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代音樂治療應用經典文獻

在我國《黃帝內經》和《說苑》中記載了一個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原始氏族社會的醫師苗父,他「以管〈古樂器〉為席……諸扶而來者,輿〈抬〉而來者,皆平復如故」。苗父用竹管樂器演奏的形式,為席地而坐的患者治病。據筆者考證,這應該是我國記載的最古老的音樂治療。

在《呂氏春秋·古樂》中,有兩段是這樣表述用音樂和舞蹈來維護健康的:「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土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後段文獻記載也反映出距今4000多年前,堯時的氏族公社末期,洪水為患,曾引起人們產生「筋骨瑟縮」之類的疾病,而人們則通過舞蹈來活動肢體以治療這類疾病。

《皇帝內經》中的《五音五味篇》,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五臟(脾、肺、肝、心、腎)及五志(思、憂、怒、喜、恐)相對應,則闡述了五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白虎通﹒禮樂》中「調和五聲以養萬物」之說,體現出先秦時期,人們在音樂醫療的應用和對音樂醫療功效的認識。

漢代《史記﹒樂書》中記載有:「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

晉代阮籍在《樂論》中提到:「天下無樂,而欲陰陽調和、災害不生,亦已難矣。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好聽琴》中「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詩句強調了音樂對人的心理調節功能。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中,記載了他曾因憂傷政事,而形體消瘦,屢進藥物無效。後來,他每天聽古樂《宮聲》數次,心情逐漸從憂鬱、沉悶轉為快樂、開朗。為此,歐陽修還身有感觸地說:「用藥不如用樂也」。

元代時期,四大名醫之一的張子和,在用針灸治療悲傷過度的病人時,讓一些樂手吹笛撫琴,並配以歌聲,來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每次都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他撰寫的《儒門事記》指出「好葯者,與之笙芋」,更是提倡讓病人學習器樂,通過音樂來緩解疾病帶來的痛苦。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在《類經附翼》中提到「十二律為神物,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

清代名醫吳師機不僅擅長膏藥療法,而且非常重視音樂療法。在他的《理論駢文》寫到「七情之病,看化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也」,說的也是音樂對身心的好處所在。

以上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流傳下來的音樂治療應用文獻,證實了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在人類歷史早期,就有過開展音樂治療的事例記載。它將會改變世人、特別是一些西方學者的認為我國沒有自己的音樂治療理論的看法。文獻中出現的一些音樂治療事例、做法和理論,為我國現代音樂治療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它啟發了國內早期音樂治療開拓者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明了屬於中國特色的針灸音樂電療、音樂電療、色光音樂療法等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治療技術。

隨著音樂治療越來越多地受到國人的關注,文獻資料的存在也將鼓勵更多的國內音樂治療專家、學者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努力去整理、挖掘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推動我國音樂治療的不斷發展。

推薦閱讀:

如何能讓自己唱歌變得好聽?
十二音技法的中國藝術歌曲——《群芳譜》之《梅》、《蘭》
願通過咪噠,邂逅到懂我的你
音樂基礎理論
徒然喜歡你片頭曲和片尾曲誰唱的?

TAG:文獻 | 音樂 | 經典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