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傳承世系表 - 長山李氏宗族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李氏受姓之後傳承世系情況

李姓傳承世系表

本帖最後由 喬山宗重慶李偉 於 2011-2-22 17:43 編輯 李氏血緣始祖的追溯 一世少典、二世黃帝(所謂岐黃之術源於岐伯和黃帝之談,中醫經典託名《黃帝內經》)、三世昌意、四世顓頊、五世大臨、六世女修、七世大業、八世女華、九世大費、十世大廉、十一世龍降、十二世仲容、十三世叔達、十四世孟戲、十五世皋陶、十六世英氏、十七世舒蓼、十八世舒雞、十九世舒鮑、二十世舒庸、廿一世舒龍、廿二世舒襲、廿三世伯益、廿四世徐氏、廿五世郯氏、廿六世莒氏、廿七世終黎、廿八世運奄、廿九世菟裘、三十世將梁、三十一世黃氏、三十二世江氏、三十三世修魚、三十四世白冥、三十五世蜚廉、三十六世秦氏、三十七世趙氏、三十八世恩成、三十九世理征。一世祖 李利貞,原名接力,得姓始祖。其父理征,字德靈封為中吳伯,系皋陶之後。利貞公生於公元前1070年,辛未年,卒於公元前992年,已丑年,享年78歲。商末其父理征公(字德靈)任商紂王的理官時,因以直言進諫得罪了當時昏庸無道的紂王被賜死。理征公之妻陳國契和氏攜其幼子利貞公逃難於伊候之墟(今河南安陽市地處該省北部),飢餓不堪,見一樹上結有果實(即李子),便采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利貞公開始改為的李氏。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二世祖 李昌祖原名昌意,又名苞穎,家居苦縣幽仁里,任周朝陳大夫。妣陳氏生一子:彤德。三世祖 李彤德原名嬌,任周朝巡檢會尹大夫。妣楊氏生一子:慶。四世祖 李慶原名蓮,任周朝掌御 史博士郎。妣黃氏,繼姬氏生一子:宏隆。五世祖 李宏隆原名承,又名瑞金。妣姬氏,繼甘氏生一子:碩宗。六世祖 李碩宗 原名勉之,又名欽蓮。周康王時任周大夫,賜采邑一百里於苦縣。妣方氏生一子:顯。七世祖 李顯原名和,又名成,襲父職為周大夫,封「狄道侯」兼理朝政。妣王氏生一子:爽。八世祖 李爽原名通,字佑,任周朝升拔主薄郎冊箱諫。妣方氏、康氏生一子:環鼎。九世祖 李環鼎原名重,又名光天,別名環升。妣失考。生一子:爵。十世祖 李爵妣失考,生一子:寅龍。十一世祖 李寅龍妣氏失考,生一子:熙宏。十二世祖 李熙宏又名希弘。妣氏失考,生一子:堯性。十三世祖 李堯性字堯。妣氏失考,生二子:輝、煌。十四世祖 李輝妣氏失考,生二子:連順、連利。十五世祖 李連順妣失考,生一子:乾。十六世祖 李乾字敬一,號元果,別名其野,任周朝上御大夫。妣益壽氏女嬰敷,生一子:耳。十七世祖 李耳《史記·老子列傳》:「老子者,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之史。」 於周平王【前770-前719】時任太史,古之聖人,博大精通,孔子曾問禮於他,受益不淺,說我見到老子,「如龍乘雲」,即好象見到了乘風雲而上天的龍一樣。老子的學說,流傳於後世,著有《道德經》上下編五千言。道教奉為「元始天尊」。 妣何氏,生六子:宗、室、宋、寶、究、字。十八世祖 李宗,字尊祖又名造父,別名順幀。周敬王封為「保駕大將軍」「征東侯」。魏封:「千木大夫」。妣田氏,生四子:注、滋、洗、滌。戰國時晉國人,後至魏,為將軍,被封於魏國的城邑段干,以邑為姓,人稱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隱而不仕。魏文侯賞識其才能,曾登門拜訪,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見,越牆逃走。魏文侯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車路過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車,以示尊敬之意。僕人對此十分不解,魏文侯說:「段干木雖住陋巷,其賢德的名聲卻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十九世祖 李滋宗公次子,字潤君,名同,又名啟賢,號昔仁。仕趙封為「趙大將軍」「扶國元帥」。妣張、繼湯氏,生一子:兗。二十世祖 李兗字兌,號襄寶。仕趙國「宰相」,封「橫陽君」。妣周氏,生一子:躋公。二十一世祖李躋原名珉,又名崇,號章,仕趙封為「陽安君御史」後拜相。妣潘氏生二子:雲、恪。二十二世祖李恪又名落,仕趙封「佐相」、仕秦任「太守」。妣石氏生一子:洪。二十三世祖李洪名道洪,號道衡,又名道宏,別名禮元。秦國封為「大子太傅」。妣耳氏,繼王氏生一子:興族。二十四世祖李興族原名汪,又名:林、玖、珠、棟、育、坤。秦國封為「秦大將軍」、「元帥」(立戰功常有化名之變)。妣潘氏,繼劉氏,生一子:曇。二十五世祖李曇字貴遠,又名賢,榮,蘇。仕秦封為「御史大夫」,後仕趙封為「柏人侯」。妣竇氏、周氏生四子:崇、辨、昭、磯。二十六世祖李崇字伯佑,仕秦隴西(治甘肅臨洮)守,南鄭公,為李姓隴西房的始祖,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溫縣人),隱而不仕。妣許氏,宋氏生二子:平燕、平瑤。其弟李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二十七世祖李瑤,字尚德,平璐公(崇公次子),字尚德,名內伯,又名瑤,堯。周靚王時任南部太守,狄道候。妣楊氏生一子:信。二十八世祖李信,字有成平瑤之子,字有成,又名成旦。精通兵法,任秦始皇大將軍,帶兵出太原攻雲中,並攻:韓、魏、擄代王、 燕王、超王,秦皇封為「征四大將軍」,在滅魏時殉職。漢皇追封為「狄道侯」,「隴西公」,誥贈敕朝世頭祿。妣石、張氏,生一子:超。李璣有三子,雲、牧、齊。牧為當時趙國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李牧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舉兵趙國,後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殺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國大將王翦立刻率軍滅了趙國。二十九世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秦朝大將軍,封為「漁陽太守」。妣邱氏,生二子:元曠、仲翔。三十世祖 李仲翔超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翔,名大齊。助劉邦起義,任河東太守,征西將軍,討叛姜時陣亡,葬於陝西狄道東川。妣周氏,生一子:伯考。三十一世祖李伯考原名蓮。任隴西、河東二郡太守。妣巫氏、葉氏生二子:尚、向。三十二世祖李尚名賈湘。漢封為「成紀令」。妣鄭、鄒、楊氏,生三子云、廣、剛。尚弟向,西漢時期人,范陽房始祖也。范陽,三國時期魏置的一個郡,治陝西涿縣,晉朝時為范陽國,後魏復為郡。至西晉末年,李氏已成為甘陝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三十三世祖李廣李尚二子,字廷禮,號誠,為漢朝名將。猿臂善射、力氣無雙。漢文帝時,擎匈奴有功,封為「散騎將軍」。漢武帝時封為「北平太守」、「起騎郎都尉」,歷任上都、陝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以善射出名,匈媽畏之,號曰「飛將軍」。漢景帝時封為「未映衛尉」,追敵十四萬匹馬出擊還回不滿三萬匹馬。公元前119 年,回朝受審不服氣,憤然自殺,葬於陝西秦州(甘肅天水縣)。妣鄭、劉氏,生三子:當戶、椒、敢。三十四世祖李敢因父有功皇上誥封為「幼卿」,任漢朝元持「郎中令」封「關內侯」。妣楊氏,生二子:禹、忠。三十五世祖李禹,字子道,其父敢。字長禹,號子道,任河南太守。妣包氏,生一子:承。其弟忠,頓丘房始祖也,頓丘,漢代所置的一個縣,到晉朝,它成為頓丘郡治,隋朝復為頓丘縣,故城在今河北 清豐縣西南25里。當戶子李陵,廣孫,《漢書·李廣傳》稱之:「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仕為騎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擊匈奴,單于以 三萬多騎兵進攻,李陵陷於重圍但仍奮力拚殺,日殺敵數千。正當單于準備撤軍之時,漢朝降將侯管敢向單于透漏了李陵軍無後援的消息,於是,單于再次猛攻,李陵終因矢盡,被迫投降。武帝聞訊大怒,時太史令司馬遷認為李陵孤軍作戰,軍無後援,兵敗投降,不全是陵的過錯。武帝愈怒,下令逮司馬遷,處腐刑。後武帝殺了陵的母親、妻子、兒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後病死。其後裔孫歸魏,因魏帝接見於邴殿,而賜姓邴。三十六世祖李承承公(禹公之子),號修文,諱丞。襲父職任河南太守,妣何、劉氏,生一子:先。三十七世祖李先,字敬宗丞子,號武。任蜀郡北平太守。妣鄧、楊,續袁,生一子:長宗。三十八世祖李長宗先子,字伯禮號英山。任北平太守,漁陽丞相,妣鍾、孫氏,生一子:君況。三十九世祖李君況長宗子,字叔千,又名子期,別名高。任漢朝「博士議郎中大夫妣。妣薛、嚴氏,生一子:本。四十世祖 李本,字上明君況子,原名政本,號上明。官拜郎中侍御史大夫。妣宋、崔氏,生二子:次,恬。恬公承「渤海」房始祖。四十一世祖李次,字仲居,字仲君,號子賢,又名忠。任漢「巴郡太守」,「西陵校尉」。妣曾、許氏生二子:軌、潛。(潛承申公房始祖)。四十二世祖李軌。次公長子),字文逸。仕魏封為「臨淮太守」,司農卿,後封「巴郡太守」。妣竇氏、魏氏,生一子:龍。四十三世祖李龍,另說隆,字彥緒軌子,官拜「長安令,積弩將軍」卒葬蜀中龍安城東中心山。妣馮、宋氏,生一子:艾。四十四世祖李艾龍子,字世績,號明。任晉繞騎將軍,西安魏郡太守。妣匡、簡氏,生一子:雍。

四十五世祖李雍艾子,字雋熙。官拜:濟北、東莞二郡太守。妣匡、陳氏,生二子:倫、柔(倫公為丹陽房始祖)。四十六世祖李柔,字德遠號子堅。官拜「北地太守」,妣劉氏,生一子弇。(音一衍)。雍生二子,長曰倫,丹陽房始祖也,其五世孫李文度,為西涼安定 太守,他後來歸後魏,並徙家於河南京兆山北,於是,形成丹陽一大房系。四十七世祖李弇,字季子柔子,前涼張駿、天水太守、武衛將軍、安西亭侯。四十八世祖李昶,字仲堅字季子,號養訓。官拜「西涼太守」張駿天水「武衛將軍」,「安西亭侯」。妣周、鄒氏,生一子:昶。四十九世祖李皓字元盛,另說玄盛,名馗,號克嘉。漢將軍李廣之十六世孫,公身高丈二,腰四圍,豹頭虎眼,每日食糧一斗,肉二肘,酒量如滄海,力能拔山,英雄蓋世,戲鎖二百斤如舉一羽,招兵屯於梁山,敵國闖者寒心。自稱涼州牧,敦煌太守。東晉時稱涼鉞公,建立西涼武昭王政權,稱帝,遷都酒泉,改元建初,準備推翻北涼而病逝。妣亢、黃、盧氏,生十子:譚、讓、翻、歆、恂、豫、宏、眺、亮。(眺為鎮遠將軍)。五十世祖 李歆,字士業西涼後主,皓公四子,字土業,又名欽。公為西涼後主,繼父王皇位。因建宮室和用用刑過嚴,民心大失。與北涼戰鬥中,戰死在蓼泉,酒泉隨之失守。妣鄒、包、葉氏,生八子:助、紹、重耳、宏文、崇明、崇眼、崇庸、崇佑。五十一世祖李重耳,字景順字景順,號虔和,別名柏舟。公亡奔宋,官任「汝南太守」。「宏農太守」。妣劉、辛氏,生二子:獻、熙。五十二世祖李熙字熙明,號孟良,又名儀。任後魏「金門鎮」,大唐追封為「獻祖裕皇帝」,葬於建初陵。妣周、龍、劉、楊、獵氏,生一子:天賜。五十三世祖李天賜,字德真李熙子,又名懿。任拮陽樞密使,唐代追封為「懿祖光皇帝」。妣鄭、陳、張皇后,生三子:起顯、起摩、起虎。五十四世祖李虎,太祖景皇帝字起虎,又名文彬,號克權。北魏孝武帝元修。任左卜射,因仕魏有功封為「隴西公」,以後魏分裂,西魏開國,公握有兵權,封為「往國大將軍」,後封「太尉」。李家聲譽,「德高望重」。仕北周定開國功臣,唐迫封為「太祖景帝皇帝」。妣歐陽、趙,生八子:延陽、真、岡、漳、繪、韋、亮、昺。五十五世祖李昺,代祖元皇帝又名光華,溢唐公曰仁。襲父爵:為「唐國公」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唐追封為「世祖元皇帝」。妣獨孤氏、周、陳、楊氏,生六子:淵、源、波、濤、海、浪。五十六世祖李淵、唐高祖生於公元566年丙戌歲出生在甘肅省成紀(今天水縣)仕隋封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歷任岐州刺史,榮陽、樓煩二郡太守,衛尉少卿、殿內少監。由文臣轉為武職,封為「大丞相」,隋大業十四年五月,隋恭帝禪位,建立唐朝高祖神堯皇帝,以土德王建都長安,改元武德元年,在位九年,讓位次子世民。皇后竇氏生四子建成、世民、元吉、元霸,二女:適柴紹公主,適殷花公主。繼妣張、尹、楊及妾生十九子:元景、元昌、元亨、元芳、元懿、元禮、元嘉、元則、元軌、元鳳、元慶、元裕、元明、元曉、元祥、元嬰、元夔、皎民、知靈。五十七世祖李世民、唐太宗生於公元599年己未歲,做皇帝後,常以亡隋為戒,對內採取團結和緩和的政策;對敵堅決抗擊,制定先掃除西北,進兵關東,分收江南戰略計劃。統一全國後,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寬絞刑五十條,改為加役流徒三千里,所以社會治安相對隱定。被封建史家,稱為「貞觀之治」,在位二十三年而崩。皇后長孫氏,生十四子:1憫王承乾,2 楚王寬,3 漢王恪,4 濮五秦,5 齊王佑,6 蜀王愔,7 蔣王惲,8 越王貞,9 高宗治,10紀王侯,11江王囂,12代王筒,13趙王福,14曹王明(李元族上祖)。五十八世祖李治,唐高宗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封晉王,十七年立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貶房遺愛(房玄齡子)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房遺愛被殺,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太宗之女,房遺愛之妻)等均賜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鞏固。朝鮮半島高句麗和百濟攻新羅,應新羅之請,高宗曾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並派兵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破百濟。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自號沙缽羅可汗。永徽六年,唐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高宗即位後納武則天入宮為昭儀,不久欲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對此,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對。高宗在李義府等人的支持下,終於在永徽六年立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顯慶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處於大權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後,葬於乾陵。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為武周聖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取意「日月當空」(有另一種寫法,瞾,取其「雙目當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國號為周,不是唐。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入感業寺出家為尼姑。但宮中權斗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儀,655年立為皇后。號「天后」,參與朝政,時與高宗並稱「二聖」。她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高宗死後,她把持朝政。 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洛陽為神都,國號為周,史稱南周或武周。她開創了科舉考試的殿試製度。武氏晚年希望兒子李顯改武姓可以繼位,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後期武氏病重,朝臣推舉李顯繼位,並復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去世時發遺詔: 「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與高宗合葬乾陵。五十九世祖李旦,唐睿宗 在位時間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為唐高宗李治,母為武則天,唐中宗是其兄長。 684年,武則天廢中宗帝位,立其為帝,改元文明。不過由於是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690年,武則天自己登皇帝位,於是廢除睿宗。705年,武則天去世,唐中宗複位,710年,中宗被毒殺。於是睿宗再次即位。與其子李隆基(後任皇帝唐玄宗)一起剷除了殺害唐中宗的勢力。712年,讓位於唐玄宗,自稱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歲。其並無特別的治國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六十世祖 李隆基,唐玄宗 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後封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唐代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即位前李隆基曾與太平公主合謀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開元之治。延和元年(712年),受禪即位,改元為「開元」;開元初年,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等為相,革除弊害,鼓勵生產,經濟發展,史稱「開元之治」。楊貴妃與安史之亂。晚期因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貴妃玩樂。楊貴妃原為他的兒子壽王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顧禮教,把她納為自己的妃子。他又倚信奸宦如李林甫、高力士和安祿山,任由他們把持朝政,引發「安史之亂」後出逃,從此唐朝由鼎盛時期轉入衰弱時期。文學作品上的李隆基是感情很專一的皇帝,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長恨歌》和《長恨歌傳》在中國家喻戶曉。六十一世祖李亨,唐肅宗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鎮守潼關之大將哥舒瀚受楊國忠逼迫出兵討叛,結果大敗,潼關陷落,長安震動,玄宗攜太子、寵妃倉皇逃往成都,行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嘩變殺楊國忠,並逼迫玄宗縊死楊貴妃。馬嵬民眾攔阻玄宗請留,玄宗不從。太子李亨留下,隨即前往朔方節度使所在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於靈武,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廟號肅宗,在位6年,死於762年,時年52歲,死後謚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六十二世祖李豫,唐代宗(726年-779年),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封廣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歲。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攬留肅宗,於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嚇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唐朝開始轉為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回族不斷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擾,甚至在廣德元年(763年)佔領首都長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佔有田地,國家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779年駕崩,傳位於唐德宗李適,死後謚號睿文孝武皇帝。<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六十三世祖李適(此處適念闊),唐德宗(742年-805年)(適發音為 Kuò),唐代宗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在 位26年,享年64歲。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為了改善財政,聽從楊炎的建議,廢除庸調製,頒布「兩稅法」。另外,也試圖削弱藩鎮割據實力,加強中央集權,但由於措施失當,反而引起節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稱帝,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變,再逃到漢中。於是發布了《罪己詔》,聲明不再約束節度使,對其姑息遷就。從此,唐朝的中央權力進一步削弱。其在位期間,時局稍為穩定,但任用宦官為統帥,並且勒索地方官進奉物資,在長安施行宮市,徵收間架、茶葉等雜稅,民生更加困苦。雖有人稱之為「中興之治」,但並沒有特別顯著的成就。唐德宗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死,死後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六十四世祖李誦,唐順宗(761年-806年),唐德宗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05年在位)。大曆十四年(779年)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貞。任用王伾、王叔文為翰林學士,在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准、程異、韋執宜等人支持下,從事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不久患中風。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和藩鎮,逼其退位,傳位於太子李純,貶王伾等人,史稱「永貞內禪」。又貶斥韓泰等八人,史稱「八司馬事件」。次年病死,一說被宦官殺害。死後謚號為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六十五世祖李純,唐憲宗(出生於778年,逝世於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他的統治時期是從805年到他逝世。唐憲宗是唐順宗長子,先被封為廣平郡王,805年初順宗即位後,李純被立為太子,順宗試圖進行改革,威脅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給憲宗,同年八月,憲宗繼位,順宗被尊為太上皇。憲宗繼位後,開始對割據的藩鎮開展了一系列戰爭,他繼位次年就開始對西川節度副使劉朋開戰獲勝,同年楊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權,憲宗也對他作戰,楊惠琳戰敗被殺。807年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錡,813年魏博節度使田興規伏唐朝,813年他開始對抗拒唐朝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作戰,但沒有能夠獲勝,從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吳元濟的叛亂。這些成果被稱為「元和中興」。吳元濟被平定後,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規伏唐朝。但同時憲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獲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軍隊中有許多將軍是宦官,而且有些擁有很高的軍權。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陳弘正殺害,享年43歲,在位15年,死後謚號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六十六世祖李忱,唐宣宗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則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聯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改元大中。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後人稱之為「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由於宣宗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歲。謚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六十七世祖李璀,唐懿宗(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終年41歲。李漼初名溫,是唐宣宗的長子。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後葬於簡陵,謚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是一個昏庸無能、奢侈無度的君主。他即位後,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腐敗,藩鎮割據重新興起。他將唐宣宗中興的果實損耗殆盡。此時唐朝已無可救藥,病入膏肓,大動亂正在醞釀之中。當時賦稅刻薄,百姓無法過日子,於是出現人吃人的慘劇,百姓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好起義。859年,襲甫在浙東領導起義;868年,龐勛領導徐泗地區的戍兵在桂林起義。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訓等殘酷鎮壓了這兩次農民運動,但是對人民的剝奪並沒有停止。此人乃唐朝間接之亡國之君也。六十八世祖李曄,唐昭宗(867年-904年),原名傑,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於和陵,死後謚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唐昭宗即位後,藩鎮趁著平定農民起義的機會逐漸擴大,唐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後來,唐昭宗被當時最大的藩鎮朱溫控制著。朱溫為了滅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殺掉宮裡所有宦官,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著鎮壓各地藩鎮,最後又於天佑元年(904年)殺害了唐昭宗。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來16年間,一直是藩鎮手中的傀儡。六十九世祖李柷,唐哀宗。(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則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享年17歲,葬於溫陵。唐哀帝即位時,不過是藩鎮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見廢帝滅唐時機已到,便先將唐朝朝臣全部殺光,接著又廢哀帝為濟陰王,自己做皇帝,建國號「大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至此,立國290年、傳20帝的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唐哀帝也在被廢后次年,即開平二年(908年),被朱溫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殺。唐哀帝死後謚號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公元90年被朱全忠殺害,葬於溫陵。七十世祖 李熙照,妣丁氏 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歲余。當時朱全忠對唐朝後裔斬草除根,把昭宗的八個兒子全都殺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開來把他救了出來。唐室遭難時,開來任浙東尉,已77歲,他帶著熙照從河南洛陽彎山繞道,日隱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終於逃回開來原籍福建邵武,開來子熙臨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為嗣。生子:韜雲。七十一世祖李韜雲,又名韜,妣林氏蒲娘熙照公之子,俗世處士,隱居農村。生子:英亮。 七十二世祖李英亮公,名亮,妣吳氏俗世處士於農村,生子:新成。 七十三世祖李新成,名海,妣甘氏幼年勤讀孔孟之書,明天理,正人心,人皆敬仰。生二子:干(訓教)、珠(訓迪)。 七十四世祖李訓教,原名干,妣朱、鍾氏宋官拜純田郎中致仕,封贈紫金光祿大夫。生子:熏。七十五世祖李泰青,原名熏,又名幼璣,妣胡、溫、王氏仕宋任朝散大夫,後贈中奉大夫。生二子:寬(泳定)、惠(昌定)。 七十六世祖李泳定,原名寬,號藏用、諱煥,別號五知先生;妣饒氏, 繼妣朱氏錦娘。任宋雲南府尹,解職歸居邵武,俱以子貴,贈吏部尚書。妣饒氏,生二子:仁、壬,繼妣朱氏錦娘,誥贈夫人,生二子:綱、維。七十七世祖李綱,原名侗,字伯紀,號梁溪居士,謚忠定,妣張、何、余氏。泳定公三子。公是以修政事,抗夷狄,安天下之危,忠實金石的良將。妣張、何、余氏,生八子:儀之(僥)、宗之(偶)、集之(貴)、潤之、望之、茂之、秀之、申之。公逝世於福建蒼山,享年58歲,葬於懷安縣桐口。福州西湖建立綱公祠。詩曰:平生最愛李忠定,宋室興衰此一人;報國未舒千古恨,英雄回首獨傷神。清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祠內題聯: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李綱(1083-1140),字伯紀,邵武軍(今福建邵武市)人,出生於秀州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李綱「自幼有大志」,入京師太學深造,政和二年(1112)「上舍及第」,授鎮江教授,累仕國子正、監察御史、太常少卿、起居郎兼國史編修官,由於與權宦鬥爭,屢有浮沉。宣和七年(1125)徽宗接受李綱諫議,禪位與欽宗,李綱升任兵部侍郎,力主抗金。靖康元年(1126)任親征行營參謀官,指揮軍民開展汴京(今開封市)保衛戰,由於權奸構陷,李綱遭貶謫出京,金軍大舉進攻,北宋遂亡。南宋建炎元年(1127),高宗任命李綱為尚書僕射兼中書侍郎,至拜為相,加封開國公。李綱權力加強戰備和改革政治,起用宗澤、張所等傑出人材。李綱的行為引起朝奸們的不滿,高宗為其所敝,貶謫李綱,遂避居邵武、福州。後又幾經浮沉,終不滿朝廷腐敗無為,回福州安養,紹興十年逝世於楞岩精舍,高宗行贈少師,葬於福州懷安,(今閩侯縣)桐口鄉大家山。淳熙十六年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忠定。李綱生平有多部著作,計有:《易傳內編》十卷、《外編》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又有《靖康傳信錄》、《建炎時政記》等文章、詩歌及奏議百餘卷,後來皆收《梁溪全集》中。七十八世祖李儀之,妣饒氏綱公長子,宋宣撫使之職。生四子:貴、貫、寶、賞。 七十九世祖李貴,字復,又名信甫,別號顯燔儀之公長子,任左修職郎,建陽縣主薄,山東令尹,河南歸德州令尹,遷居河南歸德州。妣鄒、官氏,生三子:奎、泗、清。

八十世祖 李奎,名文宿,又名燔,別名傑,號興隆,又名五星,妣甘、許、姜、呂氏。貴公長子,官拜宋樞密副使,襲職御史大夫。被奸臣陷害,從河南歸德州,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開基。生九子:益豐、益昂、泰、裕、奇、梅、教、政、芳。 八十一世祖李奇,原名孟,又名孟佑奎公五子。因宋元兵亂攜珍、珠二子再遷福建寧化石壁村開基。妣甘氏,生四子:珍、珠、珂、球。 八十二世祖李珠,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紫陽),妣潘氏。奇公次子,官任宋副榜,縣令尹等。生五子,以德排輩、五行為名: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立子:田德。生女:雲姑七娘。因石壁村人多地少,加上元兵之亂,公動員金、木、水、火四德外遷。並寫十六字作以後子孫的聯繫,即:「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木德火德遷上杭縣勝運里豐朗村;金德遷長汀;水德和潘祖妣遷廣東蕉嶺(原鎮平)縣,以後其裔孫再遷山東。 珠公不願放棄石壁村45年開創的基業,攜土、田 兩德仍居石壁村。公76歲時由木、火兩公接來上杭豐朗村居住。卒後葬於豐郎榕樹壩,庚山甲向。後由廣東梅縣鬆口三二郎公裔孫賢德公把珠公的金骸遷葬於鬆口倒車佛子高,乾山兼戌,五乾五戌,喝形「手捧金鐘」。公元1985年由香港珠公裔孫捐資,鬆口李輝勝等主持重修。潘妣葬於蕉嶺縣興福鄉滸竹村暫圍社,喝形為「游魚上水」。公元1970年被挖毀。 以上從利貞公立姓至珠公共八十二世為李姓受姓後世系。火德公在上杭縣稔田豐朗村開基,為入閩開基始祖。八十三世祖 李火德,字炳鳳,號閩海,妣伍氏、陳氏。火德公,宋開禧二年丙寅歲(公元1206年)十一月八日子時生於福建寧化縣石壁村。系隴西李氏二十七世裔孫。火德公十九歲任寧化縣儒學教喻,二十一歲時宋元兵亂,與兄木德從石壁村遷至上杭縣勝運里(即今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豐郎村)。火德公原配伍氏,年六十而無嗣。六十三歲時由伍氏親自聘媒,隆重納娶側室陳氏(即豐郎村陳梅山的十九歲女兒)。婚後六年生得三子二女。長乾培、坤培、垣培;二女桂英、淑英。八十四世祖李坤培,又名朝美、三三郎,妣鄧氏火德公次子。生五子:長仁、次義、三禮、四智、五信。另房:乾培公又名朝宗、三二郎,妣鄒氏,生四子:長利生、妣鄒氏;次連生、妣鄭氏,三建生、妣楊氏,四易生,妣周氏。八十五世祖李義,妣吳氏、蔡氏。坤培公二子。於開寧七年移居清流四堡上塞居住。生三子:長萼藩、妣許氏;次萼華,三萼英。八十六世祖 李萼藩,妣許氏。 義公長子。生二子:長春華;次朝華。八十七世祖 李春華,妣王氏 萼藩公長子。生三子:長敏;次捷;三梃。八十八世祖 敏公,字必捷號達光,即八百郎,妣周氏。春華公長子。南宋金兵作亂,敏公辭官移居思德,於建炎二年戊申歲八月初六遷於廣東長樂縣紫金山下居住,其後立縣邑遷於玉茶寨聖思封鎮,葬龍潭黃塘角。敏公生二子:長上達,次上通。八十九世祖 李上達,字克明,號廷用,即念三十六郎,妣竇氏、黃氏、林氏。 敏公長子。生四子:長藩,次華,三翱,四翔。九十世祖 李翱,妣劉氏、楊氏上達公三子。上達生四子:秀實、秀興(受興)、秀林(友梅)、秀昌(子青),明洪武二十四年兄弟分家各立其事。秀林之子滿妹仔將本縣衙役打死,於洪武二十八年充惠州府衛軍籍,兄弟各改其名,秀興改名受興、秀林改名友梅、秀昌改名子青,秀實居長樂未曾改名。九十一世 李秀興(後改名受興),劉氏、黎氏翱公次子。生六子:子榮、子華、子富、子貴、子賓、子盛。九十二世祖 李子華,妣林氏、鍾氏 秀興公次子。生二子:文信、文禮。九十三世祖 李文信,妣余氏 子華公長子。生五子:瓊、璘、 寧、 九十四世祖 李璘,妣周氏文信公次子。生:法常、法政、法珠九十五世祖 李法常,妣徐氏麟公長子。法常公生四子:法玉、法金、法寶、萬四郎九十六世祖 李法玉,妣徐氏 法常公長子。公生獨子法生。九十七世祖 李法生,妣黎氏 法玉公獨子。公生三子:法先、法顯、法清。(法先公後裔居廣東興寧;法顯公妣張氏,生子應傑)九十八世祖 李法清,妣唐氏法清公生於廣東惠州府龍川縣七約大水牛欄頭(據考證:龍川縣七約即現龍川縣貝嶺鎮),享年五十八壽。祖妣生一子:應龍。九十九世祖 李應龍,妣鄭氏 應龍公金骸由其子孫背負入川,葬璧山縣獅子場東大山上馬肚槽陽墟堡(現璧山縣青杠街道辦事處上羊村)。祖妣生一子:魁星,妣賴氏。以上從利貞公得姓至應龍公共九十九世世系傳承。康熙四十九年魁星公攜六子入川落業於重慶璧山縣福里一甲增家橋砍上李家壩開基,為入川開基始祖。

一百世祖 李魁星,妣賴氏(入川開基始祖)魁星公攜六子於康熙十三年甲寅歲(1675年)遷至江西南安府上猶縣營前(其間居住三十六年),於康熙四十九年遷至西蜀重慶府璧山縣縣城居住,辛卯年居於重慶府璧山縣福里一甲增家橋砍上李家壩(現璧山璧城街道辦事處虎峰村一社),魁星公葬璧山縣獅子場東大山上馬肚槽陽墟堡(現璧山縣青杠街道辦事處上羊村);賴氏妣歿後葬增家橋對面關門丘(當地又稱關木丘)大百墳(現璧城街道辦事處泥河村。據當地人講,解放初「土改」時曾挖出黑漆壽枋,後覆土蓋之)。祖妣生六子:長春生,妣黃氏、周氏;次桂生,妣羅氏、張氏;三雯生,妣鄒氏;四昌生,妣殷氏;五梅生,妣蕭氏;六秀生,妣謝氏。一百零一世祖李雯生,妣鄒氏雯生公葬璧山縣璧城街道辦事處華龍村石橋溝水庫與陳家高房子之間李家老墳(土地菩薩右邊約20米處)。鄒氏妣葬銅梁縣西泉附近的大山上。祖妣生五子:長文通妣邱氏、次文郎(字作棟,乾隆四十七年拔貢)妣林氏、鄧氏、三文芳妣朱氏、四文炳妣劉氏、五文耀妣張氏。一百零二世祖 李文炳,妣劉氏文炳公生於乾隆癸亥年癸亥月癸亥日癸亥時。葬璧山縣璧城街道辦事處華龍村石橋溝水庫前面,以雯生公坐山為靠,其碑額刻有雙龍戲珠,至今名諱花紋等清晰可辨;劉氏妣葬地不可考。祖妣生四子,永殯、永晗、永覃等。一百零三世祖 李永殯,妣黃氏、李氏 永殯生歿葬處失考。生子世德。一百零四世祖李世德,妣吳氏、劉氏、袁氏。世德公及吳氏劉氏袁氏祖妣生歿葬處失考。生四子:鍾和、鍾萬、鍾林、鍾桂。一百零五世祖李鍾和,妣朱氏、封氏鍾和公兄弟四人均葬璧山縣璧城街道辦事處虎峰村一社增家橋砍上李家壩老屋基後竹林。祖妣生子智元。一百零六世祖李智元,妣冷氏智元生於清道光二十八年冬月,歿於民國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928年)。葬璧山縣璧城街道辦事處虎峰村一社增家橋砍上李家壩老屋基左側斑竹林。祖妣生二子:長祥發妣趙氏、次祥玉妣朱氏。一百零七世祖李祥玉妣朱氏祥玉公歿於1930年,葬璧山縣璧城街道辦事處華龍村石橋溝水庫前面,以雯生公坐山為靠,挨文炳公墓。朱氏妣歿於1940年,葬璧山縣璧城街道辦事處泥河村李家坡。祖妣生三子三女。長李達光字錫成,妣孫氏、張氏;次李明顯字達芳,妣孫明輝;三李清明妣彭光玉。長女適石倉屋基劉家,次女適城南吳家,三女適大鵬石門張家。一百零八世祖李達光字錫成妣孫氏、張氏錫成公於解放遷往貴州省黔西縣谷里鎮中街,妣孫氏早逝、妣張氏生三子一女,長子李榮玖,次子李榮初,三子李榮夢.一百零八世祖李明顯字達芳妣孫明輝達芳公生於一九一七年丁巳歲九月二十一日,歿於一九七六年丙辰歲八月初二,葬璧城街道辦事處虎峰村一社李家新房子左側黃家坡,辰山戌向。祖妣生六子二女:長李榮福、妻顏可文;次李榮林、妻曾永清;三李榮彬、妻張居琴;四李榮傳、妻馬祖容;五李榮平、妻吳守容;六李榮良、妻黃茂群。長女李榮秀三歲病逝;次女李榮素適璧城街道牛角灣戴清泉。一百零八世 李明貴字清明妣彭光玉清明公生於一九三零年五月二十七日,彭氏妣歿於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九,葬璧城街道辦事處虎峰村一社李家壩老屋右側。祖妣生三子三女,長子李榮文、妻徐安平,次子李榮坤早逝,三子李榮孝、妻朱堂芬;長女李榮容適青杠街道辦事處蓮花村巫祖銀;次女李榮惠適璧城街道辦事處觀音村吳光健;三女李榮群適璧城街道辦事處觀音村吳康祿。

推薦閱讀:

博客集匯
博客在現在中國發展的情況如何?
怎樣評價不老歌?
新華博客
《化氣十段錦》正解 一_白鹿山人_天涯博客

TAG:網易 | 博客 | 傳承 | 宗族 | 網易博客 | 日誌 | 李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