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第87講--1994年6月15日

先解釋品的題目。「法師」在前面第十品〈法師品〉已經解釋過了,簡單地說就是依法修行可為軌範,所以叫作「法師」。這一品裡面廣明受持、讀誦、解說《法華經》的功德,所以名為「法師功德品」,這一科是從332頁來的。本門的流通段分三科,第一科是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就是〈分別功德品〉;現在是第二科〈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說「初品」就是說隨喜品。但是這裡面說的意思,在天台智者大師的解釋上說這是圓教十信位的功德,〈隨喜功德品〉是說初品、隨喜品的功德,當然這功德它是不停留的,繼續地用功修行、繼續地進步。

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分二科)

戊一、總列數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凈。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這一品是分兩科,第一科是總列數、第二科別解釋,就列出來所得的功德的數量。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就是前面的〈隨喜功德品〉佛答覆彌勒菩薩的問題圓滿了以後,「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這是這位菩薩的名稱,這也表示修行人要長期的精進的,懈怠是很難有成就。佛告常精進菩薩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夠「受持」《法華經》,這是一個法師,「若讀」《法華經》,「若誦、若解說、若書寫」,這是五種法師,能夠修學這五種法都可以名之為法師。但是在經論裡面具足地說一共有十種法行,這裡是說出來五種,另外還有五種。就是「供養」、你能供養這個經;還「施他」你能夠或者自己書寫、或者現在就是印刷,能夠布施很多人。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這五種加上經裡面說的五種,一共是十法行。現在這裡就是簡單地說出五種。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你能修行這樣的法行,你就能得到八百種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凈」,這上面這樣子列出來數目,這數目在古德的解釋也有好多種,現在可以提出來幾種,怎麼樣解釋呢?經文上說出來五種法行,另外五種法行加起來就是十種,這十種法行的修行人都要以十善為基礎,你受持《法華經》的人也應該學習十善,你讀、誦、解說、書寫也好,也要自己的三業清凈修學十善的,這樣說十法行再乘十善、那就是一百種善,十乘十是一百。這一百種善法莊嚴自己,另外又有四種分別;一種是我自己這樣修學《法華經》,第二種還教他人學習《法華經》,第三種是讚歎《法華經》的殊勝,第四種、若人能這樣修行的話你又能去讚歎那個人來慶賀他。這分四種,自作、教他、贊勵、慶慰這麼四種。這四種加能來,一百個善法再乘四就是四百個善法。四百個善法又有三種不同,就是有上品的修習、有中品、有下品的,三品的修行,有三品的修行乘起來就是一千二百個功德。

這一千二百功德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裡面還是有差別的,就眼根和鼻根和身根它們是八百功德,其餘的耳、舌、意是一千二百,這有一點不同。就是說這眼、鼻、身這三種它們只有八百功德,就是前面說這四百功德它能夠有下品、中品的修行,二乘四就是八百功德,沒有那個上品就是缺少四百功德,所以它們都是八百功德。其餘的耳舌意,聽聞佛法、講解佛法、在心裏面成就殊勝的功德,這三種是最殊勝的了,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十種法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自己供養、而又能布施給他人、還有聞、思、修,這十種法行,每一種法行都有其餘九種法行的支持,這樣說就是每一種法行都是十種法行了,這樣也是十乘十又是一百,那麼再乘四(自作、教他、贊勵、慶慰)那麼又是四百,又三品的修行也是一樣千二百、八百。這其中就一個是十種法行每一種都有九種的支持、乘了一百,剛才說的是乘十善,就是這個地方有點不同。這就算是兩種解釋。

還有一種、第三種解釋,現在的文裡面只說到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其餘的五種法行沒有提,不提所以就不算那五種,只說現在提出來的五種,這五種法行每一種都有其它九種法行的支持,那就是五十種、加起來就是五時種法行,這五種種法行也當然是自作、教他、贊勵、慶慰,乘四就是二百,這樣兩百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根都有兩百種功德莊嚴,可以這樣說。那還沒有夠一千二百和八百、還不夠,就是眼、鼻、身這三種還有其它三種的幫助,其它耳、舌、意每一種有二百功德,這三種加起來就是六百,這六百功德來幫助那個眼鼻身;眼鼻身本身有兩百,另外那三個根幫助它六百,加起來每一個也有八百了,這八百功德是這樣成就。另外的耳舌意是千二百,就是它每一個根都能夠得到其餘五個根的幫助,其餘五根每一根裡面有二百功德五根就是一千,加上它本身的二百就是一千二百功德。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眼鼻身,它自己只能得到其餘三根的幫助,眼它不能去幫助鼻、不能去幫助身、身鼻也不能去幫助眼,它們不能互相幫助,所以只能得到其餘三根的幫助就是變成八百。但是其餘三根力量強能得到眼鼻身的幫助,所以這八百和千二百有這樣的差別了,有這種解釋。但是這種解釋是把這個數目符合了、也有道理,但是現在這裡面說到法師功德的時候,實在是六根互用的境界,一根就有其它六根的作用,裡面尤其說到鼻根的時候是說得最明顯了,也可以看出來到互用的時候那裡面的境界非常廣大的、是非常廣大。

這裡面是總列出來「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乃至一千二百的意功德,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能有這樣的功德莊嚴六根,使令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清凈不染污的、沒有障礙的,是這樣意思。這清凈、因為現在還沒有說到他得無生法忍,所以不必說是像聖人那麼解釋,就說是六根互用那就是清凈。

戊二、別解釋(分六科)

己一、眼根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凈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凈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這底下別解釋、別解釋六根的莊嚴,第一解釋眼根、眼根的莊嚴。

「是善男子、善女人」,就這位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凈肉眼」,這是得果報的那時候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修因的時候,就是轉身所生的時候;是善男子善女人他父親母親所生的這個身體的肉眼就是清凈的。「見於三千大千世界」,他清凈到什麼程度呢?他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大智度論》裡面說所謂看、要怎麼叫作「看」呢?就像自己看見自己的手紋看得清清楚楚地叫作看,說我們現在也能看到好遠、但是那裡究竟怎麼回事不清楚,那不算看。說轉輪聖王的肉眼能看見一百由旬內像看掌中的紋似的清清楚楚地,那叫作看。現在說父母所生清凈肉眼有這麼大功能、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廣大範圍內「山林河海」都可以看見。但是說個「外」、可見這個外,三千大千世界內、三千大千世界外,這可見超過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的境界,上至有頂天。「有頂」應該說是色界天、色界的色究竟天,因為無色界天是沒有形色的,並且他不一定是在高過色界天、不一定是那樣子;因為在人間的人得了四禪的時候、他又修無色界的四空定成功了的時候當然那個人的壽命還在,等到死亡的時候他就在那裡,他並不到別的地方去,這無色界天的人。這裡所以說「上至有頂」應該說是色究竟天。阿羅漢得到天眼的話,這大阿羅漢(像阿那律尊者)他們得到的天眼通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像手裡面拿一個水果自己看得會很清楚,說阿羅漢那個天眼看三千大千世界也那樣子看得清清楚楚的。現在這位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父母所生清凈肉眼、不是說天眼,他就和大阿羅漢的天眼一樣了,但是加個內外、還是超過了一點、還超過了阿羅漢的天眼的。初地的菩薩他的天眼能看見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可見這個聖道越高的時候這功能是越大的,這不是凡夫的心力所及。「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下邊能看見阿鼻地獄,就是他能看見上至有頂天上的人、中間的當然也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這是智慧境界了,這應該說是天眼明的境界。天眼通只能看見那件事,至於那件事什麼因緣會那樣子不是天眼通的境界、是天眼明的境界。所以這地方說父母所生清凈肉眼也能看見其中眾生的業因緣、什麼業力為因緣得到這樣的果報,他也能夠看見。「悉見悉知」,他都能看見、他心裏面也明白是怎麼回事。當然這是屬於法眼的一部分,這還是在六道生死裡面的業因緣境界、法眼的一部分,應該是這樣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凈。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並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若於大眾之中以無所怖畏的心「說是法華經」,你能講說《法華經》的義理,這個人有什麼功德呢?汝聽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有這麼多功德的殊勝的眼睛。「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凈」,他那個目非常地清凈。「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如果這眼睛是渾濁的當然就不清凈也就看不清楚了、其目甚清凈。父母所生的眼睛他就能看見三千界內、三千界外的彌樓山,有的地方說彌樓山就是須彌山,但是下面又說個須彌,那可見彌樓山就是七金山了,翻個高山或者光明山、金山發出光明叫光明山。「須彌」山「及鐵圍」山,這四大部洲之外還有個鐵圍山。「並諸餘山林」,還有其餘的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雖然沒得到天眼,肉眼的力量是這樣子了,能有這種能力。這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會得到這種功德,這眼睛有這種能力。我們現在佛教裡面說到四大部洲、說到須彌山的這些事情,似乎在現在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的說法和我們經論上說的不一致,如果是有這樣的眼睛的話,應該會看得清清楚楚究竟是怎麼回事。

己二、耳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凈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嘆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干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凈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這底下第二耳根,說到耳根。若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夠放下塵勞的事情,他能發清凈心受持此《法華經》,或者是讀,或者是誦,或者是為人解說,或者是書寫《法華經》,他能得到能成就千二百耳的功德。「以是清凈耳,聞三千大千世界」,能聽聞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廣大的範圍內,「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都能夠聽到。

聽到什麼音聲呢?聽到象的聲音、馬的聲音、牛聲、車聲,啼哭的聲音、愁嘆聲,還有螺聲(這個螺應該也是一種樂器)、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

這底下一共是六對,男聲、女聲是一對,童子聲、童女聲是一對,法聲、非法聲是一對,苦聲、樂聲是一對,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這都是相對的。

這底下是天龍八部的聲音,還能聽見天的聲音,天聲、龍聲、夜叉鬼的聲音、干闥婆、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都聽到。還有火聲、水聲、風聲,如果嚴重的就是三災、災難的聲音。這底下三惡趣的音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也能聽到。比丘聲、比丘尼聲也能聽到,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內的比丘、比丘尼的聲音都能聽到。這底下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這四種聖人的聲音能聽到,這個是很可貴的,聽見聖人在說什麼那真是很可貴。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凈常耳,皆悉聞知。」前面眼根裡面沒有說看見聖人,但是這耳根裡面說聽到聖人的聲音了,照理說眼睛也應該能看見。「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的聲音,這也說到外、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凈常耳,皆悉聞知」。現在這是說十信位、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人到了十信的程度的時候,他的眼根耳根有這樣的作用。這裡面有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如果我們現在自己學習佛法,我們看這經律論有不懂、我這地方看不懂,看不懂你怎麼辦法呢?就得找參考書或者找一個人去問一問、都不是那麼容易,現在這個菩薩他沒得無生法忍他的眼睛能看見,他也能聽見,那可能這個問題容易解決,他隨時可以向佛菩薩說話、向阿羅漢請教、也可以請教彌勒菩薩(在天上照理說也能看見),隨時可以請問,那這件事是很好。「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他的耳根這樣去用的時候他耳根還是正常,不會用得過勞了破壞了,不會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父母所生耳,清凈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象馬車牛聲,鍾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清凈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餓鬼饑渴逼,求索飲食聲,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語言時,出於大音聲。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凈,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父母所生耳,清凈無濁穢」,這可見這種業力,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所造成的業力,由那種業力得的這種果報,就會有這種作用,是特別清凈而沒有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象馬車牛聲,鍾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清凈好歌聲,聽之而不著」,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聽見了清凈特別微妙的歌聲的時候心裏面還不執著,這還是很重要;如果聽見了就被迷住了那就有問題,現在佛也說出來解釋這個問題。「無數種」的人聲、「聞悉能解了」這又是個問題,就是他能夠懂得、能明白很多種的語言,這個事情也是很妙。

「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這應該是欲界天,欲界天才有男女,色界天就沒有男女了。聞微妙的歌音,「童子童女聲」聲。「山川險谷中」、還有迦陵頻伽鳥的聲音、命命等諸鳥的聲音、「悉聞其音聲」都能聽到。

「地獄眾苦痛」在地獄裡面受到很多的痛苦,種種楚毒的聲音、餓鬼的饑渴所逼、求索飲食的聲音。

「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的時候、發出來大音聲。「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這個十方世界和前面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話也點不一樣,應該是在三千大千世界內,四天下的周圍十方世界中,應該這麼說,不是無邊際的十方世界。禽獸的鳴、禽獸的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凈,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這是說色界天的聲音。其諸梵天上面,「光音及遍凈」這光音天和遍凈天,這初禪天是梵眾、梵輔、大梵天,二禪天是少光、無量光、光音天,所以光音天是二禪天,遍凈天是三禪天,少凈、無量凈、凈天,乃至到有頂天就是四禪色究竟天,「言語之音聲,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但是這地方有個問題,你若讀《俱舍論》,二禪、三禪、四禪他們不說話的,都是默然的,現在怎麼說「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但是這種天若說話,就是他要從他的禪定出來入到初禪天、入於初禪的三昧才能說話,所以還是說話,不過這個禪不同了。

「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這比丘眾一定是在人間、不是天上了。在人間所有的比丘眾和比丘尼眾,他們若是讀經典、誦經典或者他們為人解說佛法,「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他這個耳朵這麼厲害,不須要有收音機自然可以聽到。

「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這是更厲害、更是重要了,還有這些大菩薩,他們讀經或者誦經法,「若為他人說」,或者他們「撰集解其義」,他們有著作解釋經律論的道理,「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前面「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這是有聲音,若是「撰集」應該說沒有聲音,但是他也說「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這是最殊勝的了,在三千大千世界內有佛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他住在自己的地方,持此法華經者、他也能聽到,這個是太好了,聽佛說法。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他的耳特別的利,所聽到的聲音究竟說的是什麼義他都能分別知,這樣子聽見聲音沒有白聽到。「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這未得天耳、未得天眼這話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沒得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因為你若有天眼通、天耳通一定要得禪定,得了禪定還要修、修這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你才能發出通來,這時候才能有天眼通、天耳通的。有的特別的人得到禪定不用修、就發出來五種神通,那樣的人也有,但是多數還是要修的。現在說他沒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就有天眼通、天耳通的作用,這是法的力量,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力量、有這麼大的力量。

己三、鼻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凈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瀋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瀋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這是第三科鼻根。「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自己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的鼻功德。以是清凈的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的諸香,這個上下、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內的上下,或者應該這麼說。種種諸香,什麼香呢?「須曼那華香」這須曼那翻中國話翻個善稱意香、令你滿意。「闍提華香」翻個金錢華、金錢華香。「末利華香」翻個奈也翻個曼、曼香。「瞻卜華香」就是黃華香,「波羅羅華香」翻個熏華香(熏習的熏)。「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瀋水香」、「多摩羅跋香」翻個賢無垢(多摩羅跋翻個賢、聖賢的賢;無垢、沒有污染)。「多伽羅香」翻個沐香,「及千萬種和香」很多種香和合起來的香。「若末」這香碎成末、或者做成丸、或者塗香、塗在身上的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我們的鼻聞到香氣或者是臭氣,一定鼻和氣相接觸才能聞到,如果距離得三千大千世界、距離得很遠他就能聞到,這可見和我們一般人的鼻不同了、「悉能分別」。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前面這是一切的物,這底下是眾生的香、有情的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他「雖住於此」住於這裡、「亦聞天上諸天之香」,雖然住於人間但是能聞到天上諸天的香。諸天的什麼香呢?「波利質多羅」這個樹,這是帝釋、釋提桓因他宮殿前面的那一棵樹叫作波利質多羅樹,翻中國話翻個緣生樹。「拘鞞陀羅樹香」翻中國話翻個大遊戲地樹,「及曼陀羅華香」翻個適意華,「摩訶曼陀羅華香」叫大適意華香,「曼殊沙華香」翻個柔軟華,「摩訶曼殊沙華香」就是大柔軟華香。「栴檀、瀋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就是千萬種混雜起來的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的身香,什麼天呢?「釋提桓因在勝殿上」殊勝莊嚴的那個寶殿上面「五欲娛樂嬉戲時的香」都聞到,「若在妙法堂上」釋提桓因在他的妙法堂上(是另一個殿了),「為忉利諸天說法」的時候香,他可能說這十善法,如果是信佛的聽佛說法、也可能會說佛法。「若於諸園遊戲」的時候的香。「及余天等」、這不是釋提桓因、其它的天等,「男女身香」那也還是欲界天,「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梵天、梵世,「上至有頂諸天的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的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它在什麼地方。「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記憶力很清楚,不會搞錯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鼻清凈,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瀋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及諸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羣臣諸宮人,聞香知所在。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瓔珞,種種所塗香,聞香知其身。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諸山深險處,栴檀樹花敷,眾生在中者,聞香悉能知。鐵圍山大海,地中諸眾生,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鬥爭遊戲時,聞香皆能知。曠野險隘處,師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若有懷妊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地中眾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種種諸瓔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別,眾寶華莊嚴,聞香悉能知。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卧,聞香悉能知。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遊戲時,聞香悉能知。如是展轉上,乃至於梵世,入禪出禪者,聞香悉能知。光音遍凈天,乃至於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鼻清凈,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都能聞到。「須曼那」香「闍提」香、「多摩羅」香、「栴檀」香、「瀋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及知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大勢轉輪王應該是金輪王,小轉輪王應該是鐵輪王,(金銀銅鐵四種輪王),「及子」輪王及他的兒子,還有「羣臣」還有宮裡面的人、「聞香知所在」。「身所著珍寶」這些人身體上著的珍寶,還有地中的寶藏、「轉輪王的寶女」就是轉輪王的夫人了、「聞香知所在」這個受持《法華經》的人能聞到他身體的香就知道他在什麼地方。諸人的嚴身具、衣服及瓔珞、種種所塗的香、聞香知其身。「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諸天若行、若坐、若遊戲或者是有什麼神通變化,持是《法華經》者、聞香悉能知。諸樹華果實、及酥油的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諸山深險處」世界之內很多的高山、深險的地方、危險的地方,那裡面有栴檀樹花開敷了、「眾生在中者」在那裡面的有情,聞香悉能知。還有鐵圍山或者是大海、還有「地中諸眾生」地裡面的眾生,地獄眾生就是地中諸眾生了,還有地中也有些蟲子一類的。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阿修羅的男、阿修羅的女、及其諸眷屬、「斗諍遊戲時」,這阿修羅的煩惱大,他們互相也有鬥爭;鬥爭的時候遊戲的時候,聞香皆能知。曠野險隘處、獅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若有懷妊者、「未辯其男女」不知道是男是女,「無根及非人」或者是「無根」、懷的妊初開始六根當然還沒有長好,「及非人」或者有非人的這些事情,那麼就是鬼神了,「聞香悉能知」就能知道是男是女、是有根無根、是怎麼地。「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懷妊是懷妊了,最初的時候是不是能成就不成就、聞香悉能知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就是成就了、產福德的兒女。「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那個染污的欲心和那愚痴心或者瞋恚心、貪瞋痴的心他都能知道,這等於是有他心通了。「亦知修善者,地中眾伏藏」,這修善的人自己可能不知道,但是地下有很多伏藏的寶藏,或者是金或者是銀很多的珍寶、是用銅器盛載的金銀諸珍寶的,這位持《法華經》的果報他「聞香悉能知」。「種種諸瓔珞、無能識其價」它價值是幾高沒有人能認識,「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它是生在什麼地方、「及所在」現在在什麼地方。「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天上諸宮殿、上中下的差別、眾寶花的莊嚴、聞香悉能知」。「天園林勝殿」、還有「諸觀妙法堂」,勝殿是讚歎那個殿的殊勝,「觀」就是那個特別高了、能遠觀四方叫觀,還有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諸天若聽法、或者受五欲的時候、來往行坐卧、聞香悉能知。天女所著的衣服、好華香的莊嚴、周旋遊戲的時候、聞香悉能知。如是展轉上(前面這還是欲界的境界)展轉由四王天、忉利天乃至他化究竟天、乃至於梵世色界天了,色界天上的人他現在在入禪、入到禪定裡面,他有的時候出禪、從禪定裡面出來了,這些種種的情況「聞香悉能知」。光音天、遍凈天乃至於有頂天、「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最初生到天上去他聞香能知道,再就是這個人死掉了從天上下來、來到欲界天或者跑到三惡道去了,聞香悉能知。「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常能夠精進修行、「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在樹下精進地在那裡坐禪、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修法華三昧的、「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菩薩志堅固」還有大菩薩他有堅固的大願力,他在坐禪或者讀誦經典或者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處處地方如果有佛在那裡,佛是一切所恭敬的,「愍眾而說法」他是哀愍眾生的苦惱,為解除眾生的苦惱而說佛法的、「聞香悉能知」。「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若是有的眾生聞經不歡喜還是懈怠,當然也是能知道、聞香悉能知。說這個持經的菩薩他雖然沒得到無漏法所得的那種鼻,那就是聖人法性生身的鼻了,那不是分段生死的這個鼻了,就是持經的這個人他沒有得到聖人的那個果報法性生身的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先得到這個互用的、有六種根的作用的鼻的相。這話的意思,這種六根互用是聖人的境界、是法性生身的境界了,而這位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他還沒有到聖人,但是先得此鼻相,先得這種鼻相。

這鼻相裡面說得非常地廣,的確有眼耳舌身的作用,這可見我們應該怎麼樣努力精進地去學習讀誦受持修學《法華經》了。我們凡夫看見人家如意果報的境界,就是會生起來一種仰慕歡喜心,但這種果報是由因來的,所以的確是應該從因上去努力才是最好的辦法。

己四、舌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干闥婆、干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羣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這底下是舌根,「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得到這麼多舌的功德,是什麼功德呢?「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這些苦澀的東西「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若入在口裡面的時候,這個舌的作用能把它改變了,變成一種最勝妙的滋味,「如天甘露」那麼好、「無不美者」沒有說不好的,沒有這種事情,這個舌根有這種作用。也提到佛的舌頭有這種作用,當然《大智度論》上解釋說佛的喉嚨有那麼一個部分流出來那種汁就是如天甘露似的,就把所飲食不好的東西改變成為可口的,如天甘露無不美者,大概這位菩薩也是這樣子吧。「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的時候,演說佛法的時候,能出深妙的音聲,特別微妙的音聲能說出來,這個深妙的音聲有什麼作用呢?「能入其心」能入在聽眾的那個人的心裏面去,那就是那個心被捉住了,若是我們平常的聲音、如耳旁風我沒聽到,所以這個是「有所演說能出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不要說是聲音裡面所表達的義,就是聽見聲音了就歡喜快樂。

「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前面說這位菩薩這個受持讀誦《法華經》的果報,能夠有得到好的音聲,能去宣揚佛法,這底下說有很多人來聽。「又諸天子」不要說人間的人,天子、天女還有釋提桓因、欲界天、梵天諸天(這是色界天了),他們聽了這位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深妙的音聲有所演說、言論都是有次第的、不是雜亂無章的,「皆悉來聽」他們也都願意來聽,天上的人也來聽。「及諸龍、龍女」還有龍還有龍的女、就是龍裡面也有男女,還有「夜叉、夜叉女,干闥婆、干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侯羅伽、摩侯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為了聽他說法也來親近這個人,「恭敬」還「供養」。「及比丘比丘尼」這是人間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或者是國王、或是王的兒,還有羣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這個轉輪王有七寶、就是金輪王有七寶。七寶就是有金輪寶、就是金所成的一個輪,就像汽車的輪那樣子,金所成的輪、金輪。還有神珠寶、就是如意珠寶。還有白象的寶,白色的象、白象寶。還有紺馬寶、馬寶,是紺青色的馬寶。還有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這玉女寶就是轉輪王的夫人,主藏臣寶就是轉輪王管理財物的,主兵臣寶就是大將軍率領軍隊的這些人。這是說大轉輪王有七寶,轉輪王還有千個兒子。「內外」的「眷屬乘其宮殿」轉輪王也乘著宮殿,金輪王能乘著宮殿在天空里飛了,也「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

「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這是說人間的婆羅門,還有居士,這裡說居士就是人間的大富翁了,國內的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隨侍供養這個人。「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也歡喜來看見這個人;一般凡夫不說,這些聖人也歡喜同他作朋友、也可以這樣說。「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諸佛面向他住的地方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而這個人他的耳是能聞到的,所以他也能聽到佛說的法,聽到了以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的,不會失掉了的。「又能出於深妙法音」,他能夠受持一切佛法,又能為一切眾生出於深妙法音開導一切眾生的,這個舌根妙到這麼個程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舌根凈,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以深凈妙聲,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眾生心,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諸天龍夜叉、羅剎毘舍闍,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舌根凈,終不受惡味」舌根的清凈、它不會接受惡味的,「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的妙味。這可見我們吃的東西…說你飯作得不好、你菜作得不好、你味調得不好,還是我們自己也有關係啊。「以深凈妙聲、於大眾說法」這個人清凈的妙音聲在大眾里說法。「以諸因緣喻」以種種妙法的因緣譬喻,「引導眾生心、聞者皆歡喜」,皆歡喜也就表示有了信心了,「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哎呀、這件事!他若想要以微妙的法音普遍到三千大千世界去,那隨他的心意他的音聲就遍滿三千界了,這個事情不可思議,能有這種作用。「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諸天龍夜叉、羅剎毗舍闍(鬼、羅剎鬼)、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把魔王現在也說上了、梵天王魔王;魔王一般說應該是欲界頂天這個魔王。「自在大自在」,大自在天、應該說色究竟天名之為大自在天,底下說自在天或者說是…我們前面也解釋過,說是化樂天是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名為大自在天,也有這麼說;也有說是色究竟天是大自在天、欲界的他化自在天名為自在天。「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天上的人常來到這裡來。「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的音聲,「常念而守護」常憶念他還守護他,「或時為現身」有的時候也現身,這可見有的時候不現身,來是來了不現身,有時候現身。這舌根這麼樣的微妙,感動了這麼多的境界、現出來這麼多的境界。

己五、身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凈身、如凈琉璃,眾生喜見。其身凈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複次常精進」這底下身根。「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有這麼多的身體莊嚴的功德。得清凈的身體「如凈琉璃」這個身體像清凈的琉璃似的,「眾生喜見」很多很多的人都歡喜看見他,「其身凈故」因為他的身體特別地清凈微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的時候,這麼多的眾生生的時候、死亡的時候。「上下好醜」這個上下這句話,或者是他死掉的時候向上去了、到人間天上去了,或者是下、或是跑到三惡道去了,那麼他所受的果報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生善處或者惡處,「悉於中現」,完全在他身體裡面現出來,在身體裡面現出來這種境界。「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的眾生悉於中現」,我們現在的聰明人弄一個電視機,當然那實在範圍還是很小,這位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他的身體有這種事情,「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也能現出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凈,如彼凈琉璃,眾生皆喜見。又如凈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於凈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羣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凈常體,一切於中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凈、如彼凈琉璃、眾生皆喜見」,這四句話「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凈、如彼凈琉璃、眾生皆喜見」,如果是我不能誦全部的《法華經》、就誦這四句,你就把四這句天天念一遍、有意思。「又如凈明鏡」這身體像清凈的明鏡似的,「悉見諸色像」,「菩薩於凈身、皆見世所有」菩薩在他自己的清凈的身體裡面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內的所有,但這件事「唯獨自明了」、唯獨他自己能看見明了,「餘人所不見」別人看不見。「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羣萌」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的羣萌、很多的眾生,這樣意思。「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諸天等的宮殿、乃至於有頂」的宮殿、「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前面說一般現出來的境界都是凡夫境界,這底下說聖人,若諸佛和聲聞和這一切的佛弟子菩薩等。「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或者他單獨住在一個地方,或者在大眾里說法,這一切一切的境界,悉皆從他的身體裡面現出來。「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凈常體、一切於中現」,他雖然還沒得到無漏的法性身(法性身是妙身),但是他現在父母所生的清凈的常體就有這種境界,這也看出來這句話也表示,這種清凈身是法性身的境界,但是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他沒得法性身,他就先有這種作用。

己六、意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凈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凈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這底下是意根。「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度以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有千二百意的功德。我們…我剛才說過,我們看見世界上看見人家那殊勝的境界,自己生了仰慕的心、也可以說生了貪求的心。現在我們若讀了〈法師功德品〉看見這位菩薩所得的果報,我們也應該生出一種貪求的心,也應該是這樣。那樣的話,我們自然應該是努力了。「以是清凈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他聽聞佛法一個偈、一偈是四句;說不夠一偈、就只是聽了一句,通達無量無邊的道理,這個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得的果報,得千二百意功德裡面就是這樣子,通達無量無邊之義。我聽說一件事,一個…也是出家很久了,聽說有個地方辦了佛學院了就也去學一學,初開始的時候寫一篇文,法師出個題目、這個初來的法師就寫一篇文,寫了老半天寫了一百個字。等過了幾年了、學了幾年了,能可以寫四百字、五百字了;其實我自己就是這樣子,就是很笨很笨的。現在說這位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聞一偈、聞一句就能通達無量無邊之義,這真是不可思議、這大智慧境界。

「解是義已」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這一偈一句這麼少的文句裡面的道理他可以講一個月、講四個月、乃至可以講一年,這真是得了陀羅尼了,得了旋陀羅尼了。「諸所說法隨其義趣」、他所說的佛法隨他講說的道理「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的,不會講的不合道理。「若說俗間的經書」,前面是說講佛法,說他如果去說世間人的經書,「治世的語言」世間上人的生活、你做醫生、你做建築師、或者你做一個律師、或者你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應該怎麼樣統治國家,說這些事情「資生業等」,就是日常生活能幫助你生活的這些事業等,「皆順正法」也與佛的正法相隨順而不會有矛盾的。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六道眾生「心之所行」,心之所行是什麼呢?就是所行的境界,一般普通地說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識、眼識乃至到意識,他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它所行的境界。但是各別地說色界天上他是禪、他能入禪,但是他也懂得其它的事情的,你是欲界天上的人、釋提桓因乃至到龍他們知道人的常識,就是有治病的這些事情,有些龍長壽、諸天也長壽,他雖然欲樂的事情特別多、但是也知道人間治病的很多的藥方他會知道。所以這六趣眾生(這不但是天龍了,乃至到地獄)他心裏面所行的境界。「心所動作」,在那個境界上行以後他就有了行動了,或者作善或者作惡或者作什麼。而行動應該說身體上行動,身體行動的時候就是心的行動,沒有心身體會動嗎?不會的。「心所戲論」,或者說前面「心所動作」是他內心的活動表現在外面,這底「下心所戲論」就是內心的活動表現在語言上面這叫戲論,當然六趣眾生都是貪瞋痴的境界。「皆悉知之」,這就等於是有他心通了,而且還是很微細地「皆悉知之」。前面是說他能說法、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這底下說他有他心通。「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凈如此」有這種作用。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是得了無漏的智慧,無漏的智慧應該說是根本智、或者說是實智。這根本智以後就有後得智,後得智是有分別的、根本智是無分別;說無漏就是根本智,他與諸法實相相應了的時候,雖然沒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但是這個時候是清凈無漏的,這根本智與諸法實相相應的時候是無漏。這時候要出定的時候、就後得智活動的時候,他如果一直有正念的時候,由無漏的根本智使令他的後得智不顛倒就也是無漏的了。但是有的是偶然地忽然間也會有有漏,因為愛煩惱、見煩惱沒到八地菩薩他還沒完全清凈、忽然間也會有一點,但是很快地又滅了,這是說法身菩薩、十地菩薩是這樣子。現在這位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這個菩薩,他還沒得那個無漏的智慧「而其意根清凈如此」,有這種作用。「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這個人他內心裏面他若思惟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微細的因緣果報,他要籌量這個事情將來會怎麼樣、過去怎麼樣,或者言說向外有所表達,他都是屬於佛法的、都是清凈無漏的,「無不真實」都是真實不虛的,這是說這個人常是與道相應,這樣境界。「亦是先佛經中所說」,他所思惟籌量所說的都是過去佛經裡面所說的佛法,這表示這個人內心的清凈莊嚴。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意清凈,明利無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持法華經者,意根凈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意清凈」這個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他得的果報的時候他意是清凈的。「明利無濁穢」心裏面很光明而且不鈍、很銳利,「無濁穢」沒有煩惱的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這裡面或者說是一佛乘是上、辟支佛乘(是中)、聲聞乘就是下、三乘的佛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為人解說的時候會很有次第的,「月四月至歲」這樣講說。「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若龍若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在地獄、餓鬼、畜生六趣中、「所念若干種」他們心念各式各樣的不同、「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這太迅速了。「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百福莊嚴相的十方的佛為眾生說法的時候,這位意根清凈的這個人,他都能聽聞還能夠受持。「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他內心裏面能思惟他所受持的無量義、當然這種人思惟是不可思議境界了,「說法亦無量」他為眾生說法也是不可限量的。「終始不忘錯」到最後乃至到一開頭都是有次第而不會雜亂了、或者忘掉了或者說錯了,沒有這回事。「以持法華故」因為他受持《法華經》有這種殊勝功德故,所以有這種果報。

「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悉知諸法相」他是普遍地(悉是普遍的意思)普遍地通達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佛所說的一切法相他都明白,「悉知諸法相」這句話也就是修多羅、佛所說的這些修多羅叫作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隨那個法相裡面所詮顯的義他就知道這個法相的次第,這個義的次第他都通達無礙。「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他就知道種種的名字,能用種種的語言如他所知道的為一切眾生演說的。這「達名字語言」這地方我多說幾句,說我們現在…譬如說「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我們這麼觀,說是就是你觀察的相應了、合適了,實在來說這都是名字,說涅盤這也是個名字、說佛也是個名字、說空也是個名字,但是你這樣觀察就有作用。有什麼作用呢?因為我們凡夫沒有相信佛法的時候,我們貪心來了、瞋心來了,也都是名字語言行動這樣子熏習自己,把這些貪、瞋、痴、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這些罪過的事情、或者是作種種善法,這都是個名字,用這個名字在心裏面動的時候就熏習在心裏面了、熏習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了。現在佛大慈悲有大智慧、就是…或者說以毒攻毒也可以、或者是用佛法來清凈一下,你還是用這些名字語言,這戒定慧、奢摩他、毗婆舍那、六波羅蜜、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四念處、也就是這些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在心裏面思惟,不斷地思惟。但是和一般的凡夫虛妄分別有一個不同,有什麼不同呢?一般的凡夫他沒得禪定,譬如我們欲界的人沒得禪定、在散亂心裏面或者是作功德或者是造業作種種的罪業。現在佛告訴我們修禪定,得了禪定的時候禪定裡面思惟,用這四念處的觀察(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也都是名字,你這樣思惟加上禪定的力量的時候就和沒有禪定就不同了,他就非常有力量,就把那染污的虛妄分別逐漸地逐漸地都消滅了,初開始消滅種子的時候得無生法忍,最後就是得無上菩提了。所以這「達名字語言」這是佛的智能才達名字語言。我們凡夫有個毛病、懶、不歡喜修毗婆舍那,就歡喜修奢摩他、坐那裡不分別;不分別我就得無上菩提了,實在呢那就…。我們在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天親菩薩的這些經論這些著作裡面看,他都是有止也要有觀、有觀也要有止的,都是這樣說。如果你只是修止那就有所不足。如果從龍樹菩薩、無著菩薩這兩大部分佛法來說,你只修奢摩他而不修毗婆舍那你不能的聖道的,因為什麼?就剛才說你沒能用毗婆舍那、毗婆舍那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才能殺煩惱賊的,修奢摩他成功了頂多就是得禪定,禪定只是把欲界的煩惱降伏了,煩惱的種子不能滅,不能滅就不能得聖道。而現在說「達名字語言」這是佛的智能,能用這個名字語言…你用名字語言去造罪、造生死業、佛菩薩告訴我們用名字語言殺煩惱賊,這個名字語言有這樣意思,這是一。其次再就是我也想表示一下這個空、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在有上活動,這心老為有所動很難清凈解脫,所以佛說個自性空的時候就破這個有,我們就有希望得解脫了。說不用空、沒有空,沒有空怎麼辦呢?這毗婆舍那怎麼修法呢?很難。但是空又是個假名字,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我們不必學古人那麼圓融,即空即假即中、不必,就是先修空,先利用這個假名字,我們才有希望心不執著、心能夠不動,心才能慢慢地不動了,不然的話不行。說不需要空、我們這條路就是斷了、就不行了。所以現在這位菩薩「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持法華經者、意根凈若斯」清凈像這麼高的程度,「雖未得無漏」無漏的意根雖然還沒得到,「先有如是相」了。「是人持此經、安住稀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智者大師說這是十信,十信在這個時候再進一步就得無生法忍了,但這是很稀有的境界,雖然不是聖但是已經有了聖人的氣氛了,為一切眾生歡喜、為一切眾生愛敬。「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這個人懂得這麼多的語言,「分別而說法」能為眾生說佛法、「持法華經故」,他怎麼有這麼大的能力呢?因為他以前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故,所以有這種果報。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一)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2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十四)
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三十

TAG:法師 | 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