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四題

一、有感太極拳習練者日眾,太極拳出版物也日見繁多,有關理論層出不窮,舊著新論,令習練太極拳者於眾說紛紜中難辨真偽,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太極拳作為一門傳統武術,既是一門武功,也是一門武學。既是功夫,就包涵著技術、練習方法、拳理、體用等好多因素,是可以操作並可以一一驗證的。前輩所謂:「手上有沒有東西」,「手上有沒有玩藝兒」,「功夫上身了沒有」,就是指功技指標的可證明性。所謂 「手上說話」。手當然不會說話,但手上可以在較量時見強弱勝敗,也就等於是說話了。同時,既是學問,也就包涵著此門拳術發生髮展的社會歷史以及文化淵源,拳理拳史拳法等等方面皆為學問,值得探究。筆者認為,太極拳有兩個特性不可放過:是實踐性和操作性。之所以眾說紛紜太極拳,是因為每個人的師承、習練方法、功技程度、體悟、拳學修養、實踐能力等等差異很大,見深見淺,見仁見智,也屬正常。就知「道」者而言,也難免存此差異,更何況不真知「道」者,強作解人,而致誤指靈山呢!太極拳為實學,是體悟功夫,練到什麼程度說什麼話,知「道」深淺說出來的話也就見深見淺。對於習練者或論者而言,自說自話自認自說,本無關緊要,但是,因為名家要人之言其導引作用似也不能低估。以真知而公諸世,啟人愚蒙,功德無量,若以不知為知,或以淺見為深語,則令人遺憾。太極實學,非過來人不能言,言則有失。實際上,歷來知者,反倒少言甚或無言,此值得深思。筆者少年喜武,本為文人以藝為業,但業餘好武,曾師從家鄉隱逸武者俞敏老師、陳、吳太極名家李經梧老師和內丹學者、太極拳家胡海牙先生等前輩,他們雖武功或內功修為精湛但均不好彰顯,或謙抑或隱逸,深藏若虛,君子不器,令晚輩敬佩。筆者不才,習藝有限,愧對前輩,但於武學有素好在,故隨筆數則,獻疑奉璞,以供有道。二、太極拳是練什麼的從根本上說,太極拳是練體用陰陽的。陰陽各有其體,也各有其用。體之靜定之陰陽與動用之陰陽又不同。進一步,體用和陰陽又是一事。太極即一氣,陰陽及兩儀。開合、動靜、起落、浮沉、攻守、粘走、閃進、引化、伸縮等是一事。從此意義上說,太極拳所練的只是一氣。孟子謂:至中至大的「浩然之氣」。孫祿堂先生所謂的「中和」之境。一切有形有為法均非究竟,一氣為本(養生技擊皆然),萬法皆空。當年俞敏老師為我講解太極、八卦、形意三拳之義理時,曾圖示說:(他先畫了個八卦太極圖)形意所練乃是太極圖圈中之S線,斜中寓正,曲中求直,閃即進,進即閃,直中含曲,短中含長。八卦所練乃是太極圖圈外之八方之位,也即八個意象也。他強調傳統武學是「象數」思維,來自易理,練啥象啥,練啥想啥,象形取意而已,象其形勢,取其神意,但不要刻意模仿,那就是表演了。八卦是由外向內練,由八門而求其中,變位易形,於九宮中致用於中宮而已。至於太極,俞師說:乃是修練太極圖中之太極圈「○」與圜中陰陽兩魚眼「」,即「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太極是練由中而用外也,如如不動先求「中定」,非真不動,是動而不動,以中正求中用,守中用中,變化在陰陽兩眼,看似不動,實陰陽變幻,「意氣須換得靈」、「潛氣內轉」,以不變應萬變也。俞師還說,練至極處,三家是一回事兒。所謂三拳一理。他圖示說:即是「⊙」。此即一以貫之,一氣為本之義。後筆者於孫祿堂先生著作中見此說完全與俞師當年(1977年)講授相同相通,十分驚喜。(孫先生所講「圜中一點」)俞師還說:他當年從師學拳時,其師先教他三年形意,繼教三年八卦,接下來就要教他三年太極了,但他老師只教他一年太極即告知他天下將亂(指日本人侵東北三省),他將隱遁。所以俞師說,他的太極拳只學了一年,未及深入。他拳藝未練成,所以他不教徒,不揚名。只有筆者當年有四年緣分向他學習,他當年向我約法三章,其一即不許向人言及向他學拳,不許提他的名諱,也不許說他所練的門派。我多年一直恪守俞師之誡。俞師2002年仙逝。現在筆者抱著不忘師恩的心情和鉤陳紀實的對待武術人物的態度,公布俞敏老師的當年所授,也算是對隱沒在民間的武術家的一點紀念和必要的尊重。對於筆者而言,師恩難忘。而恩師當年所授,實在地說,當年懵懂,近年方略有所悟。筆者是從事書畫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人,不專業武術,所以多年來只是自己習練很少與武術界來往,年屆知天命,益為迷戀武學,有感而發,但願俞師諒宥不才之學生公布其人其言。後來,筆者有緣又入李經梧恩師之門,深得教誨。李師精研陳、吳、楊、孫四式拳藝,融會貫通,自成大家。與俞師的精於形意、八卦不同,李師一生專修太極,不涉形意、八卦。但二師所言拳理,大同小異。筆者認為,太極拳終極追求只在一氣。此一氣之動靜、開合、伸縮、浮沉、剛柔、往來、吞吐、強弱乃是太極拳之根本,舍此,難成太極功夫。[page]三、此氣是何氣中國傳統學術認為,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流行,一氣為本始,演化為萬物,萬物之別乃氣質氣性不同使然。生命之鮮活乃因氣機之不絕而充沛。人身亦然。但習練太極拳的過程必由後天返還先天,由口鼻呼吸之調攝而合于丹田內氣之吞吐開合,是謂先後天合一,先天之氣與後天氣合一,後天氣返還於先天氣,始有養生(知己)技擊(知彼)之功用。練成太極體,是謂先後天一氣渾然,體有罡氣,用在圜中一點,誠中發外,始成內功之拳。用於己身,則養生,施於他人,則技擊。丹田氣,人皆知而能言,然其練法、用法、則歧義疊出。俞師、李師、胡海牙師所習不同,而於內功心法,所授則頗相似。胡老(年屆96歲高齡,為陳攖寧先生道家仙學嫡傳弟子,從李氏太極傳人韓來雨而習李式、從吳式太極名家劉晚蒼習吳式)曾點拔說:對了的都是一樣的。對了的都是一理,不對的千差萬別!太極拳之為內家拳、內功拳,關鍵在「內」字。內功即丹田氣,即中氣、即先後天合一之氣之有無運用。有些著作講練太極要配合口鼻呼吸之氣動作,如此練法,必生流弊,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還有些人講練太極要忘了口鼻呼吸之氣,又絕對了,也不算正確,人必賴後天(呼吸之氣)以滋養先天(丹田元氣),豈可無視其體用?應該採取的方法是:始則勿忘勿助,終則使之返還先天,由息調而胎息、踵息。「知其一,萬事畢」。李經梧師當年(1989年)曾在傳授內功時說「不使氣流行於氣」,前一個氣字是指先天內氣,後一個氣字是指後天呼吸之氣。讓先後天分明,然後再使之合一,是必經之路。通常,一般人只能覺到後天口鼻呼吸之氣,感受到先天丹田氣是很難的。而且,一般人的先天氣能量有限,而且不斷消耗,需要不斷充實。李師說:充實命門、充實帶脈、充實丹田,故先練「有」,後歸於虛無,虛無並不是沒有,是更充沛更大的「有」,這個「有」在「氣」言近乎「無」,(所以武禹襄說:「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神言是「有」,(武禹襄說:「意在蓄神」、「養氣者純剛」)。有從虛無中來(充實命門丹田),有歸於虛無(氣)之有(神),虛無之有即「一片神行」,「無形無象」境界。所以,太極拳之練氣,本質上乃是煉神。而此氣(內氣)非彼氣(口鼻),不可不辨。練內氣,要訣在有若無,無而有,「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黃帝內經》)。充實內氣有實在的方法,方法有階梯次第,所以太極功夫修為是「實學」而不可不知而妄言,否則會貽害於人。內氣修練到一定程度,自身會有感應。感應程度因內氣強弱盈虧而異。內氣充沛到一定程度,始有中定,李師謂之「知己功夫」。但此時之感應尚屬自身感應,如丹田熾熱飽滿、腰勁增加、下盤穩固、精力充沛等,尚在「知己」而不易施用於人階段。施用於人,屬「知彼」功夫,是對待(較藝)。對待,需要內氣發生質變,才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那時之感應程度可以「支撐八面」,「一觸即發」,即有了「聽勁功夫」。誤聽勁於皮膚,乃本末倒置。實則聽勁功夫,是源於內氣充沛,周身經脈暢通,絡脈也暢通後的微妙感應。聽勁乃懂勁(知彼)之始,懂勁乃「知己知彼」而能用。必須說明:內氣不剛不柔、不偏不倚,但有有無大小強弱整散之異。及其用(發外)則顯現為剛柔偏倚方圓,因對手機勢來力而不同,所謂:隨機取捨、因物賦形、不可方物是也。拳經所謂:「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拿字最緊要,哼哈乃內氣外發自然而然,非鼓努發聲之意也。

四、剛柔與鬆緊經常會聽到講太極拳的人提到剛柔和鬆緊問題。也經常會聽到練太極拳的人說對方「勁太剛」或「手太硬」之類的話。王宗岳《太極拳論》中在講到「斯技旁門甚多」時,也明確批評「有力打無力」是「旁門」,提出:太極拳技「顯非力勝」,有不少名家講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確然,不用力是太極拳的一個特點,於是有人便誤解太極拳推手或較量時,也是一點不用力,甚至有的名家或傳人常表演只用意不用力的太極推手。以至於神奇到令人驚嘆的地步。事實上,太極功夫真能練到不沾身或距數步乃至數丈而仍然能讓人跌仆或跳躍者,實在匪夷所思。就是黃宗羲記述當年「內家拳」的技擊效果時也只是說:「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王征南墓志銘》),看來,無論是張三丰還是王征南也還沒這種「凌空勁」的本事,縱是張三丰「以單丁殺賊百餘」(孫祿堂也有過類似戰事),大概也是要一個一個沾身後才使之「應手即仆」的。但往往如此玄妙的功夫總是自家門內表演,對外人不靈。當年孫存周、孫劍雲都曾經去領教別人的「凌空勁」,但沒有任何作用——存周和劍雲先生皆安然無恙。(可參見童旭東《孫氏武學研究》一書)筆者也曾數次往訪某楊式拳善「凌空勁」之傳人,以期體會神奇功夫,結果對方總是找理由推辭,但每次卻與徒弟等表演遙控功夫。最後一次,我肯求體會,並說後果自承,對方出手,筆者竟然毫無感受。類似的「用意」打人應屬於極端的例子,確實「不用力」也至玄乎程度。前邊說過,太極乃實學,必經實修實證而後可。不然難以令人信服。果真「用意不用力」嗎?這要看如何用意且如何理解力。「用意」打人到「不沾身」即有效果,幾近巫術、魔術,依筆者有限之見聞,恐怕十有九為不可信。而太極之推手較藝,必以充實內功為基礎,又必以靈明之神明運用、巧妙之內功心法為方法,始克成功,此中必有「用意」在。至於力,前輩多說勁,且強調是內勁,即拙者為力,巧者為勁,方者為力,圓者為勁,死者為力,活者為勁。「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十三勢行功要解》),圓活之趣乃內勁之施用於對方而「得機得勢」也。筆者認為:「用意不用力」是練習階段,是練體、知己功夫,是積柔成剛之法,但不是結果,不是練成後的對待功夫。遍查歷代太極名家乃至有記錄之近代較藝事件,恐怕也難以查到一點不用力便能放人或打人的實例。楊氏父子功臻上乘,也未離開過快和剛。否則楊班侯的剛狠之名何來?班侯三徒,所謂「萬春得剛勁,凌山善發人,全佑則長於柔化」,不是明言萬春之剛勁嗎?所以說,不用力但要有剛勁,剛勁是力的質變結果。外力人人本具,內勁(含剛柔勁)則需後天練得。李經梧師生前一次講給我說:你師爺陳發科拳勁極剛,觸到他身上就如碰到鋼筋柱上的感覺。其實內勁用剛則剛,顯柔則柔,剛柔都是相對而言。剛而至於生硬非真剛,硬手非剛勁也。楊澄甫先生謂「如綿裹鐵「,正是外柔內剛之意。我認為太極功成不唯「外柔內剛」,還是「用柔體剛」,所謂練就一身混元氣,有罡氣罩體,身上筋膜極富密度和彈性,亦剛之一義也。常見有練太極者,身軟如棉,體上不堪一擊,你若推他,他只會東躲西閃或左扭右歪,毫無中主,更無內勁,此絕非太極功夫,恐怕是練偏了。筆者強調一點是,不可把練法當用法,也不可把體用顛倒了,更不可把結果當過程!與此相關的是有某名家提出「大松大軟」說,又有某名家提出「松空」說。軟與柔,僅一字之差,但含義殊別。就如剛與硬之差別一樣。這不是表述不確,就是理解有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筆者討論拳理之意,意在求真。蓋松與緊乃一事,如剛與柔是一事。松不錯,放鬆是通順經絡氣脈的必須,松到透徹,近乎空空如也,「妙手空空」是大境界,是出神入化之功,但對初學或一般習練太極拳技者言,先談「松空」,大談「空」,就不見得合適了。「大軟」和「空」,都不宜在學拳過程中提倡。「無形無象」、「西山懸磬」的「空」,是功夫上乘的無可無不可境界,以筆者之水平,不敢置喙。如果說「大松」還不至有流弊,但「大軟」則恐怕是練不成太極功的。關鍵在於這種說法偏頗絕對了。李經梧師傳拳也把放鬆掛在嘴邊,但他從不強調「軟」字,更不說「大軟」。李師倒是強調「形松意緊」,此合乎太極相反相成之哲理。因為「形松意緊」,所以「外柔內剛」,其效果即是「如綿裹鐵」,外似柔軟,內含堅剛。李師之臂,即如此,李師當年介紹陳發科師爺、王子英(王茂齋之次子)師爺之臂均是如此。筆者之早年啟蒙師俞敏先生之臂也如此。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形松意緊」,「氣斂入骨」,才能練出太極勁。太極功夫上身之人,骨質密度增強,筋膜壯實而富彈性,所以才能在「極柔軟」的外象中,達到「極堅剛」的內壯境界。正所謂:「剛柔並濟」。剛柔並濟與鬆緊一體,才是「周身一家」。剛柔並濟方為「懂勁」,只強調鬆軟,不是「一陰一陽」之道。只談「空」,至少不宜於初學和未「懂勁」之人。筆者所從事的中國書畫一道,完全通於此理。如果初習書畫即一味「大松大軟」、「松空」,書與畫都將不得其門而入。目的與方法,五十台階與四十台階不可顛倒混淆。剛柔是體會功夫,是聽覺、觸覺、感覺乃至神明的應對結果。太極功夫練得好,可以尺寸分毫把握不爽,放人於何地盡在掌控之中,其中剛柔勁是根本。李師生前從不主動出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師母去世後心緒不佳,一日突然主動要與徒弟們推手,眾弟子婉勸不果,李師一出手竟將呂德和師兄放到牆上,約丈遠,呂師兄頹然如呆愣,此刻牆上竟將汗衫衣紋印得一清二楚。李師忽然覺得失手,連連後悔。而師兄本人則事後說:老師發出的內勁讓他五臟翻攪、頭暈目眩。此後,李師再也未主動出過這樣的手。顯然,呂師兄當年感受的這次被放,是其剛無比的剛發之勁,只有受者本人才能感覺的。李師常說:吳式長於柔化,陳式長於剛發。但化發自然而出時,剛柔就是一體。太極拳尚柔化,但不能練成軟綿綿的不堪一擊。今世人們多是友好切磋,或門內說手,軟綿綿尚可,若真相搏則不可以。筆者理解太極拳之剛,一定要從柔中練養得,那時的剛,才是真剛、純剛,是無堅不摧的剛。鬆柔是我們的訓練日用手段和方法,目的是成剛。空也是我們追求的目的,但它不是方法,它是一種功夫境界,可期而不可強求。己丑年早春於京北京市西三環北路54號中國國家畫院,100048推薦下面太極拳理論知識文章與大家共享郝為真先生論太極拳 孫祿堂車毅齋先生論形意拳 孫祿堂李存義論形意拳 孫祿堂程廷華先生論八卦掌 孫祿堂形意拳學 孫祿堂八卦拳學 (上) 孫祿堂八卦拳學 (下) 孫祿堂 形意八卦太極之理 孫祿堂形意五行拳說 孫祿堂孫祿堂學思想研究 張凱 萬會珍八卦拳 孫祿堂太極拳之名稱三拳合一 童旭東孫式武學的文化貢獻 童旭東童旭東先生短篇彙編 (1)童旭東先生短篇彙編 (2)童旭東先生短篇彙編 (4)拳無拳、意無意 孫南馨孫祿堂先生對武學的貢獻孫祿堂先生對武學的貢獻(1) 童旭東童旭東談動靜之理童旭東先生談孫氏拳鬆柔的本質 童旭東童旭東先生的《淺談三體式》孫存周的拳論思想孫存周先生文集 孫存周孫存周先生武學思想概觀 作者:童旭東孫存周的拳論思想孫祿堂 之《拳術述聞》注析孫式太極拳修為中常見錯誤——孫劍雲洪均生先生談太極拳追記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微循環影響的研究太極拳的「含胸」與「氣沉丹田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微循環影響的研究太極拳的「含胸」與「氣沉丹田太極拳保健與逆轉運動邁步如貓行孫式太極拳的順化拿發劉晚蒼論太極拳推手輕重浮沉「耍拳」論與「尺寸」架從陳式太極拳的本質體悟其技擊要領太極名家董英傑論太極推薦下面更多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最全的太極拳明師論文總匯最全的太極拳教學視頻總匯最全的名師演練太極拳視頻總匯最全的攝影技術知識大彙集最全的攝影技巧視頻教程大彙集photoshop視頻教程大彙集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專輯光影魔術手視頻教程總匯會聲會影視頻教程總匯博客技巧總匯博客代碼總匯電腦技術總匯相學占卜大全健康養生視頻講座大彙集健康養生保健知識總匯沙畫藝術集錦電子圖書珍藏交誼舞蹈教程音畫作品欣賞美圖動圖欣賞音樂素材總匯flash時鐘日曆大彙集百家講壇視頻總匯竹簡字畫總匯古玩字畫總匯收集最全的動畫歌曲總匯美食/烹飪專輯中外美景奇觀專輯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專輯極品音畫總匯國外攝影藝術專輯美景攝影照片專輯美圖秀秀視頻講座:全攻略 花卉知識課堂Ps 基礎教程:大師之路文字教程 人體經絡穴位知識文章專輯
推薦閱讀:

太極·道,李光昭談太極拳道
什麼是太極,練太極拳究竟或主要練什麼
陳式太極拳的種類
結緣混元太極拳——王美芹
孫氏太極拳簡化套路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