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 : 唐詩里蘊含的此情此景
且從李白的《靜夜思》談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此詩大家念得順口,就中卻不無可以尋思之處。先看見的是月光,然後才看見月。何以「舉頭望明月」,就要「低頭思故鄉」呢?望見別的不能「思故鄉」么?或者「望明月」不能「思」別的么?其間這個聯繫,是怎麼回事?清人徐而庵有個說法:因為睡不著,才知身在他鄉。我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覺出人在羈旅的凄清之感。然而還是不能建立一種必然關係。或許是月圓使人想到團圓;或許想起此刻故鄉親人會與我共看此月;或許詩人曾在故鄉望月,此刻記起來了,是個個人經驗;或許當初「舉頭」那麼「望」了,繼而就「低頭思」了,沒有什麼道理,乃是此情此景如此,據實描述。月夜人人遇得,思鄉之情也是常有,李白建立一種聯繫,或曰模式,讀者也就自願接受認同,我們也就不管那個邏輯關係了。一看見月亮,自然思故鄉了。詩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審美意義上的非邏輯的思維關係和語言關係。
再來看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也是寫的思念之情。由此亦可解釋李白那首,蓋見月而思念親人,乃是人之常情。李詩單從末二句看,有點抽象出來的意思,如此才能與更多的讀者產生共鳴。杜甫這詩,則極盡具體,真是切身感受。當時詩人身陷長安,家人都在郙州,是在兩地相思。卻從家人思念自己落筆,而特別刻畫一個「獨」字,這才見出相思之苦。妻子雖有兒女相伴,無奈兒女年幼,不知道「月夜」與「長安」有甚關聯,所以只剩下妻子一人獨自思念丈夫了。「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本來只是寫望月之久,但是這個望月之人,如此具體可感,這裡寫到嗅覺(「香」)、觸覺(「濕」)、視覺(「清」)和溫覺(「寒」),簡直活靈活現,由此暗寫自己一方的思念。末二句是一番期待,「倚虛幌」也是家中具體情景;那又是一個月圓之夜:「照」對應第一句中的「月」,而「雙」對應第二句中的「獨」,由此可知,不光是「閨中」,詩人這廂也在「獨看」,那麼期待中「干」了的「淚痕」,也是屬於此時雙方的了,原來彼此都是淚痕滿臉的了。
以上兩首,都是把「月圓」與「有情」聯繫在一起的,李商隱的《月》卻質疑這種聯繫:
——「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第一句是寫月光照耀之處,月亮緩緩移動,隨處被以光輝;第二句是寫月亮本身。廢名說:「似指月中有一女子,並有樹如小孩捉迷藏一樣,藏在月裡頭,不給世人看見。」「觸處明」、「遠含清」一近一遠,人間天上,「明」有暖意,「清」卻冷了。這裡暗含一個轉折,由此過渡到末二句。「初生欲缺虛惆悵」寫當初對於對圓滿的一種期待,然而月圓之時,未必人生此種期待真的能夠圓滿。此時詩人該是對著一輪圓月,然而滿心失意之情。較之前引李、杜的詩,情感深度似乎更深一層。
李商隱的《嫦娥》則說: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湊巧又是一首寫月亮的詩。前兩句是揣想月宮裡嫦娥生活情景。前一句著眼於恆定不變,可謂華貴極矣,然而了無生氣;第二句著眼於恆定中之變化,然而是照例如此,還是恆定不變,而且特別來得靜謐無聲,由此烘托出一份寂寞孤獨的心境。所以第三句要追溯往事,說嫦娥奔月實在錯了,沒想到落得如此結果。第四句「碧海青天」是嫦娥所面對的荒涼世界,此世界惟有自己一心省得,真是做了自己心靈世界的寫照了。「夜夜」二字,尤其刻骨,是把此一情景,推向無限的未來。
再來看元縝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這實際上已經不是什麼孤獨寂寞了,簡直生死都成了問題。第一句就兇險得很,這個夜裡得著平生摯友被貶官的消息,好比致命一擊。「垂死病中」是詩人此時狀況,回過頭去看第一句,好像其間有某種聯繫,是個象徵似的。「無焰」的「殘燈」,飄乎不定的「幢幢」影子,是對自己生命的把握。這消息太突然了,所以才「驚坐起」,然而卻是無法承受的。末一句「暗風吹雨入寒窗」,先是「暗」,對應「殘燈無焰影幢幢」,是再進一步,寫感覺中的生命完結;繼之是「寒」,是體會到死亡降臨,如此「垂死病中」,通過感覺都落實了。
當然唐人寫寂寞孤獨,並不都用這種強烈筆法。也可以淡淡點出,然而意味無窮。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兩句兀自輕鬆得很。「不知愁」這話有點無端,乃是為的後面伏筆。唐人寫「閨怨」題材很多,多是從怨寫起,偏偏這是一個無怨之人,而且簡直無心。「不知愁」乃至「春日凝妝上翠樓」種種鋪墊,都落在「忽見」二字上。由「忽見」回過頭去想「春日凝妝上翠樓」,由化妝到上樓,一定不慌不忙,正是「不知愁」了。「忽見」到的,其實並非什麼意外,正是「春日」景象:「陌頭楊柳色」罷了。但是忽然有所發現,覺得大好春光,不能與「夫婿」共享,都被白白辜負了,而且美景短促,「覓封侯」的過程遙遙無期,於是悔不當初。這一悔使我們想到前面提到的李商隱筆下嫦娥的後悔,都表達了對生命流逝的一種感受。
……………………………………
推薦閱讀:
※【國學寶典】《兒童唐詩故事》【13集水墨動畫 珍藏版】
※經典唐詩圖文,罕見絕配美不勝收
※YOYO說 | 熟悉的唐詩用日語原來是這樣讀的
※【唐詩資料匯萃】唐詩中的三平調(一)
※唐詩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