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獨特功能 (值得家長認真閱讀!)
文/楊東平
兒童是人生的一個奇蹟,也是人生的一個秘密。我們對於兒童的認知,遠沒有達到對外部世界、物質世界那樣的程度。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和永遠的老師,有責無旁貸的特殊功能。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學校所不能代替的。把孩子的教育全盤託付給學校,是家長的失職和瀆職。
這是因為學校面向大多數學生,提供的只是一個公共的、普遍的教育。按照統一進度、統一的課程,很難真正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差異。針對每一個學生個別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由家長來完成。這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功能劃分。因此,在發達國家,學生的在校時間受到嚴格控制。尤其是小學生,下午一點半要把孩子接回家,因為學校必須為家庭教育讓出必要的時間。
家長對於兒童教育的概念,第一是要寬容、善待兒童,保護他們正常的生活,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這是一種最重要的教育。也就是說,把兒童當作兒童來對待,兒童不是馬戲團的小狗,必須學十八般武藝,走鋼絲,鑽火圈。
第二是等待。韓國有一本書叫《好媽媽慢慢來》。現在家長太著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長,找各種速成的門道,拚命施化肥,能接什麼好果子嗎?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歲不會的事5歲做得很好,5歲不會背的東西6歲不成問題,三年級不會做的題四年級做起來輕輕鬆鬆,著什麼急呢?各種速成的東西滿足的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是家長的虛榮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耳朵,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代替,不能過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過早定向。花盆裡是長不出參天大樹的。現在的做法是,層層施壓,拔苗助長,大量施「化肥、農藥」,把孩子的時間、空間全部佔據了,那就把人教傻了,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第四是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孩子發現他的自我,發現他的個性。
更為具體的呢,第一,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對於孩童來說,身心健康無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並不是一句空話,體現在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體育能力和體育習慣,熱愛戶外活動。
只要具備條件,應當讓小學生學會騎自行車、游泳和輪滑,尤其前兩者是孩子能夠終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義非同尋常。喜愛戶外活動、身體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較健康,這同樣意義非凡。我們知道有這樣一類孩子,他們身體健康,性格開朗,人緣好,活動和動手能力強,「除了學習不好,什麼都好」。他們這種開朗、樂觀的性格是戰勝應試教育挫折、自我療傷的「秘密武器」,並將帶給他們一生的好運,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第二,人格養成。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商,而不是片面強調智商,使他成為一個大氣、包容、有愛心的人。所謂的「3 歲看小,7 歲看老」,看的並不是會背幾首唐詩,而是遵守遊戲規則,有感恩之心,樂於助人,有寬容心,為人正直,學會尊重,樂於分享,善以待人,等等。是開朗、大氣、親和力、合作性、講規矩,這些決定了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決定了他能不能成「大器」。一個小心眼、不合群、病懨懨的孩子,肯定是走不遠的。
人格養成還包括生活能力的培養,其價值是培養一個人自強自立的能力,這是中國家庭非常缺乏的。我們看到,美國孩子很早就開始做家務了:2—3歲,自己扔垃圾,整理玩具;3—4 歲,刷牙、澆花,喂寵物;4—5 歲,鋪床,擺餐具;5—6歲擦桌子,收拾房間;6—7歲洗碗盤,獨立打掃房間;7—12 歲:做簡單的飯,清理洗手間,使用洗衣機;13歲以上:換燈泡,擦玻璃,清理冰箱,做飯,修草地,等等。
有一個日本小學生吃早飯的視頻,食品的分配、餐後的餐具收拾、地面清潔都是小學生自己做的。一個中國家長驚呼:不到日本小學吃早飯,不知道我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
第三,與書為友,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對兒童而言,身體健康、人格健全、個性和興趣、好奇心、想像力、熱愛閱讀,等等,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終身受益的早期教育,比那些考試排名、競賽證書重要得多。過去有一句電子琴的廣告語「學琴的孩子不會學壞」,閱讀同樣如此。
我們看到太多被考試壓倒的孩子,他們經常抱怨負擔太重,沒有閑暇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給他三天時間讓他自主安排,就會發現他其實沒有自己想看的書、想做的事,不知道做什麼,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的「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所謂「閱讀奠基人生」,就是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孩子在幼年與書結緣是一件大事。當一個孩子喜歡閱讀、與書為友時,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好的兒童讀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會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響孩子的終生成長。
通過閱讀和探究,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特定的趣味和愛好,例如,喜歡科幻、喜歡歷史、喜歡張愛玲或龍應台,通過熱愛,形成一種生活方式,逐漸具備主動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營養的能力。而且,閱讀可以抵禦電子遊戲、過多看電視等對兒童有害的娛樂。
第四,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作為家長,你知道自己身上肩負的重要使命嗎?很可惜,現在很多家長只知道分數和名次。其實今後的競爭,將越來越不是「爭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於別人的、真正屬於你的獨特的優勢。因為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沒有個性就沒有真正的成長。
因此,從今天開始,家長不要光盯著考分,而要觀察和發現孩子獨特的稟賦、潛質、愛好,點燃兒童內心的火焰,找到兒童成長的方向,這也許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有這麼一句話:「讓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展現,是家長的終極使命!」
巴菲特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找到熱情是一個辛苦而又玄妙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間,父母如果施加壓力,只會適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訴孩子做選擇時不要考慮地位、回報或收入,要問心中的真誠和共鳴。
旅美學者薛涌的教子經驗是這樣的。他說,早教有兩個基本面向。一是「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即培養孩子的信心、對世界的好奇心,刺激他對學習的興趣,這就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啟發式教育。另一個是「給內心的火焰加柴」。孩子畢竟是孩子,面對困難、挫折時容易灰心,甚至放棄,而人類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挫折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為基本條件的。只有不斷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續地燃燒,一塊粗糙的礦石才能百鍊成金。
孩子的精神發展、人格成長,包括如何幫助他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是令家長苦惱的事。究竟該不該讓孩子上特長班學琴、學畫、學英語、學奧數?如果不學,是否會「輸在起跑線上」?這裡並沒有普遍適用的方法,關鍵是要從孩子的興趣和條件出發,順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強加於人。逼一個愛畫的孩子去學琴,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但是孩子無常性,愛好會變化,該不該逼孩子堅持下去?這需要對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做具體分析,不宜籠統地下結論。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一個家長能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儘可能寬鬆的成長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鑒別和認識孩子真正的愛好和習性,加以引導和培養。俞平伯有一個教子理念,叫作大水養魚,就是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長成大魚。
另一個問題是,什麼是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關於兒童究竟幾歲學英語才合適,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陳琳教授說得好:幾歲都可以,關鍵是要符合兒童的特點,如在遊戲中以兒歌、口語為主的學習。兒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護和滋養他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們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養「小大人」為目標,以磨滅、摧毀孩子的童心和創造力為能事的。
孩子的人格發展和健康成長還有許多途徑,在閱讀和藝術教育之外,還需要靠與同齡兒童的遊戲和交往,靠走進和熱愛大自然,等等。
這樣,我們可以歸納出家庭教育的成功指標了。
1. 孩子在幼年與書籍為友,與書結伴,從而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
2. 合作性。預測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能走多遠,能不能成大器,不是看乖不乖、聽不聽話、學習好不好,而是看他的情商、悟性、綜合素質。
3. 在高中前後能夠形成比較明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找到和形成「自我」,今後能夠去自主地強化和發展。
(文章節選自楊東平新著《教育的重建》,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楊東平新書】
策劃:源創圖書出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年5月定價:39.80元
本書是楊東平先生近年來的教育演講結集。
作者從教育問題出發,圍繞中外教育差異、家庭教育、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的歷史文化傳統、教育創新等,探討教育的價值,教育改革的方向,回答什麼是好的教育。其深刻的思想、開闊的視野和深入淺出的表達別具魅力。
策劃:源創圖書出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年5月定價:38.00元
本書是楊東平近年來的教育隨筆和時文結集。書中既有對起跑線上的競爭、奧數教育、超級中學、小升初、教育公平、考試製度等熱點問題的批判和剖析,也有對教育文化的深刻反思,對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價值的理性探討。作者通過對各種自下而上的教育創新案例,探究教育變革的路徑和機制,回答了「教育能改變嗎」的疑問。
推薦閱讀:
※女強人的婚姻多不幸福,這些原因應反思
※生了龍鳳胎,婆婆月子里一走了之,怎麼樣處理和婆婆之間的關係?
※關於家暴和夫妻間不信任的問題?
※家庭教育點滴
※爸爸得了肝癌晚期,我瞞著他,我應該怎麼做?請幫幫我,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