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競爭力為何在倒退?

中國國家競爭力為何在倒退?

2010-10-27 03:38:00

瀏覽 2309 次|評論 17 條

今天(10月26日)各大媒體的一個重頭文章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於昨天發布的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這份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是由體制內的一批專家(實則為很不入流、很沒良心的學者)為各級政府和屁民們拼湊出來的一劑迷魂湯,因為它的事實部分要麼不真實,要麼與結論部分嚴重相悖。

《報告》惟一閃光的部分,是它認為:「中國近20年的經濟增長並非靠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來獲得,而是靠消耗資源和擴大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業膨脹發展。」這一點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與實際情況亦完全相符!然而,《報告》並沒有對此現象進行準確的定性。誰都知道,這是一種典型的泡沫經濟,而且,這是一種「中國模式」的泡沫經濟。在我看來,所謂「中國模式」就是政府吹氣球、百姓活受罪。同時,《報告》更沒有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不是學經濟學的,但在中國,小學生都應該知道:造成這種「中國模式」的,是由於中國有著一個所謂的「特殊利益集團」。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庫爾?奧爾森在《國家興衰探源》一書中最早提出了「分利集團」(即「特殊利益集團」)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中的特殊利益組織或集團會阻礙經濟增長,降低社會效率和總收入,並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劇。今天,所謂「特殊利益集團」的含義更加明確:就是一些有共同政治目的、經濟利益、社會背景的團體和個人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共同目的、利益而結成同盟。其特徵有:一是壟斷性,那就是幾個托拉斯集團壟斷一個行業,左右市場價格。二是排他性,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掠奪和損害別人特別是廣大百姓的利益。它們阻礙了技術進步、資源的流動與合理配置;它們降低了生產經營活動的報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與官僚主義進行討價還價等活動的報酬;它們提高了社會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會經濟效益。三是狹隘性,過分強調自身利益,為了實現自身利益不惜破壞公平正義、社會和諧。

由於沒有分析「特殊利益集團」阻礙經濟增長的特殊作用,所以《報告》並沒有得出以下應該指明的結論:中國政府機制的食利性,以及,中國市場機制的壟斷性。而這兩點,恰恰是國家競爭力、國民財富的致命天敵!所謂「國家競爭力」,其實就是促進國民財富增長的要素。簡單的說,國民財富(W)是政府(B)與市場(M)的函數:W=f(B?M),f是政府制度與市場制度的協調程度。政府制度(「看得見的手」)與市場制度(「看不見的手」),是構成社會制度的核心部分。其中,對於國家競爭力來說,政府制度由於「看得見」,故較之「看不見」的市場制度顯得更加重要。也就是說,政府制度(或曰政治制度)的優劣是現代國家之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並且,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各國市場的日益開放,政府制度的決定性越來越強。因此,上面的那個公式完全可以簡化,即,國民財富(W)就是政府(B)的函數:W=f(B),f是政府制度的優劣程度。正如阿爾弗雷德?錢德勒在《規模和範圍經濟》一書中所指出的,制度設計和組織能力是企業和一國經濟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的源泉,它不僅給企業提供成長的動力源泉,而且還在國際競爭中提供導致國民經濟興起和衰落的動力源泉。

遺憾的是,《報告》只說了「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而絲毫沒有涉及政府制度的問題。儘管《報告》指出了「中國的劣勢」是「創新不足」,但其所說的「創新」仍然是經濟、科技、文化方面的,而非政治、制度方面的。沒有制度創新,國家的整體實力就只能原地徘徊甚至倒退。最傑出的經濟學獎亞當?斯密和約瑟夫?熊彼特早已闡釋過創新對於國民財富以及經濟增長的決定性作用。近幾年,高層也反覆強調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該從「要素驅動」轉型「創新驅動」。然而,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尤其是「特殊利益集團」的日益壯大,故中國很難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與之相對應的是: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社會資源日益集中,社會成本日趨增加,社會效率日趨低下。然而,《報告》卻罔顧事實,悍然得出了「20年來,中國競爭力實現了跨越式的提升,從1990年的73位到2008年達到了17位」的結論,這好比是「中國民主具有西方民主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的說法,人為地製造雙重標準和「不可比」性。《報告》的主編倪鵬飛博士還在發布會上表示,「把中國和G20經濟體進行比較,從主體素質來看,現在中國還是比較有優勢的,主體素質包括三方面,企業素質、公共部門素質、家庭素質,中國分別排在第二位、第二位、和第八位」,這個說法鬼都不相信!事實是:中國的政府、企業以及公民要搞什麼「素質」排序的話,只能居於世界下流。

在我看來,最近20餘年,中國的國家競爭力是不斷下降的。歷史總是充滿巧合!這份《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的發布時間,10月25日,其實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1987年的同一天,北京向全世界發布了《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繼往開來、勇於創新的堅強魄力。十三大報告的第五部分,標題是「關於政治體制改革」,近8000字的鴻篇巨製,字字千鈞、句句動人。十三大報告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和深入,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緊迫的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過程,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其所提出的改革措施,諸如「實行黨政分開」、「進一步下放權力」、「改革政府工作機構」、「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等等,仍然是當下中國尚未努力去做的奮鬥目標。

歷史其實是不可能倒退回去的!惟有實施政治體制改革,進行制度創新和政府再造,中國未來的國家競爭力才會真正得以提升。對此,共產黨人早已有了十分清醒的認識。鄧小平曾說,「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今年8月,溫家寶在深圳考察講話時特彆強調:「我們站在一個新的偉大的歷史起點上,要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不僅會葬送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寶貴的發展機遇,窒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勃勃生機,而且違背人民的意志,最終只會是死路一條。在這個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上,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動搖。」


推薦閱讀:

大國博弈:唐與阿拉伯在中亞的競爭
德系三強在華競爭加劇 新X1欲改豪華SUV格局
會玩,才是未來30年最重要的軟實力!
做我的朋友,別做賤人
人是可以如兄如弟,不必去競爭,不必去打的頭破血流

TAG:中國 | 國家 | 競爭力 | 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