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中脘,寶寶不做夜啼郎!巴巴麻麻瘋轉!
點上面"脈脈養生"關注,免費定製調理方案,有不適問我們。
舊時,如果你走在一些老城的街巷,會常 見到路邊的電線杆或者衚衕的牆壁上,貼著巴 掌大的紅紙,上面寫著這樣的順口溜:「天皇 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一 遍,一覺睡到大天亮。」這種帖子不是什麼詩 歌,它俗稱「兒啼帖」,是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 習俗。過去由於貧窮,老百姓對於夜啼的孩子 無可奈何,又由於認知有限,迷信的認為夜啼 是由於孩子觸犯了一種叫做「夜星子」的邪,只 要往街上四處貼一些「兒啼帖」,就會嚇跑「夜星 子」,小兒夜啼也就不治自愈。 誠然,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這種做法有點 荒唐,但能肯定的是,小兒夜啼的確是件讓人 頭痛、抓狂的事情。 在中醫看來,脾胃虛寒是小兒病夜啼的一 個重要原因。脾胃虛弱有什麼具體表現呢?這 類寶寶還會顯得面色無華、四肢欠溫,食少便 溏等。 對於脾胃虛寒來說,溫脾暖胃散寒是一種 由里治表的方法。艾灸時,可用艾條中脘穴 灸10分鐘左右。每天1次。一般灸3次即可見 效。 為什麼灸中脘穴呢? 古人說:「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 」中脘穴,又名「中管」、「胃脘」、「太倉」,是任脈 的會穴,胃的募穴。從名字及穴義上可以看 出,中脘與胃的關係是多麼親近。實際上,中 脘又不是單槍匹馬,它上有上脘,下有下脘, 都位於肚臍上方,並作一排,牢牢的保護著 胃。中脘為中,佔有胃的主體部分,取其為「太 倉」,就像是為了表彰它們對胃的貢獻。我們常 看見一些人有事沒事總是排排肚子,實際上, 就是在拍中脘、上脘和下脘,這樣能讓胃更舒 適。
圖片:中脘穴
圖說;心口窩與肚臍連線的中點部位即是該穴。
艾灸中脘,同時也會刺激到上脘和下脘。 它們各司其職:上脘位於肚臍上5寸,是食物進 入胃的通道,按壓刺激它,能有效管理吃的過 快或者過飽而導致的反胃、胃脹、嘔吐、打嗝 等;中脘位於肚臍上4寸,是胃的主體,刺激 它,能促進胃的蠕動,對於胃脘疼痛、腹脹等 有很好療效,而且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下脘 位於肚臍上2寸,是食物由胃入腸的關口,與消 化密切相關。當脾胃運化失職,食谷不化、腹 脹、胃痛等,刺激下脘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 用。 不僅如此,艾灸中脘,還能刺激到水分 穴。水分穴位於肚臍正上方一寸處,是中脘穴 同一條戰線的好夥伴。中脘三兄弟有效解決胃 障礙,提高脂肪穀物等的分解,而水分穴是促 進水分代謝,排除人體多餘水分的能手。 由此可見,對於脾胃虛寒而不適的寶寶來 說,艾灸中脘是不二的選擇。 實際上,小兒夜啼與飲食是密切相聯繫 的。因此,在平時的餵食中,可以選擇一些有 針對性的食物,來防治小兒夜啼之苦。在這 里,簡單推薦幾個食譜:百合蓮子粥是寧心安 神、清心除煩的尚品;山藥棗仁糊,能健脾益 腎、補肝寧心;小麥大棗茶是清心熱、健脾胃 的好手;茯苓遠志茶,益於安神定志,交通心 腎;竹葉蓮心湯則是清心除煩好方子等等。 最後,再提一下,現代研究表明,如果寶 寶體內鈣元素不足,也可能導致夜啼。建議家 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醫師的指導下每日給 孩子加服一些魚肝油和鈣劑;平時可以多帶孩 子曬太陽,以獲取更多的天然維生素D,促進 寶寶對鈣的吸收。及時補鈣、避免缺鈣,這也 是讓孩子睡的更香、更安然的一個小奧秘。
需要注意一點,有不少孩子艾灸後會有發燒腹瀉等癥狀,這是體質上升後的排寒反應,一般不用過多處理,體溫過高請到醫院就診。
推薦閱讀:
※根據寶寶體質來推拿五指上的5條經絡,小臂上的3條經絡,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兔年生寶寶猜想
※【易經】出生在幾點鐘的寶寶最好命?
※寶寶長牙那些事。。。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