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願聽我的朗讀?董卿談《朗讀者》和文化類節目熱播

[摘要]董卿對南方日報記者說,自己在電視行業做了二十多年,已經到了一個時候,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而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也有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責任」。

你要是問一個中國人「會寫漢字嗎」,他多半以為你在開玩笑。等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大家才一臉黑線:很多字真不會寫。

你要是問一個中國人「喜歡詩詞嗎」,他可能不屑地說「誰還讀那些」,等到《中國詩詞大會》推出,大家才彷彿剛剛驚醒似的:古典詩詞這麼美!

你要是問一個中國人「平時讀書嗎」,他一般會回答「太忙沒空讀,不過經常看手機」。是的,很多人把在手機上刷微博微信當閱讀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朗讀者》節目推出了。它能否複製《漢字大會》和《詩詞大會》的成功尚未可知,但這幾個節目一脈相承的對民族語言文化的敬重,以及前兩者在傳播上的巨大成功,讓我們明白:這個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文化、文學與文字,還是有人看重、受到廣泛推崇和熱愛的。正如董卿被問到為什麼辦《朗讀者》節目時回答的:「那麼多優美的文字,就等在那裡,我想問的是,為什麼不呢?」

通過文字,感受美好

春節後,《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引發的熱議餘溫未散。似乎在一夜之間,文化類節目忽然被刮目相看。2月18日晚8時,《朗讀者》第一期開播了。六組嘉賓、六個故事,六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體驗,如同一幅幅畫卷在董卿的解讀中展現在觀眾面前。

每段朗讀都由董卿的一段採訪作為開始,嘉賓的講述讓觀眾明白,朗讀的每篇文章都源自於他們的真實生活。觀眾們被世界小姐張梓琳為她女兒朗讀的劉瑜的小詩戳中淚點,還發現朗讀兒子婚禮上致辭的柳傳志也有作為普通父親的一面。

「先講故事後朗讀」的設置,在董卿看來,可以讓觀眾對人物有更為全面豐富的了解,對人物的朗讀更有代入感,「能夠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節目的明星嘉賓覆蓋不同領域,之後亮相的,還有航天英雄楊利偉,作家劉震雲、配音演員喬榛,及演員斯琴高娃、蔣雯麗等。

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董卿談到選擇嘉賓的標準,給出幾個關鍵詞:有影響力、有知名度、有獨特人生經歷、有獨立思考能力。「或者說他身上有些特別的品質,值得我們來弘揚,都是我們想要選擇的。」

讓名人去掉光環,以平凡狀態示人,而節目也給非娛樂明星講故事的空間。這樣的嘉賓,在第一期亮相的有兩組,分別是花費10年時間建造1500畝花園的鮮花山谷夫婦,和曾在阿富汗一天接生40多個新生兒的無國界醫生蔣勵。董卿坦言,節目在籌備時原本打算啟用全明星陣容,但後來發現,「明星其實已經被過度消費了」,在他們身上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是件難事。而在普通人或有特殊經歷的普通人身上,能挖掘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帶來感動和驚喜的人生經歷和感悟。

「現在看來達到了我們的預期。」董卿說,以鮮花山谷夫婦為例,他們的人生,讓觀眾意識到,世間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桃源生活,「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像」。

有些愉悅,不是娛樂!

1973年在上海出生的董卿,已是有著22年從業經歷的資深電視人了。2002年走進央視後,憑大方親和的主持風格深受中國觀眾喜愛。不過,以往外界對她的印象多停留在趙忠祥給她的八字評價之上:端莊、得體、大氣、知性。

「沒想到她的文化底蘊如此深厚!」《詩詞大會》第二季最近爆紅,大多數觀眾看節目時對董卿的表現發出如上的感嘆。

事實上,即便工作再忙,董卿都會保證每天有一個小時的閱讀量,直到今天也如此。她說過:「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

她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在泛娛樂化造成社會風氣浮躁,閱讀信仰缺失的當下,身為電視人要做什麼。而《朗讀者》,讓她「彷彿回到了起點」。

《朗讀者》播出前,有人提出過擔憂:「普通觀眾會不會看不懂?」董卿不認為節目和大眾間存在隔閡。

首期節目里「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是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按理說,他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較遠的一位嘉賓,但他真性情的講述引起很多關注和讚賞。

「我並不在乎大眾是否熟悉他的故事,而是關心他的講述能不能引發共鳴。」董卿說,「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他的這種可愛和執著,打動了無數人」。

有的觀眾則在節目里發現了有趣的細節,而這是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的:「原來念了那麼多年的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長知識了!」

觀看了節目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點評說:「滿電視都是明星玩遊戲,《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我的感情,朗讀給你」

董卿對南方日報記者說,自己在電視行業做了二十多年,已經到了一個時候,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而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也有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責任」。

記者問她:在你看來,幾檔文化類綜藝節目之所以紅火是為什麼?董卿回答: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的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起碼是個風向標。這讓我看到,在一些真人秀或者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此類節目也能尋到一席之地。而觀眾給我們帶來了鼓舞的同時,也給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文化類的節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朗讀者》首播之後我們得到了很多的反饋和如潮的好評,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

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製作該如何突圍?如何直擊觀眾內心深處,把觀眾留住?對這個問題,董卿認為:首先還是期待著整個社會浮躁的大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和觀眾達到一種情感的共鳴,去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一種最溫柔的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節目的主旨,面向大眾的第一座坐落於國家圖書館門口的「朗讀亭」日前正式投入運營,之後,還會在廣州等全國各大城市設立。「朗讀亭」內設有專業錄音設備,及供朗讀者查詢讀本的平板電腦。「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暫停一下,感受文字的力量,表達內心的情感。」節目組稱。

董卿說,這是她特別喜歡的設置,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接受這樣一種傳遞情感的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想你了」,「我忘不了這個人」,有時候可以用朗讀的方式借文傳情的。朗讀亭是在節目錄製時匆匆製作完成的,目前只在北京和廣州兩座城市開始運營,未來這個模式會更成熟,一定會更全面地展現普通人的風采。(文/劉長欣)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宋徽宗的書法,能達到書法家的水平嗎?
寓言故事 向人生的高空飛翔——信念高過成就
近一百七十年來對中國和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什麼?為什麼?
警惕!你的男神已被這 3 類渣女撩跑了
《金陵十三釵》中關於如何看待與評價十二釵替女學生赴宴的行為?

TAG:文化 | 節目 | 董卿 | 朗讀 | 讀者 | 朗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