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一部分:釋經題:第一篇:說般若綱要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一部分:釋經題:第一篇:說般若綱要

《金剛經》是屬於佛教般若部之中的經典之一,而在佛陀講經說法的五時之中,則是屬於第四時般若時,以及在八教之中則是屬於別教。佛陀在四十九年之中的講經說法之中,總共運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為講說般若。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也稱作為六百部。而《金剛經》則是六百部般若經之中的一部經典。《金剛經》則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以及於人、法、喻、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這七種經題命名之中,則是屬於法喻命名。金剛則是屬於比喻,般若波羅蜜則是屬於佛法。

所謂的金剛,則是比喻最堅固,比喻最明凈,比喻最銳利的法寶。佛教之中的法器金剛杵,則是金剛力士的五種法器,則是比世間金剛石還要堅硬厲害的寶物,是能夠真正的破壞所有一切,而不為所有一切所破壞。世間的金剛石具有三種顯著的特性,其一者即是結構穩定,具有恆常的堅固性質,不容易被其它堅硬性的物質所破壞。其二者即是明凈璀璨,通體透明,具有折射光線的性質,其表面潔凈,不被外物所污染。其三者則是堅硬銳利,密度強大,硬度極強,能夠輕易破壞所有一切金屬,而自身不為所有一切金屬所破壞。所以說,佛教則是屬於金剛的特質,也就是運用金剛的最堅固性,最明凈性,最銳利性這三種屬性來比喻這部經典所講說的真實理體。也亦是運用金剛的堅固性,來比喻這部經典所講說的修行方式方法之穩定性,以及能夠真正的破壞摧毀所有一切煩惱惑業等等。也就是運用金剛的明凈璀璨性,來比喻佛法的智慧光芒與悟道真心的純一明凈不染等等。也就是運用金剛的堅硬銳利性,來比喻佛法的作用則是銳利無比,能夠真正的徹底斷除掉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等等。

所謂的般若,則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智慧、妙智、妙智慧、大智慧等等的意思。佛教之中所指的智慧,並不是普通的世間智慧,也並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佛教之中所指的智慧,則是能夠真正的修行、悟道、證道,即是從認知到究竟圓滿成就,也就是從凡夫地一直到修證悟道,而最終了脫生死輪迴苦厄,徹底的斷除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的究竟圓滿成佛的真實大智慧,即是屬於理體上的根本智慧,即是屬於道體上的根本智慧。這個根本智慧,也稱作為性智,即是真正的超越所有一切智慧的本來具足的大智慧,即是真正的超越聰明與普通智慧,從而真正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真實相本源的大智慧,即是真正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本性的真實大智慧。所以說把這個超越聰明與普通智慧,稱作為般若。但是這個智慧並不能夠真正的代表般若的真實理體,即是這個智慧二個字不能夠真正的代表般若的真實內涵義理。

大乘佛教之中,則是把般若劃分為三種類別,即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三種類別。而在修行的過程之中,也亦是從文字般若開始契入,即是從文字般若開始,到觀照般若,最後究竟圓滿契證實相般若。所謂的文字般若即是佛陀所講說的所有一切教理教法,也稱作為言教,即是現今所流通的經典,也稱作為三藏二十部。所謂的觀照般若,即是從文字般若之中所得到的智慧,即是藉助禪定功夫的觀察尋思,從而所尋找到的通往實相般若的真實道路。也亦是依照文字般若得來的智慧,以及依照文字般若智慧在禪定之中來進行感知觀察與尋思,即是稱作為觀照般若,也就是說,所謂的觀照般若,則是屬於觀察尋思的感知上的大智慧。所謂的實相般若,則是在觀照般若之中,一念之間,所契證的真理性體,也就是佛教之中所講說的真實相,即是人生宇宙的真實相。也就是說,實相般若則是通過長時修行觀照般若,而在剎那間所證悟佛法真實相,即是稱作為實在般若。

文字般若雖然是屬於文字語言,但是文字般若則是啟發凡夫眾生智慧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說,觀照般若與實在般若,悉皆是通過文字般若的啟發,才究竟圓滿契證的。而實在般若則是在長時修行觀照般若,故此所契證的佛法真實相,即是真正的證悟人生宇宙的真實相。所有一切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般若道理的,悉皆是稱作為文字般若。所有的一切經典與語言文字教理教法,悉皆是屬於文字般若。如若是從理體上來說,如若是從本質上來說,如若是從性體上來說,般若智慧則是離文字語言相的。但是沒有語言文字相這個媒介,沒有語言文字這個啟發媒介,就不能夠真正的啟發修持觀照般若,也不能夠真正究竟圓滿修持實相般若。所以說,修行必須要從文字般若開始,也亦是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入手,從而經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最終才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獲得到實相般若。

所謂的波羅蜜,即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到達彼岸。即是依照佛法,如理如法地修持種種的教理教法,從而於凡夫境地的此岸,究竟圓滿到達聖眾的彼岸。此岸則是比喻凡夫眾生的境地,也亦是比喻凡夫眾生的生活。彼岸則是比喻聖眾的境地,也亦是比喻聖眾的生活。此岸也亦是比喻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以及也亦是比喻生死苦厄,而且也亦是比喻三途六道生死輪迴苦厄,並且也比喻色界、欲界、無色界這三界等等。從而得知,此岸則是比喻煩惱惑業,此岸則是比喻慳貪、瞋恚、愚痴三毒惑業,此岸則是比喻貪愛求取的種種慾望心念等等。也就是說,所謂的波羅蜜,即是運用佛陀的真實大智慧,也亦是運用般若智慧,來究竟圓滿渡過生死煩惱惑業的河流,從而真正究竟圓滿的到達脫離苦海的彼岸。此岸是凡夫眾生境界,此岸是凡夫眾生的生活過日子的境界。彼岸是佛菩薩的境界,彼岸是佛菩薩生活過日子的境界。

依照大乘佛教的教理教法來說,凡夫眾生從生死煩惱苦厄的此岸,究竟圓滿渡過到大涅槃大自在大安樂的彼岸,也亦是從凡夫地到究竟圓滿成佛,可以歸納為六種脫離苦海的此岸,究竟圓滿到達佛菩薩境界和彼岸方式方法,也稱作為六條道路,或者是稱作為六條艦船等等。佛教之中則是把這六種究竟圓滿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方式方法,稱作為六度,也稱作為六波羅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方式方法。以及也稱作為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六波羅蜜。六度波羅蜜則是屬於究竟圓滿到達涅槃彼岸的嚮導,也亦是究竟圓滿到達涅槃彼岸的六條道路與方式方法等等。無論是修持那個法門宗派,悉皆是依照這六條道路與方式方法來修行。而在六度之中,般若波羅蜜這一度,則是屬於根本。其它的五度悉皆是建立在般若波羅蜜這一度之上的。也就是說,雖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悉皆是屬於修持種種無上大功德的,但是也唯有般若波羅蜜這一度,才真正的是屬於修行無上大智慧的。雖然能夠真正的具足種種的功德,但是不能夠真正的具足無上的在智慧,就不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業。所以說,不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大智慧的功德,也只能夠是屬於福德而已。也唯有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大智慧的功德,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般若波羅蜜,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無上的大智慧,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無上的大般若,才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業。從而得知,也唯有真正的建立在大智慧之上的功德,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真實的功德。如若是不能夠真正的具足大智慧的功德,也只能夠是稱作為福德。雖然於六度之中,則是以般若度為根本。但是六度波羅蜜則是相互彼此統攝,每一度 悉皆是在特定的角度上領導其它五度。因此說,於六度波羅蜜經之間,並沒有高下先後與貴賤的差別。

所謂的經,則是梵語修多羅的音譯,如若是直譯,就是線的意思,以及也亦是貫穿、集結等等的意思。因為佛學最早則是書寫在棕櫚葉子之上的,然後運用細繩一片片地貫穿起來,由於這種書籍則是運用線來進行貫穿的,故此就稱作為線,就以線來命名了。所以說,經則是中國漢語所翻譯專用的一個名詞。如若是有人能夠真正的發菩提心,能夠真正的依照金剛般若的妙智來修行,從而徹悟人生宇宙的真實相。也亦是依照菩薩修行的六度,即是依照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來修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究竟圓滿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業,也亦是從生死苦海的此岸究竟圓滿到達大涅槃的彼岸,即是真正的依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修行。

金剛則是金中之精,最堅最利最凈,通常運用的佛教之中的一些法寶,亦有金剛寶、金剛杵、金剛輪寶等等,也運用比喻各種具有堅利潔凈性質的人與佛法等等,譬如:金剛三昧、金剛力士、金剛網等等。般若雖然勉強翻譯為妙智慧,無上的大智慧,簡稱為智慧,也稱作為根本智慧與性智等等。但是般若智慧則是與真實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契合在一起,以及也能夠真正的徹底獲得到究竟圓滿解脫的真實大智慧。波羅蜜也亦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到彼岸,則是比喻離開生死的此岸,渡過煩惱之河,究竟圓滿到達解脫大涅槃的彼岸。經則是原來寫在棕櫚葉子之上的佛法,用以線連貫起來,從而不會被風吹散。所以說,所謂的經,即是貫穿連繫的意思。一方面能夠真正的致使佛法久住世間,而另一方面則是能夠真正的普遍利樂所有一切眾生。

凡夫眾生的境界,悉皆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的境界,悉皆是慳貪、瞋恚、愚痴三毒境界,悉皆是求取貪愛慾望的境界。諸佛菩薩的境界,則是沒有煩惱,沒有苦厄的極樂世界。我們能夠真正的以般若智慧作為修行的指導方向,真正的以般若智慧作為修行的綱宗要旨,從而在修行的過程中,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來作為動力,就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到達大涅槃的彼岸。

《金剛經》則是以須菩提為當機者,所發起的向釋迦牟尼佛啟請如何究竟圓滿成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教令須菩提,也亦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教令如何發無上菩提心,也亦是教令如何修證成佛等等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是梵語的音譯,漢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陀覺悟的最高智慧,也亦是真正的超越自我超越所有一切的大自在大安樂之大涅槃。而於佛教之中稱作為究竟圓滿成佛,也就是無上的佛果聖位。以及也亦是真正的認識到所有一切萬法的真實理體,也即是真正的認識到了所有一切萬法的真實本質。所以說,佛教之中把具足這樣大覺悟,具足這種大智慧,具足這樣的真實德相,稱作為佛果聖位,也簡稱為佛。從而得知,所謂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也簡稱作為發菩提心,也就是真正的下定決心成就無上智慧之心,也就是發無上大道之心,以及也就是發成佛大誓願之心,而且也亦是真正的發六度萬行的大乘菩提道心等等。故此說,所謂的發無上菩提心,即是真正的依照大乘菩提的教理教法,來修持大乘菩薩道的全部內容與所有一切目的等等的意思。也就是說,《金剛經》的綱宗要旨,即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修持大乘菩提教理教法,也亦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求取無上的大智慧德相,從而真正的徹底擺脫所有一切煩惱惑業。

如若是想真正的究竟圓滿成佛,如若是真正的想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首先必須要降伏舊習慣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心,也就是降伏自己的妄想執著,也稱作為降伏其心。從而以離相伏心的理體,來徹底的降伏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妄想分別執著燒盡惑業。也亦是以佛法的正智正見,即是以佛智佛見來教令大乘菩薩廣行六度萬行,也就是教令大乘菩薩在廣行六度萬行時,能夠真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教令所有一切大乘菩薩聖眾在廣行六度萬行之時,能夠真正的做得到「無住生心」。從而真正的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真正的獲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平等性智,也就是所謂的眾生平等,佛與眾生無二無別。《華嚴經》之中說:「所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金剛經》則是釋迦牟尼佛教令所有一切眾生依照文字般若,去體悟實相般若,再依照體悟到的實相般若,引導所有一切眾生進行內心的自我觀照,最後再以觀照般若的結果來契證實相般若的果德。所以說,《金剛經》則是展示了發無上菩提心,即是展示了修持大乘菩薩的入世善巧方便,以及教令所有一切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廣行六度萬行,從而真正的究竟圓滿自己的佛果聖位,即是究竟圓滿成佛。

《金剛經》之中通過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啟請如何發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如何降伏修行之中的所有一切妄念,以及究竟圓滿成佛的方式方法等等。釋迦牟尼佛雖然給須菩提解答所提出來的問題,但是實則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欲想真正的發無上菩提心,必須要遠離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從而真正的樹立起來佛法的知見,即是建立起來真正的正知正見,也亦是真正的建立起來佛智佛見。實則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欲想真正的降伏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必須要廣發四弘誓願,徹底遠離慳貪、瞋恚、愚痴這三毒,從而真正的徹底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執凡塵虛妄相,也就是真正的以利樂所有一切眾生為方向準則為目的。實則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欲想真正的降伏修行之中的所有一切妄念,必須要廣行六度,即是依照六度來修持所有一切善法。實則教令所有一切眾生究竟圓滿成佛的唯一方式方法,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說,修行首先要建立起來正知正見,也就是必須要具有真正的佛智佛見,然而依照佛陀的教理教法如理如法地修持種種的善法,從而真正的增長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功德,再通過廣行六度萬行積功累德,最後才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成就自己的佛果聖位。

發菩提心即是發成佛的心愿,也亦是發作佛的大誓願。所以說,發菩提心則是修行菩提道的根本,發菩提心則是修行的根本。而降伏其心則是屬於發菩提所要到達的目的,而降伏其心則是修行的最終目的。故此說,降伏其心則是屬於佛教大乘教理教法的修行根本綱宗要旨,也就是佛教大乘教理教法的修行最終目的。心是所有孕育一切快樂的母體,也亦是產生所有一切煩惱惑業的根源。《金剛經》之中所講說的:「降伏其心」,即是講說降伏我們自己內心之中的造作罪業因素。通過文字般若把我們的心量拓展開,也就是把我們的心與整個宇宙通達起來,即是拓展開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的時空觀念,從而真正的超越所有一切大智慧,徹底的識破假相,通過破除掉四相,心就自然而然降伏了。從而得知不單單《金剛經》則是解決心的問題,整個佛教也亦是解決心的問題,以及也亦是可以說,佛法即是心法,佛教即是心教,而且佛教之中所有的一切法門宗派,悉皆是屬於心地法門宗派。學佛就是學習拓展心量,修行就是修心。

佛法即是布施的方式方法,也亦是捨棄的方式方法,以及也亦是放下的方式方法等等。也就是說,佛法就是捨棄自我利樂他人的方式方法。捨棄自我去利樂他人,即是稱作為布施,也就是所謂的真正的徹底放下。能夠真正的捨棄自我去利樂他人,即是真正的增長自己的福慧,也亦是真正的積累善根福德因緣功德。捨棄的越多,放下的就越多,而所獲得到的福慧就越多。當把自我捨棄到了一無所有的程度時,即是真正的究竟圓滿契證到了佛果聖位,也就是真正的究竟圓滿成佛了。所謂的小我與自我,悉皆是迷失了自性,悉皆是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種種物質生活享受,因而所表現的強烈佔有慾望,也亦是迷惑顛倒所生起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從而感召三途六道生死輪迴苦厄果報。所謂的無我,即是真正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也亦是真正的大徹大悟,以及心身究竟圓滿獲得到了自由自在的大解脫大安樂大涅槃。

所謂的看破放下,並不是與世隔絕,也並不是遠離現實的世界。在沒有真正的看破放下之前,則是內心的煩惱惑業此起彼伏,就如同流水一樣,從來沒有間歇過。一旦能夠真正的看破放下了,就真正的究竟圓滿成佛了。佛法則是究竟圓滿成佛的方式方法,佛法也亦是看破放下的方式方法。佛法則是從世俗之中來,以及也亦是到紅塵之中去,從而真正的去利樂所有一切苦厄眾生。紅塵雖然如同洪水猛獸,但是則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事實,也亦是人人所必須要經過的事實。也就是說,紅塵則是最方便的修行道場,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則是最方便的修行場所。穿衣吃飯言談舉止都是修行的最方便道場,行住坐卧舉手投足悉皆是最方便的修行場所。雖然紅塵能夠污染人的身心,雖然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能夠污染人的身心,但是能夠真正的參透這個紅塵,能夠真正的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中來修持種種的六度萬行功夫,能夠真正的於種種的紅塵之中不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能夠真正的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中不生起種種的求取貪愛心想,即是真正的看破,也亦是真正的徹底放下。佛教之中的所有一切三藏十二經典,悉皆是屬於佛陀於紅塵之中修行的心得,悉皆是佛陀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中修證清凈平等覺悟的方式方法。所以說,在佛陀眼中的紅塵世界,在佛陀眼中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單單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的根源,而且也亦是修行成佛所必須要經過的歷程,以及還是究竟圓滿修行成佛的唯一最方便場所。只要能夠真正的不分別不執著紅塵世界,只要是能夠真正的看破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只要能夠真正的不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轉,只要能夠真正的不被紅塵世界所迷惑顛倒,即是真正的看破,也亦是真正的徹底放下。從而得知,超越三界的最方便方式方法,超越紅塵之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最好方式方法即是勇敢的面對,坦蕩地來接受。即是所謂的隨緣作,應緣修。世間紅塵即是一個花花世界一樣,愛情、事業、功名等等境緣,悉皆是一場精彩的樣大戲。如若是能夠真正的參透看淡,能夠真正的看破徹底的放下,也就是能夠真正的勘破生死大關,才能夠真正的發現世間紅塵所有一切的境緣,悉皆是夢幻泡影,剎那生滅,了不可得。所以說,也唯有真正的超越了世間紅塵的束縛的大覺悟者,也唯有真正的超越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污染的解脫者,才能夠真正的以無上的大智慧洞徹人生宇宙,也就是真正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真實相,以及也就是真正的超越三界苦厄究竟圓滿成佛。

《大智度論》之中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大乘佛教的教理教法,雖然是深廣如海,但是則是以自度度他為原則,即是以自覺覺他為根本目的,以及也亦是以利樂所有一切眾生為要旨。雖然大乘自度度他的法門無量無邊,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悉皆是可以概括為六種法門,即是所謂的六度萬行,也簡稱為六度,而且也稱作為六度波羅蜜,即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六度波羅蜜。而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之中,如若是沒有般若,如若是離開了般若,就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也就是說,而於六度般若波羅蜜之中,則是以般若為本,以及則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為根。而且也就是說,般若則是大乘佛法教理教法的總綱宗要旨。又如《大般若經》之中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之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故此可知,佛教的大乘教理教法,即是般若。佛教之中除了般若之外,並沒有其它佛法。也就是說,佛法即是般若的方式方法,佛教即是般若的教育。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所有一切佛教的教理教法,所有一切佛教的教義,悉皆是出自於般若。所謂的實相般若,也唯有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的證得,也唯有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的講說。即是如同《華嚴經》之中的贊偈所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般若則是理體之上所究竟圓滿具足的正智,也稱作為實相般若,以及也稱作為性智等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覺性。但因妄想,不能證得。」如若是沒有妄想執著,即是所謂的無師智,也稱作為自然智。所謂的如來智慧覺性,即是實相般若。而所謂的妄想,即是分別心,也就是第六意識。所謂的執著,即是我見,即是第七識輸導識。但是文字般若則是屬於開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的智慧,即是抉擇善惡,以及也就是抉擇六度萬行種種善法等等。但是觀照般若則是屬於轉第六意識成無師智,以及也亦是轉第七意識成自然智。從而得知,無師智與自然智,則是屬於如來果地是的大智慧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實相般若。無師智與自然智這二智,悉皆是所有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但是由於凡夫眾生迷惑顛倒,故此屏蔽了本來究竟圓滿具足的無師智與自然智這二智,從而變成了凡夫眾生。所以說,也唯有自覺修行自證,才能夠真正的恢復自己的本來具足的大智慧覺性。因此可知,也唯有真正的通過文字般若來開啟觀照般若的大智慧德能,才能夠真正的契證自己本來具足的大智慧覺性,即是究竟圓滿契證實相般若,也就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於佛教之中常常講說的開智慧,即是開啟般若大智慧覺性,也亦是開啟般若正智,以及也就是開啟佛知佛見等等。從而得知,諸佛如來出興於世的大事因緣,悉皆是為了開啟所有一切眾生的大智慧覺性,即是開啟實相般若,也亦是開佛知佛見、示佛知佛見,以及也亦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悟入佛知佛見、證得佛知佛見。

於《大智度論》中所說,佛法即是般若,佛法即是大智慧,佛法即是覺悟的大智慧,佛法即是覺悟的方式方法,佛教即是覺悟的教育,以及佛法即是生活過日子的方式方法,佛教即是生活過日子的教育等等。從而得知,佛法即是獲得到大智慧德相的方式方法,佛法即是獲得到大智慧的教育。而且也就是說,佛法就是般若,佛法就是智慧,佛法就是覺悟,佛法就是教育等等。雖然佛法則是佛陀生活過日子的教理教法,雖然佛法則是佛陀生活過日子的教育。但是佛法確確實實地是教育,確確實實地是生活過日子的教育,確確實實地是生活過日子的大般若智慧的教育等等。而於佛教之中亦有運用第一義空性、真俗二諦、八不等等不相同的說法。雖然講說的詞語不相同,但是所講說的義理,悉皆是彰顯中道了義理體。也就是說,所謂的般若的綱要,即是空有二邊不著的真空妙有,即是真俗二諦,即是八不了義中道。般若綱要者,在於教令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眾生,能夠真正的通達明了自己理體本來具足如來正智,即是本來究竟圓滿具足如來大智慧德相,從而真正的通達明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即是真正的契證如來智慧覺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娑婆世界的大事因緣,即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娑婆世界的真實本懷。所以說,般若實乃是教令所有一切眾生,直至究竟圓滿成佛的唯一上乘法門。

《金剛經》之中所講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徹底的破除掉四相,即是所謂的第一義空性。而滅度所有一切眾生,即是所謂的世俗諦,也稱作為俗諦。但是實無眾生滅度,即是所謂的真諦。然而行於布施,即是屬於俗諦。以及於法無住,即是真正的真諦。乃至於不應取法與不應取非法,即是所謂的中道了義理體。從而教令所有一切眾生通達無我無法,即是徹底的破除掉了我執與法執,真正的契證第一義空性,也即是真正的開佛之知見。因此真正的彰顯了不生不滅、一來不去、不斷不常不一不異這八不中道了義真實理體。也亦是真正的彰顯了諸法空相,諸法平等。然而所謂的諸法空相,諸法平等,即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以上民講說的正是般若的真實理體,也亦是般若的真實綱宗要旨。在《大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之中所講說,般若能生諸佛,般若能攝持菩薩,般若即是佛法。《金剛經》之中說:「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此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則即是般若的綱宗要旨,即是般若的綱要。佛法的綱宗要旨即是般若,般若是佛法的綱要。而此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是真正的般若綱宗要旨,此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是真正的般若綱要。釋迦牟尼佛於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之中,前後講說了十六會,總共運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說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是在第九會時所講說的經典,漢譯中文總共亦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個字。雖然此部《金剛經》非常短小,但是般若的綱宗要旨,但是般若的綱要確確實實地是含藏在此部《金剛經》之中。也就是說,佛法的綱要不出般若,般若的綱要不出《金剛經》。因此說,般若即是佛法,《金剛經》即是般若。以及也亦是可以說,《金剛經》則是三藏十二部綱宗要旨,《金剛經》則是佛法的綱要,《金剛經》則是般若的心經。

佛法即是破除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的方式方法,佛法即是徹底斷除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的法門。雖然所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雖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雖然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是由於凡夫眾生無始無明,故此生起了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從而障蔽了本來具足的智慧正智,屏蔽了自己本來具足的覺性。也唯有真正的開顯出來自己本來具足的大智慧德能,不單單是能夠真正的徹底斷除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以及也能夠真正的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所謂的佛知佛見,即是般若正智,也就是所有一切眾生本來究竟圓滿具足的自性德相,也稱作為自性、真如、覺性、佛性等等。所以說,佛教之中的八萬四千法門,悉皆是契證大般若智慧的法門。無論是參禪打坐,還是誦經念佛等等,悉皆是修證大般若智慧。佛法確確實實地是般若,佛法確確實實地是大智慧。

心不凈不生凈土,愛不重不生娑婆。心凈則土凈,心穢則土穢。所謂的凈土,即是清凈心所顯發出來的境緣,也亦是清凈平等覺悟心所顯發出來的境緣。所謂的穢土,即是污染心民顯發出來的境緣,也亦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所顯發出來的境緣。雖然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清凈平等覺悟,但是由於無始無明,故而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也就是由於無明所生起了種種的妄想執著。所謂的妄想,即是分別心。所謂的執著,即是執著五蘊的我執,即是認為五蘊色身是實有,故此所產生的人我執,簡稱為我執。以及執著所有一切諸法的法執,也稱作為法我執,簡稱為法執。我執即是煩惱障的根因,法執即是所知障的根因。無論是所知障,還是煩惱障,悉皆是稱作為惑障,即是惑業所產生的障礙,也就是造作了種種的業因,故此所產生的種種障礙,以及也亦是業因所感召的種種果報等等。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則是屬於惑,我執與法執即是屬於惑。而由惑所造作的種種業,即是屬於業障,因惑所造作的業,即是稱作為業障。而因業障所感召的種種苦厄,即是稱作為苦障,也亦是報障,以及也就是由於業障所感召的果報,即是稱作為報障,也稱作為果報。佛法即是徹底斷除掉種種報障的方式方法,般若則是徹底斷除掉種種報障的法門。


推薦閱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三十三
邁向覺醒之路吧,勇敢的行者啊必將舍離過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00-509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四十九

TAG:金剛經 | 金剛 | 般若 | 第一篇 | 第一部分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