒也。」一般而言,小兒臟腑稚嫩,易患咳喘、腹瀉、食積等疾。年高之人,臟腑精氣多虛,易患痰飲、咳喘、心悸、眩暈、消渴等病。肥人易患中風、眩暈;瘦人易患肺癆、咳嗽等。另外,由於臟腑精氣盈虛偏聚不同,情志活動也有一定的傾向性。如《內經》說:「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二、用以闡釋發病原理。疾病的發生與否主要取決於正氣的盛衰,而體質的強弱正是正氣盛衰的反映。體質強壯則正氣旺盛,體質羸弱則正氣虛弱。《靈樞·論勇》曾舉例說:有人在同一處所並行而立,「其年之少長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原因就在於體質的強弱不同。即使感受了外邪引起發病,也會因體質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發病過程。如有的即時發病,有的則伏而後發,或時而複發,且發病後的癥候類型也是因人而異的。不僅外感病的發病如此,內傷雜病的發病亦與體質密切相關。如情志刺激能否引起疾病的發生,除與刺激的種類和強度有關,更重要的是與機體的體質有關。如《醫宗金鑒》說:各種情志刺激因素,「壯者得之氣行而愈;弱者得之氣著為病也。」因此,個體體質的特殊狀態或缺陷是內傷情志疾病發生的關鍵性因素。三、用以解釋病理變化。體質因素決定病機的從化。從化,也稱「質化」,是指病情隨體質而變化。例如,六淫之邪有陰陽的不同,侵犯人體之後,又會隨人體陰陽強弱的變化而為病。如同為風寒之邪,偏陽質者得之易從陽化熱,偏陰質者得之易從陰化寒。同為濕邪,陽熱之體得之易從陽化熱而為濕熱之候;陰寒之體得之易從陰化寒而為寒濕之證。但若屬陰陽平和體質者,則是感寒邪為寒病,感濕邪為濕病。從化的一般規律是:素伴陰虛陽亢者,受邪後多從熱化;素體陽虛陰盛者,受邪後多從寒化;素體津血虧耗者,邪多從燥化;氣虛濕盛者,邪多從濕化。體質因素決定疾病的傳變。疾病的傳變與否,雖與邪之強弱、治療是否得當有關,但主要還是取決於體質因素。如體質強壯者,正氣充盛,抗病力強,發病後,即使病情急劇也不易傳變,病程亦較短暫。若體質虛弱,抗病無力,則邪深入,病情多變,甚至發展為重證或危證;若在正虛邪退的後期,則身體不易康復,或發展為慢性疾病。此外,病情的由寒轉熱,或由熱轉寒;由實轉虛,或由虛轉化為虛實兼夾等,亦是取決於體質因素的另一種變化。四、用以指導辨證。體質可以決定癥候的類型,故體質也是辨證的基礎。例如,感受同一種致病因素或患有同一種疾病,因為體質的差異則可表現為不同的癥候類型,稱之「同病異證」。如同樣是感受寒邪,體質強者可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的風寒表證;素體陽虛者,寒邪直中脾胃,則可表現為腹痛泄瀉、畏寒肢冷的里虛寒證。再如,同是患痢疾病,有的表現為濕熱證,有的則表現寒濕證。可見體質是形成同病異證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異病同證的產生也與體質有關。例如,泄瀉、水腫病,病種雖然不同,但若體質相同,如屬偏陰類型體質,即會表現為脾腎陽虛的相同癥候。正因為體質是辨證的基礎,故中醫強調診病必先辨明體質,否則辨證不明,治必有失。《內經》將治病「不適貧富貴賤之居,肉之厚薄,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列為「治之三失」,道理即在於此。五、用以指導治療。同一種病變,在不同的人,由於體質不同,癥候各異,如果均用同一種治法,則會對此人有效,對彼人非但無效反會有害。因此,中醫強調治法必須「因人制宜」,也即區別不同體質施以治療。概括以下三點:(一)區別體質特徵而施治。在對疾病的治療中,必以患者的體質狀態作為立法、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如同樣是感受寒濕陰邪,屬陽虛體質者,易從陰化寒,當用溫陽祛寒治法,葯如附子、乾薑、肉桂等;屬陰虛體質者,易從陽化熱,治用清潤之法,如黃柏、苡米、地黃之類。在用針刺療法時,體強者多用瀉法;體弱者多用補法,因為前者多為實證,後者多為虛證。另外,如「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也是依據患者在體質方面的異同而施用的。(二)根據體質特徵注意針葯宜忌。藥物有性味之偏,針灸有補瀉之不同,而體質又有虛實寒熱之異,因此在施用針或葯的治療時,即需針對體質,注意宜忌。1.注意藥物性味。一般說來,偏陽盛體質者宜甘寒、咸寒、酸寒、清滋,忌辛熱、苦寒;偏陰體質者,宜用溫熱,忌用苦寒;素體氣虛者宜補氣,忌耗散;陰陽平和體質者宜平補平瀉,忌妄攻蠻補;痰濕質者宜健脾芳化,忌陰柔滋補;濕熱質者宜清熱利濕,忌滋補厚味等等。2.注意用藥劑量。體質不同對葯的反應或敏感性亦不同,故用藥劑量也因人而異。一般而言,體強者,對藥物耐受性亦強,藥量可大,藥力可峻;體弱者,耐受性差,藥量宜小,藥力宜緩。3.注意針灸宜忌。應用針灸治療,因患者體質不同,其得氣反應亦異。一般體強者對針灸疼痛的耐受性強,體弱者耐受性差;體胖者,對針刺的反應遲鈍,宜深刺、強刺;瘦弱體型者,對針刺反應敏感,進針宜淺、刺激量相應宜小。此外,在疾病初愈或恢復期的調理中,也要兼顧患者的體質特點。如體質偏陽者,慎食狗肉、羊肉及辛辣之類;體質偏陰者,慎食龜鱉、熟地、烏梅等酸澀收斂之品。六、指導養生。中醫學的養生方法,內容豐富而全面,且都兼顧體質特徵而施用。如在食療方面,體質偏陽者,宜涼而忌熱;體質偏陰者,宜溫補忌寒瀉;體胖者,宜清淡而忌肥甘;體瘦者,宜甘潤生津而忌肥厚辛辣之品等等。在精神調攝方面,屬於氣鬱體質者,應注意情感方面的疏導化解,消除不良情緒。明代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一書中說:「盪佚者,惕之以生死;偏僻者,正之以道義;執著者,引之以洒脫。」是很值得玩味的。(待續)(哈孝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看卦象識體質(五)——多陽少陰的離卦人
※畏寒怕冷的氣虛體質 冬天太難熬
※女性冬季食譜調養體質
※我的新年願望是再長高10cm,你的呢?
※痰濕體質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