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已經拉響 中國必須正視人口危機!
2017年後人口迅速下降?中國拉響「少子化」警報
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佔比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目前日本的少兒人口比重約為13%,處於「超少子化」階段。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2010年0~14歲人口總量為2.2億,佔總人口的16.6%,已經處於嚴重少子化水平。
這種變化從歷史來看更加觸目驚心。根據統計數據,中國0~14歲人口比重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一路下滑: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2000年為22.9%,到2010年已經降為16.6%。
從絕對數量看,1980年後出生人口為2.28億,1990年後出生人口為1.75億,而2000年後人口只有1.46億。20年時間內,出生人口減少了36%。
除了人口普查和抽查的數據之外,還有一些數據同樣可以提供中國孩子在減少的證據。從教育部的在校生統計數據看,從1998年開始,小學在校生開始減少。從2004年,初中生人數逐年減少。減少幅度從數十萬到四五百萬不等。
在未來10年,中國23~28歲的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數量將萎縮44.3%,如果生育率沒有明顯提升,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降至10%以下,比「超少子化」水平還要低一大截。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訂本》按高、中、低三種生育率方案對中國人口增長率所做的預測,按照中方案,中國人口將在2026年轉入負增長,此後負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直到2060年才穩定下來。而按照低方案,中國人口在2017年達到13.6億的峰值後迅速下降。
許多人有這樣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口很多,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人口負增長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也應該在遙遠的將來。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
人口學者何亞福解釋說,中國生育率如此低但人口還在增長的原因是人口慣性。雖然孩子數量越來越少,但依然高於老人,等到60後開始老去,中國出生人口將遠少於死亡人口,總人口萎縮的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將是空前的。中國少兒人口數量逐年減少,正是人口負增長的一個先兆。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者顧寶昌判斷,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大勢已定,21世紀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人口負增長造成的風險。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教授通過研究不同國家的人口趨勢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後認為,低生育導致的人口陷阱是中國經濟下行的首要根源。
在嚴重少子化、超低生育率的今天,再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已十分必要。而從建設健康的生育文化、歸正扭曲的生育觀入手,著力構建一個孩子友好型的社會也已經非常急迫。
以上綜合自:第一財經日報、鳳凰財經及網路。
正視人口危機刻不容緩!
北京大學的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有後發優勢,經濟還有十多年8%增長的潛力,清華大學的李稻葵教授預測2050年中國GDP將是美國的3倍。
我對此有不同意見,因為要看中國的人口結構。
他們那時還年輕
日本1951年、台灣地區1975年、韓國1977年的中位年齡分別為22歲、21歲、21歲,而美國這三年的中位年齡分別為30歲、29歲、29歲。但日本的中位年齡在1967年開始超過美國,1992年達到38.5歲,而美國此時僅33.4歲;2014年日本46.4歲,美國37.6歲。
從1992年開始,日本經濟增速低於美國,2014年人均收入降到美國的71%。1947年-2014年,隨著與美國的中位年齡差從比美國小8歲到比美國大8.8歲,日本與美國的人均收入增速差也由1947年-1966年的年均5.63%下降到1971年-1990年的年均1.15%、1995年-2014年的年均負0.65%。中位年齡差和人均收入增長率差強相關。
台灣地區、韓國與美國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差也隨著中位年齡差的縮小而縮小。韓國、台灣地區的中位年齡分別在2009年、2010年超過美國,人均收入增長率也趨近於美國,預計人均收入與美國的比值將在2022年前後停漲回落。
振興經濟與人口相關
1979年後,中國中位年齡只有22歲,而美國那時是30歲。2008年,中國中位年齡只比美國年輕2.2歲,此後20歲-64歲總勞動力也只會增長7年。中國的中位年齡在2014年開始超過美國,在2030年、2050年將達到45歲、55歲。採用日本與美國中位年齡差和人均收入增長率差的相關性,可推算中國人均收入增長率將在2033年開始低於美國。
這還可以用另外一個人口學參數進行佐證。20歲-64歲勞動力與65歲及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經濟活力。日本的勞動人口與老年人口比在1994年開始低於美國,GDP增長率在1992年開始低於美國了。中國的勞動人口與老年人口比在2035年開始低於美國,GDP增長率可能在2033年開始低於美國。
美國的中位年齡上昇平緩,經濟前景相對較好。美國的人口將從2015年的3.25億增加到2050年的4.0億;而中國大陸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人口也將在2023年前後開始負增長,到2050年只有約11.9億。可以說,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尤其是1990年-2000年生育率從2.3降至1.22,奠定了中國今後長期經濟衰退的人口學基礎。
2014年中國的人均收入相當於美國的33.4%;依照上述人均GDP增長率推算,人均收入與美國的比值將在2033年達到55%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53%。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現值美元)相當於美國的59.5%、世界的13.3%;依照上述總GDP增長率推算,經濟總量與美國的比值將在2029年達到86%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67%。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總量不可能超過美國,也不可能達到美國的3倍。
正視人口危機
日本經濟佔全球比例從1960年的3.2%提高到1994年的17.5%;但隨著日本年齡結構的老化,經濟佔全球比例回落到2014年的5.9%,還將繼續下降。世界的中位年齡在2015年還不到30歲,到2050年也只有36歲,因此今後世界經濟還將平穩增長。
世界銀行認為2005年-2014年世界GDP年均增長2.5%,而IMF認為年均增長了3.9%。如果今後世界GDP年均增長3.9%,那麼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比例將在2024年達到15.6%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7.4%;如果今後世界GDP年均增長2.5%,那麼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比例將在2028年達到18.3%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12.1%。
有人認為人口紅利消失後,可通過產業升級,用「中國智造」護駕「中國製造」。其實「製造」和「智造」都依賴年輕的體力和智力。年輕人跳得高(經濟增速高),也轉得快(產業轉型、升級快);而老年人不但跳不高,轉身也可能會閃腰。中國東北喊了這麼多年產業轉型、升級,不但沒有轉過來,反而率先出現經濟衰退,因為東北的老年化程度最嚴峻。
德國、日本在「智造」和「製造」上做的相當不錯,2012年還有28%、25%的勞動力從事工業,而希臘、英國只有17%、19%。但由於年輕勞動力減少,德國、日本從事工業的勞動力數量快速下降、員工年齡結構不斷老化;兩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例從1991年的19.4%、9.9%降到2013年的7.8%、6.3%。
人口與經濟的關係就像年齡與疾病一樣。年輕人機體修復能力強,發病率低,但也會有人病亡。老年人修復能力弱,但如果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會降低發病率、延長壽命。根據年齡只能推測人群的發病率,不能推測具體某人在何年會得什麼病;根據人口結構也只能預測經濟的大概率宏觀趨勢,不能預測經濟的細節。但如果生育率不能提升,「病情」不會好轉,「神醫」倒是會不斷增加,甚至將「病急亂投醫」的經濟拖入深淵。
中國要振興經濟,要更換經濟跑道、調整發展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果斷出台鼓勵生育政策,有效提升生育。只有「人口製造業」復興,才可能讓「物質製造業」走出衰退。
本文轉載自:財經網,作者:易富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學者,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危機漩渦中的太極村 | 「太極大師」雷雷被KO之後
※全球金融城危機眾生相(圖)
※如何度過婚姻中的中年危機?
※北歐債務危機隱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