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金庸在香港回歸前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在香港回歸前,有一批內地和香港的知名人士為了香港的順利回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曾經寫過《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15部武俠小說的大師金庸先生,也從「江湖」中走出,積極投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等重要工作中,發揮著「大俠」的獨特作用。

金庸準確「預測」香港1997年將回歸

1981年7月18日,時任香港《明報》社長的金庸及家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受到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親切接見。在會見中,鄧小平向他了解了香港的相關情況,間接表明了中共對待香港問題的態度。

身為一位香港新聞界領袖人物,金庸敏銳地感覺到香港回歸已排上中國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回到香港後,他立即撰寫了一篇《關於香港未來的一些建議》的社評,發表在《明報》上,準確地「預測」中國政府將很快開展收回香港的政治行動。他甚至在社評中明確表示:關於香港問題,有三個基本方向—中國擁有香港主權;回歸後香港的政治和生活方式不變;中國如果收回香港,要提前15年通知英國。

金庸的時評,曾是香港輿論界的「利器」,他的獨立思考,保證了其許多預測和分析都是富有卓越的遠見和歷史價值的—就像文革後期,內地大批鄧小平時,他依然認為「鄧小平必復出」一樣。

眾所周知,19世紀後半葉,英帝國主義用炮艦外交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3個不平等條約,逼迫清政府將香港島、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並把九龍界限北至深圳河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個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弱國無外交,這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金庸的「預測」是對的,20世紀70年代末,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粉碎「四人幫」後,中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全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實現祖國統一,成為中國政府的三大重要任務,收回香港勢在必行。

隨著「九七」日益臨近,對於外國投資者而言,如何處理香港新界租約是個十分現實的問題。而英國出於保護其在港既得利益的考慮,則想通過某種方式延續對香港的統治。坦率地講,英國是極不願意把香港歸還給中國的。但面對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英國沒有其他選擇。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拉開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堅持「三個條約有效論」的立場,並斷言由中國取代英國的管治,「香港就會崩潰」,就會危及中國「四化」建設。針對這種論調,鄧小平針鋒相對地回答:「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接下來,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就有關香港主權的原則問題和一些程序問題進行了商談;第二階段從1983年7月到1984年9月,雙方就具體問題進行了22輪談判。整個談判過程曲折,充滿了激烈的交鋒與較量。

在香港回歸之前,撒切爾夫人經過香港時曾邀請金庸到港督府會見。當時,英國正在與中國就香港歸還一事進行溝通。撒切爾夫人希望金庸支持英國人,支持不要歸還香港。金庸則十分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香港必須歸還中國。他強調了兩點理由:第一,香港本身就是中國的地方,當然應該歸還;第二,你簽的條約說定是99年,現在到期了,就應該守信用。撒切爾夫人見金庸態度明確堅決,就不再談這個話題。

在中英談判期間,金庸在《明報》上發表了《關於香港未來的一個建議》等一系列的社評,對香港回歸後的政治體制提出了許多方案和建議,僅1981年到1984年間,《明報》就發表了200多篇社評,對香港回歸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其中有些建議被中英兩國政府在談判中所採用。

與此同時,金庸還在《明報》上開出專欄,刊登中英兩國政府談判的相關報道,為香港回歸大造輿論、搖旗吶喊。這在由港英當局主導下的香港媒體中,成為堅決擁護香港回歸祖國的一面旗幟。

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

1984年12月9日,中英兩國政府領導人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定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的進程。

1985年4月10日,全國人大六屆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同年6月,金庸受中央政府邀請,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此後還擔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因為他是香港知名人士、社會活動家、法律專家、媒體領袖、著名作家,更重要的是他一直關心祖國的統一,以實際行動支持香港回歸,並在這一方面作出了貢獻。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金庸就以一篇題為《「一國兩制」和自由人權》的講話稿,表露了自己渴望香港回歸祖國的心聲,受到了雷潔瓊等領導的高度評價。

幾天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了5個專題小組,著手草擬各項章節。金庸成為政治體制小組港方的召集人,內地的召集人是北京大學法律系主任、中國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蕭蔚雲。政治體制小組是5個小組中起草委員人數最多的一個小組,主要成員包括張友漁、魯平、雷潔瓊等,也包括香港民主派的李柱銘、司徒華等人。

政治體制小組在舉行首次會議時,小組成員就為行政、立法、司法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激烈的辯論,尤其是在行政長官的選舉產生、行政權力等關鍵問題上有不同意見。當時有多個群體提出了不同的方案,簡稱「85人方案」「190人方案」。李柱銘、司徒華等民主派起草委員會委員則提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要由「一人一票直接選舉產生」。金庸等多數起草委員則認為這樣太激進,是行不通的。

金庸身為「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面對怎樣設計未來的香港政制模式,日夜為此而操勞。他當時就希望香港繼續沿用之前的「普通法」和「大陸法系」的《基本法》並行,這樣使香港的社會環境和英國、美國都比較接近,也與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精神相一致。如在立法的原則,堅持法制的原則方面,讓香港人「寧可怕老婆不要怕政府」。因為在法治社會裡,老婆不講法,政府是講法的。所謂「不要怕政府」,就是政府也要守法,政府有錯誤,老百姓可以跟你打官司。

1988年下半年,在金庸親自主持下,通過辯論和協商,將香港的政制模式統一到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略上來,草擬了一個協調方案。同時,針對一些香港市民的不同意見,金庸出版了《香港的前途》一書,並在《明報》上發表了《平心靜氣談政制》的社評,統一他們的思想認識,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協調方案」。這個方案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一是各方提案人認為相互協調交換意見是好方式,彼此不應持對抗和排斥的態度,要繼續對話。二是行政長官通過選舉產生候選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三是行政長官應以民主的方式選舉。四是選舉行政長官應以充分民主的程度提名。五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最初用混合選舉的方式產生。

出台「主流方案」不懼民主派圍攻

1988年11月17日至18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在廣州白雲賓館舉行會議,政治體制小組港方小組負責人金庸將經過修改的「新協調方案」帶到會議上討論。因當時提交上來的還有「85人方案」「190人方案」,所以會議沒有就某一個特定方案來討論,而是就1997年後每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組成、運作一項一項地來討論。

最終,經政治體制小組成員們的認真討論達成一致方案,被稱為「主流方案」。由於「主流方案」接近金庸所提出的「新協調方案」,因此外界也就一直以「主流方案」等同於「金庸方案」。這個方案建議:1997年後香港的政制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行政長官由千人的選舉委員會選出;立法機關直選議席的比例,由25%增至50%。如進入第二階段,行政長官由一人一票直接選舉,第一階段的千人選舉委員會,將改為提名委員會,推選5名候選人參加普選。立法機關則按2011年的公民投票結果,以決定議席是50%還是75%或100%。行政長官任期5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第一屆立法機關在特殊情況下任期3年,其餘正常任期4年。

然而,「主流方案」還沒公布,抵制這個方案的民主派委員李柱銘、司徒華馬上將此方案透露給親英方的民主派團體和新聞媒體,引起香港一些民主派政治團體的批評和反對。他們認為這個方案太過保守,延長了香港政治走向民主的進程,反對者還是要求一人一票直接選舉行政長官和立法委員。

1988年11月21日晚,當金庸從廣州乘火車回到香港後,在車站就遇到許多民主派抗議和媒體記者的圍攻,有的報紙甚至發文指責金庸是「親中」派,「出賣」了香港600萬人的利益和下一代香港人的政治權利。

「主流方案」出爐後,香港社會輿論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支持的,另外一種是反對的,包括《明報》內部也有不同的意見。香港記者協會甚至在12月8日發表聲明,指責金庸干預《明報》之採訪安排,指定《明報》記者採訪一些支持政制主流方案的人,並要求金庸辭職。說到主要的分歧,其實就是在行政長官和立法委員選舉這個問題上,民主派要求直選,主流方案則是從間接選舉分階段走向直接選舉。金庸重點作了修改的地方是前3屆行政長官由間接選舉產生,在第三屆行政長官任內,決定第四屆是否普選。

針對一些民主派、媒體和市民的不同意見,11月24日晚,金庸寫下了《沒有一國行政首長是直選產生》的社評,發表在第二天的《明報》上。第二天、第三天又連續在《明報》上發表了《直選首腦少之又少》《民主國家如何選出行政首長》的社評。他指出,在古希臘城邦政治時期,有些城邦的確實行過一段時期,但那也不是普選。因為只有自由民才能參選,而奴隸還是沒有選舉權的。古往今來,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幾乎都沒有通過普及直選行政長官,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民主國家行政長官也是通過間接選舉出來的。

金庸本意是舉些古今中外的選舉例子向香港社會作些解釋,並給予正確引導。沒想到在一些民主派人士的煽動下,又產生了更大的輿論風暴。香港親英方的媒體都在刊登各種不同政見的文章攻擊他。1988年11月31日,香港嶺南大學、科技大學等一些學校受民主派蒙蔽的學生,甚至舉著橫幅、喊著口號上街遊行,還有20名青年學生來到《明報》大樓前,當眾燒掉印有金庸寫的社評的報紙,這就是在香港當時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火燒《明報》事件」。按金庸的說法,當時他的心裡感到有一種「苦心太息少人知」的味道。

其實,這場因「主流方案」帶來的輿論風暴,並不是金庸等政治體製成員做錯了什麼,背後的深層原因是與港英政府推行的代議政制有關。早在中英聯合聲明尚未正式簽署前,港英政府就在1984年7月18日發表了《代議政制檢討綠皮書》,計劃要在香港推行「有階段性、有限度的議會民主制度」。1984年11月21日,港府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進一步擴大由功能團體及選舉團進入立法局的議席數目,由綠皮書建議的12席增加到24席。1987年港府的政制檢討,又進一步擴大了民主選舉成分,最後導致1991年立法局議席全面由普選及間選產生。港英政府在7年間積極推動議會民主,但是在發展步伐上卻與中國政府的部署有出入。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在1988年提請港英政府注意,如果港府在當年就推動立法局直選,有違中英聯合聲明。中國政府一直希望,1997年以後的政制,應與以前的政制銜接。但基本法還在草擬的過程中,英方已經單方面在香港大步推行代議政制,企圖在香港發展成議會民主,將香港的政治舞台開放給反共人士。說到底是英國政府及其在香港的一些代理人,還是不願意把香港的主權包括行政權真正交到中國人手裡。而金庸牽頭制定的「主流方案」,既把香港的政制模式統一到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方略上來,同時又維護了香港人的利益,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作出了傑出貢獻。

從接受中央政府的委任參與起草到完成香港特區基本法,大約花了5年時間。1997年7月1日,基本法在香港正式實施。2000年,金庸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的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這證明他在制定香港基本法政治體制篇章時提出的方案是正確的,更是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市民對他的讚賞。

責任編輯:李衛康


推薦閱讀:

從香港回歸20年看到的中國 日經中文網
香港回歸——20年20人
香港回歸十年紀:那些風花雪月的人和事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
你好,這裡是香港

TAG:香港 | 香港回歸 | 金庸 | 回歸 | 大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