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成熟的「外衣」——用眼睛讀懂成熟的第一課(二)
06-12
觀察七:話題 1.話題顯示的人類心理 2.喜歡追根究底是支配欲的表現 3.給不滿情緒披上合理化外衣 4.隱晦地表達不滿 5.話題展開的方式與人類心理 1.話題顯示的人類心理 不論是初次見面還是已熟識的人,見面時交談的話題,往往是本人嗜好、關心的直接表現,這是常識性的看法。但是,實際上人並沒有如此明快、單純。當然,一個人心中有熱衷的事,自然就會出現相應的話題。面對這樣的人,我們根本不需要運用深層心理。但是,如果他的嗜好或關心都沒有直接出現在話題上,甚至改變為完全不同的話題,這個人就可能懷有很深的自卑感或欲求不滿。 因此,透過話題來發現深層心理,可大致分為兩個途徑,從話題的內容、話題展開的方式去探索對方的內心。當然,途徑雖可二分,如果能同時運用則更為理想。 除了談自己,喜歡談自己的家人、工作、家事的人也一樣。在女性當中,也有些人喜歡一見面就大談丈夫的外遇或情人的女友,這表示愛某個男人已達一體化的境地,談這個人的事情也等於是在談自己,可以說這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表現。 2.喜歡追根究底是支配欲的表現 相反的,也有些人從來不談自己,話題總是繞著他人打轉,或是談他人的隱私,這種人又如何呢?人都有種私人領域,喜歡以語言侵犯他人的隱私,就是以話題侵犯他人的個人領域。這如果發生在男女之間,就會以強烈的愛情或關心表現出來。但如果不是這樣的關係,這種人就是想要了解對方的一切,掌握對方的弱點,換言之,就是在深層心理有支配對方的欲求。 這種情形以女性最常見,即使對方是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人,包括新聞名人、演藝人員、明星等,也經常談這些人的隱私和醜聞。這樣的人除了想要支配他人以外,內心可能還加入了一些複雜的要素。國外某個調查團體曾以小型錄音機去偷錄家庭主婦的談話,經分析他們發現,在談話內容當中,有43%是談完全不認識的人,其次才談小孩、丈夫和自己。 像這種專談不認識的人,或者很熱衷於談明星的人,多半都是沒有什麼朋友或熟人而終日孤獨者。所以她們和不熟悉的人談不認識的人,這樣便不需要去感受自己的孤獨。很多國家社區里的家庭主婦,已很少和鄰居交往,正因為如此,她們和不熟悉的人見面時,只好談些不認識的人,因而產生這種特殊現象。 3.給不滿情緒披上合理化外衣 被壓抑於心中的不只是性的問題,有時也是因為工作而造成的欲求得不到滿足。像這樣的情形,大部分都以不平或不滿的形態出現。在辦公大樓林立的地區,只要在進餐時間走入附近的餐飲店,一定可以聽到有關工作的不平或不滿。和這些上班族打交道,你會懷疑他們是否有其他的話題可說。但也因為如此,你可以從中發現公司里的人是多麼脆弱,他們在訴說著不平與不滿,但有時他們自己也沒有發現這一點,因為這種不平與不滿乃是在壓抑下產生的。 關於表面的不滿,及其與心理真正意識之間的關係,一位瑞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調查。他以近200名女性為對象,做面對面的問話,結果發現越是對薪水不滿的人,也越是無法熱衷於工作的人。當然,按照她們的說法是因為薪水低而無法熱衷於工作。但仔細盤問,發現正是討厭該工作的意識,支配了薪水低的不滿。 這一點與伊索寓言中出現的狐狸邏輯相同,即"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由於這種失敗的不愉快體驗或自卑感作祟,急欲給自己找個正當的理由下台,心理學將這種情形稱為"合理化"。抱怨待遇不好的上班族,正是以薪水低的說法使自己對工作不認真的事實反而合理化了。 上班族的不平與不滿,也有很多是對上司的不滿,而這個話題也有合理化的傾向,例如,"A部經理如果沒有和總經理的女兒結婚,他一定早就被派到分公司去了,因為他毫無辦事能力,廢物一個"。這種瞧不起上司的上班族,內心多半有著想要出人頭地的慾望。當這種慾望在心中如怒火般燃燒,但自己的能力又不夠時,就會設法找出自欺欺人的邏輯。也就是說,為了讓自己接納無法陞官的事實,只得抬出上司無能的說法(並非客觀的判斷)。 4.隱晦地表達不滿 如果無法把不滿合理化,或者無法以其他的話題來取代,而且知道如果將這種不平與不滿告訴實際對象,一定會遇到很大的抗拒時,人們會將不滿壓抑下來。但這種不滿一旦累積多了,自然會採取特殊的形態表現出來,比如遷怒於他人,或是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去攻擊對方。於是,我們經常可以在酒席上,看到幾個人以在座的上司為話題,假裝喝醉了而以開玩笑的話破口痛罵。不論他是否真的喝醉了,像這樣的情形,都可當做是心中累積的對上司的不滿脫口而出了。 利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話,是打算即使對方認真了也採取不負責態度的姿態,即事先準備了逃脫的方法,所以依各人的看法不同,你也可以說這是最卑鄙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在這種氣氛下把心結說出來,多少可以減輕敵意或恨意,具有緩和效果。無論如何,請勿忽略開玩笑,因為這當中可能隱含著真意。 不過,有些人的欲求不滿,並不會以抱怨或不平的方式出現,而是採取如炫耀過去這樣完全相反的方式。比如在餐廳里,偶爾可看到年紀較長的男性,對同行的年輕職員,暢談自己的輝煌過去。但是他越談得開心,越會造成四周的冷場。從深層心理來看,如此炫耀過去的人,多半是跟不上新時代的變化,或者升遷的好路子被阻礙了,或者無法繼續適應該項工作,因而變成欲求不滿的人,為了忘記現在,只好向過去求救。 這就像有些兒童原本已不再尿床,但是卻因為母親生了弟弟或妹妹,無法再完全佔有父母的愛心,所以又開始尿床。依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叫做"退化"現象。如此說或許殘酷了些,但是當一個人以做夢般的神情炫耀著自己的過去時,的確已展現了潛在的無可救藥的不滿。 5.話題展開的方式與人類心理 觀察話題除了話題的內容外,還要注意話題展開的方式。我們在說話時,最忌諱的是大家正在討論某個問題時,某人突然站起來提出與問題毫無關係的話題。像這樣的人多半支配欲、自我顯示欲都很強烈,而且藐視他人,缺乏關懷他人之心。如果你的同事當中有這樣的人,你必定會發現他根本不可能與大家和睦相處。 除了支配欲及自我顯示欲強烈的人以外,還有一種喜歡當眾猛造話題的人。這種人深怕被他人取得主導權,力圖保持自己的優勢。比如在與外商談判時,倘若你在語言方面沒有信心,以致無法搶先提出話題時,對方就會不斷依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提出話題。如此在話題的逐漸改變中,你只能依照對方的方式與他洽談,結論當然也會傾向於對對方最有利的方向。因此,無法主宰話題,就表示你已輸了。 在談話當中當然可以改變話題,但是,如果你毫無脈絡地改變話題,聽的人一定會深感困擾。狂躁病患者發作時,如果有人談林肯總統,他正巧在隔壁房間聽到了,就會說些發音與"林肯"相似的事情。這種情形,精神醫學稱為"意相奔逸",這當然是病態的。而一般人如果不斷改變話題,一定是無法整理內心的思緒而使之支離破碎。像這樣的人與其說話題豐富,不如說他無法邏輯地整理思緒。 以上是說話人本身提出的話題。另外,有些人從不刻意提出話題,但是卻經常追隨他人的話題。若是較優秀的記者,還會擴展對方提出來的話題,最終,往往能夠將對方所知道的情報全都導引出來,可謂是談話專家。當然,一般人當中也有這種很會聽人說話的人,從性格方面來說,這種人能夠深入了解他人,擁有一顆寬容而善良的心。 最後我們從對某個特定話題的反應,來分析人的深層心理。最容易了解的是有意避開話題的心理。人對於異性或金錢等自己強烈渴望或深感自卑的對象,其渴望或自卑的程度越深,也就越怕被人發現,所以會在無意識中避免接觸這一類的話題。例如明顯地忌諱談性問題的女性,即可如此解釋。觀察八:言辭 1.人表現本性的五大用語 2."我"與"我們"的背後 3.權威主義者喜歡別人的"光環效應" 4.過度的敬語表示對對方懷有戒心 5.巧妙利用"但是"來控制對方思路 1.人表現本性的五大用語 人們初次見面時,剛開始大家出於禮節,都表現得很恭敬。等逐漸鬆弛下來,則從姿態到語言都會變得很隨便,甚至顯露人的本性。H飯店的總經理C先生表示,他主持面試時,故意對前來應徵的人採取非常隨便的態度。起初年輕人都規規矩矩地應答,但不久,他們的習慣語就會脫口而出,而C先生就利用這種方式來了解應徵者的真實面目。 由此可知,說話方式確實是洞悉一個人的珍貴情報源。任何地方都有地方性的方言,因此,各自成長的環境不同,說話習慣也不同。著名的電影《窈窕淑女》即描述了一個原本身份卑賤的少女,為進入上流社會而接受徹底的語言訓練。由此可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 洞悉他的身份底細,已成了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的真理。 除了社會性、階層性或地理性的語言用法差距外,還有個人水準不同所表現的心理性用語的不同。語言是表現自我的手段,當然會在不知不覺間反映出各種曲折的個人深層心理。因此,一個人無意識中表現的說話特徵,往往比其所言的內容更能表達其人。 至於分辨的重點,可以分為如下5種-- ①有意識地表現自己,以"我"來稱呼自己的"人稱語"。 ②假託他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心理的"借用語"。 ③可以表現與他人關係的敬語,即是"人際關係語"。 ④下意識出現性方面自卑感的"深層心理語"。 ⑤連接詞的使用法,表現一個人思考形態的"思考語"。 下面依照順序逐一說明。 2."我"與"我們"的背後 以第一人稱稱呼自己的"人稱語",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各種深層心理。比如我們經常在大眾傳播媒體里看到有些領導在說話時,總是重複:"我個人認為……我想,我呀……我想這樣做……我的意思是……" 通常只有年輕人會以狂傲的語氣稱呼自己為"我",一旦年齡漸長,很少人會在公開場合如此稱呼自己。 由此可知,這位領導的成長環境必定很好,所以他才會如此自負。有時與他的聲調相同,他的態度會顯得很不謙虛,甚至有點女性化的性格也出現在語調中。 實際上,我們經常會遇見以第一人稱作為單數人稱語,並連續自 稱"我"或"俺"的人。例如足球教練Y先生,每次提及他培養出來的選手時,就會說"我對他的指導"、"我對他說過"等多次強調"我",可明顯看出其自我顯示欲旺盛的性格。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李彼得和懷特的研究,領導人為專制型的團體成員,都很容易說"I",而領導者為平和型的人,則比較喜歡說"We"。經常用第一人稱的人,獨立性及主體性都比較強;而一向使用複數人稱者,則比較沒有個性,以團體埋沒型或附庸型的人居多。 3.權威主義者喜歡別人的"光環效應" 第二條中所說的借用語,並不純粹是他人說話,還有各種表現方法。我們總認為人經常都是以自己的話在說在寫,其實在無意識之中,很多人都習慣把他人所說的話,當做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自我擴大欲。而我們分析其人所言,即可洞悉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 例如有些人在說話的時候,經常會說很多難懂的字眼或外文,令聽者感到困擾。其實,這種人只不過是要以此作為保護自己心理弱點的盾牌。聽演講的時候,常會發現聽眾提出的問題,必定集中在話題最簡單的部分。所以,如果你不希望有人提出問題時,縱然你所說的內容並不難,不妨刻意使用生僻字詞或外文,讓聽眾聽得莫名其妙。當然,這麼做表示你對自己的智能有自卑意識,但相反的,你也可以利用這種盾牌來掩飾自我。 女性常見的引用癖,是借著母親所說的話來表示自己的意思。如"我媽說你是個很好的人!"這種說法,即是借母親的話來表現自己的愛情。可是,如果過於頻繁地借用母親的話,可視為依賴心太強,很可能在精神上尚未斷奶。 4.過度的敬語表示對對方懷有戒心 在人際關係中,最能表現心理的語言,即是第三條所舉有關敬語的"人際關係語"。 社會生活中,敬語的存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在一般觀念里,每個人都覺得最妥當的敬語多半不會有問題。但有時某人刻意使用不自然的敬語時,你也可以由此判斷此人心中必定有某種企圖。 若是隨隨便便的人際關係,當然就不需要使用敬語,但如果在相當親密的人際關係中,突然加入敬語時便要注意了。有位先生表示,當他的妻子開始說些非常客氣的話時,這表示他妻子的心情陷入低谷,這是他從幾次痛苦教訓中獲知的。 不僅如此,過度的敬語有時還是嚴重忌妒、敵意、輕視或戒心的表現。 "哎呀!李太太您真是太幸福了,女兒白白胖胖的真漂亮,丈夫是建築業的知名人士,卻每天都回家吃晚飯,李太太您真讓人羨慕啊!您是如何調教丈夫的,能不能傳授秘訣呀?" 像這種讓人聽了會起雞皮疙瘩的讚美,其真意有時出人意料地與言語內容相差很遠,它可能是表示輕視或忌妒。人們常說"語言是衡量交談雙方心理距離的尺度",尤其是令人感到見外的敬語,不僅會在無意識中將自己與他人隔開,更具有預防他人侵犯的機能。 人們常說某地或某區的人說話很客氣,但這也可解釋為強烈的排他性的表現。因此,如果觀光客覺得日本人很有禮貌,也可能表示日本人不易與外人融洽相處,所以給人冷淡多禮的表現。 又如雙方交往比較深入時,倘若對方與你交談時一直都很客氣,如果對方不是有什麼自卑感,那麼就可能是他內心隱藏著對你的敵意。反過來說,有意地以隨便口氣說話者,也可能是想借著談話侵入對方心中,即有著在地位上優於對方的慾望。比如花花公子找到目標時,會突然對女性非常親切,談話隨便,其目的當然是要使自己與對方顯得關係親密,讓女性覺得彼此已無距離,藉以達成發生肉體關係的企圖。 第四條"深層心理語"中最嚴重的,即是性的用語。因為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國度,性在社會風俗上都有禁忌的一面,無論何人要說到性的用語時,都會有某種程度的猶豫。但是,如果這種排斥態度太強烈,即一聽到他人談及性便產生強烈厭惡感,則表示他對於性有著異常強烈的關心,所以才會有這種反常態度。這點在前面已有所表述,不再具體舉例了。 5.巧妙利用"但是"來控制對方思路 由用語看深層心理的最後一條,即是第五種"思考語"。比如相當於英語連接詞"and"的"然後"、"接下來"、"還有"等,如果使用得很頻繁,即表示它的思緒沒有脈絡。 相對地,經常使用相當於連接詞"but"的"但是"、"可是"、"然而"的人,大致說來善於思考,也即在說一句話的同時,已想起了相反的理論,或是大腦中正在檢查各種思緒。也許你注意過,有些大人物經常在開會或演講時,出現"但是"或"不過……"的口頭禪,如果這個人在說話中重複出現幾次"但是",即表示理論已轉了兩三轉,所以聽眾很不容易跟著整理出思緒,結果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依照對方的語言模式思考,並按照對方的方式做出結論。 此外,還有一個並非連接詞,但同樣被當做口頭禪的用語,那便是"果然"或"畢竟"。當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以很得意的口吻說出這種口頭禪時,通常表示其性格強硬,希圖以強硬的態度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 與這種無視對方的態度相反,有些人慎重選擇邏輯並且尊重對方,也就是經常使用"呃……我認為……"這種口頭禪的人。 不過,慎重的反面是沒有信心或膽小,在思考語上也具有這樣的含意。 觀察九:異性關係 1.人人都渴望自己所缺乏的異質 2.喜歡具有男性氣概的女性 3.男性為何會晚婚 4.表現異性關係的三種典型 5.因自卑感而扮演好色的角色 1.人人都渴望自己所缺乏的異質 對人類來說,異性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最基本的一部分,關係重大。換句話說,人類在這個世界享受生命,過著社會生活,然後留下子孫的整個生涯中,異性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一個人的異性觀,是洞悉其性格、氣質、無意識的慾望、自卑感等非常重要的線索。我們通過談話,並觀察其與異性交往的情形,其過去未曾展現的新形象,就會明顯地突顯出來。 這第一個著眼點是對異性的嗜好,也即了解他選擇結婚對象的方法。由前述人類最基本的關注來衡量,人原本即是在追求自己所缺乏的東西,並非只是性方面的機能不同,在性格與能力方面,人們也都與異性相反。 比如粗心大意、不拘小節的男性在選擇伴侶時,必定會在無意識中選擇比較細心的女性;個子矮小的女性,總是喜歡找個子高的男性;肥胖的人多半找瘦子;這是最普遍的情形。根據這項原則,第一階段是"由異性的嗜好洞悉其缺乏的事物"。喜歡風騷型女性的男性, 或許本身非常勤勉,而喜歡溫順又文靜的家庭式女性的男性,出人意 料的竟都是花花公子。人本來就具有尋找與自己異質的傾向,以彌補自身所缺乏的本能與智慧。 2.喜歡具有男性氣概的女性 但有時候,與前述原則相反,人們在擇偶時,並不是彌補,而是選擇具有互補性效果的異性伴侶。在男性當中經常出現這種例子,比如本身個子不太高的人,故意選擇比自己更矮小的異性。以遺傳學的理論來說,個子矮小的人最好是以個子高大的異性為伴侶。但是,有時人的嗜好並不是單憑遺傳學的合理性來決定的,如果男性對自己的小個子具有強烈自卑感,他就可能會去找比自己更矮小的異性,藉以平衡自己的自卑。 這就像白人社會裡的少數有色民族,喜歡以膚色較自己深的異性為伴侶。 非常男性化的男性,會追求非常女性化的女性,這是最初的原則,但男性化的女性或具有男性氣概的女性,卻不一定會依照這種原則去追求女性化的男性,有時她們也會期待比自己更男性化的男性,形成兩種極端情形。比如相貌相當男性化,工作能力也比一般男性更精明能幹的女企業家,平時會找些較女性化的可愛男子為伴,但如果她面前突然出現了宛如黑社會硬漢的男性,她也會立刻被對方的陽剛魅力所吸引。 男女優缺點互補時,當然可以看出那是正面與負面的融合,所以彼此的關係可以穩定。關於這一點,從一種異常性的意義來說,如果雙方同時具有被虐或虐待傾向,這樣的男女也具有異常的穩定性。比如,虐待傾向很強烈而具有支配欲的男性,喜歡對任何事都很柔順的女性;而受虐性很強的男性,則喜歡比自己強的女性,無論他人的看法如何,他們仍會形成十分穩定的關係。 3.男性為何會晚婚 還有一種無法以互補關係去解釋的異性觀,那便是喜歡像父母的異性。任何人在年幼的時候,最親近的異性都是父親或母親,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最初的偶像,即如同父親一般的男性,或如同母親一般的女性。可是,隨著年齡的成長,倘若仍固執於這種傾向而無法擺脫,則有可能形成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 這種傾向過於強烈時,男性就會去追求很像母親的女性,但因為母親還在世的時候,絕不可能有比母親自身更像母親的女性,因此,這種男性即很可能因為找不到結婚對象而遲遲未婚。換句話說,如果某位男士過了適婚年齡仍是單身漢一個,你就要懷疑他是否有戀母傾向了。 特別是父親已經過世,而與母親住在一起的男性,很可能即是無意識中希望除去父親,而與母親一體化的願望已達成的戀母情結患者。大致說來,他們很難突破這種無意識已很自足的精神領域。女性的戀父關係亦同。 這些都是無意識的感情,所以多數人本身並未發現,反而自己還煩惱著怎麼遲遲找不到結婚對象。因此,凡是無法喜歡父母以外的其他男性或女性的人,都可能有這方面的問題,倘若能讓他了解真相,或許可期待其意識發生相當的改變。 4.表現異性關係的三種典型 要通過異性看透對方的深層心理,還要看他與異性之間的交往方法。 首先,我們對於人的一般性格分類,自古以來就有"分裂質"、"躁鬱質"與"癲癇質"的說法,這些不同性格也反映在異性交往的方式上。 分裂質的人喜歡把異性理想化,在遙遠的夢幻世界中,幻想著與異性發生浪漫關係。因此,這種人與異性之間很難形成實質關係,經常會陷入單相思,或者純粹只是柏拉圖式的戀情。 反過來說,與異性有這種交往關係的人,都具有分裂質性格者應有的一般傾向。比如表面上具有封閉性的沉默寡言、孤獨、害羞、膽小等個性,事實上,有這種異性觀的人往往名副其實兼具謙虛與傲慢的性格,這種人表面看來具有社交性,但內心卻十分冷漠,有時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或者也會認為為此類事情煩惱的自己,是個感覺豐富情感細膩的好人。 和分裂質的人比,躁鬱質者對異性的態度卻明快多了,他可以和任何人相處得很好,而且只要有中意的對象,他就會表達自己的心意,不會在夢幻世界中自尋煩惱,而是立刻與對方交往。不過,這種人在發生情愛時也十分明快,他具有隨時可能完全變心的變異性。 這種人富有社交性,善良而溫馨。但是,這種人的情緒也有交替期,即開朗與陰沉的情緒會輪流出現,其中,有些人開朗的氣質較濃厚,有些人則陰沉的性格較明顯,前者往往是精力旺盛的運動家型,後者則是腳踏實地的勤勉型。當然,這裡說的陰沉其實還不如分裂質的人那麼不易親近。 至於癲癇質性格者的異性關係,特色之一即是很介意形式,包括學歷、家世、職業等,甚至先要父母認可才與對方交往。有時,對方的服裝稍有問題即無法寬容。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人也有喜歡上了就不會改變的傾向。 由於具有這種性格,這種人萬事都重視意義和秩序,具有堅持己見的一面,大部分癲癇質者對外在的刺激反應較遲鈍,然而一旦興奮了,就會喪失理性而把秩序拋到一邊。 5.因自卑感而扮演好色的角色 與上述戀父、戀母情結又有一點不同的,即是在性方面有自卑感的人。這種人會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極端形式表現自我,其一是非常喜歡騷擾女性,有時是以半開玩笑的態度戲弄對方,有時是刻意吹噓自己的好色姿態,以致表面看來像是很會玩的花花公子。像這樣的人,其實只是要掩飾自己在性方面的自卑感,可說是一種"反動形式"的態度表現,而這種情形不在少數,實際上在假裝喜歡女性的人當中,具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還不少呢! 另一種情形是對女性表現出極端的潔癖。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即以與女性關係冷漠死峻而著名。曾有一段插曲是女管家對康德隱藏了自己已婚的事實,真相敗露時,康德氣得暴跳如雷。據說在康德家裡,"結婚"這個名詞是忌諱,由這些事實可以知道,康德在性方面具有非常強烈的自卑,所以他只能終生保持單身。 女性的情形亦不例外。有一位極端討厭男性的女性,只要男性碰到她就會起雞皮疙瘩,實際上她是壓抑著比一般人對異性更強烈的關心,所以才會有這種完全相反的反應出現。又如孩提時代被惡作劇或被強暴,擁有這種不幸經驗的女性,也會極端厭惡男性。 只要男性對她投以低俗的視線就大肆喧嚷,或者對色狼行為病態地敏感的女性,多半是由於對於性的強烈關心受到壓抑而產生的投射,所以才有這種表現。 對於這樣的人,要想讓她對異性敞開心扉,首先要以朋友的立場去接近她,以期逐漸消除她對異性的過敏。 觀察十:工作方法 1.由工作失敗時的反應看對方的性格 2.逃避現實形成的"工作第一症" 3.表現忙碌是要隱藏自己的無能 1.由工作失敗時的反應看對方的性格 根據最近對年輕人所做的調查,以工作為生存目標的人已逐年減少,而回答利用閑暇以發展個人愛好者,卻非常明顯地增加了。換句話說,現代人只是將工作視為獲取生活糧食的方法。偏偏這些人生活中的大半時間仍需要工作,尤其對需要負一些責任的中層管理職員而言,更需要同等地重視生活與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受到壓抑的性格或行為模式,就會在工作的某些地方顯露,這可說是極其自然的現象。我們常聽人們如此批評別人:"A是絕對不肯妥協的冷血人",或"那個人就像女人一樣優柔寡斷"。在工作場所出現的批評,往往是根據工作時出現的跡象產生的。但我們在此說的並不只是這種一般性格,有關人品的判斷,甚至包括一些自身也不曾發現的慾望,有時也可以通過深層心理,從工作情形來了解。 因此要觀察一個人的性格,最有效的方法,即是觀察其人對工作的負責程度和感覺。瑞士某心理治療學家曾說過,可以根據心的熱能是朝內或朝外,來劃分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根據這個說法,把責任放在第二而只想抓住工作機會的人,為外向型;而接受工作以前會考慮責任問題以致猶豫不決的人,則為內向性格。而且,這兩種負責態度的差異,在產生工作結果特別是工作失敗時,往往會更明顯地呈現。 有的人將一切失敗都歸結為自己的責任。比如這個月的銷售額降低,自己所屬的單位受到攻擊時,他會比被指責的主管更深刻地歸咎於自己,就如同"郵筒為紅色而天空為藍色都是自己不對"一樣。此種"自責現象"嚴重時,極可能造成真正的神經官能症。 相反,總是想盡辦法推諉、逃避責任的人,根據前述的分類,則是外罰性反應型的人。對與其共事的同事來說,這種人即是最不受歡迎的。 還有一類人會仔細分析發生失敗的原因,認為自己有責任便負責,發現責任在其他地方即加以克服,這種人稱為非罰性反應型。這種類型的人可以說只是一種理想的形象,實際生活中這種人非常少,大部分人縱然不屬於前述兩種極端類型,也多半會傾向其中的一種。而且,不論是傾向哪一方,大多數人都會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治癒失敗的傷痛。因為若不如此,就無法在現實的社會中生存下去。 不過,也有一些人會因這種失敗立刻陷入神經官能症,此後就接連發生更多次的失敗,最後只得離開公司。像這樣的反應,都是脆弱的個性帶來的。他對於無法滿足的慾望耐性較低,因為他是在被寵愛、溺愛的環境中成長的,而由失敗產生的欲求不滿,便立刻會造成精神的崩潰。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到年輕人的脆弱傾向日趨嚴重,這一切可說是小家庭的普遍化帶來的,即過度受到家庭保護而造成的結果。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失敗如同滾雪球一樣,會使得能力出現減退,而這是心理學的一種"退化現象",即對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時,為了彌補差距,以致年齡往後退,其能力會退回到比應有的實際能力落後一二成。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因為失敗時,四周人都採取拒絕他的態度。外向型的人,可以借著到外面喝酒或與異性交往來發泄,而內向型的人卻是把煩惱鬱積在心中,此時會明顯地崩潰。 2.逃避現實形成的"工作第一症" 以上的深層心理都是有關工作責任及結果的反應,那麼,從實際上對於工作的投入,又可以看出什麼呢?關於這一點,最近成為困擾的是"工作第一症",即過度專心投入工作,連周日、休假也持續工作,一旦工作中斷,就如同找不到酒的酒精中毒者,立刻陷入不穩定狀態。 由於表面看來非常熱衷於工作,四周的人會戲稱他為"工作狂",但是這些人內心多半隱藏著複雜的深層心理。人的生活大致可分為工作、家庭、閑暇三個部分,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活動精力分成三段,而各自有其平衡方式來保持精神的穩定。不過,如果某處發生強烈的欲求不滿,便會失去這種平衡,於是不滿發生時精力會轉向其他地方。 在這當中,此種"工作第一症"多半都是因家庭問題而產生不滿,於是原本應該投入於家庭的精力,便完全轉移到工作上。比如夫妻間的感情發生問題,或者為了子女的管教問題而煩惱等,像這種需要忘記,或是不願意麵對的不安,以轉向其他方面來減輕,即是一種防衛機制,稱為"逃避現實"。 要洞悉這一類型的人,目測法即是看他對工作是否異常熱衷,或者他是否想將自己的異常熱衷予以合理化。有些人愛向屬下吹噓自己的工作哲學,並強迫他人工作,如果遇到像這樣的工作狂,你一定要先懷疑他可能即是標準的"工作第一症"患者。 與這種"工作第一症"相反的,即是想逃避工作方面的挫折、自信喪失與欲求不滿,過分將精力投注於家庭,也就是所謂家庭至上主義的人。對這種家庭至上主義的人,我們只需觀察他的工作情形,大部分都可以很輕易地看出來。 3.表現忙碌是要隱藏自己的無能 有一種人在桌上堆了一大堆文件,有時還把袖子捲起來,或者把頭髮紮起來,刻意讓別人覺得他非常忙碌。因此,稍不留意你會覺得這種人工作非常熱情,彷彿他是在為公司奮鬥,而上司也很容易根據其外表做出這樣的判斷。可是,這種人當中往往夾雜著其本人自知無能,但是卻不希望他人知道的人。他人知道了,會使自己的自尊受到刺激,所以非常恐懼,只好表現出十分忙碌的樣子,假裝很能幹。要透視這樣的人,只要注意他以忙碌為原因而強迫同事工作的內容,比如他交給別人做的,大部分都是高難度的工作即可了解。因此,忙碌者皆為有能力者的公式便無法成立。 第二種是本來非常懶惰,對工作毫無興趣,卻畏懼他人的指責及懲罰的人。這種情形一旦長久持續下去,緊張便會達到最高點,以致再也無法忍受。為了消除這種緊張,他會做些可能受到稱讚的事,即變得很勤勉,而這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反動形成"。不過,這是對想要偷懶的強烈欲求所做的相反行為,所以壓力非常大,可能只需一個小小的關鍵性事件,就會破壞這種"反動形式"。 這種人看來的確很熱心工作,由於他很熱心,所以他會病態地攻擊不工作的人,而發展為一種扭曲的形象。因此,要看透這種人想偷懶的真心,最好的方法即是去發現這種小小的扭曲,並對他被推測為"反動形成"的重要因素,給予暫時的解除。比如重複稱讚對方的工作,讓他不怕責難或懲罰。倘若對方確實是因為"反動形成"而熱心工作,他必定會突然鬆懈,不久又開始天天遲到及偷懶。 此外,在上述有關工作方法的一節,我們提到過瑞士心理學家的分類。根據這項分類,有他人在場時,工作效率會更高的人,即是外向性格;相反的,只要有他人在場即無法工作的人,則為內向性格。換句話說,混亂的辦公室里有很多同事,卻依然能充分思考並完成 工作的人,或者在上司及很多屬下面前,能夠如平常一樣發揮實力的 人,即是外向型。而整理文件時總是找很多借口,造成只有他一個人 的工作環境的人,即是內向型。 觀察十一:錯誤 1.錯誤多半深藏於意識深層 2.對方更正說話內容正是看透其真意的好機會 3.從誤聽、誤寫及忘卻中透視真意 1.錯誤多半深藏於意識深層 我們經常認為說、寫、做、看中的錯誤是對方不小心才犯的,因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忽視了他人所犯的錯誤。 但是在工作崗位上,不論你有什麼理由,都不允許有錯誤發生。比如你犯了嚴重的錯誤,會受到上司的指責失去升遷的希望,甚至可能造成降級或遭到解僱的厄運。在這種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裡,不論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都應該受到懲罰,但如果只是將犯錯的原因斥責為不小心、缺乏工作熱誠或怠慢,則這種看法未免膚淺。 有位朋友本身是個老闆,他讓自己的秘書小姐寫信給一位老顧客,不料這位秘書竟忘了寫上地址就把信件寄了出去。由於這件事的耽擱對公司業務影響頗巨,他嚴厲地責備了秘書小姐,但隨後又想,一向都很能幹的她,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詳問之下,才知道那個地址所在地正是她死於交通事故的未婚夫的故鄉。 當然,錯誤很可能純粹是不小心犯的,動機很單純。但是,如果你深入去分析,就會發現在彷彿空白的心靈中,仍然有著平時未表露出來的深層心理或感情。弗洛伊德將犯錯的原因歸咎為本人無意識的願望,除非是單純的錯誤,一般錯誤中都隱藏著連本人也無法發現的深層心理,這一點可以由上述的例子得到了解。 以這種線索為基礎來看透他人心理的方法,即是由錯誤洞悉他人的深層心理術。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列舉了無數由錯誤呈現深層心理的實例。下面舉出一個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奧地利的下議院院長在宣布議會開會時說:"諸位,我現在要開始檢查出席人數,然後宣布閉會。"他說錯了,以致現場的議員都笑了出來。原來,當時議會的在野黨人數劇增,大家都預想到國會可能會多災多難,弗洛伊德對這個故事的注釋是,議長把無意識中希望議會趕快結束的願望表露出來了。 下面是多湖輝先生親歷的事情。有一次他想訪問某大企業的熟人,打電話問對方路如何走,對方知道他想搭公共汽車去,就告訴他坐幾路車及下車的站台。他依照指示在該站下車,可是,他找了半天卻找不到那家大企業,不得已只好再打電話給對方,對方聽了他的話愣住了,然後才慢慢地說:"我真的這麼告訴你的嗎?那一站是我家附近的站牌。" 原來他家附近有一路公交車可以直接到他的公司,而多湖輝對他的住處完全不知道,當然不可能在完全未聽說過的站下車,所以,他知道出錯的是對方。不過,他知道對方對當時所工作的公司沒有歸屬感,所以潛意識裡一直想回家,因而犯了這樣的錯誤。這件事經過一年後,多湖輝就得到他已換了一家公司的消息,肯定了自己當時的分析。 2.對方更正說話內容正是看透其真意的好機會 因為錯誤是對方不小心才犯的,所以如果你不注意,必定無法發現對方的錯誤。而一旦發現了對方的錯誤,如果你詳細地盤問究竟,很可能會挖出對方不願意被知曉的真意,但這樣卻容易使場面變得尷尬,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對方發現自己的錯誤,讓他自己更正,然後從中透視他的真心。 有人問某大企業一位以充滿自信而著名的主管:"請問貴公司總共有幾位主管?"他立刻回答:"只有我一個。"但隨即又更正:"不,我們有5位。"如深入分析,就會看出這位有著強烈自負性格的主管,平時即認為"公司里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值得稱為主管",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時不經心便表露了真意。 像這種說錯話馬上即加以更正,大部分都有某種潛在的理由或根據可尋。例如,一提及競爭對象的事,某人立刻衝口而出:"算了吧!他絕不可能做到!"說得十分果斷,但隨後又加以更正:"大概是不可能。"這種將強硬的態度溫和化的表現,即是不經心表露了自己的真正意願,但隨後恢復冷靜了,發覺自己說得太過分了,有些後悔,於是加以修正。然而,當他的話不小心衝口而出時,有心者早已洞悉了他話中蘊涵的真意。 3.從誤聽、誤寫及忘卻中透視真意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不只是說錯話,從誤聽、誤看到誤寫當中,同樣都可以透視出對方的真心。某人告訴A,他的競爭對象B因肺炎住院,但A誤聽成肺癌,於是在公司里到處宣傳B患了肺癌,後來知道真相後,大家都很瞧不起A,認為他有落井下石之嫌。像這樣的例子,其實只是A一心想要擊敗B,由於這種念頭太強烈了,所以才會犯下誤聽的錯誤。 關於誤寫,也有一則十分著名的故事。一名神經官能症的患者認為,自己的疾病都是源自多年所從事的棉花生意,於是他寫信給號稱美國精神分析學之祖的布利,在信中,他寫了如下的字句-- "My trouble is all due to that damned frigid wife!There isn?t even any seed."(我的病因在於那個可惡的性冷淡太太,生意完全沒有發展。) 在這句話里,他把"frigid wave"(不景氣的波潮),誤寫成"frigid wife"(性冷淡的妻子)。由這個誤寫,布利測出他的病因確實是妻子的性冷淡,沒有做愛機會所致。事實上,這位神經官能症患者的妻子的確是性冷淡。 從誤看方面來說,連弗洛伊德自己,也在他的兩個兒子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必須上戰場時,將雜誌里的《蓋茲前面的敵人》,誤看成《蓋茲的和平》。這是因為弗洛伊德心裡期望和平,所以把"敵人",誤看成拼法相似的"和平"。 像這樣的錯誤並不只局限於語言,也可以擴大到行為。 關於這一點也有個很著名的例子。住在蘇利克的G先生,想要在家裡悠閑地度過假日。可是,他必須到硫森去辦一件事,他很不想去,但還是非去不可,於是他就搭火車到硫森去。到中途要換車時,他跳上了一班車就繼續看報紙,待車子開動了,他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於是問車上的列車員,這才知道他竟坐上了返回蘇利克的車。這個事件說明了他在潛意識裡很想留在蘇利克家中,結果這個意識阻礙了他的實際行為,使他發生了錯誤。 關於忘卻的失誤,可從多湖輝先生的一件事中得到說明。有一次,他忘了預先約定好的演講會,致使主辦人非常生氣。那一天,他完全忘了演講的事,悠閑地在家裡睡了個大午覺。而這種情形的造成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演講是在周四,偏偏這一周很難得地周三就可開始連著休息4天,所以心裡一直在盤算著要如何度假,等他全都計劃好了,方才接到這一次的演講,當時他隨意地答應了,因而造成這一次的失約。後來他對自己這一次錯誤加以分析,始知是原本想要好好休假的潛在慾望,把不經意答應的演講給忘了。 觀察十二:錢財使用 1.如何使用錢財顯示一個人的慾望構造 2.吝嗇型、海派型與歇斯底里型 3.生活消費與嗜好消費的完全顛倒 4.只相信現金的人為內向性分裂型的人 1.如何使用錢財顯示一個人的慾望構造 人們常說錢可以改變一個人。平時很隨和而用錢也很乾脆的人,一旦中了大獎有了大錢,就會突然變成守財奴;或者原本感情和睦的親生兄弟,竟為了繼承遺產而鬧得水火不相容。 不過,像這樣的例子與其說是錢財改變了他們的個性,不如說是過去未曾顯露的深層心理,最終因錢財的利害關係顯露出來了較為正確。 在經濟至上的社會裡,錢財可說是唯一能讓人滿足一切慾望的正當媒介,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足見金錢不僅是滿足慾望的手段,甚至它本身也是一種慾望的象徵,是可以直接將人的慾望表現出來的媒介。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斯的定義,所謂經濟學,也就是"研究將有限資源妥善分配運用於多數目的的人類行為學問"。這當中所謂有限的資源,即是指錢財。除非你家院子里種了一棵會長錢的樹,或者是擁有可以點石成金的棒子,否則錢財絕不是無極限的。而將有限的錢拿來用在哪方面或用多少,如何使用等,由這樣的人類經濟行為,即可透視出他的慾望強度,或有關慾望分配的法則。換句話說,由一個人使用金錢的方法,即可知悉他的經濟構造,尤其可成為了解他深層心理願望的有利線索。 現在,我們大致將錢財的用法,分為吝嗇型、海派的老大哥型及歇斯底里型。 2.吝嗇型、海派型與歇斯底里型 首先我們來看看吝嗇型。這種人即是所謂很有經濟觀念的人,比如一個月收入多少,其中多少要用在生活費上、要存入銀行多少錢等。一切經濟活動都按照預算生活的人,連下班後要不要稍微喝一杯,也不是依當時的心情而定,而是先盤算"我這個月的酒錢還剩下多少",如果有幾個朋友一起出去,當然賬單也是各付各的。這種人踏實而絕對不會做錯事,具有可以充分信任的人品,由於他很會算 計,不會感情用事,所以顯得冷漠而缺乏一些人情。 與此相對,用錢很洒脫的人以躁鬱型者居多。比如一群人喝完酒要付錢時,只要他高興,他會說:"嗨!今天晚上我請客!"然後漂漂亮亮地付賬。以好的方面來說,他是大方的老大哥型,但反過來說,這種人完全沒有經濟觀念,有錢就花,沒錢就過窮日子。 這種人不會為未來的生活存錢,即只顧眼前而不管以後,這種性格是躁鬱質的人所特有的。 不過,有些人很會花錢,但是卻與這一類人不同,他們只是有衝動購物的癖性。這種人多屬歇斯底里的性格,走在流行尖端的想法十分強烈,所以會在飾品、衣服上花很多錢。如果要出國旅行,也不是事先存夠了錢,而是以典當或借貸的方式去旅行,換句話說,這種人無法抑制自己的慾望,並且虛榮心也很強。 像這種會歇斯底里地亂花錢的人,其深層心理很可能就有著某種欲求的不滿,特別是經常衝動購物的女性,這種傾向更加強烈。 據說有些太太獲知丈夫有外遇以後,就把辛辛苦苦儲蓄了若干年的積蓄全部取出來,到百貨商場拚命地買東西,一天就花完了。這種衝動購物的事情,顯然是刻意做給丈夫看的,很可能她自己也想發作,但是又缺乏勇氣,於是把怨氣轉向平常想買而不敢買的高檔品,利用這種購買的行為,來補償消除內心的不滿。 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平時連小錢都斤斤計較的家庭主婦,突然衝動地買些不大需要的東西,將它視為有什麼欲求不滿,相信絕不會錯。 3.生活消費與嗜好消費的完全顛倒 由花錢的行為來看深層心理,最令人感到有趣的,就是支出項目不平衡的例子。例如,一個人住在簡陋的房間里,窮困潦倒,但是對自己的嗜好,卻可以大把大把花錢。偶爾你會看到這種人,他們把大部分的錢都換成了模型飛機、汽車、音響等,讓生活與嗜好主客完全顛倒,像這樣的人,即是一般所謂某某狂的人。在這種人的深層心裡,往往有著某種自卑感,由於這種自卑感的阻礙,他們逃避衣、食、住等社會上所謂的基本生活,只關心自己的嗜好世界,而這種傾向強烈的人,就會對外在世界產生一種被害者意識,因而形成不太愛理會人的性格,交友情形不大好。不過,一旦遇到擁有相同嗜好的人,往往會立刻產生相見恨晚之感,很快便視為知己。我們存錢本來就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用,但如果過分執著於存錢,也會形成手段轉變成目的的情形。據說,有人過著一毛不拔的吝嗇生活,最後積存了巨款,但沒有享受到任何樂趣便過世了。可能有人會覺得"啊!太可惜了",但是在這種人的深層心裡,很可能對金錢有著異常的自卑感。 有位珠寶部的櫃檯小姐說,珠寶部經常會出現"這種人怎麼會到這裡來買東西"的落魄顧客,他們會痴痴地望著櫃檯里的珠寶。由於公司訓練售貨小姐不論對方的外表如何,都要平等相待,所以她們也不敢得罪這些看來潦倒的窮人。因為,有時這種表面看來很邋遢的人,會爽快地掏出一疊大鈔來買鑽戒呢! 4.只相信現金的人為內向性分裂型的人 有位朋友日常飲食生活非常節儉,很少花錢,而實際上他卻是一個擁有三幢別墅的大富翁。 他有他的金錢哲學,據他表示,在家裡裝冷氣過舒服的日子是一種浪費。但是擁有再多的別墅也不是浪費,因為冷氣機經過幾年就會變舊貶值。相反地,地價上漲,別墅會一年比一年更值錢。 姑且不論這種理論是否正確,像這種堅持貫徹金錢運用的合理性 的人,可說是分裂質與偏執狂性格的混合型,即一定要給自己所做 的事賦予某些理由。 另外有個朋友標榜自己過的是"負面人生",即不斷借錢也不斷花錢,經常使自己的收支呈赤字狀態。不過,他在年輕時就投了一個數百萬元的生命保險,他說,等他過世,只要利用這筆保險額來還債,就可以使收支獲得平衡。像這樣的人,則是分裂質與歇斯底里性格的混合型。 另外還有一個人,已經是擁有幾家工廠的大老闆,奇怪的是,他在這個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裡經商,卻從來不與銀行打交道。他在自己家裡的地下,造了一座非常堅固的金庫,把所有的財產和現款都放在裡面。平時的商業往來,即使是幾千萬或幾百萬的支出,他也不用支票,全部都付現金。 根據他的說法,他在孩提時代,做生意的父親就是因為一張支票被坑了而破產,致使全家人被迫過窮苦的日子。由於這個教訓,此後他除了現款以外什麼都不相信。 其實,像這種不相信銀行的人不在少數,早年曾經有個大財主到了晚年時,每次出門都把全部的財產(現金)裝在一隻購物籃里隨身攜帶,這種人多半是內向性的分裂質性格,除了現金外什麼都不相信。這是一種精神官能症,就好像幼兒時因為洗澡差一點溺水,長大後變得十分怕水,連小船也不敢乘坐一樣。觀察十三:電話書信 1.從打電話觀察人的性格 2.根據筆跡分辨性格的方法 3.文章寫法表現作者的主、客觀心態 1.從打電話觀察人的性格 除了悄悄觀察他人說話,利用信件及電話是另一種最具特性的洞悉他人的方法。 寫信或打電話與其他方法不同的地方,即是不需要與對方面對面接觸即可獲得溝通,它與直接看著對方表情的溝通法的最大不同點,就是無法隨時看到對方臉上出現的反應。不過,這時候對方同樣無法看到你的表情,所以對方只能依自己心裡所想來傳達,想說的話也很容易出口,結果是很容易表露出其真正的心意。 比如有的人打電話時會說:"我呀,就是我呀!你猜不出來嗎?"這種任性而隨便地表現自我的人,歇斯底里傾向較強烈,經常不考慮對方而說個不停。 其次,沒什麼事也到處打電話的人,躁鬱質傾向較強烈,焦躁狀態時,他會拚命打電話,只注意自己的情緒愉快,重視自己的存在。 不喜歡打電話或接電話的人,以分裂質傾向較強烈。若是家庭主婦經常打電話給遠方的親戚或熟人,你可以將之視為對無法外出的不滿所產生的補償行為。 如上所述,電話是不論對方方便與否,想要打隨時都可以打的溝通工具,非常方便,雖然有看不到對方表情的缺點,但卻是可以洞悉對方深層心理的最佳利器。 2.根據筆跡分辨性格的方法 信件可以留下筆跡及文章等證據,和立刻會消失的表情、語言不同,可以慢慢地推敲和分析。 對方會深思熟慮如何表達,或者製造一些掩飾其真心的煙幕,但是,正因為經過對方有意識的操作,反而成了透視對方深層心理的最佳材料。 筆跡包括筆壓(筆上的力量)、字的大小及形狀三個重點。 關於筆跡與性格的關係,我們分成5個類型來說明。 ▲Ⅰ型 筆跡的特徵:大致上字體很大,筆壓很弱,字形較有曲線,喜歡連寫,且字跡有點傾向右上方,但偶爾也摻雜一些傾向右下方的字,字形有點亂。 性格:容易相處,社交能力強,關懷別人,屬親切型,但氣質上有強烈的躁鬱質傾向。 ▲Ⅱ型 筆跡的特徵:字形方而直線型,每一筆畫的角都是銳角,筆壓很強,每個字都是獨立的,但字與字的大小及間隔不整齊,有自己習慣的字體,但筆跡不亂,大致說來字體稍小。 性格:非社交型,理性而認真,但是缺乏溫情,對於關乎自己的事很敏感,怕羞而喜歡裝模作樣,對他人的事則比較遲鈍而不關心,氣質方面有點傾向分裂質型。▲Ⅲ型 筆跡的特徵:也是方而呈直線型的字,和Ⅱ型不同的是較規律而平凡,沒有自己的癖性,每個字都有獨立的筆跡,寫得很仔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字都不會變形,筆壓相當強。 性格:會把任何事都想得很嚴重,勤勉而按部就班,做事細心而緩慢。意志堅定,對任何事都能熱衷,但說話啰唆又不懂幽默,有時會表現得很興奮或言辭激烈。氣質方面有點傾向癲癇質型。 ▲Ⅳ型 筆跡的特徵:字小而方,呈直線型,有自己的特點,特色是很多字看來像是經過縮小或被壓擠,每個字獨立而筆畫多,連字很少,筆壓很強,字的角度不穩定,但字體不亂。 性格:膽小,對任何事都沒有信心,缺乏決斷力,很介意他人的語言及態度,為神經質性格的人。▲Ⅴ型 筆跡的特徵:字的大小與空間大小無關,每次寫的字都不一樣,帶一點圓滑曲線,但有時也會寫成直線型。時而有自己的個性,時而循規蹈矩,無論大小、形狀、角度、筆壓明顯地全都不穩定。 性格:虛榮心強,喜歡裝門面,說話誇大,缺乏同情心與協調性,屬自我中心式,所以很容易受他人煽動,或者容易被暗示,為歇斯底里的性格。 3.文章寫法表現作者的主、客觀心態 要從書信看透深層心理,先要由筆跡特性了解對方的性格,然後再分析其文章的內容。如果那是一封要求雙方見面的信件,即使文章表面儘是稱讚你的字句,倘若對方是Ⅴ型的人,你應該可以看出他可能對你有某種企圖,或者是需要你幫忙。 另外,從文章的表現方法,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想是主觀還是客觀。客觀型的人寫文章,會詳細而正確地記錄自己的觀察內容,但很少寫出自己的感想,如同學者所寫的散文,內容如一幅圖畫般具有廣闊的空間。 相對地,主觀型的人寫文章,自己的感想往往寫得比觀察內容還多,即文章較華美,內容具有時間觀念,甚至具有音樂性。 像這種由文章透視人的思想形態,再對照由其筆跡分析出來的性格與氣質,即可明顯展現其文章背後所隱藏著的深層心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眼睛不好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用 1080p 或 2K 屏幕的手機看書真的不如用 Kindle 護眼嗎?
※強光下看書 光線損害眼睛
※你的眼睛出賣了你的性取向
※為什麼肉眼在暗處看東西時,視野內也會產生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