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中國畫只需明白這24個字,就歐了!

藝術品牌一個有關藝術品牌的高地,從藝術出去發現生活真像。 關注本文作者 2016-05-01 08:59

文/鄭新安

中國畫相對於油畫在國內的普及要率要高的多,群眾基礎雄厚,深入人心。一般的人不了解油畫的基本審美,但對中國畫的了解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就是現在專畫油畫的畫家,他的藝術啟蒙基本上都是從中國畫開始的,所以,只要是中國人,對中國畫都很熟悉。

熟悉歸熟悉,但懂得中國畫欣賞的人並不多。俗話說,懂畫,會看畫。別小看這一點,就是一般的畫中國畫的,如果他第一口奶吃錯了,儘管他可能畫幾十年的畫,也看不懂中國畫,他對中國畫的審美還是鄉村農民畫的標準。再加上,我們常聽專家們講,筆墨呀,心畫呀,中得心源呀,氣息呀,都是神神叨叨,委實聽懂的人不多。

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畫是一種文化,哲學的藝術,不是看技術的工藝術。而一般的人,看畫就看技術,看不到藝術,文化,哲學,心像。就是這個原因。現在,其實,不光看中國畫,看油畫,雕塑,裝置,行為等等其它藝術品樣式,都有一個審美標準的事。是一個路徑的,不是沒有參照系的瞎看。

其它的畫,咱先不說,看中國畫,雖然內容浩瀚,理論著作數不勝數。要學會是需要花一定時間的。

其實,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理論,古人早就提出了,中國古代品評繪畫的基本原則——「謝赫六法」。你只要認識了這六法,讀懂了這六法,看懂中國畫是分分鐘鐘的事。

「六法」是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齊時代的著名人物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謝赫提出來的。謝赫擅長肖像畫和仕女畫,具有豐富實路與理論素養,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默寫功夫,是看他的畫留傳下來的很少,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他提出的六法論。他在中國畫史上的地位,也取決於他的六法論。

他的著作《古畫品錄》,初步奠定了中國畫理論的完整體系,提出了品畫的藝術標準——「六法論」。這個六法直到現在也還是中國畫審美的重要參照系。

那麼,「六法論」有哪些內容呢?就是這24個字: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摸寫。

氣韻生動:氣韻指什麼呢?就是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就是畫的氣息,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稱為的「神」。氣韻生動就是指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生動活潑,活靈活現,鮮明突出。是中國畫「形神兼備」的基本要求。這種要求不僅要描繪出對象的外形,而且還要表現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鳥也有精神。達到神似,就能氣韻生動。許多畫家認為,沒有氣韻的作品是不能稱之為畫的。當然,要表現出藝術形象的生動性、真實性,即氣韻,也與其他五法分不開的。氣韻生動也離不開構圖立意、筆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餘五法是一個整體。其他五法同時也離不開氣韻生動,否則,也就成為了缺乏靈魂的純技術性的東西。

骨法用筆:骨法原來是指人物的外形特點,後來泛指一切描繪對象的輪廓。用筆,就是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技法。骨法用筆總的來說,就是指怎樣用筆墨技法恰當地把對象的形狀和質感畫出來。如果我們把氣韻生動理解為「神」,那麼也就可以簡單地把骨法用筆理解為「形」了,圇此,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形」的描寫藉助於筆墨寫出來,而寫形又不過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現「神」,這與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的表現客體的法則是一致的。

應物象形:就是畫家在描繪對象時,要順應事物的本來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描繪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觀事物作為依託,作為憑藉,不能隨意的主觀臆造。也就是客觀地反映事物,描繪對象。但是,作為藝術,也可以在尊重客觀事物的前提下進行取捨、概括、想像和誇張。這可以說是指一種創作態度和方法。

隨類賦彩:則是指色彩的應用了,指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時間、地點,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國畫運用色彩同西洋畫是不同的,中國畫主要用固有色,近些年來的中國畫家也用些環境色,但都是次要的。

經營位置:就是指構圖。經營是指構圖的設計方法,是根據畫面的需要,安排調匿形象,即通過所說的謀篇布局,來體現作品的整體效果。中國畫也是歷來重視構圖的,它要講究賓主、呼應、虛實、繁簡、疏密、藏露、參差等種種關係。

傳移摸寫:就是指寫生和臨摹。對真人真物進行寫生,對古代作品進行臨摹,這是一種學習自然和繼承傳統的學習方法。

六法對於畫家和繪畫作品來說,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難完全達到的,各擅一節足矣。我們了解掌握六法,便於理解古人品評繪畫的標準和著眼點,從而能看懂中國畫,提高眼界,欣賞中國畫之美,對創作的指導作用至關重要。

《藝術品牌》,關注藝術創作與藝術生活,樂享幽雅藝術人生之境界;點擊文章右方《藝術品牌》色條訂閱關注,交流更嗨!微信號:bf668800公眾號:czhen88,尊享訂閱,藝術思想資訊樂不停!

推薦閱讀:

馮楚:邱漢橋山水畫的自然表現
【中國畫精英 · 花鳥 】北京畫院專職畫家安華平的工筆花鳥畫欣賞
中國畫教案
人物畫教程|想要逃離北上廣 不如畫幅高士圖
中國畫 畫科 樣式

TAG:中國 | 國畫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