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聯講座

對聯講座之一如何講授對聯春節前有介紹對聯學習的想法,所以過節時也就比較留意各處張貼的春聯了,發現有些人家把春聯上下聯貼反了,同時印刷的春聯雖然看起來漂亮,然而缺乏生氣,千篇一律的句式,沒有當下的氣息,更缺少啟迪的對句,加之現代樓居室的家門,完全是西方的模式,沒有給春聯留下張貼的餘地,勉強張貼,不是堵了鎖孔就是堵了門鈴開關,黑乎乎的樓道,再陪襯上無數牛皮癬廣告,雅意早已蕩然雲外。因此上說,對聯不僅包含深刻的文學美,更包含建築美、環境美、心靈美。其形式上的對稱、端正、寓意,再結合字跡優美,給人以中道之啟迪,同時要求我們的建築也配合這種美,更要求從對聯中穿過的人也能具備這樣的心境、品德,用真心吞吐春風,用雅意聆聽祝福,用禮儀對待長輩,過好一年一度的佳節,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美的教育嗎?痛定思痛,今天我們有責任把中華民族的子孫從西方偏置一邊的建築中解救出來,讓大家以正心面對世間,我想對聯知識的介紹與學習也許是一個比較好的敲門磚。對聯學習如果讓一個接受多年現代教育模式的成人學習,無論資質如何,都有一定難度,因為頭腦里太滿,從內心深處有排斥感。如果讓一個懵懂小童來學,也無論資質如何,經過有效培訓,適時熏陶,大多都能有所成就,至少也能感悟一二,因為他們頭腦空空,隨師而進,所向無敵。那麼怎麼樣授課哪?啟蒙階段人類的啟蒙都是站在古人的肩上,而不是一切從零開始,因此誦讀祖宗為我們準備的《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是學習對聯最好的傳統啟蒙教材,在這裡我們推薦丁慈礦老師《晨讀對韻》,其脫胎於《笠翁對韻》,很適應現代學生。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據此,熟讀對韻,自然而然就入門了。老祖宗以大量的實例告訴我們,童蒙正確誦讀是一個人學習的必要過程,而且十分重要,這些朗朗上口的經典,不僅包含文字美,更包含了文化美,其語言簡單,而寓意深刻,長期熏陶,使人對社會和認識有深刻而正確的見解,早日達到內外兼修式成熟。就像《三字經》,其實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大綱,《弟子規》就是中國傳統禮儀規範,《百家姓》、《千字文》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對自然、社會的正確認識。面對現實,說實在我們的現代啟蒙教育是很大的軟肋,也就是造成小孩子式的大學生的原因之一吧!誦讀意義對於啟蒙誦讀,往往褒貶不一,活學活用與死記硬背是所有老師很難把握的兩個方面,然而啟發誦讀、強記強背,也是教學和學習的必要階段,一個什麼都不願記的人,肯定不可能做學問。最近讀了《教師人文讀本》,深深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是人格的錘鍊過程,是靈魂的再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在嚴格要求的過程中,關鍵不要讓學生生厭倦之心,要根據學生的情況、環境、天氣等因素及時調整方法,讓學生能感受學習的重要和美妙。同時結合所配的字詞練習,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理解字詞在組合過程中的情趣和妙用,從而進一步體悟所背誦的內容。當然必要地作業還是要布置的,人都有惰性,誰都喜歡睡懶覺,只有那些樹立一定理想的人才可突破自身的惰性,所以講故事也是必要地,能給人以模範。記得自己上初中時,老師給我們講陳景潤的故事,所以學習數學時,不知天昏地暗,感覺有無窮的力量。授課過程對於小學生嚴格按教程進行,開始以誦讀為主,進行必要的字詞訓練,讓孩子找到那種感覺,貴在適時啟發,啟悟學生的靈感,開發學生的靈性,講一些淺顯易懂而富有哲理的故事,增加課程的趣味。對於中學以上的學生或成年人,首先要上一節準備充分的「宣傳課」,讓其明白對聯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並感受其中的妙用,以提高興趣為主,然後指一條如何自我「揣摩」入門之路,建立一個興趣小組或團隊,進行交流和碰撞,然後明白、啟悟。當然學習對聯的方法和其它一樣,法無定法,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創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關鍵要抓住那個宗。第一節課自然要輕鬆、愉快,並有所得。在誦讀對韻時,要適當降解,有些簡單的字詞讓學生自己講,特別是讓學生感覺到什麼是「韻」,同時注意【麻韻(a)】的特點,還要讓學生體會什麼是「對」,並注意對仗的特點,為下面做練習做好準備,否則練習結果將亂七八遭。做練習時,最好老師先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從模仿中體會其中的含義。優秀對聯的創作大都有明顯的時空觀,所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後的抽象能力,是非常重要,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地磨合和熏陶。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始階段,少講多練,知識性應該放在後面。練習二重在訓練字對字是怎麼回事,一定要注意字的發音與音調,為後面的平仄訓練做好準備,所以要注音。練習三重在訓練片語對片語,一定要注意詞性和聲調。練習四是練習三的繼續,進一步體會「對」的含義。練習五重在體會詩詞中的對句,可以讓學生隨機舉例,先不講平仄,只要求對仗就可以了。至於第六練習所涉及的情景,應該根據自己所授課的情況隨機改變。作業是為了加深訓練,對句的答案往往是有規而循,但不唯一,是開放和發散的,是培養學生循規而不死守,依道而僵化的思維方法。如果您能夠將所作答案及感想發到wanghuyi6@163.com中,我將告訴你相對準確的答案,並共同暢遊傳統文化的寶殿。上課練習:一、丁慈礦老師主編《晨讀對韻》之麻韻(a)天對地,室對家,落日對流霞。黃鶯對翠鳥,甜菜對苦瓜。狗尾草,雞冠花,白鷺對烏鴉。門前栽果樹,塘里養魚蝦。有時兩點三點雨,到處十支五支花。優對劣,丑對佳,肅靜對喧嘩。光明對黑暗,謹慎對浮誇。蘋果臉,葡萄牙,異卉對奇葩。知音存海內,朋友遍天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二、對對子,一個字,每個對子爭取對兩個字,並注音。松海雨紅雲瓜月馬三、兩個字青松大海春雨紅花白雲木瓜冷月河馬四、根據詞義連連看園月 春風賞雨 凌雲擊水 聽風冬雪 虹橋根據自己的觀察進行組對月台 斜陽六、根據文廟大門的主要景色組對下馬石欞星門三橋泮池七、家庭作業:一、 背誦《晨讀對韻》。二、 根據家裡的情況,對出下列物品,並嘗試作對聯和詩。例如(老師隨機所作):鞋步人生路,燈照學子心。衣暖雪中子,傘遮雨里人。飯鍋煮辛苦,餐桌擺甘甜。鞋( ) 桌( ) 燈( )……電視( ) 大米( ) 父親( )……三、讀一讀,猜一猜,下面第一副對聯中隱藏著一個什麼字?第二副對聯中包含一個什麼成語?戶外兩竿竹葉室內一片陽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思考:1、 老師認為「對世間萬物發至內心的真愛,是寫詩作對的前提」,請體會一下愛鵝和愛吃鵝的感覺?2、「初唐四傑」除駱賓王以外還有誰?對聯講座之二如何感悟對聯春節以來很少看電視,就連春節聯歡晚會也沒看,一方面是電視機被她們娘倆「霸佔」,另一方面是丈人歿後才兩周年,還有家門堂弟去年不幸離我們而去,甚是悲哀感嘆!昨天晚上咳嗽睡不著,看看電視,正好是【舒乙:趣品北京歷史名園】,舒老是老舍先生的兒子,其知識淵博,認識深刻。舒老把自己所見所聞和超然理解,令現場觀眾與我大開眼界,通過聆聽我們明白「欣賞一個城市,除了城市建築、博物館,為什麼還要看園林?如何從北京園林中品味出歷史、文化與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文化學者舒乙,從『石頭、亭子、山水』,與您一起分享北京歷史名園的絕妙!石頭如何承載歷史?頤和園的巨石『青芝岫』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亭子如何體現文化?北京北海公園有多少座亭子?亭子里寫有多少首詩?紛繁浮躁的當下,如何在山水園林中尋找到寧靜與從容?」在講談過程中,舒老特彆強調那些刻在石碑、石亭上的詩詞對聯,讓這些自然之物煥發了永遠長存的生命,陶冶著一代一代後來人。然而,令我們惋惜的是,由於當代教育的功利化,詩教幾近皮毛,為了對付考試,拚命背幾十首詩,好一些的背幾百首。我女兒由於在輔延上的小學,進過國學班,雖然背誦過許多經典,也熟背兩百多首詩,上大學後不知在心裡還留了幾首,據她說,初中高中階段有幫助,考試默寫容易一些。所以朋友問我背誦詩詞有什麼用,我也用女兒的事例,功利的說「上初中後,數理化等理科成為主攻目標,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背誦詩詞與經典,而現在考試也有一定的詩詞內容,為了對付考試必須在小學階段加大孩子的背誦。另外詩詞對還人格的培養和審美觀的養成也很重要……」大多數家長也許對後面更重要的部分不太感興趣,因為自己童蒙時也沒背多少首詩,不是也考上大學,如今也好好的,甚至比我這個整天講詩教的數學人日子過得好的多。對於我的女兒來說,今後的歲月還很漫長,但願她能在日後的時光里,能夠想起某一首詩,來啟迪自己的思想,來化解生活的難題,來飛越生活的難關,如果她還想學,家裡有的是書,還有這個「半吊子」的「數學詩人」做後盾,也許哪一天她能看到這段,能體會到此時此景中父親的情懷,但願是在她三十歲時,因為那時我也快退休了,他也有子女了。我的古典詩詞啟蒙大概是在1976年,在舅舅那兒看到《毛澤東詩詞選》,讀了一遍,雖然對詩詞的概念還很很模糊,但隱隱約約已經感覺到詩詞的魅力。一直想找詩詞的源頭,後來在同村一戶被化為「富農」的人家,發現繁寫體《唐詩三百首》,甚為興奮,與家門小叔(年齡小我兩歲)一塊用幾天時間抄完,後來在寫作文時也編寫順口溜式的詩,贏得了語文老師對作文的好評,激發了自己寫作的激情,初中畢業考試時的作文好像是滿分,被抄寫在學校黑板上,令我至今心裡暖洋洋的。後來的專業學數學與計算機生涯,讓我離詩越來越遠,再後來到女兒上小學,借著輔延背誦經典的春風,與女兒比賽背詩,我甘拜下風,讓她興奮地背誦。講這些的目的是,如今的社會文化環境來之不易,希望大家珍惜。例如當時連「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的名稱都沒有聽過,由於「913」事件的影響,一年級的書被上面收了,把《老三篇》當作啟蒙教材。同時詩教不只是子女的事情,是家長事情,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昨天在網上看到張國立與夫人鄧婕,去接因涉嫌聚眾吸食毒品而被順義看守所行政拘留的兒子張默,鬍子拉碴的老張與黯然傷神的老鄧,其在影視中的風采蕩然無存。在此,我對兩位及其兒子表示同情,兒子到這種好壞不分的地步,父母自然有責任,然而我認為更大的責任是我們的社會,特別是我們當下這種種草坪式的教育模式,以及完全功利化的教育內涵和社會風氣。當下對美的教育應該說嚴重缺乏,啟蒙時的美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詩教,試想對於「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或「生有光輝昭日月,死留正氣壯山河。」爛熟於胸的年輕人,做事自然就明白孰是孰非。講來講去只有一句話,就是莫要錯過啟蒙時的美育,用現在的話說「早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當然進行過美育啟蒙的人就一定在今後生活中不犯錯誤呢?那未必,但可以說沒有進行這方面啟蒙的人,肯定會粗陋,犯錯誤的概率就大一些。我們通過做對聯、賦詩,來提高對社會、人生的正確認識,從而感悟生命的真諦。授課方法本課基本方法與第一節相同,作為老師關鍵要掌握學生的特點,讓悟性高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在教學過程中要一視同仁,鼓勵、啟迪和糾正要充分結合起來。對於一些對字詞錯誤的理解,要馬上糾正,不可將就,要迅速亮出正確之劍;對於一些暫時還難於理解的詞句,不要急,可以留給學生思考和遐想的餘地。先複習上一節,檢查誦讀情況,再進行本節第一部分誦讀,注意誦讀時的快慢和韻律感,同時尋找「對聯」的感覺。第二題,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句式正確就可以,不要狹定答案。第三題,不僅要注意對詞,還要注意對字。第四題,進一步體會字詞相對的含義。猜猜看,有點猜謎語的感覺,其實許多謎語就是來自對聯,甚至作對聯就有一些猜謎的感覺。第五題,欣賞先輩對聯,體悟「對」在何處?「聯」在哪裡?適當解釋其中的含義。第六題,就是現場發揮題,看到什麼,找出相應的東西及其名稱,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此不要拘泥於所列例子。作業重要在誦讀,通過給對聯瘦身和斷句練習,明白古漢語之妙處。思考題主要是對大孩子的,有能力的要讓其寫一段論述,來拓寬思路。雖然至今沒有人給wanghuyi6@163.com信箱,但我還要做下去,這是我對天地的一點拳拳之心。本節課堂練習題:對聯輔導與練習之二一、丁慈礦老師主編《晨讀對韻》之歌韻(e)萍對藻,菊對荷,黃豆對青稞。桃枝對柳葉,放鶴對觀鵝。小夜曲,大風歌,瀲灧對嵯峨。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遮。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勤對懶,儉對奢,瑣碎對繁苛。冰清對玉潤,地利對人和。行踽踽,笑呵呵,欣賞對吟哦。下筆即千字,讀書傾五車。生有光輝昭日月,死留正氣壯山河。二、請把下列春聯所缺少的字補充完整。nèn春回大地寒盡桃花嫩冬去山明水秀福滿春歸 新鳥語花香三、對對子光明長短青山蝴蝶跳舞梧桐明月桃子白果四、根據詞義連連看水面 三峽四海 熊貓狼狗 湖心根據自己的觀察進行組對組詩魚父 文豪武士 牧童六、根據文廟大成門前的主要景色組對香樟樹芙蓉花大成門瓦將軍七、家庭作業:四、 背誦《晨讀對韻》。五、 根據家裡人員的姓名,作嵌字對,把姓名嵌進去。例如(老師隨機所作,贈文廟朱士福主任):士為世間擎天柱 福是自性善德行六、給下面春聯瘦身春風春色春雨春光遍地春景如畫新歲新歌新人新事各方新姿若潮思考:2、 如果把四大名著中的對聯詩詞拿掉,會產生什麼結果?2、分析一下下面三首詩的特點(寫虛還是寫實),請說出作者,並模仿。對聯講座之三如何編寫對聯去年有幸看錫劇十多場,包括江陰錫劇團、無錫錫劇團和江蘇錫劇團的演出,可以說過足了戲曲之癮。戲曲中詩一般的語言,通過演員們優美動情的演唱,結合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讓人進入那個如泣如訴、美奐絕倫、引人入勝的境界,享受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餐。特別是觀看了《一錢太守》首場演出,無論唱腔、服飾、布景及現代舞台設計,讓人耳目一新,不僅唱出了古味,也道出了今心,以古喻今,據說該劇進入了幹部冬訓班的課堂,可見其演出效果。「民為口碑一錢不易,臣心如水千古同清。」這言簡意賅的宣傳對聯也讓人耳目一新,按對聯的傳統要求看一看,若改為:「民口為碑一錢不易,臣心如水千古同清。」馬上就達到了字字相對的要求。從各方面看,這幅對聯編撰得很好,但從一個字的前後順序可以看出,這位老師沒有進行過基本的對聯寫作訓練,這沒關係,下面我就他人的範例和自己的體會,談一談如何編撰對聯。一、語感訓練就像上兩講中強調的誦讀是基本的基本,象《晨讀對韻》、《笠翁對韻》就是把世間流傳的字詞句中的面對,編撰成韻味十足的詩篇,而且註明了每段的韻【如麻韻(a)、波韻(o)等】,為什麼這樣呢?常言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同樣的字,在不同的地域讀音不相同,就拿江陰來說吧,我們很容易可以分清楚城中口音與周庄、華士、馬鎮及石庄的口音,何況就整個中國來說,語言真是五花八門,正音是對聯規範的首要且必要的條件。天對地,室對家,落日對流霞。黃鶯對翠鳥,甜菜對苦瓜。狗尾草,雞冠花,白鷺對烏鴉。門前栽果樹,塘里養魚蝦。有時兩點三點雨,到處十支五支花。優對劣,丑對佳,肅靜對喧嘩。光明對黑暗,異卉對奇葩。知音存海內,朋友遍天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通過長期誦讀,你就能體會出什麼是「對」,什麼是「韻」。「對」從表面看就是相對,在這相對的之間有一個寬廣的空間,這個空間包括自然地空間和心靈的空間,令你去遐想、去體悟。我們經常會發現,有許多人(當然也包括自己)常常一根筋,面對著一些小事非常極端,經常轉不過彎,什麼事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成了真理的標準,不知世間有「道」。對聯的學習,通過看似簡單的「對」可以體會字里和字外的含義。「韻」就是聲韻,讀起來上口,語言優美。最近海峽兩岸三地為孔慶東教授的幾句實話而爭吵不斷,已經影響到三地關係的正常發展,在此我們不說別人的是非,我只是想說,孔教授如果能寫一首類似曹植的《七步詩》的話,大概不會有現在的爭吵。所以,語言的美是我們每個會說話的人應該注意的,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孔老夫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們要知道《詩經》是兩千多年前的雅言啟蒙教材,學詩的目的,就是學會說話,說高雅的話,看看歷史,包括現在世界許多爭吵和戰爭的原因,有許多都是由於語言的過分而引起的,帶給自己國家和人民無群的災難,加深了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誤解和仇恨;因此說詩教是非常重要的。《詩經》現在對大多數人來講,一來無暇顧及,二來也不想看懂。我曾經讀過多次,由於兒時語文基礎差,開始也看不大懂,後來自己慢慢琢磨,再看了幾位老先生的註解,突然懂了,明白了,幾乎每篇都能看懂八九成,且將前面數首改為詞,以古釋古。例如把《詩經》第一篇《關雎》改為《蘇幕遮雎鳩情》:河之洲,關雎鳩,淑女窈窕,德厚君子逑。風吹荇菜左右流,萬物有情,總在寤寐後。夜思服,日盪悠。輾轉反側,好夢自己留。採摘荇菜彈瑟琴,鐘鼓回蕩,真情貫千秋。我讓自己倒退一千多年,又讓《詩經》前進一千多年,在自己可知的詩詞歷史中點相遇,去體悟那蕩氣迴腸的千秋詩詞。今天只能通過不斷地誦讀,感受漢字的美妙,從而達到語言美的要求。二、意境培養記得女兒上幼兒園時,一次放學回家,我看到她很累,就問:「你們今天到哪兒去啦?」「看豬八戒去了。」「豬八戒怎麼樣?」「豬八戒臭死了,但它一直笑眯眯地看著我們。」假如說我們問另外的小朋友,同樣的事情,回答的方式可能大相徑庭,關鍵在觀察者的學識與所處的心境,例如我女兒所說的「豬八戒」當然就是養豬場的豬,因為在城市長大的她,童心裡對「豬八戒」的概念很深刻,而對「豬」幾乎沒直接認識,通過形象地回答,讓我們明白了他們去農場看養豬。當我進一步再問時,「臭死了」直接把自己聞到的感受講出來,最後一句「但它一直笑眯眯地看著我們」出乎我的預料,大概這一句只有兒童才能感受出來,這就是童心純善的境界。因此,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和自己一道去旅遊,去體悟自然之美,去感受名勝之妙。其前提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自然常識,並能發現美,體會美;否則,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曾經聽朋友化數萬元到外國旅遊,問其感受,無非是吃,對別人的文化幾乎感受不出什麼。就是到自己祖國各地旅遊,也連最基本的歷史知識都不清楚,真讓人汗顏。詩詞對聯的學習與熏陶,就是拓寬知識的廣度,積累智慧的厚度,提高認識的深度。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文化充分理解,才能夠對其它文化的優劣進行甄別,同時揚棄、吸收和發展。我國歷史上,有一些兒童由於絕佳應對,而被重用,例如明朝的于謙、解縉等,大家可以在網上閱讀其精妙的故事。當然我對那些過分盛氣凌人的對聯不太贊成,因為可能讓別人嫉妒或者記仇,對自己不利,但對那些在國家或民族發展的關鍵時刻,用簡單的一句對聯,給社會或者團體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啟迪正確社會發展的對句,應該讚賞。所以說對對聯可以培養一個人敏銳的觀察力,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能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出的優美、深情和寓意,甚至有頓悟之感,當然這也需要豐富的知識。通過這樣培養的結果,能夠讓人認識事物的本質,所以古代考狀元也有殿試,通過出對、應對來考察其學識及隨機應變能力。上午同事告訴我,有日本人在網上出對聯挑釁中國人,這雖然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乘興而玩一把,只見上聯為:日本東升,光照九州四海;略思索而應對曰:陽終西歸,魂墜八難三途。寓意雙關,雖非甚工,然已達其意。當然,若我遇見日本人,我送給他們的只有八年前編的兩句反問:日日無反省,哪天才能洗刷彌天大罪?本本沒悔過,何時可以還清殺人血債?當然這些也是玩玩的,由於工作關係,已經有六年了沒有機會去聽課了。記得自己曾經上計算機課時,為了記住學生的姓名,同時增加學生對文化的感受,在《我愛江陰》電子手抄報製作課堂,把全班所有同學的姓名編成對聯:秋霞皎潔 燕隨丹鳳朱江英冬楠玉華 君伴聖賢閱夢溪明霞凌音 芳草菲菲本無名芙蓉婀娜 蓓蕾姍姍似鈺涌佳人安卓 虹艷園媛靜鈴淋樂賓戴晨 杜鵑艷曄似浮萍沒想到全班集體誦讀時,聲音無比洪亮,氣氛熱烈,令我記憶猶新。說明了我們的學生能夠欣賞美,能夠體會文字的妙,只是老師有沒有能力把這些發揮出來,以至於後來到圖書館後還有下一屆學生多次來延請我給他們上課,問其原因,回答說,上兩屆學長告訴他們如此,就這一點也成了我從師六年的一點驕傲之處,也成了我日後寫詩、填詞、對對子的一點動力。這一節的練習除了片語對以外,補充了有關文廟的知識。中國文化的根本就是儒家,因此有必要對中國傳統教育教學的場所——文廟(孔廟、夫子廟)進行簡單的介紹: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宣聖殿,宋崇寧三年,徽宗趙佶取孔子集古始賢之大成之意,下詔襤為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也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江陰文廟大成殿建築為歇山頂、重檐、抬梁式屋架,飛檐翹角,器宇軒昂,宏敞肅穆。殿內正中置一神龕,供奉頭戴十二旒冕、手執鎮圭的至聖先師孔子塑像,塑像坐高2.8米,神態「溫而厲、威而猛、恭而安」。殿內供奉孔子牌位,邊緣五條金色盤龍,騰雲駕霧,上書:「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壯嚴肅穆。兩側為「四配」坐像,左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右為崇聖曾參、亞聖孟軻,再兩側為十二哲,東位面向西依次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面向東依次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孫師、朱熹。(江陰文廟大成殿)然後根據大成殿建築和坐次安排的情況,編寫對聯,從而提高對聯學習的神聖感。再通過誦讀:(雍正御書聯)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乾隆御書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感受對聯的深邃。再通過家庭作業進一步尋找對聯的感覺。還通過思考題:如果把中國的所有古建築的對聯去掉你有什麼感覺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總之編寫對聯的過程,是用心感受的過程,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個對自己傳統文化的愛。上課練習:對聯輔導與練習之三一、對對子雁塔盤腿黃浦學海益友綠豆秋菊月夜架橋月下筆墨作文二、根據詞義連連看開口 田雞落日 羊城荷塘 流星牛市 點頭壁虎 萍沼三、江陰文廟大成殿簡介六、根據文廟大成門前的主要景色組對六、請根據上面介紹找出大成殿主要特點萬世師表萬世師表孔夫子千古垂範文宣王斯文在茲斯文在茲文宣王二龍喜珠風調雨順二龍喜月潔日耀一珠明四配(聖)器宇軒昂四大聖十二哲莊嚴肅穆十二哲七、家庭作業:七、 背誦《晨讀對韻》。八、 你能否給自己作一副格言聯?(可以修改)例如:九、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乾隆和紀曉嵐還為一位最長壽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請同學們根據對聯的意思算一算這位壽星多大年紀?思考:3、 如果把中國的所有古建築的對聯去掉你有什麼感覺嗎?2、根據下面要求體會對聯和詩的特點。對聯講座之四對聯在江陰時光流逝,歲月變遷,如果不進行文物保護的話,我們現在很難找到歷史的痕迹。對於江陰城裡人來說,大都知道司馬街,從東向西看,應該是步行街向西的延伸段。就是這條街的名稱,包含了江陰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徐晞,他的故事就是通過一副對聯讓歷史銘記。徐晞,字孟初,江陰城裡人。明永樂年間,他擔任縣令的佐吏功曹,後來做到工部郎中。英宗即位後,徐晞升為兵部右侍郎,奉朝廷之命,來到陝西執行軍務,接著輔助寧陽侯鎮守甘州,後又鎮守涼州、庄浪等要隘,再轉任戶部左侍郎。由於鎮守雲南麓州的邊將思任發叛亂,正統六年(1441)朝廷派靖遠伯王驥率15萬大 軍前往討伐,徐晞奉命督運軍糧。叛軍設法從偏僻小路抄近劫糧,徐晞帶領眾將士奮力擊退叛軍,確保糧道暢通無阻。徐晞還在作戰中設下計謀,擊破叛軍布下的象陣,立下大功。雲南平定班師回朝後,徐晞被升為兵部尚書,還兼任殿試讀卷官。英宗天順元年(1457)徐晞告老還鄉,就在司馬街府邸後院營造孟園。時人用「卷幔山川盡,憑欄日月來」詩句吟詠該園。徐晞死後葬在東門外綺山北麓。在江陰歷史上,徐晞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些軼事,在有的筆記、野史中能夠找到。據《堯山堂外紀》載,徐晞顯貴後曾經返回故里省親。郡守縣令率領當地諸生出城相迎。幾位年輕的生員知道徐出身貧寒家庭,頓時表現出輕蔑無禮的態度。郡守看到這個情況,十分惱火,就當場出了上聯「擘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要求生員們當即對出下聯。眾生員竟然面面相覷,無人能夠應付。此上聯出得有雙關意味。表面上說的是石榴,是一種自然現象。實際上紅門的紅指的是同音字黌,黌學是指古時學校,後半句的意思是黌門中有很多虛偽淺薄、自恃清高、並無真才實學的酸秀才。郡守藉此聯句,對這些勢利生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看到生員們陷入了窘境,徐晞倒顯得十分大度。他靈機一動,代替生員們對出了下聯「咬開銀杏,白衣里一個大仁」,同樣也是雙關語。銀杏白殼裹著大仁,白殼暗喻布衣,大仁與大人又是同音詞,意思是說不要小看平民出身的我,卻是一位有才華 有前程的大人。下聯與上聯對得珠聯璧和、天衣無縫,不僅郡守暗暗稱奇,而且眾生員感到自愧弗如,於是一個個依次向徐晞道歉。這是一個經典的故事,作為江陰人也必須知道的故事。一方面說明了對聯之妙,另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一代文武雙全的先輩的大度和智慧。這種非凡的氣度,恰是我們現代所謂文人嚴重缺乏的。記得在五年前我讀了《江陰名賢錄》,對徐晞的故事感觸特別深刻,根據其事迹,作對:「通文通武守大漠破象陣,非科非舉充殿試讀卷宗。」並根據司馬街變遷過程的事迹,感慨而作:「恩榮司馬街上客,弈世孟晞園裡人。」我們都是從歷史中走來,也都必須回歸到歷史中去。世間萬物也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沒有一樣物質是人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地球當然也不是人類創造的,人類只有按歷史發展的規律,遵循自然法則,在廣袤的大地上留幾道痕迹或氣息,當後人們發現這些,那就成了歷史文化。世界公認,中國的歷史是最清楚地,主要是其文字,這個寶貴的遺產,讓祖先們在早期歷史上,得到了互相認同,促成了國家與民族的大一統,並把先祖活動生活的信息留在龜甲銅竹石土木上。大家知道,人類的語言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就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各地的口音都是不同的,漢字就是利用形狀在一定時代相對不變,來應對語音的萬變,這是高度的智慧,也使我們後人比較容易讀懂先祖們鐫刻在石頭、銅鼎、竹籤等上的文字含義,最近幾十年大量的考古發現,讓我們結合器物居所墓葬等,對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言簡意賅的古文,其巨大的信息量,數十個字可以描述出重大的歷史事件,如《尚書》、《詩經》、《春秋》等;數千字就可以獲得古人宏大的思想,如《道德經》、《論語》、《孟子》、《史記》等;隨著紙張的發明,文化學習、互相交流變得更容易,給唐宋元明清文化的發展留下巨大的發展空間,對聯也就是在這個文化歷史長河中產生的奇葩。江陰作為江南歷史重鎮,在宋朝後文化南移過程之後,得到長足發展,不僅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也留下了許多可敬可嘆的歷史人物。這幾年讀了一些江陰史料,也走訪了一些名勝古迹。真可謂:申港河旁覓季子,君子墓前辨清濁;大成殿上識聖賢,明倫堂中續龍脈;仰聖園裡觀春色,晴山堂上悟孝心;長涇古街察民俗,黃山頂上望滾滾。從而咀嚼體悟「避讓王位」之高風亮節和「掛劍墓樹」之厚道真誠;探索「聖為聖」之根本,尋求「俗為俗」之原因;體察民俗民風之雅趣,領會萬里長江之神韻。從「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彷彿看到了閻應元坐在東城敵樓上,揮筆豪書的瞬間。從「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又似看到徐霞客之偉岸。從「進退一心嚴,此及時禮門義路;文章千古共,過誰能入室登堂。」而明白科舉之莊嚴。從「建一邑之鴻規,會其有拯;樂四民之利濟,惠節無疆。」知吏制之重要和五雲橋之象徵。看看,就是這簡單的對聯告訴了我們過去,承載了歷史,延續了文化。如今我們一些人,連對聯都讀不太懂,實乃慚愧。說實在的我也就是在八十年代上大學時,幾個同學到上海豫園,讀不出那些對聯而生慚愧心的,雖然我們可以用文革的影響來給自己找個不會讀對聯的理由,然而文革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而現在無論如何說也是一個文化盛世,學習條件非常好,包括網路在內資料來源非常簡捷豐富。因此我們只有學習,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好東西繼承下來,才對得起祖宗。當然,要了解江陰包括對聯在內的文化,也非常容易。比如2004年出版的,由江陰市霞客鎮人民政府、江陰暨陽名賢研究院主辦,市霞客書畫社、陝西興平市楹聯藝術家協會承辦的全國征聯作品集《聯詠徐霞客》,其中有不少精品。2004年由江陰園林旅遊管理局主編的《江陰旅遊文化》叢書進行比較全面的介紹,去年出版的《江陰歷史文化叢書》更也是一套很好的書,可惜手頭沒有。這些書籍都辟有專輯來介紹江陰的楹聯或歷代學者吟詠江陰的篇章。在以後講座里,將對其中的一些對聯進行解讀。教學練習:對聯輔導與練習之四一、閱讀並背誦《晨讀對韻》前三韻二、對對子打虎航天長虹羊角飛禽快樂細雨煮酒水簾洞秋水碧伴明月鶯歌燕舞風調雨順春風來海上處處春光好三、根據詞義連連看門庭多喜氣綠風柳十圍門含千山秀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樓覽萬里春紅雨桃千樹桃花逐水來柳絮隨風去山水遍春光五、將(四)文中的對聯豎向正確的寫在下面框中六、誦讀下列對聯,體會韻味夜雨書聲靜春風墨韻濃雨過千山潤春來百鳥鳴安定千家樂辛勤五穀香爆竹震落漫天雪金鳳喚來大地春燕舞春風花織錦人歌盛世喜盈天春催桃李千山秀雨潤芝蘭萬里香七、家庭作業:2、 背誦《晨讀對韻》。3、 怎樣張貼對聯?4、 先判斷上下聯,然後根據意思進行配對1梅思畫外春5良師育良才2清音歌盛世6月醉杯中酒3朝霞染紅梅7彩雲捧旭日4妙筆著華章8伯樂薦駿馬( 對 )( 對 )( 對 )( 對 )對聯講座之五如何判斷平仄這麼多年對傳統文化的琢磨,真正感覺到漢字的音樂美就是體現在詩詞歌賦和對聯這些方面的,再結合書法和繪畫藝術,使文字達到無可比擬的完美狀態。真可謂:神形俱佳,吟誦皆美。提起對聯來,最基本的要求是: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詞性一致,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等,這也比較容易做到,最難的就是: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這樣嚴格的要求是為什麼呢?就是體現對聯在吟誦是的抑揚頓挫之美。由於各地方言的影響,加之現代四聲與中古四聲的差異,特別是我們在現代教育體系下,沒有進行過嚴格的聲韻訓練,讀聲基本是「平鋪直敘」,少有抑揚頓挫之感,並對漢字發音的平仄不了解,使我們無法體會對聯的聲韻之美,更作不出高境界的對子來。下面以吳語係為例說明,漢語言與漢字之間的關係,然後結合有關資料把四聲介紹一下。人類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語言是伴隨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當人類文明發展到用語言無法很好的交流信息時,文字應運而生,從倉頡(公元前4666—前4596年)造字到現在,漢字誕生已經有數千年了,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到兩千多年前,漢字字形基本穩定,字義與現在比變化不大,這就使我們能夠很好的在語言變化中找到語義不變的東西,也就是我們能夠用方言或普通話讀懂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道德經》和《論語》等著作,一些專家更能讀懂甲骨文和商鼎銘文。這是多麼偉大的事情,這是中華文化最值得驕傲的地方。看看世界其它拼音文字,每年為了表達新的意思,都要造數千個單詞,對於他們的歷史典籍今人很難讀懂。而我們的祖先為子孫留下了數十萬字,但現在專業文人大都連最簡單的《新華字典》上的字也認不全,這沒關係,現在常用的兩三千漢字能夠讓我們「識」遍天下,通覽古今。隨著人類亘古不息地發展,作為傳遞人類信息的語言也在變化,特別是不同地區語言的千差萬別,文字的交流已經成為很重要的平台。據舅舅說,八十年代初,他與不會講普通話的一些溫州人做生意,就是靠寫字而進行交流。這些凌駕於字形之上的漢字讀音體系,利用兩三千個基本漢字突破了千差萬別的不同地方方言,進行了數千年的交流。然而當我們研究各地方言時,一個一個字來琢磨,完全可以找到其中的規律,由於早年在部隊接觸全國各地的人比較多,如今對口音重的人,一聽講話就基本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作為北方人,經過多年的琢磨,吳語系中的各地方言也無障礙,到江南某地,只要一愣神,把發音規律調整過來就可以了。吳語系主要遍布上海、蘇南和浙江大部。據歷史記載,吳語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吳和越國的成立時期。早在兩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達今常熟、無錫一帶,他們的語言和當地土著(所謂「百越」人)的語言結合,構成吳語的基礎。當時吳越雖為兩國,但是語言風俗相通,影響力較大。也就是說我們各地的方言基本上是,以漢字為基楚的「中原官話」與當地「土著」方言的結合音。因為語言先文字而出現,後又依文字而存在,一個不識字的文盲照樣可以講話。可以說當今各地方言就是歷代「官話」與地方話的結合。通過上兩段的簡單分析,對漢字與漢語、普通話與地方話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解除了大家對對聯中有關「平仄」概念的「困惑」感,從而有決心體會漢語言體系的音樂美。這兒建議大家,有空看看戲曲,今年江陰大劇院每月前五天演五場戲,通過這半年多十多場各種戲曲的觀看,深深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高超與精妙,作為北方人,我已經對錫劇、崑曲、越劇、滬劇這些有名的吳語系戲劇沒什麼障礙,特別是錫劇,人才濟濟,表演美奐絕倫。傳統戲曲的唱詞都是我們的祖宗為後代精雕細琢的,其跌宕起伏、悠揚雅緻的大雅之美,把人引入到無群的回味中,所以這幾年來,以白開水對口,清曲為茶,昔日那些莫名浮躁、極端私慾都被化為生活的甘露。可惜啊可惜,現在我們一些朋友,似乎要與傳統文化決裂,以利慾為本,畫地為牢,浮躁至極,連坐下來欣賞十分鐘的戲曲都辦不到,當面臨著生活的一點艱難困苦,選擇殺人放火、離婚跳樓。唉!不說了。下面我就將自己在網上瀏覽學習對聯時,認為總結得最好的「現代四聲與中古四聲的關係」情況轉述給大家。現代四聲與中古四聲的關係一、現代的上聲、去聲包含了中古的上聲和去聲;還包括中古的一部分入聲字。這些字都是中古的仄聲字。二、只要現代讀上聲、去聲的字,可以毫不猶豫地認定它為仄聲字!三、現在讀陰平、陽平的字,有兩個來源:①來自中古的平聲;②來自中古的入聲。四、對現代讀陰平、陽平的字,必須要檢查它是否是中古的入聲字。不是入聲字,就是平聲。利用普通話識別入聲字一、b(波)、d(得)、g(哥)、j(雞)zh(支)、z(資)這六個聲母讀第二聲調(陽平聲)的字都是古代的入聲字!二、zhuo捉、chuo綽、shuo說、ruo若、fa發、fo佛、la拉、ye業、ce側,這幾個音節的字不管是哪個聲調,大都是入聲字。「椰、爺、也、野、冶」除外。三、yue(約)音節的字,除「嗟、瘸、靴」外,都是入聲字。四、—ie(也)這個音節與b波、p坡、m摸d得、t特、l勒、n訥相拼的字,都是入聲字。五、類推法:記住了某個字是入聲字,以它為聲符的字也都是入聲字。如「百」是入聲,那麼「柏、帛、伯、怕」都是入聲;「各」字是入聲,則「格、路、閣、洛」都是入聲。六、排除法①-m(陰)- n(因)-ng(英)結尾的音節,例如:an(安)ang(昂)in(因)yang(央)都不可能是入聲字;②「資、此、思、而、為」音節沒有入聲字。在這裡大家與我一樣,可能對「入聲」的概念不清楚,有必要介紹如下。「入聲」是漢語調類之一,以塞音(p、t、k)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現代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已將入聲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南方地區的吳語、粵語、贛語、閩語等方言還保留著入聲,北方地區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也有許多地方還保存入聲。江淮官話、一部分西南官話地區也保留入聲。這一段告訴我們,漢字的發音隨著時代在發生變化,隨著地區而不同。從中可以看出,離中原越遠,其語言的「古味道」越濃,也就是說,要知道漢字的古發音,反而要到邊遠的地區去尋找。如果你實在搞不懂,沒關係,只要記住把現代漢語的第一聲和第二聲歸到平聲中去,第三和第四聲歸到仄聲中去,基本上就沒錯。當然對別人所做對聯,按古四聲安排,我們也不能輕言人家是錯。在這兒還要強調,要掌握平仄,必須長期熟讀《笠翁對韻》和我們推薦的《晨讀對韻》,更要觀摩經典名對,體悟其中的規律和雅緻。最後讓我們欣賞《聯詠徐霞客》中獲得一等獎的兩幅對聯,我們採用現代拼音來判別平仄。樊澤民 甘肅夢中山水胸中志仄平平仄平平仄足底煙霞筆底文平仄平平仄仄平mèng zhōng shān shuǐxiōngzhōng zhìzúdǐyānxiábǐdǐwén段昭 陝西志在林泉,祖國為魂,足下衡量千座嶺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情融山水,長江作硯,書中流淌萬條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zhìzài lín quán,zǔguówéi hún,zúxiàhéng liàng qiān zuòlǐngqíng róng shān shuǐ,chāng jiāngzuòyàn,shūzhōng liútǎng wàn tiáo hé上兩幅對聯,應該說是相當工整,意思與徐霞客的生平和事迹相符,並體現出了細膩、準確、大氣、對仗、音樂感等對聯的基本要求,修辭手法又恰到好處,值得我們玩味和品評,這兩幅已在徐霞客故居和江陰城東與張家港交界的香山上制匾懸掛,為山水增色,以享遊人。課堂練習:對聯輔導與練習之五一、閱讀並背誦《晨讀對韻》前四韻二、對對子七劍北海上網結果野雁銀杏一簾月先遣隊三頭犬青山不老彎彎曲曲遠看山有色魚越浮萍破三、根據詞義連連看,說明什麼?清暑殿燕雙飛雲外雁廣寒宮龍鬚草風雷激雲水怒水中鷗人獨立雞爪蘭五、同著互讀下面妙聯,請說明妙在何處?六、誦讀下列對聯,體會韻味月醉杯中酒梅思畫外春清音歌盛世妙筆著華章彩雲捧旭日朝霞染紅梅伯樂薦駿馬良師育良才春風盪暖三江水紅日照開萬樹花甘雨含情榮萬物東風著意暖千家七、家庭作業:5、 背誦《晨讀對韻》前五韻,體會誦讀的含義。6、 請思考對聯與春聯之間的關係?7、 張叔叔過生日,爸爸寫了一幅壽聯:不惑但從今日始知天猶得十年來請猜猜張叔叔多大年齡?依據是什麼?4、下列對聯講的是誰的事迹?為什麼?(老師擬)晴山堂里表忠孝 雞足山上寫真誠 ( )對聯講座之六——如何理解平水韻和馬蹄韻上一講中我們通過對「平仄」的基本概念了解了一下,也知道了「四聲」的古今之別,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掌握「四聲」,必須下點功夫,而且還需要明師指點。說實在的我至今也沒有很好的掌握,除了基礎的原因,沒有專業老師指點,對許多概念一直感覺到很模糊,特別是《平水韻》和平仄相諧規則,用的不順手,當然這與自己熏修不夠和無此環境也有點關係。最近借著學習的機會,對《平水韻》再一次進行研究,找到了一點感覺,但還說不清,好在網上的講座很多,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借鑒。說實在的,在今天的文化大環境和教育大環境中,要切實掌握確實非常難,但我在研究其過程中,感受出一種精神,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我們的祖輩們,追求象形文字的聲韻美,就是這種嚴格的要求,使我們今天讀唐詩宋詞時,能感覺到那種無窮的韻味。可以斷言的是,今天我們放棄了這種教育,其結果就是現代人寫的詩詞對聯等,已經無法企及前人,這是一種悲哀還是悲痛,我無法說,只有用實際行動默默地去品味祖先們的神韻,來豐富自己的思想,有可能的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這種思想傳承下去。好在發現這幾年春節晚會也有大量的對聯出現,高考中也有對對子的題目,而且網上也有大量的對聯知識,象《文史天地》這幾年每期都出對,這種引導可能為「龍脈」的延續起到一定的作用。《平水韻》是怎麼形成的?從今天的歷史資料中已經無法準確知道是誰第一個對音韻進行系統歸納,但我們一定要記住西晉呂靜、隋朝陸法言、唐孫愐、宋陳彭年、南宋山西平水人劉淵和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郁、元朝陰時夫、明朝凌稚隆等,當然也不能忘記清代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就是這一代一代不懈地傳承,讓我們知道漢字聲韻的發展變化過程。下面根據有關資料了解一下聲韻的發展歷史:陸法言,隋朝音韻學家,名詞,以字行,臨漳(今河北臨漳南)人。隋文帝開皇初年,與劉臻、蕭該、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八人討論音韻學,評議古今是非。他們認為,自西晉呂靜《韻集》以下所成韻書,定韻缺乏標準,各有錯誤。陸法言根據議論的要點,經過認真斟酌,於仁壽元年(601年)編成《切韻》五卷。到唐以後卻大為流行,因為他的書吸取了以前諸家韻書的長處。自《切韻》問世,六朝諸家韻書均逐漸消亡。《切韻》成為考訂古音及作詩文的根據,研究漢語的中古音韻的主要資料,也是重要的語文工具書。唐孫愐《唐韻》、宋陳彭年《廣韻》及其他韻書均以《切韻》為基礎修改演變而成。原書己佚。敦煌留有殘本三種,互相補充,約成原書四分之三左右。《切韻》一書可追上古漢語,下啟唐宋漢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又因為《切韻》代表了中國研究語音的規則標準,所以《切韻》成為漢語音韻學的第一經典,掌握《切韻》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語音史的基礎。陸法言在仕途上不順,但潛心學問卻使其在中國語音史上永垂不朽。由於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過於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韻》實際簡化版為193韻。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劉淵,在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時將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平水韻雖然是南宋時才出現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時代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音狀況。清代的《佩文韻府》以元朝陰時夫《韻府群玉》和明朝凌稚隆《五車韻瑞》為基礎,再匯抄類書中有關材料增補而成。該書是由清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編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開始編寫,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書,是清代官修大型詞藻典故辭典之一,專供文人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以便押韻對句之用的工具書。「佩文」是康熙的書齋名。這樣,我們就對聲韻的歷史研究和發展過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當然要完全掌握還需要對《平水韻》下功夫。在這裡我們要感謝那些曾經為漢字聲韻做出貢獻的所有人,特備是那些唐宋時期詩詞大家,是他們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詩詞聲韻的美妙,用不朽的作品把漢字的正音傳播下來;還有感謝元朝以後那些戲曲作家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洪升等,是他們地努力,讓漢字的神韻在更高的層次得以全面綜合的展示;當然也不能忘記那些在古寺名剎、亭台樓閣上題寫楹聯的文人雅士,是他們把歷史定格、拉伸、凝練。可嘆的是,近代有人提出要廢棄漢字,要拉丁化,認為漢字障礙現代化。好在我們沒有實行拉丁化,否則就像現在的越南,後人無法讀懂自己的歷史。正如王蒙老師在《漢字與中國文化》一文中指出的那樣「拼音文字是音本位的,漢字是字本位的。漢字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聲音,它表達的聲音並不是統一的,各種不同的方言可以用不同的聲音念一個字。我聽過湖南人吟誦《四書》,我也聽過廣東人吟誦《四書》,我也聽過我的家鄉河北人吟誦《四書》,音不相同,但是字完全一樣。漢字,克服了方言上眾多的分歧,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整合。有人考察過,中國廣東話和遼寧話的差異也許甚至超過了歐洲一些國家間語言的差異。但是,她有一個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漢字。從另一個方面,我又感覺到,恰恰是漢字挽救了這些方言。因為有了漢字,這些方言不會在某一個時期被一種強勢文化地區的方言吞沒。」是啊!現在的世界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幾乎完全被所謂西方大國的語言所壟斷,甚至連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也把英語作為主要官方語言,甚至連思維也西方化,已經看不到《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的那種敦厚、大度、睿智的狀態。所以今天的我們一定要珍惜漢字,包括漢字的發音、書寫,用心去體悟漢字里所包含美妙、神韻和意境,咀嚼對聯、寫詩填詞是最好的途徑。下面我們把平仄相諧的基本規則簡單介紹一下:平仄相諧規則——馬蹄韻當代楹聯界公認的平仄相諧規則是中南大學楹聯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馬蹄韻」規則。馬蹄韻最基本的規則:平平仄仄兩兩交替!這是馬蹄韻對聯規則的精華所在,因狀如馬蹄的節奏,「馬蹄韻」因此而得名。以上聯為例,馬蹄韻有兩種平仄排列規則(平仄桿):第一種: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種: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論是句腳平仄還是句中平仄,均應遵循此規則:句腳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聯語,每一分句的句腳字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平仄桿」的最後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馬蹄韻規則。其句腳規則可以用如下一個公式來表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上聯句腳公式。從後往前截:每邊一句:仄每邊兩句:平仄每邊三句:平平仄每邊四句:仄平平仄每邊五句:仄仄平平仄每邊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邊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邊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個省略號意味著,如果有九句,則首句句腳平仄還是仄;如果有十句,則首句句腳平仄又為平,等等。下聯平仄相反。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聯句,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平仄桿」的最後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馬蹄韻規則。根據兩種平仄桿,我們以上聯為例列出一至七言句的標準式: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當然,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按平仄桿的節奏而定。下面我們以下聯為例,馬蹄韻也有兩種平仄排列規則(平仄桿):第一種: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種: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列出根據兩種平仄桿,我們以下聯為例列出一至七言句的標準式:一言句:平二言句:平平三言句:仄仄平、仄平平四言句:仄仄平平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六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當然,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按平仄桿的節奏而定。下聯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聯相反。完全符合「平仄兩兩交替」規則的聯句稱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稱為「變格」。上面我們簡單的就平仄的規律學習一下,要徹底掌握,還需時日。記得五年前在文廟,第一次聆聽周庄的張老先生有關平仄的知識講座,感受頗深,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琢磨,心裡逐漸明了。今天看到《解放日報》周末版,在3月16日刊登的記者林穎對劉士林老師的訪談錄《時代需要「詩性文化」》一文,其中的「在古代,詩性文化不僅是審美的,也是我們民族的最高生活哲學。」「既要清除詩性文化對現代化進程的障礙,又要努力使它成為療救『現代病』的精神資源。」「守護詩性文化,就從一首詩、一首詞的閱讀與研習開始,在唐詩宋詞的平仄中踏響我們精神的回鄉之路。」等論述,讓我堅定了自己的看法。最後讓我們欣賞一下,可以與納蘭性德、項鴻祚有清代三大詞人之稱的江陰籍晚清詞人蔣春霖(1818~1868)的絕命詞【曲游春】,去品味生命的真諦:悵望心頭意,為誰人立雪,酒邊梅側?雪落雲沉,忍那人音信,只添岑寂?雪地空留跡。一時又、鴻飛天黑。笑當時、水上清歌,不識無聊今日。堆積。休言愁極。念放浪天涯,清冷何及?一闋新詞,縱紅塵寫盡,情牽難息。雪透窗紗白。肯折取、斷殘紅萼?正無人、一念縈迴,生難死易。有感於蔣先生的事迹,曾於五年前做一副輓聯「與垂虹作伴身溶江南春水,和半月為友心安天堂故園。」以紀念之,雖不甚工,略表心意。課堂練習:對聯輔導與練習之六一、閱讀並背誦《晨讀對韻》前五韻二、對對子鶴鳴青鳥海棠丹頂鶴黃葉地月穿樓寒來暑往綠風紅雨大江東去志在書山探寶河馬低頭吃草三、填上下列對聯所缺少的字。採菊東籬下明月一池水揮筆 風雨長江邊清風鋪紙 雲煙六、判斷下列對聯屬於那一類:新松恨不高千尺 惡竹應須斬萬竿。心血勞幹革命事業似巍巍泰山震環宇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福如東海闊 壽比南山高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駕祥雲遊五湖四海乾偉業想萬代千秋(老師擬)與垂虹作伴身溶江南春水和半月為友心安天堂故園(老師擬)四、根據詞義連連看,說明什麼?一川星月舸gě綠揚陰里十分春色字里情操千峰竟秀一樹秋聲紅藕花中百舸爭流筆中風骨萬里江天五、對聯分類1春聯每年除夕前後,為慶祝新春的到來,表達辭舊迎新的祝福而作的對聯。2壽聯所謂壽聯,是為祝賀生日而作的對聯。3喜聯為祝賀婚嫁、喬遷以及其他喜慶之事而作的對聯。4勝跡聯題寫在名山勝水、歷史遺迹建築屋上的對聯。5格言聯抒寫抱負、志向、理想,用以鞭策自己、激勵他人的對聯。6輓聯為悼念亡者而作的對聯。注意春聯、喜聯、壽聯一定要紅紙書寫,輓聯一定要用白字書寫。七、家庭作業:8、 背誦《晨讀對韻》前六韻。9、 閱讀下列對聯,找出所包含的歷史人物:史鑒流傳真可法 洪恩未報反成仇3、下列對聯包含了什麼內容?為誰而寫?良宵搖燭影 病中吟光明(老師擬)4 、根據揚名時事迹贈對聯:儒風蕩蕩文定路 武威昭昭雲貴天對聯講座之七詩詞格律探源之一:詩經、楚辭、樂府上一講中我們對「韻」和「平仄」的發展和概念作了一定的介紹,其實這些要求首先是對詩詞的,後來自然而然地應用到對聯創作。所以說,作對聯的基本功可以說在詩詞,一個連格律詩都不明白也不會作的人,要作出合乎格律的對聯,是很難想像。下面我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格律進行簡單的探討。一、詩經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詩集就是《詩經》,據說原來有三千多篇,春秋時期中葉,孔老夫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三百餘篇,就是後來所說的詩三百的《詩經》。我們大多數人在中學課本中讀過一些篇章,有的是社會風情,有的是宮廷樂歌,有的是歌功頌德,分別歸屬於風、雅、頌,採用了賦、比、興的寫作手法,開創了詩歌新天地,而且有樂譜,都能夠歌唱,可惜後來都失傳了。今天我們已經無法想像當時歌舞的情形。前幾年讀了其中的幾十篇,彷彿真正明白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後發心要將其中的主要篇幅改寫為詞,改了幾首,例如把《樛木》改為《憶少年樛木情》:「南山悠然,樛木彎轉,葛藤紫艷。常依常相伴,纏綿千萬年。土厚葉茂壓樹彎,蔭護身,福祿永遠。萬物且如此,況君子虛懷謙。」發現難度太大,如果要求格律,幾乎無法完成,只好以詞之形式,按自己之理解釋義而已,況無高手指點,也無知音合作,半途而輟,今後當努力完成。我在誦《詩經》時,感覺到其包含的真摯感情,與今人毫無二致,令我非常感動,有一些若不看學者解釋,從字面來說讀不太懂。有些讀起來有點拗口,且不押韻。然而據研究很多中國古代的詩詞用閩南話讀,非常押韻。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詩經》中的詩是押韻的,押的是周朝的韻,也是合律的,合的也是周朝的律。因為在西晉末年,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大亂,中原漢人大規模逃亡閩南地區,並將當時的漢語帶到了該地區,因此閩南語可被稱作「漢語的活化石」,也可能是當時的「官話」與閩南土語的結合。反過來想想,其實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是在歷史的大變遷過程中演化而來的,既有歷史的韻味,也有時代的氣息。二、楚辭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嚴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其辭若跌宕怪神,其思則繾綣(qiǎn quǎn糾纏縈繞)惻怛(cè dá哀傷),故能義兼《風》《雅》,體先詞賦,於是楚辭代《詩》而興,蔚然成家矣。楚辭中最典型的是《離騷》和《天問》,可以這麼說《離騷》不僅包含浪漫主義色彩,我感覺到是屈原借詩把自己對人、社會、歷史的深層思考抒發出來,其思想宏大,思維開闊,情感真摯,敢於擔當天下,敢於指點江山,敢於申辯是非,敢於理論曲直。應該說他是中國文人雅士的典範,政治家的楷模。《天問》通過對中華民族的歷史事件、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的反問,來啟迪後人思考,來告知後人歷史,其層層推進的句式,抑揚頓挫的格調,若用江南之「楚言」誦讀,將餘音千里,氣貫雲霄。在我知道的湖南人身上,例如毛澤東主席,據說他老人家一輩子都酷愛《楚辭》,我們從其做事和所作詩詞上也能看到這樣的氣派,至今也能看到這樣的氣概。那麼《楚辭》是否押韻呢?據學者研究押的是上古韻,特別是那個「兮」字,為詩歌增加了無窮的韻味。楚辭篇幅較長,不適合於歌唱,需要用一種介乎於「讀」和「唱」之間的聲調來誦讀。這就是所謂的「吟」。現在我們看來,楚辭之中應該還有當時楚地的楚音。三、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機構,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後人統稱為漢樂府,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宋代郭茂倩進行了全面彙編,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對我們來說最熟悉的就是樂府雙璧《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在現行語文課本中都有,其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清楚明了,通過數敘事拓展了詩的空間。其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唐詩三百首》中共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高中課本中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實際上屬於樂府,應該說樂府在中華古詩詞上有不朽的功績,從秦漢到晚唐共計一千多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朝貞元、元和年間的新樂府運動的創導者白居易、元稹,以及李紳、張籍、王建,晚唐唐詩人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為樂府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其自創新題和詠寫時事的風格,體現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在這裡我們要知道怎樣判斷樂府詩?首先要知道其特點:每句字數不限,句法參差、可長可短,通篇句數亦不設限。其次用韻平仄皆可,偶數句必須押韻,可以換韻。也就是說寫樂府詩時,不用理會平仄關係,押韻只要在偶數壓就行,還不用理會韻的平仄,因為可以換,完全不用理什麼粘對,根本不需要對仗。四、嘆詩由於唐詩宋詞的名氣很大,我們大多數人對「樂府詩」幾乎沒有什麼概念,對詩的發展演變也不清楚。從小學到中學蜻蜓點水似地學過一些詩,但對詩的歸類不清楚,因為我們的教學主要是對名詩的欣賞課,沒有一門課對我們的詩文化歷史進行系統的歸納和解讀,學生也不知道如何暢遊在古人的胸懷中,這就是當前種草坪式教育的問題所在。可以說樂府詩的不斷發展完善,為唐朝格律詩的脫穎而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對《詩經》、《楚辭》和《樂府》詩詞的探討中,我們一方面可以感覺到,中華民族是唱著詩歌從過去走來,是一個最早脫去蒙昧的民族之一,是一個最早走入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詩意化最早的社會之一。詩啊,抒發在當時,啟發在後代;詩啊,記述在那時,明澈在來時;詩啊,是昔日思想的化石,是今日思想的源泉;詩啊,是雅的標準,是情的倉庫。沒有詩的民族是蒼白的民族,沒有詩的國度是禽獸的國度,沒有詩的人生是無味的人生。五、感韻其實對我們當代人來講,最難的是格律,有關韻的歷史在上一講里,已經講過。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宋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多根據《平水韻》。今天我們是否可以這麼講,陸法言所寫的《切韻》是對前人用韻的總結與歸納,唐人以此為基準,經過數百年時代的變遷,促成了宋朝金人王文郁所編的《平水韻》,後者又是對前人用韻的總結和歸納,就這樣。從上一講結束後這十多天,對古韻經常思考、回味。感覺到,《切韻》、《廣韻》和《平水韻》等古韻都是當時的「文化憲法」,讓漢字以此為發音基準,獨立於各處的地方方言而存在,也同時讓各地方言依照字形、字義而獨立存在,在語音與文字方面也體現了「和而不同」,這就是中華民族經常數千年磨難,而南北東西互相認同的一個重要基礎。假如沒有以「韻」為基礎的「文化憲法」,今天的中國可能與歐洲差不多,文字大體相似,但語言大相徑庭。假如沒有一代一代的「韻」,地域廣闊的中華民族,就沒有一個共同交流的文化平台,以至於元朝和清朝統治者,放棄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而加入到以漢語為基礎的民族大家庭中,站在歷史的角度可以看出,「韻」保證了中華民族亡國而沒有亡文化,也保證了中華文化的經久不息。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時,我們無限的感激我們的祖宗。因此我們一定捍衛我們的「文化憲法」,維護正統的文字讀音與字義,以此為基礎保護好各地的方言。六、劉半農當談到詩和韻的時候,不得不提一下我們江陰的劉半農。這位中學未畢業的北大教授,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著名詩人,是他最早提倡白話和口語入詩的詩人,也是新詩史上的重要詩人,他的詩歌通過「歌謠化」產生了廣泛影響,風靡一時,其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歌曲。1920年他去了歐洲,致力於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撰寫了《四聲實驗錄》、《漢語字聲實驗錄》、《國語運動略史》三部專著,後在北大研究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語音樂律實驗室,潛心教學,孜孜不倦地獻身語言學事業,成為語音、文法和音韻方面的專家。其《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可以說劉半農是當今聲韻的先驅,對白話普及和現代四聲的奠定,功不可沒。他為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冒著酷暑沿平綏鐵路深入內蒙古一帶考察方言的音調和聲調,不幸染上回歸熱病,英年早逝於北京,甚為惋惜。他的不幸去世,甚為震動,蔡元培為之撰寫碑銘,眾多友人撰寫輓聯。最有代表的是曾為《教我如何不想她》譜曲的趙元任先生撰寫的輓聯:十載湊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個,叫我如何不想他。和曾在《新青年》上撰文演過雙簧的錢玄同先生所送輓聯:當編輯《新青年》時,全仗帶情感的筆鋒,推翻那陳腐文章,昏亂思想,曾仿江陰「四句頭山歌」,創造活潑清新的《揚鞭》、《瓦釜》。回溯在文學旗下,勛績弘多;更於世道有勁,是痛詆乩壇,嚴斥「臉譜」。自首建「數人會」後,親制測語音的儀器,專心於「四聲實驗」,方言調查,又纂《宋元以來俗字譜》,打倒繁瑣謬誤的《字學舉隅》。方期對國語運動前途,貢獻無量;何圖哲人不壽,竟禍起蟣虱,命喪庸醫。這是離我們最近最真實的故事,可以說半農先生的一生是為中華文化而生,是為中華音韻而死。今天這麼多的所謂文化人,應該擔起歷史文化的重任,繼承劉半農先生等老一輩學者志士的意志,走出假大空的文風,腳踏實地地捍衛中華優秀文化。對聯課堂練習:對聯輔導與練習之七一、閱讀並背誦《晨讀對韻》前六韻二、回想一下什麼是平和仄?在空格里標出下列對聯中的平仄聲,平聲用「 ̄」,仄聲用「│」。例如:春來眼際(— —││)喜上眉梢(││─ ─)先遣隊鳳游雲海一湖風月雞聲茅店月後援團魚約江天萬里煙波人跡板橋霜海為龍世界又是一年春草綠兩頭是路穿心店雲是鶴家鄉依然十里杏花紅三面臨江吊腳樓三、根據詞義連連看,說明什麼?白駒過隙狐假虎威引狼入室鴻雁傳書泥牛入海放虎歸山狗仗人勢天馬行空四、成語填字心 神眉 眼胡 亂良 美七 八七 八七 八七 八山 水山 水山 水山 水風 雨風 雨風 雨風 雨對聯講座之八——詩詞格律辨析之二:唐詩上一講中我們對詩經、楚辭和樂府的格律進行了簡單的歸納,深深感覺到格律詩在唐朝的興起,是詩歌歷史發展的必然,是詩歌由俗到雅的充分體現,是詩詞思想美、音樂美、藝術美的充分體現。【唐詩史簡介】唐詩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詩發展最鼎盛的時期,無論數量、質量、詩人人數都是無以倫比的。現在幾乎所有上過學的人,其腦海里都儲存數首唐詩,也知道諸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詩狂賀知章,還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不勝枚舉。據《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統計,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還有許多遺失的作品和遺忘的詩人,就是這些詩成就了讓世界矚目的大唐風範,成為了中華民族萬古不朽的精神食糧。然而大多數人與我差不多,除了會幾首詩外,對唐詩史幾乎不了解。下面根據網路資料進行簡單歸納: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按照時間,唐代是從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將近三百年這段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或者叫四個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具體說:1.初唐(618 -- 712):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主要的詩人有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還有沉佺期、宋之問、陳子昂等。2.盛唐(712 -- 675):盛唐時期是唐詩的黃金時代。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還有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等也是傑出詩人。3.中唐(766 -- 835):中唐的詩歌,是盛唐的延續。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等。4.晚唐(836 -- 906):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主要詩人有杜牧、李商隱、溫庭筠。從中可以看出,唐詩的成就與唐朝歷史渾然一體,也就是說,只有太平盛世才能成就文學的盛世,詩的盛世。今天西洋詩體的大量湧現,好像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化,然而降低了中國傳統詩的品味,特別是胡掐亂湊的「狗屁詩」,讓人大跌眼鏡。當然這樣的詩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就像我們現在的許多文章,估計也只有幾天的生命力吧。所以古人講紙墨之壽,就是講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可以這麼說中華民族今後能夠存在多長,我們的唐詩就能夠存在多長。回味中華民族的歷史,應該說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最輝煌的,唐詩作為唐朝的文化代表,其內容豐富多彩,就其形式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其基本情況。概念: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也叫格律詩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需要說明的是:古體詩與近體詩,是個相對概念,是唐朝時的古人這麼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也很古了。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所謂今古之別而非時間前後,為詩之體例形成前後,今人當明白。下面我們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句法、用韻、平仄上的區別。古體詩的特點: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韻腳允許轉換,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古體詩的句法,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句數可多可少,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篇章可長可短,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都有,韻腳可以轉換。雜言詩,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近體詩的特點: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近體詩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唐詩的六種基本形式: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通過分析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古、近體詩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詩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隨感:有一些寫得規範的、有一定文采和古韻的現代詩與古代雜詩接近,當然由於白話與古文的差異,不可同日而語。詩與任何文化載體一樣,都帶有一定的時代性,在某一個時代一種文體,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用生命去澆灌培植到達一定的高度時,後人是很難企及,唐詩就是這樣,宋朝以後雖然也有非常好的詩,但從整體來講無論哪個方面都無法與唐朝相比,特別像格律詩這樣要求嚴格的詩,我們大都望塵莫及。今天我們探討的目的,是了解那段讓人振奮的歷史,去回味先輩們的情懷,跳出今日狹隘的思想,再進一步通過詩教能夠根除或者緩解現代人焦躁不安的狂熱病,那將是萬幸。下面我們採用網路資料,重點對格律詩的特點進行簡單分析:通過上面分析我們知道: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又稱它為格律詩。每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也就是說要突破格律詩,其最關鍵的就是【韻】和【平仄】。這是我這麼多年經常琢磨,然而不能完全突破之處,也希望藉此,進一步的理解,希望有所突破。如何理解【韻】和【平仄】?【韻】指的是讀音,是漢語字音中的母音或母音加收尾音,即聲母以外的部分,或聲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稱「韻母」。對詩詞來說,我們常稱為「韻腳」,也就是韻文句末押韻的字。【平仄】指的是讀音的音調,就是所謂的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韻律,也就是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的規則。記得電視上有一檔外國人學漢語的節目,把「我要吃水餃」說成「我要吃睡覺」,「水餃」與「睡覺」,其讀音一樣,但音調不同。這個外國人學漢語的故事說明了,「讀音」與「音調」對漢字閱讀都是非常重要。在這裡我們對「律」的本來含義做一介紹。律是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古人稱為律呂。律呂,古代用竹管製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稱「律」;成偶數的六個管稱「呂」,後來「律呂」作為音律的統稱。更讓我們感動的是明朝朱載堉於1584年之前創立了十二平均律這一偉大的律學理論,就是這個理論促成了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在中國古代音律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能夠實現樂曲演奏中的旋宮轉調,歷代都有學者孜孜不倦進行探索,但是迄朱載堉時無人登上成功的峰頂,只有朱載堉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在總結前人樂律理論基礎上,通過精密計算和科學實驗,成功地發現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數列規律,稱其為密率,在其《律學新說》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法:「創立新法:置一尺為實,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中外學者尊崇朱載堉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包括鋼琴在內的西洋所有樂器,都是根據十二平均律這個理論而發明的。可惜的是我們那時的祖先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很好的促成東方文藝的偉大復興,沒有及時帶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國遭受一百多年屈辱的歷史,時至今日,其陰霾揮之不去。以至於1931年1月9日北平「國際音樂大會」,在場的外國人非常激動地對劉天華說,他們無論如何都沒想到,中國會有這樣美妙神奇的音樂。在西方人的眼裡,韻律和音樂是屬於他們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韻律和音樂。這是中國音樂的悲劇,也是中華文化的悲劇,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劇。為了把我們的民族從這種悲劇中挽救出來,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歷史,品味過去的酸甜苦辣。我們祖先對曾經韻律深刻研究這一事實,明確的告訴我們漢字的誦讀時抑揚頓挫,與歌唱時的音樂性是一致的。也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按著韻律唱著自己的文字,從古代走向現代,中華文化是詩的文化,是音樂的文化,每一個字里都包含著「韻律」。面對西俗東漸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很好的頌讀出自己文字所包含的「韻律」,甚至已經不能比較完全讀懂隱藏在漢字「韻律」後的那種精神,這是我這麼多年來最擔憂的!在第六講中對韻的來龍去脈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特別推出了《平水韻》,今天再借其對唐採用網上的資料對近體詩中的格律進行一下研究。由於本人不是專業語文老師,所謂的研究也是藉助各位老師的成果,可以這麼說對於一個學數學的人來講,能夠把這些內容看懂已經不錯了。看了好幾天,基本上看懂,要徹底弄通需要時日,也可能這輩子也無法達到目標,但我要一直走下去。下面的內容完全是網上資料,所以提供個下載就可以了,當然要謝謝這位老師,因為看了許多資料,發現只有這段《唐詩講座》講得最好,可惜無緣當面請教,實乃遺憾!附:《唐詩三百首》簡介我們大多數人對唐詩的了解都是通過語文課,然後知道《唐詩三百首》,記得自己1978年暑假照貓畫虎地抄了一遍,在那個年代敲開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知道了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然而對唐詩的基本情況不怎麼了解,甚至對詩集的作者不了解。其實他是無錫人,叫蘅塘退士,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其中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仿《詩經》三百篇(共311篇)之作,從前是家弦戶誦的兒童詩教啟蒙書,所以比較淺顯,讀者容易接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此乃真言!附唐詩格律講座《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單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了,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假如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註明):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現在普通話讀來並不押韻。又如第二首: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自今以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酒渴愛江清,余甘漱晚汀。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四聲】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一畫:一二畫:七八十三畫:兀孑勺習夕四畫:仆曰什及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九畫:覺(覺悟)急罰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十七畫:擢蟋檄十九畫:蹶二十畫:籍黷嚼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臘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第四句的韻腳「看」就是平聲字,我們讀時最好也讀成陰平才順口(現代「看守」的「看」仍讀陰平)。又如《夜宴左氏庄》:風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最後一句的韻腳「忘」也是平聲,我們讀時也應該讀成平聲才不感到彆扭。至於第六句開頭的「看」雖也是平聲,按今音讀成去聲也無所謂。除了「看、忘」,類似這種在現在一般讀仄聲,而在古代讀成平聲(或平、仄兩讀)的還有:筒縱撞治(動詞)譽(動詞)竣閩紉奔蘊漫翰嘆患跳泡教(使)望醒勝(承受)售叟任(承擔)妊這些字,如果是在韻腳或是句中平仄關鍵處,都應該讀成平聲。還有極少數字,在現在是平聲,在古代反而是仄聲,如「思」「騎」當名詞時都讀成去聲。象《一百五日夜對月》: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第七句的最後一字「思」,就該讀成去聲。【律句】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製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後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後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覆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一字。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粘對】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為什麼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裡面就不會有重複的句型了。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一、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二、仄起首句押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三、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四、平起首句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粘的規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詩,也偶爾有失粘的,比如名詩《詠懷古迹》的第二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第三句就沒能跟第二句相粘。這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齊梁詩人的影響而一時疏忽。對的規則在齊梁時就確立了,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現存杜甫近體詩中,只有《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失對:將軍膽氣雄,臂懸兩角弓。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為失對。這可能是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加工而一時疏忽。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不顧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詩《白帝》: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第二句的第二字本來應該用平聲,現在用了仄聲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對,又跟第三句失粘。但這是有意要重複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律了。【孤平和三平調】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麼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仄平平仄平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復愁十二首》其三:萬國尚戎馬,故園今若何?昔歸相識少,早已戰場多。第二句本該是「平平仄仄平」,現第一字用了仄聲「故」,第三字就必須改用平聲「今」了。七言詩與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聲,如果用了仄聲,必須把第五字改成平聲,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第一句本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現在第三字用了仄聲「客」,第五字就改用平聲「愁」來補救(注意「醒」是平聲)。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拗救】如果仔細看一下前面所舉的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會發現一個規律:在一聯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麼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持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前面談到的對孤平的補救屬於在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對句補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甚至是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用了仄聲「曉」,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聲「花」補救。又如《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聲(「人」)。有時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補救混用。比如《解悶十二首》之一: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飛初。山禽引子哺紅果,溪女得錢留白魚。嚴格的格律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此詩的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這裡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對句補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實際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見的。象《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但是這些都發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現孤平或三平調,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拗。另外還有一種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這裡不討論。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詠懷古迹五首》,幾乎每一首都用到這種特殊句型。其一: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衰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第七句是這種句型。其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讀為平,就成了這種句型。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第七句還是這種句型。其四: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第一句是這種句型。其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福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第五句又是這種句型。由於這種句型用得實在太多(經常用在第七句),幾乎和常規句型一樣常見,我們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為常規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讀起來還是有點彆扭,所以乾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不能不論。【對仗】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頷聯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又如《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頷聯上句的寫法是把「白露」一詞拆散,下句的寫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詞拆散。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象《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首聯「西」對「南」是方位對,「山」對「浦」是地理對,「三」對「萬」是數目對,而「白」對「清」,則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構成了顏色對。這樣的借對,也屬工對。這種諧音的借對,多見於顏色對。比如《秦州雜詩》其三: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誇。頸聯以「珠」諧音「朱」,與「白」相對。又如《獨坐》: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斂洲渚出,天虛風物清。滄溟恨衰謝,朱紱負平生。仰羨黃昏鳥,投林羽翮輕。頸聯以「滄」諧音「蒼」而與「朱」相對。一聯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對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對得馬虎一點。比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玉不勝簪。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和「別」算不上是相對,但其它各字都對得非常工整,合起來也還算是工對。對於七言來說,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詩《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對。有一些對仗,表面上看起來不對,實際上是用了別義相對,象這一聯,「朝」對「顧」用的是「朝」的別義來相對,「下」對「臣」,用的是「下」的別義來相對,而不是用它們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對仗,要明白其出處才知道是相對。比如《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頷聯以「尋常」對「七十」似乎不對,其實「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尋常」兩字也可當成數目字,與「七十」對得相當工整。象這樣用了別義、典故,要拐一下彎才對上,出人意料的,也屬借對,而且往往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與燈謎的「求凰格」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尾聯下句描述的是緊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對。又如《秋興》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尾聯也是一流水對。流水對一般也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如果尾聯要用對仗,經常就用流水對收住全詩。有時候一句之中也有對仗。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一首詩四聯全都用了對仗,而句之中又有對仗,第一句「風急」對「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諧音「青」)對「沙白」,第七句「艱難」對「苦恨」,第八句「潦倒」對「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對,再跟對句相對。有趣的是,第一句因為押韻,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無法完全相對,而在字義上卻對得天衣無縫。這首詩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僅從形式上看,也當得起此美稱。課堂練習:聯輔導與練習之八天文類 月、日、雲、星、雪、風、雨、霧、雷 曉、時、夜、晨、春、夏、秋、冬、早地理類峰、山、谷、江、湖、海、田、嶺、原動物類馬、牛、羊、鳥、魚、犬、鹿、猴、雞植物類松、桃、林、桂、竹、花、草、柏、李身體類眼、耳、鼻、舌、口、手、腰、腳、背建築類房、廊、亭、廟、寺、宮、殿、齋、樓顏色類黑、白、赤、黃、綠、紫、灰、藍、青用具類筆、墨、紙、硯、劍、刀、勺、鉤、筷一、閱讀並背誦《晨讀對韻》前五韻二、把下面的漢字歸類到相應的分類中去:房、廊、亭、廟、寺、宮、殿、齋、樓曉、時、夜、晨、春、夏、秋、冬、早筆、墨、紙、硯、劍、刀、勺、鉤、筷馬、牛、羊、鳥、魚、犬、鹿、猴、雞松、桃、林、桂、竹、花、草、柏、李眼、耳、鼻、舌、口、手、腰、腳、背峰、山、谷、江、湖、海、田、嶺、原黑、白、赤、黃、綠、紫、灰、藍、青月、日、雲、星、雪、風、雨、霧、雷三、對對子。風清綠茶黃河桐葉螞蟻上海桃花雨水中月八寶粥月潔白酒黑海菊花蜻蜓中州鵝毛雪風裡人雙喜糖青羊宮裡白水千層浪雨中果落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龍洞外一行白鷺上青天四、根據詞義連連看,說明什麼?長樂路湖心亭地中海水仙花木賊草牡丹亭山海關莫愁湖楊柳岸水月寺六、家庭作業:10、背誦《晨讀對韻》前七韻。對聯講座之九——詩詞格律辨析之三:宋詞上一講中我們對唐詩及其格律進行了探討,大家都知道與唐詩相提並論的就是宋詞。其實詞作為詩的一種,在隋唐時期已經開始起步,特別是從晚唐到五代,詞體文學漸漸引起文人們的興趣與愛好,詞的創作慢慢走上發展興盛的道路。唐五代詞所用曲調共147調,再加上其他散見詞作所用曲調,總數在200調以內。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經成為千古絕唱。詞發展到宋代,出現了百花爭妍、千峰競秀的盛況,看看宋詞,真是精彩紛呈,顯示出了強大的文學感染力和無群無盡的藝術魅力。宋朝詞作家之眾,作品之多,藝術之成熟,題材之廣泛,內容之豐富,空前絕後。既有浩然之氣,亦有柔美之情;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憂國憂民的豪情,或在紙上,或在言外。雖派別林立,且風格各異,然不同中見大同,從而構建了彪炳千秋的一代文學。下面就宋詞的發展情況、格律詞牌進行簡要的說明、分析和體會。【作品豐富名家輩出】據唐圭璋先生編纂的《全宋詞》與孔凡禮先生輯補的《全宋詞補輯》來統計,現存宋代有姓氏可考的詞人共1493人,詞作共21055首,其中有1569首為姓氏失傳的無名氏之作。據統計,宋代有影響的大詞人大致在300家左右,其中堪稱「大家」和「名家」的詞人排名前30位的是:辛棄疾、蘇軾、周邦彥、姜夔、秦觀、柳永、歐陽修、吳文英、李清照、晏幾道、賀鑄、張炎、陸遊、黃庭堅、張先、王沂孫、周密、史達祖、晏殊、劉克莊、張孝祥、高觀國、朱敦儒、蔣捷、晁補之、劉過、張元干、五安石、陳與義、葉夢得。【生命力強隊伍龐大】需要進一步要說明的,這麼多詞人分布於北宋、南北宋之交、南宋各個歷史時期,無論是從其創作性、表現力來看,還是從其作品的藝術性來看,都堪稱是達到巔峰狀態的詞人隊伍,代表了宋詞的最高成就。此外,在宋代詞人的創作中,還包括著一代代、一群群、一個個的中小詞人和業餘作者,舉凡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樂工歌妓、販夫走卒、方外僧道、釣叟蓮娃等等,他們雖出自不同階層,卻都有多多少少的詞作產生和流傳。【大家雲集佳作豐厚】宋代著名詞人的作品數量大多數在數百首以上,如辛棄疾629首、蘇軾362首、劉辰翁354首、吳文英341首、張炎302首、賀鑄283首、劉克莊269首、晏幾道260首、柳永213首、朱敦儒246首、歐陽修242首、張孝祥224首、黃庭堅192首、周邦彥186首、張元干185首、張先165首、陸遊145首、晏殊140首等;在宋代傑出詞人中,只有少數詞人數量不到百首,如秦觀90首、李精照52首、姜夔87首等。作品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反映出宋代詞人創作熱情的高漲和創作能力的加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代還湧現出了象柳永、晏幾道、秦觀、賀鑄、周邦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這樣的一大批傾力於詞的創作的專業化的優秀詞人,這是宋詞走向繁榮的又一個標誌。【詞牌豐富詞律嚴格】提起詞,許多人望而生畏,就是一些專業「語文人」也難窺其門,關鍵是我們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教育。因此,學詞的開始就是讀誦詞,特別是《宋詞三百首》,一定要熟讀,讀透,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後,再讀某人的詩詞集,從而體會詞與作者人格、學問、志向之間的關係,再者品味詞體的風格,領悟詞的真諦。開始寫詞可以從模仿開始,然後參照詞牌詞律,進行創作,開始時,對自己要求不要太嚴格,也不要以辭害意詞,使自己感受不到作詞的樂趣,隨後逐步深入。在這裡我們還是需要藉助網路資料對調的基本概念作一必要了解。詞調是寫詞所依據的樂譜。詞調很多,每種詞調都有名稱,稱為詞牌。詞是依聲填寫。依據一定的詞牌填詞,就須遵守這個詞牌規定的字數、句式、段落、平仄、押韻方法,這就是詞譜。詞調據清康熙時《欽定詞譜》統計,約有820餘調,2300餘體,其來源有多種途徑。詞調的名稱就是詞牌,詞一般是一個詞牌一個調,即是一一對應的。詞牌的來源大致有以下三種途徑:一是詞牌直接取自樂曲的曲名,如《蘇幕遮》是渾脫舞曲名,《破陣子》是破陣子舞曲名,《菩薩蠻》是樂工根據女蠻國樂曲改制的曲名。二是詞牌就是詞文的題目,概括了詞的內容,如《謁金門》第一首,其內容就是詠黃冠(道士)之謁金門。即詠詞牌本意。張志和的《漁歌子》、溫庭筠的《更漏子》首作的內容和詞牌都是一致的。越到後來,詞的內容和詞牌常常變得毫無關聯,詞牌只是表明作某詞時依據的歌譜名稱而已,有的作者為了標明內容,就在詞牌後另加副題,如毛澤東詞《沁園春》·雪。說明是用《沁園春》這一詞牌(詞譜)詠雪的。三是原詞譜已失,也未留下詞題,後人只是據原詞的平仄譜填詞,就摘取原詞中的幾個關鍵文字立為詞牌,如《憶江南》就是白居易詞中有「能不憶江南」而得詞牌名。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原已有牌名的詞作中,形成一調多名的變化,如《菩薩蠻》又名《重疊金》、《子夜歌》、《菩薩》、《花間意》、《梅花句》、《花溪碧》、《晚雲烘日》、《巫山一片雲》等。調的分類實即詞調的分類。因分類方法的不同,出現許多詞調的專名、術語,茲作簡解。按詞牌的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下)、中調(59字—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這只是習慣沿用的分法。因詞調音樂的節拍而兼顧字數多少而將詞分為令、引、近、慢。「令」大多字數較少,屬小令範圍,如《十六字令》、《如夢令》等,但《唐多令》即有60字,而《念奴嬌》又名《百字令》,可見令也可以是中、長調。「引」或是「令」引伸而來,如《千秋歲引》。或是「令」的別名,如《翠花引》就是《三台令》。或是令的別一體,如《柘枝引》就是又一體。「近」由其原詞發展而來。如《訴衷情近》比《訴衷情》增加了31字之多。一般說來「近」無短篇,大體都是中調。「慢」以篇幅長、節奏舒緩、韻腳疏為基本特徵。如《浣溪沙慢》比《浣溪沙》(42字)多出39字,由六句增至二十句,「拖音裊娜,不欲輒盡」,常被用於抒情。此外,詞調還有攤破、減字、偷聲、促拍、聯章等種種體格變化,都與合樂的需要密切相關。若因詞調內在的結構段落來分,詞又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之分,詳見詞譜。三疊、四疊是宋以後文人作品,都是長調、慢詞,前者如《十二時》、《蘭陵王》、《瑞龍吟》、《寶鼎現》,四疊的只有《鶯啼序》一曲。詞譜即詞牌所規定的句數、字數、段落、平仄、句法、用韻等格式,它是依譜填詞的根據。由於發生髮展時期合樂的需要,其長短變化比近體詩體式繁富,一個詞牌有一個或多個詞譜,從而更增加了詞譜的數量。常用詞譜及范作見附錄六。這裡就小令、中調、長調各舉一例。小令:《南歌子》,又名《南柯子》、《鳳蝶令》。唐教坊曲,入仙呂宮(樂曲的音調)。26字,三平韻,例用對句起。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謂之雙調。定格是:││─ ─│,─ ─││─。┽ ─ ┼││─ ─,┽│┼─ ┼││─ ─。這套符號體系中,「─」表平聲,「│」表仄聲,「┼」表可平可仄,句間有通常的標點符號,句腳下有「0」的表用(押)平聲韻,句腳下有「△」的表用(押)仄聲韻,句腳下無符號的表不用韻。範例是張泌的作品:「柳色遮樓暗,桐花落砌香。畫堂開處晚風涼,高卷水晶簾額襯斜陽。」中調:《青玉案》。取漢張衡《四愁詩》句:「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為調名。67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亦有第五句不用韻的。定格是:┼ ─ ┼│─ ─│,│┼│、─ ─│。││─ ─ ─││,┼ ─ ─│,┼─ ┼│,┼│─ ─│。┼ ─ ┼│─ ─│,┼│─ ─│─│。││─ ─ ─││,┽ ─ ─│,┼ ─ ┼│,┼│─ ─│。範例是賀鑄的作品:「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聞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長調:《渡江雲》,又名《三犯渡江雲》、《清真集》入「小石調」。100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後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同一部仄韻。定格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範例是周邦彥的作品:「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爭作妍華。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今霄正對初弦月,傍水驛、深艤蒹葭。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幾年的實踐告訴,在目前的人文環境中要熟記詞譜是很難的,好在現在上網方便,完全可以查到,加之有許多論壇和博客群,比較容易交流,取長補短。七年多的時間,自己也填了五十首詞,雖然不甚工,大都破格,自己讀讀,也有詞的感覺,過幾年後,也常有涕泗長流之感慨。其實我們知道,原始的詞,就是為歌唱,按一定的調門所填。隨著歷史的發展,主要以一種文學形式而存在,可以按曲歌唱,也可普通吟誦。宋朝之後流行的元曲,細看看,也是詞的延續發展,當然也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後來大型劇目的發展,離不開詩詞,這些大雅之作,在此融合,形成了戲曲這門綜合藝術。對聯也是在詩詞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發展,到了明清,幾乎與生活的各方面結合起來。在今天鋪天蓋地的廣告下,我們看到的就是金錢金錢金錢,如此的熏陶,人性的雅意幾乎蕩然無存,這也是這幾年不斷學習的主要原因。【源遠流長引人深思】從而可以看出詞在宋朝的文學土壤多麼豐厚,讓我們明白任何歷史文化成就,都是在無數仁人志士的共同交流過程中成就的,「大師」是需要深厚的土壤栽培,荒漠是長不出大樹的,沒有喜馬拉雅山脈的壯美,就沒有珠穆朗瑪峰的高大。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上層建築給文化發展一個好的平台,而文化發展反過來影響上層建築的正常發展。可以這麼說,時代造就了文化,文化改變了時代。當然文化有俗有雅,有深有淺,有真有假,有好有壞,有表有里。其最關鍵的要有根,要合於大道,要教民知善惡,要有品位。在今天俗文充世的時代,找文化的根應該成為當代「文化人」的首要使命,很欣慰的是有許多大智者早已開始行動,全心全意地尋找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然而由於這一百多年的不斷揚棄,加之西方各種思潮的不斷影響,這個文化之根在當代人的頭腦里很模糊。以至於如果你作一首比較工的詩,或者填一首詞,讀不懂,甚至被人看做怪人。提起經典,在一些人眼中(包括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人)有一種蔑視,或者下意識的拒絕,這種可怕的意識任其發展下去,可能要斷送祖先留給我們的基業。因為我們這幾代人,少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根,也少有西方優秀文化的根,意識里多為狹隘的功利主義思潮,多吃多佔多拿,已經成為各個利益層的共識。上層觸目驚心的貪污腐化,下層慘無人道的殺人放火,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教育刻不容緩,深刻的美德教育也要刻不容緩。詩詞中深刻的哲理和優雅的情趣,是完善這種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平台。附:下面附幾首蔣春霖的詞,感悟平淡中的深刻,體會其中的妙義。【卜運算元】燕子不曾來,小院陰陰雨。一角闌干聚落花,此是春歸處。彈淚別東風,把酒澆飛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柳梢青】芳草閑門,清明過了,酒滯香塵。白棟花開,海棠花落,容易黃昏。東風陣陣斜曛,任倚遍紅欄未溫。一片春愁,漸吹漸起,恰似春雲。【浪淘沙】雲氣壓虛欄,青失遙山。雨絲風絮一番番。上已清明都過了,只是春寒。華髮已無端,何況華殘?飛來胡蝶又成團。明日朱樓人睡起,莫捲簾看。【鷓鴣天】楊柳東塘細水流,紅窗睡起喚晴鳩。屏間山壓眉心翠,鏡里波生鬢角秋。臨玉管,試瓊甌,醒時題恨醉時休。明朝花落歸鴻盡,細雨春寒閉小樓。對聯輔導與練習之九天文類地理類動物類植物類身體類建築類顏色類用具類一、閱讀並背誦《晨讀對韻》前五韻二、把下面的漢字歸類到相應的分類中去:房、廊、亭、廟、寺、宮、殿、齋、樓曉、時、夜、晨、春、夏、秋、冬、早筆、墨、紙、硯、劍、刀、勺、鉤、筷馬、牛、羊、鳥、魚、犬、鹿、猴、雞松、桃、林、桂、竹、花、草、柏、李眼、耳、鼻、舌、口、手、腰、腳、背峰、山、谷、江、湖、海、田、嶺、原黑、白、赤、黃、綠、紫、灰、藍、青月、日、雲、星、雪、風、雨、霧、雷三、對對子。風清綠茶黃河桐葉螞蟻上海桃花雨水中月八寶粥青羊宮裡白水千層浪雨中果落兩個黃鸝鳴翠柳四、根據詞義連連看,說明什麼?長樂路湖心亭地中海水仙花木賊草牡丹亭山海關莫愁湖楊柳岸水月寺六、家庭作業:11、背誦《晨讀對韻》前七韻。對聯講座之十——詩詞格律辨析之四:元曲上一講中對宋詞進行了簡單講解,從而使我們明白宋詞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小曲,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隨著南宋王朝土崩瓦解,元朝在建國初期34年間廢除科舉,其結果是國家到了「無才可取」的地步,漢族知識分子的地位僅位於乞丐之前的第九。歷史就是這樣,王朝在不斷地更迭,爭霸——和平——繁榮——腐朽——再爭霸。無論誰統治,廣大老百姓只要有一口氣息尚存,就得平平淡淡地生活,從苦難中咀嚼生活的樂趣,並用音樂這個超越種族、國界的音符去抒發,再被一代代文人雅士演繹為雅俗共賞的不同劇目,使這些小曲小調隨著人的生生不息,在不斷的闡述著當下生命過程的那種情感,那種溫度,那種厚度,那種分量。今天的我們也可能被眼前的花花草草所吸引,無暇顧及我們祖輩們生命中那種自強不息的氣概,但當我們把這一切丟掉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就沒有份量,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根,我們的文化就失去本。假如你有機會去吟誦如泣如訴的元曲時,可能淚花會奪眼而出,彷彿被帶到了八百多年前一幫民間藝人,在那偏僻的小巷,在那荒涼的村莊,在那漫長的旅途,用悲壯、高昂、低沉的嗓門,把對社會、人生感受唱出來。元曲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時代中脫穎而出,下面我們先把《元曲》做一簡單介紹。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元曲又稱詞餘、樂府。在這裡我們看到,所謂的「蕃曲」、「胡樂」就是當時的西域和北方的音樂曲子。直到現在新疆蒙古一代老百姓,經常輕歌曼舞,童蒙的熏陶,使他們對歌舞有著天然的狀態,到了一定境界,他們跟著音樂隨口而唱,且詩情畫意盡在裡邊。元曲中分為散曲和元雜劇,這是什麼意思?現在人們大多數對古典戲曲不太了解,所以不清楚。大家都知道與《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相媲美的是《元曲三百首》,這裡的「元曲」是指散曲,從而可以看出元散曲從演唱的歌詞演變為元朝時期最主要的文學形式,也是詩。元雜劇就是真正意義上戲曲的劇本,已經包括了當時之前的所有文化成就,是一門綜合藝術。就拿王實甫的《西廂記》來說吧,全劇分為「五本」,每本有「四折」,而且每折都有「楔子」,有場景,有情節,有角色,有對白,有扮相,有唱腔,特別需要知道的是,每段唱腔都是由一段段曲牌組成,也就是王實甫先生編寫的與劇情相關的「散曲」,其詞寓意深刻,押韻平仄遵循曲牌的要求,沒有宋詞嚴格,但也文采飛揚,入情入理,雅俗共賞,非常適合文人雅士和普通老百姓共同欣賞、品味和啟發。其實戲曲是從前社會教育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於戲曲包含一定歷史人文知識,因此在那個基礎教育不發達的年代,舞台也是文化教育寓教於樂的場所。去年觀看了八集紀錄片《崑曲六百年》,明白了戲曲發展的基本梗概,今天當我們回味這段歷史中的歷史時,感慨我們先祖的智慧。他們用相對獨立,而有一定格律的曲牌,填上不同的詞,通過對白和情節的粘合,構成了完整的劇目。就猶如用磚、木、石通過石灰的粘合建設高樓大夏一樣,創造了輝煌的「大戲」,為後世戲曲文藝繁榮創造了條件。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感嘆當今社會的一些亂象,其實與我們現在急功近利的文藝表現形式有關。這半年多時間觀看了許多文化藝術的紀錄片,就拿包括崑曲等一些戲曲來說吧,上世紀七十年代底八十年代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一定發展,然而隨著電視和電視劇的普及,人們的眼球被《上海灘》、《加里森敢死隊》等港台外國電視劇佔領,許多戲曲舞台下,幾乎沒有觀眾,萬般無奈,許多劇團紛紛解散,後繼乏人。今天當一些有識之士,從打打殺殺的各種電視劇走出來的時候,發現戲曲的奧秘,一代新人也逐步成長。我最近一段時間下班後主要看戲曲台,發現國家「戲曲進學校」已經初見成效,非常開心,小朋友們稚嫩的身段與唱腔,讓我們看到了戲曲的未來。這幾年也看了幾十齣戲曲,包括京劇、錫劇、越劇、黃梅戲、滬劇,當你心靜下來,慢慢品嘗時,心已經與古人相交,與祖先相合,這是現代劇目難以企及的地方。下面我們再將有關元朝、元曲及其發展的一些特點給與說明和分析: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從取《易經》之意這一點說明了,漢族文化之前已經深刻影響蒙古族。然而早先的蒙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忽必烈於中統元年尊西藏佛教薩斯迦派喇嘛八思八(也有寫作八思巴)為國師,授以璽印,命制新字。新蒙文字於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製成。蒙古族文化有著兼容並蓄、開放吸收的文化傳統。蒙元時期,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上層蒙古族普遍地學習漢字漢文,研究漢族歷史文化,接受漢族儒學的教育,進而有頗多的蒙古族文人操漢文進行文學創作。在忽必烈稱雄之時,他們既大力延攬漢族名士碩儒,讓其講解漢文歷史、典籍,從長遠考慮讓蒙古族青少年學習漢文化、致使蒙古族上層精通漢文漢字者日益增多,其中用漢文創作詩歌、散曲、雜劇等。這樣就是其文化與漢語進行了有效對接,從而讓蒙古文化反融入漢文化中,這大概就是後人所謂的亡國未亡文化的說法之例證。在這個國家民族歷史的大拐點上,廣大漢族老百姓都有對自己傳統的痛苦訣別,有對科舉廢棄的仕途失望,更有對家破亡國的刻骨傷痛。在元朝初期,平民是沒有姓名權的,只能以數字作為姓名。這對於一個特別重視姓氏的民族來說是莫大的屈辱。關於這一點順便講講,不屬於本講座的主要內容。但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元雜劇中,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這些被稱為元朝四大悲劇。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元朝初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又沒有恢復科舉制度,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幾乎斷絕,生活下降,精神壓抑。除了少數依附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和人民的關係比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書會的組織,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這種文人「下架」的社會氛圍,使其劇作根植於低層社會,欣賞戲曲成為廣大老百姓社會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曾經在前面的講座中,我們知道中國的詩文化總是與音樂難分難解,到了元雜劇時代,其與音樂達到了渾然一體的地步,不像西方劇目分為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把說唱歌舞演奏分開,讓人有綜合的享受。可嘆的是當今雖然有一些藝術家在挖掘古典戲曲的魅力,但是由於教育的原因,我們大多數人已經聽不懂古典戲曲的唱腔,對其中的文采文理也欣賞不來了,而許多人熱衷於俗文野趣,鑽入金錢而不能自拔,做人的品味在急劇下降,是非不清,穿的衣服比動物還少(大多數動物還穿一身毛衣呢!),其心理也與動物界限不明,愛寵物勝愛父母。痛定思痛,我們應該明白,丟掉了自己的文化,還能剩下了什麼!?看看歷史就知道,戲曲真正繁榮昌盛還是在明清兩代。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今後另立專題詳細討論。言歸正傳,戲曲的發展也豐富了詩詞的內涵,也讓畫龍點睛的對聯活了起來。各種不同的文化形式攙扶我們的民族從過去走向未來,這個根不能丟啊!課堂教學詩歌對聯輔導與練習之十一、 背誦《晨讀對韻》第九韻二、學習第十、十一、十二韻三、「無情對」又名羊角對,相傳為清代張之洞所創。這種對聯形式,通過別解才能上下呼應。要求字面對仗工整,出句和對句各自成章,兩邊對的內容越隔得遠越好。請大家欣賞幾則典型的無情對。上聯:公門桃李爭榮日。 下聯:德國荷蘭比利時。 (此聯為【清末】何淡如所作。)五、無情對山頭黑客莫愁龍井多面手梅龍鎮四、對無情對出對應對提示文竹對一個梁山好漢的名字霜花對法國一個大作家的名字白居易對李白的一首長詩同觀日落你的想法離奇,不切合實際就能對出來桃李爭榮日用兩個歐洲國家的名字來對六、無情對的特點無情對的特點,首先是對仗上面的工穩,何謂工穩,舉例說明:五月黃梅天,三星白蘭地。我們分析一下:三對五,數字相對;星對月,天文相對;白對黃,顏色相對;蘭對梅,花卉相對;地對天,天文相對。可謂字字相對,工穩非常。無情對的另一特點,就是上下聯意思風馬牛不相及,再舉一例子:皓月一盤耳,紅星二鍋頭。這為網路上一無情對,出句:「皓月一盤耳」,是一個感嘆句,意思為:皎潔的月亮,象一個圓盤一樣。到了對句,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解釋成:「紅色的星星象兩個鍋子裡面的頭」的,只能用其原來的意思,就是一個品牌產品的名稱。上述的例子,是一個很極端的「風馬牛」,而無情對中,也有對句意思與出句能作牽強配合的,舉例說明:水發千支終入海,風流萬種盡歸天。下聯的意思,很明顯是嘲笑「風流人物」要「歸天」的,但若要強詞奪理的話,也未必是不能說得通:風無論怎樣的流動,最後還是要歸到天上去。對聯講座之十一——詩詞格律辨析之五:明清小說上一講中我們知道了元曲與「元朝詩」和戲曲的關係,這一講我們主要說說明清小說,當然在這裡我們不是研究古典小說,而是體悟明清小說(特別是四大名著,下文借之)的韻味、詩味。在講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我們把四大名著中的詩詞、對聯(包括對偶句)去掉,或者把一些類似對偶句、韻文等的描述換成白話文,四大名著還會被稱為四大名著嗎?反過來說,在白話文興起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其它文學形式咱不說,但就小說來講,其數量和文字量,恐怕遠遠超過古典小說,然而隨便的一本能夠超過四大名著嗎?在此暫不對上段的設想做出回答,讓我們一起先品味一下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明清小說的韻味。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書名直截了當、簡單明了,使人一看就知道該書的主題是什麼。其目錄基本都是對偶句(此處的對偶句是指平仄不嚴格的對句)。就拿《三國演義》來說吧,全書一百二十回,共有九十副七字對句,三十副八字對句;《水滸》一百二十回,共有五十六副七字對句,共有五十七副八字對句,五副六子對句,兩副九字對句;《西遊記》主要為七字對句,也有四字對句;《紅樓夢》主要用八字對句。這樣用對句的形式作為章回標題,充分體現了方塊字的對稱美,同時點明主題,使人一目了然。特別是大多數對句標題符合對聯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作者沒有深厚的詩詞、對聯等基礎,是不可能寫出這樣高度凝練的章回目錄。例如: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林沖水寨大併火晁蓋梁山小聚義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上面四句分別選自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和《西遊記》中的章回目錄。我們分析一下《三國演義》第一回目錄的對仗情況:宴與斬,桃園與黃巾,豪傑與英雄,三與首,結義與立功,這些片語按詞性自然相對,體現了漢字的對仗美、韻律美,甚至符合律詩和對聯的格律要求,其它名著的目錄也一樣,就是那些不怎麼符合格律平仄要求的對句,其詞性基本都是相對的,當然作者是在寫目錄,而不是在對對聯或者寫詩。今天無論我們怎樣改,也無法超越這樣的目錄,這大概是其成為經典的顯著標準。記得老同事講,早年本校有位老教師,他能夠全文背誦《三國演義》,這樣的結果讓他成為全能老師,幾乎什麼文化課都可以上,而且效果非常好,是其他老師無法比擬的。今天我們想一想,一個老師能把課程講得象《三國演義》那樣精彩,上這樣的課肯定是一種享受。這就是經典熏陶的結果,因為經典包含了語言敘述的方略與方法,更包含了作者非同一般的構思,在這兒突然想起幾天前讀過的莫言先生關於《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的論述,這篇論述作為《莫言系列小說》的序,其中有關語言是這樣論述的:長篇小說的語言之難,當然是指具有鮮明個性的、陌生化的語言。但這陌生化的語言,應該是一種基本馴化的語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語製造閱讀困難。方言土語自然是我們語言的富礦,但如果只在小說的對話部分使用方言土語,並希望藉此實現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則是一個誤區。把方言土語融入敘述語言,才是對語言的真正貢獻。莫言的小說的語言具有鮮明的時代腔,也有高密腔,就是這種語言把我們帶到那個時代、那個年代、那個地方。四大名著也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其敘述語言就是成書的那個年代的時代語、普通話,再結合作者對故事發生年代的猜想、琢磨,而用凝練出的文學語言進行寫作。四大名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小說敘述的提綱上,夾縫裡,融入了當時代的最高文化成就——詩詞、對聯、評書、戲曲等,就像在塑像上度了一層金,不僅熠熠生輝,而且光彩大增,餘味無窮。反觀今天的小說家,敘事方式採用西方的形式,語言錘鍊不夠,甚至為小說而小說,幾乎成了寫作機器。由於古文的廢棄,從啟蒙教育開始沒有傳統優秀文化的底子,所以現在文化人(當然包括小說家),幾乎摒棄了前人所有的文化成就,這種削足適履的文化現象,不知是喜還是悲,今後的歷史會告訴我們的。話說回來,象我校那位老先生,要背誦七八十萬字的《三國演義》,一定要有毅力,毅力的根本就是從內心深處喜歡,而且那麼長,不可能死記硬背,靠的是按目錄的索引,就像《三字經》一樣,可以說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大綱,當你把三個字一句的每件事知道、理解且做到後,雖然不一定能成為聖人,那起碼也是大的學問家。我們把話題再轉回來,《三國演義》的目錄自然是該書的微縮版,他以這樣優美的語言作為標題,怎能不讓人讀後記憶猶新,甚至刻骨銘心呢?當然其他四大名著和章回體小說應該說都是這樣。說道這裡不妨講講最近購買的《莫言系列小說》,對其相當精妙的語言敘述非常佩服,對其超乎尋常的構思也大開眼界,當然由於見解不同,其小說內涵在某些方面本人暫時還不能苟同,不能苟同的主要點是其意境,把人寫得跟動物一般,把動物寫得跟人一般,感覺到他與動物,特別是六畜有通靈一般的感受,也許這一點恰是其最精妙的地方,恰是西方人青睞,諾貝爾們喜歡之所在。但其小說在目錄上確實下了一番功夫,特別是《生死疲勞》的目錄,真的還有點古典章回體的味道,比如:「柔情繾綣成佳偶,智勇雙全斗惡狼」和「受寵愛光榮馱縣長,遇不測悲慘折前蹄」等,還有一定傳統對聯的功底。然而其語言的雅趣韻味與四大名著還是有一定差別,不管怎麼樣,我們要感謝他,是他實現了一個中國當代小說被世界認可的夢。當然他的書能否成為名傳千古的名著,數百年後自然就知道了。再簡單看看四大名著章節中的詩詞對聯等,中我通讀的只有《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由於自己從小愛好詩詞對聯,所以對其中的這些句子格外注意。下面我們選幾句分析一下:正是: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直教:蘆花深處屯兵士,荷葉陰中治戰船。詩云: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上面四句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和《西遊記》中的句子。可以說這樣的句子:文采精妙、總結得體、過渡自然、寓意深刻,有畫龍點睛之妙,有趣味橫生之巧,經常見諸於名著章回的首尾,把小說之大俗釋懷於大雅之中,使其雅俗渾然一體,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適合各個層次的閱讀,這大概是四大名著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到這裡我們想一想,這樣的句子如果翻譯成現代白話,我們知道肯定就沒有味道了。如果翻譯成外語,是否有這樣的韻味,咱不知道,起碼看不到詞性詞義的對稱,恐怕也體悟不到這些語言對小說寓意的加深和提高。同時外國人通過閱讀翻譯後的四大名著,是否能夠理解古漢語的精妙,咱也不知道。據說在七八十年之前,老一輩文人翻譯了大量外國名著,讀起來也膾炙人口,有人說,把這些名著翻譯回去,比原著還精彩,這一點我相信,因為幾十年前的老一輩文人,他們雖然用白話,但古漢語的基礎還在,沒有完全丟掉。最近我們進了四百多本書,專業性都比較強,就書名來說,經常讓人不知所云,許多採用西方紛繁複雜的描述性語言,題目就有幾十個字。比方說:《學會選擇懂得放棄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決定人生成敗的四項基本原則》這樣的題目,讀起來有些吃力,《強大的心》、《安頓心靈》等書,你不看內容無法知道其所敘述。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們語文的表述能力在退化,特別是文字的推敲和凝練方面,在這方面表現最廣泛的是新一代八股式論文,在此不展開論述。本來還有一大堆的感想,突然來電話說,印表機借到了,趕快過去搬,好在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都從事計算機工作,拆卸、搬運、安裝一台印表機當然是輕車熟路,然而每年都多次要求婆婆告奶奶的去借,似乎有點憋屈,沒想到這一憋,把許多感想給憋到九霄雲外去了。更沒有想到的是,在列印標籤時,竟然沒有墨,在這無奈之時,老同事說,把墨盒取出來,搖一搖就可以了,這個方法真靈,完成了任務,不免長舒一口氣,突然靈感又來了,回過頭來把上幾段改改,竟然多出了幾百字。哎!人生就是這樣:有人在輝煌中感受生命的偉大,有人在困苦中感悟生命的真諦,有人在無奈中聆聽生命的聲音,有人在無聊中消耗生命的能量。我們大多數人在自己幾十年生命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上面所述的幾種情況,或許還有其他感受。自己已經五十歲了,應該知天命了,應該把昔日不實際的理想砸碎,碾成粉末,變成生命最後衝刺的能量;自己已經五十歲了,應該懂珍惜了,應該把今日不踏實的心境磨平,如切如磋,琢成生命最後行走的大道;自己已經五十歲了,應該會放下了,應該把明日不應有的恩怨拋棄,化成清風,作為生命最後展翅的動力!所以今後給他人不許願,給自己不設限。隨便的許願就是說謊,想想自己這一生許了許多願,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兌現,那就是說謊;今後不去想當老師的事了,半路出家為師,又半途而輟,實乃天命,如今講話結結巴巴,面容憔悴,鼻涕疙瘩,何顏以為師;今後盡量不看小說,包括莫言的,實在說是在消耗生命;今後自己的博客僅僅作為自己抒發感情之地,去用心耕耘自己的詩詞各三百篇,古韻文章三十篇,不再隨便轉載他人文章。從上一講完成到現在將近半年,對於這一講的姍姍來遲,雖然可以找出千種理由、萬種原因來說明,這都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沒有人逼我,是自己為自己寫,自己為自己講,如果那一位有緣者能從中受點啟發,那是對我付出的安慰,對此也不敢奢望。假如沒有一個人看,我只有把這些塵封自己的生命里,記錄在靈魂的深處,去體會、去品味、去修改、去完善。這十二講就算作自己送給自己五十歲生日的一點禮物!課堂教學:詩歌對聯輔導與練習之十一一、學習《晨讀對韻》第十二、十三韻二、請根據上聯,把下聯補充完整。鴻是江邊鳥踏破 橋三塊石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蠶為劈開 路兩重山典木置屋,曲 ,直三、請用下列詞語分別組成兩副對聯,要讀的通順。紅紅、青青、白白、家家、綠綠、處處、樹、煙森森、潺潺、風、白雲、水、碧樹、浩浩、莫莫四、補充下列對聯中所缺少的字白沙白水白洋淀朝 似錦,晚霞似 , 錦,西川錦海 河 浦江新月如 ,殘 如弓,上弦弓, 弓五、在下面的括弧里填上恰當的方位詞。北雁( )飛,雙翅東( )分上( )( )車後轍,兩輪( )右走( )低六、請正確閱讀下列對聯,找出關鍵字並注音。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好讀書時不好讀書長長長長長長長好讀書時不好讀書六、輔助資料對聯的寫作技巧名稱解釋類型和特點範例析字析字聯就是利用漢字的結構,將漢字在上、下聯中拆拆拼拼的對聯。1、 拆字將一個字拆成幾個字;2、拼字把幾個字拼成一個字一明分日月五嶽各丘山疊字也稱疊音,就是將音節相同的字重疊起來使用。1、 部分用疊字2、 全部用疊字冷冷清清雪茫茫渺渺峰復字復字聯是指在上下聯內分別有一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間隔出現多次。1、重複的字要在上下聯相應的位置;2、上聯重複了多少字和多少次數,下聯也應該如此。(包括一字、多字、多字多次重複)六月六日秋雨秋風嵌字嵌字聯也叫嵌名聯,是把某些特定的字詞,如人名、地名、數字、方位、事物名稱等,巧妙地鑲嵌在上下聯中,使對聯充滿情趣。1、 整嵌是把詞語整個兒嵌入上聯和下聯中。2、 分嵌是把要嵌的詞分開來,有規律地嵌入上下聯的相關位置。(鶴頂格、燕頷格、鳶肩格、蜂腰格、鶴膝格、雁翎格、鳳尾格、魁斗格、碎錦格)聞香下馬見港停船音韻利用一字多音、同音異字的特點,而創作出來的對聯。特點:變讀、同韻、繞口、諧音、壓韻。雞飢爭豆斗鼠暑上樑涼比喻利用比喻的修辭方法而創作出來的對聯。打比方,就是用生動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描繪抽象的、生疏的、深奧的事物。燈如紅豆書似青山擬人就是把沒有思想感情的事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人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思想感情。被擬的事物,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無生命的。一日無心出群山不竿高誇張就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提高豐富的想像,有意誇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貌,更加突出誇張可以和比喻、擬人結合在一起用。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雙關漢字的字、音、義相同或者不同,都可能產生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解釋,形成明暗兩層意思。諧音雙關和借義雙關。虛心成大器勁節見奇才——竹器店頂真又叫連珠,是前一句的末字,作為後一句的開頭字,承前啟後,環環相扣。用於頂真的可以是一個字、詞或片語,且可一次或多次。斷橋橋不斷殘雪雪更殘迴文上下聯順著讀倒著讀都讀得通,叫做迴文,這種對聯就叫迴文聯。明回:從字面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迴文。暗回:看上去與一般的對聯沒區別,但倒著讀也讀得通,就成了另外一種意思。馬歇爾歇馬華來士來華嵌字聯的格名 稱鑲 嵌 位 置范 例鶴頂格要求將規定的字分別嵌在上下聯首字位置上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郭沫若「韜奮圖書館」)燕頷格第二字位置上日長無奈清愁多逢春也似蜜蜂忙鳶肩格第三字位置上自有晚風推楚浪不勞春色染湘煙蜂腰格第四字位置上此地之鳳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鶴膝格第五字位置上兩彎恨山黛眉怨一襟愁淚玉骨輕雁翎格第六字位置上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詩補蜀風泰指陝西,蜀指四川。杜甫的詩篇多於秦、蜀寫成。此聯之意借杜甫詩:「《詩經》無蜀風」句。作者是將杜甫詩和《詩經》相提並論的。鳳尾格第七字位置上西南諸峰此獨秀東北一覽小眾山雲南石屏秀山聯碎錦格隨便位置上三強韓趙魏九章勾股弦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撰之聯註:一九五三年,錢三強率科學考察團出訪,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貝時璋、呂淑湘等人。途是閑暇無事,少不得談今論古。這時華羅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聯一則:三強韓魏趙,求對下聯。三強說的是戰國時期韓、魏、趙三個強國,卻又隱喻代表團團長錢三強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中難對的困難,而且要在下聯中嵌入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因此,華老上聯一出,諸人大費躊躇。隔了一陣,只見華羅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聯: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這本書首次記載了我國數學家所發現的勾股定理。同時,九章又是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對得如此之妙,使滿座為之傾倒!樹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干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太極兩儀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對聯講座之十二——詩詞格律辨析之六:雅文餘音上一講中我們探討了小說中有關詩詞對聯等韻文的簡單情況和作用,並且在開始準備了兩個設想,第一個是「如果我們把四大名著中的詩詞、對聯(包括對偶句)去掉,或者把一些類似對偶句、韻文等的描述換成白話文,四大名著還會被稱為四大名著嗎?」我們通過上一講分析,可以明確的回答是不能被稱為四大名著,只能被稱為一本古書。就像遍布在華夏大地江邊湖畔、山巔峽谷、城鎮鄉村的名勝古迹、寺院道觀、樓台亭閣,如果我們把其上的文化痕迹(如對聯詩詞)全部去掉,這些只能被稱為古建築。這是否告訴我們,到清朝結束,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達到了自己的最高峰,至少可以說達到一個後人很難逾越的高度。看看今天,俗文汗牛充棟,不禁捫心試問,這一百年來,為什麼我們的傳統文化會衰敗到如今這樣的地步?我想除了西方文化的衝擊外,傳統文化自身有什麼問題,或者說承載傳統文化者自身有什麼問題?應該說這兩個方面都有。從文字角度來說,倉頡造字開始,文字的書寫工具、承載載體是相當原始,由甲骨——青銅——竹簡——紙張,這個過程有兩千多年,就是文化飛速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主要靠竹簡進行學習和記錄,【韋編三絕】的故事,一方面說明了孔老夫子的用功學習,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獲取文化知識的書籍的艱難。面對竹簡這樣的書,當然要求傳播者言簡意賅,如果洋洋洒洒,其書恐怕搬也搬不動。這種條件,就需要文人在文字上下功夫,使每個文字都有相當的信息承載量。據統計,現在最全的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然而常用的漢字2500左右,次常用字1000個,就這樣也比四方几十個拼音字母多得多。今天我們主要的感受的是文風的變異,特別是文采、韻味的下降,這是否標誌著現代文人雅趣有所降低!值得思考。當然在本講座中,我們主要思考古韻下降的文化人士的原因,恐怕是文人不文人。在講解唐詩的時候,我們知道,那是也有一場文化運動,以格律詩為主題的新體詩,讓詩歌上了一個台階,幾乎達到空前絕後的地步。看看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歷朝歷代,都有一定的文化運動,但無外乎繼承、發展、創新,當然有一定的揚棄,可以說詩詞對聯等,使韻文發展到極致。這幾年隨著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各地各單位在發展中都重視文化建設,幾乎每個學校都提出校園文化,今天我們的學生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就是班級文化建設。但我們看到的事實主要就是外在的文化建設,包括文化畫廊、經濟文化等,缺少的內在的、深入人心的文化。這樣的結果,並不能遏制殺人放火、貪污腐化等社會惡習,就是一些基本社會公德,大家也不能很好的秉持,前幾天見到一位看似文質彬彬的六七十歲的老人,端著大炮通過柵欄向學校撒尿。這一切不正說明我們傳統的雅文化在逐步喪失。當然話說回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傳遞信息的方法日新月異,科學文明也在不斷提高。雅文這幾年也有方興未艾之勢,前兩年《光明日報》連續刊登以各個城市為主題的雅文《賦》,可嘆的是,我們許多人欣賞不來,為什麼?就是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歷史不甚了解,對這種文體不甚感冒,還有對那些次常用的一千多字,還不太了解。據說前兩天星期天,學校外請有關老師講傳統文化,有一位有一定傳統文化底子的老師,今天激動的告訴我們,講得特別好;然而據其他老師反映說,聽講者對講座頗有異議,甚至聽不太懂,因為講得內容主要是老子、孔子的理念,當然對一個連《道德經》和《論語》都沒有通讀,對其思想沒有咀嚼、玩味、體悟的人,讓聽這樣的講座,那確實是難為大家了,就我這樣的半吊子假文人,一點點的古文底子,如果去聽的話,說不定還嫌他講得淺呢!這有難免讓我感嘆、感慨,這是老子、孔子的悲哀呢?還是當代老師的悲哀呢?六年前有感於傳統文化的缺失,誦讀經典,給自己補補課,感想如泉水,不大湧出,自己開始試著寫了幾篇韻文,也填了幾十首詩詞,雖然不咋地,現在讀讀,也為自己而感動,摘幾段看看:《四大文明》灰飛煙滅巴比倫,金字塔中長老墳。靈鷲山下梵音稀,四書五經高樓中。這是幾年前對四大文明的現狀總結,應該說一目了然。現在如果老天給我機會,我要將高樓中的四書五經,請到自己的講堂,去品味、體會和傳播。《浪淘沙 江魂》臨江看春風,江花從容。千古濤濤向東流,萬里夾岸踏青人,同尋芳蹤。夢裡水淙淙,曾卧江中。昔日五洋探星空,今歲水上覓江魂,但問蒼龍。把自己現在看長江的感受和曾經在遠望號上的經歷,以及對生命的遐想上升到了一個高度。下面這兩幅對句,就是在六年前上課時,為了記住學生的姓名,按實名組織而成,後來課程結束課,通過PPT的感情醞釀,讓學生集體誦讀時,從喉嚨里傳出發自內心的真誠,震撼著他們,也震撼著我。秋霞皎潔燕隨丹鳳住江英冬楠玉華君伴聖賢閱夢溪明霞凌音芳草菲菲本無名芙蓉婀娜蓓蕾姍姍似鈺涌這就是美文、韻文的效果,作為一位計算機老師,也能夠把詩教融入在課堂,其效果遠遠超過預期,因為被你震撼,不,應該說被傳統的優秀文化巨大魅力震撼,老師自身的缺陷,已經蕩然雲外,課堂紀律根本不需要老師操心。六年前聽了不少老師的課,感覺有一些課堂語言乏味,有鸚鵡學舌和矯揉造作之感,而且這些都是表演的公開課。所以作為老師,你的課如果學生不喜歡,那一定要從自身反省,應該明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古訓,簡單的說,就是要練就美的語言,包括與自己身份、所上課程相符的姿態、狀態和神態。下面我們再看兩段,都是節選:甲骨刻紋,獸皮記號,人類圖書之始祖。竹簡載文,貝葉傳經,東方圖書之進步。織錦傳意,造紙寫書,中華典籍之繁榮。雕版傳書,活字印刷,中華文化之昌盛。機械印刷,電子圖書,現代圖書之變革。嗚呼,無書,吾輩不知歷史;無書,人類不知真理,無書,社會不知文明。以書記史,知人類文明之傳承;以書傳技,明人類技術之發展;以書載道,通宇宙萬物之真理。——摘自《讀書吟》三皇五帝至今,歷史更迭,人類繁衍,生生不息。言語用之於時,文章傳之於世。文之興,傳之有根,續之有據,故而知古人之心聲,而曉天地之真理,明世間之大道也。《文心雕龍》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豁然,從言至文為世間文明傳承之飛躍,為人類踏上文明徵程之始也。吾輩今能閱古聖賢之宏論,知數千年興衰之道理,此乃大福也,何不幸哉?——摘自《文風吟》兩面兩段習作,雖然不很純熟,然要用大白話表達,恐怕需要很長一段,而且失去韻味。在此我不禁想起我校裴麗生老先生,在耄耋之年,依然作雅文以饗大家,其語言自然純熟,詞語豐富深邃。摘幾段品品:一冊在手,如持尺璧,案頭翻閱,猶涉林府。讀書之樂,非親歷者不知,書中之味,唯親嘗者是品。於春陽明麗,艷花窗前,詩興油然;或坐夏日庭院,靜謐清幽,心意遠颺;或秋雨晦暝,塵慮頓消,情致飄逸;或冬夜擁爐,寂然凝思,千載風雲,胸際跌蕩。當此境況,若聞書香,如聽傾談,已然文我兩忘。讀古今美文,如對泠泠石上流泉,幽咽沁人心脾;讀先哲宏論,如對大海浪涌,浩氣衝天;讀名家隨筆,如琴弦輕撫,令人心醉神馳;讀懷鄉思親,語聲喁喁,若中夜傾訴愁腸;讀英雄悲歌,如聞征鼓金角;唱壯士長嘯,聲如斷竹裂帛;讀友情遙寄,如聽夜雨芭蕉,思緒綿綿;讀童真率性,賞雛鳳清鳴;誦父母劬勞,感慈心瑩徹,如仰碧空霽月;傳忠肝義膽掌故,耳際隱隱雷震;酬兩情相悅,如嗅微微幽蘭;讀智者寓言,看嬉笑怒罵,為之啞然會心。——摘自裴麗生老師《讀書賦》看看老先生這樣的文采、文理,難道不能感動我們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如皋才子王雲飛的高考作文: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楊槐蓁蓁,町疃(tuǎn),柳榆其秝(lì)。苾葌柅柅游屮(chè)葳蕤,見柳而人不攦,視草而眾不蹸,日駕雙軑(dai)之車,斐斐閭巷之間,目不復睺,鼻不再鼽(qiú),鳥不驚人,鮒游沴然。(節選)這樣的文章,讓教育界、文化界為之一振,我等皆望塵莫及。據說批改時,全國頂點級的文化專家,也要拿高級字典閱讀翻譯,象我等眾人恐怕照著抄寫也可能出錯。這告訴我們後生可畏,值得敬畏。也啟迪我們,只要你認真閱讀和學習,古人的水平是可以達到的,甚至可以超越,這給了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極大勇氣和十足信心。正在思考時,張老師帶來了幾本書,為江蘇省「廉潔教育進校園」系列讀本,包括《小學生廉潔教育讀本》和《高中生廉潔教育讀本》,忍不住打開一看,小學版的目錄包括「以廉為榮以貪為恥」、「坦坦蕩蕩做真人」、「正氣傳千古」和「生活中的紅綠燈」等,高中版當然要深刻一些,目錄基本都對稱,頗有韻味,如「解讀金錢誠信做人」、「廉潔自律學會監督」、「文化育人倡廉反覆」、「思辨人生擇善而從」、「修身自省服務社會」和「學會做人道德為先」,原來就是針對「廉潔」教育的道德教育,裡邊有大量非常動人的故事,可讀性非常強,相信這樣的教育對中小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對教育界健康發展有益。然而在看看發現又少了點什麼,想一想應該就是一個基本操守。突然想起了最近幾年被社會非常推崇的《弟子規》,應該說這本書可以奠定中國人基本道德規範。如果有人把這兩本古今書,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不就是如虎添翼,這個人是誰呢?不知道。難道我就不能做這件事嗎?自己接觸《弟子規》也有十年,對其進行過全方位的思考,也深深的明白「三百千」和《弟子規》,不僅是啟蒙教育,而且是詩教,這些都是朗朗上口的三字詩啊。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象這樣的啟蒙教育、童蒙養正教育是多麼好啊!好!說干就干,從這個星期起,那就開始把《弟子規》與《中(小)學生廉潔教育讀本結合在一起,來他個一系列講座,首先把這作為送給自己五十歲生日的有一份禮物,何不快哉!最後說明,持續將近一年的講座已經結束,十二期正好符合十二個月,是一個小圓滿。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簡單在於只有四萬多字的內容,如果有莫言一天寫一萬多字的水平的話,兩三天就結束了。說不容易,是因為這畢竟不是寫小說,是在自己這麼多年來經濟最危急的時候寫出來,好在後半年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是對自己這幾年學習傳統文化的總結,其中查閱閱讀了數十萬字的資料,可以說從古到今的內容都有,還包括自己的一點雜感,其結果使自己站在韻文的角度,對傳統文化有個了解,特別是後面兩講。這兒要說明,這樣的命題現在看來不很確切,既然如此也就如此。每一講的後面都附有上對聯課的課堂練習,這裡的主要功勞是丁慈礦老師,當然自己花費了一段時間組編、輸入,也有一份功勞,為了不讓其胎死我機,共享給大家,若還有問題需要探討,不妨過來坐坐,這兒還有粗茶一杯,或者想要答案給why0001@163.com發個信息,保證讓你有個比較滿意的回復。課堂教學:詩歌對聯輔導與練習之十二七、學習《晨讀對韻》第十四、十五韻八、在下列對聯中填上合適的字月缺月園,缺似( )圓似( )鹹蛋刨開兩葉舟,內載 黃金白玉雪飛雪綴,飛如( )綴如( )石榴打破一花罐,中藏( )九、連連看青山有幸埋忠骨馬頭一線掛黃河空中白鶴翩翩舞傲骨梅無仰面花足下千行來白雁明月有心入夢來虛心竹有低頭葉白鐵無辜鑄佞臣落花無意帶春去塘里青蛙陣陣歌五、下列對聯有兩種讀法,在不同的位置加上標點,會有不同的含義。請你加上標點讀一讀。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作醋罈壇酸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作醋罈壇酸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六、讀第一副對聯,體會頂真的含義。在第二副對聯的空白處填上恰當的字,組成頂真聯。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無錫 山 無錫平湖 水 平湖七、讀第一副對聯,體會迴文的含義。把第二副短聯改成迴文聯。響水河裡河響水。香花嶺前嶺香花。臉映桃紅風搖柳綠八、請你把下列對聯描繪的情景(上下聯中個選一句)畫出來。
推薦閱讀:

傷感的對聯大全
對聯欣賞(165)
?猴年對聯,送給你!
【學習寫對聯】第十五講 對聯類敘(三)
亭台樓閣上的對聯

TAG:對聯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