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皓陽:貧富差距我們可以看看三百年前的法國怎麼說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趙皓陽
(一)苦大仇深的法國
18世紀的英國早就走上了資本主義的康庄大道,然而海峽對岸與之相愛相殺了幾百年的法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在法國,自然經濟頑固不化,小農經濟生產力低下,封建的生產關係還佔統治地位,法國小農並不比英國羊吃人運動下流離失所的農民好過多少。當時的法國封建等級森嚴,全國的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等級包括農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資產階級。前兩個等級作為統治階級,他們佔有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和財產,但卻不用向國家繳納賦稅。可見哪個國家的特權階級都是一個尿性,中國兩千多年「縉紳不納糧」的「優良傳統」也就是被高瞻遠矚的雍正帝廢除了那麼幾年,身後還被他寶貝兒子反攻倒算了。而佔總人口90%以上的第三等級的居民,作為被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無權利可言,在經濟上承擔著沉重的地租、賦稅和封建貢賦。勞動人民很難維持溫飽,而資產階級則面臨著國家不斷提高的稅收、林立的關卡、對企業的種種限制政策。只有統治階級享有各種特權,過著飽食終日,消遣快活的日子還記得歷史課本里這張著名的漫畫么:
下面那些鳥啊、兔子啊就在拋荒的土地上撒著歡,為啥不能種地啊、為啥不能幹掉這些糟蹋糧食的畜生啊,因為貴族老爺要打獵。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789年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就是以三級會議的召開為導火索的。但是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科技領域,思想永遠先行一步。18世紀初期開始,法國的思想家們就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啟蒙運動」。
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後,隨著政局趨於穩定,政治思潮逐漸趨於保守,長達半個世紀的極富創見的政治哲學的突飛猛進走向了終結,於是法國接起了引領人類思潮前進的接力棒(下一個引領者就是德國,說起來西歐這哥仨還挺有意思)。與英國政治哲學不同,法國的政治哲學中有一種特有的「苦大仇深」感,而且其激進、浪漫的特性是在四平八穩的英國政治哲學中見不到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法國底層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比英國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過的更慘。在法國的政治論著中,充滿了階級意識和對剝削的認識。而法國大革命在三四年內就完成了沒收教會土地、國王土地、流亡貴族土地的成就,而同樣的事情在英國做了近一百年。
而在苦大仇深的法國政治哲學中,有一位尤其苦大仇深的人,讓-雅克·盧梭。在盧梭出生的第十天,母親就不幸去世;十歲那年,父親受到通緝被迫流亡;叔父送她去做學徒,又備受虐待;十六歲那年,盧梭隻身流浪,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講真要不是他又帥又聰明,有不少紅顏貴人相助,真的是早不知道死在哪了。盧梭晚年又回到了窮困潦倒的狀態,死因有說是因為精神分裂而自殺,有說是被馬車撞翻,又被惡狗咬傷……相比於同為重要啟蒙思想家的伏爾泰生前身波瀾壯闊後哀榮備至,盧梭連死因都有爭議,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總而言之,盧梭的出身決定了他的觀點立場,縱觀人類歷史,他可能是底層人民出身的最有影響力的一位思想家。
看看啟蒙運動時期的其他思想家,伏爾泰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狄德羅出生在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孟德斯鳩更厲害,大貴族出身,波爾多那個著名的拉布雷德城堡(以葡萄酒聞名)就是他們家的。盧梭的出身影響到了他的性格,他在當時幾乎與每一位思想家交惡,無論是正直的狄德羅、熱情的伏爾泰甚至是英國的老好人大衛·休謨,也就是小跟班康德默默地崇拜著他。也正是因為此,在特有的激情與戰鬥力的法國政治思潮中,盧梭的思想是尤為激情和富有戰鬥的那個。
(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753年,第戎科學院舉辦了一次有獎徵文活動,題目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是什麼》。苦大仇深的盧梭看到之後眼前一亮,就彷彿貓看到了耗子,立刻著手寫作,自信要把獎金攬入懷中。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中這樣回憶到:「為了能靜下心來從容思考這個重大的題目,我到聖熱爾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進森林深處;我在林中尋找……我奮筆疾書,描述當初真正的史實。我要駁斥人們胡言亂語的謊言,我要如實展現人原本的天性……我的靈魂被這種高潔的沉思所振奮,竟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隨後比賽結果隆重宣布,盧梭這篇論文————落選了。
獲獎的是一個叫塔貝爾的神父,他的文章開篇第一句話「世上的一切都出自上帝的安排」,整篇內容無非是「不平等是上帝的意志,是對人的罪惡和慾念的懲罰」這類老生常談的論調。即便多年之後,盧梭還對這次評獎耿耿於懷,他在《懺悔錄》中說道「我早就料到它不會贏得獎品,因為我知道各個科學院的獎品不是為我這樣的文筆和內容寫的論文設置的。」雖然讀著頗有酸葡萄之意,但是盧梭的論文沒有獲獎的原因確實是他的論點太具有革命性、太具有顛覆性了,自然不會被守舊的學院所接納。不過,歷史會給予公正的評價,那個什麼毛神父誰知道他是誰,而盧梭的文章則光耀萬丈,長傳百年,歷久彌新,成為了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當我們用冷靜的和客觀的眼光來觀察人類社會時,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種恃強凌弱的情形,於是我們的心靈對一部分人的冷酷無情感到憤慨,對另一部分人的愚昧無知感到痛心。」——序言
盧梭認為,人類歷史發展本身就具有進步性和落後性共存的雙面性質(這與辯證法的觀點不謀而合)。人類既在進步,也在退步,因為文明沒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愈發加劇。「後來的種種進步,表面上看起來是使個人走向完善,但實際上卻使整個人類走向墮落。」盧梭把不平等的問題上升到了「人類墮落」的層面,可見其道德觀中「平等」這一因素有多麼重要。
說實話哦,好喜歡寫關於盧梭的文章,之前無論寫霍布斯、洛克還是邊沁、康德,都得把他們艱深晦澀的語言吃透,然後再變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而盧梭本身就以文筆優美、行文流暢而著稱,寫起小說都手到擒來,我就可以直接引用盧梭的原話,一起來欣賞這種散文詩一般的語言。
盧梭首先指出,人類在原始的自然狀態下是平等的,不平等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奴役的鏈條是由於人們的互相依賴和使他們聯合在一起的互相需要形成的。」
「人們不久就發現,隨著莊稼地里收成的到來,奴隸制和貧困也開始產生……使人類走向文明但使人類走向墮落的東西,在詩人看來是黃金和白銀,在這人看來是鐵和小麥。」盧梭用一步一步的推理來接近,「不平等的起源」究竟在哪裡。
相信不少人看過這句名言:「誰第一個把一塊土地圈起來,硬說『這塊土地是我的』並找到一些頭腦十分簡單的人相信他所說的話,這個人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締造者。但是,如果有人拔掉他插的界樁或填平他挖的界溝,並大聲告訴大家:『不要聽信這個騙子的話,如果你們忘記了地上的產出是大家的、土地不屬於任何人,你們就完了。』——如果有人這麼做了,他將使人類少干多少罪惡之事,少發生多少戰爭和殺戮人的行為,少受多少苦難和恐怖之事的折磨啊!」
——可以看出,盧梭用辯證法的思維,辯證的否定了自由主義的根基之一——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因為「多少罪惡之事,多少戰爭和殺戮人的行為,多少苦難和恐怖之事」都是出自於此,從道德上人們就會懷疑,私有制真的是完美的么?
上個周末剛剛看了哆啦a夢超長篇電影《大雄和日本的誕生》,大雄離家出走,去空地說已經被人買了,去後山又遇到了房地產開發商,然後哆啦a夢告訴他,日本已經沒有一寸多餘的土地了。然後大雄就跟小夥伴們吐槽,憑什麼他們佔了這塊土地就是他們的呢,這不是先到先得么。於是幾個主人公就乘坐時光機,回到了日本還沒有人類居住的年代,說不是先到先得么,那我就回到最早咯。——這就是我非常喜歡哆啦a夢的原因,不僅僅是一部天馬行空的漫畫,裡面討論了許多教育、環保、日本階級固化、科技發展等宏大的社會問題,還能引發哲學上的思考。
「先到先得」就是自由主義的理論根基,確切的說我先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勞動,這片土地就歸我所有,具體的解釋我寫自由主義那篇文章里說的很明白了。同霍布斯為自由主義構建的理論基礎一樣,盧梭也從人類的「自然狀態」中尋找論點,因為那些西方的學者們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類,才能展現出人類的本質狀態,才能從「人之所以為人」這個角度為他們的理論提供依據。自然狀態就是本性的存在狀態,而「人的本性」是什麼則是一切政治討論的出發點。盧梭跟大多數西方學者的觀點一樣,認為人與人之間生來是平等的,這和動物中的情形是一樣的。——但這就是洛克自由主義的命門,他既然認為私有財產的合法性來源於人類的原始狀態,那麼還有一種更原始的狀態是大家公認的,土地公有、生產資料公有、勞動成果公有,那麼為什麼選擇性的忽視了人類公有制的時代呢。也正是因為此,洛克之後的自由主義者如大衛·休謨,就果斷放棄了自然法這個自由主義理論的思想根基,轉而構建了解釋自由主義的其他哲學架構。
當然,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盧梭並沒有想從哲學上摧毀自由主義的意圖,他的一切出發點是道德觀。盧梭認為,自然人具有的兩種情感:一是自愛心,一是憐憫心。他說:「(憐憫心)這是純粹的天性的運動,是先于思維的心靈運動;這種天然的憐憫心的力量,即使是最敗壞的風俗也是難以摧毀的。」
「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看,人們所說的善意和友誼,無非就是對某一特定的對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憐憫之心而已,因為我們希望某一個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麼呢?」
「在自然狀態下憐憫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
盧梭還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里翻出來洛克說的話寫在書里:「在沒有私有制的地方,是不會有不公正的事情發生的。」——反正我覺得盧梭是挺壞的,「以彼之茅攻彼之盾」。不過這句話洛克說沒說過我持保留態度,至少我自己沒見過,而且他在與狄德羅等人的論戰中,有給對手強加觀點的壞毛病。
到這時候盧梭就圖窮匕見了,直接指出了什麼,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私有制。
「總之,一方面是由於競爭和敵對,另一方面是由於利害衝突,使人們個個都暗藏有損人利己之心;這種種災禍,都是私有財產的第一個後果,是與新出現的不平等現象分不開的必然產物。」
「後來,當人們的產業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增加,而且範圍擴大到布滿大地一直彼此接壤的時候,一個人便只有損害他人,才能擴大自己的土地,那些由於體弱或懶惰而沒有佔有土地的人,儘管沒有失去什麼東西,但卻變成了窮人,因為,他們周圍的情況都變了,只有他們自己沒有變。結果,要麼接受富人的施捨,否則便去竊奪富人擁有的東西」
「平等的狀態被打破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可怕的混亂,富人的強取豪奪、窮人的到處劫掠和人們瘋狂的貪慾,這一切扼殺了人的天然的憐憫心和微弱的公正的聲音,使人變成了吝嗇鬼、野心家和惡人。」
「一個巨人與一個矮子在同一條道路上行走,他們每走一步都會使巨人拉大他與矮子之間的距離」——盧梭非常感性的描述了財富的馬太效應——貧富差距是處在一個加大的趨勢,雖然他沒有堅實的數學和經濟學上的理論基礎做支撐,但他能夠敏銳的感知到這一點。二百年後他的一位法國老鄉通過嚴謹的數學證明和金融論斷,證明了這個理論,就是托馬斯·皮凱蒂的那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富人挖空心思提出了一個以前的人們從未想過的辦法:利用那些來攻擊他的人的力量來為他自己服務;把敵人轉變成他自己的保護者,並向他們灌輸一些新的說法,給他們訂立一些新的規章,這些規章對富人是有利的,而自然法對他們是不利的」——盧梭更進一步地指出,富人在社會中是佔據優勢地位的,所以社會規則的設定包括法律、政策、制度等,都是對富人有利的。
「富人編造一些動聽的理由,使窮人接受他的主張,他說:『讓我們團結起來,保障弱者不受欺凌,不讓有野心的人得逞,保證每一個人都擁有屬於他自己的東西。為此,讓我們制定一些無論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的保證公正和安寧的規章……我們不但不把自己的力量用來危害我們自己,相反,我們要把它們集合成一個最高的權威,按照賢明的法律治理我們。』……其實,用不著說這麼多話,就可以是那些頭腦簡單的容易上當的人落入圈套,何況他們的內部還有許許多多的爭吵,需要富人去做他們的仲裁。」——感覺盧梭把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家們的口號都黑了一遍……
「社會和法律就是這樣或應當是這樣起源的。它們給弱者帶上了新的鐐銬,使富人獲得了新的權力,並一勞永逸地摧毀了天然的自由,指定了保障私有財產和承認不平等現象的法律,把巧取豪奪的行徑變成了一種不可改變的權力。此外,還為了少數野心家的利益,迫使所有人終日勞苦,限於奴役和貧困的境地。」——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句話做了一個衍伸和提煉:國家和法律,從來就是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工具。
說到這裡,盧梭和自由主義者的麵皮算是徹底的撕破了——雖然學界習慣於把盧梭依然歸為自由主義者,因為他的理論根基與自由主義根出同源,也認為自由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同時社會契約論也是自由主義一貫的重要論題。但是,盧梭的理論一旦衍伸出來,是可以要自由主義命的。
「強者和弱者這兩個詞的意思是模糊的,最好用富人和窮人來代替這兩個詞,因為,在法律出現以前,一個人若想控制他人,除了強奪他們的財產或者把自己的財產分一部分給他們之外,便沒有其他的辦法了。窮人除了自由意外,便沒有其他怕失去的東西。」——到這裡盧梭已經有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味道了,一切都是經濟基礎,社會上的「強者」「弱者」說白了就是「富人」「窮人」。
再來看看盧梭犀利的話吧:
「君主剝削臣民,被認為是正當的權力;而他讓他們有一碗飯吃,竟被認為是君主的施恩。」
「社會制度是由那些可以從制度中獲益的人發明的,而不是那些受制度之害的人發明的。」
「(社會制度)它給富人所有的巨額財富以強有力的保障,而幾乎弄得窮人不能安保他們親手搭起的草屋」
「我知道一些人經常吹噓他們在枷鎖的束縛下所享受的和平與安寧,其實,他們是把悲慘的奴隸狀態成為和平。」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那篇文章《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偉大的思想都是相同的。
盧梭進一步分析,人類的不平等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不平等,就是人類出生之後有的美有的丑、有的壯有的弱、有的胖有的瘦、有的聰明有的蠢,這是先天決定的;另一種是社會上的不平等,有些人必須損害他人的權益才能享受種種特權——比他人更富有、更尊榮、更有權勢(比如奴隸主和傳教士)。
盧梭接著指出,自然狀態的不平等在很多時候是社會不平等的結果,比如說從小吃不飽飯的人身體肯定發育不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肯定有利於智商的提升。所以歸根結底所有的不平等,就是政治上的不平等。而政治的不平等,就是財富的不平等。
「其他各種不平等最後都將歸納到財富的不平等之中。」——繼續歷史唯物主義的味道
「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什麼東西比人們稱為強與弱、富與貧這類由偶然的因素而不是由智慧造成的外在的關係更不穩定。」——在這裡盧梭的公正觀和政治道德觀就初見端倪了——「平等」就是公正,就是道德的。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不同哲學體系下的公正觀,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公正觀是目的論;比如自由主義者認為只要我的初始財產合法並且在市場環境下自願交換,那麼我無論獲得多少財富都是公正、道德的;比如邊沁等功利主義者的公正觀就是福利最大化;再比如康德,道德和正義就是絕對理性。那麼盧梭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見解,人,要平等,不只是在政治權利上,更是要在經濟上。
盧梭的好學生,《正義論》作者羅爾斯指出,「對於盧梭來說,在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社會中,自由和平等———如果它們能夠得到恰當的理解並建立了恰當的關係的話,是不會發生衝突的。這是因為,平等是自由的必要條件。人格獨立的缺乏就意味著自由的喪失,而這種獨立要以平等為前提。」
盧梭否定了自由主義者堅信的「自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動機」這一觀點,甚至和康德一樣,把prudence(精明、審慎、節儉)也排除在了道德範疇之外。盧梭認為,美德以最為純潔的方式存在於普通大眾之中。
盧梭進一步推進他的理論,犀利的指出——富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富人,是因為他們剝削窮人:「人們之所以看到一小撮權貴和富人享盡榮華富貴,而大多數人掙扎在黑暗和貧困之中,是因為前一種人能剝削後一種人,獲得種種供他們享受的東西,因此,如果情況不變的話,只要人民不受剝削,不再貧困,則富人和權貴就不會再那麼趾高氣揚,養尊處優了。」——這進一步削弱了富人財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進步一動搖了自由主義財產觀的思想根基。
自18世紀中期起,無論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英國,還是封建專制下的法國,底層人民對於公平、正義的訴求也慢慢開始在思想界體現出來,而盧梭出場可以看作對傳統財產觀批判時代到來的標誌,在他之後空想社會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把這一股思潮推向了巔峰。盧梭第一次引導人們懷疑傳統自由主義者堅持的「私有財產天經地義」的正當性,提出了私有財產並非人類的普遍權利,顛覆性的見解。盧梭犀利地指出,私有財產而只是少數人的特權,是富人剝削窮人的結果,根本不足以充當現代人自由的普遍基礎。為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到來打下了思想根基。
到此,我們可以看到盧梭一套明晰的理論體系和邏輯了:人類在自然狀態下是平等的——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雙面性,不平等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人類天然具有憐憫心——平等是人類最高道德觀之一——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是通過剝削窮人——富人在制定法律、制度、政策中佔據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他們的財富——?
所以,結論是什麼,我們看到了一個明晰的世界觀,但是方法論在哪裡?盧梭的答案,要等到在《社會契約論》中給出了。
(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契約論》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平等現象加劇,社會分化明顯,貧富差距懸殊,對此伏爾泰等人力圖回歸一種「原始」的生活狀態,來解決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盧梭更多的是向前看,這就有了他的《社會契約論》。
我們先從上一節中的一個觀點繼續說,盧梭認為,美德以最為純潔的方式存在於普通大眾之中,他在《社會契約論》中繼續闡述他的道德觀:社會是一種首要的道德化力量,因此也就代表了最高的道德價值。盧梭的核心論點:由人民組成的「公意」是政治的道德基礎。
盧梭認為,由於現代政治以保護每個人追求私利為目標,結果使金錢取代美德成為人性價值的標準,自私自利取代仁義慷慨成為人際關係的普遍狀態,雖然帶來了平等和安逸,但卻破壞了人們之間的信任和公民對政治體制的忠誠。「公共事務卻被忽視,或者單憑私人利害的需要和指導去處理。」
盧梭說「政體也是一種有意志的道德存在;而且這種『總體意志』將始終有助於整體及每一個部分的維續和幸福,而且也是諸法律的淵源;它為國家所有成員規定了何為正義或何為不正義。」通俗點講,就是大家都覺得對的就是正義、道德,大家都覺得不對的那就是不道德。這一點看起來可要比費盡心力規定道德界限、想要具體解釋何為道德何為不道德的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們省事多了。
也正是因為此,盧梭把愛國主義確定為了最高美德,並把它視為所有美德的淵源。他說:「可以肯定的是,美德所具有的最偉大的神奇一直是由愛國主義造成的:這一美好而可愛的情感因為賦予了自愛的力量以美德所具有的一切美而使它具有了活力,而這種活力能夠在不損害其形象的同時又使它在所有的熱情之中最富於英雄氣象。」
用當時的批評家沃恩的話說,《社會契約論》「表現出了赤裸裸的集體主義」
盧梭把自由主義者自然的任意的自由上升到公意指導下的社會自由。盧梭說:「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凌駕於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並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盧梭認為,由於現代政治以保護每個人追求私利為目標,結果使金錢取代美德成為人性價值的標準,自私自利取代仁義慷慨成為人際關係的普遍狀態,雖然帶來了平等和安逸,但卻破壞了人們之間的信任和公民對政治體制的忠誠。「公共事務卻被忽視,或者單憑私人利害的需要和指導去處理。」
從《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現實社會的剖析,到《社會契約論》為現代政治重新構築基礎
盧梭認為,人們在訂立社會契約時,每個結合者即訂立契約的人,都必須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全部權利轉讓給整個集體。這是人們訂立社會契約所必須遵循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按照上述原則所組成的集合體,就可以體現社會全體成員的最高的共同意志,也就是可以保護全體締約者的「公共利益」。
那麼如何解決不平等的問題呢,盧梭給出了他的解答——法律。
他說:「你將在書中處處都可看到法律被置於一切人之上,書中雖處處都在要求享有自由,但它主張的是在法律治理之下的自由; 沒有法律,自由就不可能存在; 在法律的治理下,不論用什麼方式統治,人們都是自由的。」同時,盧梭特彆強調,公民要服從的法律必須是自己所立的因為法律來自於公共意志,而公共意志就是來自於個人同意,個人同意訂立社會契約才形成公共意志的。經過個人同意形成公共意志,公共意志訂立法律,所以法律是自己訂立的。總之,公民自由就是服從法律——所有公民都平等地參與立法,並且平等的遵守法律。
盧梭並不主張把所有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統統拉到同一個水平,他的觀點是一個人的財產應當以滿足個人真正需要為限,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不應體現在財產多寡上,而是應該體現在個人才能的天然差別上。
按照盧梭的觀點,為了克服和消除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使人類從不平等轉變為平等,恢復和保障人們的天賦的自由和平等權利,就必須建立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民主的國家制度。在他看來,人的本質是自由的,因此任何強力都不能成為合法的政治權利的根據。合法的國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協議」的產物。所以說,人們訂立社會契約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障每一個訂約者的自由、平等、人身和財富。而只有民主的國家才能實現這樣的目的。建立人民民主的國家,既是盧梭社會契約論的邏輯歸宿,又是他的社會契約論不同近代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的社會契約論的一個顯著特點。
立法權在民和立法原則等思想集中表達了廣大人民徹底反對封建專制的強烈願望,具有積極意義。盧梭的一些立法思想己經成為資產階級革命後某些國家政治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石。但是,盧梭從個人的主觀願望出發,幻想只要用法制代替君主的人治,就能夠實現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則帶有純粹的理想色彩。
(四)開創時代
某種程度上講,盧梭的理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在盧梭之前,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是兩個概念,而盧梭首倡
「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會應該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礎上,而這個公意和普遍性,也就是道德。同時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義所造成的現代政治的非道德化。
與盧梭相映成輝的是另一位自由主義大師康德。可以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政治道德觀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康德,老宅男康德可謂是盧梭的深度粉絲,從青年粉到晚年,經常捧著盧梭的著作愛不釋手廢寢忘食。要知道,當時盧梭的形象非常非常的差,差不多跟牛頓當年在歐洲大陸學者心目中的形象一樣,但畢竟英雄識英雄。康德不但通過哲學印證了盧梭「自由就是按照我們給予自己的法律而行動」,同時社會契約論也是康德哲學在政治學的一個重要落腳點。
但是雖然受到了盧梭的啟發,康德的道德結論與盧梭是恰恰相反的。我們上文中已經分析了,盧梭政治道德觀的核心是什麼——平等。而康德的政治道德觀的根本出發點是——自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康德以其博大精深而卓越渾厚的哲學基礎,給在盧梭打擊下的自由主義強行續了一命(雖然盧梭並沒想著要對自由主義怎樣,但是按照他的學說稍微往下推一下,自由主義就徹底斷氣了)。康德給人類的自由賦予了最高的哲學表達,將自由從一個政治問題提升為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康德將自由先驗化,認為自由不同於一般的人類特性,而是道德的先驗原理,自由的本意在於它是一種超驗的對象,是理性的本質。此種自由就超出一切自然的經驗性規律,是人性的最高根據。
康德這一套石破天驚的理論可以說當時把所有人都下的懵逼了,根本就沒有人去反駁他,因為——看不懂。畢竟像柏拉圖、盧梭、伏爾泰這樣文字優美、淺顯易懂、恣意縱橫的思想家還是少數,而且德國人嘛,本身就沒多少文學基因。再加上這些哲學家的思想也確實太高深了,大致的感覺就是他們的思想已經超越人類語言發展水平了,只能用複雜晦澀的語句來闡述。反正康德那一套理論剛提出來的時候,整個歐洲學界的反應就是「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是看起來好厲害的樣子」。不過中國那句老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科里沒有絕對的真理,對於康德這一套哲學理論的反駁,是另一位大哲學家黑格爾舉著「辯證法」這把倚天劍完成的,這要說的話就太遠了,本文不再贅述了。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影響最直接的,首先是1789年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盧梭的關於人民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極大地鼓舞著法國廣大的農民、城市貧民和手工業者等下層人民群眾,喚起了他們的民主意識,激發了他們的革命激情。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及其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對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派的領袖們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雅各賓派的領袖羅伯斯庇爾、馬拉、聖鞠斯特等,都是盧梭的崇拜者和忠實信徒。羅伯斯庇爾完全接受了盧梭的人民主權、人權、法治、自由平等等學說,把他們當作自己政治活動的指導原則。羅伯斯庇爾不僅以盧梭的學生和繼承者感到自豪,而且在革命中力圖把盧梭的思想付諸實踐。馬拉很早就研讀過盧梭的著作。還在法國革命之前,為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爭取民主自由,馬拉滿懷革命激情在公眾場合向廣大群眾宣傳盧梭思想。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還反映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要歷史文獻中。1789年8月頒布的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簡稱《人權宣言》為中的許多條文,幾乎原文引用了盧梭《社會契約論》的詞句。例如,《人權宣言》第一條說:「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第一條說:「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第三條說:「整個主權的本原,主要是寄託於國民。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這些都出自於盧梭優美的筆觸。
法國大革命後,盧梭的遺體於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先賢祠。隔著走廊,他的棺木正對著的是伏爾泰的棺木。
推薦閱讀:
※☆ 怎麼讓愛天長地久 ☆
※解惑:女命八字克夫怎麼辦
※【聽聽他怎麼說】比爾.蓋茨談女人
※糖尿病產婦月子食譜怎麼選
※怎麼學好摩登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