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他們正在改變著你家孩子的人格

小鹿在兩歲二個月之前,被家裡人定義為,性子很溫和。雖說這種性格也是我們非常喜歡的,要不然怎麼能稱他為小鹿呢?但面對學校里很慘烈如叢林生活的狀態,身為父母,無處不在的焦慮就出現了,小鹿這種性格,以後到學校里會不會受人欺負呀?

某次,小鹿打了別的孩子一下,家人竟然都暗自開心。打了別人一下,似乎就象徵著以後即使別人想要欺負小鹿,小鹿也能自我保護。家人的擔心,隨著這次打人事件,煙消雲散了。我是頂著巨大的道德壓力寫下這段話的。

常聽老媽說起,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小朋友們排隊的時候擠來擠去,我回過頭去推了後面的小朋友一把。這一幕被接我回家的老媽看到了。如今,聽到老媽再次講述的時候,我能依然能感受到老媽當時大大舒了一口氣。

有個女孩,小時候,是個吵鬧,不安分的孩子。膽子大,敢冒險,很外向,也很聒噪。雖說經常搬家,但她卻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交到新朋友,她這種充滿活力和外向的性格使她在男女生中都很受歡迎。

然而,他們又開始搬了一次家,從那以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當時就讀的學校位於一個極為勢力的郊區,她在班上個頭最小,年齡最小,還是少數幾個戴眼鏡的孩子之一。班級上的女孩都比較成熟,個個是小淑女,她們談論髮型和漂亮的衣服。而這位女生一點也不像她們,因此,她們不喜歡她。

她家在那個地方呆了四年,那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四年。她每天與鄰居的孩子一起上學,但他們都不願意跟她玩,也不跟她說話。如果她喜歡勇氣跟他們說話,他們完全不搭理他,她很快不再做任何嘗試了。

一兩年之內,她從一個活躍、外向的孩子變成一個拘謹、害羞的孩子。她的父母對此毫不知情,因為她在家裡沒有什麼變化,唯一的變化是她變得愛讀書了。每天花很多時間讀書,看書的時間多到父母都認為太多了。那些勢利的孩子做了一件她父母沒有做的事情,他們改變了她的人格。

孩子生下來就具有某種特質,他們的基因使他們傾向於發展某種人格。但環境可以改變他們,這個環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養環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環境,是孩子與同齡人共享的環境。

反覆遭受欺凌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損害孩子的自尊,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影響人格發展,甚至生命的進程。

2016年9月,英國布拉福發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劇。一名年僅11歲的男孩阿薩德(Asad Khan)在新學期開始短短3周後在家中死亡。他在自己房間內上吊自殺,家人認為主要原因是遭受學校高年級生的霸凌。

阿薩德本是個快樂的孩子,他喜歡科學,很討人喜歡而且很害羞,跟其他11歲的孩子一樣充滿活力、期待上學。之前,他沒有跟爸媽說發生了什麼事。

阿薩德的爸媽根本不會想到自己的小孩會遭受霸凌,即使發現他有些反常,也是覺得這是新學校、新學期,阿薩德需要調適一下。

誰知,學校一些16,17歲的大孩子常常霸凌阿薩德。阿薩德嚇壞了,不知道自己在該做什麼、該向誰尋求幫助。最終,選擇了最激烈的手段來反抗。他會自殺也許是想獲得關注、或者單純只是受夠了。

加拿大約克大學的社會學家安瑪麗·安柏特(Marie Ambert),她讓約克大學的學生將他們讀大學之前的生活按自傳體的形式寫出來,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她給他們附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什麼使你最不快樂?」

學生的回答讓她非常吃驚。只有百分之九的大學生說父母對自己不好,但是百分之三十七的大學生描述了他們如何被同伴欺負的經歷,並認為這些經歷對他們產生了持續的負面影響。安伯特總結說,「同伴虐待」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這些學生在自傳中敘述了來自同伴的負面影響比來自父母的負面影響要多得多。這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支持,研究結果讓只專註於父母福利工作者吃驚不小,因為他們忽略了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同伴衝突或同伴虐待……

在自傳中,研究者發現有的學生開始時非常快樂並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生活,但在經歷了被同伴排斥、孤立、說閑話、種族歧視、嘲笑、其餘、性騷擾、奚落、追趕或暴打後,他們的心理會迅速崩潰,有時候甚至到了生病無法上學的地步。

孩子喜歡將家裡和學校兩種生活分隔開來。因為孩子在外面不願意談論家裡發生的事情,他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他們的家庭與眾不同。同樣,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他們也不會告訴家長。因此,11歲的男孩阿薩德的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學校里到底遇到了什麼困難,也比較容易理解。

「你為什麼不去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育兒專家Dr. Michele Borba博士花了很多時間與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們溝通,得到的答案是:

他們的回復是這樣的:

「我告訴我的媽媽。她不相信我。」

「我試圖告訴,但我覺得很丟臉,說不出口。」

「如果我告訴我的爸爸,他只會大吼大叫,讓情況變得更糟。」

「何苦呢?我媽媽不會因為這種事情而耽誤她的工作。」

「你在開玩笑吧?我父親不希望我在學校里是個窩囊廢。」

很多家長,包括學校老師也會認為「孩子間的打鬧很正常。」或「男子漢大丈夫,吃點虧能堅強一點。」

出現這些跡象,孩子可能已遭到校園暴力:

無法解釋和經常性物理標誌:割傷,瘀傷和擦傷;如果孩子大熱天常穿長袖,可能是想遮掩。

個人物品經常丟失、破損。

如廁習慣改變,非得回家才上廁所,因為學校的廁所可能已經成為了施暴場所。

時常沮喪,有自我傷害傾向。

裝病請假,不願上學。

出現失眠、噩夢等睡眠問題。

開始欺負兄弟姐妹或更小的孩子。受校園暴力的孩子有時會轉換角色,變為施暴者。

孩子們長期的情感壓抑,孤獨,焦慮及缺乏自信的表現,可能正是他們正遭受校園暴力的警告信號。

預防策略

不少校園暴力的個案,其中不少都是同學關係的矛盾處理不好而引發。然而,孩子人際交往技巧,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親子教育專家胡嘉建議,孩子3歲之前,如果跟同齡的孩子發生衝突,在沒有造成大的傷害的情況下,大人不用馬上干預。

因為衝突的過程,是孩子學習的過程,父母如果不讓衝突發生,孩子便被剝奪了學習的機會。衝突過後,父母再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此類衝突,才是一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科學過程。

其次,要和孩子、老師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機制。一旦孩子的身上,出現校園暴力的預示性的行為,必須要能及時發現並妥善處理。當孩子遇到校園暴力時,不少家長的第一反應便是找老師。

根據胡嘉的經驗,如果遇到一個對學生缺乏控制力和化解校園暴力技巧的老師,將孩子身上遭受的校園暴力告訴老師,暴力不僅得不到遏制,還有可能因此變本加厲。

相較之下,父母陪伴上學,受害學生父母找施暴者正面談話,要比找老師更有效。如果談話不起作用,可以找施暴者的父母進行友好協商,共同解決問題。當以上措施都不起作用,再找學校用校規來解決問題。

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的著作《惡意》中,對校園暴力的產生、應對措施、以及施暴者和被施暴者的心理發展,都有著非常細膩的描述。

參考資料:

1.朱迪斯?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作者), 張慶宗 (譯者).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推薦閱讀:

果爸手記|孩子三天沒解大便,怎麼辦?
孩子膽小不已 都是爸媽惹的禍
腹有詩書氣自華!孩子一生一定要會背的名句,果斷收藏~
孩子身上這3個部位長痣,一輩子想窮都難!你家孩子有?
為什麼不愛孩子的男人那麼多?

TAG:孩子 | 人格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