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手工業,匠心始終如一(記者觀察)
v
義大利裁縫保羅·倫蒂尼在工作中。 本報記者 韓秉宸攝
邁森瓷器工場的一名瓷器畫師正在對比圖樣,進行花瓶的繪畫描摹。 本報記者 馮雪珺攝
西班牙「最後一位貝尤特匠人」文森特·厄吉達諾在修復後的18世紀的紡織車前工作。 本報記者 王 迪攝
倫敦市薩維爾街的一家西裝店裡,裁縫在精心量裁衣服。 本報記者 黃培昭攝
義大利裁縫業——
鼓勵青年積累經驗
本報駐義大利記者 韓秉宸
「手工縫製能達到的準確性和美感,任何機器都無法做到!」保羅·倫蒂尼拿起一件即將縫製完成的西服上衣,線腳工整、止口乾凈,即便是袋口車邊的花紋,都和前幅布料完美對接,「在裁縫的手下,每件成衣都是藝術品。」
倫蒂尼從事裁縫行業已近60年,他曾與眾多著名品牌合作進行高端私人定製業務,3次贏得「義大利國家裁縫師學會」的「金剪刀」獎。儘管已處於半退休狀態,他仍把家中一間小屋闢為工作室,還擔任義大利國家裁縫學院的教授給學生講課。
「學生們渴望『偷走』我成功的秘訣,每次上課,都恨不得把我的衣服扒個精光!」回憶起課堂上的有趣互動,倫蒂尼的臉上泛起燦爛的笑容。
倫蒂尼出生在義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大區,上小學時,他就走進當地的裁縫工坊當起了學徒。上世紀50年代,裁縫業進入黃金時期,當時,小小的亞平寧半島上,高級裁縫就超過了400萬人。如今,在工業化時代的衝擊下,裁縫僅剩不到100萬人。「裁縫業曾是義大利的驕傲,如今卻在走向沒落。」倫蒂尼不無感傷地說。
倫蒂尼深知,缺乏國家層面的支持,僅靠個人和行業協會的努力,將難現裁縫業昔日的輝煌。更讓他憂心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缺乏追求裁縫藝術的耐心。「年輕人有很多選擇並不是壞事,但要成為一個好裁縫,就必須有一定年頭的積累。」倫蒂尼嘆了口氣說,「如果像我一樣,10多歲開始學藝,到20多歲就可以積累起足夠經驗,擁有一間自己的裁縫工坊。現在的年輕人20多歲才開始接觸這個行業,沒有幾個人能在看不到任何進展的情況下,堅持10年的枯燥學習。」
倫蒂尼認為,年輕人太晚接觸裁縫業,就無法從小培養起對面料的感覺,這是更難彌補的缺憾。如果裁縫能進入學校的興趣課中,讓有興趣的孩子們從小就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對傳統手工裁縫業的復興就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同樣兩個小時,機器能製成一件衣服,而我只夠做出紙樣,效率似乎差之千里,然而只有手工縫製,才能讓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靈魂和美麗。」倫蒂尼說,「只要人們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傳統手工裁縫業就不會消亡!」
德國瓷器業——
確保傳承「遠離」商業
本報駐德國記者 馮雪珺
「每天待在工作室8小時,一晃就是25年。但我每天一睜眼最期待的,還是趕緊來這裡工作。」德國邁森瓷器工場的瓷器畫師愛爾可·丹能貝格對本報記者說。
丹能貝格向記者展示她的各類繪圖筆——從可以描繪動物毛絲的細筆到能夠大塊暈染的粗豪筆。丹能貝格的祖母、母親都是瓷器畫師,在邁森瓷器工作了一輩子。從小酷愛繪畫的丹能貝格自然地從家人手中接過畫筆,成為第三代畫師,主攻釉上彩繪畫。
「一家三代都在同一個地方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一輩子,不厭倦嗎?」記者忍不住問。
「怎麼會?這裡可是邁森啊!」丹能貝格的回答自信又堅決,「不只是父母,女兒也為我驕傲——『我媽媽是邁森瓷器的畫師』。」
丹能貝格的自豪感不無道理。300多年前,德國鍊金術師約翰·弗里德利希·博特格造出了歐洲第一件白瓷器皿。1710年,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在邁森建起歐洲第一家瓷器手工場。從此,邁森瓷器就享有「歐洲第一名瓷」的美譽。
底部帶有藍色「交叉雙劍」商標的邁森瓷器,自誕生之初就是彰顯財力與地位的藏品物件。近年來,邁森瓷器跨界傢具裝飾、珠寶飾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身處「輕奢」產業的邁森瓷器也在虧損與盈利之間跌宕反覆。
「邁森瓷器工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無論如何,薩克森州政府都不會把它賣給私人企業。」邁森瓷器工場公關部主任桑德拉·耶什克對本報記者說,邁森瓷器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要為普通大眾所熟悉,手工制瓷技藝也必須得到傳承。
薩克森州政府於2014年提供資金成立了邁森瓷器基金會。基金會接管了邁森瓷器博物館與邁森瓷器技師學校,將兩者與盈利部門剝離,以確保技藝的傳承不受商業環境的影響。
邁森瓷器技師學校繪畫專業三年級學生露易薩·福爾曼今年23歲,「我一直喜歡繪畫、歷史和藝術。高中畢業後,我一度對生活感到迷茫。」在邁森瓷器進行兩期短期實習後,她深深愛上了這份職業,便義無反顧地來到這裡。
每年從德國各地來邁森瓷器學習的年輕人有8至12位。然而,瓷器製造需要高精度的手工技藝,學業周期長達3至5年。對年輕人來說,在邁森度過四五年的小鎮生活,並非易事。「所幸瓷器工藝對從業人員的數量要求不高。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有才華、耐得住寂寞的學生。」瓷器技師學校繪畫老師馬努艾拉·葛森對本報記者說。
英國西服業——
政府力保「薩維爾街」
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在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方面,英國最重視文化因素和市場因素。」在英國倫敦市中心的薩維爾街,維爾士西服店老闆詹姆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服發源於英國,薩維爾街是英國西服的誕生地,這就形成了獨特的西服文化。人們認為手工藝可以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而這種價值只有在轉化為商品後,才能對手工藝品產量與質量的提高起到積極作用。」
詹姆斯告訴記者,西服業有一個詞,叫「bespoke」(高級手工定製),這堪稱「薩維爾街西服的精髓所在」。在英文中,「bespoke」和「made to measure」(量身定製) 是近義詞,但「bespoke」的標準要高得多,是初級裁縫根本無法企及的。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認為,「來自薩維爾街,已成為工藝超群、質量卓越、精益求精的另一種表達」。
有位美國著名裁縫曾形象地解釋什麼是「bespoke」:「人體有許多點來分隔身體,每個點都需要單獨測量尺寸,並據此單獨製作布片。拿肩膀和身體來說,就像用布包裹一個球,需要剪裁出不同布片,將其完美地縫合起來,使拼合處和諧服帖。」有評論稱:「用二維的平面布料,雕塑出猶如人體一般完美的三維形狀,簡直是在模仿造物者之手!」
本報記者看到,薩維爾街的裁縫們專心致志地工作,認真而投入。一般來說,在薩維爾街當學徒,制衣最少要學5年,制褲需要3年,而要成為大師級人物,則需要一生時間。
如今,薩維爾街作為「全球男裝定製聖地」的聲譽日隆。身著一套薩維爾街的定製西裝,成為身份的象徵。然而,與其他傳統工藝一樣,薩維爾街西服也曾受到衝擊。例如,不時有國際大品牌前來洽談「業務」,想擠跑這裡的傳統作坊。義大利名牌阿瑪尼就曾公開說,「薩維爾街即將成為歷史」,並效仿薩維爾街,開始提供高級定製服務。好在倫敦市政府和薩維爾街定製協會竭力保護住了薩維爾街制衣產業。
薩維爾街的明天會如何?一家英國媒體的估計很樂觀:「優雅的薩維爾街不僅將呈現歷史上紳士們發黃相片里曾經璀璨閃耀的瞬間,還將繼續造就衣櫥里的經典傳奇。」
西班牙傳統手工——
激發活力創造「藝術」
本報駐西班牙記者 王 迪
西班牙巴倫西亞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2016年世界絲綢之都。鼎盛時,在巴倫西亞的貝尤特區,絲綢作坊多達3000至5000家。貝尤特區的絲絨紡織工藝尤為獨特,以至於這裡的絲絨紡織工人都被稱為「貝尤特匠人」。
「如今,這裡什麼都不剩了,他們稱我為『最後一位貝尤特匠人』。」畢生從事手工紡織絲綢的文森特·厄吉達諾今年已經86歲了,他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大規模工業化的來襲,讓純手工絲綢作坊幾乎不復存在,如今,市面上售賣的大多是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生產的絲織品。一家傳統民族服飾絲綢坊的店主阿爾瓦多·莫里內對本報記者說,手工織一匹絲綢需要大半年時間,機器僅一天左右就能完成。但他的店仍然堅持生產純手工紡織品,一方面,他要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另一方面,依然有不少人喜歡購買純手工絲綢。
2016年,巴倫西亞政府在位於貝尤特區的「巴倫西亞絲綢藝術學院」舊址上設立了巴倫西亞絲綢博物館。博物館展出了西班牙黃金時代的服裝素描圖和絲綢面料樣品,以及數台古老的紡織機。退休近20年的厄吉達諾重新站在紡織機前,演示當年的織布情景。
西班牙傳統手工藝種類豐富,包括紡織、陶瓷、皮革、雕刻、刺繡等。可喜的是,幾乎每項工藝都在經歷了工業化的衝擊後,找到了出路和立足點。
卡斯蒂亞—拉曼查自治區手工藝人聯盟主席羅伯特·佩雷爾對本報記者表示,很多活下來的手工藝企業都將工業生產與手工創作相結合,在「藝術」上取勝。例如,一些小型家族陶瓷作坊購買了機械生產的陶瓷胚子,只進行上釉料、繪製紋路等需要手工創作的部分,「他們把經手的每一件都當成『藝術品』。藝術不會消亡,手工藝和手工藝人也不會湮滅」。
佩雷爾表示,當前,西班牙傳統手工藝行業已經走出低谷。卡斯蒂亞—拉曼查大區政府通過與各大手工藝人民間團體及協會組織合作,設立了專項保護資金,每年劃撥20萬歐元的援助,用來提高手工藝企業在銷售產品上的競爭力,下一步將會改善手工作坊的工作條件。
佩雷爾說,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視對手工藝品出產地品牌的保護,授予一些企業或手工藝品特產地區以特許商標或地理標誌,從機制上保護和鼓勵傳統手工藝產業的發展。此外,政府還設立獎章來保護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鼓勵更多「新鮮血液」加入傳統手工藝行業,激發更多創作活力。2016年,卡斯蒂亞—拉曼查自治區政府頒發的「匠人獎章」數量是去年的4倍。此外,西班牙各地每年都會舉辦手工藝展,為手工藝作坊提供交流平台和更多商機。
鏈接
德國: 1897年普魯士統治時期,德國政府頒布了《手工業保護法》,將組織學徒培訓的權利交付給手工業行會。值得注意的是,該法律摒棄了傳統行會妨礙經濟自由的做法,規定手工業行會決不能採取傳統的「市場保護行動」來保護某一行業的發展。在該法律的支持下,1900年德國各地共成立71個手工業行會,如今還有53個手工業行會,由德國手工業總會統一管理。
德國所有的手工業企業都必須加入行會,接受其監督和管理。尤其在職業教育培訓方面,均由手工業行會考核並頒發相關從業資格證書。可以說,德國著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離不開手工業行會嚴格的學徒培訓管理,這也保證了從業人員的高技藝水平。
西班牙: 西班牙各自治區擁有各自的手工業管理辦法。卡斯蒂亞—拉曼查自治區2002年頒布《手工業管理和發展法》,法規要求手工業委員會對手工藝人進行註冊和審核,並發放手工藝人證。大區政府對手工業企業的創立、擴張和現代化進行補助,為手工藝展覽、手工業各協會提供支持和資金援助等,還設立了專門的手工藝推广部門。
英國:早在12世紀英國手工業就開始了學徒制,1563年頒布《工匠學徒法》,這是首次以法律形式規範學徒應有的基本權益。1964年,頒布《產業培訓法》,標誌著英國開始對現代學徒制的探索。1993年,英國宣布引進「現代學徒制」,1995年推出「高級現代學徒制」。2004年,英國開始構建新學徒制體系,取消學徒年齡上限,建立「青年學徒制」。2009年頒布《學徒制、技能、兒童和學習法案》,對學徒制專門立法。
學徒級別分為學徒制、高級學徒制、高等學徒制,學徒只有完成規定課程並得到認可,才能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英國學徒制實現了工作與教育的互動,滿足了不同層次人員的不同技能需要,還可以直通普通高等教育。
製圖:蔡華偉
推薦閱讀:
※建議看下|比較詳細的歐洲各國辦理簽證所需材料!
※歐洲巡迴講座見聞小記(一)
※周杰倫終透露婚禮細節:18日歐洲舉辦 只請50人
※你想要的德國免費的24×365的貼身管家助理上線啦
※語言的魅力之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