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脈辨證說運氣----馬有煜
06-12
平脈辨證說運氣 「平脈辨證」有兩個層面的意義。平者憑也,憑據脈象並且四診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平者平氣也,以平氣脈象鑒別病理脈象而進行辨證論治。這兩層意義,體現在《傷寒雜病論》里,根源來自《內經》運氣學。《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內經》七篇運氣大論當中,《五運行大論》和《六微旨大論》論述了脈氣與氣化的密切關係。《氣交變大論》論述了診脈的部位以及脈象與五行的關係。而脈形和脈氣以及平脈辨證的內容,集中在《至真要大論》里。《至真要大論》是運氣七篇內容的總結,說明氣化辨證應該以診脈為先導。 診脈的部位:《五運行大論》說:「天地之變,無以脈診」「隨氣所在,期於左右」司天主天氣,在泉主地氣。頭頂應司天,在泉應會陰,這兩處沒有明顯的動脈應指,也不方便診脈,故不是診脈的部位。司天在泉即天地氣化布散於左右四間氣,人體兩側應之,即動脈應指在頭部左右的人迎,左右兩手的寸關尺,左右兩足的趺陽和太溪。在病危的時候,還得診手足的太溪,沖陽,太淵,太沖,神門等穴位的脈氣有無,這才是診脈的部位。 脈象的生成:少陰主熱化,內合心臟,心主血脈,是生成脈象的根本。血脈也是心臟主宰的物質運動。故《五常政大論》說「其物脈」不是玄奧難知的東西。四季脈象的常變:氣至則脈應,春弦,夏洪,秋毛(浮澀而短),冬石(沉)是四季脈象的常候。並且這四季脈象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循環漸變的,如春從冬來,初春尚有寒意,弦脈之中帶有沉意,至仲春沉意消去。夏從春來,初夏尚有春意,洪脈之中尚帶弦意,至仲夏弦意消去。秋從夏來,初秋尚有夏意,浮澀脈中尚帶數意,至仲秋數意消去。冬從秋來,初冬尚有秋意,沉脈中尚帶澀意,至仲冬澀意消去。如果四季脈象沒有漸變過程,則氣化失去連貫性,為四塞病脈。如《至真要大論》說:「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若四季脈象至而太過,為邪氣盛而正氣衰的病脈,即「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南北政脈象:南北政也是講的四季平氣脈。在檢索《靈樞.禁服》原文里,有明顯的南北政信息:「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毫無例外,南北政脈象也是隨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而變化的五臟平脈,其作用是以平脈鑒別病脈。春三月和夏三月為前半歲,秋三月和冬三月為後半歲。前半歲氣候由溫而熱為南政,寸口脈象也隨溫熱起變化,由弦變洪,由細變大。後半歲氣候由涼而寒為北政,寸口脈象也隨涼寒而起變化,由浮變沉,由大變細。所謂「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回事。南北政將四季脈象分析得更加細緻,不但細辨四季的脈形,更重視寓於脈形當中的少陰脈氣的強弱變化。寅正月厥陰在泉脈弦細,卯二月少陰在泉脈正弦,辰三月太陰在泉脈弦緩,此南政春三月的脈形變化。巳四月厥陰司天脈弦大,午五月少陰司天脈洪大,未六月太陰司天脈緩大,此南政夏三月的脈形變化。申七月厥陰在泉脈浮弦,酉八月少陰在泉脈正浮,戌九月太陰在泉脈浮緩,此北政秋三月的脈形變化。亥十月厥陰司天脈沉弦,子十一月少陰在泉脈沉石,丑十二月太陰在泉脈沉緩,此北政冬三月的脈形變化。辨南北政的少陰脈氣變化,第一要眀瞭正診與反診。病人坐北面南就診,寸主司天,尺主在泉,為北政正診。病人坐南面北就診,寸主在泉,尺主司天,為南政反診。第二要眀瞭應與不應之理。南政春三月寅卯辰,春氣上升,寸強尺弱。南政夏三月巳午未,陽氣在上,陰氣在下,陰氣引陽氣下降,尺強寸弱。北政秋三月申酉戌,秋氣下降,尺強寸弱。北政冬三月亥子丑,陰氣在上,陽氣在下,陰氣引陽氣上走,寸強尺弱。強者得少陰氣化資助多,為「應」,弱者得少陰氣化資助少,為「不應」。應者不太過,不應者只是稍微弱一些,皆屬於正常的少陰脈氣的強弱變化。 第三要明瞭以南北政平脈鑒別病理脈象。如「應」脈太過為邪氣實,「不應」脈沉細而伏,不應於指,則為少陰心腎虛寒危證。冬見夏脈之洪大,並見尺強寸弱,或夏見冬脈之沉石,並且寸強尺弱,皆屬水火不交泰,「尺寸反者死」。如春見秋脈之浮澀,並且右強左弱,為金勝木而侮火,或秋見春脈之弦,並且左強右弱,為木勝土而侮金,皆屬「陰陽易者危」。六氣脈象的常變:把四季分為六季即六氣,就有六氣的脈象變化。主氣的脈象是: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鉤脈即洪脈:少陽之至其脈浮而大;太陰之至其脈沉,沉脈是相對少陽之至浮而大而言的,並非指如冬脈之沉。陽明之至其脈澀,即浮澀而短;太陽之至其脈大而長,即沉大而長。 客氣脈象按三陰三陽的次序輪轉,其脈象也與主氣相同,只不過所在的時位每年遞遷一步而已。客主加臨,如果雙方的五行生剋制化正常,客氣對主氣只是起著良性的調節作用,則主氣的脈象守位按時而至,所謂「至而和則平」。如果雙方的五行生剋制化失常,則主氣失守,就可能發生「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平脈辨證識標本:病機為本,證候為標。病機本質是看不見的但又是真實存在的物質運動規律,而證候是看得見的現象,但卻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的病機。因為證候有真假,如何辨別證候的真假,只有仔細診脈,但脈象也有真假,所以必須脈證合參。清代名醫楊乘六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我再加上一條「舌有真假憑病史」。因為病史就含有標本先後的病機變化,標本與病機同在。所以,平脈辨證識標本,就是辨別標本先後的病機轉化過程中的脈證真假,決定脈與證候的取捨,確診真實的病機。《至真要大論》是這樣表述的:「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脈至而從: 病機為本,證候為標。脈象與證候一致,皆能反映真實的病機,就是「脈至而從」。「從」即順從。 三陽病,一般屬陽證,表證,熱證,實證。脈象一般浮而有力,證候也屬陽、表、熱、實之形象,故為「脈至而從」。 三陰病,一般屬陰證,里證,寒證,虛證。脈象一般沉而無力,證候也屬陰、里、寒、虛之形象,故為「脈至而從」。 脈從而病反: 病機為本,證候為標。脈象與證候出現假象,不能反映真實的病機,故為「脈從而病反」。 三陽病,見到陽、表、熱、實之證候形象,脈象也浮大,似乎是「脈至而從」。但是脈象雖然浮大,而「按之不鼓」即按之無力,則脈象與證候皆出現假象。當舍脈證之假,從脈象「按之不鼓」之真,病機當屬陰證,里證,寒證,虛證,為「脈從而病反」。 三陰病,見到陰、里、寒、虛之證候形象,脈象也沉細,似乎是「脈至而從」。但是脈象雖然沉細,而「按之鼓甚而盛也」即按之有力而氣盛,則脈象與證候皆出現假象。當舍脈證之假,從脈象「按之鼓甚而盛也」之真,病機當屬陽證、表證、熱證、實證,為「脈從而病反」。 總而言之,如《五運行大論》論脈象說:「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知其氣就得知其脈證變化,乃可以知死生之逆順。平脈辨證說運氣 「平脈辨證」有兩個層面的意義。平者憑也,憑據脈象並且四診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平者平氣也,以平氣脈象鑒別病理脈象而進行辨證論治。這兩層意義,體現在《傷寒雜病論》里,根源來自《內經》運氣學。《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內經》七篇運氣大論當中,《五運行大論》和《六微旨大論》論述了脈氣與氣化的密切關係。《氣交變大論》論述了診脈的部位以及脈象與五行的關係。而脈形和脈氣以及平脈辨證的內容,集中在《至真要大論》里。《至真要大論》是運氣七篇內容的總結,說明氣化辨證應該以診脈為先導。 診脈的部位:《五運行大論》說:「天地之變,無以脈診」「隨氣所在,期於左右」司天主天氣,在泉主地氣。頭頂應司天,在泉應會陰,這兩處沒有明顯的動脈應指,也不方便診脈,故不是診脈的部位。司天在泉即天地氣化布散於左右四間氣,人體兩側應之,即動脈應指在頭部左右的人迎,左右兩手的寸關尺,左右兩足的趺陽和太溪。在病危的時候,還得診手足的太溪,沖陽,太淵,太沖,神門等穴位的脈氣有無,這才是診脈的部位。 脈象的生成:少陰主熱化,內合心臟,心主血脈,是生成脈象的根本。血脈也是心臟主宰的物質運動。故《五常政大論》說「其物脈」不是玄奧難知的東西。四季脈象的常變:氣至則脈應,春弦,夏洪,秋毛(浮澀而短),冬石(沉)是四季脈象的常候。並且這四季脈象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循環漸變的,如春從冬來,初春尚有寒意,弦脈之中帶有沉意,至仲春沉意消去。夏從春來,初夏尚有春意,洪脈之中尚帶弦意,至仲夏弦意消去。秋從夏來,初秋尚有夏意,浮澀脈中尚帶數意,至仲秋數意消去。冬從秋來,初冬尚有秋意,沉脈中尚帶澀意,至仲冬澀意消去。如果四季脈象沒有漸變過程,則氣化失去連貫性,為四塞病脈。如《至真要大論》說:「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若四季脈象至而太過,為邪氣盛而正氣衰的病脈,即「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南北政脈象:南北政也是講的四季平氣脈。在檢索《靈樞.禁服》原文里,有明顯的南北政信息:「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毫無例外,南北政脈象也是隨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而變化的五臟平脈,其作用是以平脈鑒別病脈。春三月和夏三月為前半歲,秋三月和冬三月為後半歲。前半歲氣候由溫而熱為南政,寸口脈象也隨溫熱起變化,由弦變洪,由細變大。後半歲氣候由涼而寒為北政,寸口脈象也隨涼寒而起變化,由浮變沉,由大變細。所謂「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回事。南北政將四季脈象分析得更加細緻,不但細辨四季的脈形,更重視寓於脈形當中的少陰脈氣的強弱變化。寅正月厥陰在泉脈弦細,卯二月少陰在泉脈正弦,辰三月太陰在泉脈弦緩,此南政春三月的脈形變化。巳四月厥陰司天脈弦大,午五月少陰司天脈洪大,未六月太陰司天脈緩大,此南政夏三月的脈形變化。申七月厥陰在泉脈浮弦,酉八月少陰在泉脈正浮,戌九月太陰在泉脈浮緩,此北政秋三月的脈形變化。亥十月厥陰司天脈沉弦,子十一月少陰在泉脈沉石,丑十二月太陰在泉脈沉緩,此北政冬三月的脈形變化。辨南北政的少陰脈氣變化,第一要眀瞭正診與反診。病人坐北面南就診,寸主司天,尺主在泉,為北政正診。病人坐南面北就診,寸主在泉,尺主司天,為南政反診。第二要眀瞭應與不應之理。南政春三月寅卯辰,春氣上升,寸強尺弱。南政夏三月巳午未,陽氣在上,陰氣在下,陰氣引陽氣下降,尺強寸弱。北政秋三月申酉戌,秋氣下降,尺強寸弱。北政冬三月亥子丑,陰氣在上,陽氣在下,陰氣引陽氣上走,寸強尺弱。強者得少陰氣化資助多,為「應」,弱者得少陰氣化資助少,為「不應」。應者不太過,不應者只是稍微弱一些,皆屬於正常的少陰脈氣的強弱變化。 第三要明瞭以南北政平脈鑒別病理脈象。如「應」脈太過為邪氣實,「不應」脈沉細而伏,不應於指,則為少陰心腎虛寒危證。冬見夏脈之洪大,並見尺強寸弱,或夏見冬脈之沉石,並且寸強尺弱,皆屬水火不交泰,「尺寸反者死」。如春見秋脈之浮澀,並且右強左弱,為金勝木而侮火,或秋見春脈之弦,並且左強右弱,為木勝土而侮金,皆屬「陰陽易者危」。六氣脈象的常變:把四季分為六季即六氣,就有六氣的脈象變化。主氣的脈象是: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鉤脈即洪脈:少陽之至其脈浮而大;太陰之至其脈沉,沉脈是相對少陽之至浮而大而言的,並非指如冬脈之沉。陽明之至其脈澀,即浮澀而短;太陽之至其脈大而長,即沉大而長。 客氣脈象按三陰三陽的次序輪轉,其脈象也與主氣相同,只不過所在的時位每年遞遷一步而已。客主加臨,如果雙方的五行生剋制化正常,客氣對主氣只是起著良性的調節作用,則主氣的脈象守位按時而至,所謂「至而和則平」。如果雙方的五行生剋制化失常,則主氣失守,就可能發生「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平脈辨證識標本:病機為本,證候為標。病機本質是看不見的但又是真實存在的物質運動規律,而證候是看得見的現象,但卻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的病機。因為證候有真假,如何辨別證候的真假,只有仔細診脈,但脈象也有真假,所以必須脈證合參。清代名醫楊乘六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我再加上一條「舌有真假憑病史」。因為病史就含有標本先後的病機變化,標本與病機同在。所以,平脈辨證識標本,就是辨別標本先後的病機轉化過程中的脈證真假,決定脈與證候的取捨,確診真實的病機。《至真要大論》是這樣表述的:「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脈至而從: 病機為本,證候為標。脈象與證候一致,皆能反映真實的病機,就是「脈至而從」。「從」即順從。 三陽病,一般屬陽證,表證,熱證,實證。脈象一般浮而有力,證候也屬陽、表、熱、實之形象,故為「脈至而從」。 三陰病,一般屬陰證,里證,寒證,虛證。脈象一般沉而無力,證候也屬陰、里、寒、虛之形象,故為「脈至而從」。 脈從而病反: 病機為本,證候為標。脈象與證候出現假象,不能反映真實的病機,故為「脈從而病反」。 三陽病,見到陽、表、熱、實之證候形象,脈象也浮大,似乎是「脈至而從」。但是脈象雖然浮大,而「按之不鼓」即按之無力,則脈象與證候皆出現假象。當舍脈證之假,從脈象「按之不鼓」之真,病機當屬陰證,里證,寒證,虛證,為「脈從而病反」。 三陰病,見到陰、里、寒、虛之證候形象,脈象也沉細,似乎是「脈至而從」。但是脈象雖然沉細,而「按之鼓甚而盛也」即按之有力而氣盛,則脈象與證候皆出現假象。當舍脈證之假,從脈象「按之鼓甚而盛也」之真,病機當屬陽證、表證、熱證、實證,為「脈從而病反」。 總而言之,如《五運行大論》論脈象說:「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知其氣就得知其脈證變化,乃可以知死生之逆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3-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卷中
※身上有這幾個痣,千萬別點掉,這些痣都能給你帶來財富和運氣!
※運氣為病歌
※為什麼年底大掃除能讓運氣更好
※運氣
TAG: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