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天花疫苗
水苗法 |
痘衣 |
康熙 |
□賴晨
疫苗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接種疫苗是公民對自身健康的保護,也是對群體防控傳染病應盡的義務。近日,山東省濟南市龐氏母女非法經營疫苗案持續發酵,引發極大關注。其實,疫苗最早起源於中國。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以原始「疫苗」「以毒攻毒」防治狂犬病的記載;清初,康熙更十分重視天花疫苗的推廣。
A
兇惡瘟神——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它是所有瘟疫中最為兇惡的一種。正常人一旦接觸患者,幾乎無不遭受感染。即使僥倖不死,也免不了在臉上長滿麻點。
這種傳染病很早就已開始危害人類。史冊上多次記錄了天花大規模流行的悲慘情景,人們曾經無奈地稱它為「死神的忠實幫凶」。考古發現,公元前12世紀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上曾出現天花病菌。846年,在入侵法國的北歐維京人中,突然天花大暴發,維京人的首領只好下令,將所有的病人和看護病人的人統統殺掉。這種可怕的手段,是當時唯一可以撲滅天花的措施。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全國1500萬人口中,死了200萬人。16-18世紀,歐洲每年死於天花病的人數為50萬,亞洲達80萬。18世紀,天花在歐洲暴發,全球死亡人數超過1.5億。
天花約是在公元3世紀,即魏晉時期,從南亞、東南亞傳入我國,此後,就由南向北蔓延。晉代葛洪的《肘後方》稱天花為「虜瘡」,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稱其為「豌豆瘡(痘瘡)」,明確以後則稱為痘症。
明清時期兒科疾病以天花這種傳染病最為猖獗。據中醫文獻專家的統計:明清兩代可以查考的200餘種、約600餘卷的兒科專籍中,專論痘疹的專書即佔120餘種,320餘卷,痘疹類的傳染病成為兒科醫家研究和防治的重點。
B
痘疹兇猛,談痘色變
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視為不治之症。而整個清朝時期,天花曾多次泛濫,為害生靈。清史上多起清宮疑案也與它有關。
清初,中國北方痘疹流行,北京城內此病尤其猖獗。來自關外的滿族,對痘疹缺乏免疫力,更容易被傳染,因此導致死亡者無數,清初統治者談痘色變,千方百計地避痘,並採取各種措施,阻止痘疹的蔓延。
由於原本滿族出痘者不多,而進入北京之後,很多卻因出痘而死亡,因此他們認為是漢族人傳染所致。於是命令,民間出痘者,立即逐出京城20里。民間百姓之子女出痘者,多含淚將嬰兒遺棄在路旁,讓其自生自滅。在多爾袞攝政時期,曾經在防止痘疹蔓延方面做出嚴格的控制,對外城感染天花的漢人,一律驅逐到遠郊區。順治帝親政之後,採取相對緩和的措施,改為在痘疹患者家庭周圍拉繩,設立隔離區。不過,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痘疹流行,順治帝也採取了將患者驅逐到邊遠郊區的措施。
為了避痘,順治七年(1650年)七月,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建立新城避暑。他認為,老京城地污水臟,夏天溽暑難忍,而且多位貴族死於痘疹,應遠離老城。他的至親弟弟、德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的兩位福晉,都是因此病而亡。多鐸1649年三月初十生病,十八日就病死了;四月十七日,孝端皇太后估計也死於來勢兇猛的痘疹。順治十二年(1655年)冬,順治帝的孝惠皇后,也染上痘疹,順治帝避於南海子。另據史書統計,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中,皇室、宗室內的親王、郡王去世者達20人之多,在清朝各代均未有過。這些現象,也可能與天花的流行有關。
C
順治頻繁避痘,仍因痘亡
為了防止染上可怕的天花,順治帝福臨已經格外小心,經常在冬春痘疹流行之際避痘,停止大規模的朝會,或者暫時移駐南苑。《清世祖實錄》中大量記述了順治帝避痘的事實。如,在順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由於京城出痘者眾,於是免行冬至慶賀禮;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萬壽節,因京城痘疹盛行,免朝賀。為了避痘,順治帝甚至與尚未出痘的母親孝庄皇太后遠行出獵避痘。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順治帝帶皇太后、皇后行獵,一直抵達河北遵化。
為了避痘,順治帝甚至對不遠千里而來的蒙古同盟者,也不予相見。千方百計地避痘,已經成了順治帝的家常便飯,儘管如此,痘疹仍然時時刻刻威脅到他的生命。
《湯若望傳》中記述,「如同一切滿洲人一般,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的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在宮中特為奉祀痘神娘娘,另設有廟壇。或許是因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染上了這種病症。」儘管絞盡腦汁避痘,但人算不如天算,順治皇帝最終還是染痘而亡。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順治染上痘疹,據《康熙實錄》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上大漸。「大漸」這個詞,在古代是專指帝王病重病危的,那麼在皇家檔案里出現這樣的字眼,說明順治確實是病入膏肓。另外,在正月初六這天,朝廷還傳出諭旨,京城內除了十惡不赦的死囚之外,其他的死罪囚犯一律釋放,想以此來為順治消災祈福。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順治到初六這一天,病得已經相當嚴重了。
也就是在初六夜裡,深宮傳出了順治駕崩的消息。
D
一夕三驚,因痘登基
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籠罩在痘魔的陰影下。他剛出生時,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棲身於西華門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時改為福佑寺)中「避痘」,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兩歲那年,他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之妻孫氏悉心照料下,硬是從天花的魔掌中掙脫出來,臉上卻留下了與痘魔殊死搏鬥的點點痕迹。這個經歷,在康熙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烙印。
躲過天花之劫,幼小的康熙進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陰影一刻也沒離去。灰色的宮中「避痘」歲月,像是一場噩夢。由於天花連年暴發,深宮中也常常一夕三驚。如果宮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等人就會出宮「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繩子圍起來,誰也不準隨便進出。這些驚恐與動蕩的灰暗記憶填滿了康熙幼年的夢。
但正因為康熙很小就已出過天花,並且倖存下來,這意味著他以後再不會得天花了。於是,他成為登基人選。
不滿24歲的順治此前對於接班人問題並沒有太多心理準備,直到染病卧床不起時才開始認真考慮繼承人選。長期以來他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為太子;而他的母親孝庄皇太后則更傾向於立皇三子玄燁。雙方意見相持不下,只好求助於第三者的仲裁。這個第三者,就是在宮中當差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
湯若望在清宮服務有年,官至一品。他與順治皇帝及孝庄皇太后之間長期保持著某種親密關係,順治曾尊稱他為「瑪法」,滿語翻譯過來就是「爺爺」。理智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很快就幫孝庄皇太后和順治下定了決心:立皇三子康熙為太子。理由簡單而充分——康熙已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的疾病有終身免疫力。
可以說,正是天花讓康熙登上了皇位。
E
推廣疫苗
在與傳染性極強的天花的鬥爭中,我們的祖先發現染上天花而僥倖存活者可以終生太平,壽至百歲,故又稱天花為「百歲瘡」。而根據得過天花病者能夠終生免疫這一事實,有些醫學家遵循「以毒攻毒」的思想,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據清代醫學家朱純嘏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刊發的《痘疹定論》一書記載,宋真宗時期,四川峨嵋山有一神醫能種痘,他被請到開封府為當時宰相王旦的兒子王素種痘後取得成功。清代醫學家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則寫道:「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清代醫學家張琰在1741年刊發的《種痘新書》中則詳細介紹了痘疹發病規律及診治方法,其中就有人痘接種法。1884年刊刻的董玉山《牛痘新書》記載:「考上世無種痘,諸經唐開元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董玉山的說法太簡略,且無從考證。總之,人痘接種法這種人工免疫的方法,最遲在宋朝和明朝就已經出現。
康熙登基主政後,意識到了天花對大清王朝的威脅,他決心尋求戰勝天花的辦法。在總結前人防痘經驗的基礎上,他開始主動出擊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導推動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統化。他在太醫院專門設痘診科,廣徵名醫;北京城內設有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他曾親自調研尋找接種人痘的專業人才,並設立了「種痘局」,在民間張榜公布《力勸普種痘花法》。由於康熙倡導種痘,有力推動了人痘接種術的傳播。尤其是清代《醫宗金鑒·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一書的刊刻發行,徹底改變了明末那種個人保存痘苗、秘不傳人、以營私利的局面。
康熙繼位以後,南方傳統種痘疫苗法也傳到了北方。這種民間種痘法,最早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16世紀下半葉),又稱吹鼻種痘法。它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方法叫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細末,加上樟腦冰片等吹入種痘者鼻中;另一種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將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簽蘸上,塞入種痘者的鼻中。這兩種方法都是為了讓種痘者輕度感染上天花,發燒出疹,再經過精心護理,病症消失後,就相當於已得過天花,從而具有了免疫力。痘痂叫做「時苗」,由於其毒性比較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中醫又發明了「熟苗」接種法。所謂熟苗,指的是以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連續接種七代後,火毒汰盡,用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據《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剛開始,許多人畏懼種痘,一些老人更表示懷疑,把這看成是十分怪異之事,但康熙意志堅定,以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決意在全國範圍大力推廣,千萬人也因此而免除了性命危險。事實證明,康熙對種痘的提倡、推廣是十分有成效的。
防痘種痘的推行是從宮中開始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胤礽出痘,其時正值三藩叛亂的關鍵時候,為了能更多地親自護理出痘的太子,康熙皇帝竟然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太子痊癒後,清廷還舉行了一系列的慶典活動,祭天頒詔,搞得十分隆重。在皇太子出痘期間,有個候選知縣,名叫傅為格,侍奉皇太子調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績,因此被升為武昌通判。兩年後,因為他善於種痘,又被康熙召入宮中,專門負責為皇子們種痘防疫。
從此,清宮中皇子種痘防天花的制度正式確立。清宮中皇子種痘,一般都在年幼時期,2-4歲是種痘的最佳年齡;種痘時間一般選在春秋兩季,天氣清爽,便於護理;水苗法採用得最多;地點一般在紫禁城內,或者圓明園。
這種先進的種痘疫苗法,康熙不僅在宮中推廣,而且在八旗中普遍實施,甚至推廣到漠南、漠北蒙古。當時在京的西洋傳教士殷弘緒在寫給一位歐洲教友的信中說,他見證了1724年康熙皇帝派人到蒙古推行種痘法的事情,並說效果很好,御醫們回來時帶了病家為表示感激送的韃靼(蒙古)盛產的馬匹、皮毛。康熙皇帝與王公大臣談及此事時曾說:「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子,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
總之,在康熙年間種痘得到了大力推行,天花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天花之毒助康熙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使一位難得的明君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開創了大清國一個嶄新之局——「康乾盛世」。
康熙提倡的種痘活動甚至影響到周邊國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俄國派專人來到中國,學習種痘法和有關的醫學知識。
本版統籌/李素靈
推薦閱讀:
※巴西本周開始男12/13歲女9~13歲開始接種HPV疫苗
※濕疹、痱子、墜床、餵奶、疫苗等問題一看就懂!
※重複打一種疫苗,對兒童是否有影響?
※天熱寵物易發怒傷人 被咬需及時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