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撫養:最現實的選擇?
大洋新聞 時間: 2011-05-18 來源: 老人報 作者: 本報記者 李 泓
在對小孩的撫養、教育中,老人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陸金星 攝 |
本報記者李泓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撫養」的國家。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撫養現象越來越普遍。本來身體力行撫養小孩是父母的天職,而且好處不言自明,因為父母撫養小孩可以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現在能當全職父母的人不多,相當一部分年輕父母迫於繁重的工作壓力,將小孩交給家裡的老人照料。
隔代撫養:老人精力有限
「來學校接送孩子的家長中,父母只佔一半,另外一半不是保姆就是老人。」廣州市某市一級幼兒園老師劉怡說:「老人已不得不為子女分憂,幫忙照顧、接送小孩。這種小孩由隔代親人進行撫養、教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此前,有網站在網上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52.6%的家長白天把孩子交給長輩帶,晚上再自己帶;21%的家長則把孩子完全託付給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另外有7.8%的家長把孩子交給保姆帶;只有10.5%的家長堅持自己獨立撫養孩子。在調查中,有年輕父母表示,由於工作太忙等原因,無暇照顧孩子,將小孩交給祖輩照看是他們最現實的選擇。調查表明,孩子年齡愈小,與老一輩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
但在老輩人看來,儘管退休在家沒什麼事情,但替年輕人帶小孩是無奈之舉,也是一件「苦差事」,不僅自身的精力有限,而且還要貼補小孩的開支。家住廣州市海珠區沙園的李叔說,他的孫女原來是由父母親自接送上下幼兒園的,但後來由於兒子和媳婦工作的地點遠離住處,便找李叔兩老幫忙帶孩子。兒子認為,請爸媽幫忙帶孩子是最放心的。考慮到兒子的實際情況,李叔從四年前就成為孫女的保姆和家庭教師,一直至今。
採訪中,不少老人認為,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由祖輩來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年輕人致力於工作,給家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孩子的存在,也可以充實老人的晚年生活。因此,隔代撫養、隔代教育已經成為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
過渡時期,隔代撫養成特色教育
專家指出,相對於年輕父母來說,老人有著較多的育兒經驗和耐心,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只要注意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隔代撫養」也可以一舉三得:讓年輕人輕鬆,孩子有長進,老人有所寄託。
但是,隔代撫養也有其弊端。比如,老年人一旦擔負起撫養孫輩的任務,在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條件下,深感責任重於泰山,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事,心理壓力大。為了小孩的安全,甚至人為地限制了孩子的戶外活動範圍,減少了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而部分老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孩子過度溺愛,也會不同程度地減弱了孩子的自信心,增加孩子的依賴性。再者,不少爺爺奶奶愛在別人面前炫耀:「孫子跟我最親了,有什麼好吃的首先想到爺爺奶奶!」這會造成不恰當的隔代關係,導致「隔代親」和親子隔閡並存。
談到「隔代親」和親子隔閡,劉怡老師舉例說:「有一位小孩的父親長年出差公幹,母親在武漢大學讀博,孩子常年由奶奶照顧。小孩離開父母的時間長了,受管束的時間少了,經常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耍脾氣,非要媽媽帶他上學不然就不去,連奶奶都沒有辦法。後來奶奶為了安撫孩子,經常會讓孩子和父母通電話,但是孩子和父母的對話越來越少,小孩總是找借口走開,親子關係也就這樣產生了隔閡。」
劉怡老師認為,「隔代撫養」只是一個過渡時期,因此在老人帶孩子的情況下,父母應該更多地參與孩子的身心成長和教育,盡量和孩子多交流,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思想,多與老人交換育兒經驗,在彌補「隔代教育」不足的同時,讓「隔代撫養」成為一種特色教育。她承認,在當今社會,祖輩仍然是中國家庭教育中的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應該充分發揮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調動祖輩參與教育的積極性。
隔代撫養不是義務而是幫助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導、博士點負責人袁愛玲老師表示,隔代撫養作為一種客觀普遍存在的家庭撫養方式,要發揮出它的優點,一定要讓老人掌握一些科學的撫養方法,避免經常使用威脅性的語言,避免自身情緒化,應主動拉近孩子和父母的距離。
袁愛玲同時指出,年輕的父母也要改變觀念:照看孫子孫女不是老人們的義務,而是一種幫助。她認為,對於崇尚獨立的西方人來講,子輩的事情尚且放出手去,孫輩的事情就更不過問。老人們是幫忙帶,而不是包辦代替。老人們的包辦不僅給自己帶來物質和精神的沉重負擔,而且也滋長了年輕的父母們的不負責任,不懂得帶孩子的辛苦。
中國有句老話,大意是說有的年輕父母對老人們不孝順,到他們自己養兒養女才知父母恩。因此,年輕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給老人,要讓孩子同時處在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鎖鞋的選擇和使用】
※趙秀玲:從「村民」到「公民」的路徑及其選擇
※人生最珍貴的是選擇,最難得的是放下
※外匯交易商和交易平台選擇
※選擇什麼樣的男人就有什麼樣的生活