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全世界最早的生態保護區

文/李遠國 李黎鶴

道教的洞天福地,是世界最早的生態保護區,這是道教為保護人類生態環境所作的貢獻。在遍布中華大地的洞天福地,生長、繁殖著大量的生物、植物種類,而身居其境的歷代道士們始終關心著山山水水、動物植物的保護,並把他們自己的觀察、研究心得寫進了各種各樣的名山志、宮觀志及相關的道書中,從而為今人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許多名山宮觀中,留下了歷代道士親手種植的奇花異木,並且還制訂了道規法令,以道教的戒律及法令來監督對環境與物種的保護。

華山

華山(資料圖)

陝西華山上下,或山谷內,或廟道中,有許多處森林,都被稱為「神林」,這些樹林,「禁人採伐,如有犯者,立禍於身。山之西南隅,有一林侵天松檜,乃岳神遊宴之處,名黑山林。有樵竊采之者,火燒虎食」。這是用宗教信仰的力量,來保護華山的森林。又如黃神谷內的神姑林,「其林合圍,松檜數萬根,禁人樵採」。在西嶽古廟道傍,有晉代古柏幾千根,「兩傍烽堠,以千字文為號,禁人牧放樵採」(王處一《西嶽華山志》)。

茅山

應高道李玄靜的感召,唐玄宗曾下詔明令:「敕江東道採訪處置使晉陵郡太守董琬。山嶽上疏分野,下鎮方隅,降福佑於人,施雲雨之惠。且茅山神秀,華陽洞天,法教之所源,群仙之所宅,固望秩之禮,雖有典常;而崇敬之心,宜增精潔。自今以後,茅山中令斷采捕及漁獵。」後又敕紫陽觀高道李含光,宜於開春之際專栽松竹果木,以華院宇。

茅山(資料圖)

唐文宗大和七年(883),茅山三觀威儀道士孫智清等上狀:「華陽洞天,眾真靈宅。先奉恩旨,禁斷戈獵樵蘇,秋冬放火,四時祭祀,咸絕牲牢。自經艱難,失去元敕,百姓不遵舊命,侵佔轉深,採伐山林,妄稱久業。伏請重賜禁斷,准法護持,差置所由,切加檢察,庶得真場嚴整,宮觀獲安,具元禁疆界如前。」於是朝廷再次下「大和禁山敕牒」,嚴令「茅山界內,並不得令百姓弋獵採伐,及焚燒山林。仍委州縣,切加禁止。」

延及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針對一些不法份子肆意采樵漁獵,焚燒山林,真宗亦發「敕禁山」令:「訪聞茅山界內祠宇宮觀之側樹木,多有諸色不顧修法,擅行樵採,及放野火,焚燒山林。須議專行,指揮國家,方延景貺,以佑蒸民,眷彼名山,存於方誌。或仁慈所治,或真侶攸依,是為降福之場,允謂棲神之所。故宜加禮敬答儲休。豈可斤斧競臻,樵蘇無節,致嘉生之罔植,使靈跡以何觀。爰伸禁止之文,用表肅恭之意。今下潤州升州,候宣命到,於茅山四面立定界止,嚴行指揮,斷絕諸色人並本山宮觀祠宇主首以下,自今後不得輒有樵採斫伐,及放野火焚爇。常令地分巡檢官吏、耆老壯丁,覺察檢校。如有違犯,即便收捕,押送所屬州縣勘斷」,一律嚴懲不貸。對於一些老殘枯樹,不系古迹之內,需要砍伐,亦必須經宮觀主持與州縣官府共同研究,「指定界止,緊立標記,方得採取。若是己有斫伐延燒,到樹行疏處,亦仰隨處州縣,勒定數目去處,常依時栽種補填,務要別無空闕,即不得輒便搔擾。仍將此宣命指揮,於宮觀門首及往來要路,鐫石曉示知委。」(劉大彬撰:《茅山志》)如此嚴厲的法令,這在世界環境保護史上亦是一筆重彩。

仙都山

仙都山(資料圖)

浙江仙都山,周回三百里,山巒起伏,溪水蜿蜒,峰岩洞壑,千姿百態。有鼎湖峰、姑婦岩、小赤壁、倪翁洞、鼎湖峰、鐵城嶂、仙水洞、玉虛洞等名勝。元陳性定《仙都志》序曰:「仙都東吳勝事,在道家書為祈仙洞天。爰自發跡軒轅,由唐逮宋,錫名薦祉,符端屢臻。」山中珍異草木多達一百八十餘種,如金蓮花、龍鬚草、壽松古柏、草龍膽、仙靈皮、三白草、石斛、絡石、旋覆花、藍寶、谷精草等。植被茂盛,古木叢生。其宮觀有玉虛宮、金闕寥陽寶殿、黃帝祠、飛天法輪藏殿、天一真慶行宮、三官聖堂、梓潼帝君祠、洞天仙官祠、玉虛真官祠、隱真堂、金蓮館等。為了保護洞天勝景,自唐時便嚴令砍伐捕獵。《仙都志》卷上曰:「自唐天寶戊子(748),以獨峰彩雲仙樂之端,刺史苗奉倩奏聞,敕封仙都山周回三百里,禁樵採捕獵。」

大若岩

大若岩(資料圖)

福建大若岩,乃陶弘景修道之處。元虞集《大若岩靈真宮銘》曰:「其山周圍五十里,岩高十七丈,深百四十尺,廣倍之。石環中虛,容光東啟,居焉如在屋室……有石高數丈當其前,若門屏。然其北有東西兩溪,合流注岩下,匯於龍潭而南出。其西溪相傳有赤水,飲者養壽。今山下多老人百十歲,而赤水不常有也。沿溪皆奇石,可以物象名者,若香爐、石筍、屏霞、蓮花之屬,凡數十處。其不可名物至多也……枸杞豐茂異常產,來游者皆擷茹之後亡,或雲猶有人見之。其後陶隱居著《真誥》此岩,又名真誥岩。又嘗煉丹層岩中,夜坐時或望見光煜煜然,雲是丹光也。唐時人間以水旱疾癘,禱岩下輒應。唐咸通七年(866)恩王府參軍知軍知嘉監崔元德,始請於朝立祠,度道士居之,與田四百五十畝,禁樵採一里。」

大滌山

大滌山(資料圖)

大滌山,又名大辟山、白鹿山,位於今浙江餘杭縣西南,為漢唐江南的道教名山之一。山有四峰,穹窿千仞,居之可以洗滌塵心,故名大滌山。中有大滌、棲真、白茅、鳴風、龍蛻、歸雲、雷門等洞窟,皆道士羽流修真之處。其中大滌洞上下平滑如削,洞壁潤澤如黑玉,洞深百步。人內有響石兩塊,叩擊發聲如鐘鼓。道書謂其四百里,「相傳閭丘先生入游,見龍鱗異境,花木鮮繁,自華陽而歸。云:洞門石鼓廣尋丈,扣之逢逢然。入洞上下,皆平如劃削,兩旁崖石委曲,夾道中間,一石倒懸,名曰隔凡。洞中行路詰曲劣通,人至隔凡而止,莫能進。過柱一穴如竇,內闊丈余,有圓井無底,惟聞琅琅水聲,乃歷代朝庭遣使投龍以璧簡之處也。或命童子穿竇入,率怖栗雲,其中深杳不可測。常有白鼠長二尺許,遊行高崖。崖下產草名玉芝,餌之長生,然希有見者。洞中石潤如玉,皆蒼黑色。」《茅君傳》曰: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滌元蓋之天,穹崇干尺,回壓群巒,靈芝異草,人多不識。杜光庭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大滌、天柱皆在其中。誠神仙之窟穴,修鍊之奧區也。」《餘杭縣誌》曰:漢元封三年,建宮壇大滌山前。唐弘道元年,建天柱觀四維之中壁,封千步,禁樵採,為長生之林。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大岳、仙室,為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的道場。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它西接秦嶺山脈,南臨大神農架,東通漢江平源,峰巒迭壑,標奇竟秀,池泉潭溪,錯落有致,相互輝映,古觀靈宮,遍布山中,「宮觀巍峨,神仙隱顯,歷代封崇,不可枚舉」,實塵外之仙境。《水經注·沔水》引《荊州圖附記》說:「山形特秀,異於眾岳。峰首次博山、香爐,亭亭遠出,葯者、延年者萃焉。晉咸和中歷陽謝允舍羅邑宰,隱遁斯山,故亦曰謝羅山。曾水發源山麓。」《真誥》卷十四曰:「武當山道士戴孟者,乃姓燕名濟字仲微,漢明帝末時人也」。又謂仙人郭子華、張季連、趙叔達、山世遠等,皆成道於武當山。《方輿勝覽》卷三三曰:「《荊州記》:在縣南二百里,一名仙室,一名太和。斯山乃嵩高之參伍,五嶽之流輩。《武當記》云:周回四五里,中有一峰,名曰參嶺,清明之日,然後見峰。山有三十六岩。郭仲產《南雍州記》:學道者常以百數。若學者心有隆替,輒為百獸所逐。有石門、石室,相傳尹嘉所棲之地。山在南陽界,而去洛陽甚近。《圖經》引道書載:真武開皇三年三月三日生,生而神靈,誓除妖孽,救護群品,舍俗入道,居武當山四十三年,功成飛升,遂鎮北方。」「天柱山,在武當山上,有三石門。金鎖嶺,在武當山前,有流水。」「龍池,在武當山頂,祈禱無不應者。」明《大岳太和山志》卷四曰:「周圍八百里,環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嵩高之儲副,五嶽之流輩,唐虞柴望偏祀之地一也。乾兌發原,盤亘萬里,迴旋若地軸天關之象,地勢雄偉。」

武當山(資料圖)

武當山方圓八百八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以及眾多的池、泉、潭、溪,錯落有致,相互映,真可謂「絕勝之境」。由於地處中緯度,陽光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土地肥沃,使這裡成了一個綠色生物世界,有近三千種植物和五百多種動物在這瑞安營紮寨。據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載,山中有許多珍禽異獸,如黑虎、白蛇、靈鳥、白鷳、錦雉、飛鼠、我師禽、半部樂,其奇草靈木有萬年松、千年艾、榔梅、蕙蘭、葛乳、松蘿、天花、雲竹、莎蘿樹、芳騫樹、石燈心等,這些皆為該地特有物種,非常珍貴。《大岳太和山志》卷十曰:「萬年松,神地之瑞草,高不過五寸,其色蒼翠,生於絕壁澗石中懸崖,而取得之者,以凈水濕土,栽之立活。斂而藏諸策中,其復如初。」千年艾,「艾葉菊花,蓬根木干,秋清葉生青珠,如丹之顆。伏日采之,治男子虛耗,婦人血氣之疾。」松蘿,「生高峰古木之上,長者丈余,能療蛇虎、湯火、頑瘡之疾,嚼汁吞服,吐滓敷瘡,立愈。」「莎蘿樹,其葉不凋,其木森高,實如大栗,生深澗大山之陰,隱然有映覆廣寒之象。」時至今天,武當山尚有銀杏、青果樹、水青樹、天竺桂等十多種植物為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老虎、金錢豹等稀有動物仍時有發現,各種鳥類亦自由地生活在叢林之中,所有這一切,都與道教致力對武當的建設與保護分不開。

武當山優美的環境,使得山林動植物也得到很好保護。在明朝大規模興建宮觀殿宇時,四十三代天師張宇清曾親臨山中堪察,繪製了《武當山瑞應圖》,為宮觀的興建和環境的保護作出了規劃。在動植物保護方面,明朝曾欽定和敕諭武當山保護範圍,明令不得砍伐侵毀聖山樹木花卉。道教更是嚴格要求所有朝山信徒不得侵毀採摘。明代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記》中寫道:「滿山喬木夾道,密布上下,如行綠幕中。」並說:「四山環抱,百里內密樹森羅,蔽日參天。」時至今天,武當山尚有銀杏、青果樹、水青樹、天竺桂等十多種植物為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老虎、金錢豹等稀有動物仍時有發現,各種鳥類亦自由地生活在叢林之中,所有這一切,都與道教致力對武當的建設與保護分不開。

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福建武夷山市南部,其方圓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在世界同類自然景觀中獨樹一幟。自秦漢以來,道家方士就在此盤桓流連,從而對武夷山的地理風物做了詳盡的考察,並留下了十餘部關於武夷山的圖志。清董典齋《武夷山志》曰:「《武夷山志》,自宋劉道元創始,嗣後程嗣祖、楊恆叔、蘭世中、江仲魚、樊斗山、徐德望、袁樨生、李嘗之、李磊英、鄭慎庵、蘭勛卿、王明府漓庵、王草堂,皆有編輯。今得見者,惟袁樨生、徐德望、王漓庵、王草堂四種。」

武夷山(資料圖)

武夷山之得名,即與道流緊密相關。《方輿勝覽》卷十一曰:「武夷山,在崇安南三十里,山多彌猴。按《神仙傳》: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昔有神仙降此山,曰:予為武夷君,統錄地仙,受館於此。由是得名。」「昔有張湛、孫綽、趙元奇、彭令昭、劉景、顧思遠、白石先生、馬鳴生,並胡氏、李氏、二魚氏,三姓女子四人,凡十二,同詣此山求道。「《武夷紀要圖說》曰:「蕭子開《建安記》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紅紫二色,望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嵐之中,石間有木碓、簸箕、籮箸、竹器等物,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圖書編》曰:「自漢著祀典,歷代崇奉,有加咸稱靈應,而武夷之名互天下,然皆以仙道顯者,所謂籛鏗、魏張十三仙之徒,理或有之。」

武夷山東抵崇溪,北為黃龍溪,西至將里,南至蘭原,四面溪谷環繞,不與外山相連。外山環繞拱向,若儀衛然。其峰大者三十六,即大王峰、幔亭峰、獅子峰、兜鍪峰、七賢峰、玉女峰、凌霄峰、三髻峰、斂袖峰、攬石峰、馬枕峰、三才峰、小藏峰、升日峰、金鼎峰、上升峰、大藏峰、鳴鶴峰、玉華峰、隱屏峰、接筍峰、晚對峰、文峰、天柱峰、天游峰、仙掌峰、立壁峰、蒼屏峰、三仰峰、象峰、三層峰、天壺峰、鼓子峰、紫芝峰、三教峰、靈峰等。劉道元曰:「其山多豐上斂下,岩岫聯屬,形狀不一。有縝潤如玉削者,有森銳如筍立者,有端嚴拱揖如神人異僧者,有秀麗娟好如艷姝靜女者,又有如樓台之突兀,如城壘之周遭,如鐘鼓之陳設,如稟庾之峻峙,其驤者如龍,踞者如虎,蹲者如猊,馳者如馬,神剜鬼刻,怪偉瑰奇,飛瀑落崖,一瀉萬仞。遊歷所至,駭目驚心,接應不暇,而曉霧未收,亂峰如出沒于波濤,號為雲海。憑高一望,尤屬奇觀,真一方之勝境也。」由於道士的努力,唐天寶七年(748),玄宗「封天下名山大川,遣登仕郎顏行之至武夷山,全山禁樵採」(董典齋《武夷山志》)。以保護武夷山的植被、動物。

(編輯:念遠)


推薦閱讀:

生態陶瓷透水磚的優勢及工藝
生態生活——立夏這天怎麼發生了這麼多事?
酸鹼體質和健康的關係,聽聽身體怎麼說|生態平衡法
拍鳥秘籍大公開 生態攝影師陽光牛牛首度揭秘
花木郎:一種可怕的入侵植物,就在你身邊大搖大擺

TAG:世界 | 生態 | 生態保護 | 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