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人人都可能成為百萬富翁 - Qzone日誌

薦——人人都可能成為百萬富翁 天天晴 發表於2009年12月11日 21:12 閱讀(16) 評論(0) 分類: 天下雜侃

舉報

理財的最佳方式並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資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並且持之以恆,若堅持10年以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百萬富翁。

第一個理財概念:區分「投資」與「消費」

例如:10年前甲和丙是大學同學,畢業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甲購買了一套房。丙買了一輛:「奧迪」。5年後的今天: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的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的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里,以後還是都歸自己。

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不值錢了。房子跟車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價值翻了好幾倍。

再看第二個例子:

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嫌貴,沒買。客戶甲其實並不缺錢。而另一次,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碟,6張光碟賣到3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元演唱會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300元的幾張光碟呢?因為客戶甲在花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還是消費行為。買光碟,這300元是投資行為,它增長了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會賺回300元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在生活中,還有更多的例子:

1、客戶甲會花3萬元去買一幅油畫,但不會花3萬去買二手車。

2、客戶甲會花1萬元去買人壽保險,但不會花1萬元去度假。

3、客戶甲會很捨得花錢買書,但不捨得花錢去看電影。

如果屬於「投資」行為,價格能夠承受就不必討價還價,因為錢最終還是歸自己的。

富有的人是「小錢糊塗,大錢精明」,一般的人是「小錢精明,大錢糊塗」。

投資行為:買保險,房產,國家債券,銀行產品,辦實業,收藏品。

消費行為:買衣服,汽車,食物,上飯館,打保齡球,度假。

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花費在「消費」行為上。

第二個理財概念:「哈佛」教條

大家每個月都會將工資歷一部分儲蓄起來。有些人儲蓄10%工資,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在月底把沒花出去的錢儲蓄起來,而且每個月儲蓄多少基本沒譜。

在著名的哈佛大學,第一堂經濟學課只教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第二個概念: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的才消費。

哈佛大學畢業的,大都很富有。並非因為他們是名校出身,收入豐厚,而是跟普通老百姓,有點不一樣:儲蓄30%的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每月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只會超額完成,剩下的錢就越來越多。

一般人先花錢,能剩多少便儲蓄多少,儲蓄剩下的錢並不多。

第三個理財概念:「理財三句話」

客戶甲貧民出身,上大學也是勤工儉學。但畢業後打工。客戶甲堅持把經濟學的學問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步步走下去。20年後。客戶甲有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萬多的收入。

股神巴菲特說他6歲一始儲蓄,每月30元。到13歲時,他有了3千元。就買了一隻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85歲,是美國大富豪。

有人會問,如何能每年回報率達到10%以上。其實現在銀行提供的很多理財產品:基金、保險、外幣、QDII。除保險外,銀行產品略有一點風險,但假如你能有效地管理風險,10%的回報率其實不難。當然,假如沒有受過專業培訓,自己瞎摸,會虧掉很多錢。但你有兩個途徑:(1)花一點錢去學。(2)找專業的理財師。

參加學習的費用,是「投資」行為,並沒有「花出去」,以後還是歸自己,學過以後,就不會「小錢精明,大錢糊塗」了。

一般人錯誤地認為,掙得多,所以富有。但這是錯的。錯在哪裡?

富有的定義,並不是你每月掙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的多」——剩下的才是財富。

推薦閱讀:

抗生素中使用最廣泛,算是抗生素之王,幾乎人人都用的藥物,但是你真的用對了嗎
這五種人人緣好,桃花旺,人到中年比較容易出軌,尤其是女人!
此人是風水鼻祖,將母葬在死地人人指著罵,多年後人們流淚跪了
人人可能觸犯的五黃大煞,該怎樣化解?
人人都需知的避煞方位

TAG:百萬富翁 | 日誌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