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隋煬帝:無德但有功 罪在當代利在千秋

學者評隋煬帝:無德但有功 罪在當代利在千秋
時間:2012-06-05 09:21:27來源:山東商報 作者:
分享到: 郵件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更多 0

  

  2012年4月,《百家講壇》人氣主講蒙曼副教授開講《大隋風雲》之「隋煬帝楊廣」,節目播出之後,隋煬帝這個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又引起了社會歷史學家、讀者的廣泛熱議。但是電視的影響遠不及書籍的作用更長久。最近《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一書出版,全書具備專家功力、通人見識、文士筆法三大特點,史料翔實,分析嚴謹縝密。日前,記者專訪了蒙曼,請她談談自己是如何分析、解讀人們眼中這位千古暴君的。

  壹 治學態度

  「講真話,而且是歷史上的真話,怎麼會有壓力呢?」

  山東商報:隋煬帝可謂受千古罵名最多的暴君之一,我們聽多了批評之詞,而對其本人卻沒有很清晰的認識。您開講隋煬帝,為我們還原一個歷史原型,對他性格的分析入木三分,請問一下,對隋煬帝這樣細膩、精準的把握,您是怎麼做到的?

  蒙曼:第一、旁觀者清。以當代人的眼光去思考歷史,以一千年之後的高度去回顧歷史,當然能夠看清一些同時代的人所不能看清楚的問題。

  第二、理解同情。這是當代人理解歷史人物的不二法門。不僅要看到他做了什麼,還要看到他為什麼做,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的動機,他的情懷,當然,還有他的局限,他的無奈。

  山東商報:對隋煬帝的評價,自古似乎就蓋棺定論了,您對他的作為無論功過都不諱言,是否想過,這樣有些「翻案」的解析會帶給自己壓力?有人說您是為暴君平反嗎?

  蒙曼:講真話,而且是歷史上的真話,怎麼會有壓力呢?我們今天經常講以史為鑒,這個為鑒,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會把我們的思考引入歧途。所以,我當然要講真實的歷史,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另外,我並沒有為暴君平反。我始終承認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換言之,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係,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

  貳 隋煬帝的個人才華

  「隋煬帝是個優秀的詩人,對音樂也有相當高明的見解」

  山東商報:隋煬帝主修大運河,可謂審時度勢、功在千秋之作,修建東都洛陽亦是如此,給我們談一下,他是怎樣看到這樣的時代大局的,這反映了他怎樣的眼光和氣魄?

  蒙曼:這個時代,說到底是國家統一的時代,是南北經濟、政治、文化全面溝通,並且平衡發展的時代。隋煬帝能看到這個統一的趨勢,並且能夠用自己的作為去促進這個趨勢,這就是他作為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懷。

  山東商報:記得南懷瑾先生提過,他的老師曾有一詩,「隋煬不幸為天子,安石可憐作相公。若使二人窮到老,一為名士一文雄。」隋煬帝的才情到底有多高呢?為什麼他的才情沒有像李後主、宋徽宗那樣廣為所知?

  蒙曼:隋煬帝是個優秀的詩人,對音樂也有相當高明的見解。他的詩歌保留到現在的有四十四首,氣質或雄渾高邁,或清新脫俗,一洗南朝的淫靡氣象,在隋朝的文壇處於領軍地位。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

  之所以沒有像那兩位皇帝那樣廣為人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那兩個皇帝的成就多。李後主和宋徽宗都是昏君,唯一的成就只是做文人的成就,而隋煬帝不僅是文人,還是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成敗吸引了人們更多的關注,因此,在文化方面的才情反倒相對黯淡了。

  叄 隋煬帝與唐太宗

  「一個是聖人可汗,一個是天可汗,都有巨大的國際威望」

  山東商報:隋煬帝和唐太宗有太多相似之處,彼此熟悉還是親戚。有學者做過對比,說,如果唐太宗站在湖邊,那麼,湖中的倒影就是隋煬帝。給我們說說兩人究竟像到什麼程度吧?

  蒙曼:首先,身份像。兩個人都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成員,隋煬帝的母親獨孤皇后正是唐太宗的姨奶奶,唐太宗見了隋煬帝,還得叫一聲表叔。

  第二、 經歷像。這兩個人都是皇帝的二兒子,都沒有資格接班。但是早年都功勛卓著,因此也野心勃勃,為了能當上皇帝,兩個人都搞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隋煬帝搞了仁壽宮變,唐太宗更是搞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門之變,當皇帝的來路都不正。

  第三、理想像。兩個人都自視甚高,都想青史留名,為此,當皇帝也都當得兢兢業業。

  第四、功業像。唐太宗固然成就了貞觀之治,隋煬帝在大業初年的成就也是十分了得,國家統一進一步加強,文化繁榮,物阜民豐。國內治理都十分有效。在國際方面,隋煬帝一舉拿下青海,唐太宗更是把統治延伸到新疆,兩個人一個是聖人可汗,一個是天可汗,都有巨大的國際威望。

  山東商報:唐太宗能成為千古明君,是不是受到隋煬帝失敗的強烈警示?

  蒙曼:當然,隋朝勃興速亡的教訓太深刻了。正因為有了隋煬帝這麼銘心刻骨的教訓,唐太宗才能謹身節慾,求才納諫,成為頂天立地的一代聖君。事實上,唐朝保留了隋朝所有的好制度,只是增加了一條「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深刻認識而已。而這條認識,正是貞觀初年,君臣論政的最主要內容,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實現的最主要思想前提。

  肆 隋煬帝失敗的原因

  「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

  山東商報:儒家一直強調內聖外王,先修身而後才能治國平天下,隋煬帝的失敗,有其性格上的巨大弱點,這些弱點是不是內聖不足造成的?隋煬帝的失敗是否也說明節制慾望的重要性,這個慾望不但是個人享樂,作為帝王還包括那種急於做個了不起的皇帝的成就感?

  蒙曼:確實,隋煬帝有功,但是無德。所謂無德,就是不識人君之大體,不知道君、臣、民之間到底應該怎樣處理關係。也就是內聖不足吧。隋煬帝是個絕對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在他對於自身建功立業的狂熱追求上。事實上,正是因為隋煬帝盲目追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業績,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會有濫用民力的行為,才會有最終的失敗。帝王這種形式的縱慾帶來的災難,遠大於追求個人享樂所帶來的災難。

  山東商報:您在序言里說,您媽媽很喜歡隋煬帝,確實,隋煬帝本人很有才華和英雄氣質,但做他的臣民確實又不是件愉快的事。您覺得,怎樣理性的看待歷史人物有利於我們形成正確的史觀?

  蒙曼:對歷史人物,觀其成,還要觀其敗;知其得,還要知其失。要立體地看待古人,既不能盲目地崇拜,也不能盲目地苛求。既不能泛道德化,也不能泛功利化。只有把歷史人物真正放到歷史中去,客觀評價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解。

  理想

  隋煬帝的理想是什麼?一句話,就是要建立「轢軒、唐,奄吞周、漢」的偉大業績,當一個「子孫萬代,人莫能窺」的千古一帝。什麼叫「轢軒、唐,奄吞周、漢」?就是超過軒轅,超過唐堯,超過西周,也超過兩漢。軒轅黃帝和唐堯都是古代傳說中的聖王,西周和兩漢則以統治時間長著稱,這四個時代可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隋煬帝要是真能超過他們,確實算得上前無古人了。再加上「子孫萬代,人莫能窺」,就是後無來者。

  功勞

  隋煬帝有什麼功勞啊?他的功勞可太大了。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兩項大工程,一個是東都洛陽,一個是大運河。

  隋煬帝為什麼要修東都洛陽?是因為他要把隋朝的東西連在一起。為什麼要挖大運河呢?是要把隋朝的南北連在一起。我們知道,隋朝本來是由西邊的北周、東邊的北齊,還有南邊的陳朝三部分組成的。隋文帝時,雖然用軍事力量把這三部分捆綁成一個統一體,但是內部的裂痕還相當明顯。怎麼才能讓這三部分真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呢?就靠東都洛陽和大運河。

  詩作

  《飲馬長城窟行》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致命缺陷

  太急躁。

  隋煬帝一上台,那些彪炳史冊的大工程就連續上馬,老百姓也都被動員起來到各個工地勞動了。就拿隋煬帝時期最著名的三項工程來說,大業元年(605)修東都洛陽,總計用10個月的時間,每月用工200萬;大業三年(607)修長城,發丁百餘萬;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610)修大運河,累計用工300萬以上。

  那麼,大業年間老百姓的負擔到底有多重呢?我國歷史學家胡如雷先生曾經做過一項估算。他說,從仁壽四年(604)隋煬帝即位到大業八年(612)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八年之間,隋煬帝一共興修了22項大的公共工程,總共動用的人力達到3012萬人次。要知道,隋煬帝時期全國人口才4600萬,八年時間就動用了3000多萬人,每年平均徵用400萬左右的勞動力,佔到了將近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幾乎就是全國男丁的總數了,這不是濫用民力嗎?

  太驕傲。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薛道衡,寫出一句非常有名的詩句:「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隋煬帝也佩服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怎麼也寫不出這樣的好句子來。怎麼辦呢?隋煬帝乾脆找了個由頭,把薛道衡給殺了。

  隋煬帝曾經有一句名言,非常經典。他說: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什麼意思呢?我生性最討厭別人進諫,如果你已經當了大官了,居然還想靠進諫這種方式來求得美名,我尤其容不下你,當場就要殺了你。如果你是一個卑微之士來給我提意見的話,我可能稍微地寬待你幾天,但是你放心,我終究不會讓你長久地站在這個地面之上的,我終究是會幹掉你的。你記住吧!

推薦閱讀:

史實|修大運河的隋煬帝有沒有「艷史」?
楊素是怎樣幫助隋煬帝楊廣奪得帝位的?
死於兵變的隋煬帝臨終遺言是什麼  1
【轉載】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千秋功罪
隋朝的全面講解,絕非只是亡於暴政,解讀真正的隋煬帝

TAG:隋煬帝 | 學者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