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內經》奧密,尋中醫之根系列(四)
關鍵詞:中根氣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序號稱為十二支。氣因生長化收藏,「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為天;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支也就是記敘「氣流於地」的分支狀態與時間。
六氣與十二支:(十二支化氣)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其,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上下相召奈何?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應之。
——五行(五臟)按序化氣,經過三陰三陽經上奉,生成天之陰陽「寒暑燥濕風火」,春生夏長因化而轉為收藏。化:主要是脾主水谷之氣使上升的天氣成為下降的地氣,長養地之陰陽「木火土金水火」。木火土金水火指代五臟。即「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其次四季的長夏、一日分四時的下晡因氣溫而對人氣有著收降作用。
教材說:六氣有主氣與客氣兩種類型。主氣稱為主時的六氣,六氣主時,簡稱為六步,即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將一年二十四節氣等分為六步,分別固定一氣所主,每氣主持一步。從農曆十二月的大寒起算,四個節氣一步,依次厥陰風木為初之氣;君火為二之氣;相火緊隨君火之後,所以相火為三之氣;太陰濕土為四之氣;陽明燥金為五之氣;太陽寒水為六之氣。相火緊隨君火之後的根據是《素問·六微旨大論》「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思:此間對主氣的解釋不對,尤其「相火緊隨君火之後,所以相火為三之氣」。在《內經》全書沒有相關內容應對,就此段也難解釋,若說相火緊隨君火之後,為何原文要說「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難道「退行」與「復行」同等解釋?從第一次讀書就對此句存疑,,一般解釋都未將六氣主時節氣與人體氣化時間狀態掛鉤,若認為自然變化,則無從驗證,到那裡去尋君火相火土氣金氣……?待逐漸對自身經氣有所體驗,發覺《內經》里所說天地氣象,實際是比擬人體氣化。
六位之氣盈虛與太少之異相關,那麼五運主時必須與六氣主時協同。
《四氣調神大論》「逆春氣則少陽不生,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
此二處皆說明少陽相火在少陰君火之前。
〈內經〉有關時氣的文句: 《 刺要論》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註解;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十二日後,土寄王十八日。《陰陽類論》春,甲乙、青 、中主肝,治七十二日 ,是脈之主時。以上四篇對五臟主時大體相同。〈素問·脈要精微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這裡「上下」不僅代表升降,而且有周行的含義。區別在於如果單純理解為「升降」,在治療調控時,就會不注意氣化之盛衰,是目前中醫失陷的位置。而強調「周行」。就必須保持氣化旺盛作為「陽氣微下」的基礎。
但是以上各篇的五臟主時均不能與目前解釋的司天在泉六步吻合?久久凝思?
解答關鍵在:《六元正紀大論》:天地之數起於上而終與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至真要大論》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歧伯曰:身半身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身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半,所謂天樞也。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
——「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歲半之前,是春生夏長;歲半之後是秋收冬藏;「天氣主之」應該與「三陰三陽上奉之」並「春生夏長」合參,是說上半年、上半身由天元六氣寒暑燥濕風火統領人氣生長;「地氣主之」應該與「秋收冬藏」合參,是說下半年、身半身之下則由地之陰陽「木火土金水火」負責因化而收藏。
司天在泉並非六步!而是十二步!「歲半之前,天氣主之」以三陰為本,「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以三陽為收藏目標。
《陰陽離合論》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於厲兌,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於竅陰
——思:從穴位名稱可以看出,這裡所說三陰三陽是足三陰三陽,《陰陽類論》「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
《五常政大論第七十》六氣五類,有相制勝也,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故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在泉,毛蟲育,裸蟲耗,羽蟲不育。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在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太陰司天,裸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在泉,裸蟲育,鱗蟲不成。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裸蟲不成;在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在泉,介蟲育,毛蟲耗,羽蟲不成;太陽司天,鱗蟲靜,裸蟲育,在泉,鱗蟲耗,裸蟲不育。諸所乘不成之運,則甚也。故氣主有所制,歲立有所生,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氣之常也,所謂中根也。根於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別,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宣也。帝育:何謂也?歧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關鍵句:1,六氣五類,有相制勝也;2,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3,……所謂中根也。根於外者亦五。4,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
再結合針經,五臟五俞所出為井木,六腑六俞所出為井金。
那麼根於中者有五,基於肝脾腎三臟,三臟通過厥陰太陰少陰三經貫手三陰,絡其表,命曰神機,即「其生五,其氣三」。此為地氣上奉,生成「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根於外者亦五」同理,其氣出於肺,基於手三陽,貫足三陽,屬其臟,命曰氣立,此為天氣下應。古人將經氣歸納為三陰三陽六經,簡稱六氣,實際是經脈分六類,而氣有十二,「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此是天之六氣,「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此是地之六氣,《周易》也有同等意思,天有六,初九到上九,地亦有六,初六到上六。只可惜近代版周易多用於命相,已經極難看出與醫理相通。
《陰陽離合論》「天復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應該將此意與六氣主時合併思考,
《素問·五臟別論》: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陰陽別論》「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以上二段文字說明了「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的具體行程。
《內經》的重點不是臟腑經絡位置,而是氣化的屬性。上半年依次厥陰、少陰、太陰司天;夏至之後,依次少陽、陽明、太陽司天,所謂司天,也只是主司氣化的屬性,司天之氣收藏於在泉之位。厥陰司氣收藏於少陽;少陰司氣收藏於陽明;太陰司氣收藏於太陽;少陽司氣收藏於厥陰;陽明司氣收藏於少陰。太陽司氣收藏於太陰。若司氣不能到位,則藏氣也無可到位。「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六氣各主司天,又主在泉,其實司天在泉只是代表生長與收藏,「天樞之上,……天樞之下……」才點明氣在天地的位置
推薦閱讀:
※第四章 感悟《黃帝內經》
※《內經知要》之脈診
※易經與內經
※經絡的起源---內經對「十二經脈」的闡述
※順應天時養生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