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夔州詩,杜甫詩歌的巔峰

內容提要 「夔州詩,杜甫詩歌的巔峰",已成為古今論者的共識。本文從杜甫夔州詩的數量、內容及技巧開拓創新諸方面演繹了這一觀點。同時,力主復建(擴建)夔州草堂,還原歷史(史瀼西和東屯均有杜甫草堂)。

主題詞 夔州詩 巔峰 復(擴)建 草堂

談到杜詩,人們便不由聯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瞻仰杜甫,人們便不聯由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確實,杜甫在成都居住了近4年,寫出了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膾炙人口的佳作。成都草堂理所當然的成為人們瞻仰詩聖的聖地。

但是否有人想到:夔州,這個處於長江之濱、蜀鄂鎖鑰之處的夔州,在杜甫詩歌史上,有著與成都杜甫草堂同樣重要的地位呢?

是否有人想到:自宋以來夔州官民如果對夔州杜甫草堂不間斷地進行保護、整修、擴建,甚至還會超過成都草堂呢?

是否有人想到:當今奉節要打造成文化大縣,鑄造「詩城」品牌,以修(擴)建杜甫草堂為著力點,經過幾任官員的努力,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可以形成一東一西兩個草堂,夔州草堂和成都草堂相互輝映,成就杜甫詩歌史的一段佳話,而引來如成都杜甫草堂一樣遊人如織呢?

杜甫在夔州居住1年零10個月,共創作詩歌435首(不含雲安詩),占其所編杜詩1439首近1/3。杜甫夔州詩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上也達到了詩人詩歌創作的最高峰。

最早推出杜甫夔州詩的是宋代的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載:他「謫居夔州,欲屬一奇士而有力者,盡刻杜子美東西川及夔州詩,使大雅之音久湮沒而復盈三巴之耳」。詩由丹棱楊素翁,「盡書杜子美兩川夔峽諸詩」,並由工匠楊鳩工刻石並建大雅堂以藏之。黃庭堅又在《與王觀復書三首》中說「觀子美到夔州後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後文章,皆不煩繩屑而自合矣。」可見黃於杜甫巴蜀詩中最推重夔州詩,認為是最成熟的作品。宋代文天祥曾感嘆:「未說離懷向南浦,須知詩意在夔州。」(《文山集》卷二)將杜甫夔州詩作為杜詩的代表。陳善在《捫虱詩話》也有類似的看法,說:「觀子美到夔州以後詩,簡易純熟,無斧鑿痕,信是如彈丸矣。」曾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也很推崇夔州詩,他曾在《夔路十賢·少陵先生》

中說:「夔州三百篇,高配風雅頌。」把杜詩與地位之高無與倫比的風雅頌相比。

今人北京大學陳貽焮教授在其宏著《杜甫評傳》中對杜甫夔州詩進行了專節評述,題為《夔藝雌黃》,在前人評論的基礎上,對杜甫夔州詩的地位用現代語進行了表述:「大而言之,安祿山叛亂前後是老杜第一個創作高潮;秦州詩、成都詩是另外兩個高潮;那末,夔州詩可說是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高潮了。」肯定夔州詩是杜詩中「最大的高潮」。對一個地區的詩歌進行專節評述,在《杜甫評傳》中只此一處,無論是長安、秦州詩,還是成都詩,陳貽焮教授都沒有專節評述,可見陳教授對杜甫夔州詩的重視和推崇。

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河北大學韓成武教授也指出:杜甫夔州詩「不僅數量驚人,質量上也是杜詩的巔峰,為後人一致稱許。」(龍占明《杜甫夔州詩選讀·序言》)在評價杜甫夔州詩時,用了「巔峰」一詞。「巔峰」者,無出其右也。

「夔州詩,杜甫詩歌的巔峰。」已成古今論者的共識。

下面,試作演繹,以期引起更多人對杜甫夔州詩的關注;同時,力主在夔州(今重慶奉節)復建(擴)杜甫草堂,還原歷史。

一、數量驚人。

下面是根據浦起龍《讀杜心解》整理的杜甫夔州詩與成都詩數量及體式之比較,以便人們對杜甫夔州詩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杜甫夔州詩是435首,成都詩是250首(其中成都杜甫草堂詩240多首)。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蹟!杜甫在夔州1年零10個月的時間詩歌創作竟超過了在成都近4年創作的詩歌,每3天創作2首詩!要知道,杜甫在夔州,「半頂梳白頭,過眉拄杖斑」(《入宅三首》),身體衰邁;「無錢從滯客,有鏡巧催顏」(《悶》),「臘破思端綺,春歸待一金」(《白帝樓》),「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生活潦倒;「峽中一卧病,瘧疾終冬春。春夏加肺氣,此病蓋有因」(《寄薛三郎中璩》),「消中日伏枕,卧久塵及履」(《雨》),「我多長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同元使君舂陵行》),「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耳聾》),患有瘧疾、肺病、風濕病、糖尿病,間有眼疾、耳聾。但詩人把寫詩作為他的畢生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偶題》),「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贈路十九曹長》),「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歸》),以衰邁之身,戰勝了疾病和生活上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滿腔的熱情,旺盛的創作精力,寫出了如此之多的詩篇。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個奇蹟;在世界詩歌史上,也同樣是奇蹟!

二、內容豐富多彩

胡銓《僧祖信詩序》說:「少陵杜甫耽作詩,不事他業,諷刺、譏議、詆謌、箴規、姍罵、比興、賦頌、感慨、忿懥、恐懼、好樂、憂患、怨懟、凌遽、悲歌、喜怒、哀樂、怡愉、閑適,凡感於中,一以詩發之。仰觀天宇之大,俯察品彙之盛,見日月、霜露、豐隆、列缺、屏翳、沆瀣,煙雲之變滅,雲岩、邃谷、悲泉、哀壑、深山、大澤,龍蛇之所宮,茂林、修竹、翠筱、碧梧,鸞鵠之所家,天地之間,詼詭譎怪,苟可以動物悟人者舉萃於詩。故甫之詩,短章大篇,迂余妍而卓犖傑,筆端若有鬼神,不可致詰。後之議者至謂:書至於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詩至於甫極矣。」這裡雖是評價全部杜詩,但用來概括夔州詩,也同樣是合適的。

杜甫來夔州後,憂國憂民的情懷深沉熾烈。詩歌題材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大至國家大事,小至日常瑣事,無所不書。

農耕詩

杜甫到夔州後,不僅親自種菜,管理果園,還在東屯管理公田百頃。寫下了《課伐木》《驅豎子摘蒼耳》《催宗文樹雞柵》《種萵苣》《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課小豎鋤斫果林三首》等十餘首農耕詩。有的古樸有趣,令人啞然失笑,如《催宗文樹雞柵》寫雞「自春生成者,隨母向百翮。驅趁制不禁,喧呼山腰宅。課奴殺青竹,終日憎赤幘。踏藉盤案翻,塞蹊使之隔」;有的寫秋收美景,寄託自己民吾同胞的情懷,如《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結語:「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漫」。為此,日本學者古川末喜還專門寫了一部《杜甫農業詩研究》,可見其影響之大。

寓言詩

杜甫到夔州後,連續寫了八首寓言詩。詩以生活中的瑣事為題材,借題發揮,賦予深意,任意揮灑。有的表現才士失路、苦於拘束,不能自展其才的苦悶(《鸚鵡》);有的寄託詩人於喪亂之際流落他鄉的孤獨情緒(《孤雁》);有的隱喻自己的漂泊之感(《鷗》);有的借物諷人(《猿》);有的諷刺高官魚肉人民的盜賊本性(《麂》);有的表現詩人對不講信義的現象的不滿(《雞》);有的嘆其長大而罹難(《黃魚》);有的嘆細微之物也難逃滅亡的命運(《白小》)。首首寓意深刻,首首富有哲理。

思親詩。

杜甫到夔州後,思親之心更為強烈,化而為詩。其中以思弟詩寫得最多,共寫了十三首詩。首首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如「亂後嗟吾在,羈棲見汝難。……十年朝夕淚,衣袖不曾干。」「影著啼猿樹,魂飄結蜃樓。」(《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迷離彷彿,痛切心肺;孤獨無旅,哀腸欲斷。「江閣嫌津柳,風帆數驛亭。」(《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極目遠眺,望眼欲穿。「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九日五首·其一》)手足情深,干戈衰謝兩相催逼,恐難再聚。意極慘切!「比年病酒開涓滴,弟勸兄酬何怨詰?」(《舍弟觀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預摹兄弟歡聚,斷酒重開。……這些詩,記真事,露真情,具有極強的震撼力。真可謂「至情流露,帶血帶淚」。

以詩論文

「李陵蘇武是吾師,孟子論文更不疑。」「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蔓寒藤。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解悶十二首》之五、六、七、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緣情慰飄蕩,抱疾屢遷移。」「稼穡分詩興,紫荊學土宜。」(《偶題》)總結了寫詩歷程的艱辛,歸納了寫詩的竅門,表現了從前賢詩作中吸取營養的虛心態度。

王嗣奭評《偶題》:「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詩,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詩》三百篇各自有序,而此篇又一部杜詩總序也。」

以詩立傳。

以詩為個人立傳。

杜甫來到夔州,村居多閑,往事縈懷,寫作了《壯遊》、《昔游》(「昔者與高李」與「昔謁華蓋君」二首)三詩為自己立傳。

《壯遊》規模宏大,洋洋洒洒五十六韻。是一篇詩的自傳。是我們研究研究杜甫生平、思想、性格的珍貴資料。

詩先回憶兒童時出眾的才能:「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接著寫詩人性格:「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詩中,詩人杜甫簡直就是一位天才,一位志懷高遠、嫉惡如仇的俠客!然後追述吳越、齊趙之游,西歸咸陽獻三大禮賦的煊赫,鳳翔為官和遭貶經過。詩末「群凶逆未定,側佇英俊翔」,詩人雖顛沛流離,但始終不忘國事。劉克莊特別推崇《壯遊》中的悲壯語,說:「《壯遊》詩押五十六韻,在五言古風中,尤多悲壯語,如云:『往者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又云:『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又云:『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雖荊卿之歌、雍門之琴、高漸離之築,音調節奏,不如是跌宕豪放也。」

《昔游》(昔者與高李)專憶與高適、李白游宋、齊的快樂時光。先寫登台所見:「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桑柘葉如雨,飛藿共徘徊。清霜大澤東,禽獸有餘哀。」選取具有時令特徵的落葉、飛藿,再烘托以野獸的哀號,勾畫出一幅肅殺、凄清的深秋景象。接敘登台所感,回憶昔日之盛:「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台。君王無所惜,駕馭英雄材」,亦嘆玄宗寵安祿山致安史之亂;末感嘆現實:「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不及少年日,無復故人杯。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景宴楚山深,水鶴去低回。龐公任本性,攜子卧蒼苔。」青春不再,朋友星散,快樂的日子一去不返,不禁淚流滿面。歲暮身遙,只能如三國時的龐德公隱居鹿門山。昔盛今衰,感慨無限!

《昔游》(昔謁華蓋君),回憶了當年游梁宋、齊魯時入山求仙訪道的經過。

仇兆鰲評《昔游》(昔者與高李)詩:「公夔州後詩,間有傷於繁絮者,此則長短適中,濃淡合節,整散兼行,而摹情寫景,已覺興會淋漓,此五古之最可法者。」

其實,不止此詩,就是《壯遊》、《遣懷》、《昔游》「昔謁華蓋君」首等,也都是如此。

以詩為他人立傳。

杜甫不僅為自己立傳,還寫下了著名的《八哀詩》,為他人立傳。懷念已故的司空王思禮,司徒李光弼,左僕射鄭國公嚴武,太子太師汝陽郡王李琎,秘書監李邕,秘書少監蘇源明,台州司戶鄭虔,右僕射相國張九齡。或歌頌其武功,或嘆其蒙恨而亡,或痛惜其英年早逝,或讚揚其熱情而忠信,或悲其才高而被害,或褒其品格高潔,或同情其負屈含冤,或哀賢相之亡。首首感情深摯。這些詩不但可以看見八個人遭遇,也可以見出時代變遷。是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高度的鴻裁巨制。劉克莊說:「杜《八哀詩》,崔德符謂可以表裡雅頌,中古作者莫及。韓子蒼謂其筆力變化,當與太史公諸贊方駕。……余謂崔、韓比此詩於太史公紀傳,固不易之語。」(《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六詩話後集)郝敬說:「《八哀詩》雄富,是傳記文字用韻者。文史為詩,自子美始。」(仇注引)雖有溢美,但並非毫無根據。

陳貽焮教授贊《壯遊》《昔游》《八哀詩》諸詩說:「以古體寫史實、傳記,詞氣浩蕩,其勢『橫逆不可當』(朱熹以此為病,我卻以為這恰恰是老杜不可企及的優點),所作既見史筆,又富詩情,對開拓詩歌領域、豐富藝術表現顯示了實績。」

以詩代簡。

如《簡吳郎司法》、《又呈吳郎》。《又呈吳郎》以七律代書簡訴求生活瑣事,勸吳郎對貧婦要親近,讓她來打棗子,不要插籬。反映了當時戰亂不息、誅求無厭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詩人悲天憫人的儒家情懷。此詩實際上是詩人運用七律的形式表現了新題樂府的內容。

三、組詩和鴻篇巨製增多。

組詩增多

杜甫來夔州前,創作律、古組詩五首以上的十二篇,絕句五首以上的四篇。杜甫來夔州後,創作律、古組詩五首以上的七篇,絕句五首以上的五篇,數量為來夔州前的四分之三。五古《八哀詩》,計四百六十六句,懷念故人,追思賢能;七絕《夔州歌十絕句》,繪夔州風光,為文人竹枝詞的開山;七絕《解悶十二首》,敘夔州風情,談作詩體會;七律《諸將五首》,指點江山,評論時事;七律《秋興八首》,以「望長安,思故國」為主旨,將往事與現實結合;七律《詠懷古迹五首》,懷念庾信、宋玉、劉備、諸葛亮、王昭君,「為古人寫照,一腔血悃,萬遍水磨」;《承聞河北節度入朝口號十二首》,心繫國家安危和人民憂樂;五絕《復愁十二首》,寫眼前景,抒家國憂;《九日五首》(七律一首,五律二首,五排二首),思親人,懷舊友;五律《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申遷居之故,懷國家之憂;五律《秋野五首》,記秋野景象,興留滯之感;《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聞官軍擊破吐蕃,喜不自勝。盡皆縱情揮灑,逞其才情。《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迹五首》為杜詩代表作。

五排創詩歌史絕唱

杜甫來夔州前,創作了五排四十韻、五十韻各一首。而到夔州後,則創作了五排三首:《夔州抒懷四十韻》、《寄峽州劉伯華四十韻》和《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

其五排《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寫景記事、勸勉友人、憂時傷亂,吐一腔血悃;感情沉鬱,詞氣豪邁。是中國詩歌史上嘆為觀止的長排絕唱,排律藝術的輝煌殿堂,讓李白不能歷其藩翰的汪洋恣肆之作。元稹所說的「鋪陳始終,排比聲律,大或千言」,是也。

四、開創性地七律詩創作。

七律之體起自初唐應制。在杜甫以前,五言律詩、五七言古詩、五七言絕句、樂府,都基本成熟,都有傑出的作品。唯有七律,尚未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詩體,創作數量少,質量也不高。就連王維、高適、崔顥、李白等也不例外。如王維《積雨輞川庄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栗炊黍餉東葘。漠漠水田飛白露,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以藝術家的眼光寫眼前景物,很優美;但仔細品味,就會發覺,這首詩寫得比較簡單,對偶句也比較簡單。高適七律《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嗟君此別意如何?駐馬衘杯問謫居。巫峽涕猿數行淚,衡陽歸來幾封書。清風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感情真切,對仗工穩(對仗中還兩次巧妙使用借代手法:「巫峽」「白帝城」代四川,「衡陽」「清楓江」代湖南);「但他被七言律詩這種體式拘限住了,整首詩缺乏深意和遠韻,不能給人以高遠的聯想。」(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崔顥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不能對仗。李白七律《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州。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其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州」一聯,「青天外」與「白鷺州」不能對仗。他們要麼被格律所束縛,要麼不合律。只有到了杜甫手裡,格律嚴謹,章法整飭,對仗工穩,技巧圓熟變化,達到了「超凡入聖」的境地,七律才成為一種成熟的詩體,蔚為大觀。

江希澤先生《少陵詩傳》:「據粗略統計,初唐之際,沈佺期有七言律詩十六首,宋之問四首;盛唐諸家,王維有七律二十首,高適七首,岑參十一首,李白八首,孟浩然四首,王昌齡二首,李頎六首,崔顥三首,祖詠、李光羲等各一首。而杜甫一人所作七律一百五十一首。所以,無論就數量、質量而言,杜甫的七律都是壓倒唐人的。」

就夔州詩而言,杜甫創作七律 61首,技巧更為成熟,內容上開闢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特別是他的七律組詩,更是探索性的。(杜甫在來夔州之前,三首以上的七律組詩只有《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下以《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迹五首》、《登高》、《閣夜》為例,略作分析,看他是怎樣拓展七言律詩的。

《諸將五首》,是一組議論性很強的作品。內容為評議當前軍政大事。詩人從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出發,選取最具體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事件,調動七律音調婉轉可曲盡其意、中須對仗可逞其巧思等特色,又借鑒於古體一氣喝成、渾然一體之長以補律體易顯割裂之短,通過變化奠測的句式,使精美的藝術形式得以最圓滿地表現重大題材和豐富的思想內容,使原來只適於抒情寫景應酬的七律發揮出敘事議論的最大潛力。其第二首曰:「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陳貽焮教授擊節嘆道:「你看這高屋建瓴的氣勢,這鞭辟入裡的諷喻,這氣青血熱的激情,這典雅流麗的辭藻,這奇變莫測的對仗,這擲地鏗鏘的音韻,這疾徐稱情的節奏,經過詩人巧妙的烹煉,竟水乳交融地凝聚起來,成為一首思想性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其餘幾首也無不如此。與張衡《四愁詩》之類那種一篇幾章章幾句的民歌重沓形式不同,這組詩每首都寫得很飽滿很完美的獨立單篇,但同時又統一於同一風格和思想傾向的基調之上,從而大大擴展了律詩表現的深廣度,猶如由每幅自成格局的山水圖畫組成六曲屏風能顯示更廣闊的天地一樣。」這裡,陳先生不僅對詩的本身進行了分析,還和前人的詩進行了比較,肯定了《諸將五首》開拓性的貢獻。

古人更是給予高度評價。郝敬評曰:「此諷天寶以來諸將,以詩當紀傳,議論時事,非吟弄風月,登眺遊覽,可以任興漫者也。必有子美憂時之真心,又有其學識筆力,乃能斟酌裁補,合度入律,非復清空無象,不用意,不著理,不求可解之類也。五首縱橫開合,宛是一章奏議,一篇訓誥,與《三百篇》可並存也。」(《批選杜工部詩》卷四)讚揚其能與《詩經》並存。

陳廷敬曰:「五首純以議論為敘事,箭謨壯彩,與日月爭光。」評價更是高不可及。

《詠懷古迹五首》也是用同樣辦法精心製作的成功組詩。古迹,指夔州和三峽一帶的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宮、武侯祠。詩因古迹而懷古人,借古人以見己懷,故曰「詠懷古迹」。懷念庾信、宋玉,是有感於庾信的平生蕭颯,宋玉的風流儒雅,寫不出他們那樣的文章。懷念先主劉備、諸葛武侯,是有感於明君賢臣難遇。懷念王昭君,是有感於昭君的美貌而被嫉妒的不幸遭遇,暗寓賢臣不容於朝的感慨。

前人對這組詩評價很高。清人盧世潅說:「以一身之全力,為廟算運籌。為古人寫照,一腔血悃,萬遍水磨,不唯不可輕議,抑且不可輕讀,養氣滌腸,方能領略。」

《秋興八首》更是一組以創新的藝術手法表現時代風貌和作者情懷的最佳篇什,歷來膾炙人口。

興(xìng):指觸景生情,因事寄興。秋興,指秋聲秋色,觸發詩人因秋寄興,吟成這組七言律詩。這組詩以情緯文,以文被質,文質彬彬,堪稱絕唱。它使七律組詩有限的容量得以表現異常博大的內容和複雜的思想感情,是老杜對七律藝術的重大突破和成功嘗試。這一組詩和《諸將五首》《詠懷古迹五首》,均以格律精嚴、技巧純熟著稱,被推為晚年七言律集大成之作。

全詩將許多典故和故事化為一個個美麗的畫面或片斷的印象,在不連貫的組合中,描繪出長安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冷落。浮想聯翩,如夢似幻。

全詩主旨在「望京華」「思故國」。第一首是組詩的序曲,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後五首由長安而歸結到夔州,第四首是過渡。八首相互貫帶,章法嚴謹,脈絡分明,從內容到技巧,在杜詩的七言中達到一個更新、更高、更成熟的藝術境界。正如郝敬所說:「《秋興八首》,富麗之詞,沉渾之氣,力扛九鼎,勇奪三軍,真大方家如椽之筆。」對於《秋興八首》的地位,清人黃生說:「杜公七律當以《秋興八首》為裘領,乃公一生心神結聚之所作也。」

邵子湘說:「《秋興》、《諸將》同是少陵七律聖處:沉實高華,當讓《秋興》;深渾蒼鬱,定推《諸將》。」

《登高》被論家推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以雄健的筆力,描寫江邊秋景,抒寫久客萬里憂苦凄愴之情,雖傷感而不頹唐,令人感到心胸闊大。

前四句,描寫登高所見到的夔州特定的秋天景色。

前兩句,每句三景: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不僅句與句對仗工穩,而且還句中自對,兩句十四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後兩句時空兼到。既說「無邊」,又以「蕭蕭」形容之;既說「不盡」,又以「滾滾」形容之,細針密縫。「無邊」又與「不盡」對應,「蕭蕭」又與「滾滾」對應。交相映襯,展現了浩莽雄闊的景象,造成了磅礴動蕩的氣勢,真是「悲壯生氣洶湧紙上」。這兩句屬對工整,氣勢磅礴,錘鍊出遼闊江天,動靜結合,秋景肅殺而又充滿生機活力、毫不悲涼的古今傳誦的名句,不愧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四句連貫一氣,寫登高所見所聞,景象混莽;而筆法、句法、字法又極富變化。

後四句,寫登高的感觸。

在經過前四句對夔州秋景的充分描寫之後,點出「秋」字,並抒寫心中離鄉萬里、潦倒暮年的悲涼。

「萬里」二句猶見鑄造之功。前人仇兆鰲《杜詩詳註》引羅大經的話說此聯有八層意思:「萬里,地遼遠也。秋,時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今人蕭滌非謂此聯有九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離家萬里,二可悲;常年漂泊,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重陽佳節,無賞心樂事,只是登台,五可悲;親朋凋謝,獨登無侶,六可悲;扶病強登,七可悲;而且多病,八可悲;百年倏忽,自感年邁無成,九可悲。」

「艱難」二句,意為久客他鄉,艱苦備嘗,兩鬢白髮頻添;生活日漸潦倒,從身體與生計考慮,不得已新近連濁酒也戒了。

此詩八句皆對,前六句「飛揚震動」,末兩句「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望中所見,意中所觸,層層清,字字響。明代胡應麟《詩藪》評此詩:「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真曠代之作也。」

《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境界雄闊,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概,一直被譽為杜甫律詩中的典範作品。前人(胡應麟)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五、手法變化多端。

作為一位敢於探索,突破常規的詩人,到了晚年,由於見多識廣,藝術純熟,經驗豐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既能突破尋常法度,信手拈來,隨意揮灑,又能裁剪得當,內涵豐富。

「晚年漸於詩律細」,是杜甫對其夔州律詩的客觀總結。在沉鬱風格的基調上,杜甫的創作又呈現多樣化的風采:或雄渾,或悲壯,或奔放,或瑰麗,或質樸,或古簡,或輕靈,無不達於勝境。

五律如《洞房》、《宿昔》、《能畫》、《鬥雞》、《歷歷》、《洛陽》、《驪山》、《提封》八首和前舉的《鸚鵡》等八首詠物詩,或因事詠史,或藉物寓言,莫不揮灑自如又不違格律,鉛華洗盡卻更見純真。

五古大都寫得汪洋恣肆。如《客堂》、《課伐木》、《種萵苣》、《雷》、《火》等,寫得很散漫,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生活的真意。其中《八哀詩》,王嗣奭說:「此八公傳也,而以韻記之,公乃創格。詩史非虛稱矣。」

七古如《縛雞行》、《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前苦寒行二首》、《後苦寒行二首》等,生活氣息也很濃,誦之彷彿見老杜的身影。《古柏行》氣勢磅礴,《觀公孫大娘弟子舞》撫事慷慨而詞氣縱橫,皆臻老境卻無頹喪之病,很是難得。

絕句更趨自由。如《三絕句》中「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都寫得極其自由而且口語程度很高,顯示了杜甫老年時在藝術上不拘繩墨,揮灑自如之妙。

《壯遊》《八哀詩》等開創了以詩立傳的先河;《夔州歌十絕句》首創竹枝新體。

杜甫還創造了「俳諧體」,「口號」體。

俳諧,意謂如俳優(演員)那樣詼諧。俳諧體,詩的一種體裁,內容多以遊戲取笑為主。如《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異俗吁可怪,斯人難並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舊識能為態,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鑿,只有不關渠」(其一),「西曆青羌坂,南留白帝城。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傳神語,畲田費火耕。是非何處論?高枕笑浮生」(其二),詼諧中,對夔州當時的風土習俗作了珍貴的記載。

口號,信口唱出。如《存歿口號二首》、《西閣口號,呈元十一》、《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或敘友情,或議國是,皆無拘無束。

為了表達自己真切感受和強烈感情,詩人創造了拗律這一體式。

《白帝城最高樓》結句:「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是律句又不是律句,讓人覺得和諧中有不和諧,在不和諧中追求和諧,但詩人憂國憂民的熾烈感情由此卻表達得淋漓盡致。意境極為奇崛沉鬱。前人評價杜甫的拗體詩說:「拗字詩在老杜集七言律詩中,謂之吳體。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體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沒。雖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方回《瀛奎律髓﹒拗字類序》)又如《夔州歌十絕句·其一》「中巴之東巴東山」,連用七個平聲字,有助於氣氛的渲染,給人以石破天驚的感覺。五律《暮雨題瀼西新賃草屋》首聯「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濟世策』三字皆仄,『尚書郎』三字皆平,乃更覺入律。」(方回)《晝夢》「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出句「昏昏然」三平,對句「不獨夜短晝」五仄。「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盤窩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愁》)。仇兆鰲註:「此四句,本佳景而看作愁端,乃拗律之派別也。故原注云『戲為吳體』。」……杜甫抑鬱不平之氣,多以拗體發之。劉明華先生認為:「杜甫的拗體,大多寫於入夔以後,最意味深長的是,就在他於大曆二年對自己的詩藝進行總結,道出『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之後,杜詩拗體倍增,筆者據浦起龍《讀杜心解》統計,此後杜甫共七律35首,拗體有14首,竟佔40%。」(《杜甫研究文集》)

王安石論及杜甫詩歌內容與風格時說:「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綺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舟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深,觀者苟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四庫全書》本《竹庄詩話》卷五引)劉熙載《藝概.詩概》說:「杜詩高、大、深,俱不可及。吐棄到人所不能吐棄,為高。菡茹到人所不能菡茹,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為深。」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裴斐(《文學遺產》1992年第4期《杜詩八期論》)認為:「杜甫的夔州詩集杜詩之大成。」堪稱的論!

六、夔州人歷代祭祀杜甫不絕。

杜甫為夔州留下瑰奇絢麗,流韻千秋的1400餘首詩歌,贏得了夔州人民世世代代的緬懷和敬仰。

根據明·正德《夔州府志》、清·道光《夔州府志》、清·光緒《奉節縣誌》載以及夔州杜甫研究會李江老師考證,夔州人自宋以來,歷代祭祀杜甫不絕。

(一)北宋慶曆間(1042——1048)建瀼西漕司(漕司,官署名)高齋祭祀杜甫。

北宋慶曆年間於瀼西建歲寒堂,祭祀前賢屈原、諸葛亮、嚴挺之、杜甫、陸贄、韋昭范、白居易、柳鎮、寇準、唐介十人,各畫像堂中,外栽修竹。後更名忠孝堂,十賢堂。

治平年間(1064——1067),夔州知州賈昌言刻杜詩十二石於北園。靖國元年(1101)夔州轉運判官王遽刻杜詩碑於漕司。(北園,漕司都是杜甫瀼西草堂遺址,也就是夔州府治所在。)

南宋乾道初年(1165——1167),王十朋任夔州知州時,府治內有詩史堂。王十朋作《詩史堂》云:「誰鐫堂上石,光焰少陵章。」又作《十賢贊》,其中贊杜甫曰:「夔州三百篇,高配風雅頌。」還作了《杜工部祠二首》,中有「草堂遺像英靈在,又見匙翻雪稻新」句,可知當時東屯即有杜甫草堂。

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夔州知州費士悝在瀼西漕司重建漕司高齋。

(二)南宋慶元三年(1197)建東屯高齋祭祀杜甫。

南宋慶元三年,夔州通判於栗《東屯少陵故居記》記載:原東屯高齋由當地的李氏名襄的修建,「復置高齋,用涪翁(黃庭堅)名少陵詩意,創大雅堂。臨溪又建草堂,繪其遺像。」慶元三年春,連帥閬中毋邱公、漕使蘇台錢公捐資修葺草堂,「創為重閣,移置少陵像於其上。」

(三)元代將杜甫草堂從東屯遷往關廟沱。(元初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夔州州城由白帝遷回瀼西。)

(四)明萬曆元年(1573)於關廟沱重修瀼西草堂祭祀杜甫。

明萬曆元年,夔州知府郭棐令奉節知縣羅綉藻在關廟沱重修瀼西草堂,由四川按察使陳文燭撰寫《重修瀼西草堂記》。

萬曆二十九年夔州通判何宇度還在關廟沱坎上路北立《唐杜工部子美游寓處》碑。

(五)魚復建杜工部祠祭祀杜甫。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夔州知府江權在魚復就原晉階書院舊址新建杜工部祠。

嘉慶二十年(1815),夔州知府楊世英重修杜工部祠。

同治九年(1870)奉節知縣呂輝改東郊杜公祠為少陵書院,並於其旁新建武侯祠。在白帝廟明良殿兩邊建三楹,其右祀杜甫、李白、范成大、陸遊諸詩人。

(六)東屯重建杜工部瀼西草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奉節知縣侯昌鎮(桐初)捐俸在東屯浣花溪畔重建瀼西杜甫草堂,塑杜甫肖像,以草堂部分廂房設學館,延師教育後生。光緒三十四年(1908)安徽巡撫馮煦撰寫《重建杜工部瀼西草堂記》。民國初年,侯昌鎮不回原籍湖南大庸(今張家界市),卻卜居東屯草堂,歿後葬於祠旁。

可惜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建國伊始,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將杜工部祠改建為供銷合作社,祠宇、塑像、墳墓均蕩然無存。僅有殘碑一,現存草堂中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白帝城博物館在景區建西閣,黃瓦紅牆,飛檐斗拱,閣中貼杜甫巨幅瓷像,庭中塑杜甫大型石像。

現白帝山上和詩城廣場有杜甫雕像,手持書卷,鬍鬚上翹,放眼山河,仍可見憂國憂民風骨。

結 語

綜觀杜甫夔州詩,集杜甫詩之大成,數量多,質量高。[清]施潤章《李朗仙江淮草序》云:「司馬相如、王褒、揚雄諸人,皆生於蜀者也。杜甫詩入夔州以後,蓋久客於蜀者也。說者皆謂得山川之助也。」(《學餘堂文集》卷六)夔州的山水人情成就了杜甫,成就了「詩聖」。杜詩因夔州而精彩。杜甫成就了奉節,成就了夔州,成就了「詩城」。夔州因杜甫而輝煌。

杜甫詩歌是奉節人民的寶貴財富,是歷史遺留給奉節人民的寶貴財富。這是歷史賜予奉節的機遇。可惜在以往的時光中,這機遇如沙粒一般從我們手中流走,歷史選擇了成都。夔州被人們忘卻。

當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夔州詩的時候,重溫歷代聖哲對杜甫夔州詩的推重的時候,我們驚喜地看到:文化,已在朝野人士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詩城文化,已成為奉節縣有識之士的共識。城市文化建設,已納入管理者的規劃藍圖。復(擴)建杜甫草堂,已如地平線上的桅杆,可遠遠看見,而不是遙不可期了。

復(擴)建夔州杜甫草堂,是歷史的延續,是對歷史的尊重。

據前所知:

北宋慶曆年間(1043-1047),東屯即有杜甫草堂;南宋慶元三年(1197),東屯「臨溪又建草堂,繪其遺像」;元代將杜甫草堂從東屯遷往關廟沱,明萬曆元年(1573)在關廟沱重修瀼西草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奉節知縣侯昌鎮(桐初)捐俸在東屯浣花溪畔重建瀼西杜甫草堂。

復(擴)建夔州杜甫草堂,已是歷史的必然!

夔州東屯(現奉節縣草堂中學一帶),是杜甫居住過的地方。自古風景秀麗,那裡「稻田水畦,延袤百頃,前帶清溪,後枕崇崗,樹木蔥蘢,氣象深秀,稱高人逸士之居」(清﹒於卓《東屯少陵故居記》);現在,當年的浣花溪,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已變成一片平湖,波光粼粼,槳聲咿呀。這和唐時成都浣花溪一樣,大可通船。有誰知道,1200多年後,夔州的浣花溪,復原了唐時成都的浣花溪。人意耶?天意耶?

東屯,是復(擴)建杜甫草堂的理想之地!

杜甫苦心經營的成都草堂,由於杜甫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群,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它既是詩人故居舊址,又是紀念祠堂。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接近於民居;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成都杜甫草堂,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鍾惺在《浣花溪記》中寫道:「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於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鍾惺把成都草堂和夔州東屯並稱為「杜公二居」,稱老天派杜甫到夔州為夔門增添了一段輝煌的歷史。可見,在古人的心中,夔州的東屯故居(瀼西草堂)足以和成都的草堂媲美。

成都杜甫草堂,能夠由衰轉盛,演變成今日的規模。為什麼夔州杜甫草堂,就不能呢?

同時,甘肅天水、湖南長沙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杜甫在長沙有過短暫的逗留,作詩50多首。但是,長沙人民為了緬懷杜甫,在市內湘江風光帶的中心地段的江邊,修建了一座宏偉的杜甫江閣,與橘子洲隔江相望。該閣為園林仿唐建築,園林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閣上大書楹聯一幅:「草堂在蜀,江閣在湘,萬里江山雙勝跡;李白為仙,杜甫為聖,千古筆墨兩雄才。」上聯把長沙的江閣和成都的草堂並提:在中國的萬里江山中,只有長沙的杜甫江閣能和成都的草堂媲美;下聯李杜並提,以李襯杜:稱讚他們都是千古雄才。全聯對仗工穩,氣勢雄闊,表現了長沙人的無比自豪和對杜甫的崇敬之情。杜甫在隴右居住4個月,作詩近120首。可天水建起了頗為壯觀的杜甫紀念館。其實,無論是長沙詩還是隴右詩,都不能和杜甫在夔州寓居近兩年、作詩430多首相比。但他們有這種認識,有這種膽魄!和長沙、天水相比,我們欠杜甫的太多、太久了!

三峽學院程地宇教授在「奉節縣城市文化建設研討會」上指出:「如果到了成都,不去杜甫草堂瞻仰,等於沒到成都一樣;如果到了奉節,不參拜杜公祠,那就跟沒有到奉節一樣,只是看了一下山川奇觀,比如夔門、天坑地縫諸如此類。詩城文化沒有哪一樣比杜公祠更為恰當的了。」

歷史賦予了我們機遇!以今日的財力,以今日的建築技術,只要認識到位,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復(擴)建夔州杜甫草堂,就是再造一座白帝城!白帝城因李白而享譽天下,夔州杜甫草堂因杜甫而馳譽世界!昔日李杜雙星齊、宋相逢,輝映齊、宋;今日李杜雙星夔州為鄰,光耀夔州!

我相信: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都夔州二草堂相互輝映的佳話會成為現實。有李白等一大批詩人和杜甫結伴走來,有三峽、白帝城等風景名勝的巨大影響力,有長江黃金水道、高速公路(今後還有鐵路、機場)提供便利的交通,加上臍橙等豐富物產,奉節的文化會進入繁榮的時代,奉節旅遊的黃金時代將隨之而到來!

參考書目:

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華書局)

陳貽焮《杜甫評傳》(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中華書局)

江希澤《少陵詩傳》(吉林人民出版社)

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重慶出版社)

李 江《夔州杜公祠的興廢》(《秋興》第11期)

彭炳夔《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白帝城》第10期)

責任編輯:鍾魚

推薦閱讀:

雜想集
風光月霽京闌外,獨領寒山桃李新 太原詩人步韻一剪梅詩苑回望
李商隱經典的詩句有哪些?

TAG:詩歌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