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孫權猜疑了一輩子,身後卻都出現了權臣,蜀漢反而沒有
歷史有很多必然性,也有很多偶然性。
三國真正出現了權臣,並且最後完成了皇權轉移的,只有曹魏一家,也就是皇權從曹氏轉移到了司馬氏手中。但即便是從高平陵之變發生算起,到最後完成皇權轉移,這個過程也持續了17年之久,中間經歷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和司馬炎,三代四個人,不斷持續挖曹魏的牆角,才最後完成。
曹魏之所以出現司馬氏篡位的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曹魏從曹操死後,接連出現了兩位短命皇帝,曹丕去世時只有四十歲,曹叡登基時23歲,去世時也只有36歲。所以,到曹叡死的時候,只能把自己八歲的養子曹芳託孤給司馬懿和曹爽。而曹爽在當政時期胡作非為,引起曹魏元老重臣的不滿,導致司馬懿在這些元老們的支持下,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從而變成了曹魏的實際控制人。
吳國的情況與曹魏的不同之處在於,孫權在位時間很長,司馬懿都死了,孫權還活著。所以,孫權熬死了他手下的絕大多數有成為權臣的潛質的大臣,吳國早期的一些名臣名將都已經死了,孫權才死。不僅如此,甚至像顧雍、張昭這些早期的東吳重臣的第二代,也在孫權的不斷打壓之下,未能形成穩定而持續的政治影響力,進而變成政治集團。
東吳唯一形成持續的政治影響力的政治家族其實只有陸遜家族,從陸遜到陸抗、陸凱,三代人都是東吳重臣。雖然他們是東吳重臣,但卻長期駐守荊州,並未過多參與朝廷中樞的鬥爭。這就是因為孫權對陸氏家族始終保持著比較高度的警惕,經常採取措施進行打壓,避免陸家勢力坐大。
孫權晚期,更是利用儲位之爭中各大家族選邊站隊,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打擊,從而造成了東吳早期的重要家族的政治權勢幾乎都未能形成持續的影響力的結果。但同樣也是這個原因,導致東吳在晚期缺乏威望比較高、能力比較強的重臣,只有陸家始終保持著比較強大的影響力,但陸家並不參與朝廷中樞政治鬥爭。
即便如此,在孫權死後,東吳實際上也接連出現了權臣。比如孫權臨終時安排諸葛恪輔政,同時還安排了孫弘、滕胤、呂據和孫峻輔政。但孫權剛死沒多久,諸葛恪和孫弘發生鬥爭,孫弘想殺諸葛恪,反而被諸葛恪先下手為強,一舉殺死了孫弘,從而大權獨攬,成為權臣。
諸葛恪掌權後,先是在東興之役中擊敗了來犯的魏軍。但因為這次勝利來得比較容易,從而使諸葛恪對曹魏有輕敵之心,便主動出兵淮南,想在疆場立功,樹立威信。但在淮南卻沒能撈到什麼好處,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失,回到朝廷後,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峻裹挾皇帝,策劃政變,誅殺了諸葛恪,而且把諸葛恪家族全部殺死,連諸葛恪的女婿、張昭的孫子也被殺。
孫峻接替諸葛恪掌控曹魏政權後,本來曹魏出現了淮南三叛,尤其是毋丘儉和諸葛誕的叛亂,對吳國來說,是很好的進取淮南的機會。但是因為東吳主弱臣強,孫峻又喜歡亂殺人,動輒就殺大將立威,所以東吳未能抓住這些機會。孫峻掌權期間,東吳朝廷一直有人試圖發動政變,誅殺孫峻,但都未能成功。
孫峻三十八歲的時候病死,他弟弟孫綝接替他,繼續掌控東吳大權。後來,皇帝孫和又與老將丁奉合謀,殺死了孫綝。之後,東吳又在內亂之中殺死了名望比較高的大臣滕胤。一直到孫皓繼位,才算是收回了皇權,重新把國家的政治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所以說,東吳並不是沒有出現權臣壓主的現象,當然也出現了。只是因為在孫權病死的時候,吳國的大臣中已經沒有像司馬懿那樣功勛卓著、威望隆重、所有人都必須表示尊重的元老大臣了,而都是一些二代、三代們,而這些人無論能力還是威望,都無法壓服其他人,從而實現對吳國內外軍政大權的完全控制,也就無法像曹魏那樣完成皇權轉移。
恰恰相反,唯一沒有出現權臣,皇權一直在不斷加強的不是別的,恰好就是蜀漢。劉備臨終時,安排諸葛亮輔佐劉禪,諸葛亮雖然幾乎完全控制了蜀漢政權,但他始終忠心耿耿,並沒有培植私人勢力。所以,到諸葛亮死後,諸葛亮安排的接班人蔣琬、費禕相繼掌權,到費禕死後,劉禪已經四十歲了,才開始真正的處理國家事務。所以,反而是蜀漢的皇權一直比較穩定,沒有出現威脅皇權的勢力。
推薦閱讀:
※【頭條】孫權用盜墓來的木材給他老子修廟
※別老說曹操盜墓了,孫權、董卓、呂布都干過這缺德事
※孫權也是盜墓的行家,曾盜吳王墓只為給父親修廟
※LP藝術空間:【薦】三種脈絡,三個方法 --談謝英俊建築與台灣空間生產之辯詰(上)/黃孫權
※關羽死後劉備執意東征孫權,諸葛亮感嘆:此人若在,定能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