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俠士義女傳奇【壹】
06-12
女豪傑秦良玉 明神宗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四川忠州貢生秦葵家裡,一個女嬰呱呱墜地,這就是後來青史留名的巾幗英雄秦良玉。 秦葵的祖上本是佃農,由石柱土司招來忠州墾荒,經歷幾代人的努力,秦家已成了忠州的一個有名的大戶;更兼他家祖上傳下規矩,家境再窮,子孫耕作之餘,必須習文練武。到秦葵已不務農,從事舉業成了貢生。秦良玉上有一個哥哥,名秦邦屏,下有兩個弟弟,名邦翰、民屏。 秦葵是一個有遠見的讀書人,並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自良玉幼年時就教她讀書,良玉聰明絕頂,過目不忘,自小打下了很好的書史基礎。他又看到萬曆年間政治已經腐敗,預計天下會大亂,因此他總是教子弟以兵法,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他曾對良玉說:「你雖然是女子,也應當學習軍事、武藝,自強自立,免得將來受人欺負。」秦良玉很樂意習武,於是她和兄弟一起學習騎馬、射箭、格鬥、技擊。秦葵又教他們兵法韜略。秦良玉雖是女子,不管是武藝還是兵法韜略都比兄弟們精通。秦葵向良玉嘆息說:「唉,可惜你不是男子,你的兄弟都比不上你啊!」秦良玉說:「錦傘錦車,難道一定是男子享用的嗎?如果將來我掌握了兵權,夫人城、娘子軍,都算不了什麼啊。」因此秦葵認為女兒是個奇才,一般人家來求親他都不答應。年輕的石柱宣慰司使馬千乘仰慕秦良玉的名聲,派人前來求親。秦葵了解馬千乘文武雙全,不是那種紈絝子弟,就答應了這門婚事。一對文武雙全的年輕人結為夫婦,自然志同道合,相敬如賓。 婚後不久,秦良玉對丈夫說:「現在天下不寧,而石柱處在楚、黔交界之處,是兵家必爭之地,我們不可不預作準備,保衛自己的家園。況且作為男子,一生應當建立不朽的功勛,像這樣坐守祖宗基業怎麼行呢?」馬千乘很佩服妻子的遠見卓識,夫妻一同預作軍事準備。他們注意發展生產,廣積糧草;同時召集本宣慰司所屬青壯年男子進行軍事訓練。沒有武器,就砍下較粗的樹枝製成白桿,創建了一支訓練有素的白桿軍。 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冬,播州(今遵義市)土司宣慰司使楊雲龍率部造反。由於紀律鬆弛,他們的部隊不僅攻城掠地,還到處燒殺搶掠,對近鄰石柱造成極大的威脅。朝廷派兵鎮壓,並命令石柱宣慰司助征楊雲龍。馬千乘率兵三千從征播州,秦良玉也率領五百名精卒,自帶糧草隨後趕赴播州。 雖然石柱兵紀律嚴明,打了幾個勝仗,但總的形勢卻是互有勝敗。總督李化龍改不了奢侈惡習,在軍中也常常舉行宴會。第二年八月的一個夜晚,楊雲龍趁著李化龍夜宴,準備連夜偷襲。秦良玉夫婦偵知,預先埋伏,一舉擊敗楊雲龍部。並乘勝追擊,直搗對方老巢,連破播州的金築等七寨。在酉陽土司等部隊的配合下,一舉消滅了楊雲龍。戰事結束,朝廷於次年取消播州宣慰司,改置遵義府。總督李化龍不上報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也淡然處之;但白桿軍卻從此名揚天下。 通過這次戰爭,秦良玉夫婦深感籌措軍費的重要性。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採礦業。創建大明時,輕徭薄賦。由於宮廷奢侈,上行下效,加上連年戰爭,到明神宗時,卻加重礦稅。而礦稅由太監掌管,他們任意勒索,使得礦業越來越艱難。馬千乘上書議論現行礦業稅制的弊病,得罪了太監丘乘雲,他竟然找借口逮捕馬千乘,把他關進雲陽(古縣名,在四川東部,毗鄰湖北)監獄,致使馬千乘死在獄中。朝廷下詔,由秦良玉代宣慰司使一職。 秦良玉一上任,就剪去頭髮,撤去釵珥,除去佩環,穿上男裝;並且挑選健壯的青年女子五百人,組成一支娘子軍作為親軍。秦良玉成了花木蘭一樣英武的男裝女統帥。 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後金(後來建國號為清)入侵,朝廷征石柱兵援遼。秦良玉派兄邦屏、弟民屏率數千人馬先行赴遼。朝廷賜秦良玉三品官服,任命邦屏為都司僉書,任命民屏為守備。 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秦邦屏率兵赴敵。剛渡過渾河,恰遇後金人馬鋪天蓋地而來,邦屏只得率眾背水一戰。邦屏身先士卒,白桿兵一以當十,奮勇殺敵。無奈後金人馬越來越多,終因寡不敵眾,邦屏戰死,民屏率眾突圍而出。 秦良玉親率三千精兵赴遼。因兄長戰死,殘兵待撫。秦良玉上表請求撫恤殉國者,並派使者至京,制冬衣一千五百套分給殘兵,讓他率領回川。由於戰事緊急,自己來不及親自慰問,就親督精兵抵榆關。 秦良玉兵屯杏山,就與酉陽土司商議:敵人因我們遠來疲勞,一定會連夜來劫營,我們可以如此如此,預作準備。當夜三更,後金人馬果然偷偷搬開石柱、酉陽軍營前鹿砦,大隊人馬蜂湧而人。等他們發現是一座空寨時,忽聽到一聲高呼:「殺盡韃虜!為英勇殉國的石柱兄弟報仇!」看到一員大將揮動三尖兩刃刀從營門外當先殺來,杏山大營四周冒出無數人馬,把兵營圍得水泄不通。營內敵兵頓時亂作一團,自相踐踏。石柱兄弟同仇敵愾,逢人便殺,與酉陽土司的兄弟們配合,殲敵數千名。這一仗打出了中華女子的威風。 石柱白桿兵勝利的消息傳到京中,朝廷認為石柱兵能征慣戰,而後金又大肆增兵。兵部決定在石柱再徵兵二千。秦良玉與弟弟民屏馳還石柱,準備增兵再戰。剛到家,得知永寧土司奢崇明反叛朝廷的消息。朝廷命令巡撫朱燮元鎮壓,朱燮元命石柱兵助征奢崇明。 原來永寧土司也應詔援遼,先由屬將樊龍統兵赴重慶。巡撫徐可求點核士兵,發現有許多老弱殘兵,想要裁員。樊龍不服,殺了徐可求和道府總兵官二十多人,乘機佔領了重慶,並報崇明父子援應。奢崇明父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糾集楊應龍餘黨,連永寧人馬共數萬人,攻破瀘州、遵義,建國號大梁,再進兵圍成都。他們畏懼石柱白桿兵,派使者備禮請秦良玉援助。秦良玉本來就痛恨叛逆,加上使者出言不遜,秦良玉撥劍把使者揮為兩段,隨即率領自己的子弟及白桿兵沿江西上行,駐兵重慶南平關,阻斷永寧軍歸路。秦良玉布下伏兵殲敵一部,分兵守忠州,並馳檄燮州注意防禦邦塘上下。由於計劃周密,永寧軍無路可走,冒險出戰,又被打敗。這時成都危急,李燮元檄秦良玉進軍成都;良玉長驅抵成都,奢崇明向來怕白桿兵,見白桿兵到,解圍而去。李燮元乘勝追擊,收復遵義,奢崇明父子逃跑。 此時後金屢屢進犯,內憂外患交至,無力顧及徹底剿滅奢崇明。趁著兵力空虛。水西土司安邦彥也起兵響應奢崇明。貴州的兵力調去攻安邦彥,遵義空虛。奢崇明又乘機佔領了遵義。兩土司互相配合,氣焰更加囂張。這場戰爭變成了曠日持久的內戰。 討征奢崇明的戰爭打得異常艱苦。和膽小如鼠的朝廷命官一同作戰時尤其如此。那些怕死的將軍,未見敵人時,叫喊得比誰都響;一旦對壘,總是聞風先逃。一次戰鬥中,總兵李維新的隊伍一觸即潰;待秦良玉得勝歸來,想和他商討對策,李維新竟然緊閉營門,不敢和秦良玉相見。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奢、安的兵力損失很大,總算逐步平定。而秦良玉一家也受到很大的損失:弟弟秦民屏戰死,兩個兒子馬佐明、馬祚明身負重傷。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後金大舉進犯。由於朝廷舉措失當,薊州、三河、順義等地相繼失守,後金兵直迫北京。秦良玉和兒子馬翼明奉詔勤王。連年征戰使石柱的經濟也遭受很大的破壞,秦良玉散家財作軍費。兵到北京,崇禎皇帝在平台召見秦良玉,封為一品夫人,寫了四首詩讚揚她的功勞,其中有「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這樣的詩句,朝野都為她感到光榮。京都的人聽說白桿兵到了,都跑去圍觀,使人馬都不能前進。白桿兵軍容嚴整,京都人民深感敬佩,把石柱軍駐地稱作「四川營」,這個尊稱流傳至今。此次勤王,袁崇煥用扼險固守的方法,後金兵遠來,不可持久,大肆搶掠一通後,退到關外。朝廷令翼明駐守京畿,良玉回四川。 此時西北連年荒旱,加上貪官污吏誅求不已,人民無法生存,紛紛舉起義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義軍勢力已經壯大。 崇禎七年二月,張獻忠攻下蘄州,進逼太平,秦良玉兵到,張獻忠撤走。 崇禎十三年,羅汝才部西進,秦良玉守住巫山,阻斷去路;羅汝才轉攻夔州,秦良玉援救,羅汝才撤走。秦良玉料敵如神,在馬家寨擋住去路,殺敵六百,追至留馬埡,斬其大將東山虎。再配合友軍,大敗羅汝才於譚家坪之北山,繼又敗之於仙寺嶺。奪取羅汝才軍中大旗,擒獲其大將塌天,羅軍漸衰。 此時張獻忠部已佔領湖北,朝廷派楊嗣昌往討。楊嗣昌想把張獻忠趕往四川,他以為張獻忠害怕石柱白桿兵,不敢西進,就故意解除了秦良玉的軍職,張獻忠果然西進四川。但秦良玉認為保衛四川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也還是帶著石柱的子弟兵保衛四川。 秦良玉縱觀四川形勢,向巡撫張士奇獻計,請增兵守住四川的十三個關隘,陳士奇不用其計。她又向巡按劉之勃獻此計,劉之勃同意,但他手上無兵。崇禎十七年春,張獻忠長驅至夔州,秦良玉馳援,但寡不敵眾,兵敗,只好率眾保衛重慶。 四川巡撫邵捷春只有二萬弱卒守重慶,所依賴的只有秦良玉和張令兩支人馬。邵捷春膽小且不懂軍事,他把秦良玉軍留在離重慶三十里處,以保證自己的安全;派張令守黃泥窪,地形很不利。秦良玉擔憂張獻忠擊敗張令後會移師攻擊石柱兵,到時候不能救重慶,屢次進言,捷春不聽。她向人嘆息說:「我一個婦人,屢受國恩,戰死也是應該的,只可惜要與邵公同死啊!」果然這一年十月,張獻忠接連在觀音岩、三黃嶺連敗官軍。秦良玉和張令急忙赴竹固坪攔截,張令陣亡;良玉援救無效,再戰再敗,三萬人幾乎傷亡殆盡。秦良玉單騎往見邵捷春,請示他說:「四川很危急了,把我們土司人馬全部召來,還有二萬人。我們自備一半軍糧,還可以同張獻忠決一死戰。」但邵捷春說倉中已無糧,不用其計。張獻忠部佔領了四川全境。 秦良玉只得退兵保石柱。她召集石柱子弟說:「有投降張獻忠者,我們族中決不寬恕他!」於是分兵守住石柱四境。張獻忠部竟不敢犯石柱。 (南)明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秦良玉在家鄉病故,終年七十五歲。 臨終前,她告誡孫子馬萬年說:「現在石柱得以保全,是因為我活在世上啊。我死了,賊寇一定會來犯。石柱城東有座萬壽山,有險阻可守,我已經預備了軍糧在那裡。一有警報,你趕快率領人馬去守住。」兩年以後,譚宏果然率大隊人馬進犯石柱。馬萬年遵照祖母遺命,事先率軍民守住萬壽山。幸虧糧草充足,譚部人馬屢攻不克。 石柱竟得以保全。 風流才子唐伯虎明代蘇郡(今江蘇蘇州)有一位有名的風流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年信佛,號六如居士,還有桃花庵主,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別號,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唐伯虎不僅書畫兼精,曉暢樂理,而且也詩文絕佳,才傾一時,他與文徵明、祝允明、徐貞卿一起,被並稱為「吳中四才子」,是吳中有名的風流之士。和許多有成就的文人一樣,唐伯虎才高氣雄,輕世傲物,為人放浪不羈,不修邊幅。每每遇到花宴酒會的開心之處,則縱情開懷,放浪形骸。而對意中的名花異草,靚女秀姝,則是別具神形,不惜屈身埋名以求。且說錫山有一位名叫華虹山的學士,乃唐伯虎平時最為推崇,也最為傾服的時人之一。唐伯虎雖然和他彼此之間已神交多年,卻從來不曾謀面。一天,唐伯虎乘船前往茅山進香,路上經過無錫。返回之時,唐伯虎準備前往無錫去拜訪華學士。黃昏時分,小船在徐徐降臨的夜色之中,停泊到了無錫的一條小河邊。唐伯虎離船登岸,緩步而行,來到了城內的一條大街上。正行之間,唐伯虎偶然發現自東面走來了一頂轎子。但見這頂裝飾秀美的暖轎周圍,前呼後擁地跟了許多隨行的女婢。唐伯虎讓到路旁,目送著這頂暖轎子在眼前匆匆而過。忽然,轎後隨行的女婢中,一個容貌艷麗,姿色過人的女子,引起了唐伯虎的注意。這個隨行的女婢太漂亮了,唐伯虎不由地心旌一動,不自覺地又多看了幾眼,並暗暗地尾隨其後,希看她到底是棲身於何處。時間不大,只見這頂暖轎來到了一家富麗堂皇的大門之外,眾人一擁而入。唐伯虎看得真切,心中且喜且憂。他對著這座高宅大院,凝盼、悵然了許久。他開始在周圍私下裡查訪這座大院的主人,這才知道這座高宅大院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他還未曾謀面、正欲前來造訪的華學士。唐伯虎若有所思地又返回了船中。這一夜,唐伯虎神思迷惑,輾轉難寐。他的腦子裡,怎麼也擺脫不了那個女婢的影子。一見鍾情的唐伯虎夜不能寐,他在苦苦地思索著既不在華學士面前失去知書達理己這個吳中名士的面子,又能得到華府這個女婢的辦法。他終於有了主意。夜半時分,唐伯虎突然從床上狂呼起來,如同中了邪魔一般。眾人大驚失色,急忙起床將唐伯虎從夢中喚醒。「你剛才是怎麼回事?這麼大呼小叫的?」唐伯虎驚猶未定地答道:「我剛剛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了一個紅頭髮、青面獠牙的天神,手中拿著一根金棍在打我,說我鞋香控心不虔誠,天帝見責,便讓他來教訓我。我眼見他手中的金棍要落將下來,內心十分驚懼,趕忙給天神跪下啊頭,乞求再三,天神這才暫時放手,但卻警告我說,除非我隻身再一次進香,一路上頂禮膜拜,到山廟中謝罪,這才有可能免遭懲罰,否則我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我驚恐不已,膽顫心寒,卻被你們給叫醒了。沒辦法,我現在就當遵著天神的指教,只身前往山上謝罪還願,你們可以駕船先回去吧!」 不久,天已大亮,唐伯虎換了便裝,拿過了包裹和雨傘,奮然離舟登岸,疾行而去。 眾人苦喊不止,唐伯虎只管向前疾奔。幾個從後面追趕而來的人剛剛要趕上唐伯虎,卻被唐伯虎一陣怒斥,快怏而退。 唐伯虎見已甩開了眾人,心中不由地暗暗一喜。他緊趕幾步,一轉身便向華府的一個典鋪行去。 唐伯虎來到了典鋪之中。典鋪的主管是一個看上去面相較為和善的長者。唐伯虎卑詞下氣對他說:「小人是吳縣人,比較擅長書法。近因家中發生變故,小人只好出來謀生,想投奔一大家充當抄抄寫寫之類的雜役,不知府上是否見用。若方便的話,煩請您代為引見一下,小人將感謝不盡!」 「噢?你可否先寫幾行字我先看一下,如何?」主管對唐伯虎說道。 「可以。」唐伯虎隨即操起櫃檯上的筆,在一張紙上,寫下了數行小楷,遞給了主管。 主管帶上唐伯虎那清秀的筆跡,走進了華府。 「噢?這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瞧這麼好的一手字,倒不似俗人之筆,喚來人進來見我!」 「是!老爺!」主管一會兒便應聲走出門來。 唐伯虎平靜地走進了華府,來到了華學士面前。華學士見唐伯虎生得儀容俊美,一表人才,更有一手漂亮、清秀的書法,心中不由地大喜,他在問過了唐伯虎的姓名之後。又問道: 「你平時可讀過些什麼書嗎?」 「回老爺,小人自幼便讀過一些儒家經典,比較擅長作文章。也曾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怎奈屢試不中,遂以流落至此。如蒙老爺不棄,小人情願進府上做一名抄寫工。」唐伯虎低頭答道。 「我府上暫時還不缺抄寫人員。這樣吧,你就給公子作伴讀吧!」 唐伯虎點頭致謝。由於他進府之時,用的是假名,華學士也並不知道他就是唐伯虎,所以,在決定收下唐伯虎進府作公子伴讀的時候,他還特地給唐伯虎取了一個名字,名日華安。唐伯虎被送到了書館陪公子伴讀。 唐伯虎終於得到了進身華府的機會,私下裡便暗自留意查訪起自己曾在外面見到過的那位婢女來。 不久,他便搞清楚了那位女婢的情況。原來,這名婢女名喚桂華,是府上女主人十分寵愛的近身丫環。唐伯虎暗暗地有些著急,一時間競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能使自己早一天跟桂華在一起。 唐伯虎每日照例陪公子就讀,公子文章里文意有不妥當的地方,唐伯虎常常私下加以修改或代為寫作,致使公子的文章曉暢達意,文理皆通,令人耳目一新。 書館中的老師見公子的學問驟進,文章精美,心下十分驚喜,便拿著公子的文章向華學士誇獎。 知子莫若父。華學士看了這些文章之後,卻搖了搖頭說:「這不是孺子的功底所能達到的,如果不是他抄來的話,也是請人代筆而作的。」 說著,華學士便使人喚過公子,詰問文章的來由。公子不敢隱瞞,只好據實稟告:「孩兒的文章曾經華安修改。」 「什麼,華安!你的文章是經過他修改的?」華學士不由地吃了一驚,忙喚華安過來出題面試。 華安面對華學士的考題,拾起筆來不加思索,一揮而就。不大一會兒工夫,便將其所作呈給了華學士。 華學士驚奇地接過了華安呈上來的答卷。就在這一瞬間,他看到了華安的左手,有一個枝指。 華學士閱過華安的文章後,心下十分高興。華安的文章不但詞意兼美,字穩句妥,而且字跡秀麗,洒脫大方。便即刻將華安留為親隨,掌管文房。一應往來的書信,均令華安處理,沒有不合華學士心意的。因此,華學士對華安更加器重,恩寵有加。 不久,掌管華府典鋪的主管不幸病逝,華學士便讓華安暫時先代管其事,掌管典鋪。華安不負所望,典鋪的出納帳目有條有理,歷歷在目。華安的工作也特別小心謹慎,秋毫無私。 華學士非常滿意華安的工作,意欲將其升任為典鋪的主管。但唯有一點使華學士不很放心的是,華安眼下尚是孤身一身,沒有妻室,萬一哪一天他一走了之的話,委任其主管這樣的事務,豈不是有點兒用人不當? 華學士覺得眼下這樣還很難對華安委以重任,必須等到華安有了妻室,心真正安定下來才好。於是傳呼媒婆,商議起為華安擇偶婚配的事情來。 唐伯虎風流史 明代蘇郡(今江蘇蘇州)有一位有名的風流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年信佛,號六如居士,還有桃花庵主,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別號,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 唐伯虎不僅書畫兼精,曉暢樂理,而且也詩文絕佳,才傾一時,他與文徵明、祝允明、徐貞卿一起,被並稱為「吳中四才子」,是吳中有名的風流之士。 和許多有成就的文人一樣,唐伯虎才高氣雄,輕世傲物,為人放浪不羈,不修邊幅。每每遇到花宴酒會的開心之處,則縱情開懷,放浪形骸。而對意中的名花異草,靚女秀姝,則是別具神形,不惜屈身埋名以求。 且說錫山有一位名叫華虹山的學士,乃唐伯虎平時最為推崇,也最為傾服的時人之一。唐伯虎雖然和他彼此之間已神交多年,卻從來不曾謀面。 一天,唐伯虎乘船前往茅山進香,路上經過無錫。返回之時,唐伯虎準備前往無錫去拜訪華學士。 黃昏時分,小船在徐徐降臨的夜色之中,停泊到了無錫的一條小河邊。唐伯虎離船登岸,緩步而行,來到了城內的一條大街上。 正行之間,唐伯虎偶然發現自東面走來了一頂轎子。但見這頂裝飾秀美的暖轎周圍,前呼後擁地跟了許多隨行的女婢。 唐伯虎讓到路旁,目送著這頂暖轎子在眼前匆匆而過。 忽然,轎後隨行的女婢中,一個容貌艷麗,姿色過人的女子,引起了唐伯虎的注意。 這個隨行的女婢太漂亮了,唐伯虎不由地心旌一動,不自覺地又多看了幾眼,並暗暗地尾隨其後,希看她到底是棲身於何處。 時間不大,只見這頂暖轎來到了一家富麗堂皇的大門之外,眾人一擁而入。 唐伯虎看得真切,心中且喜且憂。他對著這座高宅大院,凝盼、悵然了許久。 他開始在周圍私下裡查訪這座大院的主人,這才知道這座高宅大院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他還未辟謀面、正欲前來造訪的華學士。 唐伯虎若有所思地又返回了船中。這一夜,唐伯虎神思迷惑,輾轉難寐。他的腦子裡,怎麼也擺脫不了那個女婢的影子。 一見鍾情的唐伯虎夜不能寐,他在苦苦地思索著既不在華學士面前失去自己這個吳中名士的面子,又能得到華府這個女婢的辦法。他終於有了主意。 夜半時分,唐伯虎突然從床上狂呼起來,如同中了邪魔一般。眾人大驚失色,急忙起床將唐伯虎從夢中喚醒。 「你剛才是怎麼回事?這麼大呼小叫的?」 唐伯虎驚猶未定地答道: 我剛剛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了一個紅頭髮、青面獠牙的天神,手中拿著一根金棍在打我,說我進香之心不虔誠,天帝見責,便讓他來教訓我。我眼見他手中的金棍要落將下來,內心十分驚懼,趕忙給天神跪下叩頭,乞求再三,天神這才暫時放手,但卻警告我說,除非我隻身再一次進香,一路上頂禮膜拜,到山華安聽說後,生怕主人配錯了鴛鴦,使他與桂華不能結百年之好,便暗中乞求於與女主人關係甚好的人從中通融說:華安蒙老爺與夫人的厚愛,為之操辦妻室,恩同天地,華安沒齒難忘。但唯恐老爺和夫人選了外面的小家之女,不習裡面的規矩。只要老爺夫人從府中的侍婦中為華安挑選一人為配偶,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華學士夫婦知道了華安的心愿後,覺得這的確不失為一個兩全之策。但府內婢女這麼多,也不知道華安能看中哪一個,倒不如乾脆讓華安自己選擇算了。 華安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心下十分高興。他終於流露出欲得桂華為妻的意願。 華夫人初聽之後,面有難色,她也實在有些捨不得桂華。後來,她終於滿足了華安的要求,擇日讓二人拜堂成婚。 華安和桂華終於在華學士及其夫人的鼎力幫助下,拜過花堂,適時完婚。婚後二人情投意合,恩愛日深。 二人在一起相處的日子長了,華安終於將實情告訴了桂華: 「我本名叫唐伯虎,因羨慕你的芳容,遂屈身在此,為華府的雜役。今終於如願以償,能跟你喜結良緣,這是你我的天分。然而,此地並不是久留之地,我們可以一道再潛回蘇州生活,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桂華欣然答道:「不知道你原來就是蘇州赫赫有名的唐伯虎。現在,既然你為賤妾之故,不惜千金之軀,妾得遇郎君,又安敢不唯命是從呢?」 於是,二人暗自雇下了一隻小船,泊於河下,又將室內的物品一一封好,遂連夜乘船朝蘇州進發。 第二天天亮以後,家人見華安的房門緊鎖,便趕忙去報告華學士。 華學士大吃一驚,滿腹狐疑。他立即命人打開門鎖,進房中查看。但見室內的衣飾細軟,俱各登記,一應物品,分毫無取,只是不見了華安和桂華夫妻倆。 華學士想了半天,也沒想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遂使人四處查尋,八方走訪,竟查無二人的形跡。 一年多以後,華學士因事經過蘇州閶門,隨行人員發現書坊中端坐的一個正在讀書的人,其外貌頗似華安。 隨行人員立即將這個隋況報知華學士。華學士頗覺意外,馬上令隨行人員再去細訪。 隨行人員再次來到書坊附近,但見書坊中之人仍在持書翻閱,手上有一枝指。一打聽,才知道此人名日唐伯虎。 華學士聽了隨行人員的查訪彙報後,驚異之餘,心中不由地想到:久聞唐伯虎為人放蕩不羈,難道華安就是他?不如我親自造訪一次,以查明事情真相。 於是,華學士尋到唐伯虎府上,遞上自己的名帖,請求拜謁唐伯虎。 唐伯虎聽說華學士前來拜見之後,趕忙走出門來,將華學士迎人客廳之中。 華學士再三審視眼前之人,覺得他果然酷似華安。偶爾唐伯虎捧過茶來,華學士看得真切,對方的手上果然有一個枝指! 看來唐伯虎就是華安無疑,華學士幾次想張口問之,卻每每都是躊躇再三,還難以啟口。 喝完茶之後,唐伯虎又令人上酒與華學士對飲。酒至半酣之際,華學士實在忍耐不住,便詳細地向唐伯虎敘述華安其人的來去始末,想以此先探詢一下唐伯虎的口實。 唐伯虎只是以話搪塞,不置可否。華學士見唐伯虎只是一味敷衍,忍不住又問道: 「我剛才所說之人,與你面貌酷似,不知道這是何故?」 唐伯虎依然還是以話搪塞,不置可否。 看看唐伯虎一味躲躲閃閃,不肯透露詳情,華學士愈發狐疑,坐了一會兒之後,便要起身告辭。 唐伯虎趕忙對華學士說道:「且容先生稍留步一會兒,唐某自當為你解開心中之謎。」 又是幾巡酒過後,唐伯虎命小童秉燭前面引路,自己則陪著華學士一道來到後堂,請新娘出來見華學士。 但見新娘子珠珞重遮,不露姣面,蓮步輕移地走了出來。新娘子來到了華學士面前拜了幾拜。拜畢唐伯虎挽起新娘,走到華學士身邊,笑著說道: 「先生方才說我面貌頗似華安,不知道看看這個女子還是桂華否?」 華學士仔細一看,果然是桂華,二人不由地相視而笑。唐伯虎遂將過去的事情,仔細地給華學士說了一遍,大家不由地又是一陣開懷大笑。 出身名門 少有俊才 侯方域,字朝宗,明河南歸德府商丘縣(今河南商丘)人。他出生於世宦之家。祖父侯執蒲,官至太常卿。父親侯恂,做過戶部尚書。叔父侯恪,曾任國子祭酒。侯家世代講求節義,其祖父、父、叔皆為官清廉剛正,雅好讀書。父、叔都是東林黨骨幹,在與閹黨的鬥爭中不怕破家丟官,為世人敬仰。 侯方域生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為侯恂第三子。長兄史書記載不詳,可能是早夭。二哥名方夏。方域早年隨父親住在北京,曾師從明末名臣倪元璐。由於他天賦異稟,讀書的速度和悟性遠遠超過幾個同學,雖然當時年齡尚小,字的間架結構還掌握不熟練,但他寫的文章開頭、結尾常出人意外,行文奇特,氣勢不俗。倪元璐見過的讀書人很多,象侯方域這樣的學生,他是第一次見到,他向人斷言:「侯生文章日後必定縱橫天下!老夫教過的學生雖多,似此生文章確為平生所僅見。老夫得遇此子,也算此生一大樂事,諸君且待之。」後來,他祖父候執蒲因反對魏忠賢代天子祭天地罷官家居,便督導諸孫讀書作文,管教甚嚴。調皮的方域每每在祖父有容來訪、有事出門時,帶領幾個兄弟,說動老僕人偷偷外出,聽歌妓唱曲,觀歌妓跳舞,或到野外遊玩。雖然如此,但他都能按時完成功課,甚至提前完成,因此,祖父雖然板起面孔訓教一番,內心卻為他的聰明過人而高興。 天啟四年(1624),方域七歲,朝中發生了一件大事,魏忠賢大興東林黨人獄,侯恂因此罷官,回家閑居,整日鬱鬱寡歡,常常感嘆:「阮大鋮聰明過人,竟然干出如此卑鄙惡毒之事,可惜啊可嘆!」不懂事的方域不知所云,直到成年後方才明白。 崇禎元年(1629),魏忠賢畏罪自殺,侯恂被任為廣西道御史。第二年,又調任太僕少卿,方域隨父到達北京。到北京後,使方域的眼界大開。崇禎三年,侯恂又改任兵部右侍郎,督師昌平,阻擋後金的進攻。在大凌河(今遼寧省西部)戰役中,侯恂破格擢拔偏將尤世威為元帥,擢犯有死罪的普通士兵左良玉為副將,並為左良玉取字為「崑山」。左良玉冒死作戰,打敗了後金軍,為明朝立了大功,因軍功第。一升為總兵。侯方域很為父親的知人善任自豪。 崇禎五年(1632),侯方域參加了取得科舉資格格童子試,通過了考試,成為秀才,踏上了通往封建時代象牙塔的階梯上的第一個台階。 崇禎六年(1633),無論對侯方域還是侯氏家族來說都是重要的一年。首先,這一年。按照父母的安排,十六歲的侯方域娶東平太守常維翰之女為妻,從此成為成年人。其次,這一年,侯恂由兵部右侍郎遷為戶部尚書,不久,向崇禎帝推薦何楷為給事中,推薦戶部主事倪嘉慶、史可法為員外郎、郎中,第二年,又擢史可法為右參議。對史可法,侯恂尤其器重。史可法感侯恂的知遇之恩,執弟子禮。第三,方域的二哥方夏參加本年河南鄉試,名列第二。這些事,特別是侯恂對左良玉、史可法的擢拔,對侯方域日後的生活具有重大影響。 在北京期間,侯方域逐步成熟起來。除繼續攻讀四書五經為科舉做準備之外,從父親、叔父的政務社交活動中大長見識,懂得了東林黨與閹黨的對壘,懂得了辨別士大夫的忠奸。這期間,他的聰明過人博聞強記給到過侯府的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能夠流水般地背誦四書五經及《史記》、《漢書》、《三國志》中的有名段落,並能頭頭是道地分析天下大事及朝政得失。以至有人當面向侯恂稱讚:「公子博聞強記如漢朝張安世,幹才似唐朝李文饒(李德裕),日後必為國家棟樑!」侯恂雖免不了謙虛幾句「犬子徒有虛名」,內心則頗湧起生子如斯的自豪。 這時,農民起義於內,後金崛起於外,明朝正如大廈將傾,但當政大臣互相傾軋,排除異己,無人為國事操勞。東林黨人雖然以氣節相尚,憂心國事,但大多是白面書生,稱得上是廊廟之器者寥寥無幾,侯恂常常感嘆:「天下將亂,所見的卿大夫竟無足佐中興的人,大事難道無救了嗎?」 崇禎九年(1636),侯恂因在鎮壓農民起義中不力,宰相薛國觀、溫體仁指使宋之普奏劾他糜費孳餉,侯恂被捕入獄。十九歲的侯方域從北京快怏歸鄉。回鄉後,他發憤讀書以圖博取功名。在讀書寫竹的同時,結交地青年俊彥,先後結識了吳伯裔、吳伯胤兄弟,賈開宗、徐作霖、張渭、劉伯愚等人。 後來,由侯方域、賈開宗發起,成立了雪苑社,吳氏兄弟、徐作霖、劉伯愚加入。他們在一起各展才華,讀書作文,登高賦詩,飲酒聯句,砥礪氣節,憂國憂民。因為特別相投,方域還和徐作霖結為盟兄弟。由於他們的才氣和氣節,影響逐漸擴大。特別是侯方域已文名遠播,連東南才子眾多、名氣極大的著名社團,如張溥、張采主盟的復社,陳子龍、夏允彝主盟的幾社也對他們另眼相看,稱他們為「吳侯徐劉」,他們與東南才子激濁揚清,品評人物,遙相呼應。這樣的生活,轉眼三年過去。 留都應試 東南交遊 崇禎十三年(1639),乃鄉試之年。這一年,侯方域6一十二歲。經過幾年的苦讀,與社友的切磋,自覺滿腹經綸,決心參加本年鄉試,一試身手。同時,他也想親自會會那些神交已久尚未謀商的東南友人,親眼看看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東南名勝。於是,他帶著滿懷憧憬、滿懷希望於春初南下,往南京而來。 到達南京後,找到一家豪華旅店住下,恆開始拜訪已到南京的朋友。黃宗羲、吳應箕、打以智、陳貞慧、冒襄、顧杲、張自烈等,一一見過。這些朋友都是東林黨後以。個個胸懷大志,人人風華芷茂,朋友們見他到來,喜不自勝。初到南京的一個月,幾乎天天有友人為他接風,談笑皆名士,往來無白丁,使性愛交遊的侯方域如魚得水,其樂無窮。夏初的一天,侯方域正在住處讀書,書童稟報說:「桐城方公子來訪!」方域高興地說:「還通報什麼,快點請進來!」書童把方以智請進來剛坐下,忽然下起雨來,兩個人紊眭脫下外衣,暢談起來。這時,方以智從懷中拿出一柄紈扇,說:「朝宗兄法眼,看此扇書畫如何叫他接過來一看,但見書法勁挺,如驚鳥之斜飛:畫格蕭疏,似落鬣之孤逝。上面還題詩一首《過虎丘吊貞娘墓》,情思幽涼,風格秀勁。詩、書、畫俱佳,確為上品。方域拿在手中,把玩再三,愛不釋手,不停地在房中走動,連連讚歎:妙!絕妙!海內才子,賴有此君!不知為何人手筆?」方以智笑道:此即宣城梅朗三手筆!日下正住在天界寺,距此不過數里,願意認識一下嗎?於是,兩人立即到秦淮河邊,叫了一艘小艇,直奔天界寺,到了天界寺,方以智為他們做了介紹,梅朗中(朗三乃其字)正久聞侯方域之名,見到侯努域,連道:雪苑社吳侯徐劉之名,如雷貫耳,今日終於得見侯兄,才了我夙願!此後,他與梅朗中相約游莫愁湖,登雞嗚山,談詩論文,極為盡興。 在與東南才子、名士的交往中,侯方域以其超人的才華,高邁的氣節,倜儻的風度,給東南友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如方以智對他的印象是「美才而豪,不耐寂寞」。經友人的介紹,他加入了影響遍及全國的著名社團——復社,並受到了復社領袖張溥、復社中堅楊廷樞、陳子龍的器重,受到了東南文人的推重,人們把他與另外三位同樣出身名門、才華橫溢的陳貞慧、方以智、冒辟疆並稱為「復社四公子」,一時間,「人人引重,無不願交恐後」,侯朝宗之名不脛而走。 在讀書、交遊之餘,他也時常攜友人到秦淮河去遊玩,挾妓縱酒,觀舞聽曲。在觀舞聽曲時,雖然人聲嘈雜,侯方域往往在高談闊淪、杯盞交錯之時聽出歌妓極小的差錯,使友人和歌妓無不嘆服他矧音樂的高深造詣,紛紛稱讚:「曲有誤,周郎顧,今天才親眼見到啊!」在秦淮河眾多的美人中,「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董小宛,時年十六歲,天性聰慧,書商、針線、食譜、茶經無不精通,性愛幽靜,氣質脫俗。董小宛色藝雙絕,但她極端厭惡凡夫俗子,只接待有氣節、有才華的愛國志士、才子文侯方域非常惋惜這株南國名花,生非其地,他有意幫董小宛脫去妓籍。在與方以智、吳應箕商量後,覺得只有「四公子」中的冒辟疆方才匹配。冒辟疆,名襄,字辟疆。能文善詩,書畫俱佳,丰神俊朗,是復社有名的才子兼美男子。他們三人數次向冒辟疆介紹了董小宛。希望他納小宛為妾,幫其脫籍。冒辟疆走訪了董小宛,驚為天人,二人相見恨晚,日後幾經曲折,終成良緣,成為三百多年來廣泛流傳的佳話。 不久,到了八月,方域參加了本年鄉試。他以風格獨特的文筆,深邃過人的見解,給主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列為本年南京鄉試第三名。但侯方域的文章中也有使主考官為難的地方,他在策論中批評了崇禎帝貶辱忠臣、用人不當,這在主持考試的官員中引起了爭論。放榜前一天晚上,副主考找到主考說:「侯方域如以這樣的策文考中,你我就等著處置吧!」侯方域的閱卷官廖國遴聽說後,認為侯方域人才難得,便向主考力爭說:「如因此策文獲罪,屬下願獨自承擔!」主考官徘徊良久,考慮到崇禎帝的剛愎自用,猜疑成性,最後說:「我們獲罪,不過降級罰俸而已;傳揚出去,恐對侯生功名不利,這一科不取他,對他也是保全。」侯方域於是落第。 襻人雖未考取,但侯方域的文名卻日益擴大,生性自負的他並不在意功名。不久,以吳應箕為首的廣業社舉行社集,大會參與《留都防亂公揭》的朋友,名士畢集,濟濟一堂。作為中堅人物,他與吳應箕、陳貞慧、方以智、冒辟疆、顧杲、梅朗中、張自烈等連日宴集,酒酣耳熱,便拿阮大鋮作為笑料,時光過得熱鬧快樂。接著,十一日初,復社又在南京舉行社集,他的才華引起天下敬仰的復社領袖張溥的重視。張溥認為侯方域少年英才,名不虛傳,對他特別器重,說道:「四公子,五秀才,真乃我復社榮耀!」就此,侯方域介紹他的雪苑社其他成員及胞兄方夏、堂兄弟方鎮、方岳一同加入了復社。 社集之後,楊廷樞、夏允彝、吳應箕邀他同游鎮江。在金山寺,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他們對酒抒懷,侯方域不覺長嘆道:「大廈將傾,極目神州,舍我其准!」楊廷樞在一旁贊道:「壯哉斯言!公子真當世之周公瑾(周瑜)、王景略(王猛)也!」接著,他與楊廷樞、夏允彝、吳應箕評論當世人物,從當政大臣到文人名士,往往三言兩語,畫龍點睛,使比他大二十五歲的楊廷樞及夏、吳二人服其精當,這使他十分得意,深感自己找到了知音。 才於名妓 千古美談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本次東南之行,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家喻戶曉的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後來孔尚任據此創作了傳奇《桃花扇》。 遊覽鎮江之後,張溥、夏允彝激賞他的年少美才,見他功名未成,索居南京,便想起「秦淮八艷」中的李香君,認為是天造地設,郎才女貌,有心為之撮合。便向方域介紹道:「公子少年英俊,風流瀟洒,何不到秦淮走走,看看南國名花。如媚香樓之李香君,歌四茗堂傳奇,皆能盡其音節,其歌琵琶詞,餘音繞梁,更稱一絕,名列『秦淮八艷』。尤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小小年紀,風調不群,能辨士大夫賢否。歌喉雖美,不輕易示人,公子獨處留都,雅好絲竹,欲紅袖添香,此其人也!媚香樓主人李貞麗,為定生(陳貞慧之字)兄相好,香君乃其養女,何不去會會。」侯方域來往秦淮,常聽人言李香君色藝雙絕,見識不凡,便有心到媚香樓一識其廬山真面。聽了張、夏的介紹,便決定一往。一次,他訪友歸來,正沿秦淮河漫步,正巧碰上了李香君的師傅蘇崑生,蘇崑生說:「公子今日無事,何不到媚香樓看看姑娘們的盒子會(當時秦淮妓女色藝並佳者結拜為手帕姐妹,定期聚會,各以食盒盛自做之美味佳肴比賽,稱為盒子會)?今日群芳畢至,爭奇鬥豔,機會難得!」方域聞聽此言,正合己意,便順水推舟,隨蘇崑生奔媚香樓而來。 到了媚香樓,雖然盒子會已散,群芳已去,香君猶在。蘇崑生向李貞麗、李香君介紹道:「今天給你們介紹一位鼎鼎大名的大才子、真名士,『復社四公子』之一,商丘侯朝宗。」隨後介紹了李貞麗、李香君。李貞麗、李香君見侯方域英姿煥發,舉止中透出超拔之氣,果然人中龍鳳,不覺肅然起敬。侯方域看那李香君膚如凝脂,聲如鶯啼,確有南國少女特有的風韻,雖然身材略低,但嬌小玲瓏,反添幾分可愛,且舉止大方幹練。只見李香君一個萬福道:「公子之名,復社諸公屢屢稱讚,我母女久仰之至。公子今日光臨媚香樓,真乃蓬蓽生輝!」隨後,侍女獻茶,品茗漫談,從國家大事到江南風光、人物,無所不談。說到當政大臣的誤國,侯方域長嘆道:「放眼天下,目前是享樂者多,憂國者少,大事堪憂啊!」開始時,侯方域談笑風生,談到國事不覺滿面含憂。李香君感到侯方域名不虛傳,愛慕之情油然而生,目光中表現出明顯的傾慕之情。方域本性情中人,心中早已領會。在交談中,香君對忠臣義士的敬仰,對復社人士的敬重,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臨別,香君母女遞過文房四寶,請方域題詩留念。方域並不推辭,提筆在手,略停一停,揮筆便寫,眾人看去,乃是一首五絕: 南國佳人佩,休教袖裡藏。 隨郎團扇影,舞動一身香。 表面歌詠的是扇墜,實際寫的是香君,因為李香君的雅號正是「香扇墜」。眾人看過,齊聲叫好,並把目光集中到香君臉上,香君不覺臉紅。隨後,方域拱手作別,香君脈脈含情,目送方域遠去。侯方域走後,香君便將對他的愛慕給李貞麗說了,李貞麗在一旁早看得明白,也有此意,專等機會來臨。 此後不久,罷職閑居的前江寧知縣、風流名士楊文驄來媚香樓飲酒。楊文驄能書善畫,為人豪爽,性格隨和,廣交朋友,和復社人士十分熟悉,也是媚香樓的常客。看到楊文驄到來,李貞麗分外高興,便談了香君對侯方域的愛慕,方域對香君的戀情。聽說兩兩有情,楊文驄欣然答應:「此事包在楊某身上!」侯方域媚香樓初會李香君之後,李香君的風韻、見識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讀書、獨處之時,香君那莊重大方的舉止,少女成熟的體態,秋波中湧現的愛慕之情,不時閃現在眼前。從燕京到南京,他見過多少國色天香,論起品貌雙全、見識不凡,李香君確如鳳毛麟角,「這樣的美人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難怪張天如、夏彝仲對她讚不絕口!」 正思量間,書童報道:「貴陽楊老爺來訪!」楊文驄坐下,寒暄了幾句後說:「今日不談詩文,不論書畫,專程為侯兄送個美人來!」隨後將李香君願托終身之意說出,侯方域一聽,自是喜出望外,不覺臉色~紅,說道:「香君姑娘才貌雙全,肯托終身,自是小弟幸運。只是客居留都,囊中羞澀。所需聘禮,一時難以齊備。香君雖是青樓女子,終身大事,禮數總是應該周到的。」楊文驄見侯方域因聘禮為難,慷慨表示:「楊某雖然不敢誇富,也要奉送妝奩,助侯兄成此好事!」侯方域謝了楊文驄,便議定了喜期。 到了吉日一早,楊文驄便送來數箱妝奩,十分排場,另送白銀三十兩,置辦酒席。早飯之後,名妓卞玉京、寇白門、鄭妥娘,名藝人丁繼之、沈公憲、張燕築都來賀喜。客人到齊,立即排開喜筵,名妓唱曲,丁、沈、張伴奏,竹肉相發,行令猜拳,熱鬧了一天。到了紅日銜山、烏鴉選樹之時,送新人進洞房。楊文驄提出:「且慢,侯公子為復社才子;李香君為絕代佳人,合歡有酒,豈可定情無詩?」於是,香君捧硯,方域提筆道:「小生帶有宮扇一柄,就題贈香君,永為訂盟之物。」隨即揮毫寫成七絕一首: 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東。 青溪儘是辛荑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眾人齊贊好詩。楊文驄又道:「楊某不才,送香君一首催妝詩。」隨即一揮而就,眾人看時,也是一首七絕:生小傾城是李香,懷中婀娜袖中藏。 何緣十二巫峰女,夢裡偏來見楚王。 接著便將二人送入洞房。 第二天,楊文驄又來祝賀,李香君道:「這都虧了楊老爺玉成。我看楊老爺雖是馬督撫(馬士英)至親,卻也拮据作客。此巨額銀兩,老爺施之無名,奴家受之有愧,今日問個明白,以便圖報。」方域接著道:「昨日承情太厚,甚覺不安。」楊文驄答道:「既蒙問及,實不相瞞,這些妝奩酒席,花費二百兩銀子,皆出圓海(阮大鋮之字)公之手。」 侯方域一聽,吃驚道:「阮圓海乃敝年伯,小弟鄙其為人,絕之已久,他今日無故用情,令人不解。」 楊文驄道:「圓老也有難言之隱。圓老原是趙夢白(趙南星字夢白)的門人,本是東林一黨。後來結交魏黨,只為救護東林。不料魏黨一敗,東林反與之水火。近日復社諸生,倡論攻擊,大肆毆辱,圓老每日向天大哭道:『同類相殘,傷心慘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啊』!所以願納交足下。」 方域聽完,言道:「阮圓海悔過來歸,也不可絕之太甚,何況罪有可原。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見,即為分辯。」這時,李香君粉面生怒道:「公子這是如何說話!阮大鋮巴結權奸,殘害忠良,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公子救之,公子要如何自處?我自幼隨義母認識了陳公子,敬仰他氣節高邁,吳君更是錚錚男子,他們都是公子至交,為何以阮大鋮辜負至交?以公子之世望,何必定要與阮大鋮交往?公子讀萬卷書,見識難道不如賤妾嗎?」一邊說一邊把珠翠玉釵摔到了地上。並和侯方域把楊文驄送來的禮物——拿出,請他帶回。方域聽完道:「香君見識,方域自嘆不如,真是方域的畏友啊!」 楊文驄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此後,侯方域與李香君新婚燕爾,時光過得飛快,不覺三個月過去。這時,北方因農民起義的發展,家書頻傳,催他速回商丘。但他實在捨不得美貌多情的香君,猶豫不決。香君卻勸他勿效兒女之態,堅定了他北歸的主意。 分別那天,香君為他在桃葉渡餞行,復社的幾位朋友一起來送行。流水滾滾,別情無限。香君演唱了被稱為絕技的《琵琶詞》。然後,無限莊重地說:「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蔡中郎。中郎學不補行,常為後人詬病。如今《琵琶詞》所傳故事雖有虛構,但他趨附董卓,是難以遮掩的定論。公子素來豪邁:不羈,現在又失意而去,相見之期難料。願公子珍重自愛,不忘妾所歌《琵琶詞》。自此之後,妾誓不再唱《琵琶詞》。妾身不幸淪落青樓,但立志不二,此後迎奉賣笑則可,賣身則不可,此志如此杯之酒。」說著,將杯中之酒潑於地下。在座之人無不為之眼中含淚。 接著,香君又拿出一個扇墜道:「遠望中原,烽火遍地,公子遠去,歸來之期難料,這個扇墜兒請帶在身邊。見了它,如同見了妾身一般……」方域雙手接過,放在貼身內衣里,隨後,揚帆起航,與香君及朋友們依依而別。 國耍賴皮家回到商丘後,侯方域繼續與雪苑社的社友憂慮國事,鑽研詩文。崇禎十四年(1641),在農民起義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侯恂在囚禁五年之後,被從監獄中放出,回家閑居。這時,李自成農民軍攻人了河南。在祖父侯執蒲死後,侯方域隨父親移居浙江建德。第二年,又移居南京。 崇禎十五年(1642),農民軍攻入歸德府城,留居城中的侯方域祖母田太夫人、堂兄弟方鎮、方弼、方將因抵抗農民軍被殺。雪苑社成員吳伯裔、吳伯胤、徐作霖:張渭戰死。接著,農民軍包圍開封。在此情況下,崇禎帝任命侯恂為兵部左侍郎兼河南平賊總督,並賜尚方寶劍,命他統率左良玉等部兵力援救開封。方域隨父親迅速奔赴河南。因向父親獻計不果,被父親派回南京。 到了九月,黃河在開封城北決口,開封城被李白成攻破。侯恂因援救不力被免職,避難揚州。不久,再次被逮入獄。 回到南京,方域立即到媚香樓來找香君。見到方域平安歸來,香君喜出望外,二人暢敘別情。方域才知道香君在自己走後,只靠賣歌度日,堅不接客,立志為他守節。方域立即捧住香君的臉道:「香君對小生的情義,叫小生怎生酬報!此後我要好好守住你,恩愛度日。」 這時,駐守襄陽的寧南侯、平賊將軍左良玉看中了繁華富庶的南京,以糧草匱乏為借口,揚言要東下就食,移兵九江。左良玉是明末的主要將領,農民起義軍的勁敵,在抵擋李白成、張獻忠農民軍的進攻巾多次立功,為明廷倚重。左良玉如東下就食,荊襄一帶將成空虛之地,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佔領區將迅速擴大。消息傳出,朝野震動,南京城裡更是人心惶惶。為了阻止左軍東下,兵部尚書熊明遇派人到媚香樓找侯方域,說左良玉為司徒公(侯恂)舊部,因此請他到九江勸阻左良玉。侯方域分析了形勢,認為兵荒馬亂,不可輕出,便以父親的名義給左良玉寫了一封信,說:「將軍十年建樹,中外倚賴」,希望他通曉「功名愈盛,責備益深」的道理,不要居功自傲,汲取唐朝中興名將李光弼功高遭忌的教訓,不要引兵東下。這封信寫得激切惋轉,有情有理。信封好後托著名說書藝人柳敬亭帶走,馳致左良玉。 第二天晚上,侯方域、李香君正與蘇崑生琢磨新腔,忽然見餳文驄匆匆而來,滿面驚恐之色,見了方域也不寒暄便說:「侯兄,天大禍事來了!」方域道:「有何禍事?這刪京恐!」楊文驄道:「今日在清議堂議事,阮圓海對眾人說,你與寧南有舊,常通私書,是寧南的內應。當事諸公,俱有逮你之意。」方域聽說驚恐不解:「我與阮大鋮素無深仇,為何下此毒手?」楊文驄道:「還不是因『卻奩』一事過於激烈,致使阮圓海老羞成怒。」 侯方域氣憤地道:「不料想老賊如此陰狠,我要投書羞辱老賊。」隨即提筆在手,手不停揮,片刻便寫完,這就是著名的《與阮光祿書》: 前輩本是我的父執。神宗末年與家父同朝為官,十分相得,後來卻發生了想和您保持友誼而不得的事變。前輩自己應當回想其中的緣故,不必在下多說。 家父罷職還鄉之時,我尚年幼,每當陪侍在家父之側,家父常常感嘆前輩的才華,並終日嗟嘆惋惜。等我年齡稍大,懂得讀書時,要到金陵去訪友,準備啟程時,家父叮囑我說:『金陵有個御史成勇公,雖然是我的晚輩,我心裡一直很看重他,你到那裡要把他作為師長。還有老友方孔熠,你應當拿著名帖拜在他的床前。』卻沒有提到前輩。等到了金陵,成公卻已經獲罪離去,僅見到了方公。方公的兒子方以智是我的舊交,因此我早晚都在他那裡。前輩與方公都是在下的父輩,按理本應拜見,可我卻不敢去,這其中的緣故前輩應當回想,無須在下述說。現在前輩卻責備我親近方公、疏遠前輩。唉!這是否有點不妥當呢? 此後,突然有一天,有個王將軍來到我這裡,態度十分恭敬。每次來這兒,一定請我作詩,等得到了十分高興,又是為我買酒,又是讓歌伎陪酒,或招遊船遊覽,或一同登山觀景,非常殷勤,一連十來天不知疲倦。我開始不以為意,後來不免疑惑地問王將軍為什麼對我這樣熱情,將軍才屏退外人告訴我說:「這是因為阮光祿願意和您結交,才讓我這樣做的。光祿現在正被複社諸君辱罵,希望您能在您的好友陳君定生、吳君次尾面前多加美言,這樣可以稍微洗刷光祿的罪名吧?」我當時嚴肅地推辭說:「光祿身為高官,並不缺少貴客,足以自娛,何必一定結交我們兩三個書生呢?我若告訴那兩位,一定會遭到兩位的堅決拒絕。要是在下單獨陪光祿遊玩,恐怕對光祿沒什麼益處。承蒙您款待八日,情意深厚,十分感謝。鑒於上述原因,我們不得不中斷來往了。」這些事我都是內心再三權衡過的,我以為沒有做得太過分,而前輩至今心懷仇恨,那我也實在無法逃脫罪責了。 昨天夜裡,我正在睡覺,令君楊文驄敲開門說:「左將軍的人馬要到南京來,陪都人心惶惶。阮光祿在清議堂說,您和左將軍是老朋友,要做他的內應,您何不趕快走呢?」我這才知道前輩對我不只是有怨氣,而且恨我,要把我滅族方才舒心。 我和左將軍確實是舊交,並且已遵奉熊尚書之命給他寫了封快信阻止他東來,他心裡到底作何打算還不知道。如果他反抗朝廷,那就是叛賊;我如果真作他的內應,那也是叛賊。讀書人稍微懂得禮義,何至於甘心做叛賊?萬一有這樣的人,那一定是日暮途窮,倒行逆施,就像以前魏忠賢的乾兒義孫那幫傢伙。在下難道是那樣的人嗎?為什麼前輩要為我羅織如此嚴重的罪名呢? 我以前常常奇怪,前輩常希望結交天下的賢士,而光陰流轉到如今竟然要嫁禍於人,使人滅族,這也太違背前輩本來的一心愿了吧。假使前輩突然有一天思索天下士人對前輩疏遠的原因,未必不後悔;如果後悔,未必不改己過;如果真的後悔並且改過,靜靜地等待幾年,前輩的本心就會剖白出來;本心真剖白出味。天下士人自會相繼來到前輩的門下;我如果看到天下士人相繼來到前輩的門下,也一定追隨其後,深深地鞠躬請罪,那難道能算晚嗎?而前輩怎麼施用毒計害人,竟然到了這般地步呢? 我現在遭逢離亂,無家可歸,扁舟短槳,放浪於江湖之間是十分容易的。只是擔心前輩懷此心機,長在草野還好;萬一重新得志,一定會對天下士人大開殺戒,以渲泄自己以前的怨氣。這就使天下士入再也不會到前輩的門前了,並且那些後世修撰史書的人評論起前輩時,決不會象在下這樣語言曲折意思婉轉的。 我將要出發,本來可以不說這些,又擔心前輩不加細想,又說我對前輩傲慢無禮,所以又說出自己的淺陋之見。言語未盡,就此打住。 隨後,方域便與香君及眾人告別,可憐二人剛剛重逢,又要分別。只見香君淚光瑩瑩,依依不捨地說:「天下大亂,烽煙遍地,後會之期難料,望公子多多珍重!」 方域深情地望了香君一眼,與眾人頻頻抱拳施禮,便匆匆奔宜興毫村而去,投靠密友陳貞慧。陳家與侯家是世交。陳貞慧之父陳於廷與侯方域的祖父侯執蒲為同年進士,後同官御史,意氣相投,共同彈劾奸臣朱賡、李廷和。其後方域的父親侯恂又與陳於廷共同與閹黨抗爭,一起被免官。陳、侯兩家的友誼是有深厚的政治基礎的。陳貞慧見方域到來,又驚又喜,抱住方域雙肩道:「沒有此事,你也難得來宜興久住,我們也好暢敘闊別之情,等風平浪靜後再作道理。」 宜興古稱陽羨,東接太湖、無錫,北靠常州,山青水秀,氣候溫和,以陽羨茶、紫砂壺、溶洞、毛竹著稱於世。蘇東坡游宜興後曾有「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侯方域住在這裡,又有陳貞慧為伴,可以談詩論文,遨遊山水,過了一段比較愉快的生活。只是父母、妻兒及香君的安全讓他時常掛心。想起香君時,他便拿出香君相贈的香扇墜來再三端詳,彷彿從上面可以看見香君美麗的面容。 馬阮當政 大禍臨頭 此後,農民起義軍如海潮奔涌,摧枯拉朽。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弔死煤山,大學士范景文和侯方域的老師、戶部尚書倪元璐等自殺殉死。 五月十五日,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稱弘光帝。馬士英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不久,阮大鋮復官光祿卿。九月一日,馬士英力薦阮大鋮為兵部右侍郎。阮大鋮當政後,向昏庸、腐朽的弘光帝上奏,請求剷除反對擁立弘光的東林、復社人士,將東林、復社人士編為《蝗蝻錄》。弘光帝下詔搜捕東林、復社人士。 九月的一天,他正與陳貞慧在書房商討對策,忽報緹校來到,陳貞慧說:「我前去應付,你快從後門逃走!」方域倉惶從後門逃出,渡江投奔在揚州督師的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史可法。到了揚州,史可法將侯方域留在幕府,並告訴他,李自成進北京後,司徒公被從獄中放出,並任司徒公官職,司徒公找機會逃出北京,現流寓徽州。 十一月,為了防止李白成農民軍渡河南下,史可法派高傑率部駐防睢州(今河南睢縣)。因侯方域熟悉當地地理形勢,派他協助高傑,一同前往。到了睢州,高傑不聽從方域的建議,剛愎自用,十二月十二日被部將許定國賺殺,許定國率部降清。 侯方域隻身南下,到徽州探望久別的父親。使他頗感自慰的是,父親雖久陷囹圄,卻體魄強健。探望了父親,便順道東下,到宜興探望陳貞慧,貞慧執意留方域在宜興過春節。 正月還未過完,又來禍事。阮大鋮偵知侯方域住在陳府,又派人到宜興,秘密包圍了陳府,逼陳貞慧交出了方域。臨別,貞慧送方域到船上,緊握方域雙手道:「君此去如有不測,故鄉又在戰火中,妻兒將歸何方?你我祖孫三世休戚相關,我想以季子宗石娶君幼女,照應起來名正言順,不知君意如何?」方域極為感激地道:「患難方為真朋友。一切全由陳兄安排!」侯陳兩夫人便於船上置酒定約。這時,陳宗石二歲,方域幼女三歲。接著,侯方域被押往南京,投入監獄。阮大鋮費盡心機,終於捕獲了侯方域。但由於他聲名赫赫,又無可殺頭的罪證,阮大鋮只好暫將他囚禁,徐謀殺他的罪名。 此後,清兵攻勢日緊,南京危在旦夕。阮大鋮自身難保,也就顧不上殺他了。五月初十,馬士英、阮大鋮隨弘光帝出奔。五月十四日,清兵人南京,南明弘光朝滅亡,侯方域因而出獄,撿回了一條性命。 侯方域一出獄,便立即到媚香樓找李香君。到了媚香樓,只見滿舍狼藉,一片凄涼。聽說侯公子歸來,李貞麗連忙出來迎接,卻不見香君出來。方域迫不及待地問:「香君在哪裡?」卻見李貞麗雙目落淚:「香君,我那苦命的孩子……」侯方域頓感不祥,又問:「我的香君在哪裡?她出了什麼事?」李貞麗又道:「公子,你來晚了……,我先請公子看兩樣東西。」說完,從箱子中拿出一把宮扇和一封未開拆的書信。他接過扇子一看,看來是他洞房花燭夜贈給香君的定情詩扇,只是詩行之間多了一枝鮮艷如血的桃花。那封書信信封上是香君媚秀的字跡,上寫「侯公子親啟香君手緘」,他連忙打開,見信上寫道:朝宗公子英鑒:自君匆匆離去,屈指已梅開二度。落花無主,妾命可悲;如飛絮般寄人籬下,妾又於心不甘。分別以來,妾身從未下綉樓一步。午夜夢回,常常以銅錢占卜公子之歸期。只是自別後公子音信杳然,只能長望明月以度長夜。偶爾有朋友探問你的行蹤,我只能遙望北方,哽咽難言。 嗚呼!花殘月缺,我越來越相信望夫化石的傳說。天崩地陷,神州竟然陸沉。甲申年以來,烽煙蔽日,戰鼓震空。妾以為南都遭此奇變,一定會學申包胥哭楚、張良復韓的志氣。不幸的是,阮大鋮、馬士英入掌內閣,虎狼雜進,貓鼠同眠。他們推翻三朝的要典,卻要把忠良一網打盡,大肆株連,妾身也未能倖免。幸虧有師友斡旋,方才脫禍。現在妾身避入棲霞山,終日以念經為業。最近,弘光帝又大選歌妓,排演阮大鋮的《燕子箋》、《春燈謎》,大唱《玉樹後庭花》一類的亡國之音。這種事妾身說起來無比傷心,公子聽到一定也痛心疾首。 眼下,妾身每天晚上仰觀銀河耿耿,靜聽鐘聲遲遲,更感到度日如年。何時才能與公子形影相隨,共同欣賞音樂呢?幸好蘇師傅不辭路途遙遠,願傳紅葉之書。卞姐可憐我孤獨,督促寫此書信。這真是患難見真情啊! 遙望中州,靈魂常在公子左右。手拿筆時,心中如有千言萬語,提筆在手,又不知該從何說起。柔腸寸斷,言不盡意。附帶寄上素扇、香囊及玉塊、金鈿各一個。 啊,桃花雖然已經暗淡,血痕與胭脂畢竟不同;豆蔻的馨香雖然化淡,手跡之中還有蘭麝的香氣。賤妾之志堅如玉塊,不知公子之志是否也象金鈿一樣? 香君拜緘 讀完書信,方域已是淚流滿面。見方域讀完書信,李貞麗道:「讓我從頭說起吧。」公子走後,香君立志為公子守節,賣藝而不賣身,簡直是度日如年。不久,馬士英的親戚,新任漕撫田仰慕香君之名,以三百兩銀子邀香君見面,香君不為所動,說:『我已立誓為侯公子守節,公子不來,決不下此樓一步!』田府之人慾行劫持,香君便用此詩扇揮打,最後見寡不敵眾,便以死相拼,頭撞牆壁,血濺詩扇,昏死過去。來人見成此局面,只好作罷。楊老爺(文驄)趕來,見詩扇染血,便提筆添些枝葉,點綴成一枝折枝桃花。香君醒來,說是『桃花薄命,扇底飄零,為我寫照……』此後,弘光帝荒淫無道,大征歌妓,阮大鋮藉機報仇,將香君與玉京、白門、妥娘等幾個姑娘強選人宮。人宮之前,香君給公子寫了書信,托蘇師傅到睢州投書。 「人宮之後,馬阮二賊強迫她們歌舞昇平,香君剛烈之性,借唱曲罵他們『乾兒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馬阮惱羞成怒,把她們一頓毒打,丟在雪中,想把她凍死。多虧楊老爺在場,巧行回護,才留下一條性命。性命雖保住了,但在宮中罰做苦役。想香君身如弱柳,很快命如一線。後來,南京城陷,才回到媚香樓,但已奄奄一息。蘇師傅回來,說高傑被殺,公子已不知何往,將書信帶回。國破家亡,公子又久無音信,香君在三天前的夜晚抑鬱而去。」 李貞麗說完,抬頭看方域,見他衣襟已被眼淚打濕一片。 隨後,李貞麗便領方域到樓後看香君的墳冢,只見紙錢滿地,墳土尚新,墓碑上書「義女李香君之墓」。侯方域撲在墳上哭道:「香君啊,香君!我來了,你卻走了,讓我這後半生還有何樂趣?」李貞麗知道他傷心、後悔,也不勸他,讓他大哭一場,渲泄他對香君的思念、悔恨,只站在一旁陪著流淚。大約過了半個時辰,李貞麗才將方域拉起,回到樓上,相互勸慰。方域道:「死者長已矣,生者且珍重。媽媽多保重,我必須即刻到徽州探望家父。日後來南京,再來看望你們。」說著帶好香君的遺書和詩扇,下了媚香樓,怏怏而去。 到了徽州,侯恂說,家鄉來的人說,清人佔領商丘後,已逐漸安定下來,他們決定冒險回故鄉看看。方域便陪著父親,北上返鄉。 回歸故鄉 重新結社 清順治二年(1645)夏,侯方域隨父親返回商丘。這時的商丘,殘牆頹垣,百孔千瘡,死屍枕藉,舉目荒涼。回家之後,經過一個時期的籌備,方域與二哥方夏重整家園,還新建了幽雅的園林——南園,供父親安度晚年。 不久,社友賈開宗也從淮陽返回商丘,來看望方域,見彼此亂後倖存,深感欣慰、幸運。聽說侯、賈歸來,徐作霖之弟徐作肅、其侄世琛速來看望,說到徐作霖、張渭之死,眾人不覺默然。徐作肅提出:「我們四人可重新立社,讓世人知道雪苑社尚有倖存者。」方域道:「不必著急。大亂已過,天下必有新才子脫穎而出。我們要尋訪新社友,擴大雪苑社。」此後,便開始與賈開宗及二徐討論詩文。第二年,徐鄰唐的文名逐漸顯露。徐鄰唐為商丘中年儒生,在雪苑社成立時,還未成名。至此,與侯方域等互通聲氣。賈徐等人同意吸收。順治五年,原明朝宰相宋權之子宋犖從燕京回到商丘。宋犖少年成名,有神童之譽。他一回商丘,便來拜訪侯方域,切磋為文之道。於是,他們在順治九年正式建立了「雪苑六子社」,以區別於前此四個成員的「雪苑社」,仍推方域為盟主。 不久,到九月中,他接到了陳貞慧邀他南下的書信,說闊別數載,至為思念。現陳宗石已能讀書,開始通曉世情,多次說想念未來的岳父,希望他能南下相會。兩年前,陳貞慧就邀請過他一次,他立即收拾好行裝,才要起行,卻因父親突然生病作罷。這次接到書信,他想起生死之交的貞慧,想起漸曉世事的宗:石,想起宜興的山水茶竹,他興奮不能自己:是啊,宜興一別,倏忽已七年過去,人生能有幾個七年啊!第二天,他便欣然啟程。 十月初,到了宜興毫村,一見面,他就與貞慧彼此細細端詳,而後久久擁抱,當晚作長夜之談,暢敘別後諸事,歷大難而不死,重新聚首,彼此均感謝上蒼照應。接著,九歲的宗石隨長兄維崧出來拜見丈人,小小年紀,行禮作揖,儼然象個大人。坐下之後,放言談天下事,聲音宏亮,見解成熟,令舉座皆驚。方域有婿如此,大喜過望,平時酒量很小的他連續與貞慧幹了幾大杯。酒酣耳熱,他手撫宗石之背說:「為你取名宗石,字子萬,是要你學習萬石君(西漢石奮,本人與四個兒子都官二千石,景帝稱他為萬石君,以孝義著稱)。你祖父、父親都是當世名人,家教有方,你們兄弟中人才競出,日後必定光耀門庭。你的父親無愧于少保公(陳於廷),願你日,後無愧於你的父親。你如能每次見我都有進步,以後還會有什麼慚愧嗎?」 宜興人士聽說侯方域來到陳家的消息,極為歡喜,便置酒歡會,一來歡迎他的到來,二來互慶劫後尚在,有緣聚會。於是舉杯行令,分曹賦詩,長吟短詠,詩聲朗朗。方域置身其間,寵辱皆忘,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異鄉。明朝滅亡六年來,他還沒有這樣快樂過。令他不禁想起崇禎十二年他應試初到南京,方以智首倡的那次宴集。那時,天下雖已顯亂兆,南京尚一派昇平之象,朋友們一個個少年俊才,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月旦人物,意氣昂揚,不可一世。現在,吳應箕蹈刃而死,陳子龍投水殉節,李雯抑鬱而逝,方以智出家為僧,冒辟疆吞聲隱居……江山之恨、黍離之悲湧上心頭,不禁嘆道:「今之江左,視昔日又何如?」大家不約而同停止了吟詠,半醉的朋友也因而醒酒,相對垂淚…… 這次聚會後,他又在陳家住了幾天。臨別,作了一首《種松歌》贈給陳宗石,中有詩句云:「種樹當種松,生兒當生龍。松能參天三百丈,龍能騰地九萬重。」希望陳宗石幼懷壯志,早日成才。 不耐寂寞 自毀晚節 在侯方域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生活中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貪圖功名、出應清廷鄉試。 侯方域自成名以來,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大遺憾,那就是自己雖然文名赫赫,但一直未能博取功名,著青衣,戴小帽,深以為恥。明朝滅亡前,他的友人中,以四公子論,方以智中進士,點翰林,給皇子當老師;陳貞慧、冒辟疆中副榜。其他如張溥、陳子龍、夏允彝、楊廷樞等都考中進士,尤其吳偉業會試為會元(會試第一名),殿試為榜眼(殿試第二名),一夜之間名揚天下,出人頭地,使他好不羨慕。總之,他的密友幾乎都博取了功名。平心而論,他那些取得功名的朋友,論才華,與他各有千秋,在散文創作上,他甚至要超過他們。因此,他一直為自己沒有功名深為遺憾。 明亡清立,江山易主。 清人入主中原後,為了穩定全國局勢,仍按漢族封建皇朝的慣例,逢酉、子、卯、午年舉行鄉試,次年舉行會試,以此籠絡人心,吸引漢族文人為其效力。 侯方域回到家鄉的第二年即順治二年(1646),清廷舉行會試。這時,南方雖然有隆武、永曆等南明政權進行抗清鬥爭,但清朝建立已三年,在長江之北的廣大土地上已經建立了穩固的統治,清朝代明已成不可動搖的事實。忠於明朝的武將文臣雖然以「反清復明」號召人們,但大眾雖不滿於清朝的民族歧視,如強行剃髮等等,但對腐朽透頂的明朝統治者並無太深的感情。在這種形勢下,數年之前早已看出明明滅亡之勢不可避免的侯恂決定面對現實,歸順新朝,於是讓方域二哥方夏參加了本年會試,考中進士。 仲兄的考中,對躍躍欲試的方域是一個推動。他也決心步仲兄後塵,參加考試。但當他把這種想法講給友人們時,卻引起了友人們的反對,侯方域雖然心嚮往之,卻也只好作罷。 此後幾年內,順治帝採取了許多安定社會的措施,普通大眾已逐漸適應在新朝的治下生活,從北京還不斷傳來一部分朋友在新朝做官的消息,如周亮工、龔鼎孳,連身為東南文壇領袖的錢謙益也做了清朝的吏部侍郎,連與他相約決不仕清的吳偉業也做了國子祭酒。於是,他決定參加順治八年的鄉試,試圖「龍門三尺浪,平地一聲雷」。為了應付清議,他一面對外界說,當地官吏強迫他應考,另外還買通一武士,在鄉試之前,強行劫持了徐作肅,強迫他一起參加了本年鄉試,免得他一人挨罵。考試之後,他以洞曉世事的策論、獨居風格的文筆引起了閱卷官的激賞,準備取他為本屆河南解元(鄉試第一),但主考官妒忌他文名太大,故意將他降為副榜。侯方域真是時運不佳! 放榜之後,名滿天下卻只中副榜,侯方域後悔莫及,作為成名已久的人物,倒不如不中光彩。此後,他建一室取名「壯悔堂」,後悔以自毀晚節的代價,僅僅中了個副榜,由此毀了弱冠以來砥礪氣節的聲名,毀了與吳傳業相約「不以過眼浮雲而改初志」韻誓言。在最為相契的四公子中,方以智出家為僧,令滿人無可如何;陳貞慧隱居不出,數年之內足跡不入城市;冒辟疆放意林泉,以詩畫自娛,都表明了不與滿人合作的態度。其他友人如吳應箕、楊文驄抗清殉國,夏允彝、陳子龍自沉明志,自己敬仰的老師倪元璐也自殺殉國,他們都因忠於故國而使天不人敬仰,甚至連清朝都對他惘表示敬仰,稱揚他們的氣節,賜以謚號。自己在不久以前還信誓旦旦地與友人勉勵要忠於故國,現在卻背叛故國、背叛朋友,做了不忠不義之人。既對不起九泉之下的朋友,又無臉面見在世的友人。古人三十歲稱「牧年」,這時三十五歲的侯方域感到莫大的羞愧和悔恨,想到崇禎十二年應試金陵,豪爽多智的方以智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評論自己,當時雖然不大愛聽,現在想來,終究是「不耐寂寞」四字毀了自己的名聲,他不禁慨嘆:「一失足成千古恨,待回頭已壯年身!」 應試事件之後,他連連追憶往事,以至「歷寢食不能忘」,神情抑鬱,這使本來比較文弱的侯方域日見消瘦,又過了一年,終於在順治十一年(1651)盛年而逝,年僅三十七歲。 侯方域死後,留下《壯悔堂文集》十卷,《四憶堂詩集》六卷。他的散文繼承韓愈、歐陽修的筆法,簡潔傳神,自成家數,與魏禧、汪琬並稱清代「國初三大家」,公推第一。人們評價魏禧為策士之文,汪琬為儒者之文,左域為才子之文。 叔遠長到了十五歲,在家裡頂一個大勞力了。每天一千完農活,他就拿著扁擔往森林裡鑽。「兒子,別背柴了,灶坑裡多著呢。」母親心疼他。 「娘,呆著沒事,黑了天我再回來。」他喜歡去那片樂園。 兩個老人煮好了飯等著兒子回家。等啊,等啊,天都快黑了,兒子還不回來。老母親焦急萬分。「他爹,山裡狼多嗎?」 「嗯。昨兒鄰村李老二的兒子被叼走了。」 「他爹,快去看看!」當娘的坐不住了。說著說著,眼淚就掉下來了。 兩個老人奔到森林,正打算一個從東、一個從西尋呼,一眼看到王叔遠正趴在一塊光滑的巨石上,手裡揮舞著小刀「唰唰」地刻鑿著。他們的心像石頭落地一樣踏實了。可是,湊近一看,他們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兒,禁不住「啊」的一聲叫了出來。原來,王叔遠刻了一隻猛虎,老虎張著血盆大口,擺出一副張牙舞爪、正欲吃人的狂態。年邁的爹娘簡直難以想像,兒子能夠把猛虎刻得如此傳神! 「孩子,回家吧,狼要吃人的。」 「別急,娘,我把虎牙刻上就好了。」 爹娘笑眯眯地看著兒子給老虎刻好了牙齒,然後,三個人歡歡喜喜地回家了。 叔遠的父親去過城裡。城裡的達官顯貴建造住宅時,都要請工匠給房子雕飾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工匠們可以憑手藝賺錢,從此以後,他支持叔遠雕刻,有時自己外出碰上好的山石、木料,也不辭辛勞地往家裡搬。叔遠平時也常雕刻一些東西送給村裡鄉親。 日子又過了三年,村裡人口漸漸多了,許多人家都要蓋新房。他們喜歡在房樑柱腳上刻一些玉米、麥穗等五穀雜糧,希望年年豐收,吉慶有餘。這時候,王叔遠的雕刻手藝已揚名全村。誰家造新房,最後一道工序必定請叔遠給刻上一些吉祥物,喜慶一番。 連小孩子們也纏著王叔遠不放。叔遠十分喜歡小孩,想盡辦法給孩子們雕些玩具。他用鋼絲鋸先把白楊木或白茶木加工成要雕刻的東西的大致輪廓,再用平鑿雕鏟,最後用三角刀拉衣紋、瓦楞等。他刻了許多風箏、小雞、卧牛、小狗、兔子等給孩子們,在孩子們的眼裡,王叔遠的手就像會變魔術似的,要什麼得什麼。 王叔遠的手藝越來越精湛,他已經能夠坦然地按照人們的要求熟練地刻出東西,不費吹灰之力。到了收穫桃子的季節,王叔遠和鄉親們一塊兒在山上收摘桃子。累了,大伙兒就休息一會兒,吃幾個桃子。休息的時候,叔遠看見人們吃了桃子後扔得滿地的桃核,忽發奇想:閑著也是閑著,何不用桃核刻點小玩意兒。 他挑了一個又扁又長的桃核,在上面隨便地刻了一個桃子形狀。他發現桃核還是比較容易下刀的,而且順著核形刻,刻出的東西極富立體感。他便撿起桃核又刻了幾樣東西,發現效果都不錯。興奮之極,他像發現了金子似的,用籃子盛起地上一堆堆桃核,帶回家去。 從此,王叔遠的注意力轉移到桃核上面,開始冥思苦想,在桃核上大作文章。漸漸地,他不但能雕刻一件件簡單的器物,而且能雕刻較為複雜的畫面和場景。不但刻桃核,也刻其他的果核。 王叔遠交遊很廣,朋友中有一個文學家叫魏學咿的,知道叔遠用桃核雕刻的創新後,很想得到一個桃核雕刻作品。叔遠思前想後,考慮到他經常舞文弄墨,就挑了一個狹長的桃核刻上了蘇東坡游赤壁圖送給他。 魏學河尹拿到雕刻成的桃核作品,吃驚得瞪大了眼睛,高聲讚歎:「絕妙之極!」 桃核上刻的是蘇軾游赤壁的情景。主體是一艘船。船從頭至尾長約八分多一點兒,約有兩顆黃米粒摞起來那麼高。中間突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逢覆蓋著。旁邊開著小窗戶,左右各四扇,共八扇。開窗望去,可以看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得窗戶,就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字用石青塗過。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鬍鬚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和尚在他的右邊,黃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觀看一張橫幅的書畫,東坡右手握著書畫的右端,左手輕輕按著黃魯直的背部。黃魯直左手握著畫卷的左端,右手指著畫卷,好像在說什麼似的。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人微微側著身子,他們相互靠近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中。佛印特像彌勒佛,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與蘇、黃二人完全不同。他右膝平放,右臂彎曲著支在船上,豎起他的左膝,左手臂上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面,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起義軍首領李岩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並發,接連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旱災和蝗災。那些明朝的高官富人不但不賑濟災民,反而喪心病狂,大發國難財,直鬧得餓殍遍地,人相為食。百姓走投無路,只好起而造反。於是農民起義如星火燎原,愈演愈烈。在東北,後金政權見明朝廷日益腐朽,農民到處起義,便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加緊選將練兵,準備入關南下,奪取明朝的江山。在這種形勢下,許多有識之士為國家憂心忡忡。在這些人當中,「明季四公子」是其中的一部分,參加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李岩也是其中之一。 李岩,原名李信,字伯言,明河南歸德府杞縣人(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李岩)。出身書香世家,生年不詳。他的父親為萬曆年間進士,因見閹黨當道,朝政濁亂,居家不仕,以教導子弟讀書為樂。李信自幼聰明過人,讀書用功,加上父親的精心教誨,進步很快,於天啟七年(1677)考中丁卯科舉人。他的弟弟:李侔也考中府學,成了秀才。李信考中舉人後,看到魏忠賢勢焰熏天,號稱九千歲,朝政更加腐敗不堪,天下即將大亂,便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而與弟弟李侔一起留心經世致用之學,鑽研兵法,擊劍練武,以備將來報效朝廷。 天啟七年,熹宗突然病死,崇禎皇帝即位,罷黜魏忠賢,欽定逆案,驅逐閹黨,朝政呈現喜人之象。這使李信看到了希望。但這時的朝廷內部黨爭激烈,黨派之間,不以朝政為重,唯思清除異己。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頻頻更換宰相,政局動蕩不安。而從天啟末年起,天災年年不斷,旱澇頻仍,飛蝗滿天。崇禎元年,陝北發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開始吃蓬草、樹皮,最後出現了吃死人肉的慘象。為此,農民起義的烈火熊熊燃燒,很快形成燎原之勢。之後兩年,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兩大領袖李自成、張獻忠均投入了農民起義的洪流。 在東北的後金,皇太極即汗位後,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一系列改革,設立六部,創製新滿文,吸收漢族知識分子為自己的事業服務,虎視關內,準備滅亡明朝,取而代之。 內憂外患,使李信內心更加沉重,他一方面鑽研經世致用文學,一方面結交當世豪傑。他英俊瀟洒的風波,淡於功名的操守,下筆千言的文才,飛馬射箭的武藝,很快使他馳名遠近,開封,洛陽之間,李公子之名不脛而走,士人均以結交李公子為榮幸。但在眾多的朋友中,李信認為有大才者只有牛金星、宋獻策二二人。牛金星,字聚明,河南寶豐縣人,與李信一同考中天啟七年丁卯科舉人,但年長李信十多歲。牛金星好大言,通天文、地理,頗好孫子兵法,講古今治亂興亡,隨手拈來,如數家珍。但他有一點不為李信喜歡,即功名心太重。宋獻策,河南永城人,面如猿猴,身長不過三尺,一腿微跛,綽號「宋矮子」、「宋孩兒」,雖相貌奇醜,但周易八卦、奇門遁甲,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堪稱怪傑。他以賣卜為生,雲遊天下,書劍飄零,留心當世治亂,常能道人所不能道,道人所不敢道,李信認為他是當世奇才。牛金星、宋獻策對李信的文才武藝也極為佩服,彼此成為至交。 雖然對於國事深懷憂慮,但作為一個無官無職的舉人,對於如何扭轉國家的形勢也無能為力,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些好事,也算是為朝廷盡一份力,內心也是一種安慰。 崇禎十一年(1637),跑馬賣解的繩技藝人紅娘子雜耍班到杞縣賣藝。紅娘子二十齣頭,正當妙齡,時常穿一件紅上衣,紅上衣與她白晰紅潤的面容交相輝映,加上她藝人特有的矯健身姿,另有一種既不同於大家閨秀,又不同於小家碧玉的獨特風韻。但這紅娘子雖然出身低賤,卻天性倔強,藝高膽大,雖行走江湖,但堅守節操,賣藝不賣身,正所謂「艷若桃花,冷若冰霜」,因此深得同行欽佩,被推為班主。一次,紅娘子在街上表演剛完,杞縣宋知縣的小舅子上前搭訕,用言語調戲,惹得紅娘子心頭火起,上前便打了他一個耳光,宋家家丁一哄而上,企圖將紅娘子抓走。雜耍班夥計也一齊動手,準備拚命也要救出紅娘子,眼看一場惡鬥就要發生。恰好李信經過這裡,問明情況後,便向那個花花公子說了幾句好話,又勸藝人們以大局為重,不要動武,早日離開杞縣。李信是附近幾縣名聲赫赫的舉人,花花公子見李公子出面斡旋,只好作罷。紅娘子往來豫東賣藝,李公子之名早有所聞,只知他文武雙全,仗義疏財,淡於功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李公子那英俊瀟洒的風度,主持正義的豪氣給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位與她素不相識的世家公子競出面搭救她一個繩技藝人,既使她大出意外,更使她的心靈受到震動。 就在讀書交友、深研世事的歲月中,不覺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九月十九,李信到開封探望岳母,順便訪友。朋友們見李信來到,十分高興,便相約補行登高,到禹王台賦詩談心。禹王台相傳為春秋時晉國音樂家師曠審音之處,又稱古吹台。人明後,台後的碧霞元君廟被改為禹王宮,此地便改稱禹王台,是開封文人詩酒雅集之地。這時的禹王台金風蕭瑟,黃葉滿地。談起國事,朋友們忽而慷慨悲歌,忽而痛哭流涕。最後,大家賦詩紀事。李信拿起詩箋,落紙如飛,寫下一首《沁園春》: 登古吹台,極目平沙,萬古欲空。嘆平林盡處,煙村寥落,田疇如赭,零亂哀鳴。我本杞人,請君莫笑,常怕天從西北傾。憑誰去,積蘆灰鍊石,克奏神功?英雄未必難逢,且莫道人間途已窮。幸年華方壯,氣猶吞牛;青萍夜嘯,閃閃如虹。應有知己,彎弓躍馬,攬轡中原慷慨同。隆中策,待將來細說,羽扇從容。 眾人讀罷,稱讚這首詞憂國憂民,氣勢宏大,卻見李信拿起稿子苦笑一下,便撕個粉碎,扔在地上,說道:「近來文思枯滯,未能成篇,諸位千萬不要見笑。」大家想了一下,方才明白他撕稿的原因。 古人云:「國之將亡,必有災異。」到崇禎十年(1637),河南開始出現罕見的旱災、蝗災,接著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早蝗並發,土地龜裂,飛蝗蔽天,百姓逃亡,餓殍遍地。在此種形勢下,李信慨然捐米二百石,賑濟災民,並勸知縣宋子貴免徵田賦。可宋子貴說:「楊閣部(楊嗣昌,時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連連催促,若不征賦,何以供應討賊大軍?本縣錢糧匱乏,只有分派富戶賑災。」可杞縣的富室大戶置若罔聞,一毛不拔。見其他富戶無動於衷,李信揮筆寫下《勸賑歌》,勸各家賑濟災民,流芳後世: 年來蝗苦頻仍旱,嚼嚙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爨絕煙,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摧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成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得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勛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這首歌文詞通俗,風格樸實,寫出了百姓的心聲,所以很快在豫東一帶流傳開來。 饑荒在發展,災民們性命難保,便聚眾找富戶要求助米,由於絕大多數的富戶一毛不拔,見死不救,饑民只好強行搶奪。富戶人家只好找知縣幫忙,知縣立即傳令災民:「速速解散,各找生路,不許借名求賑,恃眾要挾。如有違者,即按亂民嚴拿治罪。」饑民聞訊隨即齊集縣衙前,大叫:「我等無糧,只有餓死,不如共搶富戶,尚有活路。」 知縣束手無策,請來李信商議對策。李信建議說:「請君速傳令暫免徵發,並勸富戶出米,減價糶給饑民,富戶得錢,饑民得米,騷亂便可很快止息。」知縣按李信的建議傳下令去,饑民很快散去,臨走時說道:「我等先回家去,如無糧食,再來不遲。」宋知縣聽得此言,暗道:「李信賑濟災民,買得善名,致使災民聚眾要挾,倘明天再來,如何應付?」想起前兩年李信幫助紅娘子,使自己的內弟白挨了一耳光,自己知縣的臉面都無處放,不如乘機除掉李信,刁民們無人支持,諒也成不了氣候。於是暗中向河南省按察司(明代主管全省司法的機構)舉報說:「舉人李信圖謀不軌,私散家財,收買人心,以圖大舉。恐滋蔓難斷,禍生不測,特此報告,望早捕姦宄,以靖地方。」按察司接到密報,立即傳令密捕李信。宋子貴便在一天晚上捕李信下獄。 李信被捕的消息迅速傳開。李侔急忙到省城開封找關係營救,同時派人送信給已經起義反明的紅娘子。原來紅娘子去年在商丘城賣藝時,被一個惡霸騙到後花園,企圖占她的便宜,她忍著怒火,說自己是良家女子,賣藝不賣身。不想那惡霸日常霸人妻女如同兒戲,根本不聽紅娘子的話,上來便動手動腳,紅娘子無法,一耳光打得惡霸鼻子出血,那惡霸便喊來一幫僕人,將紅娘子團團圍住,聲言一定要抓住紅娘子,打得她乖乖陪宿。紅娘子見事已至此,索性拔出寶劍,結果了惡霸狗命。這時,她的夥計們也沖了進來。一不做,二不休,殺了惡霸全家,放火燒了宅子。接著,便拉起隊伍,造了反。那時,豫東連年大災,百姓沒有活路,便紛紛投奔紅娘子,她的隊伍很快發展到上千人馬。 聽到李信入獄的消息,紅娘子心急如焚,立即點齊人馬,向大家說明李公子蒙冤下獄的情況。部眾早就聽說過李公子是個愛護百姓的舉人,有的人還直接受過他的恩惠,都願意為搭救李公子衝鋒陷陣。紅娘子下令偃旗息鼓,悄悄將隊伍開到商丘西北。另外,派人秘密潛入杞縣城,和李侔聯繫,讓他們在城內做好破城的準備。兩邊都做好準備後,紅娘子將隊伍悄悄拉到縣城之外,亮出「紅」字旗號,聲言為救李公子率眾攻城,城破之後,只殺貪官污吏,開倉賑災,不擾百姓。縣城附近又有一大批百姓加入義軍,於是裡應外合,很快攻破了縣城,救出李信,殺了宋之貴和幾個民憤很大的惡霸,打開官倉,放糧給百姓。 李信出獄後,紅娘子鑒於李信文武雙全,李家特別是李信在豫東威望素著,自己出身低賤,又是外省(河北)人,現在隊伍里絕大多數都是河南人,誠懇地請李信做主帥。李信一再謙讓,紅娘子再次勸說道:「我為了在杞縣一帶號召饑民,誠心推你做主帥。倘若你們兄弟不願做『盜賊』,或者半路上想洗手不於,咱們可以隨時各奔東西,我決不勉強。」 李信沉思紅娘子為救自己長途奔襲,而且現在縣城已破,知縣被殺,即使自己不造反,朝廷也決不會放過自己,事到如今已無後路可退,於情於理都勢在必行。於是拔劍起誓道:「好,我不再推辭。我李信兄弟若中途變卦,賣友求榮,猶如此柱!」聲發劍出,砍在身旁的柱子上,震得灰塵四濺。紅娘子隨即拔出一支箭道:「我與兩位公子同心造反,拯救黎民,倘若三心二意,天誅地滅,鬼神不容,猶如此箭!」說著箭桿一折兩段,投於地上。眾人無不動容。 於是,第二天打出了白地紅字的「李」字大旗。從此,李信結束了他詩酒風流的世家公子生涯,一夜之間變成了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一個首領。 第二天,李信將隊伍帶回故鄉李家寨,召集族人、家奴宣布:所有家奴,不管是否家生,一律發還賣身契,永作自由之身。凡身強力壯、願隨軍造反者,一律發給馬匹;不願造反者,賞給衣物銀錢,各回家鄉。 李信的夫人湯氏,乃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信國公湯和之後,世受明朝國恩,受忠孝節義影響極深,聽李信說要起義造反,立時如五雷轟頂。她勸李信不要造反,要他兄弟倆隱姓埋名,到遠處逃亡。李信告訴她,這種想法,糊塗至極。逃亡在外,天長日久,難免敗露形跡,束手被擒。只有造反才有生路。湯氏回到房中,想自己乃功臣之後,怎能隨夫造反做賊?且自己久處深閨,弱不禁風,不會騎馬,無力步行,造反之後,東征西殺,如何受得下去?思來想去,進退無路,便於晚上房中無人之時上吊自殺。 李信正在安排起義事宜,忽報湯夫人尋了短見,急忙趕到卧室。這時,夫人屍體已被解下,放在床上,但見夫人面色如生,妝台上留下絕命詩一首: 三千銀界月華明,控鶴從容上玉京。 夫婿背儂如意願,仍將後約訂來生。 李信看了詩,想到幾年來的恩愛夫妻竟如此生離死別,兩行熱淚潸然而下…… 由於處在非常時期,李信迅速、隆重地安葬了湯夫人,隨後與紅娘子、李侔商議大事,大家都認為,自己的隊伍兵少勢弱,天長日久便會被官軍剿滅,於是決定率軍西上,投奔在南陽一帶轉戰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自崇禎二年(1629)參加高迎祥的農民起義軍後,由於足智多謀,作戰勇敢,屢建戰功,號稱「闖將」,深受高迎祥的器重,並娶高迎祥之女高桂英為妻。崇禎九年(1636),闖王高迎祥在整厘(今陝西周至)被俘遇害,他被推為闖王,繼續領導起義軍。經過南北轉戰,所部不斷壯大,逐漸成為與張獻忠並稱的兩大農民軍領袖,明廷稱他們為「闖獻」。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寶豐縣舉人牛金星、江湖奇人宋獻策見李自成所部軍紀嚴明,深受農民群眾的擁戴,李自成在眾多的農民軍領袖中顯露鶴立雞群之勢,相繼加入李自成農民軍,牛金星被尊為賓師(沒有官職而受君主尊重的人),宋獻策被拜為軍師。此後,李自成得牛宋二人佐助,如魚得水,所部發展更快。牛宋二人極力向李自成舉薦李信乃當世英才,並拿李信編寫的《勸賑歌》給李自成看,李自成很希望李信能加入義軍,共圖大業。前不久,李自成正準備進攻洛陽附近的幾個縣城,豫東傳來消息說李信被人誣陷入獄,有可能被定為死罪。根據朝廷規定,被定為死罪者,只有經過朝廷核准才能處死,從地方到京城的往返需要一段時間。加上當時抽不出兵力,與牛宋商議後,李自成準備攻破洛陽後揮師東下,破杞縣,救李信。過了幾天,又聽說紅娘子率部攻破杞縣,救了李信,李信兄弟加入了義軍,與紅娘子一起西上來投奔。 李自成聞此消息,喜不自勝,讓牛宋二人寫了一封書信給李岩,命義子、大將李雙喜帶領五百精銳騎兵東下迎接李信、紅娘子。 李信、紅娘子率部從新鄭、長葛問西行而去,第三天黃昏到達禹州神星鎮。第四天早晨,在神垕之西碰上了李雙喜的騎兵,李信開始有些緊張,以為是官軍,等看清了「闖」字大旗,喜出望外,忙與李雙喜相見。李雙喜遞上牛、宋二人的書信,獻上犒軍用的酒肉、銀兩,高夫人還送給紅娘子一副七寶鏤金雕鞍。李信、紅娘子深受感動。 李信與紅娘子、李侔、李雙喜商議之後決定,李雙喜陪李侔率一百騎兵下午出發,日夜趕路,先去謁見闖王,大軍在神垕休息一日,次日清晨出發。在李侔出發之前,李信寫了兩封信給闖王和牛金星、宋獻策。在給闖王的信中,首先表示了對闖王的敬仰,並提出了自己的用兵建議。 李信兄弟還獻給闖王蒙古神駿馬一匹,冷鍛瘊子甲一襲,雌雄魚腸劍二口。紅娘子也獻給高夫人幾件禮物。 三天之後,李信、紅娘子即將到達李自成所在的伏牛山、熊耳山、嵩山三個山脈交接處的得勝寨。李自成聞報,派大將高一功、軍師宋獻策到五十里外迎接。在他們到達得勝寨時,由牛金星陪同,李自成親自出寨門迎接,一見面就緊緊握住李信的手。 李信忙道:「久仰將軍宏才偉略,實恨謁見之晚。承蒙不以碌碌見棄,命雙喜少將軍遠迎於二百里外,高將軍、宋軍師相迎於五十里外,李信受此殊遇,五內感激,非言語可表。」 李自成道:「自成草莽無知,自慚無德無能,承足下不遠千里而至,真令自成受寵若驚。」 李信道:「將軍恩德在人,百姓莫不歡欣鼓舞。是以信與紅娘子、舍弟李侔率眾數千,願效前驅。」 李自成道:「足下龍虎鳴韜,英雄偉略,必能與自成共圖義舉,創業開基。」 李信道:「信才疏學淺,徒有虛名。此後定當竭忠盡智,保將軍蕩平天下,使黎民早解倒懸,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接著,李岩與牛金星、宋獻策暢敘了闊別之情,對殊途同歸很覺確有緣分。隨後談到,為表示與過去的李信訣別,並告別先人、父母,從此一心造反,決定以字為名,改言為岩,名李伯岩,另改字林泉,「保闖王打下江山之後,弟即解甲歸隱,以遂初衷,長作岩穴之士,優遊林泉之下。」 李自成道:「伯岩與伯言字雖不同,音卻是一樣的,不如索性大改一下,單名李岩,叫起來也順口。」李信欣然同意,牛宋也都稱妙。從此,李信改名李岩,字林泉。李侔將人旁去掉,寫作李牟。 接著,李自成便同李岩談起軍國大事。 對這個問題,李岩本早有思考,但為了表示謙虛,沉思一下答道:「目前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固然因為朝政濁亂,官貪吏猾,處處激起民變,但究其根本乃在土地不均,賦稅不平。所以,均田均賦實為開國立業的根本大計。」 李自成、牛金星、宋獻策都稱讚他一語中的。李自成內心道:「看來這位李公子果然名不虛傳。」隨後,擺宴為李岩接風洗塵,從闖王起,牛金星、宋獻策、劉宗敏、高一功、李雙喜、郝搖旗等將領逐個向李岩敬了酒,真誠地歡迎他加入義軍。 在內宅,高夫人與義軍的女將們設宴為紅娘子接風。由於高夫人崇禎十一年在永寧縣救過紅娘子的性命,紅娘子對高夫人感恩戴德。在紅娘子的再三要求下,高夫人收紅娘子為義女,紅娘子行了大禮。隨後又出來向李白成及高夫人之兄高一功行了禮。 當天晚上,李岩把李牟找來,交換對李自成等人的印象。李岩深有感觸地道:「闖王胸懷大志,奮發有為,謙恭下士,待人以誠,自奉甚儉,私德無可挑剔。所部軍紀嚴明,上下一心,文臣武將,人才濟濟,確為歷代起義英雄中罕見人物。我們與紅娘子來投闖王,甚得其所。我近幾年雖然拋棄舉業,涉獵經世致用之書,但十年來足跡不出杞縣、開封,交遊多是社友、同窗,言談不離紙面文章。今日到闖王軍中,一日見聞,遠勝讀書十年。我平日自視甚高,今日爽然若失,恨無真才實學,報闖王知遇之恩。自今往後,你我千萬不可再存往日的狂妄習氣和想法。切記!切記!」李牟點頭稱是。 李岩、紅娘子的隊伍安排就緒之後,高夫人、李自成及牛宋都覺著馬上就要過年,李岩與紅娘子應該早日成婚。李岩夫人已死,紅娘子已經二十二歲,本是大姑娘了。而且他們是患難之交,彼此有恩。李岩文武全才,紅娘子俠骨芳心,天作良緣,珠聯璧合。 高夫人問紅娘子心意,紅娘子心中願意,不便直說,只說憑父母做主。 宋獻策問李岩,李岩說:「闖王與夫人關懷,諸位熱心玉成,使我由衷感激。但弟與亡妻朝夕相處十載之久。內子為我而死,今墓土尚新,實無心思於倉卒問再結新歡。」 李自成道:「林泉此言甚是。但過年之後,將攻打洛陽,打起仗來,便無暇顧及此事,拖延下去,便不知到什麼時候。」 牛金星道:「成大業者不拘小節。事出非常,林泉兄不必過於拘謹才是。」 李岩提出過百日後,再議此事。高夫人提出,不如趁現在軍中閑暇,先行定婚。等打破洛陽之後,再拜堂成親。這個方案大家一致贊成。於是在第二天交換了庚帖,李、紅二人定了婚。 一過元宵節,李自成下令東下攻打洛陽,首先攻破了周圍的幾個縣。接著,包圍了洛陽。為了破除官軍說李自成殺人如麻的謠言,李自成下令:「破城之後,對城中現任文武官員,除率眾繼續頑抗者,一概不殺不捕,只禁止出城。」洛陽城中的福王是崇禎帝的親叔父,平日霸佔百姓田產、妻女,民憤極大,城中的百姓早就盼著闖王的隊伍進城。當劉宗敏、李過率軍攻城時,百姓群起響應,洛陽很快被攻破,福王被俘。闖王進城,下令處死福王,開倉濟貧,洛陽人心大快,人人稱讚闖王的人馬救民倒懸,秋毫無犯,紛紛參加起義軍。 第二天,洛陽城裡群情歡悅,到處燃放鞭炮,慶祝義軍攻破洛陽。李自成在這一天為李岩、紅娘子舉行了婚禮。 因為這是闖王起義以來第一次攻破大城市,殺了親王,又是第一次為高級將領舉辦婚事,大家特別高興,所以酒宴一直到深夜才結束。客人離去,李岩才回到洞房中來。他見紅娘子今日一身紅裝,面如桃花,比平日的英武平添幾分嫵媚,幾分溫柔,比他以前認識的紅娘子更多幾分風姿。紅娘子自三年前第一次見到李岩,便已鍾情於他,當時認為門第懸隔,只是鏡花水月,徒添煩惱。不想滄海桑田,歷經磨難,三年後的今天,有情人終成眷屬,自己成了李岩的夫人,平生心愿已足。 攻破洛陽以後,賑濟十多萬災民是一項重要工作。鑒於李岩起義前曾賑濟過災民,李自成委託他負責賑濟災民事宜。 接受闖王委託之後,李岩按照以前在杞縣時的經驗,把十多萬災民分成一群一群,排列成隊,全城的大街小巷全部坐滿。然後讓每一隊推舉出正副隊長,約束自己的隊不許亂動。一個大的街區設一個放糧點,凡領了糧食的,由正副隊長帶領立即出城。洛陽城裡的災民,領了糧食立刻回家。凡領糧出城的不許再進城,回到家裡的不許再出來,以此防止冒領和重領。城內不許有閑人走動。另抽出部分軍隊維護秩序。這樣,只用了一天時間,便完成了賑濟十多萬災民的工作,既防止了冒領、多領,又避免了別處賑災時饑民互相擁擠踐踏的弊病,忙而不亂,秩序井然。洛陽周圍各縣也照此辦理,迅速完成了賑災工作,總數共有三十多萬人。災民們數年來吃樹皮、吃草根,被餓死者不計其數,今天終於能夠吃上糧食,從內心裡感激李闖王,感激李公子。他們派出代表到闖王行轅,請求闖王在洛陽建都稱王。有的人把李闖王與李公子當成了一個人,甚至有些人只知有李公子,不知有李闖王。 饑民們得到糧食後,感激闖王的救命之恩,便紛紛前來投軍,闖王下令對前來投軍者嚴格挑選,共招收了近二十萬人。闖王的隊伍空前壯大,成為所有起義隊伍中力量最為雄厚的一部。 隊伍壯大了,賑濟災民的工作業已完成,闖王召集義軍將領討論下一步用兵方略。牛金星吸收李岩「據宛洛川收中原,據中原以爭天下」的意見,建議闖王在洛陽建都稱王,號召天下,不要辜負父老百姓的殷望。牛金星的意見得到不少人贊成。但陝西省籍的老將領提出應乘勝西進,入潼關,破西安,以關中為根本,建都西安。會議從下午一直開到傍晚,兩派相持不下。李自成提出晚飯後再議。 李自成注意到李岩、高一功在大家爭論時沒有表態,分明是另有看法,便在散會時拉李岩到院中一僻靜處,徵求李岩的意見。李岩道:「大家意見雖多,都是出於對闖王的一片忠心。我在會上不多說,是因為忽然想起朱升對朱元璋說的九個字,反覆思索起來。」 李自成問:「哪九個字?」 李岩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意思是:鞏固疆土以站穩立腳之處;獎勵農桑以足食足兵;緩稱王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李自成聽完,若有所思地點頭道:「林泉的意思我完全明白了。」 晚飯後,繼續開會。李自成向大家說道:「諸位的擁戴之誠令我感激。經再三考慮,目前我的德威尚不足以服人,稱王太早,不惟無益,反而有害。請暫緩此議。」牛金星接著建議,如不稱王,仿古人先例,可先稱大元帥,在大元帥前加幾個字為美稱,大家一致贊成。牛金星建議稱「奉天倡義神聖文武大元帥」,李自成斟酌後刪掉「神聖」二字,決定用「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的稱號。最後宣布,成立健婦營即娘子軍,由紅娘子統帶,隨後散會。 經過與高級將領商議,李自成決定揮師東下,奇襲開封。因為開封是河南省會,戶口百萬,商業繁華,富裕超過洛陽十倍以上。如能攻破開封,政治上可以擴大影響,軍事上可以使河南的官軍群龍元首,經濟上可以獲得極為豐厚的給養。但進攻開封也有不利之處。開封原為北宋都城,城池異常堅固,建藩開封的周王朱恭枵是有名的賢王,平日禮賢下士,素得民心。洛陽被攻破後,朱恭枵發散府中積金,大募壯丁,加緊了操練和防守。對這些,李自成已做好了思想準備,但對外揚言要從武關人山西。 二月初八夜晚,李自成下令大軍開拔。在百姓們的支援下,大軍到處,勢如破竹,相繼攻破鄧州、內鄉、鎮平、唐河、泌陽等州縣,浩浩蕩蕩向開封進發。在此期間,張獻忠的農民軍攻破襄陽,殺了襄王,大學士、督師楊嗣昌畏懼自殺,明朝的大勢已去。 按照闖王的部署,李岩隨闖王進攻開封,紅娘子隨高夫人留守伏牛山,李岩與紅娘子依依而別。紅娘子因為李岩沒有真槍真炮地打過仗,在得勝寨時時為李岩兄弟的安危擔驚受怕,但作為首領又不能對別人說。這次進攻開封由於開封防守嚴密、李自成左眼中箭受挫,大軍很快撤回伏牛山。紅娘子見李岩兄弟平安歸來,心裡的石頭才落了地。 大軍回到伏牛山後,李白成繼續招兵買馬,加緊訓練新兵,整頓軍紀,積極準備再攻開封。七月底,另一支起義軍首領羅汝才因同八大王張獻忠合作不愉快,率部眾20萬人馬來投奔李自成,李自成授羅汝才以「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的稱號。他與羅汝才商定,待秋天天氣涼爽,合兵五十萬再攻開封。到了八月底,張獻忠因在勛陽被官軍打垮,帶領剩下的一千人馬來找羅汝才,羅汝才急忙來請示李自成,對張獻忠如何安置。 張獻忠在崇禎八年(1635)李自成兵敗去投奔時,聽從軍師徐以顯的建議,知李自成日後定會成為與他爭天下的勁敵,曾密謀暗殺李自成,合併他的部眾。由於有人向李白成告密,李自成才得逃脫。對於這件事,闖營將士一直引為奇恥大辱,發誓「不報此仇,誓不為人!」現在,張獻忠送上門來,正是報仇的好機會。況且張獻忠為人反覆無常,曾經投降過官軍,殺他有的是罪名。但張獻忠與羅汝才是結拜兄弟,殺了張獻忠,可能嚇跑羅汝才,眼下削弱自己的力量不算,以後其他小股義軍也不敢再來投奔。 為了決定這一問題,李自成再次召集眾將開會。在會上,那些追隨闖王多年的將領紛紛發言,幾乎一致要求殺掉張獻忠,形成了一邊倒的局面。牛宋李岩都沒有表態。 散會後,李自成送李岩出寨,單獨徵求他的意見,李岩道:「我想起三國時曹操與劉備的故事,值得闖王深思。當時,左右的人都勸曹操殺劉備,以免後患,只有郭嘉勸他不要殺劉備。郭嘉說:『主公起兵後,為百姓除暴,推誠致信,招攬俊傑,天下英雄紛紛來投。劉備有英雄之名,今兵敗來投,若主公殺了他,便落下害賢之名。日後,有智謀的人心生疑慮,離開主公,主公與誰平定天下?殺了劉備雖除了後患,卻丟掉了四海的敬仰,請主公三思而行。』曹操聽了郭嘉的話,立即替劉備添了人馬、糧食,命劉備到沛縣收拾殘部,牽制呂布。」 李自成聽李岩說完,稱讚道:「林泉確是善於讀書,將古比今,我列這件事已經想定了。」 第二天,李自成力排眾議,擺宴歡迎張獻忠,還送給張獻忠五百騎兵,另外將一斗谷、瓦罐子兩支隊伍將近兩萬人馬也撥歸張獻忠節制,條件是張獻忠要打李自成的旗號,到鄂東和江淮一帶去牽制官軍。 李自成以德報怨。不殺張獻忠,反而資助他兵馬這件事,令張獻忠、羅汝才及他們的部眾特別感動,從內心深處佩服闖王高瞻遠矚,胸懷如海,確有創業之主的氣度。這樣三雄聯合,壯大了義軍的力量,也提高了闖王的聲威。此事傳到遠在他省的義軍,也令他們敬服,這對闖王隊伍後來的迅速壯大起了極大的作用。 到了九月,李自成率闖營、曹營人馬約五十萬大軍東下,在項城大敗明朝新任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保定總督楊文岳,傅宗龍被俘,自殺而死。接著又揮師西向,攻下豫南重鎮南陽,殺了唐王。 十二月九日,李自成命大軍分成數路,浩浩蕩蕩向開封進發。沿路百姓夾道迎接,有的地方的百姓殺了知縣,打開城門,迎接闖王。李自成聞報,內心非常喜悅。 臘月二十四日,大軍到達開封城外。經過三天準備,從臘月二十七開始攻城,由於城內周王、河南巡撫嚴命督戰,義軍猛攻,官軍死守,戰鬥極為激烈,雙方傷亡都很重。 正月十四那天,雖然城牆被炸開,奇怪的是磚頭石塊都向城外飛,又砸死很多將士。李自成認為是天意在保護開封。這時,細作回來說,左良玉的十萬大軍已到杞縣,李自成怕受到夾攻,下令撤離開封,開往偃城。 這時,新任陝西、三邊總督汪喬年奉旨前來進剿李自成軍,駐兵襄城,計劃與左良玉夾攻李自成。汪喬年前不久曾奉崇禎帝密旨,掘毀李自成家的祖墳,以破壞他家的風水。李自成聞報大怒,突然甩開左良玉,揮師包圍襄城。左良玉乘機退回湖廣境內。經過三天攻打,二月十七日破城,李自成殺死了仇人汪喬年,人心大快。在幾個月內,李自成破洛陽,攻開封,殺福王,又連殺傅宗龍、汪喬年兩個總督,聲威大振,如日中天。 攻破襄城後,李自成將人馬駐紮在偃城漯河旁邊,操練人馬,準備進攻商丘。 不久,細作來報,在陳州一帶轉戰的起義軍首領袁時中有意來投奔闖王。 袁時中為河北大名府開州人。崇禎十年起義,現有人馬二三萬人,軍紀較嚴,愛護百姓。牛金星、宋獻策建議闖王對袁時中以誠相待,使袁時中成為闖王麾下的一員戰將。牛、宋講完,李自成徵求李岩的看法。 投奔闖王后,李岩自覺比牛宋後到,且自己是牛宋推薦的,所以議事時,從不搶先發言,以示無爭功之心。現在見聞王問到自己,便侃侃而談道:「闖王的將士,多數來自西北。現在有一部分河南將士,還不算多。袁時中雖系大名府開州人士,可近幾年多在豫皖交界轉戰,成為一方義軍領袖。倘若他能誠意歸順,對河南、河北與皖西眾多義軍領袖頗能號召。泰山不厭細壤,乃成其高;江海不擇小流,乃成其大。我們對袁時中應該優禮有加,使他心悅誠服。這樣,天下豪傑紛紛來投,闖王麾下乃能文臣如雲,武將如雨,定鼎中原,立國開基。」 李自成聽罷,高興地說道:「林泉一番話,已將道理講透,今後不管何方豪傑真心歸順,我們都來者不拒,以誠相待。」 李自成於是熱情接待了袁時中部眾。 三月二十七日,李自成率大軍包圍商丘,二十八日開始攻城,第二天,商丘被攻破。商丘為歸德府府治,共轄一州七縣,為豫東重鎮,曾經是宋朝的「南京」。天啟末年以後,河南大部分地區鬧災,戰亂頻仍,只有豫東比較太平,故歸德府特別富庶。攻下商丘後,軍需物資得到了充足的補充,接著,就對商丘城是守還是拆,李自成再次召集眾將開會。 作為本地人,李岩這次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商丘富庶繁華,城牆高大堅固,為豫東重鎮。得城而不守,失百姓亂久思治之望。我軍以五十萬之眾,經長久準備,此次定能攻破開封。一旦攻破開封,就應設官分治州縣。另分兵一路,由商丘進兵江淮,略地徐、碭,則漕運截斷,北京坐困,南京震動。闖王可以立定中原,虎視八方,經營天下。」 宋獻策深知闖營陝西籍將士鄉土之情極重,及時提醒李岩道:「下一步如何?如何進兵關中?」 李岩趕快繼續講:待河南大局粗定,即分兵兩路:一路由靈寶人潼關,一路由鄧州、商州人關中,攻佔西安,再派一支人馬渡黃河北上,騷擾畿輔,為大軍進攻北京作準備。 李自成知道李岩的方略很有道理,但可惜他有難言之隱,目前無法實施。他的難言之隱是:羅汝才與他合兵以來,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兩軍聯合以來,對戰利品一直是「闖六曹四」分成,如設官分治,羅汝才將分得一少半地盤,這對闖王將來統一天下將成重大隱患。他計劃攻下開封后,剪除異己,然後再設官分治。但他不便明說,使用眼色徵求牛、宋二人的意見。 攻破洛陽以來,牛宋二人在闖王左右,地位日重。李岩因是豫東將士首領,時常操練人馬,常常不與闖王住在一起。他本性澹泊,不象牛、宋二人醉心事功,除非闖王召喚,很少追隨闖王身邊。所以牛宋二人的重要性在李自成心中,遠比他重要。尤其牛金星,另有私心,他知道李岩深通兵法,有過人之才,不願李岩有更多的建樹,超過自己。他接著說道:「林泉之見,在平時實為上策。目下大元帥縱覽時局,不欲分兵,以免受制於敵。故林泉的方略稍緩再議。」李自成點了一下頭,遂決定扒毀商丘城牆,大軍向開封進攻。 在朱仙鎮,李自成大敗援救開封的左良玉,使左部全軍覆沒,左良玉與部將換了服裝,逃回襄陽,撿了一條命。打敗左良玉後,李岩建議李自成乘朱仙鎮大捷餘威,抓住戰機,派一員大將窮追左良玉,不等左良玉喘過氣來,佔領襄陽。他分析說:「襄陽扼南北咽喉,襟帶江漢,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佔據襄陽即可以爭奪中原,拱衛皇陵(嘉靖皇帝的父、祖墳墓都在襄陽之南二百里的鐘祥),屏藩武昌。然後,將襄陽與南陽連成一片,第三步再經營鄖陽。如此,則我軍進可攻,退可守,將立於不敗之地。」 但李自成不肯採納,可惜李岩的一著妙計,又作罷論,寶貴的戰機白白喪失。 五月二十四日,闖曹大軍又抵開封城下,再次包圍開封。這次圍攻開封,李自成總結了前兩次的教訓,採取「圍而不攻」的戰略方雙,待其糧絕坐困。 這一招果然奏效,到了八月,開封城中糧食被吃光,開始出現人吃人的慘象。官兵因飢餓而戰鬥力大減。 進入九月,開封城中白骨如山,斷髮滿街。到了中旬,李自成開始準備攻城。不料這時的黃河因從八月至九月陰雨連綿,河水暴漲,於九月十五日在開封之北決口,大河橫流,排山倒海,遠遠低於河床的開封城遭受「滅頂之災」,轉眼之間成了澤國,圍城的農民軍特別是城中的老弱居民被淹死者不計其數。周王及其家屬、河南省的官員因逃離及時未被淹死。從五代以來就富甲中州的汴梁古城一夜之間被洪水吞噬,埋於泥沙二丈以下,宏偉的周王府只剩下殿尖露出水面上。 黃河決口之後,李岩奉李自成之命率領所部人馬及其他會水的人馬近六千人進行援救工作,搶救了許多婦女兒童。 開封被淹後,李自成按照李岩當初之計,揮師西上,大敗明三邊總督、督師孫傳庭,攻佔了南陽。孫傳庭敗回西安,緊守潼關,上疏請罪。接著,李自成又南下攻克汝寧,生俘保定總督楊文岳、汝寧知府傅汝為,楊傅因拒降被殺。接著由豫入楚,在樊城再次打敗左良玉,包圍襄陽。經三日夜激戰,於十二月四日攻克襄陽。此後,大軍南下,勢如破竹,連下光化、谷城、夷陵等州縣,殺得湖廣巡按宋一鶴全軍覆沒,自縊而死,義軍於十二月二十八日佔領了武昌。 過年之後,攻佔承天府。這時,明朝在中原的精銳部隊已大部被李自成消滅。於是在三月初,李自成設計殺掉了與他同床異夢的羅汝才及左金王、草里眼等,兼并了他們的部眾。為了號召天下,李自成接受牛金星、宋獻策的建議,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設內閣、六政府(六部)。消息傳出,老百姓歡欣鼓舞,大江南北,官軍將士人無鬥志,大部棄城而走。 對於下一步的用兵方向,李自成召集全體將領進行討論。牛金星提出先取金陵,宋獻策提出直搗燕京,大家形不成一致意見。這時,參軍顧君恩起身說道:「金陵地居下游,雖易攻,失之過緩。直搗燕京乃行險僥倖,萬一不勝,則退無所歸,失之太急。關中乃大王桑梓之邦,百二河山,天然險要,誠宜先取之,建立基業,然後旁掠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待山西底定,然後用全力進取京師,庶幾進退戰殺,萬全無失。」 李岩聽完,鼓掌稱讚:「參軍之見,棋高一著。目下孫傳庭在陝西,秣馬厲兵,預備固守秦關,而朝庭連降嚴旨,催其出兵,趁此兵將不習之時,一鼓可以殲之。若再遲延,待他的兵馬訓練熟悉,那時便難著手了。」牛金星、宋獻策等齊聲贊成。李自成遂下令先入關中。 這時,李自成的隊伍越發聲勢浩大,由楚入豫,沿途人民迎接,長驅直入,於十月攻破潼關,殺死明三邊總督孫傳庭。十一月,攻破西安,秦王朱存樞投降。李自成又派兵攻取甘肅、寧夏等地。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接受部眾擁戴,在西安正式宣布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改西安為西京。調整和加強了中央政權機構,以天祜殿為最高行政機關,封牛金星為天祜殿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封宋獻策為軍師。添設六政府尚書。設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大封功臣。李岩被封為武將中二等的制將軍,祥符伯(第一等為權將軍,如劉宗敏等)。可見,李岩的地位在進一步下降。 二月,李自成乘勝出關,進攻山西。李自成於正月初八攻克太原,山西巡撫蔡懋德自縊而死,晉王朱求桂投降。此後,李自成兵分兩路,一路由故關(今河北井陘西南)、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北上。李自成親率主力經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北上。這時,明軍已聞風喪膽,大順軍除在寧武關遇到頑抗外,進展極為順利。三月十五日,京師北方門戶居庸關守將唐通、杜之秩迎降。十七日,大順軍包圍北京。十九日,北京城被攻破,崇禎帝弔死煤山,李自成率大順軍進入北京,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的朱明王朝至此結束。 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事業到達了鼎盛階段。令人惋惜的是,卻從此開始走了下坡路。 李自成從崇禎二年起義以來,至此渡過了十五年的戎馬生涯。那些骨幹將領也大多追隨李自成九死一生,奮戰了十多年。進入北京以後,大臣文如牛金星,武如劉宗敏,絕大部分人都被明朝滅亡、佔領北京的巨大勝利沖昏了頭腦,一心在北京城裡搶奪勝利果實。牛金星忙於籌備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催促李自成儘快即位。他身穿玉帶藍袍,坐著八抬大轎,招搖過市,得意洋洋,往來拜客,遍請同鄉,儼然是一位太平年月的宰相。而武將之首的劉宗敏,不去掃蕩明朝的殘餘部隊,卻一心在北京拷打明朝大臣,逼他們獻送金銀。其他將領也紛紛住進顯宦府第,聽歌觀舞,搶佔美女。劉宗敏就先把明末名妓,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搶在手裡。上行下效,剛進城時,大順軍士兵的軍紀尚嚴,時間不長,軍紀便開始敗壞,出現搶劫民財、姦淫民女的現象。 在山海關的吳三桂聽說父親被逮,家產被抄,連忙率山海關守軍來投誠。走到半路上,聽說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遂決定投降後金,借後金的兵力向李自成、劉宗敏復仇,這就是著名的「衝天一怒為紅顏」。 這時,李岩表現出非凡的政治頭腦和軍事才能,他憂心忡忡,立即向李自成上疏,提出四條建議: 一、掃清大內後,請主上退居公廠。待工政府(工部)修葺洒掃,禮政府(禮部)擇日率百官迎進大內。次議登極大禮,選定吉期,先命禮政府定儀政,領示群臣演禮。 二、文官追贓,除死難歸降外,宜分三等。有貪污者發刑官嚴追,家產入官。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贓既完,仍定其罪。其清廉者免刑,聽其自輸助餉。 三、各營兵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聽候調遣出征。今上方登大寶,願以堯舜之仁自愛其身,即以堯舜之德愛及天下。京師百姓熙熙嗥嗥,方成帝王之治。一切軍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 四、吳三桂興兵復仇,邊報甚急。國不可一日無君,今擇吉已定,官民仰望登極,若大旱之望雲霓。主上不必興師,但遣官招撫吳三桂,許以侯封吳鎮父子,仍以大國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廟,俾世世朝貢,與國同休,則一統基業可成,而干戈之亂可息。 李岩的建議從政治、軍事、戰略、策略各方面都是完備的,提出了急需所決的重要問題。但遺憾的是李自成對這個奏疏反應很冷淡,並不付諸實行,白白錯過挽回錯誤的機會。 不久,吳三桂與後金聯軍打下了山海關。消息傳到北京,李自成才感覺事情的重要,連忙召集眾領商議,他先派劉宗敏,後派李過出征,他們都貪圖北京城裡的舒適生活,推辭不肯出征。但軍情急如火,李自成只好御駕親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六萬軍隊匆忙離京。四月二十二日,大順軍在山海關一片石遭到吳三桂與後金軍的夾擊,大敗而回。二十六日,回到北京。 這時,吳三桂與後金的聯軍人關而來。二十九日,李白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撤離北京,奔向陝西。 軍事上的失敗導致了明朝降官及各地地主的叛亂,河南各地的叛亂事件不斷發生。到了山西後,李自成招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李岩奏道:「目下我軍銳氣正失,一時難與清兵爭鋒。陛下暫時只好固守秦、晉兩省,不使清兵越雷池一步。然後休兵養馬,再圖恢復。惟河南文武系新附之眾,大半皆不可靠。臣願親回杞縣一行,暗中招募中原健兒,先據開封,再乞陛下假臣以便宜特權,以臣之力,足以控制中州,使清兵不入河南一步。然後萃集西北兵力,大張撻伐,則滿洲胡騎不難逐出關外!」 李自成一聽大喜,說道:「卿能如此,真不愧社稷之臣!」隨即傳旨:進祥符伯李岩為祥符郡王兼督河南全省兵馬大元帥,賜尚方劍,節制文武,准其便宜行事,朝廷不加遙制。 李岩叩首謝恩,退了出去,與紅娘子、李牟收拾兵馬,準備起程。 當天晚上,牛金星求見李自成,屏退太監奏道:「李岩厚貌深心,文武兼資,非等閑可比。今見陛下大勢已去,實欲趁機脫離,自己另圖大事。何況李岩素得河南人心,百姓知有李岩,不知有陛下。今一旦假以大權,無異縱虎歸山。臣料李岩今日一去,不但此後不為陛下用,誠恐天下又多一勁敵。離京之時,李岩曾對人說,『十八孩兒主神器』,恐怕另有一姓李之人當為天下主。他如此說,其狼子野心,豈不是昭然若揭?不如趁早除去,免留後患。」 聽完牛金星的話,李自成越想越覺得李岩去河南後果可怕,便命牛金星設計除掉李岩。 隨後,牛金星口稱奉旨為李岩兄弟餞行,請李岩、李牟赴宴,李岩兄弟剛坐下,甲士突起,亂刀將李岩兄弟殺死。可憐李岩兄弟忠心耿耿,卻落得如此下場! 李岩死後,文武大臣見李自成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紛紛離開。第二年正月,李自成也在湖北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死。 以李岩之文韜武略,超人品格,本來可以對李自成的事業起更重要的作用,卻不料李自成千慮一失,聽信牛金星的讒言,將赤心赤膽的李岩殺死,李自成也很快失敗被殺,使清朝入主中原達三百年,讀史至此,不能不使人沉思歷史教訓,一灑同情之淚。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懷揣10塊錢獨闖澳門,如今坐擁數百億家產,95歲的他傳奇還在繼續
※[轉載]《一個知青的中醫夢〔三〕蛇法傳奇》
※唐詩傳奇:邊塞詩人岑參寫得最好的十首詩
※被眼鏡王蛇咬8次不死 傳奇「斗蛇人」這次終失手
※5屆影后,終身未婚,2個兒子,這個美到無法形容的女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
TAG: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