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修行方法是什麼?

老子的修行方法是什麼?    朵朵蓮花    一部道德經,老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修道。    其原則就是:依照下德做人;依照上德修道。    下德,禮、義、仁,是有為。逐步上進到仁,愛心確立。由此愛心,才可上進到上德,才可行「不得」。由此無為之上德,才可漸漸回歸大道。    可見,下德是上德的基礎;上德是下德的升華。下德是有為,有得,解決的是生活問題;上德是無為,不得,解決的是生死問題。    修行,解決的是生死問題。所以,修行基本方法,是無為,不得。    第一:信道。    信是道源功德母。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信字。百姓失道原因,老子指明百姓對道:信不足,案有不信。    對道信心不足,乃至不信,才最終失道。可見,信道,是回歸大道的關鍵。    信,孩童之初,信父母之言不動搖,毫無疑問。隨著長成,我們信科學和經驗不動搖。一旦修行,我們信聖人之言不動搖。一旦修成,便歸無名,長生久視,歸還大道。    道在何處?看不見,摸不到,如何證明?道乃無形無識,有形有識就不是道。所以,道不能用所謂的事實證明,因為,用事實證明,離不開形與識。世間之明有兩種,一是證明,明以物相,這是外證,是可明示的;二是自明,明於自心,這是內證,是不可明示的。道乃大心。一旦大道修成,道便自明,無須外證。回歸大道,就是「襲明」。    ……    第二:行道。    信後起行。道,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實在行動上。    一,行無為。    行上而言,後世一切修行善法,都沒有離開「無為」二字。    老子不講施捨,無為已經涵蓋了施捨;老子不講持戒,無為已經涵蓋了持戒;老子不講忍辱,無為已經涵蓋了忍辱;等等。    老子的無為,指明了我們這個世間人生奮鬥的目標是「無」。這一點很重要。    ……    〈一〉為什麼把「無」當作奮鬥目標呢?    首先,老子醒悟一切原本就是無。    老子清楚,起心動念,「可」而失道。失道,失卻本心,落入意識。一切便不永恆了。換句話說,無常,是天地萬物的真相。    其次,老子清楚,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無是天地萬物之父,是「根」。尋根,回歸「無」,我們才能認清自家本來面目。    再則,無和有原本相互轉化。而百姓卻執著「有」,不懂「有」是靠不住的,不懂爭好實際就是爭壞,不懂好越大壞也越大,一味爭好,結果呢?如老子所說,生生之厚,而步入死地。所以,老子立無,與物反,令我們不爭好,守弱守小,乃至於不得,如是損之又損,最終才能歸順「無」。好消失了,壞自然也沒了,一切歸於平靜。    注意了,活的自在,才是最重要的啊。對非要活的不自在者,無話可說。想想看,一是得,一是不得。到底哪個能夠消除人們的煩惱恐懼,而活的自在呢?當然是聖人傳下來的「不得」了。不得,好壞皆無,當然活的自在了。而得,壞隨著好的增大也同步增大,煩惱恐懼也就日益增大,真有智慧者,不會爭好啊。    所以,老子才提出無為主張,令我們不得,這才是離苦得樂的唯一通道。    我們相信老子,就能最終達到「無」的高度,品嘗無之法喜,進而由此歸還大道。我們不相信老子,永遠是背道而馳啊。    信信信。信是道源功德母。最高層次的道法,都以信入。因為道法乃心法。心只能自明,不能證明。所以,只能相信,不能求證。信與不信聖人之言,是我們每個人的自由,也是緣分。不可強求。    ……    〈二〉無為,如何去為?    1,知退,「進道如退」,此乃令我們從下士轉化成中士。    下士乃離道者,不懂陰陽相反相成大道理,而一味爭好。    中士懂得陰陽大道理,知道退,這就是進道。少得,小得,乃至不得。目,少見五色;耳,少聞五音。如此等等。這是入手功夫,是一切修行必經的初級階段。不要當作消極。當「退」成為奮鬥目標時,這退又是積極啊。譬如爭取吃的好,是積極;有時爭取吃的不好,也是積極呢。    ——如禁慾。    老子說「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聾」;「罪莫大於可欲,慘莫慘於欲得」。「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這是令我們否欲,令我們知道止。老子說「知止不殆」。止其心也。    ——如不爭。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治人事天,莫若嗇」。    總之,不爭,息爭,才能心明眼亮,放下萬有,回歸大道。    ——如知足。    老子說:「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有能安樂,無也安樂。這才是人生極樂。    ——如舍有。    老子說:「葆此道,不欲盈」。「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天地而弗能久有,況於人乎」?「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修道,不是求有,而是去「有」。去因爭「有」所犯的一切罪過。這正是與物反,與人反。這也就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去有,又不舍一人一物,試問,哪個能行?    ——如尚無。    老子說:「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五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及吾無身,有何患」?    ——如棄知。    老子說:「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他是畏」。「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知不知,尚矣」。「絕學無憂」。「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注意,可,才離道。可便是肯,認定其有。知,是離道根源。所以,老子才說:識,乃道之華,愚蠢之首。知,使我小。知道不去知者,才是上上;而不知道不知者,才是大病。所以,要棄知絕學。棄知絕學,卻又不是白痴,其中玄妙,修行便可自知。    ——如求靜。    老子說「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修行,歸於寂靜,心頭無染,才能得見空明之心,而歸還道。無為,正是為了達到寂靜。由此寂靜,才可以歸還道。靜,是修行必由之路。    ……    2,知空,「明道如費」,此乃令我們從中士轉化成上士。    那就是,一切為,心知其虛幻而為之,也即看破放下。這才是真正的無為。所以,無為,乃聖人行也,是修行境界,非嘴上功夫。凡夫只會有為,即便不做,也還是有為。    道德經中,老子令我們「毋閘亓所居,毋厭亓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就是說,任其紅塵滾滾,能矯正自家之心。也就是「修除玄藍」,洗凈心頭污染,舍掉一切虛幻夢想。我們之心,本自清凈,沒有生死,沒有瑕疵,永恆不變。如今失道,卻要練習「禁慾知足,修除玄藍,放下妄想」。豈不是大迷?    轉向之人,本是自家心迷,向,何曾轉過?一旦醒悟,向不用轉,一念心轉而已。    注意,這是無為必經的從低到高的兩個層次。缺一不可。    二,心起觀。    心上而言,都沒離開觀字。就是通過「有」,觀其「無」,返聞自性。    任何事物,從空間時間乃至自身性質都不斷變化著,都不能永恆。關鍵是,一切事物原本便生於「無」,「無」是萬物父。所以,一切有,骨子裡就是「無」。生活中,我們如此去「觀」一切有,不「可」,而「否」,這就是行「觀」。如此長久熏習,長久觀之,久而久之,機緣成熟,我們就能「和其光,同亓塵,坐亓閱,解亓紛」,從有歸無,達到「玄同」境界。這時,就會明白,一切「有」,原本便是「不可得」,便是「虛幻無常」的。    到達「無」的境界,看破了,放下了。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機會返聞自性,醒悟「尚有心在」,也即老子說的「浴,神不死」。明得此心,觀,才達到高度,才湛然常寂。自然歸還大道。    ……    第三:次第。    成道有次第,絕不是空中樓閣。老子「恆善救人而無棄人」,所以,老子從最低層次如何做人講起,大開方便法船,令我們步步上進,直至成道。道德經中,對於做人、成道次第,老子有如下開示。    ……    一,下德,轉化成上德。    1,底層:非德之我。    老子告誡我們,活在最低層次,是動用刀兵。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少用小用為上。這是做人最低層次。一定要學會擺脫。    2,中層:下德之我。有三。    ——進而禮。遵行人為規定的禮節法度,循規蹈矩。能夠規規矩矩做人,無須刀兵相見。這比起刀兵,自然上進一步。所以,要依禮行事。    儘管禮比刀兵上進,但老子清楚,禮非自然,乃硬性規定,非都出自本心,容易引發爭端。所以,老子稱禮是禍亂之首。但比起刀兵,又近大道一步。    ——進而義。廣行幫助。幫助眾生,而不傷害眾生,比以禮約束人的言行,自然上進一步。這樣做人,也才有了高度。相對禮字而言,義字更加近道。    ——進而仁。那就是廣行愛。愛人,愛萬物。能做到這一點,比起幫助人,其心量自然上進一個台階。如此做人,堪稱社會賢良。和義字相比,仁更近道。    禮、義、仁,依此做人者,老子稱其為下德。    以下相稱,因為這還是有為,是離道。以德相稱,因為這樣的言行,乃是有利於社會,是社會普遍接受並積極倡導的言行。    3,高層,上德之我。    仁再上進,乃是廣行「不得」。這是質變。此我從有為者轉化成無為者。此我已經是上德之我。老子所言「不得」,乃是「為而知其虛幻」,當然是不得了。此不得之德,乃是聖人之行,非凡夫所能為者。心知萬物百姓皆是虛幻,而用萬物百姓,何得之有?既然虛幻,一切原本便是「不可得」啊。修行達到高度的老子,早就看破一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聖人乃上德者,當然不仁,這是捨棄下德,而行「不得」之上德。    4,聖人,渾心大我。    聖人,與道同體。無心無我,無道無德,無識無念,無名永恆。其心無心非無心,其心無物非無物。如此等等。    朋友問:這樣心如何生活?答曰:這樣之心,老子稱其為渾心,無死無活,無有無無,你說怎麼活?動念即乖,回語便錯。以不得心,為天下事,如此而已。    ……    二,小我,轉化成大我。    通過「無為」修行,步步上進。我,從一身之我,變作天下之我。如同攀登高峰,直到峰巔,而歸於虛空。其修行次第如下:    最小者乃是一身之我。能擔負一身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一家之我。能擔負一家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一鄉之我。能擔負一鄉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一國之我。能擔負一國之責任。    進而擴大為天下之我。能擔負天下之責任。    進而擴大到無為之我。能擔負一無之責任。    天下歸無,死光光。還不到高度。擁有空無,還在門外。乾乾淨淨中,猛然醒悟還有不死之神——心——我。一我獨明,光光亮亮。天下一心,哪個敢擔?萬物一我,誰人豪氣?此時之我,才是大我,才是永恆。    一我獨明,光光亮亮。這就是大道。    ……    3醒悟「大」我,便歸大道。    老子說:我永恆,有三保。    一生,萬物生由我,我主天之生氣。    二死,萬物死由我,我主地之死氣。    三無為,我主人之無為,不敢為天下先。一切原本虛幻無常,如何還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言有君,事有宗。亓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    百姓日用大我,卻不識大我。畫地為牢,守定小我,執著為真。無為修行,此我漸漸擴大,直到明此大我,我便無身,我便無心。物質意識,與我便是一體。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修行達到這樣高度,沒有分別界限,一切皆不可得。我,才是真正大我,才是永恆之我。    一我獨明,光光亮亮。    我,六道眾生,什麼沒做過?    我,好事壞事,什麼沒幹過?    我,遍十法界,哪裡沒去過?    我,煩惱之時便是魔;    我,清凈之時便是佛。    我,以有為心做事,便是魔;    我,以無為心做事,便是佛。    …    佛魔本是一心作,何須心外找佛魔?    萬古虛空明日月,日月豈怕烏雲遮?  
推薦閱讀:

滿一上師談修行禪定的方法
一直在擺脫焦慮的路上(10)
佛教(修行)
如何修行菩薩六度
根宋上師:無常不期 不會跟你事先商量好 何時來去

TAG:方法 | 修行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