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臨夏市民族源流

臨夏市現居民族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族、藏族、維吾爾、朝鮮、滿、蒙古等11種。其中聚居的回族佔45.9%;漢族佔52%;東鄉族佔2.5%;其他散居民族佔0.4%。

一、回族

1985年,臨夏市共有回族68939人,占市區總人口的45.9%,主要分布於城區八坊及4個鄉。

河州為回族發祥地之一。唐宋時期,由絲綢之路經河州去京都長安的大食、波斯國及西域的穆斯林貢使、商賈、傳教者不絕於道,有些暫居,有些「則往往散行陝西諸路,久留不歸」,成為回族的先民之一,成吉思汗西征時大批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軍人、工匠、平民等編入「西域親軍」,「回回親軍」。公元1227年蒙古軍攻佔河州後,部分屯戍於河州。公元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屯戍的色目人「隨地入社與編民等」,軍士落為民籍,成為編民定居(今八坊上、『下二社等始形成於此時),西域色目人與當地漢族等女子通婚,亦有漢民改信伊斯蘭教,融入回族,為河州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時由於東西方陸路交通暢通。西域經河西、河州前往內地的穆斯林商賈往來頻繁,伊斯蘭教傳教者也活躍於河州地區,部分人定居後,耕田放牧,傳教修寺,元對回回。以甘、肅曠土賜昔寶赤合散等屯耕之 (昔寶赤為官名,合散即為穆斯林姓氏)。「免去回回屯戍河西者銀稅」。「元時回回遍天下」,河州當在其中。

明代,西域和中亞的貢使、商賈東來的更多,遍布河西走廊,到河州定居者日眾。明廷極重視這塊「東連隴屬,西控吐蕃」的戰略要地,移民實邊。驅使江南和華北各地回民,大批遷徙河州,。至今在回族中仍流傳有「洪洞縣大槐樹」、「南京大柳樹巷」遷來之說。明洪武十二年(1379),回族將領沐英率軍來鎮壓洮、河「番族」,回師雲南時,留下部分回回士兵在今臨潭、臨夏一帶戍邊屯墾,逐漸成為這裡的農戶。回族逐漸放棄其波斯、阿拉伯語言,接受漢文化:故史書稱「回族亦自有明以後,日漸繁盛」,「甘肅回族,以河州為總匯之區」。

清乾隆以後史載回族「惟河州為最多,其種類亦最強」。清中葉後,民族歧視壓迫日趨嚴重,迫使回族不斷反抗。清同治元年,陝西關中回民反清,西北各地響應,鬥爭雖被清王朝鎮壓,但數十萬回民轉戰數省,戰後又被清廷』強行安置各地落戶,時陝、甘、寧等地有10多萬回民被強遷來河州;清光緒時關中兩干多戶回民又遷徙河州東西川;當地漢族等民族與回族共居融合,河州回族人口不斷增加,僅八坊一地就有3萬餘人。民國時也不斷有外地回民舉家遷市區定居。後因戰亂災荒,人口流動極大,到民國38年八坊回族11481人,袍罕鄉回族5050人,鳳林鄉回族1006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本市回族人口繁衍迅速,從1953年34800人發展到1985年的68939人。

二、漢族

1985年,市區漢族有77380人,佔全市總人口的51.52%,主要分布於城北、城南兩個辦事處及四個鄉。

自漢以來,隨著行政建制的設立,漢人不斷遷入本地並發展,通過屯田、戍邊、遷徙、融合等,由客籍變為土著。西漢「遷楚大姓於隴西」,徙關東72萬人於隴西,派兵戍駐,驅逐羌人向青海、甘南遷徙,漢人在袍罕定居繁衍。東漢時羌漢戰事不斷,漢廷迫使河州的漢人遷往隴西以東「三川」之地。而大量派兵屯駐袍罕,留居者成為漢族的先民之一。漢族的遷入,給本地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十六國時期,乞伏氏遷都袍罕後,虜掠人口安置於袍罕,其中漢人約有5萬餘。北魏時,採取懷柔「雜胡」和「優復新附」方略,促進了各民族自然融合,部分鮮卑、吐谷渾、羌族等同化於漢族。隋唐時期,漢人隨軍落居此地者居多,吐蕃佔領時期,仍有五六十萬唐人生活在河隴地區。北宋王韶曾發淮南、江浙、川等地犯人來河湟,買蕃部閑田置「官莊」、「營田」。

現居本地漢族的直系先祖,大都是明、清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軍屯和民墾者及官吏、商人、工匠等的後裔。明初移民實邊,將中原回漢百姓陸續遷到河州,有舉族移來者,有充軍而來者,還有「隨官而遷」的眷屬定居者,吐蕃等族也逐漸融合於漢族。據舊志載「漢族自明以來,日漸繁衍,至清初而生齒驟增」。清朝中葉,豫、鄂、山、陝等地商人開始進入臨夏,設庄貿易,並落籍於河州,俗稱「客夥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支援臨夏建設的外籍幹部、工人、解放軍和復退轉業軍人,逐年增加,另外興辦的省屬駐臨企業職工和家屬等在當地成家落籍者居多,其中大多數為漢族。

三、東鄉族

1985年市區有東鄉族3503人,主要分布在折橋和南龍鄉。東鄉族從元代開始形成於河州東鄉,東鄉人自稱「撤爾塔"。是指當時居住在中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在元代稱「撤爾塔」又稱為「回回"或色目人而被東遷的那一部分人。13世紀初,成吉思汗「征撤爾塔兀勒凡七年」,大量的撒爾塔人被「簽發」東遷,編入西域親軍。公元1227年蒙古攻佔河州後,部分簽軍屯戍河州東鄉,其中有軍械匠、水軍、炮手,亦有商人、傳教者,後元世祖下令將軍戶變為民戶定居。這部分屯聚牧養者與回、漢、蒙古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在語言上逐漸接受了部分蒙古語,形成了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東鄉語,國外有些著述中稱為「撤爾塔語」,但沒有文字。幾百年間通過移民、駐軍、屯田、充發等,也有部分漢族和其他民族定居於東鄉,並融合於東鄉族。明清時期有逐漸遷居現市轄區域內者,今市區聚居的東鄉族折橋鄉居多(200多戶);南龍鄉次之(60多戶)。

推薦閱讀:

什麼情況下市民社會的發展會導致社會不安?
南充市民買到六角龍魚 專家稱有觀賞性可家養(圖)
「港獨」分子周庭參加電台節目,被香港市民當場「KO」
如何讓農民變市民?
2013.4.03武漢市民之家辦理護照記錄

TAG:民族 | 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