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36

編號036-a/133–十番顯見之四 顯見不失 之五 顯見無還

二十八頁第六行: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這一段是世尊責備阿難以及在會這一些未悟的大眾們。那麼我們讀這一句經文呢,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自己現在也是屬於迷中倍人。

前面將法界的源起,可以說,說得清清楚楚。經文著墨雖然不多,把宇宙人生的根源都給我們說出來了。而眾生誤會,以為是大海中一浮漚體,認為是自己。這就是把廣大心性體之中所顯的色相,只取這一滴我們現前的身相,以為是自己,而把大海全體給忘了。這就是前面所講的「目為全潮,窮盡瀛渤」之意。這個實實在在講,是迷惑顛倒得很深。如果再要誤會自己這個身性,就是真如本性的全體,那這個就是迷上加迷呀。何況還不只加一倍的迷,仍然在境界裡面分自分他、分人分我,所謂是愈迷愈深。這樣要從迷妄裡面超越出來,諸位想想談何容易呀!

經中顯示的,明明開導我們,真心本性,原本是包虛空大地的,這是真正的自己啊。而虛空大地,實實在在是我們真心本性所現之物,並不是心外有法。所以大經常常開導我們,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心與法是一不是二啊。錯在哪裡呢?錯在我們自己誤認了。我們現在把「昏擾擾相」誤以為是自己的心性,而將自己寶明妙性置之不問呢,這不是顛倒是什麼呢?!何況又有一個很大的誤會,誤以為心在自己身體裡面,這是很大很大的錯誤。不曉得現前本妙心性呢,原非在內。前面七番破處,說得夠詳細的了。果然通達了「三界為心,萬法唯識」的道理,才會覺悟到,我們所有虛妄想像的言論,全是戲論,沒有一句是實話,但是不悟不能斷除。悟了以後啊,這些虛妄的戲論自然斷除,內外情執立見消融,不會再存在了。

今天這個經文一開端呢,世尊就是責備阿難,稱他是「迷中倍人」呢,加倍的迷惑啊。那麼我們把前面的經文想一想,就曉得世尊迷中倍人這句話的意思了。從前面比喻說,阿難遺失了真心,遺失了本性。這個遺失是講迷失了,並不是真正遺失了,迷了真心本性了。真心本性所起無邊大用啊,他自己全然不知,所以這個叫迷失。迷失之後,以為能夠想像的,這就是自己心。以為自己這個四大之身,就是自身相。這就叫迷惑,這是一層的迷惑。再執著能夠思維想像的心,是在自己身體裡面,不知道真心是包虛空法界的,所以這是加倍的迷惑啊。

下面是從比喻上說:如我垂手,等無差別那麼這個經已經講得很久了,如來這個舉臂垂手,問阿難哪個是正、哪個是倒?舉手、垂手,實在沒有倒正啊,而世間人以為下垂為倒,上舉為正。諸位要記住,正也是這個手,倒也是這個手。並不是說,正這個手在,倒的時候手沒有了。那麼由此可知,如來號為正遍知,就好比是舉手;眾生稱之為性顛倒,好比是垂臂。試問問,手有沒有失去呢?還是這隻手。

由此可知,佛與眾生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啊。要說差別,就是迷悟差別啊。悟了就叫作佛,迷了就叫作眾生悟了的時候不增,沒有什麼增加的;迷了的時候也不減呢,不增不減呢。那麼眾生,實實在在的講,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受種種的苦報,在諸佛菩薩看來,實在叫冤枉啊。本來沒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所製造出來的,這個錯誤觀念就叫作迷惑。

那麼經文到這個地方,把第四大段介紹完了。這個下面一段「顯見無還」。這個十大段都是講的真性,上一段告訴我們真性不失,是說雖在六道凡夫,我們也沒有失去,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它顯現,它是個理體呀。我們能見能聞,我們能有覺知,全是心性的作用。所以學佛要緊的就是要求一個真,求個真實,要離開虛妄啊。我們在一切法里,曉得哪一法是真、哪一法是妄?真的我們要守住,妄的我們要捨棄。所謂捨棄,就是不必守它。真的要守住,妄的隨緣,不守住它,守住一個真的。

那麼這個十大段是借妄顯真,也叫作帶妄顯真。借眼根,眼根是妄,眼根是色塵,但是眼根中的見性是真,所以叫帶妄顯真。這是六根門頭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十番顯見的意思要懂得了,那個聞性呢,也可以用十番來顯示。見聞覺嘗嗅知,無不可以用十番來顯示啊。見性不滅,聞性也不滅呀;見性無還,聞性也不還呢。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呀,這才有個悟處,有個入門的所在啊。

果然入了門了,你說是修行,怎麼樣修如法,怎麼修是對的?只要你要悟啊,你就全對了;如果不悟,怎麼學,也學不像。為什麼呢?學別人呢,學不像。悟了之後啊,完全與真性相應,那才是叫頭頭是道啊。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也相當長: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我們把它這一段念完好了。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這段文相當的重要,也就是這一問對我們來講是很要緊的。第一句說:承佛悲救深誨】,近則指前一科顯見不失,遠則通指前面四科。意思是說自己無始劫以來,顛倒沉淪,生死流轉,今天承蒙如來大慈大悲開導救護。過去一向迷失了真性,今天蒙佛深切教誨,使我們覺悟到啊,真心就在六根門頭,所謂放光動地啊,迥脫根塵呢。

由於感佛說法的深恩,所以垂泣,這是感動流淚啊,也表示自己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感謝。可是還有疑惑不能夠解除,所以又叉手而言,這個叉手也是合掌禮敬的意思。說: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得妙明真心就是自己本來圓滿,包含虛空,遍滿法界,不生不滅,本無遺失,乃至於常住不變的心地。

那麼我們看看阿難在此地是真悟了還是假悟了呢?如果要真悟了就沒話說了,悟相當不容易。這個我們一看就曉得,阿難尊者是隨語生解。這個是在佛門裡頭最忌諱的,隨語生解是沒法子開悟的。隨語生解用的是什麼呢?用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體是無明,怎麼能開悟呢?!所以要曉得,阿難所解的、理解的,是分別心、意識心的作用,所以底下的那些話,歸根於緣心:

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緣就是攀緣,攀緣心就是第六意識,而下文明明說出,他害怕舍離第六意識。如果是舍不掉第六意識,不忍心地舍第六意識,那麼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夠悟入真心之性。這是一切眾生最深的習氣,不容易去掉啊。我們今天說是離不了這個習氣,那理所當然。阿難尊者是釋加牟尼佛的侍者,又是佛的堂弟,跟釋迦牟尼佛那麼多年,聽經聞法都舍不掉第六意識,我們談何容易啊?可是話得說回來了,不舍就不能成道啊,不舍就不能成就啊。

那麼我們看看阿難底下幾句話,而我悟佛現說法音】,佛是以圓音教化眾生。這個幾句話,這四句:現以緣心,允所瞻仰這個「允」當承然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佛今天講的這一番大道理,我明白了,我都懂得了。我怎麼懂得的呢?還是我第六意識懂得的啊。那麼換句話說,這個第六意識的心功用太大太大了,我是依他,才能夠分別如來的法音,才能夠明了佛所說的意思。如果我要離開第六意識,我拿什麼來分別如來法音,又怎麼能懂得佛的意思呢?那麼我們看看阿難這個意思,也很有道理啊。其實不然呢,這是阿難的習氣斷不了啊。

所以雖然佛是再而三,三而四地告訴他,攀緣心是虛妄的,是不真實。無始劫我們生死輪迴,都是受他的累,都是受他的害,一直到今天還是捨不得離開它。那麼阿難的意思呢,如果是別的心,倒可以舍啊,今天我用這個心領悟如來法音呢,這個事不是很好的事情,為什麼要捨棄呢?怎麼可以把它舍掉呢?再要說了,真的、果真把第六意識舍掉了,我們認識、認了見性,這是我們的真心,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呀。此心就是指的見性,這是真心,前面所講的妙明心體,正是世尊叫我們要認取的,就是六根的根性。可是六根的根性好像沒有用處啊,沒有第六意識心的作用大啊。那麼我們把這個妄心舍掉了,用這個真心。真心沒作用,妄心有作用。舍了有作用的妄心,而認那個沒有作用的真心,這就是阿難所以不肯舍,不忍心舍的道理。

這地方呢,確實是關鍵的所在大概一般,久執緣影的妄心,即不能夠全體放下,他對這個妙明見性,必定是不能夠直下承當的。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什麼?非法屬於什麼?法為見性而說,見了性了,試問問,法還有什麼用處呢?!由此可知,佛說一切法,是幫助我們見性的增上緣。見了性了,法也不要了。如果說見了性,那個法還捨不得離開,法就障礙了見性。

那麼再問了,什麼時候舍法呢?「法尚應舍」,什麼時候舍呢?那個會修的人啊,是一面聽一面舍,決不取法,決不執著法。這是高明的人啊,一面聽一面舍,佛說完了,他也舍乾淨了。所以說是聞而無聞呢。聞了沒有?聞了。聽佛講了那麼多,聽了。有沒有?沒有,一面聽一面舍,一面聽一面舍,舍乾淨了。佛說完了,他心裡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聽是真聽了,一樣都不執著,一樣都不取。

我們現在聞法了,怎麼樣呢?我們是要記得牢牢的呀,別忘記啦,這個佛法真寶貴呀,可不能舍呀。阿難尊者就是這樣的人,裝了一肚皮佛法,一輩子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啊?肚皮裡頭佛法裝得太多了。你要叫他說,他說得頭頭是道,他把佛所講的都能重複說出來。懂不懂呢?一句也不懂。給諸位說,真的,一句都不懂。為什麼呢?沒開悟。

阿難尊者都如此,我們還會例外嗎?我今天說拿著佛法,你們說懂嗎?如果你要是懂了,一法懂了,一切法就都通了。這個法說懂了,那個法拿來還不懂,那證明沒有通達啦。所以學佛一定要開悟啊,開悟一定要放下啦。心要空、要凈,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啊,何處惹塵埃?這個心有多清凈呢!本來是清凈的,一塵不染呢。染上一塵,就錯了。一塵不染,這正是我們要學的。

佛法要是裝多了,不要說多了,裝少也不行啊。簡直給諸位說是,一個字都裝不得啊!又不離文字。不離文字,跟離文字,是同時的,不是分階段的。正像佛在金剛經上所示現的,一面講一面遣相,這個法子真是妙極啦。所以金剛經在中國這一千年來,家喻戶曉,人人傳誦,它有它的道理在。金剛經講到末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聽佛說了那麼多,到最後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正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

會了,所謂見色聞聲呢,都會歸自性;不會的人,但聽說法,不知道反觀心性呢。那麼這也是眾生通病,就因為他不能夠反觀這個心性,所以仍然用緣慮心、攀緣心來聽法,拿現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用意識心、分別心來聞法。他確實無知,不曉得這個分別心、攀緣心決定沒有聽法的功能。聽法的功能是什麼呢?本元心地的作用啊。這個道理幾個人懂呢?而我們的誤會有多麼大呢!

我們固然讀了楞嚴經了,也讀到古大德給我們的開示了,我們悟了沒有呢?果然悟了,我們一定能夠迴光返照,依文字般若,這個經書是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那就成了大宗啊,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不辜負歷代祖師。可是我們讀了經,看了古大德的註解,我們跟阿難一樣,還是用攀緣心,還是用第六意識心,實在是辜負了佛祖啊。那麼阿難當然也曉得,是錯誤,是不對的,可他還有一個希望,比我們還是強多了。他知道自己有錯了,希望佛能給他解決。底下說: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求佛來救他,這是難能可貴呀。我們現在有這個疑惑的時候,不求佛助,還認為自家是對的,這就是我們不如尊者之處。願佛哀憫這一句是懇求的話。宣示圓音,圓音有三個意思,圓是圓滿呢。

第一個,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叫圓音。十方眾生言語不相同,佛一音說法,大家聽了,都是他自己的言語,都能夠聽得懂。這個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第二呢,無論是大乘教義、小乘教義,佛以一音來說,一切眾生都能夠理解。程度淺的人解得淺,程度深的人解得深。大家聽起來都有味道,這是圓音。那麼再問了,佛說法,有沒有淺深呢?給諸位說,佛是平等心說法,沒有淺深;淺深在各人呢。而佛說法只是理如其事,事如其理呀。所以說如來是如語者呀,實語者呀。

第三種不思議,有緣之人,縱然是遠隔他方,也如對目前。或者是有緣之人,縱隔多世,釋迦牟尼佛離我們今天三千年了,他在三千年前,我們在三千年後,如果與佛有緣呢,也如對目前,就跟面對面一樣。超過了時間與空間,這不可思議呀。這叫圓音。

拔我疑根,

疑根在哪裡呢?一個妄心、一個真心,這兩個碰在一起了,究竟是要妄心、還是要真心呢?要真心,必須舍了妄心。這妄心,無始劫以來就用它,交情很厚了,要是說取真心,把妄心捨棄掉,難分難捨呢。問題就在此地,這就是阿難尊者的疑根之所在。「無上道」,是成佛之道。疑根要不拔除,這個兩者不能夠選擇。必須要破除疑根,在兩者裡面有正確的選擇,才能成就無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禪宗,馬祖有一句話說:平常心是道。怎麼樣才能達到平常心呢?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所以平常心就是真心。馬祖給我們指出,障礙平常心的,當然障礙是無量無邊的,歸納起來啊,可以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啊,你要離開了,平常心就現前。

編號036-b/133–十番顯見之五 顯見無還

第一個,造作心,凡夫都有造作,不但在世法裡面造作,佛法裡面造作也要不得。第二是取捨心。第三是是非心。第四是凡聖心。第五是斷常心,就是斷見跟常見,這兩種見解。馬祖說,如果一個人能捨棄這五種,平常心就能現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障礙就去掉了,方可證得啊,這就是大道。

古德又告訴我們:修道之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念頭一起來,立刻要覺悟,是不是造作的念頭?是不是取捨的念頭?是不是是非的念頭?是不是凡聖、斷常的念頭?如果是這些念頭,立刻放下,這叫做修道,這叫做用功啊。如果這個念頭生起來,不能夠立時放下。這個立刻放下就是覺,不覺怎麼樣呢?不覺,這個念頭會增長,念頭增長必定造業,既造了業了,諸位想想,還能免得了果報嗎?當然不免呢。

馬祖這幾句話也是把綱領給拈出來啦,也可以說正是答覆阿難尊者這一個問題。這就是求佛開發真妄分明,做一個決斷,而歸向無上大道,阿難之所祈求的。那麼這是請教的話,大意是如是。下面是世尊答覆他: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如是!】

這一段的責備,我們要深深地記住。為什麼呢?我們現前就是犯了這個毛病。這個毛病不是小病,這是大病啊。我們看古來大德在大師會下,幾句話就開悟了。前天給諸位說的,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他們兩個見釋迦牟尼佛,求皈依。一個人七天證阿羅漢,一個人半個月證阿羅漢。這還並不算快的呀,世尊每一次法會,經不必講完,證果開悟的人就很多很多啊。我們為什麼不行呢?古人所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因地不真,所以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果報。真的因地是什麼呢?無生滅性。這是無上菩提的正因,我們不曉得。雖然佛在大乘經論裡頭講得這麼清楚,我們從來也沒有當過真,也沒有認真地取這個為自己的本修因,沒取過啊!二六時中所用的,還是攀緣心,跟阿難此地示現的一樣。

佛告訴阿難,說: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這一句話,含著有很深責備的意思在。能聽法的,給諸位說,是真心啊,不是妄心啊。妄心只是障礙法門的,不能開啟法門。妄心的性質,分別、執著,隨語生解,這是妄心啊。真心就是正智,就是觀照,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啊,這是真性。而我們不曉得這個原理,總以為什麼呀?能夠聽法,能夠分別理解的是攀緣心,以為自己六根根性沒有作用,這個誤會太大太大了。

那麼緣心之所攀緣,它能緣的是什麼?它能緣的是法塵,眼根所緣的是色塵,耳根所緣的是聲塵,所以說緣心聽法,此法呢。那麼你聽如來講的是什麼?如來口裡面所出的聲塵呢。非得法性啊,你沒有能夠見性啊。那麼由此可知,境為心轉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用真心,聞佛說法的音聲就是法性;我們用意識,聞佛說法的音聲就是法塵。性是光明的,塵是愚暗的。佛所說的本來是講的圓妙心法。很可惜,佛的圓妙心法被阿難尊者用攀緣心去一聽啊,把佛那個圓妙心法就變成了聲塵。他所得的正是前面所講的隨語生解,而不能見性啊,所以說非得法性啊。法性就是指的真理。佛的言教,所詮是真理。那麼換句話說,阿難尊者用緣心,死在音聲之下啦。那個會的人常常講言下大悟,阿難尊者是言下死掉了。不是在言下大悟了,是死在言下。再給諸位說,凡是隨語生解的,都是死在言下

諸位果然明白這個道理了,你才恍然大悟啊。經典有什麼用處啊?你執著它,你捨不得放下它,是病啊,不是好事情啊。經典都不是個好東西,你看擺的那麼多錄音機是好東西嗎?更是毛病。佛說法希望我們開悟,我在此地說的,也是希望幫助大家悟入啊,不是叫大家把這些話牢牢地記住。記住有什麼用?記住一點用都沒有。記住給人說,更是造謠生事。悟了以後給人說,是活的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句句是活路。你要不悟,你記得再多,都是記問之學,是死路啊。運用得巧妙,少造點業;運用得不善,要造大罪業,何苦來呢?!

我們看佛經裡頭,處處、句句都是指點我們開悟啊。讀誦經典,也是讀而無讀,無讀而讀啊。決定不是執著,決定不是隨語生解。這一層意思,希望諸位一定要記住。古德常說,妙明心地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在教下,所謂借教明宗,了心即性,這是如來四十九年說法宗旨的所在,跟世間這個教學大異其趣呀,趣向不相同啊。佛法的教學是明心見性啊,禪宗如是,教下並不例外。連凈土宗念佛也是要求明心見性,也不例外。所以怎麼可以執著言教,以為這就是真理呢?!這就是心性呢?!那錯到哪裡去了呢!

《凈名經》(《維摩詰經》)又說: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啦,這是維摩長者教導諸菩薩,跟那些大阿羅漢們的。那麼由此可知,什麼人才有資格說法呢?如果我們的心還是個生滅心,就沒有資格說法。為什麼呢?佛所說之法,皆是實相法,生滅心與實相法不相應。換句話說,生滅心裏面決定說不出實相法。說且不可啊,聽怎麼可以呢?!我們用生滅心怎麼能聽如來的實相之言呢?!

諸位要是在這個地方稍稍有一點體會,你就曉得這個大乘是了不起的!生滅心是可以聞小乘法,不能聞大乘法,因為小乘法還是依生滅心而說的,大乘心是依真心理體、無生滅心而說的。所以大乘這個境界跟小乘是迥然不同啊。我們以生滅心來聞大乘法,這個大乘法也變成小乘法了;不但變為小乘法了,還變為人天法了;不但變為人天法了,再給諸位說個不客氣的話,變成煩惱法了。怎麼變成煩惱法了?看看這個佛經,前後矛盾,在自己想記,又記不住,記不住就生煩惱了。給別人說,人家提問題啦,一辯論,又不能答覆,煩惱重重啊。不學沒煩惱,越學煩惱越多。你看,明明是明心見性之法,我們學起來是處處生煩惱,變成煩惱法,比小乘都不如啊。那麼這個現象是怎麼造成的呢?給諸位說,錯用了心。

那麼由此可知,聞法,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要在消歸自性呢。消歸自性是理,決不是文字,決不是言語。言語文字是工具,我們要的是義理,不要這工具。借這個工具,我們得到這個理。義理要會到自性了,工具要舍掉。這就是不著文字相,不著言說相–不可以隨語生解,不著心緣相,這樣才能是得旨歸宗啊。我們現在是犯這三個大病,著文字相,著言說相–隨語生解,著緣慮相。我們與佛法大相違背啊,背道而馳啊,這還能開得了悟嗎?!修行,八萬四千行門,宗旨在轉識成智啊。識是煩惱,化煩惱為大自在呀,這叫修行。觀聽經法,須知弦外有音呢,方得實義受用。那麼佛法之難聞、難信,不是沒有道理的。

底下呢,佛是用比喻來說明這個事實,比喻運用得非常之巧妙。禪宗有《指月錄》,那個指月啊,就是從這來的,這個名稱就是從這兒來的。聰明人因指得月啊,糊塗人啊,把手指頭當成月亮了。用手指著,月亮在那兒,你看吶。他看到這個手指,他不看月亮,認為這個手指就是月亮,這個人不是糊塗人嗎!下面這個比喻就是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今天是藥王菩薩聖誕,持誦藥王菩薩咒,祈願家人朋友遠離疾疫,一生健康平安!
苦海意清涼:觀世音菩薩與龍王的修法與驗記
由凡夫至菩薩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位次第
這種人學佛,連菩薩都搖頭嘆息!
發菩提心大陀羅尼一切菩薩在於因地初發心時悉皆專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圓正覺!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