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踏青放斷鷂

清明:祭祖踏青放斷鷂

   郊遊踏青

  沈建東  三月,中國傳統有個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但誰也沒有想到清明原來只是二十四節氣里的一個節氣。秦漢以後「逆襲」寒食成功,成為中國六大傳統節日之一,一身兼二職,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最初相傳寒食源於春秋時代,晉大臣介子推跟隨晉文公落難時,割股肉療君主之飢,後晉文公回國即位,介子推卻歸隱綿山,文公火燒綿山想逼他出山,但介子推寧死也沒出來,第二年晉文公到綿山致祭,行前先在山下吃了一日冷食,然後到介子推死前抱的柳樹下,折嫩柳枝思忠臣,晉文公心中感慨萬千,遂把柳枝編成圈兒帶在頭上,群臣紛紛效仿柳枝插頭,晉文公還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以此紀念介子推,綿山因此改稱介山,民間由此形成了戴柳插柳的習俗。「俗禁青煙百五時,門前插柳雨如絲。」蘇州民間還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俗語。其實宋代將男女成年行冠禮的時間統一定在「寒食」節,戴柳即為成年標誌。「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柳條在成年禮上成為了成年的標誌,青青新柳。象徵著青春韶華蓬勃生機,由此演化出了「紀年華」的習俗,清明時期,城中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都爭賣柳條裝飾鬢邊,以取珍惜青春年華之意。「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  專家們考證認為,寒食節俗緣起於太原為中心的并州一地。它經歷了一個從地方性到普泛化的演變過程。而長江流域的寒食習俗,最早記載見於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飴大麥粥。」其實在唐時政府就已經規定百官春天休假「寒食通清明四日」,說明當時已經將兩節看作一節了,明清時候寒食禁火習俗徹底廢止,寒食徒有其名。三月原還有上巳節,古人祈高媒、修褉,加上寒食和清明,三節相鄰,最後統歸清明節。清明節由節氣演變成節日的,冬節後一百七日,當寒食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後,清明成了寒食結束的日子,尤其是隋以後寒食禁火,清明改火,兩者日期相近,內容相關聯,兩節實際融為一體了。清明由節氣一躍而兼二職成為了三月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了。  蘇州舊時最主要民俗活動是祭祖掃墓,其他則有踏青、看會、戴柳、放斷鷂。吳俗重祭,每臨清明日,「人無貧富,皆祭其先,俗呼過節。」凡人家新喪未滿一年的,還要招和尚道士頌經超度,以資冥福,或趁清明為新喪者落葬,謂之新清明。吳俗尤重上墳,凡新娶媳婦,必攜而同行,謂之上花墳。蘇州舊時清明祭祖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家或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種是墓祭、燒紙錢、供祭品。  其實,掃墓活動早在秦以前就有了,東漢應劭《漢官儀》就記載有月底、月中、二十四節氣、伏日、社日、臘日等日子到墳前去「上飯」,王充《論衡》也說「古禮廟祭,今俗墓祀。」唐朝則掃墓盛行,後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杜佑《通典》:開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寖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但是唐時墓祭不燒紙錢,而是在墓上掛紙錢,所以在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里曾這樣描繪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掛紙錢的風俗一直延續到宋,在宋·庄季裕《雞肋編》云:「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與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掔錢。」唐以後掛紙錢逐漸改成燒紙錢,五代時候,在《五代史》有:「寒食野祭,焚紙錢。」的記載,南宋高翥《清明》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由此可知南宋時候清明掃墓燒紙錢的盛況。在古代,上墳期間,僑居外地離祖墳較遠不能合祭者,則準備紙錢祭品,在鄰近的山野地帶望風祭奠,稱之為「野祭」。「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  那些有後人的墓有子孫祭掃了,那些沒人祭掃的墓怎麼辦呢,古時候則由每個城市的城隍去安撫這些孤魂野鬼了。在蘇州,明清的時候,每逢此日,抬出本城城隍,各鄉土地到虎丘厲壇致祭,簫鼓悠揚,旌旗燦爛,因是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出會,俗稱三節會,又因出會儀仗經過蘇州過去最繁華熱鬧的山塘街,又稱之山塘看會。  據考證,城隍信仰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極為重要的信仰,最初天子八臘中有水庸神,水庸,即溝渠,古代城市多有護城溝渠,因此奉它為城市的保護神,正式稱為城隍神,則始見於《北齊書》,唐宋以來城隍神信仰的普遍流行,而且從自然神逐漸成為了人格神,地方上的忠直之臣死後,多被推為城隍。職掌也從負守城市擴展到保障治安,水旱吉凶,以及冥間事物,宋時則士人的科名掛籍亦歸其掌握,成為了直接對玉帝負責的地方最高神了。明時朱元璋大封城隍,又下令仿照各級官吏衙門的規模造城隍廟,供奉木主。就連地方各級官吏的赴任也要向城隍宣誓就職,出會排場的顯赫也就不足為怪了。出會隊伍以城隍神居中,另有各鄉土地財帛諸司相陪,內外執事、三班衙役、西軍夜、紅衣班、大鑼檔、茶箱擔等,或由衙門差役喬扮,或由市井閑人擔杠,最引入注目的是紅衣班的大肚劊子手,肉店老闆扮演稱「葷肚皮」,水果店、豆腐店老闆扮演的稱「素肚皮」,還有陰皂隸、女犯、拜香會的扮演者,「拜香會」是將金屬鉤子扎進自己手臂肉里,鉤子上懸著幾十斤重的香爐,爐中燃香,有贖罪自我懲罰之意。「女犯」多是小家碧玉或妓女,因病到城隍廟中許願,遇清明殿前燒香,出會時則扮成犯人模樣,穿罪衣戴三角枷,跟出會隊伍遊行,或雇無頂小轎隨行。文藝表演有「台閣」、「地戲」、扮牛郎、織女、許仙、白娘子、武松、潘金蓮、孫悟空、豬八戒等以及舞龍燈、雜耍、花槍的表演,集會的目的為了祓除疫病,是娛神更是娛人的民俗活動,很受群眾歡迎。  三月間蘇州民間還有放斷鷂的習俗,諺云:「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個斷線鷂。」俗信此日把自己的煩惱之事,病災之由寫在紙上,綁在風箏上,然後斷其線,任其隨風飄去,以去除自己的一切不幸和煩惱。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里曾有一段描繪林黛玉放斷鷂的場景,說是為了「放放晦氣」,黛玉是江南人,所以會有此舉動。  「不須乞火鄰翁家,吳地從來未禁煙。」清明在蘇州民間並未嚴格不起炊煙,只吃冷食,據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卷三記載:「吳民於此時造稠飴冷粉團、大麥粥、角粽、青團、熟藕、以充寒具口實之籩,以享祖先,名曰過節。又以冷食不合鬼神享氣之義,故復佐以燒筍烹魚。」古竹枝詞詠道:「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薦先。熟食安能通氣臭,家家燒筍又烹鮮。」說是為了讓鬼神享氣,活人藉此理由也可以享受口福,所謂供膳人吃,心到神知罷了。
推薦閱讀:

清明如何祭祖——是家族興旺的根本
寶慶府習俗:中元節請老客
(216)丁嘉麗老師最新分享:日日知非,日日改過(英國祭祖法會2016.6.25)
清明節將至,這些祭祖的禁忌要牢記!
因果教育挽救人心——淨空老法師二零一六年清明祭祖法會談話

TAG:清明 | 祭祖 | 踏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