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王朝十七位皇帝陵寢離奇消失,二百年後重現,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中國各代封建王朝都提倡「厚葬以明孝」,每有皇帝死去,繼位者都會動用大量的財力、人力進行安葬。
很多皇帝在繼位之初,也開始砸重金打造自己的陵墓。
撇那些短命小朝廷不談,但凡享國超過百年的王朝,幾代、十幾代帝王的陵墓連接在一起,會構成一個規模龐大的陵墓群,蔚然壯觀。
比較著名的如明十三陵,埋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總面積達120餘平方公里。
但國祚長達一百二十年的金王朝,共埋葬有包括金太祖在內共十七位皇帝的陵墓群,卻神秘地消失了兩百多年,直到近年才重回人們的視線。
金太祖本名阿骨打,女真族完顏部人,少年時就長得虎背熊腰,力大無窮,跟隨父兄出征作戰,不僅勇猛頑強,還多謀善斷,富于軍事才能。
阿骨打終其一生完成了建國、滅遼兩件大事,為女真的統一與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阿骨打建國時間是公元1114年,國號為「金」,年號「收國」,建都上京,在現在的黑龍江阿城區白城鎮。
阿骨打病逝於公元1123年,終年55歲,《金史》記:「崩於部堵濼西行宮(今吉林省扶余縣境內)」,「九月癸丑(初三),梓宮至上京。乙卯(初五),葬宮城西南(即今陵址處),建寧神殿」。屍首運回上京,葬於宮城西南,建有寧神殿。
現在的黑龍江阿城區白城鎮就有完顏阿骨打的陵墓,佔地面積很大,有整整5.1公頃,陵墓里的建築也很多,有玉帶橋、門殿、陵台、寧神殿及地下宮殿,是個旅遊熱門景點。
但這是個「假」陵墓——因為,阿骨打的屍骨早在公元1135年被遷葬到胡凱山上,而1155年,又被改葬到燕京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區)。
把阿骨打遷葬到燕京大房山的人是以荒淫無度而聞名史冊的海陵王完顏亮。
海陵王完顏亮篡位自立後,在北京建中都,為了達到長久目的,動手將原在黑龍江阿城的祖陵遷至北京。
即完顏亮在遷葬阿骨打屍骨後不久,就「命吏部郎中蕭顏良盡毀上京宮殿、宗廟、諸大族邸第及儲慶寺」,寧神殿蕩然無存。
雖然金世宗在東巡初步對寧神殿完成了修復,但公元1227年,金宣宗朝叛將蒲鮮萬奴起兵叛亂時,又一把大火焚將之燒成了白地。
而隨著金朝滅亡,上京金太祖陵址及寧神殿堂就不再有人提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直到上個世紀初期,阿城人周家璧在其所著《阿城縣白城考略》中突然提到,位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南郊,東距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約300米,有當地人俗稱的「斬將台」,此處即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此語勾起了當代金史研究者的興趣,實地進行考察,證實了周家璧的推斷。
1962年,阿城文物管理所首次對陵址進行了調查,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
金太祖陵址也因此在1980年被列為了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用了六年多的時間,終於打造成了完整的金太祖陵址公園,發展成了國家旅遊景區。
但,這個阿骨打墓只是一座空墓,真的阿骨打墓應該在北京的大房山。
而且,按照史書記載,從海陵王完顏亮定都北京到金宣宗完顏珣遷都汴京,北京作為金中都達60多年之久,共葬有17代皇帝,綿延百餘里,是一個極具規模的建築群。
但這個建築群卻神秘地消失了。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人們只知道阿骨打陵墓位於北京西南方向的大房山麓,但具體在哪兒,始終不得要領。
從1986年開始,文物工作者採用電探、探鏟、挖探溝等方式,也只測定出金陵在九龍山主峰雲峰山,並未能找到確切位置。
阿骨打陵墓的發現與房山周口店車廠村一個叫劉江山的農民有關。
車廠村在燕山石化西面,是房山與門頭溝接壤之地。當地居民說,之所以叫車廠村,是因為南宋時金人在這兒修陵墓,拉來了大批女真族工匠和修墓材料,車輛堆積成山,人員集結成村。村民坦承,自己就是女真人的後裔。
上世紀60年代,還是十幾歲少年的劉江山有一種直感:「自己腳下這片土地不一般。」
90年代初,劉江山響應號召,在自家山後種蘋果樹,偶然挖出了一塊石碑,外麵包了厚厚的泥土,斜插在地里。用鐵鍬挖,太沉,挖不動。鄰居家裡有炸山石用的炸藥,鄰居自告奮勇,貢獻出來,準備幫忙清理掉這石碑。
可是,就在安放炸藥的時候,劉江山發現墓碑上雕刻的花紋圖案。
劉江山愣了愣,趕緊用鐵鍬頭用勁剝落大石頭上面的泥土,兩條石刻雕龍赫然眼前。
回想起當年的情形,現在的劉江山還有些小激動,說:「咱雖然沒什麼文化,但知道龍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為此,劉江山停止了炸石,飛快地找來了考古隊。
考古隊員經過精心清理,看到了碑上面刻著的字,為「睿宗文武簡肅皇帝之陵」,每個字都鍍有硃砂和金子。
考古人員告訴劉江山,睿宗文武簡肅皇帝就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即金太祖的墓穴就在劉江山家後山。
也從那一天起,劉江山被北京市文物局「相中」,負責守護皇陵,一守就是20多年。
金太祖的墓穴被發現後,很長時間處於半開發、半荒廢的狀態。
2000年,相關部門準備對金代皇陵進行整體整修,修建「中國帝王谷」,將之建成旅遊聖地。
2001年春,北京市文物部門抓緊對金陵遺址進行考古調查。
2002年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對金陵祭祀坑遺址進行清理髮掘時,驚訝地發現,祭祀坑已經變成了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門村村民綠化用的蓄水池!
看來,對金太祖陵的搶救性發掘和清理,迫在眉睫。
當然,金太祖陵所遭受的破壞,並不僅僅是今人所為,考古工作者打開金陵時發現,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龍槨已殘毀,僅保留槨蓋和東壁擋板。
是誰提前做了這種缺德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通過對史料考查,找到了原因:金陵在元至明天啟之前,一直享受祭祀,卻在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8年)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彼時,崛起於東北的滿族自稱女真族後裔,建立了後金,屢犯明境。明朝天啟皇帝禦敵無策,病急亂投醫,向風水先生問計。風水先生拈指一算,結論是金陵「王氣太盛」。於是,天啟帝在天啟二年、三年(1622至1623年)對金陵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毀壞。他們把太祖睿陵主陵脈的龍頭砍掉一半,在咽喉部挖一個深洞,裡面填滿鵝卵石,以斷其「王氣」,還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築全部砸毀,甚至扒開墓道,掘開地宮,連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幾乎無一不毀。為了震懾金陵的「王氣」,天啟帝還在金陵的原址上修了許多關帝廟,遺址留存至今。
金陵被毀的原因竟是這個,真讓人哭笑不得。
金代皇陵比明十三陵還要早200多年,經過金代的金海陵王、世宗、章宗、衛紹王、宣宗五世60年的營造,形成超大大型皇家陵寢,面積也超過十三陵,如果不儘快發掘保護,損失將會更大。
推薦閱讀:
※奧運成績下滑最主要原因的是這樣?
※[轉載]秦檜賣國的原因的原因
※子宮內膜增厚的原因癥狀及治療
※修水的父母為什麼不讓女兒遠嫁?原因竟然是…
※動不動就胃疼?你該想想是不是這個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