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如法修行,人天恭敬] 出家人姓「釋」的由來
來自妙吉祥的博客:http://wuxin20070717.blog.163.com/blog/static/81612249201301094246466/
一日,波斯匿王在靜坐時,思惟什麼是「護己」?什麼是「不護己」?最後得到一個結論:「若人修善,即是護己;若行惡事,則是不護己。」於是起座前往佛陀所在的祇園精舍。 波斯匿王至誠頂禮後,請示佛陀:「世尊!我在靜坐中思惟如何是『護己』,如何是『不護己』?我認為修善就是護己,行惡就是不護己,這樣的知見是否正確?」佛陀回答:「沒錯,確實是如此。若有人以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守護在自己身旁,這也不是真正的護己。為什麼呢?因為不是內護。若人能夠清淨身口意三業,修善積福,即使沒有四兵圍繞守護,亦是真正的護己。因為行善能使內心產生正向的力量,此內護力量勝過外在生滅事相的保護作用,這才是真正的護己。」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說了一首偈子: 「若人慾自護,當護身口意, 修行於善法,有慚亦有愧。 不護三業者,邪見及眠睡, 障蔽諸善法,隨從於惡魔, 則為自毀傷,是以應自護, 修定及智慧,常念佛所教。」比丘們聽完佛陀的教誨,皆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 卷三》
[如法修行,人天恭敬]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開示︰「有一次,天帝釋提桓因欲前往遊戲園,令駕車人摩得梨準備一部用千匹馬拉的大車。摩得梨接到命令,很快地備好馬車來到宮外,並向天帝稟報:『莊嚴的千馬大車已準備好,可以出發了。』 這時,天帝釋提桓因不急不徐地走出毘禪延堂,向南恭敬地合掌。看到天帝如此地恭敬,讓駕車人摩得梨大吃一驚,害怕得連手中的鞭子及駕車的繮繩都掉了下來。帝釋問道:『發生了什麼事,你怎會如此驚懼?』 摩得梨回答:『天帝,我因為見到您合掌向南禮敬,心中感到驚恐萬分,才會嚇得連鞭子和繮繩都拿不住。』他接著說:『世間上一切有情眾生都尊敬您,世間一切土地莫不屬於您,甚至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的所有天人也都禮敬您,您的威德如此廣大,還有什麼人的德行勝過您,讓您如此恭敬地行禮?』 釋提桓因回答:『如你所說,世間一切眾生尊敬我,是因為我的德行,而所有天人亦恭敬法。今天我如此禮敬,正是具足戒法。』帝釋進一步解釋:『出家修行者,常行精進不放逸,長夜入於禪定寂靜,持無上清淨戒,捨離貪瞋癡三毒,而能解脫生死、出離三界,因為如此,我今至誠禮敬。所有大阿羅漢已遠離一切欲愛、色愛,破除無明,息滅煩惱;在家居士能廣修十善乃至一切善法,不造惡業,如此所有依正法修行者,今我皆恭敬普禮。』 聽完帝釋的解說,摩得梨說:『您的言行皆依於正法,是最殊勝的,我願跟隨您一起禮敬所有奉行正法者。』天帝釋提桓因再度合掌禮敬,然後搭上千馬嚴車離開。」 佛陀告訴所有比丘:「天帝釋提桓因位於人天第一,得大自在,尚且能夠如此恭敬於法,何況比丘剃除鬚髮,捨離世間一切,辭親出家,修行學道,怎能不精勤修行,恭敬於法呢?」聽到佛陀的開示及勸勉,所有比丘皆發起無上道心,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 卷二》
佛法交流 http://blog.sina.com.cn/shikuancheng0
出家人姓「釋」的由來
佛教初來東土,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外國僧人,人們按照中土習慣,並為方便稱呼,往往要給他們起個簡化的音譯漢姓。開始的時候,人們多用這些外來僧人本國或地區名稱中的字作姓,如翻譯《四十二章經》的竺法蘭、竺攝摩騰,翻譯《道行般若經》和《般舟三昧經》的竺佛朔,東晉時與道安法師共同研究禪觀的竺法濟、竺僧輔和竺道護等,都來自天竺,所以「竺」為姓;安世高,本是安息國太子,後出家學道,所以就以「安」為姓;曾在東吳大闡佛法的康僧會來自康居;漢末號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支讖、支亮、支謙三師徒,以及支敏度等,都是來自大月支;又有帛屍梨蜜多法師,「帛」字是西域某國名的略稱。這是較為早期的外來僧人取姓方法。
到了後來,人們對佛教的認識逐漸深入,開始以「佛、法、僧」三字取為僧人的姓氏。如在南北朝時以傳習上座部禪定著稱的佛馱跋陀,翻譯《華嚴經》的佛度跋陀羅,翻譯《四分律》的佛陀耶舍,還有「現種種神異以弘大法」的佛圖澄等,都是以「佛」取為姓氏的;「法」的梵語是「Dharma」,音譯為「曇摩」或「曇無」,以此取為姓氏的有三國時期到洛陽專弘律藏的曇摩流支,為漢地律學始祖的曇摩迦羅,南朝宋時來建康譯經的曇摩密多,翻譯出《中阿含》、《增一阿含》的曇摩難提,晉武帝時期赴西域求法的曇無竭,北涼時期著名的翻譯大師,《優婆塞戒經》的譯者曇無讖等,都是以「法」取姓的;以「僧」為姓的則有南朝宋時擔任戒師的僧伽跋摩,南朝梁時在楊都譯經的僧伽婆羅,北朝秦時與道安法師共譯《阿毗曇毗婆沙》的僧伽跋澄,以及同時代譯出《阿毗曇論》、《阿含經》的僧伽提婆等,都是取「僧伽」為姓氏。
《避暑錄話》曾雲,「佛法始來漢土,僧猶稱俗姓,或稱竺,或弟子多呼師之姓。如支遁本姓關,學於支謙,故為支。帛道猷本姓馮,學於帛屍梨蜜多,故為帛。」這裡指出的是漢地出家人取姓氏的情況,大多跟從師父的姓氏,如支遁拜支謙為師,出家後就姓「支」。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先經過四五百年的民間潛伏期,到南北朝時由佛圖澄在北方開創一嶄新局面,佛教僧團取得合法地位,漢地出家人數驟增。到了澄公弟子道安法師時,開始注意僧團組織的建設工作。據《高僧傳》卷五說,魏晉沙門依師為姓,姓各不同;道安發現原來出家人的姓氏太過混亂,不適宜佛教的統一和發展,就倡言:「佛以釋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從佛之氏,即姓釋。」開始大家都有些茫然,等到《增一阿含經》傳譯過來,其二十一品有云:「四大河入海,亦無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除鬚髮,三法衣,出家學道,無複本性,但言沙門釋迦弟子。……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迦弟子。」天下僧人乃信服而從之。《易居錄》卷22云:「沙門自魏晉已來,依師為姓。道安尊釋迦,乃以釋為氏。後見《阿含經》雲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沙門,皆稱釋種。自是遂為定式。為沙門稱釋之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僧人統一姓氏通稱為「釋」,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文化意義。在中國,「姓氏」是標誌一個家族的符號,天下僧人通稱「釋」,就表明大家都是同一信仰的一家人,這就大大增強了佛教內部的團結與組織的統一。另外,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要在中國生長、流布、發展,必須經過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天下僧人統一姓氏為「釋」,可以視為佛教與中國人民生活相契合的開始,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從此,佛教對中國的社會生活逐漸有了重大影響,例如僅僅在名字方面,魏晉以來,「號取寺名,詔用佛語,人以僧名,幾若無事可以離佛」。古代以「僧」命名的人也不少,較為著名的如王僧達、王僧虔等,初生嬰兒,父母恐其多病多災,往往要取個僧名作為乳名,或寄養佛寺,或穿僧人衣物,或拜僧人為師,以期佛菩薩加被,消災免難,健康成長,例如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小時候就曾經寄養於尼寺,拜智仙為師,取名「那羅延」(意為金剛不壞),13歲時才回家。直到近代,中國仍有類似的習俗,「小孩不清吉者,多投寺記名,以和尚道人呼之。」可見這種影響的深遠。(網摘)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妙印法師網 http://www.miaoyinfashi.cn/
妙印法師網 源質高清(mp3)大乘佛經有聲經文,可直接下載聽聞或刻錄光碟(也歡迎感興趣的朋友製作成大乘佛經播經機,功德無量!隨喜讚歎!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http://www.miaoyinfashi.cn/Html/Downloads.asp
觀自在講堂的個人主頁
http://www.tudou.com/home/_84434968
複製鏈接|加入收藏
法師博客 http://amtb0.blog.163.com/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http://blog.sina.com.cn/u/2740138037
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http://blog.sina.com.cn/u/1510418663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梵名「提多羅吒」。佛教傳說此天王居須彌山黃金堆,率領諸毗舍闍(顛狂鬼)等守護東方弗提婆洲。在四天王中,除北方為毗沙門天之外,單獨供奉或作為佛教藝術表現主題的情況很廣,其出現的絕大多數場合是與其他三位一起出現的。持國天王的形象,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一記載,身著天衣,左手伸臂下垂持刀,右手曲臂向前,仰手,掌中托寶珠。另據《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所說,持國天王身青色,紫發,面顯忿怒狀,著紅衣甲胄,手持大刀。中國內地佛教寺院中的持國天王塑像,因受「封神演義」等民間神話影響,為一手持琵琶、身披中國式戰甲的武將形象。 南方增長天王梵名「毗流馱迦」。率諸鳩盤荼(瓮形鬼)、薜荔(餓鬼)等駐守南方閻浮提洲。據說此天王也令人增長善根,故名。增長天王的形象,據《陀羅尼集經》記,他的衣甲與東方持國天王基本相同,右手持稍,稍根著地。另據《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中記,南方增長天王,身赤紫色,紺發,臉顯忿怒相。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剛杵。在中國寺院中,這位天王則是身青色,手持寶劍。 西方廣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據說他能以清凈天眼觀察護持世界,故名。他居於須尼山白銀埵,率領龍族及富單那(臭餓鬼)等守護西方瞿陀尼洲。此天王的形象有多種,在《陀羅尼集經》中記載,他左手持稍,右手持赤索,其餘與持國天王大致相同。在《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中,廣目天王是身肉色,臂掛黑絲,面露微笑,身穿甲胄,手持筆作書寫狀。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廣目天王多為身紅色,手中纏繞一龍。 北方多聞天王梵名「毗沙門」。在四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單獨出現的場合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常以梵名音譯稱之為「毗沙門天」。相傳,毗沙門天經常維護如來道場,由此而得時時聽聞如來說法,故名多聞天王。據說他與吉祥天女是夫妻(一說兄妹)。在印度,他又是主司施福護財的善神,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眾。敦煌壁畫中的毗沙門畫像,在他渡海之際,常常散下金銀財寶。在四天王的配置關係中,他被安排率領夜叉、羅剎將等,守護北方郁單越洲。毗沙門天的形象,多為身穿甲胄的武將,面現忿怒畏怖之相。一手托寶塔,一手持稍拄地;或一手持戟,一手托腰。身青黑色,足踩二夜叉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因受民間神話影響,所塑多聞天王大多為頭戴毗盧寶冠,一手持傘,以表福德之意。或坐或站,腳下踩有夜叉鬼。此外,另有一種叫兜跋毗沙門天的像,身著西域式甲胄,一手捧寶塔,一手持三叉戟,以堅牢地神支其兩足。腳下蹲有二邪鬼。據說兜跋本為西域國名,後來人們以兜跋訛為刀八,又進一步誤解為刀八之意,於是塑造了各種八刀毗沙門像。兜跋毗沙門像在唐時傳到日本,後被作為能鎮護國土、拒退怨敵的神將而得尊奉。東方持國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 北方廣目天王 西方多聞天王
——網摘
※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 / 望於江湖 / 第10頁
※老橘和他的庸俗愛情故事
※時間局:啟明
※泰伯三讓天下的故事
※小仙女的包子鋪 · 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